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氣象發展報告(2017)/氣象智庫叢書 [China Meteorological Development Report 2017]

中國氣象發展報告(2017)/氣象智庫叢書 [China Meteorological Development Report 2017]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於新文,王誌強,張洪廣,李棟 編
圖書標籤:
  • 氣象
  • 中國氣象
  • 氣象發展
  • 報告
  • 2017
  • 氣象智庫
  • 中國
  • 環境科學
  • 科技報告
  • 政策研究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氣象齣版社
ISBN:9787502966362
版次:1
商品編碼:12281092
包裝:平裝
叢書名: 氣象智庫叢書
外文名稱:China Meteorological Development Report 2017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10-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27
字數:441000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中國氣象發展報告(2017)/氣象智庫叢書》從氣象現代化、公共氣象服務、氣象預報預測、氣象防災減災、應對氣候變化、生態文明建設氣象保障、氣象科技創新、氣象人纔隊伍建設、氣象改革與法治、氣象開放與交流、“十三五”氣象發展等方麵進行客觀描述與評估,力求成為記錄中國氣象發展軌跡的重要載體,成為國內外瞭解中國氣象發展的窗口。

內頁插圖

目錄

序言
前言與緻謝
報告摘要

現代化篇
第一章 氣象現代化進展
一、2016年氣象現代化概述
二、2016年氣象現代化進展
三、展望

服務篇
第二章 公共氣象服務
一、2016年氣象服務概述
二、2016年氣象服務主要進展
三、評價與展望
第三章 氣象防災減災
一、2016年氣象防災減災概述
二、2016年氣象防災減災進展
三、展望

保障篇
第四章 應對氣候變化工作
一、2016年應對氣候變化概述
二、2016年應對氣候變化主要進展
三、展望
第五章 生態文明建設氣象保障
一、2016年生態文明建設氣象保障概述
二、2016年生態文明建設氣象保障進展
三、2016年氣候資源開發利用主要進展
四、展望

能力篇
第六章 現代氣象業務
一、2016年現代氣象業務發展概述
二、2016年現代氣象業務進展
三、展望

創新篇
第七章 氣象科技創新
一、2016年氣象科技創新概述
二、2016年氣象科技創新進展
三、展望
第八章 氣象人纔隊伍建設
一、2016年氣象人纔隊伍建設概述
二、2016年氣象人纔隊伍建設進展
三、展望
第九章 氣象工作創新
一、2016年氣象工作創新概述
二、2016年氣象工作創新主要進展
三、展望

改革篇
第十章 氣象改革和法治建設
一、2016年氣象改革與法治建設概述
二、2016年氣象改革主要進展
三、2016年氣象法治建設進展
四、展望
第十一章 氣象開放閤作與交流
一、2016年氣象開放閤作與交流概述
二、2016年氣象國際交流與閤作進展
三、2016年氣象國內閤作進展
四、展望

願景篇
第十二章 “十三五”氣象發展
一、“十三五”氣象發展環境基本特徵
二、“十三五”氣象發展指導思想與基本原則
三、“十三五”氣象發展主要目標與基本理念
四、“十三五”氣象發展主要任務
主要參考文獻

附錄 2016年中國天氣氣候
一、2016年天氣氣候概述
二、2016年中國氣候特徵
三、2016年中國天氣氣候事件
四、2016年氣候變化與影響
五、2016年國內外十大天氣氣候事件

前言/序言

  《中國氣象發展報告》由中國氣象局發展研究中心組織研究和編寫,是立足於跟蹤重大進展、透析發展前沿、解讀公眾熱點、支撐科學決策的行業年度發展研究報告。
  作為麵嚮決策、麵嚮公眾的中國氣象智庫係列研究産齣之一,《中國氣象發展報告》從宏觀視角和行業發展維度,聚焦國傢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遵循綜閤性、研究性、權威性、前瞻性和客觀性的研究思路,跟蹤中國氣象發展進展、記錄中國氣象發展軌跡,旨在為國傢綜閤防災減災、生態文明建設、應對氣候變化等宏觀決策提供重要支撐,為政府部門、科研院所、大專院校和社會公眾瞭解中國氣象發展動態、探索中國氣象發展規律、理解氣象保障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安全福祉的職能和作用提供參考。
  《中國氣象發展報告(2017)》反映的是2016年中國氣象事業發展狀況,基本保持<中國氣象發展報告(2016)》框架和結構,並略有調整。全書共有七篇、十二章。各章主要執筆人員如下:第一章王喆、唐偉;第二章肖芳、劉敦訓、馮裕健;第三章辛源、呂麗莉、孔鋒;第四章申丹娜、龔江麗;第五章林霖;第六章周勇、唐偉、王喆、龔江麗;第七章陳鵬飛、王淞鞦;第八章劉鼕、戚玉梅;第九章李棟、張柱、汪青;第十章李棟、張傑、劉敦訓;第十一章硃玉潔、陳鵬飛、李博、周彥均;第十二章硃玉潔、李棟;附錄呂麗莉。報告摘要由李棟、肖芳、劉敦訓執筆。全書由於新文、王誌強、張洪廣、李棟、薑海如等同誌統稿並審定。
  <中國氣象發展報告(2017)》在編研過程中,得到瞭氣象行業相關機構、中國氣象局機關及直屬單位的大力支持。中國氣象局劉雅鳴局長親自作序,許多專傢學者對編研工作給予瞭悉心指導,王守榮、丁一匯、倪允琪、李廉水、荊暄、湯誌亞、謝永華、高永福、祝海鋒、薑智、易暉、餘勇、張祖強、顧建峰、王勁鬆、於玉斌、鬍鵬、王月賓、王金星、王世恩、龐鴻魁、洪蘭江、馬明、楊引明、高雲、彭勇剛、陳楠、周林、趙均壯、李麗軍、周恒、張躍堂、張俊霞、端義宏、巢清塵、高學浩、周廣勝、梅連學、彭瑩輝、何立富、施捨等參與瞭研討、谘詢和審稿。王昕、孫銳、章建成、李朝生、張迪、郭彩麗、蔡金玲、陳艷艷、蔣品平、王亞偉、袁佳雙、任穎、李曉露、桑瑞星、王媛、郭淑穎、曾琮、季崇萍、張帆、劉慧、王麗華、趙誌強、郎洪亮、劉東君、張洪政、王建凱、張宇、裴翀、趙濱、李麗、瀋文海、酆薇、陳欣、屈雅、魏超等分彆提供瞭相關資料。氣象齣版社在編輯、校對、齣版等方麵給予瞭大力幫助。在此,我們對所有提供幫助的領導和專傢錶示衷心感謝!對所有參加編研人員作齣的努力和貢獻錶示誠摯的謝意!
  《中國氣象發展報告(2017)》引用瞭氣象行業機構、中國氣象局職能司和直屬單位提供的大量資料和數據,已在參考文獻或正文中標注,由於涉及資料較多,未予全列,請諒!《中國氣象發展報告(2017)》中涉及的一些述評僅限於編研人員的認識,不代錶任何政府部門和單位的觀點。作為研究成果,限於編研人員的水平和經驗不足,難免存在疏漏和不妥,希望廣大讀者提齣寶貴意見和建議。
《現代氣候變化與區域適應策略研究》 書籍簡介 本書深入探討瞭全球氣候變化的最新科學認知、區域性影響評估以及未來適應性策略的構建。麵對日益嚴峻的氣候挑戰,本書旨在提供一個全麵、係統的研究框架,幫助決策者、科研人員和相關利益攸關方理解氣候變化的多維度影響,並製定齣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應對方案。 全書共分為六個主要部分,涵蓋瞭從基礎氣候科學到具體區域適應實踐的各個層麵。 第一部分:全球氣候係統的最新進展與挑戰 本部分聚焦於當前氣候科學研究的前沿領域,特彆是對全球氣候模型(GCMs)最新一代模擬結果的解讀。我們詳細分析瞭《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最新評估報告中提齣的關鍵指標變化,如全球平均氣溫上升趨勢的加速、海洋熱含量的持續積纍以及冰凍圈的快速退縮。 核心內容包括: 1. 氣候反饋機製的精細化研究: 探討瞭雲的反饋效應、碳循環中生物地球化學過程的變化對氣候敏感性的潛在影響。重點分析瞭永久凍土融化釋放的溫室氣體對溫控目標的額外壓力。 2. 極端天氣事件的歸因科學: 闡述瞭如何運用先進的統計和模擬技術,量化特定極端天氣事件(如熱浪、強降水和長期乾旱)與人為氣候變化之間的關聯強度。這為理解區域風險提供瞭科學依據。 3. 氣候臨界點的探討: 審視瞭當前科學界對潛在“氣候臨界點”的認識,包括大西洋經嚮翻轉環流(AMOC)的減弱風險及其可能引發的區域氣候劇變。 第二部分:區域氣候變化的影響評估與脆弱性分析 本部分將研究視角聚焦於不同地理區域的特有氣候風險。我們不采取“一刀切”的評估方法,而是針對性地分析瞭不同區域氣候特徵對自然生態係統和社會經濟係統的衝擊。 重點區域案例分析包括: 1. 中緯度大陸內部的乾旱化趨勢: 詳細分析瞭土壤水分失衡、蒸散發量增加如何導緻區域農業生産模式的根本性轉變,並評估瞭水資源安全的長期壓力。 2. 高海拔冰川退縮對下遊水文係統的影響: 針對亞洲和南美洲的高山地區,研究瞭冰川融化初期水量增加與後期水量銳減的“水塔效應”轉變過程,對河流徑流的季節性分配和水能利用的影響。 3. 熱帶沿海區域的海平麵上升與風暴潮疊加效應: 結閤高分辨率地形數據,評估瞭低窪三角洲地區在不同海平麵上升情景下,遭遇百年一遇風暴潮的風險概率變化,這對基礎設施和城市防洪規劃具有直接指導意義。 第三部分:生態係統對氣候變化的響應與生態安全 氣候變化對生物多樣性和生態係統服務功能構成瞭長期威脅。本部分深入剖析瞭生態係統在壓力下的響應機製,並提齣瞭維護生態安全性的對策。 研究重點在於: 1. 物種分布的遷移與生態係統重組: 分析瞭物種對溫度和降水梯度變化(垂直和水平遷移)的響應速度,以及由此導緻的群落結構不穩定性和外來物種入侵風險的增加。 2. 森林火災風險的動態評估: 建立瞭基於氣候驅動因子(如燃料濕度、季節長度)的森林火災潛力指數模型,尤其關注北方針葉林和地中海灌木林生態係統的脆弱性。 3. 海洋酸化與生物礁的生存睏境: 探討瞭海水pH值下降對鈣化生物(如珊瑚、貝類)的生理影響,並評估瞭這對漁業資源和沿海保護屏障功能的潛在損害。 第四部分:氣候變化對社會經濟部門的影響與風險管理 氣候風險已不再是純粹的環境問題,而是深刻影響經濟穩定和社會公平的核心議題。本部分緻力於量化氣候變化對關鍵經濟部門的成本估算和風險管理。 關鍵章節涵蓋: 1. 農業生産力的彈性分析: 評估瞭不同作物品種對極端高溫、突發性洪澇的抗逆性,並探討瞭精準農業技術在氣候不確定性下的應用潛力。 2. 能源係統的適應性挑戰: 分析瞭高溫對電力輸送效率的影響、極端天氣對能源基礎設施(如變電站、油氣管綫)的物理損害,以及可再生能源(如風能、太陽能)齣力受氣候波動影響的不確定性。 3. 氣候風險的金融化與保險機製: 討論瞭如何利用氣候情景分析來改進災害保險産品的定價模型,以及發展氣候債券和綠色金融工具,以支持低碳轉型和適應性投資。 第五部分:構建韌性與可持續的區域適應策略 理論研究的最終目的是指導實踐。本部分提供瞭一套多層次、跨部門的區域適應性戰略框架,強調“韌性”而非單純的“防禦”。 策略框架包括: 1. 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NbS): 倡導利用濕地恢復、城市綠化、生態護岸等自然過程來提供防洪、降溫和水質淨化服務,實現氣候效益與生態效益的統一。 2. 綜閤水資源管理(IWRM)的升級: 針對氣候不確定性,提齣多目標水庫調度方案、非常規水源(如再生水、海水淡化)的戰略儲備以及跨區域水資源共享的閤作機製。 3. 氣候敏感型城市規劃: 建議修訂土地使用分區、優化城市熱島效應緩解措施(如使用高反射材料、增加城市通風廊道),確保城市基礎設施的長期適應性。 第六部分:治理、政策協同與國際閤作路徑 適應氣候變化需要強有力的製度保障和有效的政策協同。本部分探討瞭不同行政層級在氣候治理中的角色和相互關係。 內容聚焦於: 1. 地方政府在適應行動中的領導力: 分析瞭地方政府如何將國傢氣候目標分解為可執行的社區層級行動計劃,特彆是在資源有限的發展中地區。 2. 氣候變化與減排目標的協同: 論述瞭適應措施不應以犧牲減排力度為代價,探討瞭“協同增效”的政策設計,例如推廣低碳交通係統帶來的空氣質量改善和熱浪風險降低的共同效益。 3. 國際技術轉移與能力建設: 強調瞭發達國傢在資金、氣候數據和適應性技術(如早期預警係統)方麵對脆弱國傢的支持機製,以促進全球氣候公平。 本書內容紮實,數據詳盡,尤其擅長將復雜的全球氣候模型結果,轉化為可操作的區域風險評估和政策建議,是氣候科學研究與公共決策之間的重要橋梁。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說實話,透露著一種傳統而略顯保守的風格,字體和版式的選擇都恪守著教科書式的嚴謹,缺乏近年來許多優秀行業報告所追求的視覺衝擊力和信息可視化上的創新。我本以為,作為一份麵嚮“智庫”的叢書,應該能運用更多圖錶、信息圖(infographics)來直觀呈現復雜的氣象數據和復雜的社會經濟影響關聯。比如,如果能用清晰的層級圖展示不同等級災害預警係統的聯動效率,或者用時間序列圖對比不同年份極端天氣事件的發生頻率與經濟損失,閱讀體驗會大大提升。但實際情況是,大部分信息還是以大段文字為主,數據點往往淹沒在敘述性的段落中,需要讀者自行提取和重構邏輯框架。這對於需要快速掌握核心論點、捕捉關鍵趨勢的忙碌人士來說,無疑增加瞭閱讀負擔。閱讀過程變成瞭一種“考古”式的探索,而不是順暢的知識獲取之旅。這種對信息呈現方式的忽視,使得原本可能極具價值的政策建議和數據支撐,其影響力大打摺扣,讓人不禁感嘆,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如何高效地“說服”讀者,比單純地“告知”讀者更為重要。

評分

我嘗試從這本書中尋找關於“氣象服務如何更好地賦能鄉村振興戰略”的細緻案例和路徑設計,畢竟這是當前國傢發展的大背景。期待能看到一些地方試點項目的成功經驗,例如,精準農業氣象服務如何具體降低瞭種植戶的成本,或者極端天氣保險與氣象部門如何高效對接的機製設計。然而,這類應用層麵的深度挖掘似乎被放在瞭非常次要的位置,或者僅僅是以一筆帶過的宏觀錶述形式齣現。大部分篇幅似乎仍聚焦於宏觀層麵的基礎建設投入、科研機構的組織架構調整,以及一些高精尖領域(如衛星遙感、大氣成分監測)的進展概述。這種重心分配讓我感到一絲遺憾,因為對於像我這樣關注氣象服務與社會經濟效益緊密結閤的讀者來說,真正有價值的洞察往往藏在那些具體的、可復製的基層實踐中,而非高屋建瓴的戰略規劃中。缺乏接地氣的案例支撐,使得這份報告在論證其對國傢發展的貢獻時,顯得略微空泛,缺乏那種“看得見、摸得著”的說服力。

評分

這本書的整體閱讀體驗,更像是在聆聽一場非常詳盡、但節奏控製稍顯平淡的部門年度匯報會。它為你提供瞭大量的“信息點”,但很少提供“思考點”。對於那些已經對中國氣象部門的組織架構、主要研究方嚮有所瞭解的讀者而言,這本書的邊際效用遞減得很快。它似乎沒有太多能讓人眼前一亮、拍案叫絕的觀點或數據支持。例如,在談到人纔培養和激勵機製時,期待能看到關於青年科學傢如何獲得更多獨立科研機會、如何平衡科研壓力與生活質量的討論,這關乎未來氣象科技創新的可持續性。但這些“人”的問題,在報告中往往被機構和項目所取代,顯得缺乏溫度。總體而言,它無疑是一份重要的官方記錄,記錄瞭過去一年的工作軌跡,但作為一份麵嚮未來、啓發思維的“發展報告”,它在深度、廣度和敘事張力上,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需要更強的批判性思維和更具前瞻性的戰略視野來支撐其“智庫”之名。

評分

從一個關注氣象科學前沿動態的讀者的角度來看,這本書在探討國際閤作與技術引進方麵的內容相對比較謹慎和籠統。我希望瞭解中國在與世界氣象組織(WMO)框架下,特彆是在全球氣候係統模式的協同研究中扮演瞭怎樣的角色,以及在吸收國際上最新的人工智能(AI)在天氣預報中的應用經驗方麵,具體有哪些突破性的進展。但翻閱下來,關於這些具有時代前沿意義的議題,多是采用一種比較官方化的措辭,例如“積極參與”、“穩步推進”等,缺乏對具體技術細節的揭示,也沒有展現齣中國在哪些領域已經走在瞭世界前列,或者正在麵臨哪些國際閤作的瓶頸。這種“報喜不報憂”的敘事傾嚮,雖然可以理解,卻削弱瞭報告的客觀性和參考價值。一個真正有洞察力的智庫報告,應當敢於直麵技術差距和閤作挑戰,並提齣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而非僅僅是成果的羅列。

評分

這本書的書名乍一看是相當嚴肅和專業的,畢竟掛著“發展報告”和“智庫叢書”的頭銜,我原本期望能從中一窺中國氣象事業過去一年的全景式掃描,探究那些驅動行業變革的關鍵政策方嚮和技術前沿。拿到實物時,那種沉甸甸的厚度確實給人一種權威感,紙張的質感也符閤一本官方報告應有的水準。我特彆關注那些關於氣候變化適應策略的章節,希望能看到具體的區域性風險評估數據和國傢層麵的應對措施部署。然而,在閱讀過程中,我發現自己更像是在翻閱一本詳盡的年度工作總結,對於一個期待獲得未來趨勢預判的讀者來說,深度分析和前瞻性洞察略顯不足。它似乎更傾嚮於對既有成就的梳理和對既定目標的重申,而非對潛在挑戰的深刻剖析或對顛覆性創新的探討。例如,在討論數值預報模型升級時,文字描述偏嚮於項目進度的匯報,而缺乏對模型內在機製改進的通俗化解讀,這使得非專業背景的讀者在理解其技術含金量時會感到有些吃力。總而言之,它更像是一份麵嚮內部或特定決策層的參考資料,而非麵嚮廣大關注氣象領域發展的公眾的科普或戰略解讀讀物。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