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當前,中國經濟發展正處於新舊動能接續轉換、經濟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一方麵,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新産業的不斷湧現和國傢新戰略的推行,為我國的經濟注入瞭新的動力;另一方麵,傳統領域也在上述創新因素的推動下不斷煥發新的活力。與此同時,新舊動能的轉換也麵臨著更為復雜的國際政治經濟的不確定性以及國內體製機製的束縛。
《2017中國産業發展報告:新舊動能轉換》緊扣當前經濟轉型和産業升級中的新動能創造、舊動能重塑這一重大戰略議題,由産業發展總體趨勢、新舊動能轉換的核心專題、産業新動能與傳統産業動能升級的案例分析三大闆塊組成。産業發展總體趨勢主要迴顧過去一年産業轉型發展的基本情況,闡述産業發展麵臨的新國際國內形勢變化,梳理經濟轉型和産業升級中新舊動能轉換的主要問題與戰略,並展望未來産業發展的趨勢。新舊動能轉換熱點專題主要選取瞭釋放新動能、升級舊動能的重點領域,充分論證這些領域新舊動能轉換、接續的具體錶現與戰略。産業案例篇主要從産業的創新發展釋放新動能、傳統産業的改造升級實現動能的接續兩個方麵分析典型案例。
作者簡介
中國産業發展研究院,前身為1997年成立的上海財經大學産業經濟研究中心,是上海市教委重點培育的上海高校智庫,由上海市教委和上海財經大學共同建設。
研究院依托上海財經大學在産業經濟領域的決策谘詢優勢,以上海市和財政部的産業經濟學重點學科為支撐,整閤校內外的研究團隊、決策谘詢專傢,與企業和政府部門緊密協作。圍繞中國産業發展中的重大問題與戰略性問題,進行長期跟蹤研究,在學術研究與政策谘詢方麵取得瞭豐碩的成果,産生瞭廣泛的社會影響。
中國産業發展研究院秉持“國傢急需、創新發展”的理念,緻力於打造一個開放、創新、協同、具有廣泛影響力的産業經濟高端智庫平颱,為國傢和蔔海産業發展提供高水平的知識成果和智力支撐,並以研究創新和政策谘詢服務推進學科建設、人纔培養等機製創新發展。
內頁插圖
目錄
序言
第1章 中國産業發展麵臨的新階段、新挑戰與新機遇
1.1 中國産業發展麵臨的新階段
1.1.1 中高速增長新方位:經濟運行“L”型走勢
1.1.2 中高速增長階段強調資金脫虛入實,實體經濟重振盤活産業發展空間
1.1.3 全球貿易規則重構與歐美再工業化戰略並行,製造業麵臨的外部形勢復雜多變
1.1.4 新一輪科技革命給全球産業發展帶來新變革下也與我國新舊動能轉換發生交匯
1.2 中國産業發展麵臨的新挑戰
1.2.1 中國經濟築底疊加特朗普新政等海外新環境“三駕馬車”麵臨新考驗
1.2.2 “環保風暴”硬約束下,傳統的資源利用方式和生産方式不可持續
1.2.3 人口紅利逐漸衰退下,人力資本水平還不能完全適應産業轉型升級的需求
1.3 中國産業發展麵臨的新機遇
1.3.1 消費需求潛力大,內需升級促進産業結構調整
1.3.2 自貿區與“一帶一路”加快推進建設下,為産業轉型升級提供新空間和新動力
1.3.3 製度改革不斷演進,以製度創新釋放改革紅利,為産業發展營造良好的製度環境
第2章 2016年中國産業發展的基本情況與未來展望
2.1 2016年中國産業發展的總體情況
2.1.1 服務業占比提升,對經濟增長的拉動進一步凸顯
2.1.2 工業生産總體平穩,企業效益顯著改善
2.1.3 工業轉型升級持續推進,産業結構不斷優化
2.1.4 齣口仍保持較強競爭力
2.1.5 能源結構優化,單位能耗降低
2.2 供給側改革重塑舊動能
2.2.1 去産能目標超額完成
2.2.2 企業成本有所下降
2.2.3 企業去杠杆取得一定進展
2.2.4 房地産庫存部分去化
2.3 新動能培育持續推進
2.3.1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積極推進
2.3.2 新業態新模式蓬勃發展
2.3.3 新興産業快速發展
2.4 中國産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2.4.1 資金脫實嚮虛金融業無序擴張
……
第3章 中國經濟新舊動能轉換與産業升級的主要問題與戰略
第4章 産業轉型升級與新舊動能轉換
第5章 區域經濟發展與新舊動能轉換
第6章 科技刨新與新舊動能轉化
第7章 新開放與新舊動能轉換
第8章 企業改革與新舊動能轉換
第9章 製度刨新與新舊動能轉換
第10章 新材料産業
第11章 經濟新舊動能轉換之智能製造
第12章 大數據産業
第13章 節能環保産業
第14章 生命健康産業
第15章 共享經濟
第16章 新零售
第17章 移動智能終端
第18章 新媒體産業
前言/序言
當前,全球經濟發展所麵臨的不穩定、不確定因素依然在增加,在此背景下,中國經濟轉型和産業升級也麵臨著較大的壓力,國內經濟增長動力、資源要素條件等也發生瞭較大變化,長期積纍的結構性矛盾凸顯。這就需要我們在新動能培育、舊動能改造升級上不斷做大增量、做強存量,對於我國而言,以下幾方麵仍然存在著較大的潛在動能空間。
第一,區域産業升級孕育著巨大的動能。當前中國經濟發展的一個突齣錶現就是新舊動能轉換在不同地區呈現差異化。傳統的資源大省,如東北等地由於“去産能”導緻傳統動能的衰落和新動能的斷檔,陷入産業轉型的陣痛期;而東部沿海一些發達地區較早感受到成本、發展模式的變化,推動産業轉型升級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要強於其他地區,在一些新技術、新産業、新業態、新模式等“新經濟”方麵走在前列,逐漸形成瞭“創新紅利”的新動能;中部地區則通過承接産業轉移,發展高成長性的産業,以及對接“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建設等國傢發展戰略實現産業動能的提升。因此,利用中國的大國優勢實現産業動能的梯度轉移與升級,是未來我國經濟動能重塑的重要戰略路徑。其中的關鍵變量在於以製度創新引領産業發展模式的轉變,先發地區的重點在於探索構建適應新經濟、新動能的新體製機製,後發地區需要突破束縛動能釋放的傳統製度,通過增加有效製度供給、降低製度成本實現産業動能的可持續轉換。
第二,優化要素投入,增強經濟動能的空間依然較大。經濟發展的任何階段都需要大量、高質量的生産要素的投入。隻不過在未來我們需要重點解決要素投入的結構性問題,在勞動力要素方麵,通過引培結閤增加高素質人纔團隊的儲備,適應未來技術和産業的發展需求;在資本投入方麵,通過政府引導、市場主導的方式激發民間投資的積極性。此外,土地的資本化、市場化,也能為經濟的增長提供新的貢獻,現在大量農村土地如果能夠進入到市場裏麵,成為可以流動的生産要素,又會帶來新的動能。中國仍然存在通過增加要素的投入來增加經濟發展的動能的可能性,特彆是一些區域的開發,都意味著更多的資源投入到新的生産領域。
第三,市場的對內對外開放能夠提高産業的整體發展效率,釋放産業的新動能。我們需要深化認識新一輪的改革開放,開放通常是指對國外開放,其實對國內産業的開放,還有很大的改進空間。比如,我們大量的基礎性産業市場的競爭仍然不夠充分,形成有效競爭和競爭市場的比較閤意的産業組織結構仍然沒有形成。如果對石油、電力、電信等基礎産業實現對內開放,那麼,對我們這樣的大國來說,又可以形成一股新的增長動力。當前,這些産業本身的效率還相對較低,但由於是基礎性産業,它無疑提高瞭整體國民經濟運行的成本,如果這些産業進一步開放,可以形成有效的可競爭市場,不僅能夠促進這些産業本身的發展,同時對其他産業成本的降低、效率的提高等都會産生溢齣效應。
第四,通過改革降低製度性成本、釋放經濟動能的潛力巨大。高成本最直接的錶現是勞動力價格、土地價格,以及資本要素價格的升高。其實一個産業的生産,除瞭購買生産要素所需要的支齣之外,還有很大一塊是製度的成本,即為瞭使企業閤法經營運行所額外支付的費用,而這一費用仍然有下降的空間。一些企業可以通過製度性的結構性減稅或降費,也能夠大幅降低成本。另外,更加方便的審批,流程的更加便利,都能夠實際降低企業成本。要素的成本,諸如人工、土地價格的下降存在許多睏難,因為它受整個要素市場的影響。而通過放管服,通過政府改革,有效降低製度性的交易成本,從而降低企業成本以提高核心競爭力,這是提高我國經濟潛在動能的重要可行途徑。
2017中國産業發展報告:新舊動能轉換 【書籍簡介】 本書是針對2017年度中國産業發展全局的深度剖析與前瞻性研究閤集,聚焦於中國經濟結構轉型升級這一核心命題下,傳統産業如何承壓、新興産業如何蓄力,以及兩者之間復雜的“新舊動能轉換”過程所呈現齣的結構性特徵、政策應對與未來趨勢。 本書並非對特定年份宏觀經濟數據的簡單羅列,而是立足於産業經濟學的專業視角,以詳實的數據基礎和紮實的案例分析為支撐,構建起一套理解中國産業變遷邏輯的分析框架。全書緊密圍繞“動能轉換”這一主綫索,係統梳理瞭2017年中國製造業、服務業以及高技術産業領域發生的深刻變化。 第一部分:宏觀背景與動能轉換的時代命題 本部分首先為讀者構建瞭理解2017年中國産業格局的宏觀背景。分析瞭全球經濟復蘇乏力、貿易保護主義抬頭以及國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持續深化的多重壓力下,中國經濟增長模式由要素驅動嚮創新驅動轉型的迫切性。重點探討瞭“新舊動能轉換”概念的內涵界定,明確區分瞭淘汰的“舊動能”與培育的“新動能”的本質區彆,並首次構建瞭衡量動能轉換效率的指標體係。 研究深入剖析瞭2017年中國工業部門所麵臨的“去産能、去庫存、去杠杆”的結構性任務對傳統重工業,如鋼鐵、煤炭、有色金屬等行業的影響,揭示瞭在環保約束日益趨緊的背景下,這些行業內部技術升級與兼並重組的內在驅動力。報告強調,舊動能的“有序退齣”是新動能“有效接續”的前提,並評估瞭這一“陣痛期”對區域經濟穩定和就業結構帶來的短期影響。 第二部分:新興産業的培育與“新動能”的崛起 本部分是本書的核心內容之一,集中展現瞭在國傢戰略引導下,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製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産業的蓬勃發展態勢。 信息技術與數字化轉型: 報告詳細分析瞭2017年中國在人工智能(AI)、大數據、雲計算以及物聯網(IoT)等前沿領域的投資熱點與技術突破。通過對頭部互聯網企業的案例研究,探討瞭“互聯網+”如何滲透到傳統製造業的生産、管理和營銷環節,實現産業價值鏈的重塑。特彆關注瞭工業互聯網平颱建設在提升製造業智能化水平中的關鍵作用。 高端裝備製造業的突破: 聚焦於“中國製造2025”戰略下的重點領域,如航空航天、軌道交通裝備、高技術船舶等。報告評估瞭這些領域在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方麵取得的進展,並指齣當前中國在核心零部件、高端數控機床等“卡脖子”技術上麵臨的挑戰與應對策略。 綠色經濟與可持續發展: 分析瞭2017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産業政策的調整及其對市場格局的影響。不僅關注瞭電動汽車的産銷量增長,更深入分析瞭動力電池技術路綫的選擇、充換電基礎設施的布局,以及可再生能源(風電、光伏)並網消納的技術瓶頸與政策優化空間。 第三部分:服務業的結構升級與質量提升 本書認為,服務業的現代化是中國産業結構升級的另一重要支柱。2017年,服務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持續上升,但其內部結構仍存在優化空間。 報告對生産性服務業(如研發設計、現代物流、科技金融)的發展進行瞭深度刻畫,強調其在賦能製造業、降低全社會運行成本方麵的效能。同時,對生活性服務業的升級進行瞭探討,包括醫療健康、養老服務、文化旅遊等領域的消費升級趨勢,以及如何通過市場化改革和監管創新來提升服務供給的質量和效率。研究特彆指齣瞭知識産權保護、數據要素市場化等對現代服務業高質量發展的深遠意義。 第四部分:要素重塑與創新生態的構建 動能轉換的根本在於要素的重塑,特彆是人力資本和技術創新要素的效率提升。 人力資本: 報告詳細分析瞭2017年中國勞動力市場結構的變化,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體係如何適應新興産業對復閤型人纔的需求。重點探討瞭人纔引進與激勵機製的改革,以及技能型勞動者的培養瓶頸。 科技創新體係: 本部分係統梳理瞭國傢重點實驗室體係、企業研發投入強度(R&D Intensity)的變化,以及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之間的銜接機製。通過對創新集群和高新技術開發區的實證分析,探討瞭如何構建有利於顛覆性技術誕生的創新生態係統,以及如何有效引導社會資本投嚮長期性、高風險的科技創新領域。 第五部分:區域協調與産業協同 産業動能的轉換並非均勻分布,而是呈現齣顯著的區域差異性。本書探討瞭東部沿海地區在高技術産業集群化發展中的領先優勢,以及中西部地區在承接産業轉移、發展特色優勢産業方麵的潛力與障礙。重點分析瞭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粵港澳大灣區等國傢級區域戰略對産業分工格局的重塑作用,強調跨區域的産業鏈協同和技術溢齣效應。 總結與展望 本書最後總結瞭2017年中國産業發展在動能轉換過程中取得的階段性成果,同時清醒地指齣瞭麵臨的挑戰,包括核心技術自主可控的壓力、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以及全球産業鏈重構帶來的不確定性。全書以嚴謹的學術態度和麵嚮決策的實踐性建議,為理解中國經濟的“換擋提速”提供瞭重要的分析工具和政策參考。本書適閤政府決策者、産業研究人員、經濟學者以及關注中國經濟轉型方嚮的企業管理者和投資者閱讀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