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濛學與濛書研究

傳統濛學與濛書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徐梓 著
圖書標籤:
  • 濛學
  • 濛書
  • 傳統教育
  • 民俗文化
  • 曆史教育
  • 文化研究
  • 濛藏文化
  • 教育史
  • 地方文獻
  • 藏傳佛教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社會科學齣版社
ISBN:9787520312691
版次:1
商品編碼:12281494
包裝:平裝
叢書名: 教育與社會、文化變遷叢書【第二輯】
開本:16
齣版時間:2017-10-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22
字數:236000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本書是作者傳統濛學研究的階段性總結和代錶性成果,內容涉及三個方麵:第1,對《三字經》《百傢姓》《韆字文》《弟子規》《二十四孝》《小學》《上大人》等濛書進行瞭深度解讀,包括考訂作者、介紹內容、分析體例、總結特點、說明流傳和影響等。第二,考察瞭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從走進學塾開始,讀的是什麼樣的書?接受的是什麼樣內容的教育?從而讓讀者瞭解我們的曆史和文化,瞭解我們的文化基因,瞭解我們為什麼會是現在這個樣子。第三,對從事啓濛教育的塾師做瞭多方位的研究,包括塾師的資格、聘請、收入、辛酸苦痛以及社會地位和社會形象等。

作者簡介

徐梓,本名徐勇,1962年12月生,湖北京山人。曆史學學士、碩士,教育學博士,現任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教授,北京師範大學國學經典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主要學術兼職有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童濛文化專業委員會會長、中國教育學會傳統文化教育中心主任委員等。主要從事中國傳統教育、傳統文化教育的研究,發錶學術論文百餘篇,齣版《元代書院研究》《中國文化通誌·傢範誌》《中華濛學讀物通論》《現代史學意識與傳統教育研究》等學術論著多部,編注《濛學輯要》《中國傳統訓誨勸誡輯要》等多種,主編《曆史》《國學》《傳統文化》《中華傳統文化》等中小學教材多套。主持國傢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傳統文化教育資源的開發利用研究”“中小學傳統文化教育指導標準”研製、“中國國學館·教育館文本寫作”等課題多項,所講授的“中國傳統啓濛教育”,被評為國傢精品視頻課程。

目錄

傳統濛學與傳統文化(1)

傳統濛學研究的曆史和現狀(6)

濛學熱透視(27)

傳統啓濛教育的使命

 ———硃熹的論說(34)

傳統學塾中塾師的任職資格(51)

明清時期塾師的收入(62)

傳統學塾中塾師的辛酸苦痛(77)

塾師的社會地位和社會形象(92)

《三字經》的淵源(104)

《三字經》的流傳(110)

《百傢姓》的改作及其原因(116)

《韆字文》的流傳及其影響(126)

《韆字文》的續作及其改編(135)

《二十四孝》研究(144)

《弟子規》的意蘊與意義(156)

從《小學》的命運評說當代兒童讀經(167)

曆史類傳統童濛讀物的體裁和特徵(174)

傳統濛學中曆史類教材的編纂特點(189)

清代以前啓濛教材述要(199)

清代啓濛教材述要(207)

附錄 現代私塾的意義和局限(216)

後記(220)

精彩書摘

  《傳統濛學與濛書研究》:
  塾師讀書人的身份,決定瞭他必須嚴格自律,循規蹈矩,把自己的一言一行,都納入儒傢的禮儀規範之中,而不能率性而為。依人門牆的賓客性質,更使得塾師多瞭一重約束。在學塾中,塾師的動靜舉止,都在東傢和學童的視綫之內。這使塾師深切地感受到瞭不自由,以至於發齣瞭“半飢半飽清閑客,無鎖無枷自在囚”的感嘆。
  “放狂又恐玷儒風,已把身心頻檢束。”其實,塾師的這種不自由不是外部強加的,而是由於自律而引起的,因而更為深刻,容不得半點差池。塾師時常在反省自己的言行,惟恐一言有差,一行有失,有背儒士的風範,有損自己的聲譽。“身子裏好似嚴姑手裏無緣的媳婦,踽踽涼涼,拘拘束束,一星星要循規矩;又似晚母身邊失愛的孩兒,孤孤淒淒,怯怯虛虛,半點兒不敢差池。有所言必議之而後言,誰許你亂嘈亂雜;有所動必擬之而後動,誰許你鬍做鬍為?步履必安詳,居處必正靜,準許你懈懈怠怠;衣冠必肅整,容貌必端莊,誰許你離離披披?茶坊酒肆,昔日那慷慨高情,到此來滿將拋棄;偷香竊玉,少年的風流狂態,從此後一筆勾除。學兩分癡呆,纔可騙人歡喜;執一味勤謹,方得免人淹谘。師弟之禮甚嚴,不可一日放曠;賓主之間不易,能保一世歡娛。……夫六月內暑爍金,也須要戴著帽,披著農,穿著那布褲子,管著那暑襪兒,熱烘烘誰知掩得我肌膚酸臭,怎能夠得浴乎沂、風乎舞雩、三嘆詠歸。十二月寒頭凍摺腰,也須要把著筆,研著硃,坐著冷闆凳,踏著那冷地皮,陰冰冰誰知凍得我鼻涕淋灕,怎能夠烹黃雞、酌村醅、醉倒玉山傾。”塾師在人們的期待中養成瞭自律的習慣,而這種習慣更進一步提高瞭人們的期待,塾師就是這樣自己關閉瞭自由的大門,養成瞭不得有由的心性。
  ……
《古韻新篇:濛學典籍的傳承與演變》 一、 源遠流長,文脈綿延:濛學典籍的濫觴與早期形態 華夏文明,博大精深,其教育思想與實踐,亦是璀璨星河中一顆耀眼的明珠。自古以來,啓濛教育便承擔著傳承文化、培養國民的重任。而濛學典籍,作為這一啓濛過程的載體與基石,其曆史源遠流長,內容豐富,演變過程更是摺射齣社會文化變遷的軌跡。 追溯濛學典籍的源頭,我們可以將其大緻劃分為幾個重要的發展階段。在文字産生之初,先民們便已萌生瞭記錄與傳授知識的樸素願望。早期的口耳相傳,以及後來的甲骨文、金文等,雖然不直接是“濛書”,卻為後世文字教育奠定瞭基礎。真正的意義上的濛學典籍,則伴隨著教育製度的初步形成而逐漸齣現。 先秦時期,雖然尚未形成係統性的“濛學”概念,但諸子百傢著作中蘊含的教育思想,已為後世濛學教育提供瞭理論依據。例如,《論語》中“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等,無不體現瞭對學習方法和學習態度的強調。孔子“有教無類”的教育理念,更是為普及教育打下瞭思想基礎。在這一時期,一些零散的文字材料,如用於識字的基礎性文本,也可能已存在,盡管其具體形態已難考證。 秦漢時期,大一統王朝的建立,促進瞭文字的統一和教育的推廣。官方開始重視對官吏和民眾的文化教育。《倉頡篇》、《凡將篇》、《急就篇》等韻文體識字課本應運而生。這些早期濛書,以部首、字形、字義為基礎,采用朗朗上口的韻文形式,便於兒童記憶和理解。例如,相傳為秦代李斯所作的《倉頡篇》,便是以秦國文字為基礎,通過生動的故事和形象的描繪來教授漢字。東漢的《急就篇》則以方言俗語為基礎,內容更貼近生活,反映瞭當時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這些早期濛書不僅是識字工具,也包含瞭初步的道德倫理教育和生活常識。 魏晉南北朝時期,雖然戰亂頻仍,但文化傳播並未因此中斷。這一時期的濛學教育,在繼承前代的基礎上,開始注重內容的豐富和形式的多樣化。除瞭識字,道德教化也愈發受到重視。雖然係統性的濛書研究在此階段可能不如後世那樣深入,但一些名士的言論和著作,如《顔氏傢訓》,雖然並非專為孩童所作,但其中包含的關於治傢、育子、學習的觀念,對後世濛學教育産生瞭深遠影響。 隋唐時期,科舉製度的完善,極大地推動瞭教育的發展。對知識的渴求,使得濛學教育的需求更為迫切。這一時期,齣現瞭更多形式化、係統化的濛學讀物。例如,繼續沿用並發展瞭《急就篇》等識字教材。同時,一些以教導道德倫理為主要內容的讀物也開始流行。盡管我們無法確切地說有多少“濛書”在當時被大量刊印和使用,但可以肯定的是,啓濛教育已經成為社會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 薪火相傳,精益求精:宋元明清時期濛學典籍的繁榮與發展 進入宋元明清時期,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市民階層的壯大以及印刷術的普及,濛學教育迎來瞭前所未有的繁榮,濛學典籍也呈現齣百花齊放、精益求精的態勢。這一時期,大量優秀的濛書被創作、整理、刊印,並廣泛流傳,深刻地影響瞭幾代人的成長。 宋代,理學興起,對教育的重視程度進一步提升。教育機構的設置更為普遍,私人辦學也日益興盛。濛學典籍在這一時期得到瞭極大的豐富和發展。除瞭傳統的識字課本,注重道德品行的培養成為重要的特點。《三字經》的齣現,堪稱宋代濛學教育的一座裏程碑。其以三字一句、兩句一韻的簡潔形式,概括瞭從古至今的曆史、天文、地理、道德倫理等內容,包羅萬象,寓教於樂,成為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濛書之一。此外,《百傢姓》則專注於姓氏的教授,而《韆字文》則以一韆個不重復的漢字,將天文、地理、花鳥、魚蟲、禮儀、曆史等內容編織成文,內容豐富,辭藻優美,兼具識字與文化普及的功能。這些著作的齣現,標誌著濛學典籍從單純的識字工具,逐漸發展成為集知識性、思想性、藝術性於一體的綜閤性讀物。 元代,在宋代基礎上,濛學教育繼續發展。雖然整體上可能不及宋代那般學術思想活躍,但在一些地區,濛學教育依然得到重視。一些在宋代已經齣現的優秀濛書,如《三字經》、《百傢姓》、《韆字文》,繼續被沿用和推廣。同時,也可能齣現瞭一些適應當地需求或具有地方特色的濛學讀物。 明代,隨著印刷術的進一步發展和普及,濛書的生産和流通變得更為便捷高效。這一時期,濛學教育迎來瞭又一個高峰。《明史·儒林傳》等史料記載,明代對教育的重視達到瞭新的高度。除瞭《三字經》、《百傢姓》、《韆字文》等經典濛書的廣泛流傳,一些新的濛書也應運而生,並與時俱進地融入瞭新的思想和內容。例如,《龍文鞭影》,以其通俗易懂、形式活潑的特點,在兒童中廣受歡迎。它以對偶句的形式,將曆史典故、人物故事、山川地理、天文物象等知識串聯起來,既能幫助兒童識字,又能增長見識,激發學習興趣。《增廣賢文》,雖非嚴格意義上的兒童濛書,但其包含的大量格言警句、俗語諺語,以淺顯的語言道齣瞭深刻的人生哲理,常被用作濛學教育的輔助讀物,對兒童道德品行的養成起到瞭潛移默化的作用。明代的濛學教育還更加注重實用性,一些濛書開始包含簡單的算術、日常禮儀等內容。 清代,清朝的濛學教育繼承並發展瞭明代的成就。這一時期,濛書的數量和種類更加龐雜,質量也參差不齊。但總體而言,優秀的濛學典籍依然占據主流。《幼學瓊林》是清代一部非常重要的濛書。它以問答體形式,對天文、地理、人事、名物等進行條目式的解釋和說明,內容百科全書式,知識性強,語言嚴謹,深受士大夫和學童的喜愛,是當時最受歡迎的濛書之一。《聲律啓濛》則專注於語音格律的訓練,通過優美的對仗句,幫助兒童學習聲韻,訓練語言能力,是重要的語言啓濛讀物。此外,許多在前代已經齣現的濛書,如《三字經》、《百傢姓》、《韆字文》,在清代依然被廣泛使用,並不斷被重刻和注釋。清代濛學典籍的特點是更加注重知識體係的構建和知識的係統性傳授,同時,對兒童心理的考量也更為細緻,力求通過生動有趣的方式激發學習熱情。 三、 經典的迴響,時代的印記:濛學典籍的價值與現代啓示 迴顧數韆年的濛學典籍發展史,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這些古老的文本不僅是承載知識的工具,更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凝聚著先人豐富的智慧和寶貴的經驗。 1. 知識的啓濛與普及: 早期濛書以識字為核心,通過形、音、義的結閤,為兒童打開瞭認識世界的大門。隨著時代的發展,濛書的內容不斷拓展,從天文地理到曆史人物,從道德倫理到生活常識,為兒童提供瞭廣博的知識基礎。這些經典的濛書,以其簡潔明瞭、易於理解的特點,極大地促進瞭知識的普及,為後世的教育奠定瞭堅實的基礎。 2. 道德的涵養與教化: 濛學典籍的另一個重要價值在於其深刻的道德教化作用。無論是《三字經》中“父子恩,夫婦順”的傢庭倫理,還是《增廣賢文》中的“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的道德準則,都貫穿著中華民族的核心價值觀。這些教誨,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潛移默化地塑造著兒童的品德,培養其成為正直、善良、有擔當的公民。 3. 文化的傳承與認同: 濛學典籍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承載著民族的曆史記憶、思想觀念和價值追求。通過閱讀濛書,兒童能夠瞭解中華文明的源遠流長,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認同感。這些古老的文字,將一代代人與祖先的精神世界緊密相連。 4. 藝術的熏陶與審美: 許多濛學典籍,如《韆字文》、《龍文鞭影》等,本身就具有極高的文學藝術價值。其優美的文字、精巧的構思、生動的比喻,對兒童的語言能力和審美情趣的培養大有裨益。閱讀這些經典,也是一種美的享受。 5. 教學方法的藉鑒與創新: 濛學典籍在教學方法上,也留下瞭寶貴的經驗。如《三字經》的“三字一句”易於背誦,《聲律啓濛》的格律訓練注重發音,《幼學瓊林》的條目式解釋清晰明瞭。這些方法,至今仍有其藉鑒意義。在現代教育中,我們可以從中汲取靈感,探索更適閤兒童學習規律的教學模式。 6. 語言能力的提升: 濛學典籍的韻文形式,朗朗上口的特點,非常有利於兒童的語言學習和記憶。通過反復誦讀,兒童能夠熟悉漢字的讀音、字形,積纍詞匯,掌握基本的語法結構,為日後的學習打下堅實的語言基礎。 7. 曆史意識的萌芽: 《三字經》等濛書以時間為綫索,梳理瞭從盤古開天闢地到唐宋時期的大緻曆史進程,這為兒童初步建立曆史意識,瞭解人類文明的發展演變提供瞭最初的啓濛。 8. 視野的拓展與思維的啓迪: 濛學典籍內容豐富,涉及麵廣,能夠幫助兒童在有限的學習範圍內,接觸到更廣闊的世界,瞭解更多的知識,從而拓展視野,激發好奇心,培養探究精神。 9. 學習習慣的養成: 濛學教育強調“好學”,通過對學習重要性的反復強調,以及提供易於堅持的學習內容,有助於兒童從小養成認真學習、勤奮刻苦的良好習慣。 10. 情感教育的滲透: 濛學典籍中不乏對孝道、忠誠、仁愛等傳統美德的闡述,這些內容在潛移默化中對兒童的情感進行引導,培養其感恩之心、同情之心,塑造健全的人格。 當然,我們也要認識到,濛學典籍畢竟誕生於特定的曆史時期,其中一些觀念和內容可能已經不完全適應現代社會的需求。然而,其核心的教育理念、深刻的文化價值以及精湛的藝術錶現形式,依然閃耀著智慧的光芒,值得我們深入研究、傳承和創新。 在當今信息爆炸、教育理念多元化的時代,重溫濛學典籍,並非復古守舊,而是為瞭從中汲取中華文化的深厚底蘊,以古鑒今,為現代教育提供更為豐富和多元的視角。通過對這些經典文本的深入探究,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中華民族的精神氣質,發掘優秀的教育智慧,為培養具有中國根基和國際視野的新一代,提供更為堅實的思想和文化支撐。這是一種文化的傳承,更是一種智慧的升華,是連接古今、溝通世界的橋梁。

用戶評價

評分

坦率地說,這本書的閱讀門檻並不算低,它需要讀者具備一定的耐心去消化那些密集的引文和繁復的考證鏈條。但一旦跨過初期的適應期,隨之而來的收獲是巨大的。它提供的不僅僅是知識,更是一種深入探究傳統文化根源的方法論。特彆是書末的附錄和索引部分,簡直是為後續研究者準備的寶藏,條理清晰,標注詳盡,充分體現瞭作者嚴謹的治學態度。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沒有試圖去“美化”或“過度解讀”傳統濛學,而是冷靜、客觀地還原瞭它的本來麵貌——一個在特定曆史條件下,為社會提供基礎知識和道德規範的有效係統。對於任何想探究中國傳統啓濛教育精髓的人來說,這本書都是一本繞不開的權威參考。

評分

這本書的行文風格是極其嚴謹且富有邏輯性的,但同時,在一些關鍵的曆史情境重現時,又流露齣一絲不易察覺的人文關懷。我特彆欣賞作者在描繪古代學童學習場景時所用的筆觸。他/她沒有停留在對文本本身的考據,而是將濛書置於當時的社會生活和教育體製中去考察。想象一下,在那個沒有現代印刷術的年代,一本濛書是如何在鄉村的私塾中代代相傳,那些簡單的字句如何塑造瞭一個時代的道德底色,這種穿越時空的共鳴感,讓冰冷的學術研究瞬間變得鮮活起來。這種處理方式,使得即使是對曆史教育不甚瞭解的普通讀者,也能從中體會到濃厚的曆史氛圍和教育智慧的傳承。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給我留下瞭深刻的第一印象。封麵采用瞭非常樸實的米色調,搭配著一些古樸的字體和簡單的紋飾,讓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它沉甸甸的曆史感。紙張的選擇也很有講究,略帶粗糙的質感,翻閱起來有一種撫摸舊物的親切感。尤其是內頁的排版,字體大小適中,留白恰到好處,使得閱讀體驗非常舒適,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眼睛疲勞。這樣的用心之處,不僅僅是美學上的考量,更體現瞭作者和齣版方對“傳統”二字的尊重。它不像現在很多圖書那樣追求花哨的視覺效果,而是用最傳統、最穩妥的方式,搭建起一個通往古代知識世界的入口。裝幀上的這種“返璞歸真”,讓我對書中內容充滿瞭期待,覺得這不僅僅是一本學術著作,更是一件值得收藏的文化載體。

評分

這本書的另一個突齣優點是其紮實的跨學科視野。它不僅僅局限於文獻學或教育史的範疇,而是巧妙地將社會學、民俗學甚至早期印刷史的知識熔鑄一爐。例如,在分析某些濛書的流行程度時,作者會追溯到當時的商業貿易路綫和鄉村經濟結構,來解釋特定版本的傳播廣度。這種宏觀與微觀相結閤的敘事策略,極大地拓寬瞭我對“濛學”這一概念的理解邊界。我原以為它隻是關於如何識字、如何背誦三字經之類的基礎知識,但讀完後纔明白,濛書實則是一麵鏡子,摺射齣古代社會從知識普及到倫理構建的全景圖。這種融會貫通的分析,體現瞭作者深厚的學養和開闊的學術胸襟。

評分

深入閱讀之後,我發現作者在梳理濛學典籍的脈絡時,展現瞭驚人的細緻和耐心。他/她似乎沒有放過任何一個重要的文獻節點,從早期識字課本的雛形,到明清時期體係化的濛書發展,中間的演變和地域差異都被勾勒得井井有條。尤其是在比較不同時期、不同流派的濛學著作時,那種“庖丁解牛”般的分析能力令人嘆服。比如,在論述某一類濛書如何側重德行教化,而另一類則更偏嚮實用技能時,作者引用瞭大量的原文進行對比佐證,使得論點不再是空泛的推測,而是建立在堅實文獻基礎之上的精妙解讀。這種對曆史細節的精準把控,讓我意識到,以往我對濛學可能存在的一些刻闆印象,都需要在這個嚴謹的框架下被重新審視和修正。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