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报告2018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报告2018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 著
图书标签:
  • 战略性新兴产业
  • 产业发展
  • 中国经济
  • 技术创新
  • 产业政策
  • 经济报告
  • 2018年
  • 产业结构
  • 新兴技术
  • 经济发展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49792
版次:1
商品编码:12282064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92
字数:727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报告2018》是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面向社会公众和决策人员的年度研究报告。《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报告2018》首先分析了当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态势、重点行业景气状况以及产业发展长期面临的瓶颈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其次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九个领域若干重点方向的发展现状、趋势、面临挑战和重大行动部署进行了介绍。同时,《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报告2018》对“十三五”以来我国各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进行了述评,并对政策“碎片化”的产生原因、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知识产权管理以及新兴产业创新成果的扩散问题进行了分析。最后回顾了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融资情况,并且展望了“十三五”新兴产业的投融资形势。

目录

目录
综合篇
第1章 “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3
第2章 2017 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形势分析 43
第3章 2017 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运行特征 51
第4章 2017 年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企业景气状况 58
第5章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长期面临的瓶颈问题及对策建议 67
产业篇
第6章 节能环保产业 75
第7章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105
第8章 生物医药产业 129
第9章 能源新技术产业 170
第10章 新能源汽车产业 214
第11章 高端装备制造产业 248
第12章 新材料产业 281
第13章 互联网+智能制造产业 311
第14章 数字创意产业 353
政策篇
第15章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碎片化”原因及对策分析 405
第16章 省域“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对比分析 414
第17章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知识产权管理 433
第18章 我国智能制造产业的技术扩散与有组织创新 442
投融资篇
第19章 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融资回顾及“十三五”展望 453
后记 476
探索全球治理的未来图景:一部关于多边主义、技术变革与可持续发展的深度研究 图书名称:《全球治理的重塑与未来:多边主义、技术赋能与可持续发展路径探索(2024)》 【内容提要】 本书深入剖析了当前错综复杂的全球治理体系所面临的深刻变革与挑战,力图构建一个理解 21 世纪全球秩序演变的新分析框架。在全球化遭遇逆流、地缘政治日趋紧张的背景下,传统的治理模式正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本书的核心议题聚焦于三大相互关联的支柱:多边主义的韧性与适应性、颠覆性技术(如人工智能、生物科技和清洁能源技术)对主权与合作的影响,以及在气候变化和不平等加剧的时代背景下,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的紧迫性与可行路径。 本书集合了国际关系学、经济学、技术伦理学和环境科学领域的顶尖学者观点,通过扎实的实证研究和前瞻性的理论构建,全面扫描了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WTO)、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等传统机构的改革潜力,并探讨了“非国家行为体”——跨国公司、全球公民社会组织在塑造新规则中的日益增强的作用。 【第一部分:全球治理的结构性困境与多边主义的再定位】 第一章:大国竞争下的全球治理失灵与碎片化风险 本章首先梳理了冷战后“单极时刻”的终结,以及当前世界格局向“多极化”过渡中的权力真空与权力竞争。重点分析了中美战略竞争对国际规范和全球公共物品供给能力的侵蚀。研究认为,当前的治理困境并非简单的“共识破裂”,而是建立在不同国家对“发展权”和“安全观”的根本性差异上。书中详细对比了不同地缘政治板块(如欧洲、东盟、金砖国家新扩展体)在应对全球性危机时所采取的差异化策略,指出区域主义的兴起是全球治理碎片化的表现,也可能成为未来多边主义的“试验田”。 第二章:国际经济治理体系的“滞后性”与贸易规则的再平衡 全球经济治理结构,特别是 WTO 争端解决机制的瘫痪,已成为制约全球贸易增长的主要瓶颈。本章聚焦于“发展中成员”在现有规则体系中权利的重新争取,以及全球供应链的“去风险化”与“友岸外包”趋势如何重塑国际分工。书中引入了“嵌入式自由化”的概念,探讨各国在维护国家安全和产业主权的同时,如何避免贸易保护主义的全面抬头。同时,对数字贸易的规则真空和跨境数据流动治理提出了具体的建议框架。 第三章:安全治理的范式转移:从传统安全到人类安全 安全概念正从传统的领土和军事安全,向跨国界的非传统安全领域快速扩展。本章深入分析了流行病(如新冠疫情的全球应对教训)、跨国网络攻击和信息战对国家韧性的考验。书中特别关注了“混合威胁”的治理困境,即军事、信息、经济胁迫等手段的混合使用,使得传统威慑理论失效。同时,本书呼吁建立更具包容性和预防性的全球公共卫生治理架构,并详细分析了建立全球网络安全行为准则的理论基础和实践障碍。 【第二部分:技术颠覆与治理的“前瞻性赤字”】 第四章:人工智能治理的伦理边界与全球监管赛跑 人工智能(AI)的爆发式发展是本世纪最重大的技术变革之一,它对就业结构、社会公平乃至国家权力都构成了结构性挑战。本章批判性地考察了欧盟的《人工智能法案》、美国的自愿性框架以及中国的发展策略之间的核心差异。本书的独特贡献在于提出了“技术中立性”与“价值对齐”的辩证关系,探讨如何在全球范围内协调对强人工智能(AGI)的长期风险管理,防止“技术殖民”的发生。书中对数据主权、算法问责制和“AI 军备竞赛”的潜在失控风险进行了深入的风险评估。 第五章:太空经济的治理真空与地缘政治化 随着商业航天活动的激增,近地轨道正面临日益严重的拥堵和碎片化问题。本书详细分析了《外层空间条约》在应对“太空资源开发”和“反卫星武器试验”等新问题时的局限性。我们构建了一个“多层级太空治理模型”,主张在政府间谈判的同时,引入私营企业、科学界和保险业的力量,共同制定可持续的轨道使用规范,以确保太空的和平利用与长期可访问性。 第六章:生物技术进步与全球生物安全治理的缺口 基因编辑技术(如 CRISPR)的成熟,带来了治疗疾病的巨大希望,但也引发了深刻的伦理和安全担忧。本章审视了现有国际生物武器公约在监管前沿生物研究方面的不足,并探讨了如何建立一个既能促进生命科学进步,又能有效防止生物技术滥用或意外泄露的全球监测与信息共享机制。本书强调了跨文化生物伦理对话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气候危机与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协同路径】 第七章:气候融资的结构性障碍与“公正转型”的实现 实现《巴黎协定》的目标,需要数万亿美元的气候投融资,但南北方的气候资金缺口依然巨大。本书超越了传统的“援助”概念,重点分析了如何通过创新性的金融工具,如主权绿色债券、气候风险披露强制化和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来动员私人资本。书中对“损失与损害基金”的运作机制进行了细致的建模分析,探讨如何确保资源真正流向最脆弱的国家,实现真正的“公正转型”。 第八章: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评估:进展、倒退与未来重点 本章对联合国 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SDGs)的执行进展进行了客观评估,指出在消除贫困(SDG 1)、优质教育(SDG 4)和气候行动(SDG 13)方面出现的显著“倒退”。本书主张,在当前地缘政治紧张的背景下,必须重新聚焦那些具有“协同效应”的综合性目标,例如水资源管理与能源转型(SDG 6 和 7 的结合),并提出了一个以“韧性基础设施”为核心的 2030 议程修正路线图。 第九章:全球治理的未来形态:适应性、包容性与跨界合作 总结全书,本书认为未来的全球治理不会回到一个统一的、由单一霸权主导的时代,而是会呈现出一种“适应性网络治理”的形态。这种形态的特征是:更灵活的“小多边”合作机制与正式国际机构的并行;非国家行为体(特别是城市和科学共同体)的影响力上升;以及治理规则的“动态迭代”而非一成不变的条约签署。本书呼吁决策者必须拥抱复杂性,从零和博弈思维转向能够管理共同风险的“共享安全”框架,为人类共同的生存与发展奠定新的治理基石。 【适用读者对象】 本书适合政府高级政策制定者、国际组织工作人员、高校国际关系和经济学专业师生、全球治理研究人员,以及关注世界秩序变迁的商业领袖和专业人士阅读。 【本书特点】 理论创新: 融合了治理理论、技术哲学与复杂系统科学,提供多维度的分析视角。 实证扎实: 引用了大量最新的国际数据、案例分析和政策文件。 前瞻视野: 侧重于对未来十年全球格局变化的预测与应对策略的构建。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普通读者,我一直对国家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上的布局投入充满好奇。拿到这本《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报告2018》时,我怀揣着了解国家战略意图,洞悉未来经济发展方向的期望。这本书并非那种堆砌数据、枯燥乏味的报告,而是以一种更为宏观的视角,勾勒出了中国经济在新时期、新常态下,如何通过培育和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宏伟蓝图。书中对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多个关键领域的深入探讨,让我对这些“高精尖”产业有了初步的认识。我尤其被其中关于产业融合、技术突破带来的颠覆性影响的分析所吸引,它让我看到了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也感受到了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巨大潜力。虽然书中不可能覆盖所有细节,但它提供的战略框架和发展脉络,足以引发读者对中国经济未来走向的深度思考,并为我们理解当前和未来的经济格局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参考坐标。我期待能通过这本书,更清晰地把握中国经济发展的脉搏,感受国家在科技创新领域的决心与成就。

评分

坦白说,在阅读《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报告2018》之前,我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个概念的理解还比较模糊,认为它们是离我们生活较远的“高大上”的科技领域。然而,读完这本书,我颠覆了这种认知。书中通过生动的案例和深入浅出的分析,将这些看似遥远的产业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国家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它让我明白,人工智能并非只是科幻电影中的场景,而是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生物技术不仅仅是医药领域,更是关乎人类健康和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新能源和新材料的突破,更是直接关系到我们能否摆脱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实现绿色低碳的未来。这本书让我意识到,这些产业的发展不仅仅是经济增长的驱动力,更是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保障国家安全的重要支撑。它用一种更加贴近读者的方式,解读了国家发展的宏大叙事,让我对中国经济的未来充满信心。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它不仅仅是一份单纯的产业分析报告,更像是一本为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画像”的著作。它没有像某些报告那样,简单地列举数据和事实,而是将这些数据和事实置于宏大的时代背景和国家战略之下进行解读。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不同战略性新兴产业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阐述,这种体系化的分析方式,让我能够理解产业生态的形成,以及技术突破如何联动影响多个领域。例如,书中对新一代信息技术如何赋能高端制造,以及新能源技术如何推动绿色经济发展等方面的论述,都让我印象深刻。它不仅仅是陈述“是什么”,更着重于分析“为什么”以及“如何做”,这使得报告具有很强的启发性和指导性。作为一名对国家经济政策比较关注的读者,我从中看到了国家在资源配置、政策引导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深层考量,也更加理解了中国为什么要大力发展这些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这些产业对中国未来的重要意义。

评分

在我看来,《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报告2018》是一部能够激发思考的书。它不仅仅提供了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现状的介绍,更重要的是,它引导读者去思考这些产业背后的逻辑、发展趋势以及它们对社会经济产生的深远影响。书中对不同产业之间协同效应的探讨,以及对创新生态构建的关注,让我看到了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即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它让我思考,如何在国家战略的引领下,激发全社会的力量,共同推动这些新兴产业的健康发展。尽管报告的篇幅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但它所传达出的信息量和思想深度,足以让读者在合上书本后,依然能够就相关话题展开更深入的思考和探讨。对于我这样希望从更深层次理解中国经济发展动因的读者而言,这本书是一次非常有益的启迪。

评分

这是一本非常具有前瞻性和战略眼光的报告。它并非停留在对过去一年产业发展状况的简单回顾,而是着力于描绘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未来发展图景。我尤其欣赏书中对风险与挑战的审慎分析,这使得报告的论述更加客观和全面。在探讨机遇的同时,作者也毫不回避地指出了在技术瓶颈、市场培育、人才短缺等方面可能遇到的困难,并对如何应对这些挑战提出了一些初步的设想。这种严谨的态度,让我对报告的可信度有了更高的评价。对于任何想要深入了解中国经济转型和科技创新方向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不可多得的视角。它不仅仅是关于产业,更是关于中国如何在全球经济变革的大潮中,寻找并确立自身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智慧。

评分

评分

不错的书籍,非常值得大家购买

评分

书有损坏,封面也不知道是从哪里捞出来的,上面黑黑的,一般来说新书面上应该有一层塑料包装这个没有,差评,快递也没有送货上门

评分

送货很快!

评分

过年有事儿做了,这么多的书,抓紧时间看吧

评分

非常喜欢,非常满意的一次网购

评分

物流超快。

评分

生物医药领域的研究总结报告。

评分

过年有事儿做了,这么多的书,抓紧时间看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