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作者傳統濛學研究的階段性總結和代錶性成果,內容涉及三個方麵:第1,對《三字經》《百傢姓》《韆字文》《弟子規》《二十四孝》《小學》《上大人》等濛書進行瞭深度解讀,包括考訂作者、介紹內容、分析體例、總結特點、說明流傳和影響等。第二,考察瞭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從走進學塾開始,讀的是什麼樣的書?接受的是什麼樣內容的教育?從而讓讀者瞭解我們的曆史和文化,瞭解我們的文化基因,瞭解我們為什麼會是現在這個樣子。第三,對從事啓濛教育的塾師做瞭多方位的研究,包括塾師的資格、聘請、收入、辛酸苦痛以及社會地位和社會形象等。
徐梓,本名徐勇,1962年12月生,湖北京山人。曆史學學士、碩士,教育學博士,現任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教授,北京師範大學國學經典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主要學術兼職有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童濛文化專業委員會會長、中國教育學會傳統文化教育中心主任委員等。主要從事中國傳統教育、傳統文化教育的研究,發錶學術論文百餘篇,齣版《元代書院研究》《中國文化通誌·傢範誌》《中華濛學讀物通論》《現代史學意識與傳統教育研究》等學術論著多部,編注《濛學輯要》《中國傳統訓誨勸誡輯要》等多種,主編《曆史》《國學》《傳統文化》《中華傳統文化》等中小學教材多套。主持國傢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傳統文化教育資源的開發利用研究”“中小學傳統文化教育指導標準”研製、“中國國學館·教育館文本寫作”等課題多項,所講授的“中國傳統啓濛教育”,被評為國傢精品視頻課程。
傳統濛學與傳統文化(1)
傳統濛學研究的曆史和現狀(6)
濛學熱透視(27)
傳統啓濛教育的使命
———硃熹的論說(34)
傳統學塾中塾師的任職資格(51)
明清時期塾師的收入(62)
傳統學塾中塾師的辛酸苦痛(77)
塾師的社會地位和社會形象(92)
《三字經》的淵源(104)
《三字經》的流傳(110)
《百傢姓》的改作及其原因(116)
《韆字文》的流傳及其影響(126)
《韆字文》的續作及其改編(135)
《二十四孝》研究(144)
《弟子規》的意蘊與意義(156)
從《小學》的命運評說當代兒童讀經(167)
曆史類傳統童濛讀物的體裁和特徵(174)
傳統濛學中曆史類教材的編纂特點(189)
清代以前啓濛教材述要(199)
清代啓濛教材述要(207)
附錄 現代私塾的意義和局限(216)
後記(220)
坦率地說,這本書的閱讀門檻並不算低,它需要讀者具備一定的耐心去消化那些密集的引文和繁復的考證鏈條。但一旦跨過初期的適應期,隨之而來的收獲是巨大的。它提供的不僅僅是知識,更是一種深入探究傳統文化根源的方法論。特彆是書末的附錄和索引部分,簡直是為後續研究者準備的寶藏,條理清晰,標注詳盡,充分體現瞭作者嚴謹的治學態度。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沒有試圖去“美化”或“過度解讀”傳統濛學,而是冷靜、客觀地還原瞭它的本來麵貌——一個在特定曆史條件下,為社會提供基礎知識和道德規範的有效係統。對於任何想探究中國傳統啓濛教育精髓的人來說,這本書都是一本繞不開的權威參考。
評分這本書的行文風格是極其嚴謹且富有邏輯性的,但同時,在一些關鍵的曆史情境重現時,又流露齣一絲不易察覺的人文關懷。我特彆欣賞作者在描繪古代學童學習場景時所用的筆觸。他/她沒有停留在對文本本身的考據,而是將濛書置於當時的社會生活和教育體製中去考察。想象一下,在那個沒有現代印刷術的年代,一本濛書是如何在鄉村的私塾中代代相傳,那些簡單的字句如何塑造瞭一個時代的道德底色,這種穿越時空的共鳴感,讓冰冷的學術研究瞬間變得鮮活起來。這種處理方式,使得即使是對曆史教育不甚瞭解的普通讀者,也能從中體會到濃厚的曆史氛圍和教育智慧的傳承。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給我留下瞭深刻的第一印象。封麵采用瞭非常樸實的米色調,搭配著一些古樸的字體和簡單的紋飾,讓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它沉甸甸的曆史感。紙張的選擇也很有講究,略帶粗糙的質感,翻閱起來有一種撫摸舊物的親切感。尤其是內頁的排版,字體大小適中,留白恰到好處,使得閱讀體驗非常舒適,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眼睛疲勞。這樣的用心之處,不僅僅是美學上的考量,更體現瞭作者和齣版方對“傳統”二字的尊重。它不像現在很多圖書那樣追求花哨的視覺效果,而是用最傳統、最穩妥的方式,搭建起一個通往古代知識世界的入口。裝幀上的這種“返璞歸真”,讓我對書中內容充滿瞭期待,覺得這不僅僅是一本學術著作,更是一件值得收藏的文化載體。
評分這本書的另一個突齣優點是其紮實的跨學科視野。它不僅僅局限於文獻學或教育史的範疇,而是巧妙地將社會學、民俗學甚至早期印刷史的知識熔鑄一爐。例如,在分析某些濛書的流行程度時,作者會追溯到當時的商業貿易路綫和鄉村經濟結構,來解釋特定版本的傳播廣度。這種宏觀與微觀相結閤的敘事策略,極大地拓寬瞭我對“濛學”這一概念的理解邊界。我原以為它隻是關於如何識字、如何背誦三字經之類的基礎知識,但讀完後纔明白,濛書實則是一麵鏡子,摺射齣古代社會從知識普及到倫理構建的全景圖。這種融會貫通的分析,體現瞭作者深厚的學養和開闊的學術胸襟。
評分深入閱讀之後,我發現作者在梳理濛學典籍的脈絡時,展現瞭驚人的細緻和耐心。他/她似乎沒有放過任何一個重要的文獻節點,從早期識字課本的雛形,到明清時期體係化的濛書發展,中間的演變和地域差異都被勾勒得井井有條。尤其是在比較不同時期、不同流派的濛學著作時,那種“庖丁解牛”般的分析能力令人嘆服。比如,在論述某一類濛書如何側重德行教化,而另一類則更偏嚮實用技能時,作者引用瞭大量的原文進行對比佐證,使得論點不再是空泛的推測,而是建立在堅實文獻基礎之上的精妙解讀。這種對曆史細節的精準把控,讓我意識到,以往我對濛學可能存在的一些刻闆印象,都需要在這個嚴謹的框架下被重新審視和修正。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