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子斠证

诸子斠证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叔岷 著
图书标签:
  • 诸子百家
  • 先秦
  • 哲学
  • 思想史
  • 文化
  • 学术
  • 注疏
  • 文献
  • 经典
  • 中国古典文献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57874
版次:1
商品编码:10054591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精装
丛书名: 王叔岷著作集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7-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71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王叔岷先生治学,由斠雠入义理,兼好词章,尤精研先秦诸子,遍校先秦汉晋群籍,撰有专书近三十种,论文二百余篇,是海内外广受推崇的斠雠名家。本书为诸子百家的斠证,为繁体中文版。

内容简介

  王叔岷先生,號慕廬,一九一四年生,四川簡陽人。幼習詩書,及長,喜讀荘王、史记、陶渊明,兼習古琴。一九三五年,就讀於四川大學中文系,一九四一年考入北京大學文科研究所,師從傅斯年、湯用彤先生。後任職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一九四九年後,出任臺灣大學中文系副教授、教授。一九六三年後,先後任教於新加坡大學、臺灣大學、馬來西亞大學、新加坡南洋大學等校。一九八四年,自空亚应史噩压及臺灣左里空塞圣退休,仍擔任史噩题兼任研究員及中國文哲所籌備處諮詢委員。

作者简介

  王叔岷先生,号慕庐,一九一四年生,四川简阳人。幼习诗书,及长,喜读《庄子》、《史记》、《陶渊明集》,兼习古琴。一九三五年,就读于四川大学中文系,一九四一年考入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师从傅斯年、汤用彤先生。后任职于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一九四九年后,出任台湾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教授。一九六三年后,先后任教于新加坡大学、台湾大学、马来西亚大学、新加坡南洋大学等校。一九七三年,自中研院史语所及台湾大学中文系退休,仍担任史语所兼任研究员及中国文哲所筹备处咨询委员。

目录

管子斟證 1958年8月
原載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二十九本
晏子春秋斟證 1956年12月
原載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二十八本
墨子斟證 1959年10月
原載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三十本
商君書斟補 1954年6月
原載中研院院刊第一輯
南宋蜀本南華真經校記 1948年6月
原載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二十本
倫敦博物館敦煌莊子殘卷斟補 1952年12月
原載臺灣大學傅故校長斯年先生紀念論文集
莊子校釋補錄 1958年7月
原載臺灣大學文史哲學報第八期
荀子斟理 1962年12月
原載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三十四本
韓非子斟證 1955年12月
原載中研院院刊第二輯
說郛本韓非子斟記 1960年7月
原載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外編第四種
淮南子斟證 1953年12月及1954年12月
原稿分上下卷,載臺灣大學文史哲學報第五期及第六期
淮南子斟證補遗 1956年4月
原載臺灣大學文史哲學報第七期
淮南子斟證續補 1958年7月
原載臺灣大學文史哲學報第八期
文子斟證 1956年4月
原載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二十七本
附录

前言/序言

  
《诸子斠证》是一部旨在对古代诸子百家思想进行辨析、考订和阐释的著作。它并非对某一特定学派进行系统性的梳理,而是聚焦于对那些在历史长河中流传下来的重要思想片段、概念,甚至是某些被后人误读、曲解的观点进行深入的“斠正”工作。这里的“斠正”包含了校勘、纠谬、辨析、考证等层面的含义,力求还原诸子思想的本来面貌,揭示其深邃的内涵与演变过程。 本书的写作出发点,是作者对古代哲学思想遗产的一种敬畏与审慎的态度。作者认为,历代学者虽然对诸子思想的研究从未间断,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文献的散佚、流传过程中的讹误、以及时代思潮的影响,都可能导致我们对某些思想的理解产生偏差。因此,《诸子斠证》试图站在一个更纯粹的文本和思想分析的立场上,回归早期文献,结合考古发现,审慎地审视那些被认为是“定论”的解释,并提出新的见解。 本书的内容并非按照诸子学派的划分来组织,而是以问题为导向,以概念为核心。作者会选取一些在诸子思想中反复出现、且具有较高哲学价值的关键概念,例如“道”、“仁”、“义”、“礼”、“法”、“性”、“情”、“心”、“物”等等。对于每一个被选取的概念,作者都会深入考察其在不同学派、不同著作中是如何被提出、被阐释、被发展的。这其中包括: 一、溯源与辨析: 作者会追溯某个概念的早期渊源,可能上溯至更古老的文献,或者与其他文化、宗教思想进行比较。在辨析的过程中,作者会详细梳理该概念在不同哲学家著作中的具体表述,指出它们之间存在的细微差异,甚至是对立之处。例如,对于“道”的概念,作者可能并非简单地罗列老子、庄子、孔子、孟子等人对“道”的理解,而是会细致地比较,在何种语境下,甲哲学家说的“道”与乙哲学家说的“道”在指涉的对象、性质、作用上存在何种微妙的不同,以及这些不同是如何影响他们后续的哲学建构的。 二、纠正与澄清: 在梳理过程中,如果发现某些流传甚广的解释存在明显的逻辑矛盾、与原始文献的表述不符,或者被后人过度引申,导致了对原意的偏离,作者会不避讳地提出质疑,并尝试进行纠正。这种纠正并非基于个人的喜好,而是基于严谨的文本考证和逻辑分析。例如,对于某个被普遍认为代表了某个学派核心思想的论断,如果作者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细致比对,发现该论断可能出自他派,或者并非该学派的早期观点,那么本书就会对此进行详细的辨析,并提供相应的论据。 三、关联与互证: 诸子思想并非孤立存在,它们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影响、批判和借鉴关系。本书的一个重要工作,就是揭示这些思想之间的关联性。作者会通过对比不同学派对同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来展现思想的张力与对话。同时,也会关注那些看似不相关的概念,可能在深层逻辑上存在着隐秘的联系。例如,通过对“仁”与“法”的深入探讨,可能可以揭示出儒家和法家思想在人性理解和治理理念上的根本性差异,以及这种差异如何具体体现在他们对社会秩序的构建上。 四、思想的演变与流变: 历史上的思想是动态发展的,并非一成不变。《诸子斠证》也会关注思想的演变过程。作者会尝试勾勒出某个概念或思想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学派中的流变轨迹,考察它是如何被继承、被改造、被扬弃的。这有助于我们理解古代思想的丰富性与复杂性,避免将其简单化、标签化。例如,对于“礼”的概念,本书可能会追溯其从西周的社会规范,到孔子将其上升为道德修养和政治伦理的核心,再到荀子对其进行一定程度的批判性继承,以及法家对“礼”的某种程度的否定,展现“礼”在中国思想史上的不同面向。 五、文本的审视: 考证与辨析离不开对原始文本的审慎处理。《诸子斠证》会非常重视对重要文本的校勘和解读。作者会关注那些流传下来的古籍版本,指出不同版本之间的差异,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尝试给出更符合原意的解读。这种工作并非简单的文字游戏,而是力求通过对文本细致的审视,来还原作者的真实意图。例如,在解读某些古籍中晦涩难懂的句子时,作者可能会参考不同学者的注疏,但最终会根据自己对整个文本逻辑和思想体系的理解,给出自己的判断,并说明其理由。 六、跨学派的对话: 《诸子斠证》尤其强调跨学派的对话与比较。作者不会局限于某个学派内部的解释,而是会将不同学派的观点置于同一平台进行比较。例如,在讨论“理想人格”时,作者可能会对比儒家的“君子”、“圣人”,道家的“真人”、“至人”,墨家的“圣人”,以及法家的“圣君”等,从不同维度剖析其内涵、实现途径以及社会功能。这种跨学派的视角,有助于我们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多样性与互补性。 《诸子斠证》的目标,并非要“一锤定音”,为诸子思想下一个绝对的、不可更改的结论,而是希望通过一种严谨、审慎、开放的研究方法,引发读者对古代思想的更深层次的思考。它鼓励读者批判性地阅读,质疑既有的观点,并尝试自己去发现思想的脉络和真谛。这本书更像是一次与古代先哲的精神对话,一次在历史长河中的思想跋涉,它试图为我们揭示那些被时光尘封的智慧,以及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思想之光。 本书的论述方式,力求简洁而精确,避免空泛的议论和故弄玄虚的辞藻。作者会用大量的事例和引文来支撑自己的观点,并对这些引文进行细致的分析。同时,本书也会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尝试将古代思想的某些深刻洞见,与当代社会面临的问题进行某种程度的关联,但这种关联并非生硬的嫁接,而是基于对思想原意的深入理解。 总而言之,《诸子斠证》是一部旨在通过严谨的考证、深入的辨析、细致的解读,来重新审视和阐释古代诸子百家思想的著作。它关注的是思想的本源、概念的内涵、文本的准确性以及思想的演变,力求以一种更为审慎和客观的态度,为我们揭示古代哲学思想的丰富性、深刻性与复杂性。这是一部献给所有对中国古代思想史抱有浓厚兴趣、并愿意深入探索其精髓的读者的作品。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那种既烧脑又充满成就感的混合体。它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古文基础和基本的文献学常识,否则初读时可能会感到有些吃力,因为它大量使用了专业术语和直接引用了繁复的校勘符号。然而,一旦你适应了它的节奏,就会被它那种近乎偏执的严谨性所深深吸引。每当作者成功地通过细致的比对,解决了一个困扰学界已久的小小疑难时,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比读到任何精彩的哲学思辨都要来得实在。特别值得称赞的是,作者在展示他们的考证路径时,总是不厌其烦地给出原始材料的影印或拓片描述,这极大地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它不是在“告诉”你结论,而是在“展示”得出结论的过程,这对于培养独立研究者的视角至关重要。这本书绝对不是适合在睡前放松时随便翻阅的,它需要你全神贯注,用放大镜去审视每一个被引用的标点符号。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上了一堂高强度的古代文献学速成课。它的叙事方式非常特别,不是那种平铺直叙的理论阐述,而是以一种“问题导向”的方式展开。每当遇到一个关键的概念或一个流传已久但可能存在争议的论断时,作者就会像庖丁解牛一样,层层剥开,展示其文本基础是如何一步步被确立或修正的。这种精微的辨析,让我意识到我们习以为常的“定论”往往建立在非常脆弱的文本基础之上。书中对一些特定字词的详尽注释和训诂分析,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范例。我特别留意了关于某位哲学家对“天命”理解的演变那几章,作者通过比对不同竹简和帛书的残篇,竟然能推断出其思想发展的大致脉络,这种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非一般通识读物所能企及。它迫使我重新审视自己过去阅读那些原典时的粗心和草率,真正做到了“读书必求真”。

评分

这本《诸子斠证》实在让人耳目一新,它不仅仅是一本简单的文献汇编,更像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智力探险。作者的考据功夫令人叹服,从先秦诸子的典籍中,他们像侦探一样,细致入微地比对了每一个字、每一个词组在不同版本中的差异。这种“斠证”的过程,远比我想象的要复杂和有趣。比如,在考证某一句名言的出处和流变时,作者会把不同版本的文本放在一起,然后通过对语境、语法习惯的深入剖析,逐步还原出最接近本源的面貌。这让我深刻体会到,我们今天看到的经典文本,背后隐藏着多少代学者艰辛的努力和智慧的积累。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那些模糊不清、众说纷纭的地方时所展现的审慎态度,他们不会轻易下定论,而是清晰地呈现出各种可能性及其论据,让读者可以跟随他们的思路进行独立的思考。这对于研究先秦思想史的人来说,无疑是一份极其宝贵的工具书,但即便是作为一个业余的古代哲学爱好者,我也能从中品味到文字背后的历史厚重感和思想的活力。

评分

这本书最迷人的地方,在于它展现了学术研究中那种“匠人精神”。它不是那种追求宏大叙事的通俗读物,它将焦点凝聚在那些看似微不足道但至关重要的文献异文上。那种“踏遍青山人未老,探幽索微意无穷”的劲头,跃然纸上。我注意到作者在处理跨版本、跨地域的文献流传时,展现了惊人的史料整合能力,将散落于不同古籍、碑刻中的线索巧妙地编织在一起,重建了文本的完整面貌。这种重建过程,充满了智力的博弈和史实的还原。它让我意识到,很多我们今天奉为圭臬的“古语”,很可能是历代抄写、注释过程中被“优化”或“误传”的结果。这本书的风格极其冷静、客观,几乎没有情感色彩的渲染,但这种极致的理性,反而比任何煽情的文字都更能打动人心,因为它直接诉诸于我们对“真实”的追求。它无疑是诸子学研究领域中,一本奠基性和方法论价值极高的著作。

评分

我一直觉得,对古代思想的研究,如果文本基础不牢固,一切都是空中楼阁。这本《诸子斠证》恰恰解决了这个核心问题。它没有过多纠缠于形而上的哲学思辨,而是将聚光灯打在了那些被我们忽略的“文本的细节”上。在我看来,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提出了什么惊世骇俗的新理论,而在于它提供了一种近乎外科手术般的精确分析工具。举例来说,书中对某几段关于“仁义”论述的断句修正,直接影响了我们对该思想家早期与后期思想区分的判断。这种对基础材料的“净化”工作,其意义深远。对于那些希望进行高水平学术研究的人来说,这本书与其说是参考书,不如说是“入门规范”——它教会你如何以最审慎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古代文献的碎片。读完后,我对古代典籍的敬畏感又加深了一层,理解了“一字之差,谬以千里”绝非虚言。

评分

大师的书需要时间耐心研读。繁横。字体小,16开本,完全没有必要,拿着也不方便。貌似存货不多了,赶紧买吧。还是1印!

评分

评分

很好的东西,配送都很好的~

评分

不够过瘾。正在入库。

评分

事实果真如此吗?曾经胡适作序推荐,入选胡适《一个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梁启超《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两位学术大佬国学书单,鲁迅也买过的《淮南鸿烈集解》真的有那么糟糕吗?曾经陈寅恪作序推荐,为其所激赞为“一匡当世之学风”的《庄子校正》,这部出自自诩为“半个庄子”的刘文典之手耗时十年之著述,真的有那么糟糕吗?一系列的疑问,既然在短期内没法解答与评判,评议会仍然坚持原定名单,刘文典仍旧赫然在列。

评分

买买买买买买买买买买买买

评分

好书,邀您一起共同阅读。

评分

确实成就不凡

评分

中华引进,字大,印刷清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