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大眾讀者 Ø 中國人民大學國學班教師推薦國學教材
 Ø 北京大學國學班教師推薦為國學精英教育讀本
 Ø 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央民族大學、華東師範大學中國哲學史*威專傢擔任學術顧問。
  
 原文 以曆史上*權*的著作為底本,準確可靠
 注釋 兼綜百傢之長,充分反映學界*新成果
 譯文 精緻、流暢,嚴格忠實於原著
 導讀 揭原著之精蘊,明古代智慧之實際應用
 配圖 嚴謹、恰當,圖與文字一一對應
 
      內容簡介
   《弟子規》原名《訓濛文》,作者李毓秀,字子潛,號采三,山西絳州人。李毓秀齣生於清朝順治年間,卒於雍正年間,享年83歲。李毓秀在康熙時中秀纔,之後便緻力於治學和教育。後在講學的過程中,李毓秀編寫瞭《訓濛文》一書,作為學生的啓濛教材。
 《弟子規》要求少年人孝順父母,兄弟友愛,尊敬長輩。其中包括怎樣與父母對話交流、怎樣照顧父母的生活、在父母有過錯時如何妥善處理、父母去世後怎樣守喪等,以及尊長優先、禮讓尊長、主動為尊長效勞等處理長幼關係的原則。
 《弟子規》要求少年人謹慎小心,誠實不欺,並對少年人在個人修養和怎樣處世行事方麵作瞭具體規定。
 《弟子規》要求少年人博愛眾人,親近有仁德的人。
 《弟子規》介紹瞭讀書學習的方法和一些注意事項。
 為瞭使《弟子規》中的內容更好的為學生掌握,作者在寫作形式上仿效《三字經》,全文采用三個字一句的格式,兩句一韻,局勢正氣和諧,讀來朗朗上口、方便記憶。
 
     作者簡介
   馮國超,1965年10月齣生。1986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係。1991年畢業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獲中國哲學史專業碩士學位。1986年起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工作,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員、《哲學研究》編輯部中國哲學史組組長。專著有《道藏選粹》(山東人民齣版社1992年齣版)、《圖說漢字王國》(當代世界齣版社2005年齣版)、《中國傳統體育》(首都師範大學齣版社2006年齣版,列入北京市重點齣版工程,2012年該書的英文版齣版)、《圖說周易》(華夏齣版社2007年齣版)、《圖說論語》(華夏齣版社2007年齣版)、《國學經典規範讀本?周易》(商務印書館2009年齣版,獲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優秀科研成果奬)、《國學經典規範讀本?山海經》(商務印書館2009年齣版)、《國學經典規範讀本?孫子兵法》(商務印書館2009年齣版)。曾主編《中國傳統文化讀本》(叢書,共60冊,800萬字,吉林人民齣版社1999年齣版)、《中華大字典》(高等教育齣版社2012年齣版,北京電視颱《書香北京》欄目曾播齣該書的專題節目)等多種書籍,並在國傢一級期刊發錶學術論文多篇。
 
     內頁插圖
          目錄
   一、總敘 
二、入則孝齣則弟 
三、謹而信 
四、泛愛眾而親仁 
五、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附錄一:弟子規(原文+拼音) 
附錄二:民國版《繪圖弟子規》      
前言/序言
     《弟子規》原名《訓濛文》,作者李毓秀,字子潛,號采三,山西絳(jiang)州(今山西新絳縣)人。李毓秀齣生於清朝順治年間,卒於雍正年間,享年83歲(一說60歲)。李毓秀在康熙時中秀纔,之後便緻力於治學和教育。他精研《大學》《中庸》等儒傢經典,並創辦敦復齋講學,前來聽課的人很多。正是在講學的過程中,李毓秀編寫瞭《訓濛文》一書,作為學生的啓濛教材。 
  《訓濛文》麵世後,一位名叫賈存仁的先生對它進行瞭修訂,並更名為《弟子規》。不過,關於賈存仁其人其事,我們所知甚少,在各種《弟子規》的相關書籍中,也找不到關於賈存仁生平情況的介紹。然而據《浮山縣誌》等資料稱,賈存仁字木齋,山西浮山縣人,齣生於雍正年間,卒於乾隆年間,享年61歲。賈存仁工書法,精韻學,著有《等韻精要》《弟子規正字略》等書。隻是這種說法目前尚未被學界普遍接受。但是不管怎麼說,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即賈存仁對《訓濛文》作齣修訂並更名為《弟子規》後,《弟子規》就漸漸成為廣泛流傳的兒童啓濛讀物,其影響甚至可以與《三字經》《百傢姓》《韆字文》等著名的濛學經典相媲美。 
  “弟子規”意即弟子必須遵守的規矩,這裏的“弟子”,可以指學生,也可以泛指少年人。《弟子規、》共1080個字,緊緊圍繞《論語》中孔子所說的一段話展開論述。在《論語·學而》中,孔子說:“弟子入則孝,齣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意思是:少年人在傢裏孝敬父母,齣門在外時尊敬兄長,言語謹慎,誠實守信,博愛眾人,親近有仁德的人。若還有多餘的精力,就去學習文化知識。《弟子規》把孔子的這段話在文字上稍微作瞭改動後作為“總敘”,然後分“入則孝,齣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四個方麵對少年人的言行舉止、道德修養、讀書學習等進行全方位的規範。 
  在“入則孝,齣則弟”部分,《弟子規》要求少年人孝順父母,兄弟友愛,尊敬長輩。其中包括怎樣與父母對話交流、怎樣照顧父母的生活、在父母有過錯時如何妥善處理、父母去世後怎樣守喪,以及尊長優先、禮讓尊長、主動為尊長效勞等處理長幼關係的原則。明確指齣:“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長者先,幼者後……長者立,幼勿坐”。 
  在“謹而信”部分,《弟子規》要求少年人謹慎小心,誠實不欺,並對少年人在個人修養和怎樣處世行事方麵作瞭具體規定。如要注意個人衛生,“晨必盥,兼漱口,便溺迴,輒淨手”;不要飲酒:“年方少,勿飲酒,飲酒醉,最為醜”;說話要誠實:“凡齣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不要信謠傳謠:“見未真,勿輕言:知未的,勿輕傳”:等等。    
				
 
				
				
					《弟子規》(彩圖典藏版)/《國學經典規範讀本》 並非一本內容上相互關聯的書籍,而是通過兩種不同的齣版形式,指嚮瞭同一部重要的中華傳統文化典籍——《弟子規》。以下將分彆介紹這兩本書,並側重於其內容價值和閱讀體驗。  《弟子規》(彩圖典藏版)  一、 源遠流長,智慧傳承:  《弟子規》是中國古代一部充滿智慧的啓濛讀物,其內容主要源自儒傢經典《論語》中“孝行”和“弟道”的精義,由清代康熙年間的李毓秀先生編撰而成。它以三字一句、七言一句的韻文形式,係統地闡述瞭兒童和青少年在日常生活中的基本行為規範和道德準則。這本書以其淺顯易懂的語言、生動貼切的比喻,成為曆代傢庭教育、濛學教育的重要教材,其影響深遠,至今仍是許多傢庭和學校推崇的德育讀本。  二、 彩圖典藏,精美呈現:  “彩圖典藏版”的推齣,旨在讓這部古老的經典煥發新的生命力,以更符閤現代人審美習慣和閱讀需求的方式呈現。     精美插圖,意境盎然: 此版本最大的特色在於其精美的彩圖。這些插圖並非簡單的圖解,而是經過精心設計,力求在視覺上準確傳達《弟子規》原文的意境和精神。每一幅圖都可能花費瞭畫師大量的心思,將抽象的道德理念具象化,例如,描繪“入則孝”時,可能呈現子女悉心侍奉父母的溫馨場景;講述“齣則弟”時,則可能描繪兄友弟恭、和睦相處的畫麵。這些插圖色彩柔和,構圖雅緻,能夠極大地增強閱讀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尤其對於初次接觸《弟子規》的青少年讀者而言,能夠有效降低閱讀門檻,激發學習興趣。     典藏品質,觸感溫度: “典藏版”的定位,意味著在裝幀設計上更加考究。通常會采用優質紙張,印刷清晰,色彩飽滿。封麵設計可能融閤傳統紋飾與現代美學,力求體現經典書籍的莊重與收藏價值。精美的裝幀不僅帶來良好的觸感體驗,更能讓讀者感受到對這部經典文化的尊重和珍視,使其成為案頭常備的讀物,或是一份有意義的饋贈。     嚴謹注釋,深度解讀: 除瞭彩圖,典藏版通常還會配有詳實的注釋和解讀。這些注釋可能包括:        字詞解釋: 對原文中一些生僻字詞進行解釋,幫助讀者理解字麵意思。        背景介紹: 簡要介紹《弟子規》的成書背景、作者生平,以及它在中國古代社會中所扮演的角色。        寓意闡釋: 深入剖析每一條規範背後的道德內涵和人生哲理,解釋為何要遵循這些準則,以及遵循這些準則對個人和社會的長遠益處。        現代意義: 探討《弟子規》的道德準則在當今社會中的現實意義和應用價值,引導讀者思考如何在現代生活中踐行古人的智慧。  三、 內容核心,智慧啓迪:  《弟子規》的內容涵蓋瞭個人修身、傢庭倫理、社會交往等方方麵麵,其核心思想可以用“仁”和“禮”來概括,強調“剋己復禮為仁”。具體內容可以大緻分為以下幾個部分:  1.  總敘: 開篇闡明學習《弟子規》的意義,即“聖人傳下來的教導,是聖賢的榜樣,遵循它,可以成就聖賢的事業。”強調孝悌是仁之本,德之端。  2.  入則孝: 詳細論述在傢中如何孝敬父母,包括日常的問候、起居、飲食、衣物等,以及父母身體不適時的關懷,父母過錯時的規勸,以及喪葬的禮儀等。這部分強調瞭子女對父母的責任感和感恩之心。  3.  齣則弟: 闡述齣門在外如何對待兄長和朋友,包括尊敬兄長,與兄弟姐妹和睦相處,與朋友交往時講究誠信,不欺騙,不背後議論他人,不與品行不好的人交往等。這部分強調瞭人際關係的和諧與友愛。  4.  謹: 講述在言行舉止上的謹慎。包括言語要誠實,不搬弄是非;行動要穩重,不輕浮;處事要小心,不冒失;不隨意評論他人,不傳播謠言。這部分強調瞭審慎的態度和對他人的尊重。  5.  信: 強調誠信的重要性。包括說話要算數,不欺騙,不許下無法兌現的諾言;做人要誠實,不虛僞。這部分是道德的基石,是贏得他人信任的前提。  6.  泛愛眾: 闡述如何與大眾和睦相處。包括愛惜公物,不浪費;關心他人,樂於助人;與人為善,不惹是生非;尊重他人,不輕慢。這部分體現瞭儒傢“兼愛”的思想,強調瞭社會責任感。  7.  親仁: 強調親近仁德之人,遠離惡人。多聽取有德之人的教誨,學習他們的優點,遠離那些品行不端、言行惡劣的人,以免受到不良影響。這部分強調瞭擇友的重要性,以及自我修養的學習方嚮。  8.  餘力學文: 鼓勵在完成基本道德規範之後,將剩餘的精力用於學習文化知識。強調學習知識的重要性,以及學以緻用的目標。  四、 閱讀價值:  《弟子規》(彩圖典藏版)不僅是一本圖文並茂的啓濛讀物,更是一部蘊含中華民族優秀傳統道德智慧的經典。它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引導讀者從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姐妹做起,逐步學會如何做一個有德行、有信譽、有責任感的人。彩圖的加入,讓古老的智慧更加鮮活,更容易被現代人,特彆是青少年所接受和理解。典藏版的品質,則賦予瞭它傳承的意義,讓這份珍貴的文化遺産得以妥善保存和發揚。  ---  《國學經典規範讀本》  一、 概念界定:  《國學經典規範讀本》是一個更具概括性的圖書係列名稱。它錶明這套書籍的宗旨在於係統地整理、編纂和推廣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被視為“國學”的經典著作。其核心在於“規範”,意味著這套讀本在內容的選擇、文本的校訂、注釋的編排、解讀的深度等方麵,都力求達到專業、權威、易懂的標準,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套可靠、係統的國學學習資源。  二、 內容構成與編纂理念:  “國學”涵蓋的範圍極其廣泛,包括但不限於:     儒傢經典: 如《論語》、《孟子》、《大學》、《中庸》、《詩經》、《尚書》、《禮記》等。    道傢經典: 如《道德經》、《莊子》等。    兵傢經典: 如《孫子兵法》、《孫臏兵法》等。    史學著作: 如《史記》、《資治通鑒》等。    文學作品: 如唐詩宋詞、元麯、明清小說等。    哲學思想、天文曆法、醫學、藝術等。  《國學經典規範讀本》係列,顧名思義,將圍繞這些核心內容展開。  1.  文本的權威性: 編纂團隊會選取最權威、最可靠的古代文本為底本,並進行嚴謹的校勘,力求還原經典的原貌,排除後世的訛誤和增補。  2.  注釋的係統性與深度:        字詞考釋: 對原文中的生僻字、古漢語詞匯進行詳細的考證和解釋,幫助讀者理解字麵意思。        經學疏解: 針對一些哲學性、思想性較強的篇章,會引用曆代名傢的注疏,進行深入淺齣的解讀,闡明其思想淵源和哲學內涵。        曆史文化背景: 介紹與篇章相關的曆史事件、人物、製度、風俗等,幫助讀者更全麵地理解經典産生的時代背景。  3.  解讀的易讀性與啓發性:        白話翻譯: 許多篇章會附有貼切的白話翻譯,使現代讀者能夠無障礙地閱讀和理解。翻譯力求忠實於原文,同時又通俗易懂。        導讀與賞析: 針對每一部經典或重要篇章,可能配有專門的導讀,概述其主旨、思想價值和在國學史上的地位。賞析部分則會引導讀者體會經典在文學、藝術、哲學等方麵的獨特魅力。        現代啓示: 強調國學經典在現代社會中的價值,幫助讀者聯係現實生活,思考如何從中汲取智慧,指導個人成長和社會實踐。  4.  編排的科學性: 讀本的編排會遵循一定的邏輯順序,可能按照朝代、學派、主題等進行分類。目錄清晰,索引完備,方便讀者查閱和檢索。  三、 閱讀價值:  《國學經典規範讀本》係列,其價值體現在:     係統性學習的基石: 對於希望係統地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瞭解國學精髓的讀者而言,這套讀本提供瞭堅實的基礎。它如同一個權威的指引,幫助讀者在浩瀚的國學海洋中找到正確的航嚮。    文化傳承的載體: 規範的讀本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最直接、最有效的傳承。它以嚴謹的態度對待經典,確保瞭文化的純正性和生命力。    提升人文素養的途徑: 閱讀國學經典,能夠極大地開闊讀者的視野,提升其人文素養、道德情操和思想境界。能夠幫助讀者認識中國文化的獨特魅力,增強民族文化自信。    解決現實問題的智慧寶庫: 許多國學經典中所蘊含的哲學思想、人生智慧,對於指導當代人的生活、工作、人際關係等,依然具有深刻的啓發意義。這套讀本能夠幫助讀者更好地從中發掘和運用這些智慧。  四、 目標讀者:  《國學經典規範讀本》係列的目標讀者非常廣泛,包括:     在校學生: 為中小學、大學人文社科類學生提供權威的學習參考。    國學愛好者: 渴望深入瞭解國學,進行係統性學習的普通讀者。    教育工作者: 教學過程中需要參考的專業資料。    研究者: 對國學進行深入研究的學者。    對中國傳統文化感興趣的外國友人: 瞭解中國文化的窗口。  總結:  《弟子規》(彩圖典藏版)是《弟子規》這一特定經典的一種高質量、視覺化、便於收藏和傳播的呈現形式,專注於對基礎道德規範的生動講解。而《國學經典規範讀本》則是一個係列圖書的名稱,代錶著一套係統、權威、易於理解的國學經典入門與進階讀物,涵蓋麵更為廣泛,旨在提供一個學習國學整體框架的平颱。《弟子規》(彩圖典藏版)很可能作為《國學經典規範讀本》係列中的一本,或者與其係列宗旨相呼應,共同緻力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與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