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时光的萨满

穿越时光的萨满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加] 杰里米·纳尔贝(英)弗朗西斯·赫胥黎 著,苑杰 译
图书标签:
  • 奇幻
  • 萨满
  • 穿越
  • 时光
  • 神秘学
  • 异世界
  • 冒险
  • 东方奇幻
  • 超自然
  • 历史奇幻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20111515
版次:1
商品编码:12254880
包装:平装
丛书名: 萨满文化研究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0-01
页数:280
字数:26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在《穿越时光的萨满》一书中,作者追溯了西方文化关于萨满的古代知识的探索史。几个世纪以来不乏对萨满充满痴迷的观察者,他们对萨满的认识也从法师、巫师到魔术师、骗子,再到巫医等不断转换,而对500年来萨满研究的考察——《穿越时光的萨满》则是一种跨越时空的旅行。本书涵盖了列维-施特劳斯、布莱克-厄立克、弗朗兹-博厄斯等思想者的相关论述,提供了对于全世界萨满实践文化的特别洞见。

作者简介

杰里米·纳尔贝,1959年生于加拿大,曾在坎特伯雷大学学习历史学,后在斯坦福大学获人类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萨满教和分子生物学研究,尤为关注萨满教植物学、生物学知识以及不同文化中在萨满教致幻剂运用问题,著有《宇宙巨蛇:DNA和知识起源》、《自然界的智慧》、《作用于精神:死藤水、伊博格和萨满教》等。
弗朗西斯·赫胥黎,1923年生于英国,卒于2016年。英国植物学家、人类学家,同时也是“幸存者国际”的创始人之一。
苑杰 女,1980年生,辽宁人。2002年毕业于辽宁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学士学位;2005年毕业于辽宁大学中文系,获法学硕士学位;2008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系,获法学博士学位。2008年-2011年,为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人员。2011年至今,供职于中国艺术研究院亚太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为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北方民族社会组织和宗教文化研究,并于2016年始由文化部派至中国驻澳大利亚大使馆工作。

目录

序 言 萨满与萨满教的500年/1
第一部分 基督徒的观点:魔鬼的主人/7
  魔王崇拜:大量吸食烟草以获得来自自然界的信息/11
  知晓自然界奥秘的魔王/13
  召唤魔王:用烟草禁食以学习治病/15
  萨满:召唤恶灵的坏魔法师/17
第二部分 人类学的观点向理性主义的转换:从受尊敬的魔术师到骗子/19
  野蛮人尊敬他们的魔法师/23
  萨满应该为他们的欺骗行为而劳动终生/27
  被迷信所蒙蔽/28
  萨满是声称自己能够与魔鬼进行协商的骗子——他们也有正确的时候/30
  被误导的骗子和想象的力量/33
第三部分 走进人类学/35
  万物有灵论是对灵魂的信仰/38
  一位向土著医生求医的白人/40
  巫医运用特殊的语言并规定禁忌/43
  不顾迫害而信奉萨满教的天外来客/45
  萨满教是一个模糊和危险的词语/47
  注定受到神灵召唤/49
  腹语术者和魔术师为治病和占卜而进行表演/53
  形形色色的人/57
  寻求与神灵的联系并不一定就是萨满教/61
  萨满活动在精神错乱的边缘/63
第四部分 理解的深入/65
  临近死亡的体验/70
  在自然的幽僻之处寻找知识/72
  第一次召唤灵魂/75
  萨满助手/80
  萨满迷惑野兽/83
  攀爬入教的旋梯/85
  土著医生是杰出的人/90
  作为心理分析师的萨满/94
  好意或恶意地使用无形物质/97
  女萨满以恩惠和能量为公众服务/99
  萨满是精神错乱的人/102
  聪明的绳索和聪明的人/104
  唱诵具有多重含义的歌曲/110
  昆族人的医学舞蹈/112
第五部分 参与观察/115
  抽巨大的雪茄/118
  我曾是被固定在宇宙中的无形眼睛/122
  恐惧、清醒、知识和力量/127
  我发现自己被钉在世界的中轴线上/133
  一位萨满因与观察者互动而失去提高的机会/136
  我感觉像是苏格拉底接受毒草/138
  体验萨满交响曲并对其进行理解/145
第六部分 从多层面的现象中收集证据/151
  一位瓦肖人萨满的助手/154
  魔镖、具有魔力的萨满和为人治病的萨满/160
  不同寻常的好老师/164
  日本萨满的两个类型:灵媒和苦修者/170
  仅用音乐就可以改变萨满的意识,却毁了
  磁带录音机/174
  萨满是知识分子、翻译者和精明的中介人/177
  萨满、洞穴和动物的主人/183
  植物老师/186
  萨满忍受魔法的诱惑/189
  与杀人萨满的会谈/192
  非洲的无形投射物/195
第七部分 全球知识和土著知识同时到来却各自独立/199
  科学和巫术,通往知识的两种途径/202
  萨满、“ 神灵”和心理意象/204
  萨满的阴暗面/207
  萨满对人类心灵的探索/212
  训练自己,使自己能看见土著人看见的事物/215
  “扭曲的语言”作为学习的技术/218
  作为病毒的魔镖/226
  泡沫、辛苦和麻烦:观光者和伪萨满/230
  萨满和全球化世界的伦理/232
  作为植物学研究者的萨满/237
  萨满教与作弊的市场/240
  科学家和萨满之间合作的民族植物学之梦/246
  萨满和科学家/249
结束语/253
参考书目和使用权限/254
致谢/265

精彩书摘

  《穿越时光的萨满》:
  这种幻象并非混乱和不确定的,它们是高度聚焦的,线条和色彩都非常明晰,比我从前用自己的眼睛所看到的景象都要真实。我感到自己正看见的是草原,而普通的幻象只给我们以不完整的情景;我看见了原型:柏拉图的精神——就掩藏在日常生活的不完美中。有一个念头闪过脑海:是不是这神圣的蘑菇就是隐藏在古老神话背后的秘密?我正在享受着的奇迹般动感,是否就是在北欧民俗或神话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的飞行女巫的感受?这些想法纷纷出现在我看见幻象之际,因为蘑菇的功效在于它能够带来精神的分裂、人的分裂,这种精神分裂症,一方面以理智继续推理,另一方面同时观察正在经历的感情。这种想法如同松紧线般依附于游荡的感觉上。
  同时,希诺托和她女儿也没有闲着,当我们的幻象仍在最初阶段时,我们听见希诺拉有节奏地挥动着她的胳膊,开始低声间断地小声念叨,很快,她念叨的段落的每个音节开始清晰起来,每个独立的音节都锋利地划破黑夜。逐渐地,希诺拉开始唱颂风格醇厚的赞颂歌,听起来像是非常古老的音乐。在我听来,这仿佛是唱给上帝的赞歌:夜深了,她的女儿对她的歌声施予魔法。她们唱得非常好,非常有力,但声音并不大。她们唱的歌不可思议地温柔、流畅、鲜活、感情丰富并令人震撼,我从来没有意识到马萨特克语的歌声能够如此令人动情和具有诗性。
  ……

前言/序言

致读者

本书将带你进行穿越时光之旅,你会从中发现由神父、探索者、冒险家和自然历史学家以及政治流放者以见证者身份所撰写的关于萨满的报告。你还能看到人类学领域是如何得以拓展的,以及这种拓展所带来的对知识的更深入的探究——由最初的远距离观察到后来的近距离观察,再到研究者对萨满仪式的参与。
编者翻译了早期的文章以及一些相对晚近的文章,这些译文的参考文献都附在本书最后。


序言 萨满与萨满教的500年
杰里米·纳尔贝 弗朗西斯·赫胥黎

5个世纪以前,当欧洲人开始探索美洲的时候,他们在当地社会中遇到了一些人,这些人宣称自己能通过与神灵进行交流来学习有关生命和治病的知识。这些人当中的一些人会持续禁食直到皮包骨头,另一些人则用漏斗饮用烟草汁或者穿着领子上布满带刺蚂蚁的衣服。在看到这些行为之后,欧洲人在对这些现象进行描述的时候通常表现出极度的厌恶情绪。比如,法国神父安德烈·塞尔维特1557年赴巴西考察时,描述了那些像“撒旦的主人”一样行事的人。塞尔维特质疑,这些人所学习的知识都是被禁止的知识:“何必非要好奇地去探求那些关于自然界和其他事情的秘密,以及基督为他自己保留的知识呢?这种好奇心代表不完美的判断、无知、信仰和好的宗教的缺乏。”
17世纪,俄国人开始向西伯利亚地区殖民,他们在当地也发现了一些声称自己能够与神灵进行沟通的人。在西伯利亚东部讲通古斯语的人们当中,这样的人被称为萨满。这些萨满击鼓、唱歌并且能在仪式中成为腹语术者和魔术师,他们还能在黑暗中模仿动物的声音或者假装用刀子刺伤自己。他们声称自己能够治愈疾病或伤害人们,对天气或狩猎进行干预,而且还能预知未来。阿瓦库姆·斯特尼科夫神父是第一位撰写关于西伯利亚萨满的报告的人,他把萨满描述成“召唤魔鬼和有魔法的恶人”。
当欧洲学者的脚步遍及世界各地时,他们遇到过很多人都声称自己能通过与神灵沟通来学习关于生活和治病的知识。在不同语言中,这些人有不同的名字,如pagé,piagé,angakkut,arendiouannens以及萨满,来自西班牙、英国、法国和俄国的观察者们也以其各自的语言称呼他们为骗子、魔术师、巫师、变戏法的人,此外,还有另一些带有贬义的词语。
到了18世纪,也就是众所周知的“启蒙时代”,欧洲人开始以不同的视角观察世界。德国哲学家伊曼纽尔·康德宣称启蒙主义的箴言是“敢于知道”!然而,早期理性主义的观察者们逐渐忽略了对萨满的考察,他们不再敬畏知识,但萨满奇异的行为却仍旧使他们感到困惑。在他们看来,萨满的行为和技术与真正的知识没有什么关系。
这些考察者们就是正在形成中的科学家,他们致力于寻找可衡量的和客观的视角,目的是通过理性来理解世界。当他们遇到萨满的时候,他们就把萨满看作是应该被揭露的骗子。比如,当德国教授约翰·盖莫林在西伯利亚看到了一位萨满及其助手所做的仪式时,他得出了一个结论,萨满就是那种因为行骗而应该在银矿里劳动终生的人。
19世纪,社会人类学学科诞生了,这个以人类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的发端经历过一段较困难的时期。最初的人类学家们认为土著人是“低级社会”中的“野蛮人”和“原始人”。然而不幸的是,这些早期的人类学家并没有提供很多那一时期关于萨满的有用报告,而正是在那一时期里,西方人的铁蹄踏进了土著社会,萨满教发生了急剧的变迁。
然而,直到19世纪晚期,一些人类学家才意识到自身与观察对象之间其实并没有根本的不同。比如,美籍德裔人类学家弗朗兹·博厄斯在1887年写道:“因纽特人是和我们一样的人,他的感觉、价值观、缺点等和我们一样,都是建立在人类本性基础上的。”
20世纪初,人类学家开始顾及自身的偏见,这使他们的考察方法得以改善,并引导他们写出很多关于萨满的细节性报告。他们开始给萨满说话的机会,比如,丹麦人类学家克纳德·拉斯姆森逐字记录了关于因纽特人的报告,该报告于1920年发表。一位叫依格加卡加克(Igjug�{r juk)的萨满告诉拉斯姆森:“真正的智慧只能在远离人群的地方,在巨大的孤独状态中才能找到,而且智慧只能在痛苦而不是娱乐中找到。孤独和痛苦能够开启人的心智,所以萨满必须在那里寻找智慧。”在这样的字里行间中,研究者才有可能设身处地地去看待这些萨满实践者。
在拉斯姆森生活的时代,不是所有的人类学家都这么开明。一些人将萨满视为精神病患者——因为萨满都有严重的幻想,声称自己能够与神灵沟通并且用其他声音说话。法国人类学家克劳德·列维-施特劳斯以其精深的辩证法来应对这种论证,他指出,比起精神病患者,萨满更像是精神分析师。另一些研究者也指出,萨满通常是其所属群体当中最健康的个体,并被周围的人看作是医生。
到了20世纪中叶,人类学家已经对遥远的澳洲、北极地区以及亚马孙地区的萨满教进行了详尽的论述。这些(巫术)实践者在不同地域有不同的称谓,但是这些称谓都与西伯利亚地区所使用的“萨满”一词相近。根据这种相似性,瑞士人类学家阿尔弗雷德·梅特劳采用了“萨满”一词来指代他所研究的亚马孙巫术实践者“piai”。在梅特劳看来,萨满的作用包括治疗疾病、迷惑野兽、解释征兆和迹象、对天气实施影响和预知未来。他同时指出,萨满也能带来伤害。
然而,梅特劳在萨满这一系列令人迷惑的技巧和功能当中发现了内在的统一性。1944年,他将萨满界定为“任何为了集体的利益而持续从事这种职业的个体,他们能与神灵沟通,或能被神灵附体”。但是这个过于简单的界定至今仍是一个令人迷惑的概念。
1951年,罗马尼亚的宗教史学家米尔恰·伊利亚德完成了其标志性著作《萨满教:古老的入迷技术》。该书记录了在社会发展历程中,萨满教实践和世界观以及象征性行为等方面发生的引人注目的事件。伊利亚德的著作表明,萨满教实践和概念是古老的、丰富的,因此值得受到广泛关注。
伊利亚德也提及了萨满将在20世纪后半期备受关注的原因,20世纪后半期将是人们对传统宗教感到不满的年代。伊利亚德认为,萨满教是“超乎寻常的宗教体验”,“萨满是唯一的入迷(技术)的伟大主宰者”。伊利亚德预言,人们对萨满教爆发式的兴趣将会在新纪元运动中达到顶峰。
研究者还发展出一种使人类学研究焕然一新的方法——“参与观察法”,它要求人类学家与人们一起生活,参与他们的活动,由此对他们进行客观公正的观察。这种方法引领人类学家出于理解萨满的要求而积极地参与到萨满活动中。
20世纪60年代,另一些科学家和作家发现了麦角酸二乙基酰胺(LSD)和麦司卡林这类致幻药物的威力。他们发现这些药物能够剧烈地改变人类的意识世界,这就表明致幻药是通过改变大脑化学成分,而不是通过信仰和暗示而发生作用的。
当西方考察者们开始对使用致幻植物的萨满仪式进行亲身参与时,他们惊讶地发现自己也能拥有与萨满所描述的一样的体验。有一个报告特别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美国银行家高登·沃森在墨西哥马萨特克人的萨满玛利亚·萨拜娜所主持的仪式中吃下了可致幻的蘑菇,而后他在1957年《生活》杂志的一篇很长的报道中描述了自己身体飞升的体验。此前关于萨满教的很多报道只刊登在一些晦涩难懂的学术期刊中,但沃森的报告却拥有成百上千的读者,有一些读者甚至还效仿沃森的做法,由此给玛利亚·萨拜娜带来了很多麻烦。
20世纪60年代,致幻药被全世界很多年轻人所使用。也正是在这个时候,一个叫卡洛斯·卡斯塔尼达的人类学专业的学生声称,他通过与美国亚利桑那州和墨西哥的雅基印第安人一起学习而成了“巫师的学徒”。卡斯塔尼达将参与观察法推进了一步,他带回了一个关于那个“奇特却又明晰的世界”的报告,那是一个“远处的事实”,他曾在致幻植物的作用下进行了通往那个世界的旅行。卡斯塔尼达于1968年直接发表了他以学徒身份所撰写的报告《唐望的教诲:雅基文化的知识系统》,这本书及其续篇后来成为世界性的畅销书。
卡斯塔尼达称呼他的老师为巫师,在拉丁语里的意思是“占卜的人”,而在英语中这个词语却具有负面的含义,在《牛津英语字典》里,它用来指代那些“通过恶灵的帮助或者通过控制恶灵的方法而运用超能力,特别是用来占卜的人”。卡斯塔尼达没有把他的老师描述为治疗术士,而是将他描述为一个热衷于超能力的、有知识的人,这与书中描述的,并且读者也能够按照这种描述而亲身试用的技术一起,勾起了上百万人的好奇心。寻找“能量发出点”,运用周边视角去观察,或者服用致幻蘑菇等,都给读者以兴奋感,并且使他们觉得自己也能成为萨满学徒并亲身体验萨满教。
然而,批评者很快就对卡斯塔尼达文章的真实性提出了质疑。卡斯塔尼达好像对部分描述进行了虚构,但那些虚构的部分又好像是建立在体验和考察的基础上,最重要的是,它简单易读并能给读者带来阅读的愉悦感。卡斯塔尼达运用文学手法,对他的读者施予萨满式的骗术,用技巧让他们感到震惊,使他们从自身对理性的偏好中解脱出来。
卡斯塔尼达的著作唤醒了数以百万计的人,他们开始亲身实践对萨满的兴趣。由此,新纪元运动中出现了蓬勃发展的新萨满主义运动,它主要发生在美国,但是后来逐渐扩展到全世界。然而迄今为止,关于这些新萨满的研究还很少。
在20世纪后30年中,研究者们所撰写的关于萨满的文章的数量远远超出了以往任何时期,萨满自己也开始著书立说,如前面提到的萨满玛利亚·萨拜娜就拥有自己的口述史,并且被翻译为多国语言。
通过对萨满教的细致观察,人类学家发现了丰富且具有内在一致性的理解世界的方法。近些年来,正如英国人类学家格拉曼·汤斯利所说的那样,他们开始将萨满教看作是“求知技巧的体系”。现在,研究者已经不会把萨满看作是单纯的治疗术士,而把他们看作是意义的精妙界定者。由此,他们开始将萨满置于与自身相同的知识根源上。
我们还需要进行很多研究:科学家们因萨满拥有用植物制作草药的知识而对其推崇备至,但尚未对萨满教治疗的效用以及萨满如何理解自然和世界等诸多问题进行深入研究;萨满可能是最早对人类精神进行探索的人,但对萨满自身的心理结构的研究却少之又少。根据已知的关于精神和身体治疗的知识,萨满不应再被看作是运用骗术吹嘘自己能够治愈病人的人,也不应该再被看作是运用腹语术的骗子,他们更像是心理医生。
科学家们最近开始自发地以更加严肃的态度对待萨满教研究,这一现象表明,科学与萨满教这两种世界观之间的对话是可能的,但是这种对话并不容易。萨满教是建立在自我和主观性基础上的,而科学则试图超越研究者自身的主观性;萨满教在很多方式上是自体性的,即进行自我观照的,而科学是异体性的,是研究他者的。
现在,一些心理学家和医生将萨满教视为对精神主体进行控制的方法,但它又绝不止于此,它涉及知识、治疗和超能力,并且在本质上还是模糊的。正如赛考亚(Secoya,亚马孙丛林中的原著人之一——译者按)萨满费尔南多·布朗在他书中提及的那样,学徒萨满经常会体验到一种想要滥用他们新学到的力量去伤害别人的强烈愿望,另一些人则在巫术的黑暗面中屈服。因此,美国人类学家迈克尔·布朗写道:“萨满教肯定生命,但是也促生暴力和死亡。”
我们绕了一大圈,现在回到16世纪观察者的报道上来,那些观察者将萨满看作是邪恶的代理人,这是个片面的观点,但也不全然是错误的。
回顾过去,说萨满是魔术师并没有错,因为他们能够通过在行动中融入新元素而同时做很多事情。例如,在今天的亚马孙地区,生活在丛林和村镇当中的萨满仍很活跃,他们讲土著话的同时也能讲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并且能往来穿梭于混血社会和土著社会之间。
萨满原本就专长于在不同的世界当中往来穿梭,而现在也没有迹象表明他们不善于适应当下这个变化着的、我们也置身其中的世界。正如英国人类学家皮埃尔?维特布斯克所说的那样:“萨满教弹性十足,像变色龙一样,它能戴上狡猾的新面具。”
几个世纪以来,萨满及其观察者一直在进行着一场奇怪的运动。虽然很多观察者已经开始严肃地看待萨满,但正如美国人类学家伊迪丝·特纳曾经说的那样,好像还是存在着一个将萨满排斥在外的“力场”,这涉及对现实本质的矛盾性信仰。很多观察者,特别是那些受训成为科学家的人,是哲学上的唯物主义者,他们相信凡是存在的东西都是由物质构成的或依赖物质而存在的。然而萨满则不是,他们相信神灵。
可以说,即使我们对萨满进行了500年的观察研究,有关萨满的本质问题仍旧是个谜。然而,在过去的500年里,有一件事情发生了变化,那就是观察者的视角已经敞开了,一种默契开始形成了。
《寂静的颂歌》 在北方的极地,冰雪覆盖的土地上,隐藏着一个古老而神秘的民族——冰语者。他们世代居住在永恒的白昼与极夜交替的严酷环境中,与世隔绝,他们的生存之道与自然万物紧密相连,他们的信仰与灵魂深邃如冰川。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名叫艾拉的年轻冰语者。她并非生来就拥有萨满的血脉,但一场突如其来的寒潮,一场席卷部落的神秘疾病,将她推向了一个未知的命运。当族人中最睿智的老萨满也束手无策时,艾拉体内的某种古老力量开始觉醒。她能听到风中低语,能感知冻土下沉睡的生命,甚至能与那些早已化为星辰的祖先进行无声的交流。 《寂静的颂歌》并非是关于一段惊心动魄的冒险,也不是关于拯救世界的宏大叙事。它更像是一幅细腻的山水画,一曲悠扬的古老歌谣,描绘着一个民族在极端环境下的挣扎与坚韧,以及个人在命运洪流中的成长与蜕变。 艾拉的旅程,是关于如何倾听寂静。她必须学会理解北风的呼唤,辨识冰雪的细语, decipher 动物在雪原上的足迹所蕴含的意义。她的导师,不再是书本上的知识,而是严酷的自然本身。她会在暴风雪中学习忍耐,会在漫长的黑夜里寻找内心的光明,会在冰封的河水中体悟生命的脆弱与顽强。 部落面临的危机,是多重而复杂的。古老的疾病如同幽灵般在人群中蔓延,侵蚀着他们的身体,也动摇着他们的信仰。同时,来自南方一个快速崛起的文明,带着他们的技术与欲望,开始觊觎这片贫瘠却蕴藏着未知资源的土地。冰语者们,这个习惯了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民族,第一次面临着来自外部世界的强大冲击。 艾拉的萨满之路,是孤独的。她需要独自面对那些难以理解的预兆,独自解读那些来自灵魂深处的启示。她会遇到质疑,会遭遇误解,甚至会被恐惧所困扰。但每一次的迷茫,都会被她对族人的责任感所驱散。她逐渐明白,萨满的力量,并非是征服自然,而是与自然融为一体,成为连接人与神灵、物质与精神的桥梁。 故事的展开,并没有戏剧性的冲突,更多的是一种缓慢的渗透,一种深入骨髓的体验。读者将跟随艾拉的视角,体验冰语者们的生活:如何在零下几十度的严寒中寻找食物,如何在短暂的夏季播种希望,如何在漫长的冬夜围坐在篝火旁讲述古老的传说。我们将看到他们如何崇拜太阳神,如何尊敬大地母亲,如何敬畏那些栖息在冰川深处的古老灵魂。 艾拉在觉醒萨满力量的过程中,也逐渐揭开了一个关于冰语者民族的古老秘密。这个秘密与他们起源的传说有关,与他们祖先留下的智慧有关,也与这片土地上某种神秘的能量有关。这个秘密并非一个简单的谜题,而是一个关于存在、关于生命、关于宇宙的深刻理解。 《寂静的颂歌》将深入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在现代文明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是否已经遗忘了如何倾听大地的声音?我们是否已经失去了与灵魂深处的连接?艾拉的故事,是对这些问题的温柔叩问。它提醒我们,在喧嚣的世界中,总有一些声音,需要我们用最纯粹的心灵去聆听,去感受。 故事中,艾拉并非一个无所不能的英雄。她也会犯错,也会感到无助。但她的每一次跌倒,都是一次更深的体悟;她的每一次痛苦,都化为一次更坚定的成长。她与族人之间的羁绊,在危机中显得尤为珍贵。他们相互扶持,相互鼓励,共同面对未知的挑战。 《寂静的颂歌》还会描绘冰语者们独特的艺术形式。他们用骨骼雕刻图腾,用兽皮绘制壁画,用歌谣诉说历史。这些艺术品,不仅仅是装饰,更是他们精神世界的载体,是他们与祖先沟通的语言。读者将通过这些细节,窥探到一个鲜活而充满生命力的文明。 关于疾病的谜团,也将在艾拉的探索中逐渐解开。它并非简单的流行病,而是与土地能量的失衡,与某种古老契约的打破有关。艾拉必须找到一种方式,重新恢复土地的平衡,重新连接被遗忘的能量,才能拯救她的族人。 南方的文明,并非被描绘成单纯的邪恶。他们同样有自己的逻辑,自己的生存需求。冰语者与南方文明的互动,也并非只有冲突,也可能包含着理解与交流的可能。这种复杂性,使得故事更加真实,更加引人深思。 《寂静的颂歌》旨在唤起读者内心深处对宁静、对自然、对生命的敬畏。它不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引导读者去思考,去感受。在艾拉身上,我们看到了一种古老的智慧,一种与生俱来的联结,一种在寂静中孕育出的强大生命力。 故事的结尾,并非是所有问题的完美解决。冰语者们或许会面临新的挑战,但他们已经找到了内心的力量,找到了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方式。艾拉,也已经成长为一名真正的萨满,一名能够倾听寂静,传递颂歌的守护者。 《寂静的颂歌》是一首关于韧性、关于传承、关于生命之歌。它邀请读者一同潜入北方的寒冷,去感受那份寂静中的力量,去倾听那份深邃中的歌声。在这里,你会找到一种久违的平静,一种与世界更深刻的连接。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得说,这本书的结构设计简直是鬼斧神工,充满了精巧的呼应和伏笔的回收。一开始读的时候,你可能会觉得线索繁杂,人物众多,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迷宫,但随着阅读的深入,你会发现所有看似零散的片段,最终都会像精确校准的齿轮一样,严丝合缝地咬合在一起,揭示出一个宏大而缜密的布局。作者在时间线的处理上展现了大师级的功力,时而跳跃,时而倒叙,但每一次切换都服务于情感的推进或悬念的烘托,绝不拖泥带水。这种结构上的复杂性非但没有造成阅读障碍,反而极大地增强了故事的探索性和趣味性,让人忍不住想要去梳理其中的脉络,试图提前洞察作者的下一步棋。这种智力上的博弈感,是很多同类作品所不具备的亮点。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简直让人欲罢不能,从头到尾都紧紧抓住了读者的心弦。作者在描绘那些宏大场景时,笔力遒劲,仿佛能让人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历史洪流的冲击力;而转到人物内心的细腻描摹时,文字又变得极其婉约含蓄,那种复杂的情感纠葛被刻画得入木三分,让人不禁为主角的命运捏一把汗。尤其是那些关于权力斗争和道德抉择的片段,处理得极其高明,没有简单的黑白之分,每一个人物的选择都有其深刻的内在逻辑,使得整个故事的张力持续攀升,直到最后一页都保持着令人屏息的强度。我特别欣赏作者构建世界观的精妙之处,那些虚构的文化符号和风俗习惯,被糅合得天衣无缝,读起来完全没有违和感,反而增添了一种神秘而古老的魅力。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层次丰富的,它不仅提供了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更像是一次对人性深度和历史必然性的深刻反思之旅。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呈现出一种令人惊艳的古典韵味和现代哲思的完美融合。它摒弃了时下流行的小说中常见的口语化和快节奏叙述,转而采用了一种更为沉稳、考究的笔法,每一个句子都仿佛经过精心的打磨,透露出一种历经岁月洗礼的质感。这种文字的厚重感,为故事奠定了一种史诗般的基调,即便是描述日常琐事,也显得庄严肃穆,充满象征意义。读起来需要放慢脚步,细细咀嚼那些富有深意的比喻和排比,才能真正领会到作者那份深藏不露的文学野心。它不是那种读完就忘的消遣之作,更像是需要反复翻阅的文学作品,每次重读都会有新的感悟浮现,尤其是在对那些隐晦的谶语和宿命论的探讨上,更是让人拍案叫绝,深觉作者的学识渊博。

评分

如果让我用一个词来概括阅读这本书的感受,那就是“震撼”。它所构建的那个世界观,其深度和广度远远超出了普通奇幻或历史小说的范畴。作者似乎是将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那些最核心的冲突、最原始的信仰冲动,都熔铸进了这个故事的基石之中。你看到的不仅是人物的奋斗,更是哲学层面的探讨,关于秩序与混沌、个体与集体、已知与未知的永恒辩证。尤其在描绘那些超自然力量或古老仪式时,作者采用了高度象征化的语言,避免了直白的解释,使得整个叙事笼罩在一片神秘而崇高的光晕之下。读完后,感觉像是进行了一场盛大的洗礼,不仅满足了阅读的乐趣,更像是获得了一份沉甸甸的知识和对世界更深层的理解,久久无法平静。

评分

坦率地说,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对“失落感”和“追寻”这一主题的刻画达到了近乎残酷的真实。主角们所背负的,不仅仅是个人的命运,更是一种文明或某种古老信仰的残存火种,他们行走于世间,像是在为早已消亡的事物守灵。作者没有给予读者廉价的安慰或轻易的胜利,相反,那种深入骨髓的孤独感和无力感被描绘得淋漓尽致,读到某些段落时,甚至会感到一阵透不过气的压抑。然而,正是在这种绝望的底色之上,那些微小的人性光辉——瞬间的勇气、无言的牺牲、对美好的坚持——才显得尤为耀眼和珍贵。这本书探讨的不是征服世界,而是如何在被世界遗忘的角落,维护住一丝一毫的尊严和意义,这才是它真正的力量所在。

评分

这本书啊他就是好来就是好啊就是好来就是好。。。

评分

难得

评分

难得

评分

这本书啊他就是好来就是好啊就是好来就是好。。。

评分

这本书啊他就是好来就是好啊就是好来就是好。。。

评分

这本书啊他就是好来就是好啊就是好来就是好。。。

评分

难得

评分

难得

评分

这本书啊他就是好来就是好啊就是好来就是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