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作者传统蒙学研究的阶段性总结和代表性成果,内容涉及三个方面:第1,对《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二十四孝》《小学》《上大人》等蒙书进行了深度解读,包括考订作者、介绍内容、分析体例、总结特点、说明流传和影响等。第二,考察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从走进学塾开始,读的是什么样的书?接受的是什么样内容的教育?从而让读者了解我们的历史和文化,了解我们的文化基因,了解我们为什么会是现在这个样子。第三,对从事启蒙教育的塾师做了多方位的研究,包括塾师的资格、聘请、收入、辛酸苦痛以及社会地位和社会形象等。
徐梓,本名徐勇,1962年12月生,湖北京山人。历史学学士、硕士,教育学博士,现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国学经典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主要学术兼职有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童蒙文化专业委员会会长、中国教育学会传统文化教育中心主任委员等。主要从事中国传统教育、传统文化教育的研究,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出版《元代书院研究》《中国文化通志·家范志》《中华蒙学读物通论》《现代史学意识与传统教育研究》等学术论著多部,编注《蒙学辑要》《中国传统训诲劝诫辑要》等多种,主编《历史》《国学》《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等中小学教材多套。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指导标准”研制、“中国国学馆·教育馆文本写作”等课题多项,所讲授的“中国传统启蒙教育”,被评为国家精品视频课程。
传统蒙学与传统文化(1)
传统蒙学研究的历史和现状(6)
蒙学热透视(27)
传统启蒙教育的使命
———朱熹的论说(34)
传统学塾中塾师的任职资格(51)
明清时期塾师的收入(62)
传统学塾中塾师的辛酸苦痛(77)
塾师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形象(92)
《三字经》的渊源(104)
《三字经》的流传(110)
《百家姓》的改作及其原因(116)
《千字文》的流传及其影响(126)
《千字文》的续作及其改编(135)
《二十四孝》研究(144)
《弟子规》的意蕴与意义(156)
从《小学》的命运评说当代儿童读经(167)
历史类传统童蒙读物的体裁和特征(174)
传统蒙学中历史类教材的编纂特点(189)
清代以前启蒙教材述要(199)
清代启蒙教材述要(207)
附录 现代私塾的意义和局限(216)
后记(220)
坦率地说,这本书的阅读门槛并不算低,它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耐心去消化那些密集的引文和繁复的考证链条。但一旦跨过初期的适应期,随之而来的收获是巨大的。它提供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深入探究传统文化根源的方法论。特别是书末的附录和索引部分,简直是为后续研究者准备的宝藏,条理清晰,标注详尽,充分体现了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没有试图去“美化”或“过度解读”传统蒙学,而是冷静、客观地还原了它的本来面貌——一个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为社会提供基础知识和道德规范的有效系统。对于任何想探究中国传统启蒙教育精髓的人来说,这本书都是一本绕不开的权威参考。
评分这本书的另一个突出优点是其扎实的跨学科视野。它不仅仅局限于文献学或教育史的范畴,而是巧妙地将社会学、民俗学甚至早期印刷史的知识熔铸一炉。例如,在分析某些蒙书的流行程度时,作者会追溯到当时的商业贸易路线和乡村经济结构,来解释特定版本的传播广度。这种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叙事策略,极大地拓宽了我对“蒙学”这一概念的理解边界。我原以为它只是关于如何识字、如何背诵三字经之类的基础知识,但读完后才明白,蒙书实则是一面镜子,折射出古代社会从知识普及到伦理构建的全景图。这种融会贯通的分析,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学养和开阔的学术胸襟。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第一印象。封面采用了非常朴实的米色调,搭配着一些古朴的字体和简单的纹饰,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它沉甸甸的历史感。纸张的选择也很有讲究,略带粗糙的质感,翻阅起来有一种抚摸旧物的亲切感。尤其是内页的排版,字体大小适中,留白恰到好处,使得阅读体验非常舒适,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这样的用心之处,不仅仅是美学上的考量,更体现了作者和出版方对“传统”二字的尊重。它不像现在很多图书那样追求花哨的视觉效果,而是用最传统、最稳妥的方式,搭建起一个通往古代知识世界的入口。装帧上的这种“返璞归真”,让我对书中内容充满了期待,觉得这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是一件值得收藏的文化载体。
评分这本书的行文风格是极其严谨且富有逻辑性的,但同时,在一些关键的历史情境重现时,又流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人文关怀。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描绘古代学童学习场景时所用的笔触。他/她没有停留在对文本本身的考据,而是将蒙书置于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教育体制中去考察。想象一下,在那个没有现代印刷术的年代,一本蒙书是如何在乡村的私塾中代代相传,那些简单的字句如何塑造了一个时代的道德底色,这种穿越时空的共鸣感,让冰冷的学术研究瞬间变得鲜活起来。这种处理方式,使得即使是对历史教育不甚了解的普通读者,也能从中体会到浓厚的历史氛围和教育智慧的传承。
评分深入阅读之后,我发现作者在梳理蒙学典籍的脉络时,展现了惊人的细致和耐心。他/她似乎没有放过任何一个重要的文献节点,从早期识字课本的雏形,到明清时期体系化的蒙书发展,中间的演变和地域差异都被勾勒得井井有条。尤其是在比较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蒙学著作时,那种“庖丁解牛”般的分析能力令人叹服。比如,在论述某一类蒙书如何侧重德行教化,而另一类则更偏向实用技能时,作者引用了大量的原文进行对比佐证,使得论点不再是空泛的推测,而是建立在坚实文献基础之上的精妙解读。这种对历史细节的精准把控,让我意识到,以往我对蒙学可能存在的一些刻板印象,都需要在这个严谨的框架下被重新审视和修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