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貴連教授是研究瀋傢本及其思想的權wei專傢,潛心研究寄簃之學近四十載。本書厚積薄發,資料翔實,在作者的逐步yin領下,迴顧瀋傢本不凡的人生軌跡,細察其心路曆程,重新審視他在“三韆年未有之變局”中,為司法改革、修訂新律所付齣的努力、立下的業績。
◆本書中,作者不僅講述瞭瀋傢本的生平,更詳細討論晚清變法修律的過程,與當時新舊思想碰撞帶來的爭議。描繪齣一幅闆蕩不定的政治時局圖捲,更深刻地體會瀋傢本之偉大,更深入地瞭解法製改革實踐的曆史。為今日的司法改革乃至法治中國建設有著促進與藉鑒的意義。
瀋傢本(1840—1913),字子惇,又作子敦,號寄簃,浙江湖州人。晚清著名法學傢,光緒九年(1883年)進士,曆任天津與保定知府、刑部左侍郎、修訂法律大臣、大理院正卿、法部右侍郎、資政院副總裁、法部左侍郎等職。
齣身刑部的瀋傢本,舊律素養極深,在晚清的大變局中,擔起法製改革的大旗,放眼世界,緻力鍛造融會中西、古今的新法製。在他主持之下,廢除瞭傳統酷刑,並將以《大清律例》為代錶的傳統法係改造為包括刑律、民律、刑事訴訟律、民事訴訟律在內的西方部門法體係;同時,創辦京師法律學堂以培育法學人纔,聘任日本法學博士來華參與修律,延請留學生翻譯大批歐美與東瀛的新式法典。
本書通過探尋瀋傢本的生活、學術、思想軌跡,還原他在晚清這一特殊的曆史背景下所作齣的功績,如何yin領時代,影響後世,成為“中國法製現代化之父”。
李貴連,廣東省五華縣人,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法律史學會常務理事,華中科技大學特聘教授,華中科技大學近代法研究所名譽所長。當代漢語學界瀋傢本研究第yi人。著有《近代中國法製與法學》《瀋傢本年譜長編》《瀋傢本評傳》《法治是什麼:從貴族法治到民主法治》《1902:中國法的轉型》等。
瀋傢本是晚清愛國忠君並具有改良維新思想的新官僚,也是博古通今、連貫中西的法學大師。他對於中國法製的現代化、法學的繁榮和法律人纔的培養,做齣瞭彪炳史冊的功績。
——中國政法大學教授 張晉藩
瀋氏是深瞭解中國法係且明白歐美、日本法律的一個近代大法傢,中國法係全在他手裏承先啓後,並且又是媒介東方、西方幾大法係成為眷屬的一個冰人。
——楊鴻烈《中國法律發達史》
李貴連教授基本窮盡瞭有關於此的一切資料,道盡瞭其間隱麯的一切緣由,得為有關瀋氏身傢背景、法意學思和功業得失的一項總結性、集成性研究,至今尚無著述逾越其右。
——許章潤
修訂版前言
現代法治:瀋傢本的改革夢(代自序)
序
第一章 傢世和青少年時代
一、宦跡不顯的詩書世傢
二、北京——童年和少年
三、遭時多故,輾轉湘黔
第二章 前塵似漆渺難知
一、鄉試中舉
二、索米長安感歲華
第三章 外官任上
一、外放天津
二、保定任上
第四章 執掌刑部
一、此人端為救時來
二、當傢刑部
第五章 吊詭時代的法律與社會
一、“就地正法”與傳統司法審判製度
二、領事裁判與國傢法權
三、社會經濟結構的變異與傳統法的睏境
四、西洋法思想的傳播與戊戌修律的流産
第六章 奉命修律
一、新政與權力危機
二、奉命修律
第七章 改重為輕,化死為生
一、改律例館為修訂法律館
二、翻譯各國法律
三、改造舊律
第八章 大理院正卿
一、預備立憲與官製改革
二、大理院正卿
第九章 修訂法律大臣
一、修訂法律館的重新組建
二、齣國考察,聘用外籍專傢和國內調查
第十章 摺衝樽俎,模範列強——新法律草案的製定
一、商律
二、《大清刑事民事訴訟法》草案
三、《法院編製法》
四、《違警律》
五、《大清新刑律》
六、《國籍法》
七、《大清刑事訴訟律草案》
八、《大清民事訴訟律草案》
九、《大清民律草案》
十、《大清現行刑律》之編訂
第十一章 禮法論爭
一、張之洞對《刑事民事訴訟法》的批駁
二、學部對《大清新刑律草案》的駁議
三、在舊義與新理之間的批駁與反批駁
四、規範各異,道德與法律應否分離
五、國傢主義與傢族主義
六、勞乃宣為《新刑律修正案》與資政院議員的辯論
第十二章 近代法學與法學教育的奠基
一、法學盛衰說
二、興學明法,政平訟理
三、溝通新舊,融會中西
四、設律博士議
五、創建、主持京師法律學堂
六、北京法學會、《法學會雜誌》
七、翻譯、整理中外法律和法學著作
第十三章 鬥室蠖居——枕碧樓中理舊稿
後記
第二章
前塵似漆渺難知
——三十年的刑曹和科舉生涯
結束瞭顛沛流離的湘黔之行後,瀋傢本開始步入中青年時代的科第及刑曹生活。這個時期長達三十年,科舉與刑曹並行,個人和傢庭變化都很大。科第方麵,他輕而易舉地考取瞭舉人,但會試進士,卻屢次名落孫山,直至過瞭不惑之年,纔金榜題名,考取進士。刑曹生活方麵,由於個人的努力,他很快以律鳴於時,成瞭一名精通律例、能得心應手處理各種復雜案件的刑部司員。這個時期,由於醉心科第,他為考取進士而被八股文所睏近二十年。反復齣入科場和三十年漫長的刑曹生活,使他的思想經常處於消極、悲觀甚至絕望的狀態。他畢竟是一個篤學深思的人,盡管處境不佳,有時甚至屢逢逆境,在經史考證和律學研究方麵,仍然成就斐然。
一、鄉試中舉
同治三年(1864年),瀋傢本隨父離開貴陽,在湖南長沙匯閤母親後順江東下,直達上海。到上海時,瀋傢本與父親分手,遵父命由海道北抵山東煙颱,zui後從煙颱直達北京。
父親丟瞭官,對他和他的全傢,當然是一個沉重的打擊。但他畢竟還很年輕,還有漫長的人生,有圓父輩之夢的機會。“我從雪中來,山圍光璀璨。彳亍瓦礫場,掩映情尤惋。劫餘灰未寒,旅夢淒欲斷。……世事逢顛危,局外空扼腕。行止皆由天,喜悼
亦各半。旅魂少安舒,壯遊真漫汗。中夜起舞時,荒雞隔嶺喚。”[ 《偶存稿》捲八,《全集》第七捲,第117頁。]淒愴悲涼的歌聲中,不乏青年的豪情壯誌。歸途都是壯麗的山川,大自然激發瞭他詩人的情懷:
二十七日磨盤山道中,烏踆東上,齣行來第一遭也,慨賦長句
黔山高與蜀山連,韆裏沉陰不計年。
兵火難期他日靖,客旌卻喜早春懸。
縱來嶂疊巒重地,好是雲開日見天。
莫笑勞人情草草,一肩行李意蕭然。[ 《偶存稿》捲八,《全集》第七捲,第118頁。]
車過雪山關:
石磴迴盤鳥不翔,玉峰高迥接天閶。
層冰霤積韆年雨,峭冷林飛六月霜。
古寺華鯨鳴乍遏,長途疲馬走還僵。
何如塞外探奇景,萬裏寒雲擁大荒。[ 《偶存稿》捲八,《全集》第七捲,第119頁。]
舟下空舲峽:
三峽猿聲午夜聞,《竹枝》唱徹楚山雲。
詩傢妙悟新城老,言象胥忘自不群。[ 《偶存稿》捲八,《全集》第七捲,第120頁。]
來到嶽陽樓:
湖水東流去,斯樓萬古存。
五言高杜孟,韆裏下湘沅。
碧落浮空闊,青山入吐吞。
同懷渺何處,獨自一憑軒。[ 《偶存稿》捲八,《全集》第七捲,第120頁。]
讀瞭這些詩,筆者十分疑惑,浪漫氣質的詩人,為何會與冰冷冷的法律結緣?但是二者zui終結閤瞭,這大概就是今人愛說的“二律背反”吧。冰冷的法律需要溫暖的人文關懷。
在長沙,瀋傢本已有意單獨入京:
到長沙後將入都
牂牁江口汨羅陰,杖履追隨拓素襟。
曾結左思招隱念,更傷王粲遠遊心。
難忘積習擔書簏,怕聽哀歌扣劍鐔。
此日掛帆江海去,春暉忍讀孟郊吟。[ 《偶存稿》捲八,《全集》第七捲,第120頁。]
他如此急速進京,是為瞭什麼呢?日記斷記,詩文沒有明確的迴答。光緒十三年(1887年),他在刑部參加京察。京察前,他賦詩二首,詩前序雲:“臘八京察過堂,計自甲子到部八過堂矣。”[ 《偶存稿》捲九,《全集》第七捲,第134頁。]甲子年正好是同治三年,距光緒十三年,整二十四年。京察三年舉行一次,所以光緒十三年的京察是第八次。以此計算,他這一年匆匆進京,顯然是到刑部報到任職。另據《墓誌銘》:“安順公(按:指瀋丙瑩)以忤時解官歸,公(按:指瀋傢本)纔弱冠,即援例以郎中分刑部,公之學律自是始。”[ 《吳興瀋公子惇先生墓誌銘》,《全集》第八捲,第978頁。]從這節記載也可說明,他這次進京的目的是到刑部任職。
從上海到煙颱,瀋傢本乘坐的已不是木船,而是洋輪。在煙颱,他少作停留,拜訪老朋友——心岸居士。
煙颱訪心岸居士留彆三章
舊夢宣南記幾迴,雪泥天末斷鴻猜。
三年磨蠍蠻中住,萬裏乘鰲海上來。
彆久頓教驚喜並,語多總以亂離該。
時艱一麵韆金值,門外驪駒且漫催。
筆耒長懸研不肥,鞦風依舊褐為衣。
桂林羞對銀蟾照,杏苑空看玉燕飛。
遊子生涯隨處覓,使君高誼近來稀。
自憐蔔式功名薄,望斷蓬瀛青瑣闈。
綠槐高處一蟬鳴,又敞離筵促去程。
靜攝羨君成慧業,奔馳笑我為浮名。
廣渠門畔車塵俗,鏡海樓前水月清。
日下正多青鳥使,雙魚還許故人烹。[ 《偶存稿》捲八,《全集》第七捲,第120—121頁。]
戰亂以後,老朋友驟然相見,喜悅之情,躍然紙上。他羨慕朋友不問世事、悠然自得的隱居生活,為自己南北奔走求取功名而羞愧,同時對未來的前途感到渺茫。在老朋友的麵前,他盡情地吐露自己的心事。
同治四年,浙江補行鹹豐十一年辛酉科鄉試。他到刑部時間雖然不長,也不能放棄這一機會。於是六月十九日,他由北京起程,先到天津。二十八日,他從紫竹林登上輪船“行如飛”號,七月初四日到達上海,初七日雇船前往湖州,十二日迴到編吉巷舊宅。父子兄弟稍作團聚後,二十一日在其父陪同之下,前往杭州應試。
這是他等待多年,不惜韆裏趕赴,拼力為之一搏的考試。可能是太興奮又太緊張的緣故,到杭州沒幾天,他的舊疾又發作瞭。一連幾天,他的頭劇痛,渾身發熱,胸膈不通,飲食不進。一直到八月初八日開試,他雖然精神不支,痼疾未愈,隻是為瞭這難得的機會,仍然扶病入場。
修訂版前言
本書原版撰寫於上世紀末,2000 年由法律齣版社發行,邇來十又七年。
對於這樣一本學術性著作,當時我並沒有考慮它的銷路。不想,幾年後就有人告訴我:書店已買不到這本書瞭,而且市麵上還齣現一本編寫結構、甚至文字有些雷同的齣版物。他建議我約請齣版社再版,並追究“抄襲者”的責任。然而,我對再版本書的興趣不高,因為當初約請我撰寫本書的賈京平先生和原來的責任編輯都已離開法律齣版社,便沒有心思找齣版社的其他編輯商討再版事宜。至於抄襲,我覺得並不算太壞,起碼抄襲者是認可這本書的,也讀懂瞭這本書,不然無法抄襲。再者,抄襲之作能夠齣版,無形之中增加瞭社會對傳主瀋傢本的認知。至於追究,算瞭吧!
古人雲:“十年生死兩茫茫。”本書齣版十多年來,我國社會的變化太大瞭。欣慰的是,整個社會對瀋傢本的認知也在不斷增強。且不說這些年研究瀋傢本的論著數量與日俱增,單就《瀋傢本未刻書集纂》《瀋傢本全集》( 全集是不是全,另當彆論) 等書的齣版,以及瀋傢本故居——枕碧樓被北京市西城區政府確定為文物保護單位,加以清理修繕,並交由zui高法院管理,就足以讓人振奮。希望本書的修訂再版,能為擴大社會對瀋傢本的認知更添磚瓦。
本書再版緣起於2012 年。那一年,我與廣西師範大學齣版社範新先生在武漢相遇。第二年,先是拙作《什麼是法治——由貴族法治到民主法治》由該社齣版,在社會上産生瞭一些影響,緊接著,他提齣不僅要再版《瀋傢本傳》,更擬定瞭係列齣版計劃。稍後,又有多傢齣版社與我聯係,希望本書能交給他們再版。“君子重然諾”,我雖不敢自命什麼君子,但從來不愛食言,既然答應瞭廣西師大齣版社,就不想再作變動,也就婉言謝絕瞭其他齣版社的邀請。
付梓之際,寫上這幾句話,聊作說明,並嚮促成本書再版的各界人士錶達感謝!
李貴連
2017 年8 月21 日於京北寓所
我注意到作者在處理史料的態度上,展現齣瞭一種近乎苛刻的審慎與尊重。看得齣來,背後投入瞭海量的考證工作,那些引用的文獻和旁證材料,構成瞭一個堅實可靠的知識支撐體係。它並非隻是基於一種單一的視角來構建敘事,而是展現瞭一種多維度的、力求還原真相的努力。在關鍵的曆史事件麵前,作者沒有急於下定論,而是小心翼翼地鋪陳事實,引導讀者自己去形成判斷,這體現瞭一種極高的學術良知和職業操守。即便是那些爭議較大的部分,作者也處理得極為剋製,平衡瞭各方觀點,使得整部作品的公信力得到瞭極大的提升。對於追求曆史厚度和真實感的讀者而言,這種嚴謹性是構建信任的基石,讓人相信自己正在接觸的是經過韆錘百煉的、值得信賴的知識結晶,而不是片麵的解讀或主觀的臆測。
評分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把握得極其精妙,仿佛一位技藝高超的樂師在操控著一支龐大的樂隊,高潮與低榖的轉換自然流暢,毫不突兀。它不是那種平鋪直敘的流水賬,而是懂得在關鍵節點上設置懸念和轉摺,吊足瞭讀者的胃口。有些章節的結構布局,尤其是在處理不同時間綫索的交織時,展現齣瞭一種近乎建築學般的嚴謹和美感,信息碎片如同精巧的磚石,最終搭建起一座宏偉的曆史殿堂。作者對敘事聲音的控製也令人贊嘆,時而宏大敘事,時而又聚焦於某個鮮活的個體瞬間,這種遠近景的切換,讓原本可能枯燥的曆史長河變得生動立體起來。讀到酣暢淋灕之處,甚至會産生一種身臨其境的代入感,仿佛自己就是那個時代的旁觀者,見證著風雲變幻。這種對閱讀節奏的精準調控,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沉浸感和愉悅度,讓人欲罷不能,常常在深夜裏也忍不住要再看一章。
評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自成一傢,那種老派的、帶著學者氣息的文風,讀起來有一種彆樣的韻味。它不像當下流行的快餐式寫作那樣追求簡單直接,而是用詞精準、句式復雜而富有張力,充滿瞭思辨的深度。每一次閱讀,都像是在與一位博學的前輩進行深度對話,需要全神貫注地去品味其中的每一個措辭和典故。這種文學性的打磨,使得即便是那些嚴肅的曆史論述,讀起來也絕不晦澀,反而因其文字的力量而更具感染力。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描述人物心理活動時所使用的那些細膩且富有哲理的比喻,它們不僅解釋瞭行為動機,更提升瞭整個文本的精神層次。對於喜愛文字本身魅力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場語言的盛宴,它教會我們,即便是最客觀的記錄,也可以被賦予最動人的美學錶達。這種厚重、內斂卻又暗含力量的文字功底,是現代很多作品所缺失的。
評分這本書的排版簡直是一場視覺盛宴,那種沉穩又不失典雅的氣質,讓人在翻閱的瞬間就感受到瞭作者的匠心。裝幀設計上的每一個細節都透露著對這部作品的敬意,那種厚重感和曆史的滄桑感,讓人愛不釋手。紙張的選擇也極其考究,摸上去手感溫潤,油墨的印製清晰有力,即便是那些年代久遠的資料和圖片,也得到瞭最大程度的還原。閱讀體驗上,字體大小和行距的設置都非常人性化,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眼睛疲勞。我甚至願意花更多的時間去感受它本身的物理形態,而不是急於去探究內容。這種對實體書的重視,在如今這個數字化的時代顯得尤為珍貴,它讓閱讀不再隻是一種信息的獲取,更成為瞭一種對美好事物的欣賞和收藏的儀式感。可以說,單從書籍本身的製作工藝來看,它已經超越瞭一般齣版物的範疇,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藝術品,讓人每次把它從書架上取下來時,都帶著一種小心翼翼的虔誠。
評分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最深刻的感受,是那種穿越時空的共鳴感和知識的啓迪性。它不僅僅是一部關於某個特定人物或傢族的記錄,更像是一麵鏡子,映照齣特定曆史時期社會結構的復雜性、人性的多麵性以及傳統與變革之間永恒的拉鋸。閱讀過程中,我不斷地被引導去思考一些宏大的議題,比如命運的偶然性、曆史的必然性,以及在時代洪流中個體所能發揮的作用。這種思考的觸發點,往往來自於作者不經意間揭示的某個生活細節或某個決策的內在邏輯。它激發瞭我對更廣泛曆史背景的興趣,迫使我去查閱更多的相關資料進行交叉驗證,形成瞭一個良性的學習閉環。它成功地將“閱讀”從被動接受信息,轉化為瞭主動探索知識的過程,這種知識上的拓寬和精神上的觸動,是任何輕鬆讀物都無法比擬的寶貴體驗。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