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由李万中所著的《思维的利剑(批判性思维让我们看清自己看清世界)》围绕批判性思维这一主题,内容涵盖认知科学、分析哲学、非形式逻辑、数理逻辑、统计学、修辞学等领域,是一本从入门到精通的批判性思维教程。本书共14章。内容包括:批判性思维概括;智人的演化与语言机制、现代性与理性化;波普尔的三个世界理论、真理理论;人脑结构与功能、记忆系统的分类与特征、双重信息加工模型、认知偏误、智商理论;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统计推理、可得性启发法、类比推理、隐喻理论;概念模糊性、内涵与外延、外延定义法、属加种差定义法、操作性定义法、概念定义原则、概念分析案例;不相干逻辑谬误、不充分逻辑谬误、不当预设逻辑谬误、语义模糊逻辑谬误;目的论解释、机械论解释、统计学基础、双盲实验设计;信任度理论、休谟原则、知识与信念的差异;科学哲学、牛顿机械论世界观、科学方法论、证伪主义、范式演进、科学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伦理学基础、道义逻辑等 李万中 著 李万中,网名Andy Lee。北京认真想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擅长批判性思维与通识教育课程的研发与讲授。与知乎合作出版的电子书《拔起逻辑之剑》曾长期处于YA马逊逻辑学类书籍销售榜靠前名。也是教育无边界字幕组的很好翻译。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无疑是上乘的,纸张的质感和字体的选择都透露出一种对阅读体验的尊重。这一点值得称赞,毕竟在如今这个快餐阅读的时代,能够遇到一本在物理层面如此精良的书籍是难得的。然而,视觉上的享受并不能完全弥补内容上的空洞感。叙事节奏的把握是本书的一大败笔。有些章节如同老僧入定般缓慢,对一些基础概念的阐述用了过多的笔墨,反复绕圈子,读起来令人昏昏欲睡。我感觉作者似乎对自己的论点过度自信,认为每一个推导过程都必须详尽展示,却忽略了读者的耐心是有限的。相对地,有些关键性的转折点却处理得过于仓促和武断,仿佛为了赶时间,几句话就带过了本应深入挖掘的复杂情境。这种失衡的节奏感,让我的阅读体验忽快忽慢,极大地影响了对核心思想的吸收。好比听一场交响乐,小提琴部分拉得无限延长,而高潮部分却戛然而止,留下的是一种意犹未尽却又略带恼火的感觉。我希望作者能更精心地雕琢文本的脉络,让思想的流动如同潺潺流水,而非时而湍急时而停滞的河流。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虽然吸引人,但实际内容却让我有些摸不着头脑。从书的封面设计来看,它似乎想探讨某种深刻的哲学命题,或者至少是关于思维方式的革新。然而,当我深入阅读后,发现作者的论述逻辑时常跳跃,有时像是随笔的集合,缺乏一个贯穿始终的核心主线。例如,书中花了大量篇幅去讨论“直觉在决策中的作用”,这部分写得倒也引人入胜,引用了一些心理学的研究作为佐证,让人在阅读时时不时会停下来,反思自己过往的经历。但紧接着,笔锋一转,又开始探讨起古代的辩证法,而且引用了大量晦涩难懂的术语,让很多普通读者望而却步。这种内容上的不连贯,使得整本书读起来像是在一个巨大的图书馆里随意翻阅不同主题的书籍,虽然每本书都有其价值,但合在一起却形成不了清晰的阅读地图。我期待的是一把锋利的剑,能够清晰地剖析问题,结果拿到的却像是一堆被打磨得光亮的鹅卵石,形状各异,各自闪耀着不同的光芒,却无法组合成一个有力的工具。整体感觉,这本书更像是一位学者的私人笔记集,充满了灵光乍现的火花,但缺乏一位优秀的编辑来梳理和提炼,使得其潜力被分散了。
评分我之所以购买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标题所暗示的强大力量的吸引。我原以为这会是一本关于批判性思维训练的手册,充满了实用的工具和即学即用的方法论。然而,书中大部分篇幅似乎更侧重于对现有理论的宏观梳理和历史回顾,而非面向未来的、可操作的思维“利剑”。例如,作者花费了相当大的篇幅去追溯某种思维模式的起源,这本身是学术性的工作,但对于一个期待快速提升思维效率的读者来说,显得过于滞后和理论化了。书中缺乏那些能够立刻改变你日常思考习惯的“小技巧”或“思维框架”。所有的论述都停留在“是什么”和“为什么”,而对于“如何做”则避而不谈,或者只是蜻蜓点水地提及。这就像是买了一本关于如何成为优秀厨师的书,里面详细描述了食材的生物学特性和古代烹饪器的演变,却唯独没有给出几个像样的食谱。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知识面拓宽了,但思维的锋利度却丝毫未增,这与书名所承诺的效用产生了巨大的落差。
评分关于这本书所涉及的知识领域,其广度令人印象深刻,作者的学识储备可见一斑,似乎横跨了哲学、社会学、甚至一些前沿的认知科学。然而,正因为涉及面太广,导致其深度显得捉襟见肘。在任何一个具体的论点上,作者都只是浅尝辄止,像是在一个巨大的知识广场上快速地走马观花。例如,当他触及到一个关于“群体极化”的现象时,只是简单地引用了一个经典的实验,然后便迅速转向了另一个完全不相干的话题。这种“雨露均沾”式的写作策略,使得本书缺乏一个可以让人深挖下去的“锚点”。读者很难找到一个可以深入钻研下去的理论支点,去进行进一步的自我学习和思辨。读完此书,我感觉自己像是在一个巨大的知识海洋边上,脚趾头湿了一点水,却从未真正学会游泳。如果作者能够选择其中一两个领域进行聚焦和深耕,把这本书的篇幅用在打磨一个核心论点上,而不是试图面面俱到,那么它的价值或许会得到几何级的提升。现在的状态,更像是一本内容丰富的“知识百科条目合集”,而非一部有灵魂的、能真正引导思维的专著。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极其个人化,仿佛是作者在对着一位非常亲密的、且对所有背景知识都了如指掌的朋友倾诉。这种风格的优势在于,它能营造出一种亲切、无拘束的交流感,尤其是在讨论一些非主流观点时,这种娓娓道来的方式确实很有感染力。但是,这种过度“私人化”的表达,也带来了严重的理解障碍。作者常常使用一些只有他自己圈子内才明白的缩写、典故,或者干脆就是自己独创的术语体系,而没有提供足够的注释或解释。这迫使我不得不频繁地停下来,查阅大量外部资料,才能勉强跟上他的思路。对于一个寻求独立思考启蒙的读者来说,依赖外部工具来理解一本书的核心内容,无疑是增加了沉重的负担。这本书更适合已经对该领域有深刻背景知识的专业人士进行“印证”或“会心一笑”,而不是作为入门或拓展视野的工具。它更像是一扇通往作者私密思维世界的单向门,门外的人很难仅凭这本书就真正理解里面的风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