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独特性源于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积淀、独特的国情基础、独特的发展道路,其核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人民主体地位,体现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外交等方方面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充分适应中国国情,使中国共产党能够担当起历史和人民所赋予的伟大使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推进现代化强国建设、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任务,使中国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和风云变幻的国际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什么管用》从发展成就、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世界贡献等多个方面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坚定信心。对制度自信进行深度解读,论证了制度自信的形成与发展、科学内涵、优越性及现实要求等,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人民的选择,为实现“中国梦”保驾护航。对新时期党员干部如何加强制度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努力奋斗提出了要求,供党员干部学习参考。
作者简介
人民日报社理论部,是人民日报社核心部门之一,汇聚了资深编辑记者专家,主要负责人民日报第七版(理论版)的编辑工作。
目录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奋力谱写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
杨胜群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
何毅亭
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陈晋
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伟大梦想
吴德刚
深入理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重大意义
李君如
二、中国的发展成就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优越性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宁吉喆
中国经济:中高速增长与中高端发展
刘迎秋
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指导经济工作
曹远勃
深刻把握社会主义条件下经济与政治的辩证法
张宇
我国有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制度保障
白暴力
使市场之手和政府之手优势互补
郭飞
正确看待和坚持公有制为主体
邓玲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先进性在于实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深刻把握全面从严治党与全面依法治国的辩证关系
杜飞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展现独特优势和魅力
房宁 郭静
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方向和路径
秦宣
中国制度永葆活力之道
孙来斌
以制度自信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
彭焕才
四、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加快文化改革发展
雒树刚
拨亮精神灯塔 引领民族复兴
赵正永
从红色文化中汲取精神动力
张全景
中国软实力的特色与力量
张国祚
比较文明视野下的中国文明特色
张国刚
五、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坚持党的领导 构建新型基层治理体系
中共四川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
制度是用来信任和执行的不是用来迷信和“买单”的
辛鸣
如何认识从“管理”到“治理”的转变
马庆钰
社会主义社会是共享发展的社会
李淑梅
改革是为了让人更自由、社会更公正
陈剑
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取向
朱前鸿 刘伟
在基层治理中发挥好党组织作用
李春根 欧阳静
六、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
以绿色消费助推生态文明建设
钱易
中国可持续发展具有世界意义
高世楫 王海芹
以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发展转型
潘家华
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
邓宏兵 张雨瑶
绿色发展彰显大国担当
欧阳辉
深刻认识绿色化的内涵与特征
林柏
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加强党内监督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题中应有之义
汪永清
把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落到实处
王东峰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贾高建
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
谢春涛
始终保持我们党坚如磐石的战略定力
李洪峰
全面加强党的领导是夺取伟大胜利的根本保证
邓纯东
全面从严治党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
陶文昭
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彰显了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新贡献
汇聚世界政党共识 共建更加美好世界
宋涛
中国政党制度的世界贡献
袁廷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势在国际比较中彰显
李景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拓展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
郑长忠
中国道路的世界历史意义
王明生
开辟科学社会主义发展新境界
赵中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贡献
任理轩
精彩书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什么管用》:
进入新时代的重要标志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事物发展的阶段性主要表现为主要矛盾的变化或矛盾主要方面的变化。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政治论断,最关键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要标志,也是新时代的重要特征。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社会主要矛盾这一提法是中国共产党的一大理论创新。1956年,在中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重大历史关头,党的八大第一次明确提出并阐释“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历史转折,反映在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上,就是重回党的八大的有关表述。邓小平同志1979年3月在中央召开的理论务虚会上,明确把什么是我国当前的社会主要矛盾作为一个重大课题提了出来,他说:“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就是我们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个主要矛盾就是我们的中心任务。”这个社会主要矛盾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的依据和前提。
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正式对社会主要矛盾作了概括:“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从那以后,我们党一再强调社会主要矛盾问题,并且都是将其同国情、同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历史任务联系起来讲。党的十九大报告正式提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这一新的社会主要矛盾,也是同国情问题、同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问题紧密联系的。
关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是人民需要的内涵大大扩展。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更高要求,而且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角度提出更多要求,比如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需要日益增长起来。也就是说,人民的需要从物质文化领域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全面拓展。二是人民需要的层次大大提升。比如,期待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这些需要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什么管用》 一、 制度的根基:历史的传承与选择 任何一种制度的生命力,都根植于其所处的历史土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并非凭空而降,而是深刻汲取了中华民族数千年历史文化的智慧,并在此基础上,对现代政治文明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与创新。 回溯中国历史,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统一、稳定、发展是主流的宏大叙事。尽管经历了分分合合,但“大一统”的思想始终是中国人心中的集体记忆,为后来的国家治理提供了天然的心理基础和文化认同。从秦始皇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到历代王朝在治理模式上的探索与演进,无不体现着中国人民对于秩序、稳定和有效治理的渴求。这种对国家统一和强大力量的追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供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土壤。 近代以来,中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屈辱与变革。从鸦片战争的炮火,到辛亥革命的黎明,再到新中国的诞生,中国人民从未停止过对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探索。无数仁人志士为了救亡图存,尝试了西方的各种思潮和制度,包括君主立宪、共和制、无政府主义等,但都未能彻底解决中国面临的根本问题。历史的曲折前进,最终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引向了马克思主义的道路,并在与中国具体国情的结合中,探索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发展的道路。 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时期,依靠人民群众,建立起了广泛的统一战线,形成了强大的组织能力和动员能力。这种以人民为中心的革命传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了根本的价值取向。新中国成立后,在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时期,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克服了种种困难,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尽管道路曲折,但这段艰辛的探索,为我们今天制度的优势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这一时期,中国人民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大胆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不断解放思想,锐意进取。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到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每一步改革都紧密联系中国实际,回应人民的呼声,体现了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能力。 因此,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什么管用,必须首先理解它深深植根于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并顺应了中国近代以来的发展逻辑。它不是对西方制度的简单模仿,也不是对历史经验的机械照搬,而是在继承中发展,在创新中前进,是历史的选择,也是人民的选择。 二、 制度的核心:人民至上与共同富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之所以管用,其核心在于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并将“共同富裕”作为重要的价值追求。这构成了制度最根本的政治合法性和强大的社会动员基础。 “人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再到基层群众自治的实践,都体现了人民主体地位的确立。中国共产党始终强调自己是人民的勤务员,党的领导,归根结底是为人民服务,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种将人民的利益置于首位的价值理念,使得制度的各项决策和政策,都力求回应人民的期盼,解决人民的难题。 在经济发展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始终将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重要目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数亿人民摆脱了贫困,人民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这正是制度以人民为中心,将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的生动体现。国家在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民生领域的持续投入,构建了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为人民提供了坚实的后盾。 “共同富裕”不仅仅是一个口号,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追求。它意味着在发展过程中,要注重公平,防止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全体人民的普遍富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通过多种手段,包括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等,努力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这种对共同富裕的持续追求,不仅能够凝聚社会共识,激发人民的创造力,更能为国家的长治久安奠定坚实的基础。 与此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也注重在发展中解决发展带来的问题。例如,在环境保护方面,中国正大力推动绿色发展,倡导低碳生活,这既是回应人民对美好环境的期盼,也是制度应对全球性挑战的体现。在科技创新方面,国家大力投入,鼓励自主研发,力图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这不仅关乎国家发展,也关乎人民福祉的提升。 此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处理社会矛盾和维护社会稳定方面,也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通过健全社会治理体系,畅通民意表达渠道,及时回应群众诉求,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这种“以人为本”的治理逻辑,使得制度在应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时,能够保持强大的韧性和适应性。 总而言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之所以管用,关键在于它将人民的利益置于核心地位,将共同富裕作为长远目标。这种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构成了制度最强大、最持久的生命力。 三、 制度的优势:集中统一与强大执行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实践中展现出的强大执行力,是其能够有效应对挑战、实现发展目标的关键优势之一。这种优势,很大程度上源于其集中统一的领导体制和强大的社会动员能力。 中国共产党集中统一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核心特征。这种领导体制确保了国家能够在一个清晰的战略方向下,高效地协调各方力量,集中资源解决重大问题。在应对突发性危机,如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等方面,集中统一的领导体制能够迅速做出决策,并调动全国资源进行有效应对,最大程度地减少损失,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例如,在新冠疫情的防控过程中,中国政府能够迅速采取有力措施,有效控制疫情蔓延,这得益于其强大的组织能力和执行力。 强大的执行力还体现在制度能够将宏伟的战略目标转化为具体的行动。从脱贫攻坚战的胜利,到“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再到科技创新战略的实施,这些战略目标的实现,都离不开制度强大的执行力。国家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最需要、最关键的领域,从而取得显著的成效。这种强大的执行力,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维护国家安全等方面,都能够发挥出强大的效能。 这种执行力的背后,是强大的社会动员能力。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严密的组织体系,能够有效地将中央的决策传达到基层,并将基层的声音反馈给中央。这种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双向沟通和互动,确保了政策的有效落实,也使得国家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此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集中统一,也体现在对宏观经济的调控能力。国家能够通过运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宏观调控手段,引导经济发展方向,保持经济运行的稳定。在应对外部经济风险时,这种调控能力也显得尤为重要,能够有效抵御外部冲击,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当然,我们也要认识到,集中统一的领导体制也需要不断完善,以避免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的弊端。中国共产党一直在强调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改进工作作风,提高执政能力,以确保制度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并不断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总而言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集中统一领导和强大执行力,使其在应对复杂挑战、实现发展目标方面,展现出独特的优势。这种优势,既是制度的结构性特征,也是其能够“管用”的重要原因。 四、 制度的韧性:自我革新与开放包容 任何一个成功的制度,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之所以能够长期保持活力和效用,在于其具备强大的自我革新能力和开放包容的精神。 自我革新是制度活力的源泉。 中国共产党始终强调“改革创新”是发展的根本动力。在实践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对自身的体制机制进行调整和完善。从改革开放初期对外开放的决策,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再到十九大以来提出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每一次重大的理论创新和实践调整,都体现了制度的自我纠错和自我超越能力。 这种自我革新,体现在多个层面。在经济领域,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打破了体制的束缚,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在政治领域,健全民主法治,完善国家治理体系,提高国家治理能力,都在不断推进。在文化领域,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同时又鼓励文化创新和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开放包容是制度发展的催化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积极吸收和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中国坚持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种开放的态度,不仅体现在对外经济合作上,也体现在对不同文明的尊重和理解上。 通过对外开放,中国不仅引进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更开阔了视野,丰富了发展思路。同时,中国也积极向世界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为全球发展提供了新的选择。例如,在应对气候变化、推进全球减贫等领域,中国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韧性体现在应对风险和挑战的能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发展过程中,面临过来自国内外的各种风险和挑战。但正是凭借其自我革新的能力和开放包容的态度,制度才能够不断适应变化,化解危机,克服困难。例如,在国际金融危机、贸易摩擦等外部冲击下,中国经济依然保持了较快增长,这与制度的强大韧性密不可分。 自我革新和开放包容,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备了持续适应和发展的能力。它能够“与时俱进”,不断回应时代的呼唤,解决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这种动态的、发展的制度观,是其能够长久“管用”的重要保障。 总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什么管用》这本书,深入探讨了这一制度体系的内在逻辑和外在表现。它根植于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土壤,以人民为中心,将共同富裕作为价值追求,通过集中统一的领导和强大的执行力,实现了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同时,制度的自我革新能力和开放包容的精神,使其能够不断适应时代变化,应对各种挑战,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韧性。理解了这些维度,我们便能更深刻地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何能够取得今天的成就,又为何能够持续为中国的进步和发展提供强大的制度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