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柟年谱

吕柟年谱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米文科 著,王志刚,刘学智 编
图书标签:
  • 吕柟
  • 年谱
  • 明代
  • 人物
  • 史料
  • 地方史
  • 家族史
  • 谱牒
  • 传记
  • 学术
  • 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20307086
版次:1
商品编码:12309177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横渠书院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02
字数:283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吕柟(1479-1542),字仲木,号泾野,陕西高陵人,薛敬之弟子,为河东薛瑄之学在明代关中地区重要的传人,也是继北宋张载之后关学发展的又一高峰。在思想方面,其以“尚行”为主,恪守程朱主敬穷理、知先行后之传,主张回归孔孟,“以仁为学”,并继承和发扬了关学读经重礼、躬行实践的学风。而他在山西、南京等地的讲学,对于推动当地讲学之风和传播关学起了较大作用。《吕柟年谱》以《泾野先生文集》为基础,并参考其他相关著述和资料,细致地梳理了吕柟的生平行事、思想开展和讲学活动等。

作者简介

  米文科,1978年生,山西汾阳人,宝鸡文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哲学博士。2011年于陕西师范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主要从事明清关学与儒佛道三教关系研究。在《中国哲学史》《光明日报》《孔子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论文二十多篇,出版专著《吕柟评传》、古籍点校《泾野先生文集》和合著《关学研究探微》等书,主持教育部青年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子课题多项。

目录

吕柟学行简述
凡例
吕柟年谱
成化十五年己亥(1479),一岁
成化十六年庚子(1480),二岁
成化十七年辛丑(1481),三岁
成化十八年壬寅(1482),四岁
成化十九年癸卯(1483),五岁
成化二十年甲辰(1484),六岁
成化二十一年乙巳(1485),七岁
成化二十二年丙午(1486),八岁
成化二十三年丁未(1487),九岁
弘治元年戊申(1488),十岁
弘治二年己酉(1489),十一岁
弘治三年庚戌(1490),十二岁
弘治四年辛亥(1491),十三岁
弘治五年壬子(1492),十四岁
弘治六年癸丑(1493),十五岁
弘治七年甲寅(1494),十六岁
弘治八年乙卯(1495),十七岁
弘治九年丙辰(1496),十八岁
弘治十年丁巳(1497),十九岁
弘治十一年戊午(1498),二十岁
弘治十二年己未(1499),二十一岁
弘治十三年庚申(1500),二十二岁
弘治十四年辛酉(1501),二十三岁
弘治十五年壬戌(1502),二十四岁
弘治十六年癸亥(1503),二十五岁
弘治十七年甲子(1504.),二十六岁
弘治十八年乙丑(1505),二十七岁
正德元年丙寅(1506),二十八岁
正德二年丁卯(1507),二十九岁
正德三年戊辰(1508),三十岁
正德四年己巳(1509),三十一岁
正德五年庚午(1510),三十二岁
正德六年辛未(1511),三十三岁
正德七年壬申(1512),三十四岁
正德八年癸酉(1513),三十五岁
正德九年甲戌(1514),三十六岁
正德十年乙亥(1515),三十七岁
正德十一年丙子(1516),三十八岁
正德十二年丁丑(1517),三十九岁
正德十三年戊寅(1518),四十岁
正德十四年己卯(1519),四十一岁
正德十五年庚辰(1520),四十二岁
正德十六年辛巳(1521),四十三岁
嘉靖元年壬午(1522),四十四岁
嘉靖二年癸未(1523),四十五岁
嘉靖三年甲申(1524),四十六岁
嘉靖四年乙酉(1525),四十七岁
嘉靖五年丙戌(1526),四十八岁
嘉靖六年丁亥(1527),四十九岁
嘉靖七年戊子(1528),五十岁
嘉靖八年己丑(1529),五十一岁
嘉靖九年庚寅(1530),五十二岁
嘉靖十年辛卯(1531),五十三岁
嘉靖十一年壬辰(1532),五十四岁
嘉靖十二年癸巳(1533),五十五岁
嘉靖十三年甲午(1534),五十六岁
嘉靖十四年乙未(1535),五十七岁
嘉靖十五年丙申(1536),五十八岁
嘉靖十六年丁酉(1537),五十九岁
嘉靖十七年戊戌(1538),六十岁
嘉靖十八年己亥(1539),六十一岁
嘉靖十九年庚子(1540),六十二岁
嘉靖二十年辛丑(1541),六十三岁
嘉靖二十一年壬寅(1542),六十四岁
嘉靖二十三年甲辰(1544)
嘉靖二十九年庚戌(1550)
嘉靖三十二年癸丑(1553)
嘉靖三十四年乙卯(1555)
隆庆元年丁卯(1567)
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书摘

  《吕柟年谱》:
  张士隆请吕柟定河东书院应祀三晋名贤。吕柟在《答张仲修书》中指出:“后世士论弗正,多崇言卑行,贵名贱实。故马融训诂,虽杀李固,犹祀孔庙;尹焞正学,虽贤如朱熹,亦短其致知。”故主张从祀标准应“惟取大节,不论言语”,重行不重言。
  马汝骥《行状》:张仲修为御史,筑河东书院成,请定三晋应祀名贤。公既论定其祀,又答以书,为及“上之给命,正多贵言贱行。故马融训诂,虽附势杀贵,犹祀孔庙;尹焞守死善道,如朱熹亦短其致知,以孔、颜之学观之,后儒失之远矣。故今定祀,惟取大义,不论文辞,俾学者知所趋向”。
  《泾野先生文集》卷20《答张仲修书》:承命查定三晋名贤,奉祀河东书院。按史志,在古有若解州风后、平阳仓颉,在唐虞有若稷山后稷,在夏有若安邑关龙逢,在商有若夏县巫成、平陆傅说、首阳伯夷、叔齐,在周有若平遥尹吉甫、介休介之推、晋阳羊舌肸、西河卜商,在汉有若介休郭泰、太原王烈、解州关羽,在晋有若晋阳郭琦,在隋有若龙门王通,在唐有若太原狄仁杰、闻喜裴度,在宋有若平阳孙复、夏县司马光、介休文彦博,在大明有若河津薛碹。夫自周、汉以来,兹土名贤众矣,然多有瘢垢:智如士会,奔秦而计挠臾骈;信如荀息,事君而不明嫡庶;友如邓攸,位高颇媚权贵;忠如霍光,溺妻不正大义。王延之孝,仕于刘聪;柳宗元之文,党于叔文。他若董狐、祁奚、宫之奇、段干木、周续之、周党、王续、韩通、赵鼎辈,虽有懿行,不尽纯粹,皆不得与诸君子并。夫后世士论弗正,多崇言卑行,贵名贱实。故马融训诂,虽杀李固,犹祀孔庙;尹焞正学,虽贤如朱熹,亦短其致知。以孔、颜之学观之,后儒失之远矣。故今定祀,惟取大节,不论言语,俾学者知所趋向。
  作《再答张子书》,与张士隆讨论后稷从祀问题,主张后稷应该从祀。
  《泾野先生文集》卷20《再答张子书》:后稷之祀,初意如吾兄之意。寻谓“配天之事,出于我朝,则今甚不敢,出于前代,则今已罢祀矣”,若谓有当时配天之嫌,使后世遂绝祀焉,如之何其可也?且思文之诗,乃周家子孙追述之仁,一代之私情也,虽配天不为过。书院之祀,乃晋国乡土仰止之义,万世之公论也,虽释菜不为卑。洪武初,曾以后稷配先农,虽寻罢祀,其初亦不以曾配天而不少变也。今天下乡贤之祀,皆不请于朝,不列于祀典,非如所谓天地山川六宗,历代帝王截然而不敢犯者也,但出于其土,士人私尊之意,义起之礼耳。如皆取其贤之小者,去其贤之大者,以为不敢,则又何以为名教也?又如孔子,天下固祀以天子礼乐,而曲士小儒亦得家祭而屋祝之,人不以为僭也。故后稷,周先也,周灭不祀已非矣。后稷,晋产也,晋之乡人亦禁而不敢祀,何哉?若是,则稷山之庙,武功之祠,皆可毁矣。如礼可从,当自后稷至商叔齐为正位,其余以代而列左右。惟吾兄再与三晋礼士议之。
  九月十日,张嘉谟来访,有七律《九月十日张郎中舜卿平蜀回升济宁佥事夜过泾野草堂话兵》。
  按:诗见《泾野先生别集》卷12。
  张舜卿即张嘉谟(1472-1533),字舜卿,宁夏人。弘治十五年(1502)进士,官至山东按察司佥事。传见许宗鲁《山东按察司佥事张公嘉谟墓志铭》(《国朝献征录》卷95)。
  ……
吕柟年谱:一段追溯历史的回响 《吕柟年谱》并非一本简单的传记,它是一幅徐徐展开的时代画卷,一次对个体生命与宏大叙事交织的深刻探寻。本书以严谨的态度,铺陈了主人公吕柟先生跌宕起伏的一生,从其呱呱坠地之初,到风华正茂的岁月,再到暮年回首,每一个节点都精心考究,力求还原历史的真实肌理。然而,《吕柟年谱》的价值远不止于此,它更是一面折射社会变迁的镜子,映照出吕柟先生所处时代的风云际会、文化思潮以及风俗人情。 书名“年谱”二字,本身就蕴含着一种时间的纵深感和历史的沉淀。它并非恣意挥洒的散文,也不是虚构情节的小说,而是基于扎实的史料,以时间为轴线,系统梳理和记录人物生平事迹的著作。在这部《吕柟年谱》中,编撰者怀揣着对历史的敬畏之心,对吕柟先生的生平进行了全方位的梳理。从他早年的家庭环境、教育背景,到他参与的各项重要活动,再到他所经历的关键转折和人生感悟,无不详尽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阅读《吕柟年谱》,就如同踏上一段穿越时空的旅程。我们可以看到,在某个特定的年份,某个特定的地点,吕柟先生经历了什么,做出了怎样的选择,又留下了怎样的印记。这些点点滴滴的事件,如同散落的珍珠,被编撰者精心串联起来,形成了一条清晰的人生轨迹。而在这条轨迹的背后,是那个时代的脉搏在跳动。 举例来说,如果吕柟先生生活在一个变革的年代,那么《吕柟年谱》中必然会详细记录下这场变革如何影响了他的人生轨迹。他是否积极参与其中,又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他的思想是否因此受到冲击和启发?他的生活方式是否随之改变?这些问题,都将在年谱中找到线索。年谱不仅仅是在讲述一个人的故事,更是在讲述一个时代的故事。通过吕柟先生的视角,我们可以更直观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呼吸,理解那个时代人们的喜怒哀乐,以及他们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吕柟年谱》在内容的处理上,力求做到客观公正,不偏不倚。编撰者在收集史料的过程中,必然会广泛搜集各类文献、档案、书信、日记,以及通过访谈等方式,力求还原一个立体、真实、可信的吕柟形象。对于一些可能引起争议或存在不同解读的事件,年谱会呈现出不同的观点或依据,让读者自行判断,从而避免了单一叙事的局限性,增加了历史研究的厚度。 本书的另一大特色在于其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一本书的价值,往往体现在它是否能够捕捉到那些容易被忽略的细微之处。例如,在描述吕柟先生的成长过程中,年谱可能会提及他童年时期的某个玩伴,某个影响他一生的老师,或者某本对他产生启迪的书籍。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却往往能够触及人物性格形成和思想发展的深层原因,展现出人物的鲜活生命力。同样,在描述他所处的社会环境时,年谱可能会细致地描绘当时的社会习俗、风土人情、人们的衣食住行,甚至是街头巷尾的市井生活。这些生动的细节,不仅能够为读者提供丰富的历史信息,更能勾起读者对那个时代的想象,仿佛身临其境。 《吕柟年谱》并非仅仅是历史事件的堆砌,它更注重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探索。虽然年谱是以记录事实为主,但通过对吕柟先生言行的梳理,以及对其思想变化的呈现,我们可以窥探到他内心的波澜。他的坚持与妥协,他的理想与现实,他的喜悦与失落,都将在年谱中得到体现。这种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挖掘,使得《吕柟年谱》超越了一般的史料汇编,而具备了深刻的人文关怀和思想深度。 此外,《吕柟年谱》在语言风格上也力求朴实、严谨,避免华丽的辞藻和空洞的渲染。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是对历史的尊重和对人物的敬意。编撰者以一种近乎考古的严谨态度,将零散的史料重新组合,赋予其生命,让历史在读者面前重现。这种“少即是多”的写作方式,反而更能凸显出吕柟先生和他所处的时代的重量。 纵观整部《吕柟年谱》,它所呈现的不仅仅是一个人的生平,更是一段时代的缩影。通过吕柟先生的人生轨迹,我们可以看到历史进程的演变,社会思潮的起伏,以及文化传统的传承与创新。它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让我们能够从一个具体而微的个体生命,去理解宏大历史的运行规律,去感悟历史的厚重与沧桑。 《吕柟年谱》的价值,在于它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财富。它不仅是研究吕柟先生个人生平的重要参考,更是研究其所处时代社会、文化、政治等方方面面的重要文献。对于历史研究者而言,它是一座取之不尽的宝库;对于普通读者而言,它是一扇了解历史、感悟人生的窗口。 总而言之,《吕柟年谱》是一部以时间为脉络,以严谨为基石,以细节为血肉,以深度为灵魂的著作。它以一种沉静而有力的方式,讲述了一个人的一生,也记录了一个时代的呼吸。阅读它,便是在与历史对话,是在追溯过往的回响,也是在寻找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种对历史的梳理,一种对生命的尊重,一种对时代的记录。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考究,初上手时,那种沉甸甸的质感和泛着微光的封面材质,立刻就给人一种庄重且值得细读的感觉。扉页上的字体选择典雅而不失现代感,墨色的运用恰到好处,使得整本书散发出一种古典的韵味。我特别留意了纸张的选择,它的纹理细腻,翻页时发出的轻微沙沙声,仿佛在低语着历史的厚重。装帧的内衬部分,采用了深沉的藏青色,与书脊的暖棕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色彩搭配不仅视觉上舒适,更在无形中提升了阅读的仪式感。虽然我尚未深入内容,但仅凭这外在的呈现,便足以感受到出版方在制作上的匠心独 निय,这种对细节的执着,无疑预示着内容本身也经得起推敲,让人充满期待地想要探索其内在的脉络与深邃。这种实体书的触感和美学价值,是电子阅读无法替代的宝贵体验,它更像是一件艺术品,静静地陈列在那里,便能散发出一种历久弥新的力量。

评分

我花了很长时间来研究这本书的排版布局,这绝对是一本为深度阅读者量身定制的刊物。页边距的处理非常科学,既保证了文字的呼吸空间,又避免了版面过于空旷带来的失焦感。特别值得称赞的是,正文段落之间的行距调整得恰到好处,即使是面对大段需要持续专注的文字时,眼睛的疲劳度也明显降低了不少。此外,书中对于引文和注释的规范化处理也体现了极高的学术水准。引注部分采用了清晰的脚注形式,编号清晰,字体略微缩小但依然易于辨认,这极大地便利了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进行交叉比对和深入研究。整体来看,这本书的版式设计遵循了一种“少即是多”的哲学,它没有花哨的装饰,而是将所有注意力都引导向文本本身,营造出一种沉静、专注的阅读氛围,让人感觉自己是真正进入了一场严肃的学术对话之中,而不是被冗余的视觉元素所打扰。

评分

作为一名对历史文献的可靠性要求极高的读者,我对这本书的引证和参考资料部分给予了高度关注。我特地翻阅了书末的参考文献列表,其广度和深度令人印象深刻,涵盖了官方档案、私人信件、同时期学者的论述,甚至还有一些似乎是首次被系统性引用的原始材料。这种扎实的研究基础,让我在阅读过程中产生了一种强烈的信任感。每当一个关键论点出现时,我都能预期到背后必然有详实的资料支撑,这种确定性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信心。它传递出的信息是:这不是基于想象或二手解读的轻量级作品,而是经过了田野考察和文献审辨的重磅成果。这种对原始材料的尊重和驾驭能力,是任何优秀学术著作的灵魂所在,它确保了书中所有结论的重量和说服力,让人愿意投入大量时间去认真消化其中的每一个论断。

评分

这本书的目录结构设计得极其精妙,它不像某些传记或编年史那样简单地按时间线性排列,而是似乎构建了一种内在的逻辑网格。初看目录时,我发现章节的划分似乎不仅仅是时间节点上的分割,更像是对某个特定时期内核心议题的提炼与聚焦。某些章节标题的并置,引发了我对其中潜在关联性的思考,这让我意识到,作者在梳理脉络时,可能采用了多维度的考察视角,而非单一的叙事线索。这种编排方式,对于希望快速掌握某个时间段内关键事件和思想转折点的读者来说,无疑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它引导着读者从宏观的框架入手,逐步深入到微观的细节,仿佛是为我们提供了一张导览图,让我们在进入浩瀚的史料迷宫之前,就已经对整体地形有了清晰的认识和心理准备,这种结构上的智慧,为后续的阅读体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评分

这本书在装帧和内容组织之外,其所营造的整体“场域感”非常独特。它不像某些流行的通俗读物那样试图用花哨的语言来吸引眼球,也不同于某些过于干燥的学术专著令人望而却步。它成功地找到了一种平衡点——一种既保持了学术的严谨性,又充满了叙事张力的中间地带。我能感受到一种深沉的敬意,这种敬意不仅是对书写对象本人,也是对历史事实本身的尊重。这种气质上的统一,使得阅读过程变成了一种沉浸式的体验,仿佛不是在读一个被整理过的“生平”,而是在参与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整体氛围是肃穆而又充满探究热情的,它鼓励读者带着问题去阅读,并在阅读中自然而然地产生新的疑问,推动我们持续地去追溯和探寻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更深层次的意义。这种“引导性”的阅读体验,是衡量一本好书价值的重要标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