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基能力是美国国防部在冷战后推出的一系列新概念之一。《合众为一:美军未来海上作战核心支撑的海基能力(套装上下册)》从阐释海基能力的定义入手,剖析了影响海基能力建设的因素,联合海基能力和增强型网络化海基能力对于作战的影响,海基能力在多种类型军事行动中的应用以及海基能力平台的构成,进而展望了海基能力未来的发展方向。从根本上说,海基能力就是美国所一直寻求的一种不依赖陆上基地而直接从海上发起和支援陆上作战的能力,这种能力在很多情况下都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因此也值得其他国家思考和探索。《合众为一:美军未来海上作战核心支撑的海基能力(套装上下册)》适合从事海洋战略研究和海军装备研究的专业人士以及广大军事爱好者阅读。
彭英武,男,海军工程大学武器系统教研室副教授,先后获得导弹总体与发动机工程专业学士学位、兵种战术学专业硕士学位、军事运筹学专业博士学位。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6部。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教学成果三等奖1项。
戴嘉琦,《航空世界》杂志编辑。
“现在拥有制海权的美国海军,可以在过去的基础上,扩大发展世界海洋范围内具有基地特征的军事力量,努力扩大发展原先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浮动基地“系统……应用于登陆作战的海军力量肯定与原先为争夺制海权的海军完全不同。新海军的基本武器是用于投送海军力量登陆作战的。这主要表现为三种形式:舰载航空兵是基于海上的航空兵;舰队陆战队是基于海上的地面部队舰队的枪炮和导弹是基于海上的炮兵部队。”
塞缪尔·亨廷顿,1954年
很少有人注意到,美国国防部军语词典没有收录seabase(海上基地)这个词条,原因不言自明,“海上基地”原本不是新词或新生事物。人类自有战争以来,就知道运用海上能力支持包括陆地作战、两栖作战、海上机动等在内的军事行动,海上基地作为一种支持作战的方式一直在演进。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军“跳岛作战”中凸现出来的海上后勤,到21世纪初“持久自由”行动中的前沿部署,海上基地越来越体现为远离本土从海上直接提供作战保障,甚至直接融入作战行动。随着美军全球战略日益系统化和国际地缘政治环境急剧调整,战场环境发生剧变,再加上军事技术的快速发展,基于海上的后勤保障已经从“下意识”的传统作战方式,向“主动”的联合集成转型。尽管各军种从自身角度和利益出发,对“海上基地”的理解各有不同,相互争吵和攻击也时有发生,但“海上基地”始终在向着“海基能力”(seabasing)方向演进,从原有的“海上基地”物理平台概念逐步升华为海基能力联合集成概念,并与后来出现的空海一体战概念互相交织,呈现逐渐融合的趋势,从而成为美军全球战略的海上支撑。
一、冷战结束之前:初步认识阶段
美国海军陆战队J.W.哈蒙德中校早在1971年便在《陆战队公报》上发表题为《海上基地:真正的两栖作战》的文章,文中称:“我们不再需要通过在滩头建立阵地来实施两栖作战的时候到了。我们可以切断岸基基础设施的‘脐带’,包括海滩、海滩出口、斜坡、机场和港口等,并完全从浮动的基地上行动。海上基地是两栖部队的公共领域。”这一观点可以说很具代表性,基本代表了当时人们基于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冷战结束之前对“海上基地/海基能力”的普遍认识,认为“海上基地/海基能力”在本质上是一种海上的后勤能力,是一种将部队与装备物资投送上岸的海基后勤保障方式,向岸上部队提供短期或者长期维持服务。在这一阶段,美军在研究与审视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朝鲜战争、越南战争、马岛战争中的由海上发起的战役时,充分肯定了海基后勤在历次战役中发挥的巨大作用。
在《海军学院报》1991年4月一篇名为《一路向前》的文章发表之前,人们对“海上基地”的概念整体上还停留在为消除传统两栖登陆作战中的“铁山”(两栖登陆作战中堆积在滩头的如山一般的物资)而进行的海基后勤保障上。《一路向前》的发表,引发了美军就“海上基地”的概念内涵及其潜能的长达20多年的辩论。《一路向前》的作者强烈呼吁冷战结束后美国海军重点关注沿海地区,并提出了“以新的海上部署模式和力量构成来维持支援人道主义援助/灾难救援、国家建设、安全援助、维和、反毒品、反恐、反暴乱以及危机反应所需的前沿存在”的濒海作战新思维、新框架。这犹如一根导火索,引发了正在重新寻找敌人而进行战略调整的美军,特别是海军陆战队与海军对海上基地作战新应用的关注。
冷战结束以后,由于在广阔的海洋上失去了可以匹敌的舰队,美国海上力量的基本目标已从“实现对海洋的控制”转向“利用对海洋的控制”,加之美国海外基地的减少,这为“海基能力”概念日后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在此背景下,美国海军首先进行了“由海向陆”战略思维转型的探索,1992年发布的《由海向陆——为美国海军进入21世纪做准备》提出了海军濒海远征作战和联合部队推动的概念;1994年发布的《前沿存在——由海向陆》增加了对“力量投送、战略核威慑、战斗可靠前沿存在以及通过海上基地提高灵活性”的强调。美国海军似乎已找到了未来海上战略思维的方向,“远征、前沿、濒海、向陆”成为描述战略新思维的热门词,但实现这一全球性海上战略思维调整的途径却还感觉影影绰绰,尚未找到着力点。
……
《合众为一》这本书,在我看来,是一次对未来军事战略思想的深度挖掘。它之所以能够成为美军未来海上作战的核心支撑,并不仅仅因为它列举了多少先进的装备,更因为它深刻地阐述了“支撑”的内涵。书中对“海基能力”的定义,是一种动态的、发展的、并且是多维度集合的概念。我看到作者如何将传统的物理空间(海洋)与非物理空间(网络、电磁)以及虚拟空间(信息)紧密地联系起来,构建了一个相互依存、相互强化的作战体系。 尤其是在下册中,关于“能力集”(Capability Sets)的构建和应用,让我看到了美军在战略规划上的精细化和系统化。它不再是单点突破,而是通过不同能力之间的有机结合,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书中对“平台即服务”(Platform as a Service)的理念的提及,虽然篇幅不多,但却点醒了我:未来的海基能力,可能更加强调资源的共享、灵活的配置以及实时的态势感知下的快速响应。这对于理解美军如何保持其全球军事优势,以及如何应对未来多样化的威胁,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评分当我翻开《合众为一》这本书时,就被它所描绘的未来海上作战蓝图所吸引。它不像许多军事读物那样,充斥着枯燥的技术参数和战术推演,而是从一个更高的战略层面,去审视“海基能力”在整个美军体系中的定位和价值。作者在书中反复强调,海基能力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陆基、空基、天基以及网络空间的能力相互融合,形成一个“合众为一”的整体。这种“一体化联合作战”的思想,在书中得到了非常具象化的体现。 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分析“海基能力”时,所采用的“能力链”和“能力网”的视角。他不仅仅关注单个平台或系统,而是关注它们之间如何协同工作,如何形成一个无缝连接的作战网络。书中对“海上节点”和“分布式节点”的阐述,让我深刻理解了在复杂的海洋环境中,如何实现力量的快速投送和态势的持续掌握。这种对“体系对抗”的深刻理解,以及对未来作战“柔性”和“适应性”的强调,都让我对美军未来的发展方向有了更深的思考。
评分《合众为一》这本书,就像一幅精美的作战地图,勾勒出了美国海军未来发展的关键要素。其核心的“海基能力”,并非仅仅是舰艇和航空母舰的堆砌,而是涵盖了从情报收集、信息处理、指挥控制到精确打击、后勤保障等一系列相互关联、相互支撑的系统性能力。作者在书中对于“能力维度”的划分,以及对各个维度之间“协同效应”的强调,让我眼前一亮。 我尤其被书中关于“信息优势”和“态势感知”如何成为海基能力发挥作用的前提和基础的论述所吸引。它不仅仅是关于技术,更是关于如何有效地利用技术,去理解、影响甚至改变战场态势。书中对“协同作战能力”(Integrated Joint Operations)的探讨,也让我认识到,未来的海战将是多域、多层级的综合对抗。海基能力在这种综合对抗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支点”和“枢纽”作用,它能够将分散的资源整合起来,形成一股强大的、压倒性的力量。
评分我最近读了《合众为一:美军未来海上作战核心支撑的海基能力》(套装上下册),虽然书名听起来有些宏大和学术,但实际阅读下来,却有着意想不到的收获。这本书以一种非常务实和前瞻性的视角,深入剖析了美国海军未来海上作战体系中“海基能力”所扮演的关键角色。我尤其喜欢作者在第一卷中对历史发展脉络的梳理,从冷战时期到今天的全球军事战略调整,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通过对几次关键性军事行动和技术革新背后逻辑的解读,揭示了海基能力如何一步步演进,并最终成为支撑美军在全球范围内投送力量、维持地区稳定、应对复杂挑战的核心要素。 作者在对“海基能力”的界定上,也远不止于传统的舰船、航空器等硬件层面。书中花了大量篇幅探讨了围绕海基平台所构建的、日益复杂的“能力生态系统”。这包括了信息通信技术、侦察预警系统、精确打击能力、后勤保障网络,甚至是人员的训练和组织模式。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分布式作战”理念的阐述,以及海基能力如何在其中发挥“枢纽”和“节点”作用。这种从宏观战略到微观战术的层层递进,让我对未来海上作战的形态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它不再是过去那种简单的火力对抗,而是更加强调信息流、情报流和指挥流的协同,以及如何在瞬息万变的战场环境中,灵活地调动和整合各种分散的海基能力,形成压倒性的优势。
评分通读《合众为一》的上下两册,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提供了一个看待未来海战的“孙子兵法”式的框架。作者并没有局限于对具体武器装备的罗列和性能分析,而是着重于“势”的构建和“道”的运用。在第二卷中,作者将目光投向了技术创新如何重塑海基能力,尤其是人工智能、无人系统、高超音速武器等前沿科技,以及它们如何被整合进现有的作战体系,形成新的“杀手链”和“能力组合”。书中关于“全域介入”(All-Domain Access)的讨论,以及海基平台如何成为连接陆海空天网的“桥梁”,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让我特别赞赏的是,作者在分析“海基能力”时,并没有忽视其“软性”的一面。例如,对海洋态势感知能力、信息优势的获取与保持、以及跨军种、跨国界的协同作战能力,都进行了细致的探讨。书中对“联盟作战”模式的阐述,强调了海基能力在构建和维护国际安全合作中的作用,这一点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地缘政治环境下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军事技术的书籍,更是一部关于如何通过构建强大的、协同的海上力量,来维护国家利益和全球和平的战略宣言。
评分感觉还不错,在京东买书挺好的,下次还会来买的。
评分这书不错
评分这书不错
评分这书不错
评分这书不错
评分分析很有深度,对于研究美国军事有价值。
评分感觉还不错,在京东买书挺好的,下次还会来买的。
评分感觉还不错,在京东买书挺好的,下次还会来买的。
评分这书不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