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数即是卦,卦即是场,场即是象,象即是信息,信息即是数。
内容简介
由于当今人们已经认识到“象数易学”及“易学象数学”的“易”理”以及其方法的内涵,是非常容易与现代的科学知识及各种人类的实践活动相结合,所以出现了大量的“易学象数学”中关于“象”“数”研究及其运用方法的著作与文章,尤其是关于“易象”与当今科学知识相结合、相印证方面的著作与文章更甚(这些论著往往被称做“科学易”)。即使如此,有关“易数”及“象数易学数学”等“易理”数理机制方面的研究与规律,虽然大家都很感兴趣,社会上也有许多人有很多很好的想法,可是著作、论文与文章,由于从大的思路与数理方法上讲,并没有继承古代数理(包括象数方面的数理)或脱离现在人们的一般认识,故而有关“古”或“新”的“易理”数理思路与方法方面的论述,更是寥寥无几。由于《易学》中的“象”与“数”二者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而事物的“形”“象”又很具体,很容易被人们重视并易于分类、综合、归纳、找到规律等,所以有关研学“易象”方面的文章与著作广泛且较深入,而相对抽象的“易数”及其数理规律等,如果脱离了与具体实物或者实际事物的结合与运用,是难以寻找与发现的。因此说“易学象数学”中,“易数”以及其数理的规律,广大的人们往往不能够像对“易象”的研发那么受重视且成果又那么的丰富与充实,由此造成我们对“易学象数学”的“易理”及“义理”真正的内涵与异同,也不可能了解、认识、掌握得很充分,很真切。这是由于官方支持的儒家及儒学,一直都是重视卦、爻之“象”的研发,而忽视及蔑视“数”及数理研究与开发,所导致的必然结果。
作者简介
张延生,教授,工程师。男,汉族,1943年3月出生于陕西省延安市瓦窑堡,山东滕县人,1969年毕业于北京航空学院发动机工艺系工艺专业,曾任光明中医函授大学易学教研室主任。兼职与曾兼职中国周易研究会副会长、中华名人协会理事、炎黄道家文化研究会会长等职。1985年开始,讲学于国内外,自编易学教材17种,出版有《心易》、《羔易》、《易经与气功》、等著作与录音带。并且被数十个企、事业单位聘为决策或指导顾问。他运用独创的“易学场效应”理论,指导“首钢”香港合资公司标牌的造型设计与创意。协助策划确定“TOM.COM”网络公司名称及上市时机等。经常参与各种测试判断实验,取得惊人成果。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二十四、易学杂论
(一)“鼎”理论
(二)“叁伍以变,错综其数”
1.“叁伍以变”
2.“错综其数”
(1)“阳爻”1及“阴爻”2的“和数”(叁)规律
(2)“阳爻”3及“阴爻”2的“和数”(伍)规律
(3)“阳爻”与“阳爻”的“和数”规律
①根据“阳爻”的“爻性数”对应于1数来看
②根据“阳爻”的“爻性数”对应于3数来看
(4)“阴爻”与“阴爻”的“和数”规律
(5)总结
1.“阴”≡“阳”
2.“阴”≠“阳”
3.综合以上分析可知
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与“一阴一阳之谓道”的“本体数”及其数理来源
②事物间存在有1:2:3的基础数理的比例关系
③简论“老”“儒”之“道”内涵的一些认识
④《老子》及其思想对中国历史、文化发展的作用
(三)“错卦”中的“阳爻”,用“一”或“叁”进行表述
(1)“绝对对称”状态下,两“错卦”间的“互补”性规律
①【六阳爻】卦相“错”一
②【四阳爻二阴爻】卦相“错”
③【二阳爻四阴爻】卦相“错”
④【六阴爻】卦相“错”
(2)“非绝对对称”状态下,两“错卦”间的“互补”性规律
①【五阳爻一阴爻】卦相“错”
②【四阳爻二阴爻】卦相“错”
③【三阳爻三阴爻】卦相“错”
④【二阳爻四阴爻】卦相“错”
⑤【一阳爻五阴爻】卦相“错”
(四)“综卦”之间的数,“阳爻”用“1”或“3”进行表述
(1)“绝对对称”条件下的“综卦”间的数理关系与规律
①【六阳爻】卦相“综”
②【四阳二阴爻】卦相“综”
③【二阳四阴爻】卦相“综”
④【六阴爻】卦相“综”
(2)“非绝对对称”条件下,对称的“综卦”间的数理关系与规律
①【五阳一阴爻】卦相“综”
②【四阳二阴爻】卦相“综”
③【三阳三阴爻】卦相“综”
④【二阳四阴爻】卦相“综”
⑤【一阳五阴爻】卦相“综”
(五)“太极图”
二十五、对称与互补
I.对称
(一)三爻卦的对称关系
(二)四爻卦的对称关系
【三)五爻卦的对称关系
(四)六爻卦(64卦)的对称关系
(五)有对称又有不对称的状态
Ⅱ.互补
(一)“绝对”的“互补”状态
(二)局部或个体的“相对"的“互补”状态
(三)“阴”“阳”爻各半的对应“互补”状态
(四)另类局部或个体“互补”状态
二十六、各种卦爻集合体各自“互补”的数理关系
(一)单个爻之间的“互补”关系
(二)两个爻之间的“互补”关系
(三)三个爻之间的“互补”关系
(四)四个爻之间的“互补”关系
(五)五个爻之间的“互补”关系
(六)六个爻之间的“互补”关系
二十七、“交易”之象的延伸及其数理规律
(一)“交易卦”的数理规律
(1)“交易卦”的一般构成与其内涵
(2)“交易卦”间的数理关系
(二)“对称卦"的“交易”数理规律
(1)“上半反卦”的“交易”规律
(2)“下半反卦”的“交易”规律
(3)“上下同时反卦”的“交易”规律
(4)“总体反卦”的“交易”规律
(三)“互补卦"的“交易”数理规律
(1)“上半对卦”的“交易”规律
(2)“下半对卦”的“交易”规律
(3)“上下同时对卦”的“交易”规律
(4)总结
二十八、干支、甲子与卦的“五行”属性.
(一)“干”、“支”、“甲子”与“先天数”及“五行”关系
(1)10“天干”所对应的三爻卦的“先天数”与“五行”属性
(2)12“地支”所对应的三爻卦的“先天数”与“五行”属性
(3)“60甲子”所对应的三爻卦的“先天数”与“五行”属性
(二)“干”、“支”、“甲子”与“后天数”及“五行”对应状态
(三)传统“纳音五行”的推算方法
(四)“先天八卦”各卦的“五行”属性及“体”“用”关系
(五)《周易》64卦各卦的总体场态与“五行”属性如下
二十九、爻与卦的“函象”(函数象)规律及特点
三十、补遗
精彩书摘
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1973年挖掘的“长沙马王堆”的汉墓中,除发现了《帛书易》、《帛书老子》等文外,还发现了一部《黄帝四经》与“黄老”学说有关的著作。据专家们考证,它应是早于《管子》,但不晚于战国中期,至少也应是《孟子》与《庄子》两篇同时期的作品。它也应是与记述“黄帝”与“老子”思想与史实有关的著作。其中所谈及的“因”,应有“应天时”的意义。还有“生有害,日欲”、“心欲是行,身危有央(殃)”的观点。并且把“纵三欲”视之为“三凶”。此外,《黄帝四经》沿用老子的“虚”、“静”等概念,日:“虚静谨听,以法为符”、“故唯执道者能虚静公正”。其间虽然还没有把“心”与人们的认识论联系起关系来,可是却与“法”和“君王”的行为及统治需要联系在了一起。《管子·心术上》日:“礼者,因人之情”。“因也者,无益无损”;“因也者,舍己而以物为法者也。”并提出了“静日之道”的思想。从而把“因”的原则提高到认识论的、范畴来思考。《韩非子》对“因”的认识是“凡治天下,必因人情。人情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它不仅讲求“因天道”、“因事理”、“因人情”的原则,而且还讲究“因法数”的具体做法,并提出“因道全法”,的“法制”命题。大家知道,道家崇尚自然、无为,对人心的纯真素朴的自然状态与法则,特别重视。而其始祖《老子》日:“圣人之在天下也,歙歙焉为天下浑心”。其认为天下世风的衰薄,首先会表现为这种淳朴的自然之心的被破坏和泯灭。于是《老子》主张,万物都会自生、自实、自定、白化。对于人来说,提出“名与身孰亲?身与赁孰多?得与亡孰病?”的论点。
前言/序言
由于当今人们已经认识到“象数易学”及“易学象数学”的“易”理”以及其方法的内涵,是非常容易与现代的科学知识及各种人类的实践活动相结合,所以出现了大量的“易学象数学”中关于“象”“数”研究及其运用方法的著作与文章,尤其是关于“易象”与当今科学知识相结合、相印证方面的著作与文章更甚(这些论著往往被称做“科学易”)。即使如此,有关“易数”及“象数易学数学”等“易理”数理机制方面的研究与规律,虽然大家都很感兴趣,社会上也有许多人有很多很好的想法,可是著作、论文与文章,由于从大的思路与数理方法上讲,并没有继承古代数理(包括象数方面的数理)或脱离现在人们的一般认识,故而有关“古”或“新”的“易理”数理思路与方法方面的论述,更是寥寥无几。由于《易学》中的“象”与“数”二者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而事物的“形”“象”又很具体,很容易被人们重视并易于分类、综合、归纳、找到规律等,所以有关研学“易象”方面的文章与著作广泛且较深入,而相对抽象的“易数”及其数理规律等,如果脱离了与具体实物或者实际事物的结合与运用,是难以寻找与发现的。因此说“易学象数学”中,“易数”以及其数理的规律,广大的人们往往不能够像对“易象”的研发那么受重视且成果又那么的丰富与充实,由此造成我们对“易学象数学”的“易理”及“义理”真正的内涵与异同,也不可能了解、认识、掌握得很充分,很真切。这是由于官方支持的儒家及儒学,一直都是重视卦、爻之“象”的研发,而忽视及蔑视“数”及数理研究与开发,所导致的必然结果。
《易理数理3:象数易学数学及其应用》 一、 核心内容概述 《易理数理3:象数易学数学及其应用》是一部深入探讨周易数理体系,并将其与现代数学及应用领域相结合的学术专著。本书不同于以往仅侧重易学哲学阐释或简单数理计算的论述,而是以严谨的数学视角,系统性地梳理和构建了以“象”和“数”为核心的易学数理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拓展其在多个学科领域中的实际应用。全书旨在揭示隐藏在周易符号与卦象背后深刻的数学逻辑,展示其作为一种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智慧体系,在当今科技与社会发展中的独特价值。 二、 象数易学数学体系的构建 本书的基石在于对周易象数理论的数学化重构。首先,作者追溯了易学数理的源头,从河图洛书、阴阳五行到八卦六十四卦的生成演变,提炼出其内在的数学结构。 1. 卦象的数理编码与结构化: 阴阳爻的二元离散性: 本书明确指出,周易中的阴爻(--)和阳爻(—)本质上代表了一种二元离散的数学状态,可以抽象为二进制中的0和1,或逻辑代数中的假与真。这种二元性是构建更复杂数学模型的基础。 八卦与六十四卦的组合逻辑: 详细阐述了八卦(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如何通过组合形成六十四卦。这并非简单的排列组合,而是蕴含了深层的生成语法和拓扑结构。例如,八卦之间并非等价,它们之间存在着特定的“位”和“序”,这种序可以通过数理模型来精确描述。书中引入了群论、图论等现代数学工具,来分析八卦及六十四卦的组合关系,揭示其对称性、周期性和可演化性。 卦画的几何与拓扑性质: 深入分析了卦画在视觉和结构上的几何特征。例如,乾卦的纯阳、坤卦的纯阴,以及其他卦的阴阳组合,可以映射到不同的几何形状或拓扑结构。本书可能会探讨如何利用向量、矩阵等数学工具来表示和分析卦画的形态,以及卦画之间的转换关系(如错卦、综卦、变卦)如何对应于数学运算。 2. 数理的意义与运算规则: 数理的内涵解析: 传统易学中,“数”往往具有象征意义(如天数、地数、人策等)。本书则致力于将这些“数”赋予严谨的数学定义,并探讨其在不同语境下的量化表达。例如,“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等描述,可以被解析为特定的数列生成规则或数理模型。 易数体系的运算模型: 核心在于建立一套“易数运算”的模型。这可能涉及到: 加减乘除的易学化: 传统四则运算在易学语境下的映射和解释,例如,特定卦象的组合如何对应于数字的相加或相乘。 模运算与周期性: 易学中的循环往复、阴阳转化具有显著的周期性。本书可能会引入模运算等概念,来描述这种周期性规律。 统计学与概率论的应用: 卦象的出现并非完全随机,而是遵循一定的概率分布。本书可能探讨如何运用统计学原理来分析卦象出现的频率,以及概率论在解释易占结果中的作用。 信息论的视角: 卦象可以看作是信息载体,阴阳爻的排列组合则构成了不同的信息编码。本书可能尝试从信息论的角度,分析卦象的信息熵、信息容量等概念,揭示其信息传递和解码的数学机制。 3. 象数结合的数学模型: “象”的数学表征: 周易中的“象”不仅指卦象的形状,还包含其所代表的自然现象、社会情境等。本书试图找到将这些“象”进行数学量化和抽象化的方法。例如,通过对特定自然现象(如季节变化、天体运行)的观测数据进行数学建模,与卦象的数理结构进行对应。 “数”的象化理解: 反之,本书也探讨如何从数理模型出发,反过来理解和阐释“象”的含义。例如,某个数理组合为何会指向“困”的卦象,其背后是否存在可供推理的数学逻辑。 跨越式模型构建: 最终目标是建立一个能够同时处理“象”和“数”的数学模型,使得模型的输入(如一组数据、一种情境)能够通过数理推演,输出对应的“象”(卦象、象征意义),反之亦然。 三、 象数易学数学的应用拓展 本书的另一大亮点在于其广泛的应用性。在构建了严谨的象数易学数学体系后,作者将这一体系拓展至多个现实领域的分析与预测。 1. 自然科学领域的应用: 天文学与历法: 周易的数理与天象、历法有着深厚的渊源。本书可能探讨如何利用易数模型来解释和预测天体运行规律,优化历法体系,甚至在某些情况下,可能触及现代天体物理学中某些数列或模型与易数体系的潜在关联。 物理学与生命科学: 探索易学数理在描述自然界基本规律方面的潜力。例如,二元阴阳状态与量子力学的基本粒子属性是否存在某种抽象的对应?五行相生相克关系是否能为系统动力学或生态学中的相互作用模型提供新的视角?可能还会涉及对生命周期、遗传信息编码等领域的数理类比分析。 地理学与环境科学: 易学中的方位、时令与地理环境息息相关。本书可能尝试构建基于易数模型的地理空间分析方法,预测自然灾害的发生规律,或分析环境变化的周期性。 2. 社会科学与人文领域的应用: 经济学与金融分析: 市场经济的波动具有周期性和复杂的相互作用。本书可能尝试运用易数模型来分析经济周期的形成与演变,预测金融市场的趋势,甚至为投资决策提供辅助参考。例如,通过分析市场情绪、供需关系等变量,与卦象的数理变化进行关联。 社会学与管理学: 探讨易学数理在理解社会结构、群体行为、决策过程中的应用。例如,将社会群体视为一个系统,分析其内部的互动模式和发展趋势,是否可以通过易数模型进行量化和预测。在管理学方面,则可能涉及组织行为、领导力分析、危机管理等。 心理学与行为分析: 易学中对人情事理的洞察深刻。本书可能尝试将易数模型应用于理解个体心理状态、人际关系动态,甚至开发基于易学的心理咨询或行为干预方法。 3. 信息技术与工程领域的应用: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 易学数理的高度抽象性和系统性,使其可能为人工智能的算法设计提供灵感。例如,基于易数的决策树、分类模型,或用于优化神经网络结构。大数据分析中,如何从海量数据中提取具有“象”的规律,如何进行“数”的有效编码与解码,都可能从易学数理中获得启发。 复杂系统建模与控制: 易学本就是一种研究复杂系统及其演化的古老智慧。本书可能提出利用象数易学数学模型来构建和优化复杂的工程系统,如通信网络、交通系统、能源系统等,实现更高效的运行和控制。 安全与预测技术: 在网络安全、风险评估等领域,易学数理的模式识别和预测能力可能发挥作用。例如,分析异常数据模式,预测潜在的安全威胁。 四、 研究方法与学术价值 本书的学术贡献在于其独特的跨学科研究方法。作者并非简单地将易学与数学“嫁接”,而是力求实现深层次的“融合”。 数学工具的创新性运用: 引入和改造了多种现代数学工具,使其能够精确地描述和分析周易数理的内在逻辑。 理论框架的系统性重塑: 摆脱了传统易学解读的局限,建立了具有普适性的象数易学数学理论框架。 实证分析的探索: 在应用章节中,尝试通过建立具体的模型和进行案例分析,来验证其理论的有效性。 开启新的研究范式: 本书有望开启一个新的研究方向,即“易学数学化”与“数学易学化”,推动周易研究从哲学、文化层面,向科学、工程领域迈进,为其在现代社会发挥更广泛的作用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引。 五、 结论 《易理数理3:象数易学数学及其应用》是一部集理论深度、方法创新与应用广度于一体的学术力作。它不仅是对周易数理体系的一次深刻的数学化解读,更是对这一古老智慧在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中所蕴含的巨大潜力的前瞻性探索。本书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去理解和运用周易这笔宝贵的文化遗产,揭示其超越时空的普遍性与实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