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海洋文化近代化转型的历史考察

山东海洋文化近代化转型的历史考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颖 著
图书标签:
  • 山东海洋文化
  • 近代化转型
  • 海洋文化史
  • 中国近代史
  • 文化史
  • 历史学
  • 山东历史
  • 海洋经济
  • 文化研究
  • 转型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日报出版社
ISBN:9787511546470
版次:1
商品编码:12262347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1-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256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随着“海洋世纪”的到来,重新反思和审视近代山东的海洋文化,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海洋与社会发展、海洋与人类的关系,提高我们的海洋意识,也可以为当前实施“海上山东”的发展战略提供历史依据和理论支持,具有鲜明的现实作用。
本文充分发掘和利用了山东沿海各州县地方志、民国时人编写的介绍山东以及沿海地区发展的文集等一批原始资料,综合运用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民俗学等学科的理论研究方法,对山东海洋文化近代化的变迁进行了动态考察。

内容简介

本书从山东海洋文化在近代的变迁过程来审视山东近代化的历程,来考察海洋文化的近代化与近代山东的关系,其内容涉及近代山东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无论是对山东近代史的研究还是近代化理论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作者简介

女,汉族,1982年出生于山东济南,毕业于山东大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共山东省委党校文史教研部副教授。研究方向:海洋文化,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利用,城市文化特色塑造和传承。在cssci期刊上发表论文1篇,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4篇,主持和参与山东省社科规划课题3项,主持全省党校系统课题5项,主持厅局级委托课题2项。

目录

目录
中文摘要
导?论……………………………………………………………………… 001
(一)解题… ………………………………………………………………… 001
(二)选题的理论意义、学术价值和现实作用… ………………………… 002
(三)学术史综述… ………………………………………………………… 003
(四)相关界定… …………………………………………………………… 010
一、山东海洋文化近代化的历史因缘…………………………………… 011
(一)山东海洋文化传统… ………………………………………………… 011
(二)山东海洋文化迈入近代化的背景… ………………………………… 018
二、山东海洋商业的近代化……………………………………………… 023
(一)山东近代海洋贸易口岸的形成… …………………………………… 023
(二)山东海洋贸易发展的状况… ………………………………………… 032
(三)近代山东海洋贸易市场的变迁… …………………………………… 049
三、山东海洋交通的近代化……………………………………………… 061
(一)近代山东海洋交通网络的形成… …………………………………… 061
(二)近代山东海洋运输工具的转型——木船与轮船之争… …………… 066
(三)近代山东的中外轮船航运势力… …………………………………… 073
四、山东海洋渔业的近代化……………………………………………… 085
(一)渔业管理机构的改革… ……………………………………………… 086
(二)新式渔业的创立与发展… …………………………………………… 089
(三)渔业科技的初兴… …………………………………………………… 093
(四)水产品加工保鲜技术的进步… ……………………………………… 097
(五)水产品供销体制的沿革… …………………………………………… 101
五、山东海洋城镇的近代化……………………………………………… 109
(一)海洋市镇的历史存续… ……………………………………………… 109
(二)传统海洋城镇的发展… ……………………………………………… 112
(三)沿海开埠通商城市的近代化… ……………………………………… 121
(四)开埠通商口岸城市近代化的特点… ………………………………… 136
六、山东海洋灾害防御近代化…………………………………………… 141
(一)山东近代主要海洋灾害概况及特点… ……………………………… 141
(二)海洋灾害与山东沿海社会经济… …………………………………… 150
(三)海洋灾害的防御… …………………………………………………… 154
七、山东海洋风俗的近代化……………………………………………… 163
(一)沿海地区居民的性格特征… ………………………………………… 163
(二)海洋特色风俗… ……………………………………………………… 167
(三)海洋风俗的嬗变… …………………………………………………… 178
八、山东海洋文艺的近代化……………………………………………… 185
(一)音乐中的海洋特色… ………………………………………………… 185
(二)近代海洋文学… ……………………………………………………… 189
九、山东海洋文化近代化评判…………………………………………… 197
(一)山东海洋文化近代化的历史分期及动因… ………………………… 197
(二)山东海洋文化近代化的发展规律… ………………………………… 201
(三)山东海洋文化近代化的特点… ……………………………………… 202
(四)山东海洋文化近代化的作用与影响… ……………………………… 205
(五)山东海洋文化近代化的经验、教训… ……………………………… 208
参考文献…………………………………………………………………… 211
后?记……………………………………………………………………… 241

精彩书摘

导论
(一)解题
山东省是我国东部偏北的沿海省份,海域辽阔,海洋资源十分丰富。今日山东省的版图毗邻海域面积约为14万平方千米,北以大口河河口与河北省相隔,南以绣针河河口与江苏省为界,拥有海岸线3000多公里,约占全国的1/6,居全国第二位。东部半岛地区向东突出于渤海与黄海之间,与辽东半岛、朝鲜半岛、日本列岛隔海相望,面积约为全省的2/5。蜿蜒曲折的海岸分布有大小海湾200余处,面积大于500平方米的海岛有326个,总面积136平方千米,岛岸线总长737千米。全省有2/3以上的海岸都属于山地基岩港湾,岬湾相间,水深坡陡,建港条件十分优越,有16处主要港湾,51处可建深水泊位的港址,是中国长江以北深水大港港址最多的岸段。另外,山东沿海的海洋自然资源类型之繁多,储量之丰富,也位居全国之首。
齐鲁大地背靠辽阔的海洋,人杰地灵,齐鲁文明的最初诞生就深受海洋的影响,史前时期盛极一时的“海岱文化”一度代表了当时华夏民族文化的发达程度。贝丘遗址和大量原始渔猎工具的发掘证明了一个事实:齐鲁文化中包含了海洋发展的传统。此后历代王朝的体系的建立,使山东不仅创造了强盛的黄色农业文明,也蕴含了丰富的蓝色海洋文明。从姜太公的“便渔盐之利”、管子的“官山海”再到秦皇汉武的巡海,齐鲁文明迈开了向海洋进军的步伐。唐宋以来积极拓展海上航路、谋求海上贸易的兴旺、提高海上捕捞以及航海造船技术,说明山东已经开始了开发海洋、利用海洋的实践。虽然在明清两朝,因海禁政策海洋文化一度出现了凋敝和委顿,但是传统的民间航海贸易却能够突破藩篱而仍保持活力,由此可知山东海洋文化传统的深厚和力量。
在近代整个历史大变革时期,山东的政治经济都发生了新旧的更替,山东的海洋文化在这一历史大背景下,在内力和外力共同的作用下,传统的发展模式继续发挥作用,并缓慢地向近代化转型。
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动,新科技革命的开展,中国也逐渐走向了世界现代化的征程,山东的海洋文化也有了新的风貌。
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开始重新面对海洋,东部沿海地区重新创造了经济奇迹,形成了沿海开放地区,成为中国现代化最具经济活力的地区。
伴随着这股改革的春潮,1991年山东省提出了“开发半壁江山,建设海上山东”的战略构想,确定在今后一个时期不断优化海洋产业结构,增强海洋产业的经济增长速度,把山东沿海建设成经济繁荣、生活富裕的先进地区。
1992年底,山东省又把“海上山东”建设列为本省跨世纪的工程,进一步确立了建设“海上山东”在山东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揭开了山东海洋开发的新篇章。
由此可见,山东的海洋文化的发展是一个完整的历史过程,而且与山东乃至中国由传统向近代的转型历程密切相关,所以山东海洋文化近代化这一关节点,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领域。全面认识山东海洋文化,审视山东走向现代化的历程,把握历史发展规律,总结经验和教训,对我们迎接“海洋世纪”的挑战,建设“海上山东”工程的顺利实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选题的理论意义、学术价值和现实作用
1.理论意义
从山东海洋文化在近代变迁的过程来审视山东近代化的历程,考察海洋文化的近代化与近代山东的关系,无论是对近代化理论的研究还是山东近代史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2.学术价值
整个山东海洋文化进行整体研究,既可以对山东海洋史研究内容加以补充,又可以丰富山东地方区域史的研究内容,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3.现实作用
山东作为中国的海洋大省,有着悠久的海洋文化传统。随着“海洋世纪”的到来,重新反思和审视近代山东的海洋文化,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海洋与社会发展,海洋与人类的关系,提高我们的海洋意识,也可以为当前实施“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发展战略提供历史依据和理论支持,具有鲜明的现实作用。
(三)学术史综述
1.史料的整理与出版
相关史料的整理和出版,主要有历代、历朝编纂的山东沿海各县县志及各州县府志,新中国成立后出版的《山东省志》各分志、沿海各地文史资料等。交通部烟台港务管理局编:《近代山东沿海通商口岸贸易统计资料(1859—1949)》;青岛市档案馆编:《帝国主义与胶海关》;聂宝璋编:《中国航运史资料》;《山东省水产志资料长编》等都是研究山东海洋文化的必读史料。
2.著作统计与评判
国内外与中国海洋研究史相关的研究可以上溯到20世纪初,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其研究重点总在海外交通史包括中外文化交流史和海外贸易史和航海史等领域徘徊。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我国海洋文化的大发展,与海洋史相关的历史研究的力度加大,从深度和广度来说都有了很大突破。就目前的研究成果归类,这些研究已涉及海外交通史、航海史、海疆史、海外贸易史、海洋渔业史、盐业史、海关史、海防史、海事史、海港史、海洋风俗、妈祖信仰等专题以及中外关系史、华人华侨史等方面。
总览这些研究成果,有关东南沿海发展史的研究占了大部分,以近代山东作为研究对象数量少,同时整体性、长时段的研究仍不成熟。
单就山东海洋文化的研究而言,关于山东的海洋交通和海洋商业等研究方面的成果较多。朱亚非著《古代山东与海外关系史》(齐鲁书社1995年出版),记述了发生在先秦到鸦片战争时期山东对外关系的重大事件,说明了古代山东对外交往的成果。张毅《北方航线在我国海交史上的地位》(《海交史研究》1986年第2期)、程美秀《论清代山东与辽东之间的海上运输》(《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6期)、邓亦兵《清代前期沿海运输业的兴盛》(《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6年第3期)等文章也对清末山东的海洋交通情况有分散的论述,但都着墨不多。海洋商业的研究方面相关的论著有庄维民《近代山东的商人组织》(《东岳论丛》1986年第2期)通过论述明清时期山东沿海地区的海运贸易、海上粮食运输,反映了海上贸易在山东经济中所处的重要地位。许檀《清代前中期的沿海贸易与山东半岛经济的发展》(《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8年2期),论述了清前中期的海洋贸易在山东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庄维民所著《近代山东市场经济的变迁》(中华书局2000年出版)一书,开篇论述了近代山东四个通商口岸的贸易极其影响,以及沿海民船贸易航路的变化,将整个近代山东经济发展和变迁的动因归结为青岛、烟台为代表的口岸对外贸易的发展,由此导致了市场的变迁,产业的改进,驱动了整个山东近代社会经济的变迁。
与海洋交通和海洋商业研究相关的是对沿海城镇和港口发展的研究。相继出版的《登州古港史》(人民交通出版社1994年出版)、寿杨宾编著的《青岛海港史(近代部分)》(人民交通出版社1986年出版)、丁抒明编《烟台港史》(人民交通出版社1989年出版)说明了登州古港在近代的衰落以及烟台港、青岛港的兴起及发展。王守中、郭大松老师合著的《近代山东城市变迁史》(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出版),系统论述了19世纪下半叶随着海上交通的发展,运河沿岸传统城市衰落,代之以沿海的烟台和青岛海港城市的崛起,并深入探讨了近代山东城市发展的动力问题。陆安著《青岛近现代史》(青岛出版社2001年出版),对青岛在近代的城市发展进行了论述。在论文方面李晓《山东胶州港兴衰问题初探》(《海交史研究》1985年第1期),《登州港变迁及其在历史上的作用》(《海交史研究》1998年第2期),这些研究成果都揭示了海洋贸易与海洋交通的兴衰与沿海城镇和港口的关系。张连国《山东准近代化城市之近代化简论》(《东岳论丛》1995年增刊),将青岛列为外国资本占主导的新兴近代港市而加以论述。吕颖慧《德占时期青岛德崛起与山东近代城市体系的形成》(《东方论坛》2004年第6期)分析了青岛崛起对山东城市体系的影响:青岛形成新的经济中心,传统政治中心济南的城市转型,运河沿岸城市的普遍衰落,并初步探讨了其中原因。李宝金《青岛近代城市经济简论》(《文史哲》1997年第3期),论述了近代青岛由封建性的商业贸易口岸重镇到殖民地性质的商业贸易港口城市、再到殖民地半殖民地性质的工业港口城市的历史演进及主要研究。董良保《略论近代青岛城市发展对内地的影响》(《东方论坛》2004年第6期),论述了19世纪末叶青岛城市兴起及迅速发展并对对近代山东的城乡关系、城镇格局及内地的经济与社会生活均产生的影响。任银睦《近代青岛城市发展与腹地农村社会经济》(《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论述了青岛开埠促使山东近代市场网络最终形成,并由此带来了山东近代经济地理的重大变化,对山东农村社会经济产生了巨大影响。另外还有李东泉《从德国近代历史进程论青岛规划建设的指导思想》(《德国研究》2006年第1期)主要论述的是德占时期青岛的城市规划建设的指导思想。
涛起鲁东:百年海洋脉动与文明新生 本书并非直接讲述《山东海洋文化近代化转型的历史考察》一书的具体内容,而是旨在勾勒出山东作为中国海洋大省,其在近现代转型时期,海洋所承载的文化动力、社会变迁以及文明新生所经历的宏大叙事。我们试图从更广阔的历史维度,展现这片渤海之滨、黄海之畔,如何在一个个潮起潮落、风云激荡的时代节点上,孕育出独特而深刻的海洋文化印记,以及这种文化如何驱动并塑造了区域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潮声里的古老根脉:渔盐、航运与海疆意识的孕育 早在近代转型之前,山东的海洋早已是当地人民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从胶东半岛的渔民世代相传的捕捞技艺,到鲁西南滨海地区的精盐古法,海洋的馈赠滋养了这片土地上的人民,也孕育了深厚的渔盐文化。这些原始的海洋经济活动,不仅是物质生活的保障,更是社区凝聚、习俗传承的载体。同时,山东扼守海陆交通要冲,自古便是海上贸易和军事运输的重要通道。蓬莱、烟台、青岛等地的港口,见证了无数商船的往来,也播撒了对外交流的种子。海疆的意识,伴随着每一次海防的兴衰,每一次与外部世界的互动,悄然在鲁东大地生根发芽,为后来的近代化转型奠定了历史基础。 风云际会:列强入侵与海洋空间的重塑 进入近代,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敲开了中国的大门,山东的海岸线也成为前沿阵地。甲午海战的硝烟,八国联军的炮火,不仅是民族屈辱的象征,也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将山东的海洋空间纳入全球资本主义体系的视野。列强的殖民扩张,特别是以青岛为代表的租借地的设立,带来了新的经济模式、管理体系和城市规划。它们在港口建设、航运贸易、渔业开发等方面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现代化”改造,这些改造在客观上促进了山东海洋经济的初步发展,但也伴随着资源掠夺、环境破坏以及对传统社会结构的冲击。 近代化浪潮中的海洋新篇章:经济的转型与文化的碰撞 在列强的冲击与自身觉醒的双重动力下,山东的海洋经济开始走向近代化。传统的渔业和盐业面临着技术革新和市场竞争的挑战,近代化的渔船、机械化盐场逐渐出现。航运业更是迎来了巨变,轮船取代帆船,现代化的港口设施不断完善,为商品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更高效的载体。青岛、烟台等地的近代港口城市迅速崛起,成为山东对外开放的窗口和区域经济的火车头。 与此同时,海洋文化也经历了深刻的碰撞与融合。西方文化的涌入,带来了新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审美趣味。这些外来元素与本土的海洋传统发生交织,催生出新的艺术形式、文学作品和民俗变迁。例如,西方传入的航海技术、海洋科学知识,开始影响当地的渔民和知识分子,对海洋的认知不再仅仅停留在经验层面,而是加入了科学的维度。在文学艺术领域,关于海洋的描绘,也从传统的山海经式的神话传说,逐渐转向对现实生活、社会变迁以及民族命运的思考。 社会变迁的脉动:城镇化、阶层分化与身份认同的重塑 近代海洋经济的发展,直接驱动了山东沿海地区的城镇化进程。港口城市的兴起,吸引了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形成了新的城市景观和生活模式。这不仅改变了传统的乡村聚落结构,也带来了新的社会阶层分化。新兴的商业资本家、工商业从业者、海事技术人员等群体应运而生,他们在海洋经济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也为社会注入了新的活力。 然而,伴随近代化转型而来的,也存在着地域差异、城乡二元结构以及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张力。不同地区、不同阶层的人们,在拥抱海洋新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这种复杂的社会变迁,深刻地影响着山东人民的身份认同,他们开始在传统的地域文化、民族文化以及日益增长的全球视野中,重新定义自己与海洋、与国家、与世界的关系。 民族复兴的潮头:海洋战略、科技进步与文化自信的回归 随着中国近代史的推进,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山东的海洋战略地位愈发凸显。国家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海防建设以及海洋经济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为山东海洋文化的现代化转型注入了新的强大动力。科技的飞速发展,在海洋科研、深海探测、海洋工程、远洋渔业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极大地提升了山东海洋经济的国际竞争力。 与此同时,随着国家实力的增强和民族自信心的回归,山东也在积极地梳理、发掘和传承其优秀的海洋文化遗产。从对古代航海家精神的追溯,到对渔民传统智慧的保护,再到对现代海洋艺术的创新,人们开始重新审视并珍视这片土地上与海洋相关的文化基因。这既是对历史的回应,也是对未来的展望,旨在让古老的海洋文化在现代化的浪潮中焕发新的生机,为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贡献独特的力量。 结语: 本书的构思,旨在为理解山东的海洋文化近代化转型提供一个宏观的视角。它并非仅仅是历史事件的堆砌,而是试图揭示在历史的长河中,海洋作为山东发展的关键要素,如何与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多个层面相互作用,驱动着区域文明的不断演进。从古老的渔盐贸易到现代化的海洋产业,从传统的习俗信仰到开放的国际视野,山东的海洋文化始终在潮起潮落中,书写着属于自己的近代化篇章,也为我们理解中国近现代史增添了独特的地域维度和海洋智慧。

用户评价

评分

《山东海洋文化近代化转型的历史考察》这本书,是我近期读到的一部非常令人印象深刻的学术专著。作者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敏锐的历史洞察力,为我们呈现了一幅关于山东海洋文化近代化转型的宏大而精细的历史画卷。书中不仅仅是对经济、政治层面的考察,更深入地探讨了文化层面的变迁。我看到了传统海洋文化如何在近代思潮的冲击下,既保留了根脉,又吸收了新的养分,从而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书中对海洋教育、海洋知识的传播、以及海洋观念的演变,都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我尤其对书中关于近代海洋相关的文学艺术作品的论述很感兴趣,它们是如何反映时代变迁,又如何影响人们对海洋的认知和情感。此外,书中对于不同地区、不同阶层在海洋文化转型中的差异性也进行了细致的辨析,使得研究更具说服力。我不得不佩服作者在史料搜集和运用上的功力,那些散落在各地的档案、文献、报刊、甚至是民间传说,都被作者巧妙地串联起来,共同勾勒出了一幅完整而生动的历史图景。这本书让我对山东这片土地的海洋文化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仅仅是地理上的存在,更是历史、文化、精神的交融。

评分

这本《山东海洋文化近代化转型的历史考察》真是让我大开眼界,虽然我只是一个普通的读者,但这本书中所描绘的山东海洋文化在近代转型过程中的种种变迁,深深地吸引了我。作者并没有像很多历史著作那样,枯燥地罗列史料和年代,而是用一种更加生动、富有画面感的方式,带领我们穿越回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书中对渔业、海运、港口城市发展等方面的详细阐述,让我看到了山东沿海人民是如何在时代的大潮中,既坚守着古老的传统,又积极地学习、吸纳新的技术和理念,最终实现自身文化的革新与发展的。我尤其被书中关于青岛、烟台等港口城市如何从传统的海边聚落,一步步蜕变成现代化商埠的叙述所打动。那些关于码头的兴建、轮船的引进、贸易的繁荣,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生活方式的改变,都被描绘得淋漓尽致。书中还提到了不少鲜活的人物故事,他们的奋斗、牺牲、智慧和远见,都成为了那个时代海洋文化转型的生动注脚。读到这里,我仿佛能听到海浪拍打码头的声音,看到帆影点点,感受到那个时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不懈追求。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历史考察,更是一部关于变革、创新与传承的史诗,它让我对山东这片土地以及这里的海洋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敬意。

评分

拿到《山东海洋文化近代化转型的历史考察》这本书,我首先被它厚重的分量和严谨的标题所吸引。然而,当我真正翻开阅读时,我发现它远不止是一本枯燥的学术著作,而是一幅描绘山东海洋文化近代化转型的壮丽画卷。作者以史为鉴,通过对大量珍贵史料的梳理和解读,生动地再现了近代以来山东沿海地区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层面所经历的深刻变革。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传统渔业向近代海洋渔业转型的论述印象深刻。作者详细介绍了新式渔具、捕捞技术、远洋捕捞等方面的引入和发展,以及这些变化如何提升了渔业生产力,改善了渔民的生活水平,甚至引发了渔业组织的社会化变革。书中还探讨了港口建设、航运业的发展如何成为连接山东与世界的纽带,以及这如何促进了当地商品经济的繁荣和文化的交流。让我感动的是,书中没有回避转型过程中所伴随的阵痛,例如传统生活方式的消逝、社会结构的调整、外来文化的冲击等,作者都进行了客观的分析和呈现。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山东人民在时代浪潮中的坚韧与智慧,他们如何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找平衡,如何在变革中不断前行。

评分

《山东海洋文化近代化转型的历史考察》这本书,以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和宏大的历史视野,为我打开了一扇认识近代山东的新窗口。我之前对山东的印象,更多是停留在农业大省的层面,而这本书则让我看到了山东隐藏在内陆腹地之外的另一面——那广阔而充满活力的海洋。作者通过对近代以来山东海洋文化转型历程的深入考察,清晰地揭示了海洋在山东近代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从古代的渔业、航运,到近代的海港建设、对外贸易,再到现代的海军、海洋科技,书中都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和分析。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不同时期社会经济变革如何深刻影响海洋文化形态的阐述。例如,近代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如何催生了新的航海技术、船舶制造、港口管理模式,以及这些新事物如何逐渐渗透到山东沿海社会的方方面面,甚至改变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书中还对海洋文化转型中的一些关键人物和事件进行了深入剖析,他们的决策、行动和思想,都成为了理解这一转型过程的重要线索。总而言之,这是一本内容丰富、观点独到、史料翔实的著作,它让我对山东的近代历史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

作为一名对地方史情有独钟的读者,读完《山东海洋文化近代化转型的历史考察》后,我深感震撼。这本书的价值,首先体现在它对山东海洋文化转型这一重大历史课题的系统性梳理和深入分析。作者从历史的纵深感出发,追溯了山东海洋文化的渊源,勾勒了其在漫长历史中的演变轨迹,并着重考察了近代以来,在内忧外患的时代背景下,这一传统文化如何经历深刻的、甚至是颠覆性的转型。书中对港口经济的发展、海运航线的拓展、近代工业的兴起,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反过来塑造和重塑山东海洋文化,都进行了详实的论证。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域海洋文化转型特征的辨析,例如,区分沿海城市与内陆地区在海洋文化接受度和适应性上的差异,这使得研究更加精细和深入。此外,本书在史料运用上也极具特色,除了传统的文献资料,还积极挖掘了口述史、考古发现、图像资料等,为研究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视角和更为扎实的证据。读这本书,就像是进行了一次穿越时空的旅行,我能感受到山东沿海地区人民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探索与创造,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书写了一部波澜壮阔的海洋文化近代史。

评分

不得不说,《山东海洋文化近代化转型的历史考察》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很多惊喜和启迪。我原本以为这是一本讲述某个特定时期某个特定领域历史的书籍,但读完之后,我发现它所涵盖的内容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作者并没有局限于单一的维度,而是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多个角度,全方位地考察了山东海洋文化在近代化转型过程中的种种表现。我尤其惊叹于作者对社会生活变迁的细腻描绘。书中通过大量生动的细节,展现了近代化浪潮如何渗透到普通山东沿海居民的生活中,例如,新的交通方式的出现,商业活动的活跃,新的生活用品的引入,以及这些变化对人们的婚丧嫁娶、节日习俗、价值观念等方面产生的深远影响。读到这里,我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亲身感受着社会的巨大变革。书中还探讨了海洋文化转型中的一些深层次问题,比如传统观念与现代思想的碰撞,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融合与冲突,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认同和文化焦虑。作者以其客观公正的态度,对这些复杂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这让我对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山东海洋文化近代化转型的历史考察》这本书,如同一位资深向导,带领我深入探索了山东近代海洋文化的奇妙世界。作者以其严谨的治学精神和广阔的视野,将复杂的历史脉络梳理得清晰明了。我被书中关于近代海权意识的觉醒以及其对山东海洋文化转型产生的深远影响所深深吸引。书中分析了近代以来,随着国家实力的衰弱和列强的入侵,山东沿海地区如何逐渐从传统的自给自足经济模式,走向对外开放和融入世界经济体系。这种转变不仅体现在经济层面,更体现在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文化认同上。我看到了山东人民是如何在国门被打开后,开始重新审视自身与海洋的关系,如何学习先进的航海技术和海洋管理经验,以及如何将这些新的知识和理念融入到自身的文化传统之中。书中对近代山东港口城市的崛起和发展,以及这些城市在近代化转型中的先导作用,进行了详实的论述。读到这里,我仿佛看到了那个时代的青岛、烟台、日照等地,如何在历史的浪潮中,从默默无闻的海边小镇,成长为连接中国与世界的现代化都市。

评分

读完《山东海洋文化近代化转型的历史考察》,我最大的感受是,这本书非常有深度,也很有温度。作者并没有将历史写成冷冰冰的叙事,而是通过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深入挖掘,展现了那个时代山东海洋文化转型的复杂性、艰巨性和创造性。我特别被书中关于海洋与教育、海洋与科学技术发展之间关系的研究所打动。作者阐述了近代以来,随着西方科学技术的传入,山东地区如何开始重视海洋科学教育,如何引进相关的技术和人才,以及这些努力如何推动了当地海洋产业的现代化发展。我看到了许多有识之士,他们怀揣着救国救民的理想,致力于将西方先进的海洋科学技术引入中国,并在山东这片土地上播撒希望的种子。书中还探讨了海洋文化转型在社会群体中的差异性,例如,不同阶层、不同职业的人们,在接受和适应近代化转型时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是不同的。这种细致入微的分析,使得整本书的论述更加丰富和立体。总而言之,这是一部充满智慧和见地的学术著作,它不仅丰富了我对山东海洋文化历史的认知,更让我对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我一直对近代中国的社会变迁很感兴趣,而《山东海洋文化近代化转型的历史考察》这本书,从一个非常独特的视角切入,让我对这一时期的理解更加立体和深刻。作者在书中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宏大的叙事层面,而是深入到具体的、微观的层面,去挖掘那些被淹没在历史长河中的细节。比如,书中对山东渔民生活方式的变迁、传统渔具的改良、新型捕捞技术的引入,以及这些变化如何影响了他们的家庭和社会结构,都进行了细致的描写。我读到之处,不禁惊叹于作者的学识和考证的严谨。同时,书中对海洋文化在教育、艺术、思想等非物质层面的转型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作者通过分析报刊杂志、文学作品、民间传说等多种史料,展现了近代海洋思想如何在山东地区孕育、传播并逐渐深入人心。这种从物质到精神,从个体到群体,全方位的考察,让我看到了一个民族在面对现代化冲击时,所展现出的强大生命力和适应性。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并没有回避转型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和挑战,比如传统与现代的冲突,外来文化的冲击,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矛盾等,作者都进行了客观的呈现,这使得整本书的论述更加真实可信,也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评分

《山东海洋文化近代化转型的历史考察》这本书,在我手中沉甸甸的,带着历史的厚重感,也带着作者的深刻思考。我从这本书中看到了山东海洋文化转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书中对这一过程的梳理,既有宏观的时代背景和制度变迁,也有微观的个体经验和文化嬗变。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海洋与经济发展之间内在联系的阐述印象深刻。作者详细分析了近代以来,山东沿海地区的经济结构如何从传统的以渔业、手工业为主,逐步向现代化工业、商业、航运业转型,以及这一转型如何深刻地影响了当地的海洋文化形态。书中还探讨了近代化转型过程中,山东海洋文化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例如,如何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保持自身的独特性,如何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以及如何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融入现代文明的元素。作者以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和客观的分析,为我们揭示了山东海洋文化近代化转型所蕴含的丰富历史信息和深刻文化意义。读完这本书,我深感山东这片土地的海洋文化,在近代化的洗礼下,所展现出的强大生命力和独特的魅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