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中草药图谱2700种

常用中草药图谱2700种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叶华谷 等 编
图书标签:
  • 中草药
  • 药用植物
  • 中医药
  • 图谱
  • 本草
  • 植物图鉴
  • 药材
  • 传统医学
  • 养生
  • 健康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303370
版次:1
商品编码:12275281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1-01
用纸:铜版纸
页数:470
字数:11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本书可以作为工具书,为中医药学院师生,中药制药领域专家,中医领域专家以及对中医药感兴趣的民众收藏参考。
1.资料全面,涵盖主要常用中草药2800种,足够中药界人士阅读参考。
2.科学性强,每个品种及命名都经过中药鉴定专家反复鉴定,科学可靠。
3.美观性高。每幅照片源自团队拍摄,且均经过调图调色,使其能逼真呈现植物原始状态。

内容简介

本书为中草药鉴别类图书,共收集各种国内常用的中草药约2800余种,以系统顺序排列,内容包括各种中草药的中文名称、别称、拉丁名称、用药部位、功能主治等信息,并给出典型特征生境彩色照片,书后附有中文与拉丁名索引。本书图文并茂,排版紧凑,内容信息去粗取精,关注读者感兴趣的重点内容,图片关注中草药鉴别重点特征,排版页面利用率高,信息量大。本书可以作为工具书,为中医药学院师生,制药领域中药专家,中医领域专家以及对中医药感兴趣的民众收藏参考。

作者简介

叶华谷,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研究员, 植物分类出身,从事野外植物调查近30年,采集标本20多万份。先后出版了《乐昌植物志》、《乐昌植物》、《广州风水林》、《华南药用植物》、《中国药植物》等十几部专业著作。从事植物分类和标本鉴定工作30年,对药用植物有多年研究经验,是白云山制药厂的药用植物顾问。

内页插图

目录

一、藻类及菌类植物
马勃科
杯形秃马勃1
麦角菌科
冬虫草菌1
蝉花1
多孔菌科
灵芝1
紫芝2
红栓菌2
雷丸菌2
猪苓2
茯苓2
石耳科
石耳2
石莼科
广昆布3
马尾藻科
海藻3
海带科
海带3
银耳科
银耳3
二、蕨类植物
松叶蕨科
松叶蕨5
石杉科
千层塔5
石松科
藤石松5
灯笼石松5
卷柏科
深绿卷柏6
垫状卷柏6
卷柏6
翠云草6
木贼科
节节草6
阴地蕨科
华东阴地蕨6
莲座蕨科
福建观音座莲7
紫萁科
紫萁7
华南紫萁7
里白科
芒萁7
海金沙科
海金沙7
小叶海金沙7
蚌壳蕨科
金毛狗8
桫椤科
桫椤8
鳞始蕨科
乌蕨8
蕨科
蕨8
凤尾蕨科
剑叶凤尾蕨8
凤尾蕨8
半边旗9
蜈蚣草9
中国蕨科
金粉蕨9
铁线蕨科
铁线蕨9
扇叶铁线蕨9
水蕨科
水蕨9
蹄盖蕨科
单叶双盖蕨10
肿足蕨科
肿足蕨10
金星蕨科
华南毛蕨10
三羽新月蕨10
铁角蕨科
长叶铁角蕨10
巢蕨10
乌毛蕨科
乌毛蕨11
苏铁蕨11
狗脊11
鳞毛蕨科
镰羽贯众11
贯众11
肾蕨科
肾蕨11
骨碎补科
阴石蕨12
圆盖阴石蕨12
水龙骨科
线蕨12
抱树莲12
伏石蕨12
抱石莲12
瓦韦13
江南星蕨13
贴生石韦13
光石韦13
石韦13
有柄石韦13
庐山石韦14
槲蕨科
槲蕨14
崖姜蕨14
苹科
苹14
槐叶苹科
槐叶苹14
满江红科
满江红14
三、裸子植物
苏铁科
苏铁15
银杏科
银杏15
松科
马尾松15
杉科
杉15
水松16
柏科
垂柏16
侧柏16
罗汉松科
鸡毛松16
竹柏16
短叶罗汉松16
百日青17
粗榧科
三尖杉17
红豆杉科
穗花杉17
南方红豆杉17
麻黄科

前言/序言

中医、中草药是勤劳的中国人民在与自然的生存斗争中对医疗技能和药材逐渐掌握、积累、丰富而发展起来的一门传统健康学科。数百年来,中医和中草药越发为普通大众甚至世界各国所接受,为人类的健康与社会发展做出了极大贡献。目前,从中草药的角度已出版了不少图谱、图鉴,介绍了许多中草药的入药特性并配有彩色照片,为大家认识中草药发挥了极好的作用。大体看来,现版的许多图谱、图鉴,介绍的中药材种类偏少,多数仅几百种至一千种内,超出一千种的极少。鉴于图书市场、公众对这类图书又有较多、较高的需求,尤其是医药、植物资源学等相关专业或课程的学生,在课堂学习、野外实习等方面更需要一部较完整的图谱来指导,因此我们收集2700余种常用中药草,编辑成新的《常用中草药图谱2700种》一书。全书按7大类来陈述,即:一、藻类及菌类植物,二、蕨类植物,三、裸子植物,四、被子植物,五、树脂类,六、动物类,七、矿物和化石类。具体内容介绍包括中草药的名称、拉丁名、药用部位、功能主治等,每种中草药配有清晰的彩色照片。书中的树脂类、矿物和化石类按名称字母顺序排列,藻类蕨类、裸子植物、被子植物、动物类按科的系统顺序排列。本书是医药专业、生物专业师生教学与野外实习的工具书,也是广大中草药爱好者的入门手册。

《常用中草药图谱2700 种》编辑委员会
2017年11月1日


《中华本草精华:古韵今参》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系统梳理和深入解读中国传统草药智慧的学术专著。它并非简单的药材罗列或功效汇编,而是致力于挖掘中草药背后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精妙的理论体系以及在现代社会中的创新应用。通过严谨的学术考证与生动的图文呈现,本书旨在为广大读者,无论是中医药爱好者、从业者,还是对中华传统文化感兴趣的社会大众,提供一个全面、权威且富有启发性的阅读体验。 第一部分:草药的溯源与体系 我们首先将带领读者穿越时空的隧道,回溯中草药的起源。从远古先民对自然界的认知,到《神农本草经》的奠基之功,再到历代医家的不断发展与完善,我们将勾勒出中草药学从萌芽到成熟的宏伟画卷。重点将放在介绍中国传统医学的核心理论,如阴阳五行、脏腑辨证、气血津液等,阐释这些理论如何指导草药的选择、配伍和应用,形成一套独具东方智慧的健康观。 本书将深入探讨历代经典本草著作的演变,例如《本草纲目》的伟大成就,它如何集历代本草学之大成,系统地记载了大量药物的性味、功效、炮制方法和临床应用,为后世本草学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我们也会关注那些在特定地域、特定时期,或针对特定病症而形成的特色本草学派,展现中草药学的地域性和多样性。 第二部分:药材的辨识与道地性 本书在药材辨识方面,将采取严谨的态度。我们深知,准确的辨识是有效应用的前提。因此,本书将聚焦于那些在传统医学和现代研究中具有代表性的、应用广泛的草药。对于每一种药物,我们将详细描述其植物学特征、地理分布、采集季节、炮制方法以及其“道地性”的形成原因。 “道地药材”是中国医药学的独特概念,它指的是在特定地理环境下生产,具有优良品质和特定疗效的药材。本书将深入剖析道地药材的形成机制,例如气候、土壤、水分、以及世代传承的栽培和加工技术如何共同作用,赋予了道地药材独特的品质。我们将选取具有典型代表性的道地药材进行深入剖析,例如人参的关白之辨,地黄的生地与熟地之异,并非简单介绍产地,而是从生态环境、栽培技术、采收加工等多个维度进行解读,让读者理解“一方水土养一方药”的深刻含义。 在形态学描述上,本书将力求精准,并辅以高质量的实物照片或绘画,清晰展现药材的根、茎、叶、花、果、籽等关键部位的特征。我们还将重点介绍一些易混淆的药材,通过对比其形态、气味、来源等方面的差异,帮助读者准确区分,避免误用。 第三部分:药物的性味归经与功效机理 药物的“性”和“味”是中国传统医学对药物属性的基本判断,也是指导用药的关键。《神农本草经》开创了“上、中、下”三品分类,以及“寒、热、温、凉”四气和“辛、甘、酸、苦、咸、淡”六味等理论,本书将对这些基本概念进行详细阐释,并结合现代科学研究,探讨这些传统理论的科学内涵。 “归经”则是指药物对人体特定脏腑、经络的亲和力和作用倾向。我们将详细介绍药物的归经理论,并分析其在临床应用中的指导意义。例如,为什么某种药物会“入肝经”,其作用原理又是什么?本书将尝试将传统理论与现代药理学研究相结合,揭示药物的多种功效是如何通过其化学成分、生物活性等发挥作用的。 在功效机理方面,本书将突破以往的简单罗列,深入探讨每种药物的现代药理学研究进展。我们将搜集和整理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从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药代动力学等多个层面,阐释药物的作用机制。例如,某种具有抗炎作用的草药,其具体的抗炎成分是什么?它又是如何作用于体内的炎症通路?这种科学的解读,将为读者提供更深入、更客观的认识,也为中草药的现代化研究提供参考。 第四部分:临床应用与配伍智慧 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对单一药物的阐述,更在于其对药物组合——方剂的智慧展现。我们将从经典名方的角度切入,精选一些在临床上应用广泛、疗效显著的方剂,对其组成、配伍、功效、主治以及化裁(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方剂)进行详细解读。 在配伍智慧方面,我们将重点介绍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即一个方剂中,主药(君)、辅药(臣)、辅助治疗的药物(佐)、以及引导药物直达病所的药物(使),它们之间如何相互协调,共同发挥整体疗效。我们将通过具体方剂的分析,生动地展现这种配伍的精妙之处。例如,麻黄汤中麻黄、桂枝、杏仁、甘草四味药物如何协同作用,治疗外感风寒表实证。 同时,本书也将探讨一些临床应用中的常见问题,例如药物的配伍禁忌、药物的炮制对疗效的影响、以及不同证型下药物的选择和加减等。我们将结合大量的临床实例和医案,使理论讲解更加生动,更具实践指导意义。 第五部分:中草药的现代视野与未来展望 在当今时代,中草药正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本书的最后部分,将着眼于中草药的现代视野,探讨其在现代医学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发展趋势。我们将分析中草药在疾病预防、治疗、康复等方面的优势,以及其在应对慢性病、老年病、以及新兴疾病方面的潜力。 同时,本书也将关注中草药的现代化进程,例如标准化、质量控制、新药研发等方面的进展。我们将介绍一些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生物技术、纳米技术等,对中草药进行深度开发和利用的案例。 最后,本书将对中草药的未来发展进行展望。我们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对健康需求的日益增长,中草药这颗中华民族的瑰宝,必将在传承与创新中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本书的特色: 学术严谨与通俗易懂相结合: 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基础上,力求语言通俗易懂,避免过多的专业术语,让广大读者都能理解和受益。 图文并茂,直观生动: 配以大量高质量的药材实物图片或精美插画,以及经典的临床案例,使内容更加直观生动,易于记忆和理解。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既有对中草药理论体系的深入剖析,又有对临床实践应用的详细指导,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传承与创新并重: 既强调对传统中草药智慧的继承和发扬,又积极探讨其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与发展,展现中草药的时代价值。 目标读者: 中医药爱好者、学习者 中医师、药师、针灸推拿师等中医药从业人员 从事中医药相关科研人员 对中华传统文化、养生保健感兴趣的读者 希望了解自然疗法和植物药理学的读者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出版,对我这个临床中医师来说,无疑是如虎添翼。在日常的接诊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疑难杂症,或者需要查阅一些不常用但疗效确切的药材。这本《常用中草药图谱2700种》提供了极其详尽的信息,不仅包含了几百上千种大家熟知的药材,更收录了不少濒临失传或者地域性极强的珍贵药材,其图文并茂的展示方式,极大地提高了我的辨识度和学习效率。以往在查阅资料时,往往需要在多本书籍之间穿梭,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现在有了这本“一站式”的图谱,许多问题都能迎刃而解。书中的一些药材的炮制方法和配伍禁忌也讲解得非常到位,这对于保障用药安全至关重要。我曾与同行交流过,大家都对这本书的编纂水平赞不绝口,认为它填补了市场上的一个空白,为中医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评分

作为一个长年以来在养生和中医方面有所涉猎的爱好者,我一直寻找一本能兼具实用性和学术性的参考书。这本《常用中草药图谱2700种》简直是我梦寐以求的宝藏!首先,它的内容极其丰富,收录的草药种类之多,远超我之前接触过的任何图谱。每一味药材的图片都清晰精美,宛如实物在目,这对于准确识别非常关键,尤其是在野外采药或者购买药材时,避免以假乱真。更重要的是,图谱中对于每一种药材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临床应用等方面都有详细的描述,而且语言通俗易懂,即使是非专业人士也能快速掌握。我尤其喜欢它对常见病症的治疗方剂介绍,许多都是祖传秘方或者经典古籍中的方子,经过现代的整理和优化,非常贴合实际需求。我曾尝试按照书中的方法,为家里的小孩制作了一款针对感冒咳嗽的草药茶,效果出奇地好,这让我对中医药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的认识,也对这本书的科学性和实用性有了极高的评价。

评分

我是一个对中国传统文化充满好奇的外国人,一直对中医药的神奇功效感到惊叹。在学习汉语和了解中国历史的过程中,我接触到了许多关于中草药的传说和故事。这本《常用中草药图谱2700种》对我来说,就像打开了一扇通往中国古代智慧的大门。虽然我不是专业的医生,但是书中清晰的图片和通俗的文字解释,让我能够初步了解每一种草药的“身份”和“本领”。我尤其喜欢的是,书中将许多草药的名称、形态和功效都用简洁明了的方式呈现出来,这对我这样一个初学者来说,大大降低了学习的难度。我曾经尝试按照书中的介绍,找到一些常见的草药,并了解它们是如何在中国的家庭中被使用的。这让我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健康理念有了更深的理解。这本书不仅是一本图谱,更是一份文化遗产,让我能够更深入地感受中华文明的魅力。

评分

这是一本真正意义上的“案头必备”的参考书。作为一名常年与植物打交道的植物学研究者,我对中草药的分类、形态特征以及药用价值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这本《常用中草药图谱2700种》在植物学描述方面做得尤为出色,每种药材的图谱不仅展现了其宏观形态,还包括了微观结构的关键特征,例如叶片、花朵、果实甚至根系的细节,这对于我们进行植物分类和鉴定非常有帮助。此外,书中还详细阐述了每种药材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以及现代医学的研究进展,这为我们进一步探索中草药的科学奥秘提供了宝贵的线索。我特别欣赏的是,书中对于一些药材的地理分布和生态习性的描述,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其生长环境,为药材的规范化种植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可以说,这本书不仅是中医的宝库,也是植物学研究者的重要参考。

评分

自从家里添了这本《常用中草药图谱2700种》之后,我感觉自己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以前,一些小毛小病,比如头疼脑热、肠胃不适,我总是习惯性地跑医院,或者依赖西药。现在,我学会了根据书中的指导,辨识一些常见的中草药,并尝试自己动手制作一些简单的药膳和药茶。比如,我发现书中介绍的生姜搭配红糖可以缓解风寒感冒,效果比吃感冒药还要好,而且副作用几乎没有。还有,对于一些因为熬夜引起的上火,书中推荐的菊花、金银花等泡水饮用,也让我受益匪浅。最让我惊喜的是,书中对许多草药的采集季节、部位以及炮制方法都有详细说明,这让我能够更准确地使用这些天然的“良药”,而不是盲目地听信一些民间偏方。这本书就像一位贴心的健康顾问,随时随地为我提供指导,让我对自己的健康有了更多的掌控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