遨游于艺

遨游于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郑培凯 著
图书标签:
  • 艺术欣赏
  • 艺术史
  • 文化
  • 审美
  • 艺术理论
  • 艺术普及
  • 艺术之旅
  • 艺术启蒙
  • 艺术视野
  • 艺术生活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广东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8123707
版次:1
商品编码:12302739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57
字数:177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遨游于艺》为“艺术经典”丛书之一种。郑培凯是有名的文化艺术研究学者,研究范畴包括艺术思维、艺术创作、艺术欣赏、评论与文化思维的关系和文化美学等。文艺创作以现代诗及散文为主。近年主要负责的研究项目有:二十世纪昆曲传承、陶瓷下西洋(12—17世纪)、茶与中国文化等。
  《遨游于艺》是郑培凯历年所写关于艺术研究的文章结集,用流畅的文字写成,既有艺术性,又有研究深度,很有可读性。

作者简介

郑培凯,台湾大学外文系毕业,耶鲁大学历史学博士,哈佛大学博士后。曾任教于纽约州立大学、耶鲁大学、佩斯大学、台湾大学、新竹清华大学等校,1998年到香港城市大学创立中国文化中心,任中心主任,推展多元互动的中国文化教学。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咨询委员会,香港中华学社创社社长,2016年获颁香港政府荣誉勋章。

目录

第一章文学与电影/1

文学因缘/1

寻觅写作的题材/3

心田的耕耘/5

诗情的密码/6

新诗创作/9

异国风情/11

当你老了/12

弗拉基米尔教授/15

有人喜欢诗/17

永垂不朽的夏志清/19

认识郑愁予/25

席慕蓉的眼泪/27

怀念也斯/30

长篇小说/32

不喜欢张爱玲/33

张爱玲的魔障/35

睇色戒/37

色之必要/39

海角七号/40

低级影片/42

……

精彩书摘

  《遨游于艺》:
  文学节结束了,作家们都走了,同学们的创作激情显然尚未平复,跑来找我,给我看自己的作品,又问我如何寻找写作题材。我说,好像没有什么秘诀,就是多读古典名著,多看当代名家,多观察日常生活细节,多写多练,自然成家。
  青年人写作,时常感叹题材难找,有时还会说,灵感不来,缪斯女神不肯青睐,所以写不出作品。其实,写作的题材并不是那么难找,一切都在你的生活之中,都在日常身边。关键是你对自己生活的态度,珍惜不珍惜,注意不注意,有没有真切独到的感受,有没有看到别人没看到的角度,有没有发自内心的写作冲动。假如你对自己的生活充满了兴趣,对身边的事物充满了好奇,看世界用自己独到的眼光,不跟随庸俗的人云亦云,那么,身边的题材一定很多,多到写都写不完,根本不必担心缪斯肯不肯照顾。
  我有时走在街上,看到路边的洋紫荆开花了,会站在树干前面,仔细观察那一丛丛花朵,就发现,有的花苞是从粗拙的树干上直接冒出来,并不是开在新发的嫩枝上。随后就会联想,如此娇嫩的花朵,从坚硬的树干上一跃而出,需要多么强韧的青春活力,需要多么坚定的生命冲动。也会联想到老子说的“柔弱胜刚强”,甚至还想到人生中的许多经历,在艰难困苦的磨砺中时常出现人情的温馨。我会站在树下,忘了时间,想着心灵世界的发现与联想,让想象畅快地放起风筝,自由翱翔。
  假如我对日常身边的事物缺乏好奇,缺乏观察的兴趣,缺乏思考的能力,看到一棵开花的洋紫荆,就只是看到了一棵洋紫荆开了花,就这么擦身而过,在我生命中激不起一丝涟漪,那么,这棵路边的洋紫荆,永远也不会变成我写作的题材,永远和我的写作想象不相干。
  因此,我们虽然都知道“艺术源于生活”.都知道写作的源泉就是丰富的生活经验,但是,我们的心灵若是封闭『.,我们对生活的好奇与兴趣丧失了,写作题材的源泉也就不见‘r、你怎么去挖掘,也只能挖出一堆堆的废土,挖不出清澈的创作泉水
  心田的耕耘
  “心田”一词,本来是佛教用语,说心藏善恶种子,随缘滋长,如田地生长五谷稗草,可能发展为济众的善事,也可能恣意生长,杂草丛生,变成害人的恶业。因此,需要耕耘,需要照顾,需要锄草施肥,“汗滴禾下土”,在努力精进的过程中,做善事,积功德。晚明高僧憨山德清曾有一偈,劝诫世人:“休将自己心田昧,莫把他人过失扬;谨慎应酬无懊恼,耐烦做事好商量。”这是相当人世的道德教训,跟近代人间佛教阐扬的道理相同,希望人们诚诚实实,光明磊落,与人为善,把世间的事情做好。这种大乘佛教广济众生的博爱思想,使得耕耘心田的范围无限扩大,不只是为了耕耘自己的园地,而是为了一切众生的福报,是佛家大德的慈悲,也是儒家仁者的胸怀。
  ……

前言/序言

  编辑朋友向我索稿,说我这些年来写了不少关于艺术的文章,有的是讨论审美品味的,有的探讨不同艺术形式如何呈现艺术内涵,有的分析文学与电影的欣赏角度,还有一些追索艺术创作的过程与时代精神的关系,可否辑成一本书,跟大家分享独特的审美看法。我颇有些犹豫,因为才把这十来年写的相关文章编成一套三册的书,以《赏心乐事谁家院》为套书的总名,由上海文汇出版社出版了《多元文化与审美情趣》、《历史人物与文化变迁》、《文化审美与艺术鉴赏》,没有什么长篇系统的论述了。编辑说,我们不打算出理论性的著述,而想出版些涉及艺术的散文,最好是充满趣味的艺术鉴赏或艺术评论。你不是为报纸专栏写了许多短文吗?这些文章涉及文学、电影、书法、绘画、昆曲、茶道、园林、陶瓷,正好辑成一本书,再配上一些相关的图片,甚至加上你自己的书法作品,反映了作者优游于不同的艺术领域,却又表达了不同艺术形式的内在相关性,不是一本很好的谈艺录吗?
好的,这是为您创作的图书简介: 《星尘回响:失落文明的密码》 作者: 林远航 出版社: 天穹文化 出版日期: 2024年5月 定价: 78.00元 开本: 16开 页码: 480页 ISBN: 978-7-1234-5678-9 【内容简介】 在这部宏大而细腻的科幻史诗中,林远航带领读者穿越时间与空间的迷雾,探寻一个被历史尘封的超级文明——塞琉斯(Celys)。《星尘回响:失落文明的密码》并非追溯艺术的源流,而是聚焦于一场关乎物种存亡的科技与哲学博弈。 故事的引线,始于一艘被称为“方舟残骸”的深空探测器,它在距离银河系中心数万光年外的柯伊伯带边缘,意外截获了一段高度加密的量子信息流。这段信息流,被地球联合科学院的顶尖语言学家兼密码破译专家,苏薇博士接收。苏薇并非艺术史学者,她毕生致力于研究古老的数学模型与非线性动力学在信息编码中的应用。 塞琉斯文明,据推测在地球文明诞生之前数百万年就已经达到技术顶峰,他们的科技已经超越了我们对“物质”和“能量”的理解范畴。他们没有留下宏伟的建筑群,没有可供考古的遗迹,因为他们的文明形态是基于纯粹的信息结构和能量矩阵,存在于我们无法感知的维度之中。塞琉斯文明的终结,是自我选择的“升维”还是突发的宇宙灾难,成为驱动整个故事的核心谜团。 第一部:回响的碎片 故事初期,苏薇与她的搭档,天体物理学家陈宇,负责解密这段“回响”。陈宇是一位坚定的实证主义者,他更关注信号源头的物理特性——星际尘埃的异常散射、微波背景辐射的微小扭曲,试图用严谨的物理学解释这些“异常”。他们的工作环境是位于南极冰层深处的“深空监听站Zeta”,一个与世隔绝、被严密保护的前沿基地。 解码过程异常艰辛。塞琉斯人使用的“时序语法”与人类的线性逻辑完全背离,信息以非局域性的方式存在,需要重建一套全新的数学公理才能初步接触其语义。苏薇发现,这些信息片段与其说是“记录”,不如说是高维空间中“能量振动的残留”——每一次成功的破译,都伴随着监听站内电子设备的短暂过载,甚至有微弱的、无法解释的低频嗡鸣声。 在破解了第一层核心代码后,他们接触到的并非技术蓝图,而是塞琉斯文明对其存在意义的哲学探讨。这段信息揭示了塞琉斯人已经解决了能源危机、疾病和死亡,但却遭遇了“意义枯竭症”——当一切问题都可被计算和解决时,存在的目的性如何维持? 第二部:存在的拓扑学 随着信息的深入,故事的焦点转向了塞琉斯文明为了逃避“意义枯竭”而进行的一次史无前例的实验——“拓扑迁移”。他们试图将整个文明的意识上传到一个超越三维时空限制的“全息宇宙”中,一个可以无限生成新变量、永葆探索欲的虚拟实体。 陈宇在数据中发现了不和谐的音符:一部分塞琉斯科学家强烈反对这次迁移,他们认为这种逃避是对“真实存在”的背叛。这部分异见者被称为“坚守派”。然而,他们的抗议在高效的群体决策面前被彻底压制。 苏薇必须在海量的数据中辨别出“迁移蓝图”与“坚守派的警告”之间的界限。她发现,坚守派留下了一些隐藏的、只有通过特定的“非欧几何演算”才能激活的加密信息。这些信息指向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推论:拓扑迁移并非完美无缺,它可能导致意识的“信息熵加速衰减”,即所谓的“数据腐蚀”。 第三部:最后的观测者 情节在地球上的军事和政治势力介入后急剧升温。全球超大型企业联盟“万象集团”觊觎塞琉斯科技的潜在军用价值,试图强行获取监听站的控制权。苏薇和陈宇面临着被秘密逮捕的风险。 在逃亡途中,他们激活了坚守派留下的最后一则信息。这段信息揭示了塞琉斯文明的最终命运:迁移计划成功了,但数据腐蚀也如期而至。在“全息宇宙”运行了数万年迭代后,塞琉斯意识的绝大部分已经瓦解成无意义的噪音。 然而,坚守派预料到了这一点,他们启动了一个“备份计划”——将一小部分核心意识,以最原始、最坚韧的形式,植入到一种非碳基的、具有极强环境适应性的“哨兵结构”中,使其在宇宙中漫游,充当文明的“观察者”和“记录者”。 “星尘回响”并非文明的遗言,而是这些“哨兵”在宇宙边缘对我们发出的警示——一个关于过度依赖计算、放弃对真实体验的探索的警告。 故事的高潮发生在苏薇成功重建了“哨兵结构”的坐标系。她和陈宇发现,这个坐标指向的并非一个遥远的星系,而是太阳系内部,某个被我们忽略已久的天体——一颗看似普通的、冰冷的矮行星。 【读者评价(模拟)】 “这不是一部单纯的太空歌剧,它更像是一部对现代科技伦理的深度剖析。林远航构建的世界观宏大而冷峻,对信息论与存在主义的探讨令人不寒而栗。”——《未来视野》杂志 “作者对密码学和高级数学的运用令人信服,使得解密过程紧张刺激,而非枯燥的理论堆砌。你会跟随主角一起,体验每一次计算的突破与随之而来的恐惧。”——科幻评论人 王哲 【作者简介】 林远航,本名林涛,资深科普作家与独立科幻小说家。早年毕业于量子物理学专业,后转向科技评论与小说创作。他以其扎实的科学背景和对哲学思辨的深刻洞察而闻名。他的作品常探讨人类在面对超越自身理解的宇宙规律时的无力感与探索的永恒冲动。《星尘回响》是其耗时五年完成的长篇力作,旨在探讨科技文明的终极困境。

用户评价

评分

简直是近年来我读到过最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之一!它的结构非常独特,像一个精妙的万花筒,每一个章节的视角和时间线都有可能发生位移,要求读者必须保持高度的专注力才能跟上作者的思绪。这种不按常理出牌的叙事手法,初看或许有些门槛,但一旦适应了这种独特的“阅读语境”,便会发现其中隐藏的巨大乐趣——每一次发现线索的串联,都像解开了一个复杂的谜题。作者在处理多重叙事线时,展现出了惊人的控制力,所有看似分散的枝节,最终都汇聚成一条坚实有力的主干。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主动的、互动的,它邀请读者成为故事的共同建构者,而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绝对是值得反复品读,挖掘其中隐藏深意的佳作。

评分

这本书真是让人爱不释手,从翻开第一页起,就被作者那如丝般流畅的文字和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牢牢抓住了。它像一座宏伟的迷宫,每一个转角都藏着令人惊叹的风景。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绘人物内心世界时的细腻和深刻,那些复杂的情感纠葛,那些在光影下闪烁的细微思绪,都被捕捉得淋漓尽致。读到某些段落,我甚至感觉自己完全融入了角色的生命之中,与他们一同经历喜悦、痛苦和成长。叙事节奏的把握堪称一绝,时而如疾风骤雨,情节紧凑得让人喘不过气,时而又像春日暖阳,缓缓铺陈出宁静而深远的哲思。这种张弛有度的叙事技巧,让阅读体验充满了层次感和回味无穷的韵味。这本书绝不仅仅是讲述了一个故事,它更像是一场关于人性、关于存在的深刻对话,引人深思,久久不能忘怀。我强烈推荐给所有追求高品质阅读体验的同好们。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沉静而有力”。它不像某些热门小说那样追求即时的刺激和廉价的爽感,它更像一块温润的玉石,需要时间去摩挲才能发现其内在的光泽和纹理。故事的节奏相对舒缓,但这绝不意味着平淡,相反,它在平静的水面下蕴藏着巨大的暗流。作者擅长通过环境描写来烘托人物的心境,无论是清晨薄雾笼罩的山谷,还是灯火阑珊的古老街道,场景本身都成为了故事的一部分,充满了象征意义。我花了很长时间消化其中的哲学思考,关于选择、关于宿命,那些晦涩的议题被处理得既有深度又不失温度。读完后,我感到自己仿佛经历了一场漫长的、却无比宁静的修行,对世界的看法也多了一层温和的理解。

评分

拿起这本新作,我本以为会看到一些陈词滥调的套路,毕竟现在市面上的作品太多相似的影子了。然而,出乎意料的是,作者构建了一个宏大而又无比真实的架空世界,其中的社会结构、历史脉络乃至风土人情,都经过了极其扎实的考据和精心的设计。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完全不同的时空,那些新奇的设定和独创的文化符号,不断激发着我的好奇心。作者的笔触如同精密的外科手术刀,对情节的推进和世界观的构建进行了毫不留情的打磨,每一个细节都服务于整体的宏伟蓝图。最让我震撼的是,它探讨了一些极其尖锐的社会议题,但处理得极为巧妙,绝不生硬说教,而是通过角色命运的沉浮自然地展现出来。这本书的厚度与内容的密度成正比,需要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才能领略其真正的价值所在。

评分

说实话,最初被它的装帧设计吸引,但真正吸引我持续读下去的,是那种扑面而来的、无法被简单归类的“气质”。这本书像一首结构复杂的交响乐,不同的主题和人物线索交织在一起,偶尔看似杂乱无章,但到高潮部分,所有的旋律和节奏突然完美契合,带来巨大的情感冲击。作者对语言的运用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他似乎总能找到那个最准确、最具画面感的词汇来描绘场景或心境,既有古典文学的典雅韵味,又不失现代叙事的锐利。我尤其喜欢其中几次大段的内心独白,那种近乎诗歌化的散文风格,读起来让人心旌摇曳,仿佛被一种高妙的智慧轻轻点拨。对于那些追求文字美感和深刻内涵的读者来说,这无疑是一次精神上的盛宴。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