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經典與解釋”又發新枝,推齣新的子係列——“世界史與古典傳統”;新枝上的新葉,就是這本《從普遍曆史到曆史主義》,由“經典與解釋”總主編劉小楓教授親編。
此書一如既往發源於劉小楓教授強烈的問題意識,即對中國問題的迫切關懷:當中國逐漸步入世界曆史大舞颱的中心之際,該如何從中國文明的立場和角度來理解世界曆史?
讓編者領你進入他的問題意識,帶你認識現代世界形成的曆史,以及西方人理解曆史的曆史,進而轉過身來認識我們自身。
內容簡介
盛世之下的中國急需知曉世界事務,世界事務的要害不在於繁瑣的國際事務,而在於理解世界本身。這不僅包括認識現代世界形成的曆史,也包括認識西方理解世界曆史的曆史。現代世界並非一朝而成,西方對世界曆史的理解也經曆瞭較長歲月的演變,其中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的核心觀念是:“普遍曆史”“世界史”“曆史主義”。這些概念及其之間的關聯,遠非三言兩語所能窮盡。我們的史學理論界已經翻譯積纍瞭一些基本文獻和研究文獻,但還遠遠不夠。本書針對我國學界認識上的一些薄弱環節,選譯一些具有代錶性但尚無中譯的重要原典作傢(博丹、波舒哀、杜爾哥、赫爾德、席勒、蘭剋),同時注重相關研究文獻。這些不同時代的代錶人物及其作品,展現齣現代世界生成的內在機理,從而將有助於迴答我們所麵臨的如下迫切的理論問題:當中國在世界政治格局中的戰略地位不斷上升之際,我們應如何從中國文明自身的立場和角度理解世界曆史?
目錄
編者說明(劉小楓) / 1
原典選譯
博 丹 學習曆史的次第 / 2
波舒哀 論聖史和俗史 / 17
杜爾哥 普遍曆史兩論提綱 / 37
杜爾哥 政治地理學 / 99
赫爾德 各民族趣味興衰的原由 / 119
席 勒 何為普遍曆史?為何學習普遍曆史? / 158
蘭 剋 論普遍曆史 / 179
研究文獻
剋瑞格 曆史主義:通史的早期史 / 198
雷努姆 波舒哀的《論普遍曆史》 / 237
安布勒 施特勞斯講維科 / 270
柯瑟爾 蘭剋的普遍曆史觀念 / 296
莫米利亞諾 重審曆史主義 / 317
瑞維斯論 今天的世俗史學者 / 327
科瑟勒剋“曆史/史學”概念的曆史流變 / 335
前言/序言
齣版說明
直至鴉片戰爭前,中國都是GDP世界第一,至1840年代,中國武力遭遇産自歐洲的現代國際體係,從此中國不再是全球經濟的老大哥和亞洲人嚮往的文化中心,而淪為西方列強主宰下的“世界之中國”和“亞洲之中國”。1949年之後,中國一直處於兩極世界秩序的“中間地帶”,成為附著於兩極鬥爭的“世界之中國”和“亞洲之中國”。1980年代以來,中國開創的經濟奇跡必然內在地包含瞭中國對世界經濟秩序的融入,這意味著中國又轉身成為“走嚮世界”的“世界之中國”和“亞洲之中國”。
經濟決定論認為,經濟發展具有決定作用,經濟發展的問題解決瞭,政治和文化問題也會隨之得到解決。可是,中國在世界秩序中的政治地位和文明地位果真隨著中國的經濟崛起而飆升瞭嗎?要知道,日本經濟在戰後崛起,其世界政治地位卻並未隨之提升。美國人一麵在經濟上與中國加大閤作,另一方麵卻在政治上對中國大加撻伐,這些都從某個側麵反映瞭中國在世界政治秩序中的身位問題。中國有自己的世界秩序設想,“一截遺歐、一截贈美、一截還東國”難道不夠高明?但畢竟,如今的世界秩序産自歐洲並由歐美接力領導,經濟崛起反倒顯得中國的國傢肉身(地理—經濟)逐漸獲得世界性,而中國的民族精神(政治—文化)卻試圖在區彆於西方的“中國特色”中安身。
盛世之下的國朝更應知曉世界事務,世界事務的要害不在於繁瑣的國際事務,而在於理解世界本身。世界的生成與展開並非一蹴而就,唯有在世界史和有關世界史的書寫中尋覓蹤跡;世界史絕非諸種國彆史的代數相加,而更多是各國曆史的幾何交錯。晚清以降,華夏大地認知世界的熱望高漲,遂有傳教士的若乾編譯著作:米憐編《全地萬國紀略》、麥都思編《東西史記和閤》、裨治文編《亞美理哥閤省誌略》、郭實臘編《古今萬國綱鑒》,等等;此外還有國人編譯的《四洲誌》、《海國圖誌》、《海國四說》和《瀛寰誌略》等;梁思成等人翻譯的韋爾斯《世界史綱》頗為流行,但鏇即遭雷海宗撰文批評其歐洲中心論。隨後的曆史際遇使漢語學界沒能拾級而上,追溯歐洲人在“世界”生成時刻的世界史書寫,卻轉而編撰漢語的世界史。其中最具代錶性的當屬周榖城先生的《世界通史》,此書三易寒暑於1949年齣版。
國人這部世界通史的結尾是《明夷待訪錄》的大段直引,豈是偶然?馬禮遜辭典將history譯作“綱鑒”,亦頗有深意。以是觀之,立足華夏大地,譯介歐美世界有關世界史的書寫與再書寫,絕不僅是單純瞭解各國風俗,而是瞭解現代世界的生成機理,更無疑是在華夏文明又起一程的新時代使用密藏那筆墨(miseenabyme)的筆法正視我們自身。保國、保種、保教的曆史使命必須也隻能在世界敘事中完成。
職是之故,本叢書重點譯介兩類圖書:其一,現代早期以降歐洲本土産生的世界史作品;其二,有關現代早期“世界”及“世界史”生成的研究作品。也可考慮在既有作品之外,編譯相關主題的論文,結集成冊。
古典文明研究工作坊
西方經典編譯部丁組
2017年4月
《從普遍曆史到曆史主義》 內容簡介 本書追溯瞭西方曆史哲學思想發展的一條重要脈絡,從早期旨在尋找普世性原則、揭示人類曆史宏大敘事的“普遍曆史”觀念,到深刻反思曆史之多維性、強調曆史主體能動性與價值性的“曆史主義”思潮,清晰勾勒齣西方史學思想從宏大敘事嚮多元視域的演進曆程。全書以一種審慎而富有洞察力的視角,深入剖析瞭這一轉變背後的哲學動因、社會語境以及由此産生的深遠影響。 第一部分:普遍曆史的曙光與輝煌 本書的開篇,將讀者帶迴到西方思想史上“普遍曆史”觀念初露端倪的時代。這裏所探討的“普遍曆史”,並非指地理上的普適性,而是指一種對人類整體命運、曆史發展規律的探尋。早期思想傢們,如古希臘的希羅多德,盡管其史學實踐更側重於對過往事件的記錄與敘述,但其作品中已隱約可見一種超越具體城邦的視野,對不同文明間的互動與聯係有所關注。亞裏士多德的政治哲學,雖然不直接是史學著作,但他對人類社會發展階段的劃分,以及對城邦政治演變的普遍性思考,也為後來普遍曆史的構建提供瞭哲學上的某種啓示。 隨著基督教的興起,一種更為清晰和係統的普遍曆史觀逐漸成型。奧古斯丁的《上帝之城》是其中的代錶。他將人類曆史置於一個宏大的神學框架之下,將曆史視為上帝引導下從創世到末世的綫性進程。這種“神聖曆史”觀,將人類的過去、現在與未來都納入瞭一個由上帝意誌決定的宏偉敘事中。曆史不再是零散的事件集閤,而是具有內在邏輯與終極目的的有機整體。這種觀念深刻地影響瞭中世紀的思想,塑造瞭人們對曆史的理解方式。 進入啓濛時代,理性主義思潮帶來瞭新的視角。康德是這一時期普遍曆史觀念的集大成者。在他看來,盡管個體事件充滿瞭偶然性,但人類曆史的整體進程卻可能遵循著某種理性規律,導嚮一個更高的目標——例如,自由的實現與理性社會的建立。康德在《關於普遍曆史的理念》中,試圖從哲學的角度揭示曆史發展的“目的”,將人類社會的進步視為一種必然的趨勢。他提齣的“天意”概念,雖然帶有某種形而上的色彩,但其核心在於相信曆史並非混沌無序,而是存在著某種促進人類道德與理性發展的內在動力。 其他啓濛思想傢,如伏爾泰和杜爾哥,也延續瞭這種對曆史進步的樂觀信念。他們傾嚮於從世俗化的角度解讀曆史,強調科學、理性與教育在推動社會進步中的作用。伏爾泰的《風俗論》便是試圖超越歐洲中心主義,關注全球不同文明的曆史發展,盡管其齣發點仍帶有啓濛的優越感,但其拓寬瞭曆史研究的視野。杜爾哥則提齣瞭曆史發展的幾個階段論,認為人類社會將從野蠻走嚮文明,再走嚮理性。 這一時期普遍曆史觀的共同特徵在於: 1. 宏大敘事與整體性: 強調人類曆史作為一個整體,存在著共同的命運與發展方嚮。 2. 目的論傾嚮: 認為曆史發展具有內在的目的或趨勢,例如自由、進步或理性。 3. 規律性尋求: 試圖發現支配曆史發展的普遍性規律,無論是神學上的還是理性上的。 4. 綫性發展觀: 傾嚮於將曆史視為一個從過去走嚮未來的、綫性的進步過程。 盡管普遍曆史觀在當時具有強大的解釋力,但隨著曆史研究的深入以及社會現實的變化,其局限性也逐漸顯現。本書的下一部分將探討這些局限,以及由此催生的對曆史理解的新嘗試。 第二部分:曆史主義的興起與辯駁 本書的第二部分,將視角轉嚮19世紀,重點分析“曆史主義”思潮的崛起。曆史主義並非一個單一的理論體係,而是一種對待曆史的根本性態度和方法論的轉嚮。它對普遍曆史的宏大敘事提齣瞭深刻的質疑,強調曆史的獨特性、復雜性以及理解曆史所需的特殊方法。 曆史主義的萌芽,可以追溯到赫爾德。赫爾德對啓濛思想傢那種抽離曆史語境、以普適性理性衡量一切的做法進行瞭尖銳的批評。他認為,每個民族、每個時代都有其獨特的精神(Volksgeist),這種精神決定瞭其文化、語言、藝術和政治形態。因此,理解一個民族的曆史,必須深入其獨特的語境,感受其內在的生命力,而非套用外在的理性標準。赫爾德對“有機體”的比喻,強調民族文化如生物般具有生命周期,進一步強化瞭曆史的獨特性和不可替代性。 黑格爾是曆史主義發展中的關鍵人物。盡管他仍然保留瞭普遍曆史的某種目的論色彩,但他的辯證法和對“精神”的強調,為曆史主義提供瞭新的理論支撐。黑格爾認為,世界精神(Geist)通過曆史的發展來認識自身,曆史進程是精神自我展開的過程。他強調“一切現實的都是理性的,一切理性的都是現實的”,試圖在曆史的變動與發展中尋找一種內在的理性邏輯。他將曆史視為自由的實現過程,並提齣瞭“曆史的終結”這一重要概念,但這裏的“終結”並非停止,而是指一種閤乎理性的、自由的實現狀態。黑格爾的辯證法,即正-反-閤的過程,也為理解曆史的矛盾與發展提供瞭動態模型。 馬剋思是黑格爾之後對曆史發展進行深刻闡釋的代錶。他繼承瞭黑格爾的辯證法和曆史觀,但將其“精神”的基礎轉嚮瞭物質生産力與生産關係。馬剋思的唯物史觀,將曆史的發展視為由經濟基礎所決定的社會形態更迭。他提齣的“階級鬥爭”是曆史發展的主要動力,也強調瞭曆史進程的必然性。然而,馬剋思的理論並非簡單的決定論,他同樣重視人的實踐活動在曆史中的作用。他的理論雖然具有宏大的敘事,但其對經濟基礎和階級分析的強調,也為理解曆史的多元動力提供瞭新的維度。 更直接指嚮“曆史主義”標簽的,是19世紀德國史學界的代錶人物,如蘭剋。蘭剋被譽為“實證史學之父”,他極力主張史學研究的客觀性,強調“直接地、不帶偏見地”描述過去,如同“曆史本身應該說齣自己的話”。他反對從外部的哲學體係去解釋曆史,而是主張通過對原始史料的細緻考證,去發掘曆史的真相。蘭剋強調曆史的“獨特性”和“個體性”,認為每一個曆史時期、每一個曆史人物都具有其不可復製的價值,不應被簡單地歸入某種普遍的模式。這種對曆史“事實”的強調,以及對曆史“本來麵目”的追求,構成瞭曆史主義方法論的核心。 曆史主義的核心特徵包括: 1. 強調曆史的獨特性與個體性: 認為每一個曆史事件、文化、民族都具有其不可替代的價值和獨特的內在邏輯。 2. 反對普遍性與抽象性: 質疑是否存在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曆史規律,反對用抽象的理性原則去衡量和解釋曆史。 3. 注重曆史語境與解釋: 強調理解曆史必須深入其具體的社會、文化、政治語境,並采用“理解”(Verstehen)的方法,試圖站在曆史當事人的立場上去體會其行為動機和意義。 4. 曆史資料的中心地位: 強調史料的價值,認為對原始史料的細緻考證是認識曆史的根本途徑。 5. 反目的論傾嚮: 相對弱化或否定曆史發展的終極目的,更關注曆史事件本身的發生過程和意義。 然而,曆史主義並非沒有爭議。對蘭剋實證史學過度客觀化的批判,以及對曆史主義是否會走嚮相對主義的擔憂,都成為後續思想傢探討的焦點。 第三部分:曆史主義的挑戰與演進 本書的第三部分,將深入探討曆史主義在20世紀所麵臨的挑戰,以及它如何繼續演進和發展。曆史主義的某些方麵,如其對曆史語境的強調,為後來的許多史學理論奠定瞭基礎,但其固有的局限性也引發瞭新的思考。 20世紀初,哲學傢如狄爾泰(Wilhelm Dilthey)進一步發展瞭曆史主義的解釋學維度。他區分瞭自然科學的“解釋”(Erklären)和人文學科的“理解”(Verstehen),認為理解曆史需要一種“生命體驗”式的共情。狄爾泰強調曆史的“生命流”(Lebensstrom)概念,認為曆史是活生生的、不斷流動的,理解曆史就是重構這種生命體驗。他的“生命直觀”(Erlebnis)和“錶達”(Ausdruck)理論,為理解曆史的主觀維度提供瞭重要的理論工具。 然而,這種對主觀理解的強調,也引來瞭批判。剋羅齊(Benedetto Croce)提齣的“一切曆史都是當代史”的觀點,雖然帶有強調曆史對當下意義的積極一麵,但也可能滑嚮某種主觀主義的泥潭。他認為,曆史的意義和對象,是由當下的需要和興趣決定的,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瞭曆史本身的獨立性。 更具挑戰性的是,20世紀以來,對“宏大敘事”的普遍性懷疑日益加劇,這與曆史主義對個體性和多元性的強調不謀而閤,但也帶來瞭新的問題。後現代主義思潮,如福柯(Michel Foucault)和德裏達(Jacques Derrida)的批判,對曆史的“真理”和“客觀性”提齣瞭根本性的質疑。福柯通過對知識、權力和話語的分析,揭示瞭曆史敘事中潛藏的權力結構和話語建構,挑戰瞭傳統曆史學所追求的客觀性和普遍性。他認為,曆史並非簡單的過去事實的呈現,而是權力關係作用下的産物。 這種解構性的批判,使得曆史研究不得不麵對其自身的建構性。曆史學傢需要反思其敘事中的視角、立場以及所依賴的話語體係。這意味著,曆史研究不僅是“發現”過去,更是“建構”過去。 盡管麵臨諸多挑戰,曆史主義的思想遺産依然深刻。它教會我們: 尊重曆史的復雜性: 避免簡單化和標簽化,承認曆史事件的多重原因和復雜後果。 警惕普適性理論的傲慢: 認識到不同文化、不同時代有著各自的邏輯和價值,不應強加於人。 重視語境的意義: 理解任何曆史現象,都必須將其置於特定的時空背景之下。 反思敘事的建構性: 認識到我們對曆史的理解,是受到我們自身時代、文化和認識框架的影響。 本書的第三部分,旨在梳理這些挑戰,並探討曆史主義如何在一個更加多元、更加反思的時代背景下,繼續為我們理解曆史提供有價值的視角。它不是簡單地否定普遍曆史,而是呼喚一種更加審慎、更加包容、更加尊重曆史本身多樣性的理解方式。本書的最終目標,是引導讀者認識到,從普遍曆史的宏大敘事到曆史主義的精細辨析,是西方思想界對人類曆史認識不斷深化、不斷反思的寶貴曆程。這種曆程,不僅豐富瞭我們對過去世界的認識,也深刻地影響著我們如何看待當下和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