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数学模型(第4版)》第1、2、3版分别出版于1987年、1993年和2003年。基于作者20多年来从事数学建模教学、组织数学建模竞赛、开设数学实验课程以及编写相关图书的经验,参考国内外数学建模教材和教学单元,第四版在保持前三版基本结构和风格的基础上,进行补充与修订:增加了一些实用性较强、生活气息浓烈、数学推导简化的案例,改写、合并、调整了若干案例和章节,删除了个别案例,并对习题作了相应的修订。
《数学模型(第4版)》可作为高等学校各专业学生数学建模课程的教材和参加数学建模竞赛的辅导材料,以及科技工作者的参考书。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章 建立数学模型
1.1 从现实对象到数学模型
1.2 数学建模的重要意义
1.3 建模示例之一椅子能在不平的地面上放稳吗
1.4 建模示例之二商人们怎样安全过河
1.5 建模示例之三如何施救药物中毒
1.6 数学建模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1.7 数学模型的特点和分类
1.8 数学建模能力的培养
习题
第2章 初等模型
2.1 光盘的数据容量
2.2 双层玻璃窗的功效
2.3 划艇比赛的成绩
2.4 实物交换
2.5 污水均流池的设计
2.6 交通流与道路通行能力
2.7 核军备竞赛
2.8 扬帆远航
2.9 天气预报的评价
习题
第3章 简单的优化模型
3.1 存贮模型
3.2 生猪的出售时机
3.3 森林救火
3.4 消费者的选择
3.5 生产者的决策
3.6 血管分支
3.7 冰山运输
习题
第4章 数学规划模型
4.1 奶制品的生产与销售
4.2 自来水输送与货机装运
4.3 汽车生产与原油采购
4.4 接力队的选拔与选课策略
4.5 饮料厂的生产与检修
4.6 钢管和易拉罐下料
习题
第5章 微分方程模型
5.1 传染病模型
5.2 经济增长模型
5.3 正规战与游击战
5.4 药物在体内的分布与排除
5.5 香烟过滤嘴的作用
5.6 人口的预测和控制
5.7 烟雾的扩散与消失
5.8 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
习题
第6章 代数方程与差分方程模型
6.1 投入产出模型
6.2 CT技术的图像重建
6.3 原子弹爆炸的能量估计与量纲分析
6.4 市场经济中的蛛网模型
6.5 减肥计划一一节食与运动
6.6 按年龄分组的人口模型
习题
第7章 稳定性模型
7.1 捕鱼业的持续收获
7.2 军备竞赛
7.3 种群的相互竞争
7.4 种群的相互依存
7.5 食饵一捕食者模型
7.6 差分形式的阻滞增长模型
7.7 微分方程与差分方程稳定性理论简介
习题
第8章 离散模型
8.1 层次分析模型
8.2 循环比赛的名次
8.3 社会经济系统的冲量过程
8.4 公平的席位分配
8.5 存在公正的选举规则吗
8.6 价格指数
习题
第9章 概率模型
9.1 传送系统的效率
9.2 报童的诀窍
9.3 随机存贮策略
9.4 轧钢中的浪费
9.5 随机人口模型
9.6 航空公司的预订票策略
9.7 学生作弊现象的调查和估计
习题
第10章 统计回归模型
10.1 牙膏的销售量
10.2 软件开发人员的薪金
10.3 酶促反应
10.4 投资额与生产总值和物价指数
10.5 教学评估
10.6 冠心病与年龄
习题
第11章 博弈模型
11.1 进攻与撤退的抉择
11.2 让报童订购更多的报纸
11.3 “一口价”的战略
11.4 不患寡而患不均
11.5 效益的合理分配
11.6 加权投票中权力的度量
习题
第12章 马氏链模型
12.1 健康与疾病
12.2 钢琴销售的存贮策略
12.3 基因遗传
12.4 等级结构
12.5 资金流通
习题
第13章 动态优化模型
13.1 速降线与短程线
13.2 生产计划的制订
13.3 国民收入的增长
13.4 渔船出海
13.5 赛跑的速度
13.6 多阶段最优生产计划.
习题
综合题目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近几十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数学这门基础科学不仅在工程技术等传统应用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且迅速地向一些新的领域渗透,形成了许多交叉学科,如计量经济学、人口控制论、生物数学、地质数学等等。数学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已产生出一种重要的、可以实现的技术,成为当代高新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技术本质上是数学技术”的观点已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
在用数学方法解决现实生活中碰到的问题,或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形成新学科的过程中,首要的和关键的一步是用数学的语言来表述所研究的对象,即建立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才能运用数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分析和计算,为解决实际问题给出定量的结果或定性的数量依据。计算和建模正在成为数学科学技术转化的主要途径。
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应该及时反映并满足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数学建模进入大学课堂,既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也符合教育改革的要求。对于数学教育而言,既应该让学生掌握准确快捷的计算方法和严密的逻辑推理,也需要培养他们用数学工具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传统的数学教学体系和内容无疑偏重于前者,开设数学建模课程则是加强后者的一种有益的、成功的尝试。
数学建模课程是20世纪80年代初进入我国大学的。本书第一版出版于1987年,是我国第一本数学建模教材,当时只有少数几所学校的数学专业开设这门课程。本书第二版出版于1993年,其时开设数学建模课程的学校增加到几十所,并且开始推向非数学专业。本书第三版出版于2003年,其时数学建模教学推广到几百所学校,教材也有几十本。到目前,内容、形式不尽相同的数学建模课程已在千余所高校开设,正式出版的教材和参考书达200多本。
图书名称:数据科学导论:从理论到实践 简介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视角,理解和掌握数据科学的核心概念、方法与应用。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数据已成为驱动决策、创新和变革的关键要素。本书不仅仅是一本介绍工具和技术的教材,更是一本引导读者建立起数据思维、理解数据生命周期管理、并能够独立解决复杂实际问题的指南。 全书结构严谨,内容涵盖了从数据获取、清洗、探索性分析,到高级建模与机器学习,再到结果解释与道德伦理的完整流程。我们力求在理论深度和实践操作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使读者既能理解数学和统计学基础,又能熟练运用主流编程工具(如Python和R)解决实际问题。 第一部分:数据科学的基石 本部分为读者奠定坚实的基础,着重于数据科学的核心理念和必备的数学与统计学背景知识。 第1章:数据时代的思维模式 数据科学的定义与范畴: 明确数据科学与其他相关学科(如统计学、计算机科学、商业智能)的区别与联系。探讨数据科学家在新时代的角色与职责。 数据驱动的决策过程: 介绍数据科学项目的生命周期,包括问题定义、数据收集、预处理、建模、评估与部署。强调迭代与反馈的重要性。 数据伦理与治理基础: 初步探讨数据隐私、偏见、公平性等关键伦理问题,介绍数据治理的基本框架。 第2章:数学基础回顾与强化 本章专注于数据科学中最常用的数学工具,确保读者具备必要的量化分析能力。 线性代数在数据中的应用: 向量空间、矩阵运算(乘法、转置、逆)、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的直观解释,以及它们在降维(如PCA)中的作用。 微积分基础与优化: 导数、偏导数、梯度、链式法则。重点讲解梯度下降法作为机器学习模型优化的核心机制。 概率论与随机变量: 离散与连续概率分布(二项分布、泊松分布、正态分布),条件概率、贝叶斯定理的详细阐述及其在分类问题中的应用。 第3章:统计推断与描述性分析 描述性统计量: 集中趋势(均值、中位数、众数)与离散程度(方差、标准差、四分位数)的深入理解。 抽样分布与中心极限定理: 解释中心极限定理对于统计推断的决定性作用。 参数估计与假设检验: 置信区间、P值、I型与II型错误。介绍t检验、方差分析(ANOVA)等常用检验方法。 第二部分:数据处理与探索性分析(EDA) 本部分将重点转移到实际数据的操作层面,强调“数据清洗胜过模型”的原则。 第4章:数据获取与存储技术 数据源的类型: 结构化数据(SQL数据库)、半结构化数据(JSON, XML)和非结构化数据(文本、图像)。 数据库基础: 关系型数据库(SQL)的基本操作(SELECT, JOIN, GROUP BY)。介绍NoSQL数据库(如MongoDB)的适用场景。 API接口与网络爬虫: 使用Python库(如Requests, BeautifulSoup/Scrapy)安全、合法地抓取网络数据。 第5章:数据清洗与预处理的艺术 处理缺失值: 识别缺失机制(MCAR, MAR, MNAR)。实施不同的插补策略(均值/中位数插补、回归插补、多重插补)。 异常值检测与处理: 基于统计学(Z分数、IQR)和基于模型(孤立森林)的方法。 数据转换与规范化: 对数转换、Box-Cox变换。特征缩放(Min-Max Scaling, Z-Score Standardization)对模型性能的影响。 特征工程的初步: 类别特征编码(One-Hot, Label Encoding)、日期时间特征的分解。 第6章:探索性数据分析(EDA)的实践 可视化工具箱: 熟练使用Matplotlib和Seaborn构建静态和动态可视化图表,理解不同图表(直方图、箱线图、散点图、热力图)的适用性。 变量间关系探究: 皮尔逊、斯皮尔曼相关系数的计算与解读。 高维数据可视化: 降维技术(PCA)在二维/三维空间中展示高维数据的能力。 第三部分:预测建模与机器学习 本部分系统介绍主流的监督学习和无监督学习算法,重点在于算法背后的数学直觉、模型选择与评估。 第7章:监督学习:回归模型 简单与多元线性回归: OLS(普通最小二乘法)的推导与假设。残差分析的重要性。 模型正则化技术: 理解偏差与方差的权衡。Ridge(L2)、Lasso(L1)回归如何通过惩罚项防止过拟合。 模型评估指标: RMSE, MAE, $R^2$ 的深入解读与实际应用场景区分。 第8章:监督学习:分类算法 逻辑回归: Sigmoid函数的作用,损失函数(交叉熵)的推导,及其作为分类基准的地位。 支持向量机(SVM): 核函数(Kernel Trick)如何处理非线性可分问题。最大间隔分类器的几何意义。 朴素贝叶斯分类器: 基于贝叶斯定理的原理,及其在文本分类中的高效性。 第9章:集成方法与决策树 决策树: ID3, C4.5, CART算法。信息增益与基尼不纯度的计算。理解树的结构与剪枝。 集成学习: Bagging(随机森林)与Boosting(AdaBoost, Gradient Boosting)。重点分析XGBoost和LightGBM的架构优势。 第10章:无监督学习:发现隐藏结构 聚类分析: K-均值(K-Means)算法的迭代过程与初始化敏感性。DBSCAN的密度聚类概念。 降维技术: 主成分分析(PCA)的理论推导与实践应用。t-SNE在可视化高维复杂数据中的独特优势。 第11章:模型评估、选择与调优 交叉验证策略: K折交叉验证、分层抽样。 分类模型性能度量: 混淆矩阵、精确率(Precision)、召回率(Recall)、F1分数。ROC曲线与AUC的意义。 超参数优化: 网格搜索(Grid Search)与随机搜索(Random Search)。 第四部分:高级主题与应用领域 本部分拓展到现代数据科学的前沿领域,包括时间序列分析和自然语言处理(NLP)的入门。 第12章:时间序列分析入门 时间序列的特性: 趋势、季节性、随机波动与平稳性检验(ADF检验)。 平稳化处理: 差分法。 经典模型: 自回归(AR)、移动平均(MA)、ARIMA模型的构建与参数确定。 预测评估: 滚动预测与回溯测试。 第13章:自然语言处理(NLP)基础 文本数据预处理: 分词、停用词去除、词干提取与词形还原。 文本表示方法: Bag-of-Words (BoW), TF-IDF的计算及其在信息检索中的应用。 词嵌入概念: 介绍Word2Vec的基本思想,理解词向量如何捕捉语义关系。 第14章:模型部署与可解释性 模型可解释性(XAI): 为什么需要可解释性?介绍LIME和SHAP值的基本原理,用于理解复杂模型(如树模型和神经网络)的预测依据。 模型部署基础: 介绍如何将训练好的模型封装成API服务(使用Flask/Streamlit的简单示例)。 总结与未来展望: 深度学习在数据科学中的角色,以及持续学习的重要性。 本书特色 代码驱动: 全书配有大量的Python(Pandas, NumPy, Scikit-learn)和R代码示例,确保理论与实践无缝对接。 案例研究: 引入来自金融、医疗、市场营销等多个行业的真实世界案例,展示数据科学工具解决实际业务问题的能力。 强调直觉: 力求用清晰的语言和图示解释复杂的数学概念,帮助读者建立对算法工作原理的深刻直觉,而非仅仅停留在公式层面。 本书适合于统计学、计算机科学、工程学、经济学等专业的本科高年级学生、研究生,以及希望系统转型或提升数据分析技能的行业专业人士阅读。阅读本书后,读者将具备独立完成一个完整数据科学项目的知识体系和实操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