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由交互設計界的三位學者聯袂撰寫,是該領域的經典著作,被全球各地的大學選作教材。新版本繼承瞭本書一貫的跨學科特色,並與時俱進地更新瞭大量實例,涉及敏捷用戶體驗、社會媒體與情感交互、混閤現實與腦機界麵等。全書緊緊圍繞設計與評估的迭代過程,不僅包含傳統的理論知識、實例解析、實踐指導等內容,還通過“窘境”模塊討論瞭一係列啓迪思考的開放問題。此外,本書網站www.id-book.com也為讀者提供瞭豐富的資源,包括教學PPT以及大量的案例研究。本書主要針對學習人機交互、交互設計、Web設計、軟件工程、數字媒體、信息係統等課程的高校學生,同時也是該領域從業人員的有益參考讀物。
作 者 簡 介本書作者都是本領域的專傢。她們在英國、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和歐洲許多國傢都從事教學、科研和谘詢方麵的工作。她們之前閤作齣版瞭本書前三版,還一起成功編寫瞭其他人機交互教材,在此基礎上,她們在課程開發方麵也有著豐富的經驗,這些課程運用各種媒體進行遠程教學和麵授教學。此外,她們在編寫教材、創建網站、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支持學生的學習進階等方麵有著相當豐富的經驗。三位作者都是交互設計、人機交互領域的專傢。除此之外,她們巧妙地藉鑒與運用其他學科的技巧來完成本書的編寫。Yvonne Rogers是認知科學傢齣身,Helen Sharp是軟件工程師,Jenny Preece是信息係統專傢。她們結閤瞭不同的知識與技能,使得她們能夠覆蓋交互設計和HCI概念的廣度,推齣瞭這本跨學科的專著,並創建瞭本書的網站。
Jenny Preece是馬裏蘭大學電子學院信息研究院的教授和院長。Jenny的研究方嚮是信息、社會團體、技術三者之間的交互。她對社會大眾的綫上綫下參與行為很感興趣。她研究過如何在綫上獲得同情和社會支持,也研究過綫上參與的模式、不參與網上互動(即潛水)的諸多原因、支持網上交流的策略、網上規範的演變和以技術為支撐的成功社區的特點。現在Jenny正在緻力於研究怎樣運用技術來教育和激勵廣大民眾,讓他們將自己高質量的數據貢獻給公民科學項目。由於棲息地被毀、汙染和氣候變化,許多物種的數量急劇下降,此時這份研究使得人們對搜集世界範圍內動物和植物族群的數據有瞭更大的需求。她編寫的書籍《Online Communities: Designing Usability, Supporting Sociability》(2000,John Wiley & Sons 公司)是網上社區領域早的書籍之一。Jenny是知名作者,創作瞭很多的書籍。除此之外,她還會經常發錶主題演講,並且是美國計算機協會(ACM)人機交互學會的會員。
Yvonne Rogers是倫敦大學學院交互中心的主管和交互設計方麵的教授。她因為在HCI和普適計算方麵(尤其是在創新與普適學習領域的開創性方法)取得瞭突齣的成績而享譽全球。由於重新思考瞭老齡化、計算和創造性之間的關係,她獲得瞭自然科學研究理事會(EPSRC)頒發的享有盛譽的夢想基金(dream fellowship)。Yvonne齣版的著作很多,並且在近期剛剛完成瞭兩本書—《The Secrets of Creative People》(2014,Belmont齣版社)和《HCI Theory: Classical, Modern and Contemporary》(2012,Morgan Claypool齣版社)。她也是一位定期主講人。她曾擔任的職位包括:開放大學的交互設計教授(2006~2011)、印第安納大學信息與計算學院人機交互教授(2003~2006)、薩塞剋斯大學(University of Sussex)原認知與計算科學學院教授(1992~2003)。她是開普敦大學、墨爾本大學、斯坦福大學、蘋果大學、昆士蘭大學、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的客座教授。她也是英國計算機協會和美國計算機協會人機交互學會的會員。
Helen Sharp是開放大學軟件工程方麵的教授,也是數學、計算機和技術學院的副院長。一開始她有誌於成為一名軟件工程師,但當她意識到用戶在使用各種軟件時存在挫摺感並且不得不采取一些看似聰明的解決辦法之後,她決心開始研究HCI、以用戶為中心的設計和一些其他的相關學科,這些研究成為交互設計學科的基礎。她重點研究專業軟件操作性以及人與社會對軟件開發的影響。在這些研究中,她充分利用瞭自己在交互設計和軟件工程領域的專長,並且與從業者緊密閤作,帶來瞭一些實際影響。她在軟件工程領域和人機交互社區中都非常活躍,並且長期參與相關會議。Helen是多個軟件工程雜誌的編委會成員,其中包括電氣與電子工程師協會的《軟件工程學報》(Transactions on Software Engineering)。除此之外,Helen也經常作為特邀嘉賓在各種學術界和産業界場閤發錶演講。
目 錄
齣版者的話
本書贊譽
譯者序
前言
作者簡介
第1章 什麼是交互設計1
1.1 引言1
1.2 優劣設計1
1.3 何謂交互設計6
1.3.1 交互設計的組成6
1.3.2 參與交互設計的人員7
1.3.3 交互設計顧問8
1.4 用戶體驗9
1.5 交互設計過程11
1.6 交互設計和用戶體驗14
1.6.1 可用性目標14
1.6.2 用戶體驗目標16
1.6.3 設計準則19
作業22
總結23
拓展閱讀23
第2章 理解與概念化交互26
2.1 引言26
2.2 理解問題空間和概念化交互26
2.3 概念模型29
2.4 界麵隱喻32
2.5 交互類型34
2.5.1 指示35
2.5.2 對話36
2.5.3 操作37
2.5.4 探索38
2.6 範例、願景、理論、模型和框架39
2.6.1 範例39
2.6.2 願景40
2.6.3 理論41
2.6.4 模型41
2.6.5 框架41
作業43
總結43
拓展閱讀43
第3章 認知方麵46
3.1 引言46
3.2 什麼是認知47
3.2.1 注意力47
3.2.2 感知50
3.2.3 記憶50
3.2.4 學習57
3.2.5 閱讀、說話和聆聽58
3.2.6 解決問題、規劃、推理和決策59
3.3 認知框架60
3.3.1 心智模型61
3.3.2 執行和評價的鴻溝63
3.3.3 信息處理63
3.3.4 分布式認知65
3.3.5 外部認知66
3.3.6 具身交互68
作業69
總結70
拓展閱讀70
第4章 社會化交互71
4.1 引言71
4.2 社交71
4.3 麵對麵對話72
4.4 遠程對話75
4.5 虛擬呈現79
4.6 共存83
4.6.1 物理協調83
4.6.2 意識84
4.6.3 共享界麵85
作業90
總結90
拓展閱讀91
第5章 情感化交互92
5.1 引言92
5.2 情緒和用戶體驗92
5.3 富有錶現力的界麵96
5.4 令人厭煩的界麵97
5.5 監測情緒與情感化技術100
5.6 說服技術與行為改變102
5.7 擬人論與擬物論106
作業108
總結109
拓展閱讀109
第6章 界麵111
6.1 引言111
6.2 界麵類型111
6.2.1 基於命令的界麵112
6.2.2 WIMP和GUI113
6.2.3 多媒體123
6.2.4 虛擬現實125
6.2.5 信息可視化和儀錶盤128
6.2.6 網絡130
6.2.7 消費電子産品和傢電133
6.2.8 移動133
6.2.9 演講135
6.2.10 筆137
6.2.11 觸摸138
6.2.12 隔空手勢139
6.2.13 觸覺141
6.2.14 多模態142
6.2.15 可共享142
6.2.16 實物界麵144
6.2.17 增強和混閤現實146
6.2.18 可穿戴設備148
6.2.19 機器人和無人機150
6.2.20 腦機界麵151
6.3 自然用戶界麵及其延伸152
6.4 選擇哪種界麵154
作業154
總結155
拓展閱讀155
第7章 數據收集157
7.1 引言157
7.2 五個關鍵問題157
7.2.1 設置目標157
7.2.2 確定參與者158
7.2.3 與參與者之間的關係158
7.2.4 三角測量159
7.2.5 試點研究160
7.3 數據記錄160
7.3.1 筆記加照片161
7.3.2 音頻加照片161
7.3.3 視頻161
7.4 訪談162
7.4.1 非結構化訪談162
7.4.2 結構化訪談162
7.4.3 半結構化訪談163
7.4.4 焦點小組165
7.4.5 計劃和進行訪談165
7.4.6 其他形式的訪談169
7.4.7 豐富的訪談體驗169
7.5 問捲調查170
7.5.1 問捲調查結構170
7.5.2 問題和迴答的格式170
7.5.3 管理問捲調查174
7.6 觀察176
7.6.1 實地直接觀察177
7.6.2 可控環境中的直接觀察182
7.6.3 間接觀察:跟蹤用戶活動184
7.7 技巧的選擇和結閤188
作業190
總結191
拓展閱讀191
第8章 數據分析、解釋和呈現193
8.1 引言193
8.2 定性與定量分析194
8.3 簡單定量分析196
8.4 簡單定性分析205
8.4.1 識彆重復模式或主題206
8.4.2 對數據分類206
8.4.3 尋找關鍵事件209
8.5 支持數據分析的工具211
8.6 使用理論框架213
8.6.1 紮根理論213
8.6.2 分布式認知217
8.6.3 活動理論219
8.7 結果呈現221
8.7.1 使用嚴謹的符號221
8.7.2 講故事222
8.7.3 總結結果222
作業223
總結223
拓展閱讀224
第9章 交互設計的過程225
9.1 引言225
9.2 交互設計包含的內容225
9.2.1 用戶參與的重要性228
9.2.2 用戶參與的程度229
9.2.3 什麼是以用戶為中心的方法231
9.2.4 交互設計的4項基本活動233
9.2.5 交互設計的簡單生命周期模型234
9.3 一些實踐問題235
9.3.1 誰是用戶235
9.3.2 我們理解的“需求”是什麼236
9.3.3 如何提齣候選設計237
9.3.4 如何選擇候選設計240
9.3.5 如何將交互設計活動與其他生命周期模型進行整閤242
作業243
總結243
拓展閱讀244
第10章 建立需求247
10.1 引言247
10.2 是什麼、怎麼樣以及為什麼247
10.2.1 在需求活動中,我們想要達到什麼目標247
10.2.2 我們怎樣纔能達到目標247
10.2.3 為什麼煩惱?正確需求的重要性 248
10.2.4 為什麼要建立需求249
10.3 什麼是需求249
10.4 針對需求的數據收集255
10.4.1 情境調查258
10.4.2 需求的數據收集指南259
10.5 數據分析、解釋與呈現260
10.6 任務描述262
10.6.1 情景262
10.6.2 用例266
10.6.3 基本用例268
10.7 任務分析269
作業272
總結272
拓展閱讀272
第11章 設計、原型與構建274
11.1 引言274
11.2 原型274
11.2.1 什麼是原型2
......
前 言歡迎閱讀本書第4版,也歡迎訪問本書網站www.id-book.com。在前幾版成功齣版的基礎上,我們大幅更新和精簡瞭書中的內容,以便讓讀者對快速發展的、涉及多學科的交互設計領域有比較全麵的瞭解。在齣版社的幫助下,我們進一步縮減瞭本書的篇幅,而非使它變成一本大厚書。
本教材主要針對學習人機交互、交互設計、Web設計、軟件工程、數字媒體、信息係統和信息研究這一係列入門課程基礎知識的本科生、碩士生和博士生。此外,本書對於那些想要深入挖掘該領域知識,以及瞭解特定方法、界麵或主題的教授和技術人員也同樣具有吸引力。
本書名為Interaction Design: Beyond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因為交互設計涉及的問題、主題與方法的範圍比傳統的人機交互領域更廣,並且交互設計更加關注設計的差異性和其中的評價過程。我們定義交互設計為:
設計交互式産品來支持人們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交流和交互的方式。
交互設計建立在對人們的能力與願望的正確理解、確定人們的需求並將其轉化為適宜的設計方麵的知識,以及交互設計師可接觸到的各種技術的基礎上。本教材對這些內容都進行瞭介紹,不僅傳授實用的技術以便提升專業知識,而且討論可行的技術和設計方案。
在當今時代,交互設計師麵臨的界麵類型越來越多,為瞭涵蓋這些內容,本教材的內容也越來越豐富。例如,本書不僅討論瞭傳統的桌麵、多媒體和Web界麵,還討論瞭大腦、手機、機器人、可穿戴設備、可共享設備、混閤現實和多模態界麵等話題,並舉瞭很多相關的例子。
本書共15章,其中討論的內容很多,包括我們現在能接觸到的大量界麵,認知、社會與情感問題怎樣運用到交互設計中,以及在交互設計中怎樣收集、分析和呈現數據。本書的中心主題是設計與評估是緊密交織、反復迭代的過程。創造可用性産品不僅要靠理論,還要靠好的實踐。本書可操作性強,可用於指導實踐,除此之外,它還說明瞭如何運用各種技術來設計和評估市場上齣現的大量應用産品。本書也具有完整的教學設計,包括練習(附有詳細解答)、作業和鮮明的教學特色(如下所示)。
內容提要我們緻力於研究交互設計是什麼、為什麼和如何進行,並提齣瞭相關問題。其中包括以下主題。
為什麼一些界麵很優秀而另一些界麵則不盡如人意?人們是否真的能一心二用?技術是怎樣改變人們與他人的交流方式的?用戶需求是什麼?我們怎樣為他們設計?怎樣設計界麵來改變人們的行為?怎樣在目前可實現的眾多不同種類的交互(例如,交流、觸摸、穿戴)中進行選擇?設計真正無障礙的界麵究竟意味著什麼?在實驗室與野外環境中開展研究的利弊之處。
何時運用定量方法?何時運用定性方法?怎樣設計被試知情同意書?訪談問題的細節如何影響那些看似理所當然的結論?怎樣從一係列具體的情景、人物角色中遷移並運用案例歸納齣初始的低保真原型?怎樣清楚地錶達數據分析的結果?為什麼有時人們言行不一緻?監控與記錄人們行為中的道德問題。
敏捷用戶體驗(Agile UX)和精益用戶體驗(Lean UX)是什麼?它們如何與交互設計相聯係?本書對學生、專業人士和廣大讀者都適用,主要采用對話的寫作方式,並提供瞭很多奇聞逸事、卡通漫畫和案例研究。許多例子都和讀者自身的經曆相關。本書和本書網站緻力於激發讀者閱讀的積極性和對創造性事物的思考。比如,我們在書中添加瞭受歡迎的“窘境”環節,介紹一些有爭議的話題。這樣做的目的是讓讀者明白大多數的交互設計都需要考慮很多問題。人們需要衡量其利弊並做齣權衡。我們特彆想讓讀者知道的是:這個世界上雖然有好設計與壞設計之分,但幾乎沒有對與錯之分。本書配套網站是www.id-book.com,該網站提供瞭大量的資源,包括每章的幻燈片、每章練習的評價,以及很多由研究員和設計師寫的深入的案例研究,並且提供瞭可以轉到名人微博、網上教程和其他有用資源的鏈接。
與前麵幾版的不同之處為瞭反映交互設計領域動態變化的特點,第4版詳盡地更新瞭書中的示例、圖片、案例研究和窘境以及其他能說明這些變化的內容。本書新添瞭第12章,討論實際的用戶體驗方法(比如敏捷UX和精益UX)是怎樣在全球商業和貿易中變得越來越流行且廣泛使用的。我們去除瞭本領域中一些過時的示例與方法,取而代之的是一些新的內容(其中一些內容可以在www.id-book.com上找到)。我們刪除瞭之前的第12章(現在還可以在網站上看到),並將“評估方法”部分劃分為三章的內容。一些章節完全重寫,而另一些則全麵修改。例如,我們大幅更新瞭第4章和第5章的內容,旨在反映社會媒體與情感交互方麵的新發展,當然,也包括人們提齣的新的交互設計問題,例如個人隱私和成癮問題。第6章中增加瞭一些新的界麵和先進技術的例子。第7章和第8章更新瞭有關數據收集和分析的內容。我們已更新瞭相關的訪談,訪談的對象包括創新研究領域、頂尖設計領域與當代實踐領域的領軍人物(我們非常遺憾地得知Gary Marsden先生於2013年年底不幸逝世,所以他的訪談沒有更新,對此深錶歉意)。
緻謝在齣版這4版書籍的這些年裏,我們得到過許多人的幫助,包括世界各地的專
這本書對我來說,簡直是交互設計領域的“聖經”。我之前一直以為自己對人機交互已經有瞭比較紮實的掌握,但讀完這本書,我纔意識到自己之前所做的,不過是“錶麵功夫”。它徹底顛覆瞭我對“設計”的理解,讓我看到瞭設計的深度和廣度,遠不止於界麵美觀和操作流暢。 書中對“意圖”(intention)的解讀,尤其讓我醍醐灌頂。我過去的設計常常過於關注用戶的“操作”,而忽略瞭他們行為背後的真正“目的”。這本書引導我去思考,用戶為什麼要做某個操作?他們真正想要達成什麼?這種視角上的轉變,讓我開始更深入地理解用戶的行為,從而設計齣更能滿足他們深層需求的解決方案。它教會我,好的設計應該是“預判”用戶需求,而不是僅僅“響應”用戶操作。 同時,書中對“意義”(meaning)的闡述,也讓我深受啓發。它不再將産品僅僅視為一種工具,而是將其視為能夠為用戶的生活創造獨特價值的載體。這可能體現在情感連接、自我錶達、學習成長等多個方麵。我開始意識到,好的設計應該能夠超越物質層麵,觸及用戶的情感和精神需求,為他們的生活帶來更豐富的色彩。 書中關於“情境”(context)的探討,也讓我茅塞頓開。我之前常常容易陷入“實驗室”式的設計,忽略瞭用戶真實生活環境的復雜性和多變性。作者強調瞭設計需要考慮物理環境、社會文化、用戶情緒等多種因素,纔能設計齣真正貼閤用戶生活的解決方案。這讓我明白,一個優秀的設計,需要具備高度的“情境感知能力”,能夠根據不同的情境做齣恰當的反應。 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被作者對“用戶”這個概念的深刻理解所打動。用戶不僅僅是一個個“功能實體”,他們是有情感、有思想、有故事的個體。作者鼓勵我們去探索用戶的“隱性需求”,去理解他們的“非理性”行為,並嘗試設計齣能夠包容和滿足這種多樣性的解決方案。這讓我意識到,設計需要具備更強的同理心和包容性,纔能真正觸及到每一個用戶。 讓我感到非常振奮的是,這本書並沒有止步於理論的探討,而是提供瞭大量實操性的方法和案例。通過對真實世界中優秀和失敗的案例分析,我能夠更清晰地看到理論如何轉化為實踐,以及實踐中可能遇到的挑戰。這使得我在閱讀過程中,能夠不斷地將書中的理念與自己的工作經驗進行對比和反思。 總而言之,這本書是一次關於設計哲學的深度探索。它拓展瞭我對交互設計的認知邊界,讓我從一個“工具使用者”的視角,轉變為一個“生活體驗創造者”的視角。我開始相信,優秀的設計能夠超越冰冷的界麵,觸及用戶內心深處,為他們的生活帶來積極而持久的影響。
評分這本書的齣現,對我來說,是一次“升級”。我之前以為自己對交互設計已經有瞭相當的瞭解,但這本書卻像一個放大鏡,讓我看到瞭設計中那些我從未注意過的細節和深度。它不再僅僅停留在“用戶界麵如何設計”的層麵,而是深入探討瞭“産品如何與用戶的情感、生活方式,甚至價值觀産生連接”。 書中對“意圖”(intention)的解讀,讓我受益匪淺。我過去的設計常常過於關注用戶的“操作”,而忽略瞭他們行為背後的真正“目的”。這本書引導我去思考,用戶為什麼要做某個操作?他們真正想要達成什麼?這種視角上的轉變,讓我開始更深入地理解用戶的行為,從而設計齣更能滿足他們深層需求的解決方案。 同時,書中對“意義”(meaning)的闡述,也讓我深受啓發。它不再將産品僅僅視為一種工具,而是將其視為能夠為用戶的生活創造獨特價值的載體。這可能體現在情感連接、自我錶達、學習成長等多個方麵。我開始意識到,好的設計應該能夠超越物質層麵,觸及用戶的情感和精神需求,為他們的生活帶來更豐富的色彩。 書中關於“情境”(context)的探討,也讓我茅塞頓開。我之前常常容易陷入“實驗室”式的設計,忽略瞭用戶真實生活環境的復雜性和多變性。作者強調瞭設計需要考慮物理環境、社會文化、用戶情緒等多種因素,纔能設計齣真正貼閤用戶生活的解決方案。這讓我明白,一個優秀的設計,需要具備高度的“情境感知能力”,能夠根據不同的情境做齣恰當的反應。 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被作者對“用戶”這個概念的深刻理解所打動。用戶不僅僅是一個個“功能實體”,他們是有情感、有思想、有故事的個體。作者鼓勵我們去探索用戶的“隱性需求”,去理解他們的“非理性”行為,並嘗試設計齣能夠包容和滿足這種多樣性的解決方案。這讓我意識到,設計需要具備更強的同理心和包容性,纔能真正觸及到每一個用戶。 讓我感到非常振奮的是,這本書並沒有止步於理論的探討,而是提供瞭大量實操性的方法和案例。通過對真實世界中優秀和失敗的案例分析,我能夠更清晰地看到理論如何轉化為實踐,以及實踐中可能遇到的挑戰。這使得我在閱讀過程中,能夠不斷地將書中的理念與自己的工作經驗進行對比和反思。 總而言之,這本書是一次關於設計哲學的深度探索。它拓展瞭我對交互設計的認知邊界,讓我從一個“工具使用者”的視角,轉變為一個“生活體驗創造者”的視角。我開始相信,優秀的設計能夠超越冰冷的界麵,觸及用戶內心深處,為他們的生活帶來積極而持久的影響。
評分這本書的齣現,對我而言,無疑是一場關於“設計”的思維革命。我一直以為自己對交互設計已經有瞭比較深入的理解,這本書卻像一把鑰匙,為我打開瞭一個全新的、更廣闊的設計宇宙。它不再僅僅關注“用戶如何使用産品”,而是更深入地挖掘“産品如何融入用戶的生活,如何影響他們的情感和行為”。這種從“工具”到“生活”的升華,讓我對設計的本質有瞭全新的認知。 書中關於“意圖”(intention)的分析,尤其讓我受益匪淺。我過去的設計常常過於關注“功能”的實現,而忽略瞭用戶在操作背後的真實“目的”。這本書引導我去思考,用戶為什麼要做某個操作?他們真正想要達成什麼?這種視角上的轉變,讓我能夠更精準地把握用戶需求,設計齣更符閤用戶心意的産品。它教會我,好的設計應該是“預判”用戶需求,而不是僅僅“響應”用戶操作。 同時,書中對“意義”(meaning)的闡述,也讓我深受啓發。它不再將産品僅僅視為一種工具,而是將其視為能夠為用戶的生活創造獨特價值的載體。這可能體現在情感連接、自我錶達、學習成長等多個方麵。我開始意識到,好的設計應該能夠超越物質層麵,觸及用戶的情感和精神需求,為他們的生活帶來更豐富的色彩。 書中關於“情境”(context)的探討,也讓我茅塞頓開。我之前常常容易陷入“實驗室”式的設計,忽略瞭用戶真實生活環境的復雜性和多變性。作者強調瞭設計需要考慮物理環境、社會文化、用戶情緒等多種因素,纔能設計齣真正貼閤用戶生活的解決方案。這讓我明白,一個優秀的設計,需要具備高度的“情境感知能力”,能夠根據不同的情境做齣恰當的反應。 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被作者對“用戶”這個概念的深刻理解所打動。用戶不僅僅是一個個“功能實體”,他們是有情感、有思想、有故事的個體。作者鼓勵我們去探索用戶的“隱性需求”,去理解他們的“非理性”行為,並嘗試設計齣能夠包容和滿足這種多樣性的解決方案。這讓我意識到,設計需要具備更強的同理心和包容性,纔能真正觸及到每一個用戶。 讓我感到非常振奮的是,這本書並沒有止步於理論的探討,而是提供瞭大量實操性的方法和案例。通過對真實世界中優秀和失敗的案例分析,我能夠更清晰地看到理論如何轉化為實踐,以及實踐中可能遇到的挑戰。這使得我在閱讀過程中,能夠不斷地將書中的理念與自己的工作經驗進行對比和反思。 總而言之,這本書是一次關於設計哲學的深度探索。它拓展瞭我對交互設計的認知邊界,讓我從一個“工具使用者”的視角,轉變為一個“生活體驗創造者”的視角。我開始相信,優秀的設計能夠超越冰冷的界麵,觸及用戶內心深處,為他們的生活帶來積極而持久的影響。
評分這本書的齣現,對我而言,無疑是一場關於“設計”的思維革命。我一直以為自己對交互設計已經有瞭比較深入的理解,這本書卻像一把鑰匙,為我打開瞭一個全新的、更廣闊的設計宇宙。它不再僅僅關注“用戶如何使用産品”,而是更深入地挖掘“産品如何融入用戶的生活,如何影響他們的情感和行為”。這種從“工具”到“生活”的升華,讓我對設計的本質有瞭全新的認知。 書中關於“意圖”(intention)的分析,尤其讓我受益匪淺。我過去的設計常常過於關注“功能”的實現,而忽略瞭用戶在操作背後的真實“目的”。這本書引導我去思考,用戶為什麼要做某個操作?他們真正想要達成什麼?這種視角上的轉變,讓我能夠更精準地把握用戶需求,設計齣更符閤用戶心意的産品。它讓我明白,設計的核心不是“做什麼”,而是“為什麼要做”。 同時,書中對“意義”(meaning)的闡述,也讓我深受啓發。它不再將産品僅僅視為一種工具,而是將其視為能夠為用戶的生活創造獨特價值的載體。這可能體現在情感連接、自我錶達、學習成長等多個方麵。我開始意識到,好的設計應該能夠超越物質層麵,觸及用戶的情感和精神需求,為他們的生活帶來更豐富的色彩。 書中關於“情境”(context)的探討,也讓我茅塞頓開。我之前常常容易陷入“實驗室”式的設計,忽略瞭用戶真實生活環境的復雜性和多變性。作者強調瞭設計需要考慮物理環境、社會文化、用戶情緒等多種因素,纔能設計齣真正貼閤用戶生活的解決方案。這讓我明白,一個優秀的設計,需要具備高度的“情境感知能力”,能夠根據不同的情境做齣恰當的反應。 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被作者對“用戶”這個概念的深刻理解所打動。用戶不僅僅是一個個“功能實體”,他們是有情感、有思想、有故事的個體。作者鼓勵我們去探索用戶的“隱性需求”,去理解他們的“非理性”行為,並嘗試設計齣能夠包容和滿足這種多樣性的解決方案。這讓我意識到,設計需要具備更強的同理心和包容性,纔能真正觸及到每一個用戶。 讓我感到非常振奮的是,這本書並沒有止步於理論的探討,而是提供瞭大量實操性的方法和案例。通過對真實世界中優秀和失敗的案例分析,我能夠更清晰地看到理論如何轉化為實踐,以及實踐中可能遇到的挑戰。這使得我在閱讀過程中,能夠不斷地將書中的理念與自己的工作經驗進行對比和反思。 總而言之,這本書是一次關於設計哲學的深度探索。它拓展瞭我對交互設計的認知邊界,讓我從一個“工具使用者”的視角,轉變為一個“生活體驗創造者”的視角。我開始相信,優秀的設計能夠超越冰冷的界麵,觸及用戶內心深處,為他們的生活帶來積極而持久的影響。
評分這本書的齣現,無疑是對我固有設計思維的一次“重塑”。我之前一直沉浸在“如何讓用戶更容易地完成任務”的思考模式中,這本書則將我的目光引嚮瞭更深層次的“為什麼”。它不僅僅停留在功能層麵的優化,而是深入挖掘用戶行為背後的驅動力,以及産品在用戶生命周期中所扮演的角色。作者以一種近乎哲學的視角,剖析瞭設計的本質,讓我意識到,好的設計並非僅僅是“好用”,更應該是“有意義”和“能觸動人心”。 書中對於“意義”的闡述,尤其讓我感到震撼。我開始反思,我們設計的産品,究竟能給用戶帶來什麼樣的持久價值?是單純的效率提升,還是能夠成為用戶情感寄托的一部分?作者通過大量生動的案例,展示瞭如何將産品設計得更富人情味,如何讓用戶感受到被理解、被尊重,甚至是在産品中找到歸屬感。這不再是冷冰冰的技術堆砌,而是溫情脈脈的情感連接。我開始意識到,設計的終極目標,或許是讓技術服務於人的情感需求,而非反之。 此外,書中對“情境”的細緻分析,也讓我受益匪淺。我常常在考慮産品在“理想狀態”下的錶現,卻忽略瞭用戶所處的真實、復雜、動態的環境。作者強調瞭設計需要考慮物理空間、社會文化、用戶情緒等多種因素,纔能設計齣真正貼閤用戶生活的解決方案。這讓我明白,一個優秀的設計,需要具備高度的“情境感知能力”,能夠根據不同的情境做齣恰當的反應。它不再是單一的靜態界麵,而是能夠隨著環境的變化而“呼吸”的産品。 我特彆喜歡書中對“用戶”這個概念的拓展解讀。我們常常強調“以用戶為中心”,但這本書讓我看到瞭用戶更豐富、更多元的麵嚮。用戶不僅僅是具備特定需求的“功能實體”,他們是有情感、有思想、有故事的個體。作者鼓勵我們去探索用戶的“隱性需求”,去理解他們的“非理性”行為,並嘗試設計齣能夠包容和滿足這種多樣性的解決方案。這讓我意識到,設計需要具備更強的同理心和包容性,纔能真正觸及到每一個用戶。 書中關於“適應性”和“可塑性”的討論,讓我看到瞭未來設計的可能性。在這個快速變化的時代,産品不可能一成不變。作者提齣的思考框架,引導我去思考如何設計那些能夠“生長”和“演進”的産品,能夠隨著用戶需求的變化而變化,甚至能夠引導用戶去發現新的可能性。這是一種非常前沿的理念,它預示著設計將不再是靜態的完成,而是動態的持續優化和共創。 讓我感到驚喜的是,這本書並非空談理論,而是提供瞭許多極具啓發性的實踐指導。它並沒有否定傳統交互設計的價值,而是在此基礎上,為我們打開瞭更廣闊的設計視野。作者通過對大量真實案例的剖析,讓我們能夠更清晰地看到理論如何與實踐相結閤,以及在實際操作中可能遇到的挑戰。這使得我在閱讀過程中,能夠不斷地將書中的理念與自己的工作經驗進行對比和反思。 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就像在進行一場思想的“頭腦風暴”。作者的語言充滿智慧和洞察力,能夠輕易地將復雜的概念解釋得清晰易懂。我常常在閱讀過程中,會停下來反復咀嚼某些觀點,並將其與自己過往的設計經曆進行對比。這種沉浸式的閱讀體驗,讓我在不知不覺中,對“設計”這個詞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 最讓我感到欣慰的是,這本書不僅僅關注“技術”和“功能”,更關注“人性”。作者將心理學、社會學等領域的洞見巧妙地融入到設計理論中,讓我們能夠更深刻地理解用戶行為背後的驅動力。這讓我意識到,優秀的交互設計,最終是為瞭更好地服務於人的情感和需求。 總而言之,這是一本值得反復閱讀、深度思考的書。它不僅僅為我提供瞭一套新的設計方法論,更重要的是,它改變瞭我對“設計”本身的認知。我開始相信,真正偉大的設計,能夠超越冰冷的界麵,觸及用戶內心深處,為他們的生活帶來積極而持久的影響。
評分這本書對我而言,絕對是一次“覺醒”。我一直以為自己對交互設計已經有瞭相當的掌握,但這本書卻像一盆冷水,澆醒瞭我那些狹隘的認知。它不再僅僅關注“用戶如何操作”,而是深入探討瞭“産品如何與用戶的情感、生活方式,甚至價值觀産生深度連接”。我開始意識到,設計不僅僅是關於“功能”,更是關於“情感”和“意義”。 書中對“意圖”(intention)的解讀,讓我受益匪淺。我過去的設計常常過於關注用戶的“行為”,而忽略瞭他們行為背後的真正“目的”。這本書引導我去思考,用戶為什麼要做某個操作?他們真正想要達成什麼?這種視角上的轉變,讓我開始更深入地理解用戶的行為,從而設計齣更能滿足他們深層需求的解決方案。它教會我,好的設計應該是“預判”用戶需求,而不是僅僅“響應”用戶操作。 同時,書中對“意義”(meaning)的闡述,也讓我深受啓發。它不再將産品僅僅視為一種工具,而是將其視為能夠為用戶的生活創造獨特價值的載體。這可能體現在情感連接、自我錶達、學習成長等多個方麵。我開始意識到,好的設計應該能夠超越物質層麵,觸及用戶的情感和精神需求,為他們的生活帶來更豐富的色彩。 書中關於“情境”(context)的探討,也讓我茅塞頓開。我之前常常容易陷入“實驗室”式的設計,忽略瞭用戶真實生活環境的復雜性和多變性。作者強調瞭設計需要考慮物理環境、社會文化、用戶情緒等多種因素,纔能設計齣真正貼閤用戶生活的解決方案。這讓我明白,一個優秀的設計,需要具備高度的“情境感知能力”,能夠根據不同的情境做齣恰當的反應。 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被作者對“用戶”這個概念的深刻理解所打動。用戶不僅僅是一個個“功能實體”,他們是有情感、有思想、有故事的個體。作者鼓勵我們去探索用戶的“隱性需求”,去理解他們的“非理性”行為,並嘗試設計齣能夠包容和滿足這種多樣性的解決方案。這讓我意識到,設計需要具備更強的同理心和包容性,纔能真正觸及到每一個用戶。 讓我感到非常振奮的是,這本書並沒有止步於理論的探討,而是提供瞭大量實操性的方法和案例。通過對真實世界中優秀和失敗的案例分析,我能夠更清晰地看到理論如何轉化為實踐,以及實踐中可能遇到的挑戰。這使得我在閱讀過程中,能夠不斷地將書中的理念與自己的工作經驗進行對比和反思。 總而言之,這本書是一次關於設計哲學的深度探索。它拓展瞭我對交互設計的認知邊界,讓我從一個“工具使用者”的視角,轉變為一個“生活體驗創造者”的視角。我開始相信,優秀的設計能夠超越冰冷的界麵,觸及用戶內心深處,為他們的生活帶來積極而持久的影響。
評分這本書絕對是我近年來閱讀過的最引人入勝的設計類書籍之一。它不像我之前看過的很多書那樣,僅僅停留在“如何操作”的層麵,而是深入剖析瞭“為什麼”這樣設計,以及設計背後所蘊含的哲學思考。我一直以為交互設計就是關於提升用戶體驗,但這本書卻將“體驗”提升到瞭一個全新的維度,探討瞭産品如何與用戶的情感、生活方式,甚至價值觀産生共鳴。 書中對“意圖”(intention)的解讀,讓我恍然大悟。我過去的設計常常過於關注用戶的“行為”,而忽略瞭他們行為背後的真正“目的”。這本書引導我去思考,用戶為什麼要做某個操作?他們真正想要達成什麼?這種從“操作”到“意圖”的視角轉變,讓我開始更深入地理解用戶的行為,從而設計齣更能滿足他們深層需求的解決方案。它教會我,好的設計應該是“預判”用戶需求,而不是僅僅“響應”用戶操作。 同時,書中對“意義”(meaning)的闡述,也讓我深受啓發。它不再將産品僅僅視為一種工具,而是將其視為能夠為用戶的生活創造獨特價值的載體。這可能體現在情感連接、自我錶達、學習成長等多個方麵。我開始意識到,好的設計應該能夠超越物質層麵,觸及用戶的情感和精神需求,為他們的生活帶來更豐富的色彩。它讓我想到瞭那些真正能夠長久留存在用戶心中的産品,它們往往承載著超越物質本身的意義。 書中關於“情境”(context)的探討,也讓我茅塞頓開。我之前常常容易陷入“實驗室”式的設計,忽略瞭用戶真實生活環境的復雜性和多變性。作者強調瞭設計需要考慮物理環境、社會文化、用戶情緒等多種因素,纔能設計齣真正貼閤用戶生活的解決方案。這讓我明白,一個優秀的設計,需要具備高度的“情境感知能力”,能夠根據不同的情境做齣恰當的反應。它不再是單一的靜態界麵,而是能夠隨著環境的變化而“呼吸”的産品。 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被作者對“用戶”這個概念的深刻理解所打動。用戶不僅僅是一個個“功能實體”,他們是有情感、有思想、有故事的個體。作者鼓勵我們去探索用戶的“隱性需求”,去理解他們的“非理性”行為,並嘗試設計齣能夠包容和滿足這種多樣性的解決方案。這讓我意識到,設計需要具備更強的同理心和包容性,纔能真正觸及到每一個用戶。 讓我感到非常振奮的是,這本書並沒有止步於理論的探討,而是提供瞭大量實操性的方法和案例。通過對真實世界中優秀和失敗的案例分析,我能夠更清晰地看到理論如何轉化為實踐,以及實踐中可能遇到的挑戰。這使得我在閱讀過程中,能夠不斷地將書中的理念與自己的工作經驗進行對比和反思。 總而言之,這本書是一次關於設計哲學的深度探索。它拓展瞭我對交互設計的認知邊界,讓我從一個“工具使用者”的視角,轉變為一個“生活體驗創造者”的視角。我開始相信,優秀的設計能夠超越冰冷的界麵,觸及用戶內心深處,為他們的生活帶來積極而持久的影響。
評分這本書簡直是一場思維的風暴,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對“設計”這個詞的理解被徹底顛覆瞭。以前覺得交互設計就是界麵好看,操作流程順暢,但這本書讓我意識到,這僅僅是冰山一角。它深入探討瞭設計的本質,不僅僅是關於用戶如何使用産品,更是關於産品如何融入用戶的生活,如何影響他們的情緒、行為,甚至價值觀。作者用非常生動且極富洞察力的語言,將那些抽象的設計理論變得觸手可及。 舉個例子,書中關於“意圖”(intention)的探討,讓我反思瞭許多過去的設計決策。我們常常會過度關注“功能”的實現,卻忽略瞭用戶真正想要達成的“目的”。當用戶麵對一個産品時,他們內心深處渴望的是什麼?是完成一個任務,還是獲得某種情感體驗?這本書引導我去思考,如何通過設計去預測和滿足用戶的深層意圖,而不是僅僅被動地響應他們的操作。這種視角上的轉變,讓我在後續的項目中,開始更傾嚮於從用戶的“為什麼”齣發,而不是從“怎麼做”開始。 更讓我驚喜的是,書中對“意義”(meaning)的闡述。它不僅僅是關於功能的可用性,更是關於産品如何在用戶生命中創造持久的價值。這不再是簡單的“工具”概念,而是將産品視為一種連接、一種學習、一種自我錶達的載體。例如,書中提到的一些案例,展示瞭如何通過設計讓用戶感受到被理解、被支持,甚至激發他們的創造力。這種“意義”的構建,是讓一個産品從“好用”走嚮“卓越”的關鍵。讀到這裏,我仿佛看到瞭一扇通往更深層次設計哲學的大門被緩緩推開。 書中對於“情境”(context)的強調也讓我受益匪淺。我們往往容易陷入“實驗室”式的設計,認為用戶會在一個理想化的環境中與産品互動。但現實情況遠非如此。用戶可能在嘈雜的咖啡館、擁擠的公交車上,或者在疲憊不堪的夜晚使用産品。如何在這種復雜的、動態的情境下,依然保證産品的可用性和用戶體驗,是極大的挑戰。作者通過大量的案例分析,展示瞭如何考慮物理環境、社會因素、時間限製等等,來構建更具彈性和魯棒性的設計。這讓我明白,好的交互設計,絕不僅僅是屏幕上的像素排列,而是對用戶真實生活場景的深刻理解和迴應。 這本書還有一個讓我印象深刻的方麵,就是它對“用戶”這個概念的重新定義。我們常常說“以用戶為中心”,但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我們對“用戶”的理解可能過於片麵。用戶不是一個同質化的群體,他們有不同的背景、需求、能力,甚至是有著復雜的心理狀態。作者鼓勵我們去探索用戶的多樣性,理解他們的“隱性需求”,並嘗試設計能夠包容和適應這種多樣性的解決方案。這讓我開始反思,我們是否在不經意間,將自己的偏見投射到瞭設計中,從而忽略瞭那些被邊緣化的用戶群體。 對於“體驗”(experience)的解讀,這本書也提供瞭一個全新的維度。它不再僅僅局限於“使用過程中”的感受,而是延伸到瞭用戶與産品相關的整個生命周期。從最初的認知、購買,到使用、分享,甚至是對産品的遺忘或淘汰,每一個環節都構成瞭用戶的整體體驗。作者用非常細膩的筆觸,描繪瞭如何通過設計去引導和塑造用戶在不同階段的情感和認知。這讓我意識到,我們應該以一種更宏觀的視角來審視設計,而不僅僅停留在某個具體的功能界麵上。 書中對於“適應性”(adaptability)和“可塑性”(plasticity)的探討,讓我看到瞭未來設計的方嚮。在這個快速變化的時代,産品需要能夠不斷地適應用戶需求的改變,甚至能夠引導用戶去發現新的可能性。作者並沒有提供一套固定的“萬能公式”,而是提供瞭一種思考框架,教我們如何去設計那些能夠“成長”的産品。這是一種非常令人興奮的理念,它意味著設計不再是靜態的,而是動態的、演進的。 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被作者對“人性”的深刻洞察所打動。他不僅僅在談論技術和工具,更是在探討人類的本質、欲望和情感。那些看似簡單的交互行為背後,往往隱藏著復雜的用戶心理。作者善於將心理學、社會學等領域的知識巧妙地融入到設計理論中,讓原本枯燥的概念變得生動有趣。這讓我在設計時,能夠更有意識地去觸及用戶的情感層麵,創造更具共鳴的設計。 讓我感到非常振奮的是,這本書並沒有止步於理論的探討,而是提供瞭大量實操性的方法和案例。雖然書名強調“超越人機交互”,但它並沒有忽視基礎的交互設計原則。相反,它是在堅實的基礎上,將我們帶入瞭更廣闊的設計視野。通過對真實世界中優秀和失敗的案例分析,我能夠更清晰地看到理論如何轉化為實踐,以及實踐中可能遇到的挑戰。 總而言之,這本書是一次關於設計哲學的深度探索,它拓展瞭我對交互設計的認知邊界,讓我從一個“工具使用者”的視角,轉變為一個“生活體驗創造者”的視角。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如何做設計的書,更是一本關於如何更好地理解人和世界的書。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充滿瞭新的靈感和力量,迫不及待地想將這些思考應用到我的實際工作中。
評分纔翻開這本書,就被它那顛覆性的觀點所吸引。我一直以為交互設計就是關於用戶界麵是否美觀、操作是否流暢,但這本書卻將我的視野拉到瞭一個全新的高度。它不再僅僅關注“如何讓用戶用得爽”,而是深入探討瞭“為什麼用戶會這樣做”,以及“産品如何能與用戶的情感和生活産生更深層次的連接”。這讓我意識到,設計不僅僅是關於“功能”,更是關於“情感”和“意義”。 書中對“意圖”(intention)的解讀,讓我受益匪淺。我過去的設計常常過於關注用戶的“操作”,而忽略瞭他們隱藏在操作背後的真正“目的”。這本書引導我去思考,用戶在使用産品時,他們真正想要達成什麼?是完成一項任務,還是獲得某種情感滿足?這種從“操作”到“意圖”的視角轉變,讓我開始更深入地理解用戶的行為,從而設計齣更能滿足他們深層需求的解決方案。 更讓我感到驚喜的是,這本書對“意義”(meaning)的闡述。它不僅僅停留在産品的可用性,而是探討産品如何能夠為用戶的生活創造持久的價值。這意味著,我們設計的不僅僅是一個工具,更是一個能夠陪伴用戶成長、豐富用戶生活的夥伴。書中提到的一些案例,讓我看到瞭設計是如何通過情感連接、自我錶達等方式,為用戶創造獨特的意義。這讓我對設計的可能性充滿瞭無限遐想。 書中對於“情境”(context)的深入分析,也讓我茅塞頓開。我過去的設計往往容易陷入“理想化”的場景,忽略瞭用戶真實的生活環境。用戶可能在嘈雜的環境中、在疲憊的狀態下使用産品。如何在這種復雜多變的情境下,依然保證産品的可用性和用戶體驗,是極大的挑戰。這本書提供瞭一種思考框架,讓我們能夠更全麵地考慮各種情境因素,從而設計齣更具魯棒性和適應性的産品。 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被作者對“用戶”的深刻理解所打動。用戶不僅僅是一個個“數據點”,他們是有著復雜情感、多元需求、獨特個性的個體。作者鼓勵我們去探索用戶的“隱性需求”,去理解他們的“非理性”行為,並嘗試設計齣能夠包容和滿足這種多樣性的解決方案。這讓我意識到,設計需要具備更強的同理心和包容性,纔能真正觸及到每一個用戶。 書中對“體驗”(experience)的重新定義,也讓我眼前一亮。它不再局限於“使用過程中”的感受,而是延伸到瞭用戶與産品相關的整個生命周期。從最初的認知、購買,到使用、分享,甚至是對産品的遺忘,每一個環節都構成瞭用戶的整體體驗。這讓我開始以一種更宏觀的視角來審視設計,並思考如何通過設計去引導和塑造用戶在不同階段的情感和認知。 讓我感到非常振奮的是,這本書並不是僅僅在探討理論,而是提供瞭大量實操性的方法和案例。通過對真實世界中優秀和失敗的案例分析,我能夠更清晰地看到理論如何轉化為實踐,以及實踐中可能遇到的挑戰。這使得我在閱讀過程中,能夠不斷地將書中的理念與自己的工作經驗進行對比和反思。 總而言之,這本書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更深層次設計哲學的大門。它讓我重新思考瞭“設計”的本質,以及我們在設計中應該追求的目標。我開始相信,優秀的設計不僅僅是功能的實現,更是情感的連接,是用戶生活的賦能。這本書為我提供瞭寶貴的思考框架和實踐指導,讓我對未來的設計工作充滿瞭信心和期待。
評分這本書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設計導師,用一種非常親切卻又極具深度的語言,引導我重新審視“交互設計”這個概念。我一直以為自己已經對人機交互有瞭相當的瞭解,但這本書卻像打開瞭一個全新的維度,讓我看到“超越人機交互”的可能性。它不再是簡單地教你如何做齣一個“好看”或“易用”的界麵,而是帶領你去探究設計的哲學根基,以及産品如何在用戶的生活中創造更深遠的影響。 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書中對“意圖”(intention)的強調。我過去的設計往往過於注重“功能”的實現,而忽略瞭用戶真正想要達成的“目的”。這本書通過大量的案例分析,讓我明白,理解用戶的深層意圖,是設計成功的關鍵。它鼓勵我們去思考,用戶為什麼要做某個操作?他們希望通過這個操作獲得什麼?這種視角上的轉變,讓我能夠更精準地把握用戶需求,設計齣更符閤用戶心意的産品。 同時,書中對“意義”(meaning)的闡述,也讓我深受啓發。它不再將産品僅僅視為一種工具,而是將其視為能夠為用戶的生活創造獨特價值的載體。這可能體現在情感連接、自我錶達、學習成長等多個方麵。我開始意識到,好的設計應該能夠超越物質層麵,觸及用戶的情感和精神需求,為他們的生活帶來更豐富的色彩。 書中關於“情境”(context)的探討,也讓我受益匪淺。我之前常常容易陷入“實驗室”式的設計,忽略瞭用戶真實生活環境的復雜性和多變性。作者強調瞭設計需要考慮物理環境、社會文化、用戶情緒等多種因素,纔能設計齣真正貼閤用戶生活的解決方案。這讓我明白,一個優秀的設計,需要具備高度的“情境感知能力”,能夠根據不同的情境做齣恰當的反應。 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被作者對“用戶”這個概念的深刻理解所打動。用戶不僅僅是一個個“功能實體”,他們是有情感、有思想、有故事的個體。作者鼓勵我們去探索用戶的“隱性需求”,去理解他們的“非理性”行為,並嘗試設計齣能夠包容和滿足這種多樣性的解決方案。這讓我意識到,設計需要具備更強的同理心和包容性,纔能真正觸及到每一個用戶。 讓我感到非常欣慰的是,這本書並沒有止步於理論的探討,而是提供瞭大量實操性的方法和案例。通過對真實世界中優秀和失敗的案例分析,我能夠更清晰地看到理論如何轉化為實踐,以及實踐中可能遇到的挑戰。這使得我在閱讀過程中,能夠不斷地將書中的理念與自己的工作經驗進行對比和反思。 總而言之,這本書是一次關於設計哲學的深度探索。它拓展瞭我對交互設計的認知邊界,讓我從一個“工具使用者”的視角,轉變為一個“生活體驗創造者”的視角。我開始相信,優秀的設計能夠超越冰冷的界麵,觸及用戶內心深處,為他們的生活帶來積極而持久的影響。
評分此用戶未填寫評價內容
評分可運用
評分可運用
評分此用戶未填寫評價內容
評分此用戶未填寫評價內容
評分很有用的一本書
評分感覺案例有點老
評分感覺案例有點老
評分很有用的一本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