综合风险防范 农业自然灾害保险区划

综合风险防范 农业自然灾害保险区划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叶涛 等 著
图书标签:
  • 农业保险
  • 自然灾害
  • 风险管理
  • 区划
  • 农业风险
  • 灾害防治
  • 保险
  • 综合风险
  • 农业经济
  • 政策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42823
版次:1
商品编码:12245612
包装:精装
丛书名: 综合风险防范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68
字数:24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综合风险防范:农业自然灾害风险评价与保险区划》从区域灾害系统理论、风险评估方法与自然灾害保险定价原理出发,构建了以农业自然灾害区域分异规律为依据、以定量风险评估为基础、农业保险费率厘定为应用输出的农业自然灾害保险区划体系与方法,并针对区域种植业多灾种综合保险、畜牧业天气指数保险和森林火灾保险进行了评价与区划。

目录

目录
前言
第1章 农业自然灾害保险进展 1
1.1 全球农业自然灾害保险进展 1
1.1.1 市场规模 1
1.1.2 产品体系 2
1.2 中国农业自然灾害保险进展 10
1.2.1 发展历程 10
1.2.2 发展现状 12
1.2.3 问题与挑战 14
参考文献 17
第2章 农业自然灾害保险区划体系 20
2.1 农业自然灾害保险区划的理论与实证基础 20
2.1.1 农业自然灾害保险区划的理论基础 20
2.1.2 中国农业自然灾害保险区划的实证基础 22
2.2 农业自然灾害保险区划的体系 25
2.2.1 农业自然灾害保险区划的目标与任务 25
2.2.2 农业自然灾害保险区划的结构 25
2.3 农业自然灾害保险区划的方法 29
2.3.1 农业自然灾害保险区划的技术流程 29
2.3.2 农业自然灾害风险定量评估方法 30
2.3.3 农业自然灾害保险费率厘定方法 35
2.3.4 农业自然灾害保险区划方法 39
参考文献 41
第3章 种植业综合自然灾害保险区划 44
3.1 基于单产统计模型的种植业综合自然灾害保险区划方法 44
3.1.1 单产统计模型总体框架 44
3.1.2 单产数据去趋势 45
3.1.3 单产概率分布拟合 47
3.1.4 保险损失风险估计中的尺度转换 48
3.2 全国主要粮食作物综合自然灾害保险区划 50
3.2.1 数据来源 50
3.2.2 减产风险评估 51
3.2.3 保险费率厘定 54
3.2.4 保险区划 62
3.3 湖南省晚稻综合自然灾害保险区划 67
3.3.1 研究区域与数据 67
3.3.2 减产风险评估 69
3.3.3 保险费率厘定 75
3.3.4 保险区划 80
3.4 小结 83
参考文献 84
第4章 畜牧业自然灾害指数保险区划 87
4.1 基于灾害指数模型的指数农业保险区划方法 87
4.1.1 农业自然灾害指数保险区划总体框架 87
4.1.2 灾害保险指数选取原则 89
4.1.3 基差风险与空间尺度 90
4.2 内蒙古东部地区羊群雪灾指数保险区划 91
4.2.1 研究区域与数据 91
4.2.2 致灾成害机制分析 93
4.2.3 雪灾风险评估 97
4.2.4 保险费率厘定 103
4.2.5 保险区划 108
4.3 西藏那曲地区羊群雪灾指数保险区划 112
4.3.1 研究区域与数据 112
4.3.2 致灾成害机制分析 115
4.3.3 雪灾风险评估 118
4.3.4 保险费率厘定 120
4.3.5 保险区划 127
4.4 小结 131
参考文献 132
第5章 森林火灾保险区划 133
5.1 基于灾害事件模拟的森林火灾保险区划方法 133
5.1.1 森林火灾事件模拟总体框架 133
5.1.2 森林火灾起火概率建模 134
5.1.3 森林火灾蔓延与终止建模 135
5.1.4 森林火灾随机动态模拟的实现 137
5.2 浙江丽水地区森林火灾保险区划 137
5.2.1 研究区域与数据 138
5.2.2 森林火灾风险评估 142
5.2.3 森林火灾保险费率厘定 150
5.2.4 森林火灾保险区划 154
5.3 小结 158
参考文献 159
《无垠边界:科技浪潮下的区域安全与发展新视角》 引言 在二十一世纪错综复杂的全球格局中,传统意义上的国家安全边界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被技术、经济和环境的跨界力量所模糊。信息高速公路上的数据洪流、全球供应链的深度交织、气候变化带来的普遍威胁,以及新兴科技如人工智能、生物技术、量子计算等带来的颠覆性影响,共同构建了一个全新的“无垠边界”时代。在这个时代,区域的安全与发展不再局限于地缘政治的传统藩篱,而是成为一个多维度、动态化、且高度依赖科技赋能的复杂系统。 本书《无垠边界:科技浪潮下的区域安全与发展新视角》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它不是对单一学科的深入挖掘,也不是对某一领域问题的浅尝辄止,而是旨在搭建一个跨学科、跨领域的对话平台,汇聚来自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环境科学、信息科学、军事科学、法律以及伦理学等领域的专家智慧,共同探讨在科技进步的推动下,区域安全与发展的内涵、挑战与机遇,并试图勾勒出一条通往可持续、韧性及繁荣区域未来的新路径。 第一部分:科技浪潮重塑区域安全图景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更是重塑安全格局的关键变量。本部分将聚焦科技如何以前所未有的力量改变区域的安全维度。 数字边界与信息安全: 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普及使得信息跨境流动成为常态,同时也催生了网络攻击、信息操纵、数据泄露等新型安全威胁。本书将深入分析数字边界的形成与演变,探讨如何构建稳固的数字防御体系,保护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应对来自网络空间的复杂挑战。我们还将审视“信息战”的演进,以及如何在后真相时代维护信息环境的健康与稳定,保障区域内的言论自由和信息获取权,同时防范恶意叙事和虚假信息的侵蚀。 人工智能与军事变革: 人工智能在军事领域的应用,如自主武器系统、情报分析、战略规划等,正深刻改变着战争形态和军事力量的对比。本书将从战略层面审视AI对区域军备竞赛的影响,分析其可能引发的军备失控风险,并探讨国际社会如何在AI军事化的问题上寻求共识与规范。我们还将关注AI在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应用,例如灾害预警、人道主义援助、边境管控等,以及其可能带来的伦理和社会挑战。 生物技术与公共卫生安全: 新兴生物技术的发展,如基因编辑、合成生物学等,在带来医疗进步的同时,也可能被滥用,对区域公共卫生安全构成潜在威胁。本书将探讨生物技术在疾病防控、疫苗研发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同时也将警惕生物武器的风险,以及如何建立有效的生物安全监管体系,防范生物技术滥用对区域稳定造成的冲击。我们将特别关注全球疫情下的经验教训,以及如何构建更具韧性的全球公共卫生治理体系。 太空探索与地缘战略: 随着太空技术的飞速发展,太空已成为新的战略竞争前沿。本书将分析太空资源利用、卫星通信、导航定位等太空能力对区域军事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太空碎片、太空军事化等问题对区域和平稳定的潜在威胁。我们将探讨建立太空行为准则、防止太空军事冲突的必要性,并分析新兴航天国家在区域地缘战略中的角色。 第二部分:科技赋能区域发展新引擎 科技进步不仅带来了挑战,更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本部分将聚焦科技如何成为驱动区域经济、社会和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引擎。 数字经济与区域一体化: 电子商务、数字支付、云计算等数字经济模式的兴起,正在打破物理空间的限制,促进区域内商品、服务和资本的自由流动。本书将分析数字经济如何成为区域一体化的新动力,探讨如何构建统一的数字市场,消除数字鸿沟,促进中小企业参与全球价值链,并研究数字经济发展中的监管、税收和数据隐私等问题。 绿色科技与可持续发展: 面对气候变化和环境挑战,绿色科技,如可再生能源、碳捕集技术、循环经济模式等,为区域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解决方案。本书将深入探讨绿色科技在能源转型、环境保护、气候适应等方面的应用,分析绿色金融如何引导投资流向可持续产业,并研究区域合作在推动绿色技术创新与推广中的作用。我们将关注如何构建公平的绿色转型路径,确保发展不牺牲环境,也不加剧社会不平等。 智慧城市与民生改善: 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正在赋能城市治理,催生了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教育等创新应用,极大地提升了居民的生活品质和公共服务的效率。本书将探讨智慧城市建设如何改善区域民生,提升居民幸福感,并分析智慧城市发展中数据安全、隐私保护、数字包容等关键议题。我们将关注如何确保科技普惠,避免数字鸿沟加剧社会分化。 创新创业与人才流动: 科技进步加速了知识的传播和创新的涌现,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本书将分析科技创新如何催生新产业、新业态,并探讨如何通过优化政策环境、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吸引全球创新要素,激发区域的创新创业活力。我们还将关注跨境人才流动对区域科技发展和文化交流的促进作用。 第三部分:跨越边界的治理与合作新范式 在“无垠边界”时代,任何区域的安全与发展都无法孤立存在。跨越物理边界的合作与创新治理模式至关重要。 全球治理与区域协同: 科技进步带来的挑战往往是全球性的,需要跨国界的合作才能有效应对。本书将审视现有全球治理体系在应对科技挑战方面的不足,并提出构建更具包容性、适应性和有效性的区域及全球治理新范式的设想。我们将重点关注区域组织、多边机制以及非国家行为体在科技治理中的作用,探索如何建立有效的风险预警与协同应对机制。 多方参与与利益协调: 科技发展涉及政府、企业、学术界、公民社会等多元主体。本书将强调建立开放、透明、包容的对话平台,促进各方在科技发展中的有效沟通与协调,确保科技发展服务于全人类的共同利益。我们将探讨如何平衡不同利益相关者的诉求,化解科技发展可能带来的社会冲突。 伦理规范与责任担当: 伴随科技的飞速发展,伦理和道德问题日益凸显。本书将深入探讨人工智能伦理、基因编辑伦理、数据隐私伦理等关键议题,呼吁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和伦理规范,引导科技朝着负责任、可持续的方向发展。我们将强调科技发展中的人文关怀,以及如何防范科技异化对人类社会价值的侵蚀。 韧性区域与未来展望: 面对层出不穷的风险与挑战,构建具有高度韧性的区域变得尤为重要。本书将综合前文的分析,提出构建韧性区域的战略框架,涵盖技术韧性、经济韧性、社会韧性以及治理韧性等多个层面。我们还将展望科技浪潮下的区域未来,描绘一个更加安全、繁荣、公平和可持续的发展图景,并为政策制定者、研究人员、企业界以及社会各界提供有益的启示和行动建议。 结语 《无垠边界:科技浪潮下的区域安全与发展新视角》是一次对未来区域形态的深度探索。它认识到科技是双刃剑,既是挑战的源头,也是解决方案的关键。通过跨学科的整合分析和前瞻性的视野,本书致力于为应对“无垠边界”时代的复杂性提供新的思路和工具,引导我们走向一个更加智能、安全、可持续的未来。这不仅是对学术的贡献,更是对我们共同未来的责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可以说是“惜墨如金”的典范,每一个标点符号似乎都承载着重要的信息。我花了很长时间才适应这种密不透风的叙事方式。它没有使用任何故事性的引子或者生动的农户案例来调和那些冰冷的数据和公式。整本书读下来,给我的直观感受是:这是一份极其严谨的、面向知识精英的智力成果展示。其中关于“农业保险区划与土地利用规划的协同优化”的探讨,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跨部门合作视角,强调了风险管理不应是孤立的保险行为,而必须嵌入到更广阔的国土空间治理体系中。这种高屋建瓴的见解,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然而,正因为其深度和广度,这本书在实际操作层面的可操作性建议相对较少,更多的是构建理论框架和提出方法论。它更像是一份“蓝图”的展示,而非“施工指南”,非常适合那些想要从根本上理解和重塑农业风险管理理论体系的学者和决策者。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作者似乎倾注了毕生精力去打磨一套关于农业风险区划的“宇宙模型”。它的分析维度之多,几乎涵盖了所有你能想到的与农业生产环境相关的外部变量——从地质构造的稳定性,到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变化,再到区域性的能源结构对微气候的影响。我特别注意到其中对“历史极端气候事件数据的时间序列分析”部分,其数据挖掘的深度和广度令人咋舌。它不仅仅是罗列了历史灾害的频率和强度,更是尝试去构建一个可以预测未来“黑天鹅”事件发生概率的动态模型。这种追求极致精度的尝试是令人敬佩的,但也无形中增加了阅读的难度。每一章的结尾,都伴随着复杂的数学推导和概率论的应用,这些内容对我来说,更像是学术界的“行话”,我只能大致理解其推导的方向和目标,但要复现其论证过程,则需要深厚的数理统计背景。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提供简单的答案,而在于展示了如何提出更深刻、更系统性的问题。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透露出一种严谨到近乎刻板的学术态度。它不是那种为了吸引眼球而把最精彩的案例放在开头的书。相反,它采取了一种由宏观到微观,由理论到实证的扎实推进方式。开篇用了大量的篇幅来界定“综合风险”的内涵,试图为后续的讨论建立一个坚不可摧的理论框架。我对其中关于“非线性风险累积效应”的论述印象尤为深刻,它挑战了传统上认为灾害影响是独立叠加的线性思维。作者通过引入复杂系统理论,说明了小概率事件的连锁反应可能导致灾难性的后果,这在对气候变化背景下农业脆弱性的分析中显得尤为重要。然而,这种对理论基础的过度强调,使得前半部分显得有些晦涩难懂,对那些希望快速获得实践洞察的读者来说,门槛设置得太高了。我感觉,这本书可能更适合作为研究生或博士生深入研究特定农业风险模型的参考教材,而不是给农场主普及知识的读物。

评分

读完这本书的前三分之一,我不得不承认,我的阅读体验是充满了“惊喜”与“挫败感”并存的复杂情绪。我本来期待的是能找到一些关于如何规避农业生产中常见风险的实用指南,比如,如果我种了某种特定的高价值作物,在某个特定季节该如何配置保险产品。然而,这本书的视角显然要宏大得多,它似乎压根儿不关心具体到某一片农田的经营细节,而是着眼于整个区域乃至更大范围内的“系统性风险”。例如,书中有一章专门分析了跨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退化如何间接增加地方农业保险的赔付率,这个逻辑链条之长,着实让我大跌眼镜。作者的文笔非常精炼,每一个句子都信息量爆棚,几乎没有冗余的修饰词或过渡性的铺垫,这对于追求流畅阅读体验的读者来说,简直是一种折磨——你得像破译密码一样去抠每一个关键词背后的深层含义。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在脑海中勾勒出作者所描述的复杂模型,才能继续往下看。它更像是一本理论基石的构建手册,而非应用手册。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那种非常严肃、专业的学术著作的风格,那种深沉的蓝色调,配上那种仿佛刻在石碑上的字体,一下子就让人感觉内容肯定硬核无比。我本来是抱着想了解一下现代农业保险的创新模式的心态去翻开它的,没想到里面的内容简直是把我拉进了一个全新的知识领域。我原以为农业灾害保险无非就是保个洪灾旱灾,最多再加个病虫害,但这本书显然突破了这一框架。它深入探讨了许多我以前完全没有接触过的概念,比如“气候变异性对种植结构调整的影响”,以及“多重风险耦合下的损失评估模型”。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进行一次高强度的思维体操,需要不断地查阅背景资料才能勉强跟上作者的论述节奏。尤其是在讲解风险区划时,作者引用了大量的地理信息系统(GIS)数据分析方法,那些复杂的空间统计图表,让我这个非专业出身的读者感到既敬畏又有些力不从心。我感觉这本书更像是一份面向专业研究人员或政府决策层的深度报告,而不是一本轻松的科普读物,它对读者的专业背景要求相当高,希望自己能有朝一日真正消化吸收其中的精髓。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