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线(第三版)(下册)

天线(第三版)(下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John D.Kraus(约翰·D.克劳斯),Ronald J.Marhefka(罗纳德·J.马赫夫克) 著,章文勋 译
图书标签:
  • 天线
  • 电磁场
  • 无线通信
  • 微波技术
  • 天线设计
  • 天线理论
  • 射频电路
  • 工程教育
  • 高等教育
  • 通信工程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1333668
版次:3
商品编码:12304190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国外电子与通信教材系列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72
字数:59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是关于天线的经典著作,全面覆盖了有关天线的各方面内容。为了适应国内教学的需要,翻译版根据各章内容深浅层次的不同,分为上、下两册出版。上册为前12 章,介绍了天线的各种基础知识。下册为后12章,详细展开了这些内容。上、下册的内容分别针对本科教学和研究生教学进行组织。书中包括大量实例和习题,便于读者实践掌握。全书图文并茂,更有助于读者的直观理解。书中加入了包括无线革命在内的许多全新的现代应用,对参考文献列表也进行了相应的更新。本书概念清晰,层次分明。无论读者需要的是仅介绍天线基础知识的一个学期的课程,还是计划更深入地进一步学习,本书都能够提供切实的帮助。

作者简介

John D. Kraus,国际上著名的天线界元老级人物,已于2004年过世。所著天线教材侧重实践,是工程技术人员推崇的好书。 译者章文勋,东南大学教授,同样是国际知名的天线界元老级人物。
John D. Kraus,国际上著名的天线界元老级人物,已于2004年过世。所著天线教材侧重实践,是工程技术人员推崇的好书。 译者章文勋,东南大学教授,同样是国际知名的天线界元老级人物。

目录

第13章 阻抗与互阻抗
13.1 引言
13.2 天线的互易性定理
13.3 半波长天线的73Ω辐射电阻
13.4 非电流最大点的辐射电阻
13.5 细线天线的自阻抗
13.6 两平行线天线的互阻抗
13.7 边靠边平行天线的互阻抗
13.8 平行共线天线的互阻抗
13.9 梯式平行天线的互阻抗
13.10 其他布置天线的互阻抗
13.11 用定向性和辐射电阻表示的互阻抗
参考文献
习题
第14章 柱形天线和矩量法
14.1 引言
14.2 积分方程法概述
14.3 电流分布
14.4 输入阻抗
14.5 圆柱天线的波瓣图
14.6 细圆柱天线
14.7 带有圆锥形输入段的圆柱天线
14.8 其他形状的天线,类球体天线
14.9 长圆柱天线上的电流分布
14.10 静电学的积分方程和矩量法
14.11 矩量法及其应用于导线天线
14.12 用矩量法求短偶极子的自阻抗、雷达截面和互阻抗
参考文献
习题
第15章 口径分布与远场波瓣图之间的傅里叶变换关系
15.1 连续口径分布
15.2 远场波瓣图与口径分布之间的傅里叶变换关系
15.3 空间频率响应和波瓣图平滑处理
15.4 简单(加法)干涉仪
15.5 口径合成和多口径阵
15.6 栅瓣
15.7 二维口径合成
15.8 “干净”图形的相位闭合或自校准
参考文献
习题
第16章 偶极子阵和口径阵
16.1 引言
16.2 两根受激λ/2单元的边射阵
16.3 两根受激λ/2单元的端射阵
16.4 两根受激λ/2单元的等幅任意相位阵
16.5 密距单元的辐射效率和Q值,W8JK阵
16.6 n根受激单元阵
16.7 地平面上的水平天线
16.8 地平面上的铅垂天线
16.9 八木-宇田天线的变种
16.10 相控阵
16.11 频率扫描阵
16.12 返回式阵和范阿塔阵
16.13 自适应阵和智能阵
16.14 微带阵
16.15 低旁瓣阵
16.16 长导线天线
16.17 帘幕形阵
16.18 天线的馈电位置和方式
16.19 折合偶极子天线
16.20 折合偶极子的变种
16.21 百眼巨人型全空监视天线
参考文献
自适应阵的补充参考资料
习题
第17章 透镜天线
17.1 引言
17.2 非金属介质透镜天线,费马原理(射径等同性)
17.3 人造介质透镜天线
17.4 E-面金属板透镜天线
17.5 透镜天线的容差
17.6 H-面金属板透镜天线
17.7 反射器-透镜天线
17.8 介质杆
17.9 多螺旋透镜
17.10 龙伯透镜和爱因斯坦透镜
参考文献
习题
第18章 频率选择表面和周期结构
18.1 引言:频率选择表面的定义
18.2 半波长厚的介质天线罩
18.3 开缝的金属天线罩
18.4 简单的混合天线罩
18.5 理想的隐形天线罩
18.6 简单周期性导线表面的传输和反射特性
18.7 互补表面与巴比涅原理
18.8 斜入射角
18.9 单元的形状及其演化
18.10 控制入射角和极化的频带宽度
18.11 其他应用
参考文献
习题
第19章 实用大型口径天线的设计考虑
19.1 口径分布与口径效率
19.2 表面不规则性和增益损失
19.3 抛物面反射镜的偏轴工作
19.4 卡塞格伦馈电、赋形反射镜、球面反射镜和偏馈
19.5 低旁瓣的考虑
参考文献
深入阅读的补充参考资料
习题
第20章 大型或独特的天线实例
参考文献
第21章 特殊用途的天线
21.1 引言
21.2 电小天线
21.3 物理上的小天线
21.4 天线架设和典型(非理想)地面的影响
21.5 带接地面的天线
21.6 套筒天线
21.7 旋转场天线
21.8 超旋转场天线
21.9 其他全向天线
21.10 圆极化天线
21.11 高增益全向天线
21.12 埋地天线
21.13 表面波和漏波天线
21.14 设计卫星通信天线的考虑
21.15 用做接收和用做发射的考虑
21.16 频带的考虑
21.17 建筑上可接受的天线
21.18 用于仪表着陆系统(ILS)的天线
21.19 糖铲形天线和3K宇宙背景的故事
21.20 用于近地轨道(LEO)卫星线路的天线
21.21 检测小行星的天线
21.22 泄漏传输线用做天线
21.23 艺术性天线(分形)
21.24 蜂窝-塔树
21.25 用于陆上移动通信系统的天线
21.26 探地雷达(GPR)的天线:脉冲的频带宽度
21.27 植入式天线
21.28 数字式应用的特宽频带天线
21.29 等离子态天线
参考文献
习题
第22章 太赫频率的天线
22.1 引言
22.2a 带偶极子的棱锥喇叭腔
22.2b 夹角反射器阵
22.2c 领结形偶极子
22.3 一种600 THz的天线
22.4 介质透镜的平面天线结构
22.5 太赫频率的波导结构
参考文献
第23章 平衡-非平衡转换器等
23.1 引言
23.2 I型,II型,III型和扼流式巴仑
23.3 频带宽度
23.4a 套筒-偶极子式巴仑
23.4b 变种结构
23.5 支杆式巴仑
23.6 印刷巴仑
23.7 半波长旁路式巴仑
23.8 平衡变换器
23.9 截割式巴仑
23.10 天然巴仑
23.11 折合偶极子到J形匹配天线
23.12 匹配短截线
23.13 陷波器
23.14 结论
参考文献
补充参考资料
习题
第24章 天线测量
24.1 引言
24.2 基本概念
24.3 天线测量的典型误差源
24.4 测量场地
24.5 不同天线参量的测量
24.6 各种特殊测量
参考文献
习题
附录A 参考表格
附录B 参考书、录像带和文章
附录C 计算机程序(代码)
附录D 吸波材料
附录E 测量误差
附录F 带*号习题的答案(下册)

前言/序言

译者序

天线作为国内高校的一门专业课程,其自编教材始于原南京工学院(今东南大学的前身)陆钟祚教授所撰的《实用无线电天线》(中国科学技术仪器公司,1951年)。此后不久,国内全面仿效苏联的教学体系,谢处方先生在南京工学院开设了“电波与天线”课程,随后出版了同名教材上、下册(人民邮电出版社,1958年),即被众多高校所采用。与此同时,若干俄文的天线教材和参考书被陆续译成中文,多种非公开出版的国内自编教材或讲义也担当过重要角色。在此时期引进的少数英文的天线教材中,就有John D. Kraus的 “Antennas”(McGraw�睭ill, 1950)一书。该书以作者所发明的螺旋天线和夹角反射器天线为特色而有别于其他教材,可惜未能被当时的教材体系所接受。

经历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政治动乱的停顿,高校复课迎来了百废俱兴的繁荣局面。分属不同行政部门的教材编审委员会曾拟定了各种层次的教材出版计划,有适用于本科用多学时或少学时天线课程的基础教材;也有适用于研究生的专题性天线教学参考书。其中不乏叙述清楚、结构严谨的佳作,对普及天线教学、提高天线人才的培养质量功不可没。可是,本科教材的大纲基本沿循了苏联教材的严谨而不够生动、详尽而缺少启发的模式;研究生参考书虽则题材多样、内容丰富,但仍似本科教材模式在较高层次的复现,不便于用做单门天线课程的教材。其间,流传较广的有谢处方、丘文杰合编的本科教材《天线原理与设计》(西北电讯工程学院出版社,1985年)和任朗教授的专著《天线理论基础》(人民邮电出版社,1980年)等。

上世纪80年代,国际上也迎来了天线教材出版的高峰时期。相继面市的有研究生与高年级本科生兼用的教材:W.L.Stutzman & G.A.Thiele的“Antenna Theory and Design”(John Wiley & Sons, 1981),R.S. Elliott的“Antenna Theory and Design”(Prentice Hall, 1981),C.A.Balanis的“Antenna Theory:Analysis and Design”(John Wiley & Sons, 1982),R.E.Collin的“Antennas and Radiowave Propagation”(McGraw�睭ill, 1984) 等;以及本科教材K.F.Lee的“Principles of Antenna Theory”(John Wiley & Sons, 1984) 等。这些教材的引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内的教学实践,尤其是C.A.Balanis 著作的第二版(1997) 在国内外备受推崇,堪称国际流行的优秀教材。然而,所有这些教材都带有侧重理论、原理的“学院式”倾向。

最近, John D.Kraus & Ronald J.Marhefka 合著的“Antennas”(Third Edition,2002) ,其书名加有副标题“For All Applications”(适合所有的应用)。确实,本书以其丰富的内容涵盖、广泛的应用联系,以及逾千幅图释、数百道例题和习题,提供了原理论述与工程实例相结合的典范。它为天线课程开创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并兼有工程技术人员进修参考书的功能。

电子工业出版社致力于引进国外优秀教材,慧眼优选出了本书的原版样书。译者承编辑部之约请,盛情难却,更受本书内容特色之吸引而欣然从命,执笔译成中文版。

译者虽从教四十五载,积有多年天线教学和研发之经验,但面对如此内容浩瀚的巨著,顿感力不从心、才疏学浅,只能勉力而为之。故此,书中译词失当、疏误之处难免,敬请读者不吝指正。

章文勋于南京

前言

本书新版较前两版更好地陈述了天线的基本要点,并扩充了最新的无线通信应用的内容。全书结构可按前12章和后12章分成两门课程,具有多种选配组合的灵活性。

第1章全书中提及第1章至第12章的相关内容,均指《天线(第三版)(上册)》中的内容。——编者注介绍有关符号和记号的知识,并附列了一些有用的图表由于版权问题,本书在编辑过程中已删除了一些照片图。——编者注。第2章包含基本的天线概念和天线语言。在第3章中将简述从偶极子到贴片等20余种天线。第4章介绍点源及其场强、功率、相位的波瓣图。点源的边射阵和端射阵则在第5章(上)中介绍。接着,第6章讨论了电偶极子和细直天线及其阵列。各种环天线及其特性在第7章中叙述。第8章(上)是螺旋聚束天线和八木-宇田天线的引论,第8章(下)则是对螺旋天线的详细讨论。第9章介绍缝隙天线、贴片天线和喇叭天线。第10章阐述平板和夹角反射器以及抛物面反射镜天线。第11章讨论宽频带和非频变天线。第12章介绍天线温度、遥感和雷达截面。以上是第一门天线课程的建议章节。

第二门天线课程的建议章节可包含第5章(下)对点源阵内容的拓展,第8章(下)对螺旋天线的深入理解,以及第9章对缝隙天线和喇叭天线的更多知识。然后顺序介绍自阻抗与互阻抗(第13章)、柱形天线(第14章)、口径分布与远场波瓣图之间的傅里叶变换关系(第15章)、偶极子阵和口径阵(第16章)以及透镜天线(第17章)。第18章阐述频率选择表面和周期结构,第19章是对实用大型口径天线的设计考虑。第20章给出若干大型或独特天线的实例。第21章介绍很多特殊用途的天线,包括移动电话天线、仪表着陆系统(ILS,Instrument Landing System)天线、近地轨道(LEO,Low Earth Orbit)卫星天线,等等。第22章详细介绍物理尺寸很小的太赫频率天线。第23章介绍关于平衡-非平衡转换器、变换器、陷波器等的有用知识。最后,第24章给出当代天线测量的完整知识。附录中包含许多有用的表格、参考文献和计算机程序。

本书的特色是配有大量辅助性图示、透彻而富有挑战性的习题集以及丰富的参考文献。下面附有建议的课程设置。当然,也可以有多种不同的选配方案。可以将靠后的一些章节加入第一门天线课程,如第21章中的某些内容可适时地用做第一门天线课程的实例。欢迎读者访问本书的网页www.mhhe.com/kraus,以制订出特定的课程计划。

虽然本书是按教材来编写的,但其中包含的丰富知识,即使对从事实践的工程师来说,也仿佛是一座真正的“金矿”。因为书中包含了数以百计的工作实例,有助于将理论转化为实际。

作者们对众多同仁的协助深表感谢,他们是:


感谢本书评阅者对手稿的有益建议,他们是McGraw�睭ill的项目组:主编Catherine Fields,执行主编Emily Lupash和项目经理Marilyn Rothenberger。

感谢Jerry Ehman博士和Erich Pacht博士认真的编辑加工。作者们还要分别感谢他们各自的妻子Alice Kraus和Deborah Marhefka以耐心和关爱所给予的支持。


John Kraus & Ronald Marhefka


附言1: 虽经极其仔细的审校,书中谬误在所难免,笔者竭诚欢迎指正。可给Ronald Marhefka发电子邮件至 marhefka.1@osu.edu。

附言2: 据统计,本书(英文原版)超出900页,其中包含1200多幅图、130个例题、75个表格、300多道习题、近900篇参考文献以及一套多于2200词条的索引可供快速切入主题。


凡重要的、涉及正文的公式,从各节首起连续编号。当参引另一节的公式时,应完整地引用其章、节和公式编号。例如,式(2.8.4)代表所参引的是第2章第8节的式(4)。参引同一章节中的公式时,只需简单地引用式号。注意,章名和书名被分别作为页眉印刷在单页和双页的顶部。

集中在各章末尾的习题按对应正文所在的节编号,如编号为1.5.2的是与1.5节主题有关的第2题。



《天线(第三版)(下册)》 内容概要 《天线(第三版)(下册)》是一部深入探讨电磁场与电磁波应用领域的专业著作,聚焦于各类实际天线的设计、分析与优化。本书继承了前一版严谨的学术风格,并在内容上进行了大量的更新与拓展,特别关注了当前无线通信、雷达、遥感、微波工程等领域的前沿技术发展对天线性能提出的更高要求。本书的编写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系统且兼具理论深度与工程实践指导的知识体系,帮助读者理解并掌握现代天线设计中的关键原理和方法。 第一章 绪论 本章将从宏观视角出发,为读者构建一个关于天线的整体认知框架。我们将回顾天线在电磁波传输系统中扮演的核心角色,阐述其基本功能——作为电磁能量的辐射体和接收体。本章将重点梳理天线发展历程中的几个关键里程碑,展现不同历史时期技术进步对天线设计理念和性能的深刻影响。同时,还将介绍当前无线通信技术,如5G、Wi-Fi 6/7,以及物联网、卫星通信、自动驾驶等新兴领域中,对天线性能提出的独特挑战,例如宽带化、小型化、高增益、多频共用、定向性以及电磁兼容性(EMC)等。此外,本章还将对天线设计的通用流程进行初步介绍,包括需求分析、参数确定、结构设计、仿真分析、制作与测试等环节,为后续章节的深入探讨奠定基础。 第二章 天线的电磁场理论基础 深入理解天线的物理特性,离不开扎实的电磁场理论基础。本章将系统回顾并深化读者对电磁场与电磁波基本概念的理解,为天线分析提供必要的理论工具。我们将从麦克斯韦方程组出发,推导并阐述电磁波的产生、传播机理,并重点介绍电磁场在时域和频域中的描述方法。在此基础上,本章将详细讲解描述天线辐射特性的基本概念,包括辐射场、近区场与远区场、辐射方向图(三维及二维)、主瓣、旁瓣、零点、波束宽度等。电场的极化特性,如线极化、圆极化、椭圆极化及其在不同天线类型中的体现,也将是本章的重点。此外,我们将介绍天线的输入阻抗、匹配以及焦耳损耗、介质损耗等概念,这些都是影响天线效率和性能的关键因素。 第三章 基本天线类型及其特性 本章将系统介绍几种最基本、最常见的天线类型,并详细分析其工作原理、结构特点、性能参数以及适用场景。 对称振子(Dipole Antenna): 作为最基本的天线模型,我们将详细解析单振子、偶振子(半波长振子)的工作原理,分析其方向图、阻抗和带宽特性。并介绍如何通过改变振子长度、馈电方式来调整其性能。 单极天线(Monopole Antenna): 介绍其相对于地面的辐射特性,分析其工作原理、方向图、阻抗等,并重点讨论其在地平面上的应用,以及与地面的匹配问题。 环形天线(Loop Antenna): 讲解小环天线和共振环天线的原理,分析其辐射特性、与振子天线的区别,以及在测向、接收等方面的应用。 缝隙天线(Slot Antenna): 介绍与振子天线互补的缝隙天线,分析其工作原理、方向图和阻抗特性,并讨论其在印刷电路板(PCB)等集成化设计中的优势。 偶极子阵列(Dipole Arrays): 引入阵列的概念,讲解通过多个偶极子组合如何实现增益提升和波束控制,介绍行波天线、相控阵等基本概念。 第四章 螺旋天线(Helical Antenna) 螺旋天线作为一种能够产生圆极化电磁波的特性天线,在无线通信、卫星通信、雷达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本章将深入探讨螺旋天线的类型、工作原理和设计方法。 轴向模螺旋天线(Axial-Mode Helical Antenna): 详细分析其工作原理,指出其辐射方向图、增益、带宽以及圆极化特性是如何由螺旋的周长、螺距、圈数等参数决定的。将介绍其设计公式和优化方法,以及如何实现高增益和窄波束。 法向模螺旋天线(Normal-Mode Helical Antenna): 阐述其在小尺寸下的工作特性,分析其作为短偶极子或短单极子的行为,讨论其辐射效率和匹配问题。 螺旋天线的设计与优化: 结合仿真工具,讲解如何设计不同频率、不同增益要求的螺旋天线,并讨论影响其圆极化纯度的因素和提高方法。 第五章 微带天线(Microstrip Antenna) 微带天线因其结构简单、易于集成、成本低廉等优点,在现代无线通信系统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本章将详细介绍微带天线的结构、工作原理、设计方法及其各种改进技术。 微带贴片天线(Microstrip Patch Antenna): 详细解析矩形贴片、圆形贴片等基本结构的电磁场分布、辐射机制、谐振条件。介绍其输入阻抗、带宽、效率等关键性能参数。 微带天线的馈电技术: 讲解四种主要的馈电方式:微带线馈电、同轴线探针馈电、缝隙耦合馈电和边缘馈电,并分析它们各自的优缺点及适用场景。 微带天线的带宽扩展技术: 针对微带天线带宽窄的固有缺陷,本章将系统介绍多种提高带宽的方法,包括:多层贴片、厚基板、槽加载、寄生贴片、L型边缘加载等。 其他微带天线结构: 简要介绍如槽线天线、偶极子天线等基于微带技术的其他天线形式。 微带天线的设计流程与仿真: 结合电磁仿真软件,演示微带天线的详细设计流程,包括结构参数的计算、仿真模型的建立、性能的分析与优化。 第六章 喇叭天线(Horn Antenna) 喇叭天线作为一种高效的波导口辐射天线,广泛应用于微波和毫米波频段,尤其是在测量、校准和定向通信中。本章将重点分析各类喇叭天线的设计与性能。 喇叭天线的分类与基本原理: 介绍不同类型的喇叭天线,如角向喇叭、锥形喇叭、棱锥喇叭、双脊喇叭等。分析其通过改变波导口形状和尺寸来控制场分布,从而实现阻抗匹配和定向辐射的原理。 锥形喇叭(Pyramidal Horn): 详细解析其在E面和H面上的方向图特性,分析增益、波束宽度与喇叭口尺寸、喇叭长度的关系。介绍其设计公式和优化方法。 圆锥喇叭(Conical Horn): 分析其与锥形喇叭的异同,重点关注其圆极化特性以及在毫米波频段的应用。 双脊喇叭(Dual-Ridge Horn): 讲解其宽带特性是如何通过引入脊形结构实现的,分析其在宽带测量和通信中的优势。 喇叭天线的阻抗匹配与增益: 讨论如何通过喇叭口设计、渐变段长度来优化阻抗匹配,以及如何提高喇叭天线的增益。 第七章 相控阵天线(Phased Array Antenna) 相控阵天线以其快速电子扫描波束的能力,在雷达、卫星通信、军事电子对抗等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章将深入探讨相控阵天线的设计原理、组成部分及关键技术。 相控阵天线的基本原理: 详细阐述通过改变阵元单元的激励相位来实现波束指向控制的原理。分析移相器在相控阵中的作用,以及电子扫描的优势。 阵列因子(Array Factor): 推导并讲解阵列因子的概念,分析阵元数量、阵元间距、激励幅度和相位对总方向图的影响。 相控阵天线的组成: 介绍相控阵天线的关键组成部分,包括天线阵元、移相器、波束形成网络(BFN)、控制系统等,并分析它们之间的协同工作关系。 无源相控阵与有源相控阵(AESA): 区分无源相控阵和有源相控阵,重点分析有源相控阵在性能、集成度和可靠性方面的优势。 相控阵天线的波束管理与扫描限制: 讨论波束扫描角度的限制、栅瓣现象以及如何通过优化阵元设计和扫描策略来克服这些问题。 相控阵天线的应用: 结合实际案例,介绍相控阵天线在雷达系统、通信系统、电子战系统中的具体应用。 第八章 天线测量与性能评估 准确地测量和评估天线性能是天线设计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本章将介绍天线测量的基本原理、常用方法和设备。 天线性能参数的测量: 详细讲解如何测量天线的增益、方向图、极化特性、阻抗(S参数)、效率、带宽等关键参数。 标准增益天线与校准: 介绍标准增益天线的概念,以及如何利用标准增益天线进行天线测量校准。 远场测量技术: 阐述远场测量室、开阔场地等远场测量环境的要求和测量原理,包括三轴定位、距离要求等。 近场测量技术: 介绍近场测量(平面、柱面、球面)的原理、优点和缺点,以及在复杂环境下的应用。 天线测量设备: 介绍矢量网络分析仪(VNA)、频谱分析仪、功率计、近场/远场测量系统等常用天线测量仪器。 电磁兼容性(EMC)测试: 简要介绍天线在EMC测试中的角色,以及相关的测试标准和方法。 第九章 特殊应用天线 本章将聚焦于一些在特定领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的特殊天线类型,并对其设计和性能进行探讨。 宽带和超宽带(UWB)天线: 介绍实现宽带特性的设计方法,如对数周期天线(Log-Periodic Antenna)、Vivaldi天线、螺旋天线等,并分析其在脉冲雷达、通信等领域的应用。 MIMO天线(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 Antenna): 讲解MIMO系统的基本原理,以及MIMO天线设计中需要考虑的关键因素,如隔离度、相关性、容量等。介绍多种MIMO天线结构。 可重构天线(Reconfigurable Antenna): 探讨如何通过引入可调谐元件(如PIN二极管、PIN FET、MEMS开关、变容二极管等)实现天线频率、极化、方向图的动态重构,以适应复杂多变的无线环境。 智能天线(Smart Antenna): 介绍智能天线与波束形成技术的结合,实现对信号源的跟踪、干扰抑制以及用户数据的优化分配,提高系统容量和覆盖范围。 毫米波天线(Millimeter-Wave Antenna): 针对毫米波频段的特点,介绍其在5G通信、雷达、高精度成像等领域的应用,并重点探讨毫米波天线设计中面临的挑战,如损耗、集成度、制造精度等,以及相应的解决方案,如基于晶圆厂工艺的天线设计。 第十章 天线设计中的电磁仿真技术 电磁仿真软件已成为现代天线设计中不可或缺的工具。本章将介绍常用的电磁仿真软件及其在天线设计中的应用。 全波电磁仿真方法: 简要介绍有限元方法(FEM)、有限差分时域方法(FDTD)、矩量法(MoM)等主流仿真方法的原理、优缺点及适用范围。 常用电磁仿真软件: 介绍HFSS, CST, FEKO, COMSOL Multiphysics等行业主流仿真软件的功能、特点和应用实例。 仿真建模与参数提取: 讲解如何建立精确的天线几何模型,如何设置仿真参数、边界条件,以及如何从仿真结果中提取天线性能参数。 仿真结果的验证与优化: 讨论如何通过对比仿真结果与理论计算或实际测量数据来验证仿真模型的准确性,并利用仿真进行参数优化,以达到最佳设计指标。 后处理与数据可视化: 介绍如何对仿真结果进行后处理,生成三维方向图、S参数曲线、场分布图等,以便于对天线性能进行直观的分析和评估。 附录 常用天线设计公式汇总 天线设计相关标准介绍 专业术语索引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我一直觉得自己的天线知识还停留在比较初级的阶段,很多时候在实际工作中遇到问题,只能靠经验或者查阅大量的零散资料。而《天线(第三版)(下册)》则像一个百科全书,系统地梳理了天线设计的方方面面。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阵列天线的章节,它不仅讲解了基本的相控阵和波束形成原理,还深入探讨了各种先进的阵列天线技术,例如自适应阵列、智能天线等。书中对这些复杂技术的数学推导清晰明了,同时又提供了大量的仿真和实测数据作为验证,这让我对这些前沿技术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最近正在研究一种应用于雷达系统的相控阵天线,书中关于波束扫描范围、旁瓣抑制以及多功能性的讨论,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而且,作者还对近年来出现的一些新型天线材料和设计理念进行了介绍,例如超材料天线、可重构天线等,这让我对天线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有了更清晰的判断。这本书无疑是我在职业生涯中非常重要的一本技术参考书。

评分

我之前对天线理论一直是有点“敬而远之”,觉得它太抽象、太难懂了。但这本书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天线(第三版)(下册)》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它用非常生动形象的比喻和图示,将那些枯燥的数学公式和复杂的电磁场理论,转化成了我能够理解和掌握的知识。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解释某些原理时,会引用生活中的例子,比如用水波来类比电磁波的传播,或者用声音的指向性来解释天线的方向性。这种“化繁为简”的处理方式,极大地降低了学习门槛。书中对于不同天线类型的优缺点分析也非常到位,让我能够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选择最合适的天线。例如,在介绍偶极子天线时,它不仅讲解了其基本原理,还详细分析了其在不同频段下的辐射特性和阻抗匹配问题,以及如何通过改变结构参数来优化性能。这一点对我来说非常实用,因为我经常需要根据项目需求来选择和设计天线。而且,这本书的排版也很舒服,大量的图表和公式都处理得恰到好处,阅读起来一点也不费力。

评分

我是一个对无线通信充满好奇的学生,一直想深入了解天线的奥秘。《天线(第三版)(下册)》这本书,无疑是我探索这个世界的绝佳指南。它不像我之前看过的某些教材那样,上来就讲一堆晦涩难懂的公式,而是从非常直观的角度出发,一点点地引导我去理解天线的基本原理。比如,书中对于不同天线结构在电磁场分布上的差异,用了大量的仿真图和剖面图来展示,这让我能够直观地看到电磁波是如何在天线周围传播的。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天线效率和带宽的讨论,作者用非常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了这些关键参数的含义,并且详细说明了影响它们的各种因素,例如材料损耗、结构尺寸、工作频率等等。这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为什么不同的天线会有不同的性能表现,以及如何通过调整设计来优化这些性能。这本书让我对天线不再感到神秘,反而充满了探索的兴趣,我迫不及待地想继续学习书中的其他内容。

评分

作为一名射频工程师,我深知天线在整个通信系统中的关键作用。在我看来,《天线(第三版)(下册)》绝对是行业内的“宝藏”级读物。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指引我深入探索天线设计的奥秘。我特别欣赏书中在讲解过程中,会穿插一些关于天线测量和校准的实用技巧,这些内容在很多理论书籍中是很难找到的。比如,关于近场测量和远场测量的区别与联系,以及如何进行精确的阻抗匹配和方向图测量,书中都给出了详细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这对我来说,可以省去很多摸索的时间和试错成本。另外,这本书对于天线设计的标准化和规范化也有很好的体现,很多设计流程和参数选择都遵循了行业内的最佳实践,这对于培养规范的设计思维非常有益。我甚至觉得,这本书对于一些刚刚入门的天线工程师来说,简直是“从零开始”的最佳启蒙读物,它能够帮助他们建立起扎实的基础,避免走弯路。

评分

这本《天线(第三版)(下册)》真的是让我眼前一亮!之前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深入浅出讲解天线理论和应用的教材,终于被它吸引住了。翻开目录,我就被深深地吸引了。从经典的偶极子天线、单极子天线,到更加复杂的微带天线、缝隙天线,再到一些前沿的MIMO天线、智能天线,几乎涵盖了现代通信领域所有重要的天线类型。而且,作者并没有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用大量的工程实例和仿真结果来佐证理论知识,这对于我们这些实际操作的工程师来说,简直是福音!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天线设计和优化那一章节,讲解得非常细致,一步步带着读者从需求分析、参数选择,到仿真建模、结构设计,最后到实际测试和调试,整个过程都清晰明了。书中还穿插了不少关于新材料、新工艺在天线设计中的应用,这对于我紧跟行业发展趋势非常有帮助。我尝试着按照书中的方法,在仿真软件中搭建了一个简单的微带天线模型,结果与书中的预测非常吻合,这让我对这本书的实用性有了更深的体会。总的来说,这本书内容详实,理论与实践结合得非常紧密,是任何想要深入了解天线领域的人的必备参考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