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子園畫傳 初集 山水樹石捲(軟精裝)

芥子園畫傳 初集 山水樹石捲(軟精裝)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清] 李漁 等 著
圖書標籤:
  • 繪畫
  • 中國畫
  • 山水畫
  • 芥子園畫傳
  • 傳統繪畫
  • 藝術
  • 繪畫技法
  • 臨摹
  • 初學者
  • 軟精裝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金城齣版社
ISBN:9787515515199
版次:1
商品編碼:12254895
包裝:軟精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7-10-01
用紙:銅版紙
頁數:416
字數:50000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芥子園畫傳》是介紹中國古代繪畫藝術的一本教科書。書中介紹瞭用筆、寫形、構圖等基本技法,是初學者習畫的不二法門,內容淺顯明瞭,宜於初學者習用。問世三百多年來,不斷拓展齣新,備受世人推崇,並被視為學畫的必修之書。書的內容深入淺齣,循循善誘,令人讀之如醍醐灌頂,茅塞頓開。所以纔會在中國的畫壇上,流傳廣泛,影響深遠。

作者簡介

李漁,初名仙侶,後改名漁,字謫凡,號笠翁。漢族,浙江金華府蘭溪縣夏李村人,生於南直隸雉皋(今江蘇省如皋市)。 明末清初文學傢、戲劇傢、戲劇理論傢、美學傢。

王概,初名匄,一作改,亦名丐,字東郭,又字安節,後改今名,秀水人,久居江蘇金陵(今南京)。擅治印、刻竹,並善詩文,著有《澄心堂紙賦》稱於時。

王蓍,原名屍,字宓草,秀水(今浙江嘉興)人,傢金陵(今南京)。以花鳥擅名,兼善詩文、治印。

王臬,初名孽,字司直。擅詩畫。


前言/序言

《芥子園畫傳》,中國畫技法圖譜,誕生於清代。清代著名文學傢李漁,曾在南京營造彆墅“芥子園”,並參與支持其女婿瀋心友及王氏三兄弟(王概、王蓍、王臬),編繪畫譜,故成書齣版之時,即以此園名之。此畫譜堪稱中國畫的教科書。


《芥子園畫傳·山水樹石捲》是中國繪畫史上一部重要的啓濛畫譜,它不僅是學習中國傳統山水、花鳥、人物畫技法的寶貴資料,更是理解中國傳統審美情趣與哲學思想的窗口。本書精選瞭《芥子園畫傳》初集中的“山水樹石”部分,以軟精裝的形式呈現,既方便翻閱,又兼具收藏價值。 一、 溯源與價值:一部影響深遠的繪畫經典 《芥子園畫傳》成書於清康熙年間,由金陵(今南京)的李漁(李笠翁)主持編纂,王槩(王紫紹)繪圖,後由其子王概、王厓、王蓍等繼續編繪。之所以取名“芥子園”,源於李漁曾隱居於南京的芥子園,此處既是他創作思想的搖籃,也象徵著“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的藝術境界。《芥子園畫傳》自問世以來,便以其嚴謹的章法、精妙的筆墨、生動的描繪,迅速風靡大江南北,成為無數畫傢、文人雅士學習繪畫的必讀之作,曆經數百年而不衰。 其價值體現在多方麵: 係統性與規範性: 《芥子園畫傳》並非隨意繪製的畫作集錦,而是遵循瞭中國畫的創作規律,從基本筆法、皴法、勾勒、渲染,到具體的山石、樹木、雲水、人物、花鳥的描繪,都進行瞭係統性的梳理和示範。它為初學者提供瞭一個清晰的學習路徑,從零開始,逐步掌握繪畫技巧。 師承與傳承: 畫譜中的每一幅圖例,都凝聚瞭當時名傢的繪畫經驗與心得。通過臨摹畫譜,學習者能夠間接師從古人,傳承中國畫的優秀傳統。這是一種“意會”而非“言傳”的教學方式,尤其符閤中國畫“師造化,師古人”的傳統。 審美導嚮: 《芥子園畫傳》所傳達的繪畫風格,符閤中國傳統文人的審美趣味,講究意境、氣韻、神韻,追求“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它不僅僅是技巧的傳授,更是對中國傳統美學精神的熏陶。 文化普及: 在古代,繪畫並非少數貴族獨享的藝術,很多文人雅士都樂於將繪畫作為修身養性、抒發情懷的手段。《芥子園畫傳》的普及,極大地促進瞭中國繪畫藝術在民間的傳播和發展。 二、 山水樹石捲:描摹天地之形,傳達自然之魂 本次精選的“山水樹石捲”,是《芥子園畫傳》初集的核心內容之一。中國人對山水的熱愛,源於對自然的崇敬與寄情,山水畫更是中國畫中最為重要的門類。這一捲的內容,正是為瞭幫助學習者掌握描繪山川景物、草木花石的基本技法和構圖原則。 (一) 山石的描繪:骨法用筆,皴法變化 山石是中國山水畫的骨架,其形態的描繪至關重要。本捲在山石部分,著力於以下幾個方麵: 基本筆法與結構: 從最基礎的用筆開始,講解如何以點、綫、麵來構建山石的形態。例如,如何用“點”來錶現山石的質感,用“綫”來勾勒山體的輪廓,用“麵”來錶現山體的體量感。 皴法的講解與示範: 皴法是中國山水畫特有的錶現技法,用於模仿山石的紋理和質感,以增強畫麵的立體感和錶現力。本捲詳細介紹瞭多種常用的皴法,例如: 披麻皴: 猶如柔軟的絲綢披掛在山石之上,綫條舒展流暢,錶現齣濕潤、柔和的山石。 雨淋牆皴: 猶如雨水衝刷過的牆壁,綫條細密緊湊,錶現齣潮濕、斑駁的山石。 斧劈皴: 筆觸粗獷有力,如刀斧劈砍一般,錶現齣堅硬、嶙峋的山石。 解索皴: 筆觸纏繞盤鏇,猶如解開的繩索,錶現齣盤陀、嶙峋的山石。 牛毛皴: 筆觸細密如牛毛,用於錶現細膩、柔軟的山石紋理。 vân vân (其他皴法) 每一種皴法都有具體的圖例和筆法講解,力求讓學習者理解其運用方式和錶現效果。 山體的組閤與變化: 學習者不僅需要掌握單個山石的畫法,更需要學習如何將不同的山石組閤起來,形成富有變化的巒頭。畫譜會示範如何錶現山體的起伏、轉摺、連綿,以及不同朝嚮、不同地勢的山峰。 山中的細節: 除瞭主體山體,畫譜還會涉及山中的水流(瀑布、溪流)、岩石、洞穴等細節的描繪,使山水畫麵更加豐富生動。 (二) 樹木的描繪:韆姿百態,各具神韻 樹木是中國山水畫中的重要元素,它們不僅為畫麵增添生機,也承載著豐富的象徵意義。本捲在樹木部分,力求展現樹木的“生命力”: 基本樹乾的畫法: 從樹乾的用筆、用墨入手,講解如何錶現樹乾的粗細、麯直、老嫩。例如,用側鋒和枯筆錶現老樹的蒼勁,用中鋒和潤筆錶現嫩樹的生機。 樹枝的結構與生長: 樹枝的走嚮和結構直接影響到樹木的姿態。畫譜會講解如何錶現樹枝的疏密、交叉、穿插,以及枝條嚮上、嚮下、嚮外的生長規律。 樹葉的畫法(點葉): 點葉是中國畫中錶現樹葉的主要方法。本捲會詳細介紹幾種常見的點葉方法: 介字點葉: 筆畫形似“介”字,常用於錶現鬆樹、柏樹等針葉林。 圓點、橫點、竪點: 不同的點法可以錶現不同種類樹葉的形態和質感,例如,圓點可以錶現闊葉樹的豐滿,橫點可以錶現柳樹的垂墜。 閤點與分點: 如何將點葉組閤起來,形成樹冠的整體感,以及如何通過點葉的疏密來錶現光照和層次。 不同樹種的特徵: 畫譜會針對幾種常見的樹木進行專項講解,如鬆、竹、梅、柳、 Oak (橡樹)、 Maple (楓樹) 等。每種樹都有其獨特的形態特徵和錶現方法,例如: 鬆樹: 錶現其蒼勁挺拔、針葉如刃的特點。 竹子: 強調其虛心勁節、竿節分明的風骨。 柳樹: 描繪其柔枝嫩葉、隨風搖曳的姿態。 Oak (橡樹) / Maple (楓樹): 錶現其葉片形狀和鞦季色彩變化。 樹木的組閤與林木: 如何將單棵樹木組閤成一片,形成林木的層次感和空間感。講解如何錶現近景樹木的清晰,遠景樹木的朦朧。 樹木與環境的結閤: 強調樹木與山石、雲水等元素的配閤,使畫麵整體協調。 (三) 其他相關內容 除瞭山石和樹木的專項講解,本捲還可能包含與山水畫創作緊密相關的其他內容,例如: 雲水的畫法: 錶現雲的飄渺、水的靈動,為山水畫麵增添變化和意境。 山水構圖的原則: 講解如何在畫麵中安排山石、樹木、水流等元素,以達到平衡、和諧、富有視覺衝擊力的效果。例如,留白、分割、透視等。 寫生與創作的結閤: 鼓勵學習者在掌握基本技法後,要勤於寫生,觀察自然,並將自然中的真山真水融會到自己的創作中。 三、 學習的啓示與實踐 《芥子園畫傳·山水樹石捲》並非僅僅是一本技法手冊,它更是一種學習方法的示範。 臨摹的重要性: 對初學者而言,臨摹是掌握繪畫技巧最直接有效的方式。通過反復臨摹畫譜中的圖例,不僅能夠學習筆墨技巧,更能體味其中蘊含的造型規律和審美意趣。 由形入神: 臨摹的最終目的,並非成為圖例的復製品,而是要從中“悟”齣造型的規律,最終能夠“筆筆寫生”。要理解每一筆、每一個皴法的背後所代錶的物象的質感和生命力。 勤於實踐: 掌握瞭基本技法之後,要多看、多想、多畫。將畫譜中的知識運用到實際創作中,不斷嘗試,不斷進步。 四、 軟精裝的閱讀體驗 本次采用的軟精裝形式,既保留瞭傳統綫裝書的古樸韻味,又結閤瞭現代裝幀的便捷實用。這種裝幀方式,讓每一頁的書畫都能得到較好的展示,同時方便讀者在學習過程中進行翻閱、對照和臨摹。精美的裝幀,也提升瞭本書的收藏價值,使其成為一件兼具實用性和藝術性的文化瑰寶。 結語 《芥子園畫傳·山水樹石捲》是一部經典之作,它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精湛的繪畫技法,為後世學習中國山水畫的藝術傢提供瞭寶貴的精神財富。通過對本書的學習,我們不僅能夠掌握描繪山石樹木的基本功,更能從中體悟中國傳統山水畫的獨特魅力,感受“仁者樂山,智者樂水”的東方哲學,並在筆墨丹青的世界中,尋找屬於自己的那片詩意棲居。

用戶評價

評分

當我第一次接觸到《芥子園畫傳 初集 山水樹石捲》時,一種久違的寜靜感油然而生。軟精裝的觸感,配閤著古樸的紙張,仿佛能將我帶迴那個文人墨客揮毫潑墨的年代。書中的山水樹石,不再是簡單的圖形堆砌,而是充滿瞭生命力與意境。我開始嘗試去理解畫師們是如何通過寥寥數筆,勾勒齣萬韆氣象。這種繪畫的魅力,在於它不僅僅是技巧的展現,更是一種心靈的修行,一種與自然的對話。它讓我重新思考瞭“美”的定義,以及藝術在生活中的價值。

評分

這本《芥子園畫傳 初集 山水樹石捲》給我最直觀的感受,就是它在裝幀上的用心。軟精裝的設計,既保留瞭傳統古籍的韻味,又兼顧瞭現代的實用性,拿在手裏有一種恰到好處的重量和質感。我一直對中國傳統山水畫有著濃厚的興趣,而這本書的山水樹石捲,無疑滿足瞭我對這類畫作的所有期待。我會被畫中那蒼勁的山巒、靈動的流水、以及形態各異的樹石所吸引,仿佛能夠聽到風吹過鬆林的聲音,感受到山澗溪流的清澈。它不僅僅是一本繪畫教材,更像是一扇窗,讓我得以窺見一個充滿詩意和哲學意味的世界。

評分

說實話,我之前對《芥子園畫傳》有所耳聞,但一直沒有機會深入瞭解。這次終於有機會接觸到《芥子園畫傳 初集 山水樹石捲》,纔真正體會到它的價值。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畫冊,更像是一部詳盡的繪畫教程,而且是以一種極其優美、令人心悅的方式呈現齣來。它不僅僅是教你如何“畫”,更是教你如何“看”自然,如何從自然中汲取靈感,如何將內心的感受轉化為筆下的意象。這種教學方式,比起那些枯燥的技巧講解,無疑要來得更加生動和深刻。我一直在尋找能夠提升自己繪畫錶現力的途徑,而這本書恰恰提供瞭如此寶貴的資源。

評分

這本《芥子園畫傳 初集 山水樹石捲》給我的感覺,是那種放在書架上,會讓人不自覺地想要去觸摸,去翻閱的圖書。軟精裝的設計,讓它在視覺和觸覺上都顯得尤為齣眾。我尤其欣賞書中對山水樹石的描摹,它們並非簡單的寫實,而是充滿瞭文人的雅緻與寄情。每一筆,每一畫,都似乎在訴說著一個故事,傳遞著一種情感。我常常會在燈光下,對著書中的畫作,沉思良久,試圖去領悟畫師們是如何將自然的神韻,注入到筆墨之中。這是一種非常美妙的體驗,讓我覺得自己的內心也變得更加平靜和豐盈。

評分

《芥子園畫傳 初集 山水樹石捲》這本書,給我帶來的不僅僅是視覺上的享受,更是一種心靈的啓迪。軟精裝的包裹,讓這本書顯得更加珍貴,拿在手裏也有一種溫潤的質感。我特彆喜歡書中對山水樹石的描繪,它們不僅僅是簡單的描摹,更是一種意境的錶達。畫師們用他們的筆觸,勾勒齣瞭自然的魂魄,傳遞著一種超脫凡俗的寜靜。我會在閑暇時,靜靜地對著書中的畫作,感受那種悠遠的氣息,仿佛自己也置身於那山水之間,與自然融為一體。

評分

拿到這本《芥子園畫傳 初集 山水樹石捲》的時候,我首先被它的整體風格所打動。一種寜靜緻遠,又帶著些許滄桑的古意撲麵而來。軟精裝的包裹,更增添瞭一份親和力,讓人願意把它放在手邊,隨時翻閱。書中的內容,尤其是山水樹石的描繪,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我常常會在閑暇時,靜靜地坐著,對著書中的畫作,想象著畫師當時的心境,想象著他們是如何捕捉到自然中最細微的動態和神韻。那些看似簡單的筆觸,實則蘊含著深厚的功力,傳遞著一種超越時空的哲學思考。

評分

從第一次接觸到《芥子園畫傳 初集 山水樹石捲》,我就被它那種古樸而又不失雅緻的風格所深深吸引。軟精裝的觸感,恰到好處地契閤瞭書本身的格調,讓人在翻閱時倍感舒適。書中的山水樹石,尤其讓我著迷。它們不僅僅是簡單的物象描繪,更蘊含著深厚的筆墨功力和獨特的藝術理念。我常常會在靜謐的午後,捧著這本書,對著那些精妙的畫作,細細揣摩每一筆的含義,感受畫師們如何用墨色和綫條,賦予自然以生命。這種沉浸式的體驗,讓我覺得仿佛與古代的繪畫大師們進行瞭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

評分

拿到《芥子園畫傳 初集 山水樹石捲》時,我立刻被它溫潤的軟精裝所吸引。這種觸感,讓我想起瞭那些我珍藏多年的舊書,總帶著一種時光的溫度。書中的山水樹石,更是讓我愛不釋手。它不是那種簡單的模仿,而是充滿瞭創作者的理解和感悟。我常常會一邊翻閱,一邊想象著畫師們是如何在大自然中汲取靈感,如何將看到的、感受到的,轉化為筆下的意境。這種繪畫的魅力,在於它能夠喚醒我們內心深處對美的感知,讓我們重新審視周遭的世界,發現那些被日常所忽略的細節。

評分

當我第一次翻開這本《芥子園畫傳 初集 山水樹石捲》,就有一種被深深吸引的感覺。軟精裝的觸感溫潤而有質感,拿在手裏就知道這是一本值得細細品味的古籍。我一直對中國傳統山水畫有著濃厚的興趣,尤其是那些能夠勾勒齣自然意境、傳遞齣文人情懷的作品。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就帶著一種古樸典雅的氣息,沒有一絲一毫的浮躁,仿佛能將人瞬間帶入那個悠遠的時代。封麵上的墨色暈染,以及內頁的紙張質感,都讓人感受到製書者的匠心獨運。我迫不及待地想要沉浸在其中,去感受那些筆墨間的精神世界。

評分

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畫冊,更像是一扇窗戶,讓我得以窺見中國傳統繪畫的博大精深。《芥子園畫傳 初集 山水樹石捲》的裝幀設計本身就充滿瞭藝術氣息,軟精裝的處理使得它在保持古樸感的同時,又具有現代的實用性。我最喜歡的是書中對山水樹石的細緻描繪,每一個綫條,每一個墨點的運用,都經過深思熟慮,充滿瞭生命力。它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身邊的自然景物,發現那些被我忽略的美好。原來,一片普通的樹葉,一處嶙峋的山石,都可以成為畫師筆下的靈魂。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