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精神病学及相关专业人员为读者对象,能够作为精神科高年资住院医师和主治医师的培训教材,也可作为其他临床专业医师(如内科医师、全科医师等)的培训教材,以及心理学从业人员的参考书。内容定位是学习类的工具书,可以参照书中内容来做临床工作,强调临床诊疗,是医师的案头工具书;既能用于不断巩固基础知识,也可以学习到国际国内新的知识进展。
本书共三十六章,对精神病学的发展、精神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诊断评估及治疗康复等进行了系统详尽的阐述,详细介绍了各类精神疾病,并涉及了司法精神病学、心身医学、公共精神卫生、精神卫生医院管理及中医精神病学等相关内容。全书内容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既是医学生的专业用书,也是精神科医师和全科医师等从业人士的工具书,同时本书也为患者乃至普通大众了解精神病学提供了一本良好的读物。
本版图书将在继承《精神病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启动图书再版编写工作时,正逢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在全世界发行并应用于临床,因此,新版的《沈渔邨精神病学》更多地采用了DSM-5的框架结构。本书分为:基础篇,包括精神病学史、神经基础、神经生化基础、神经解剖基础、遗传基础、认知基础、心理学基础、流行病学基础、文化、应激和精神病学;临床技能篇,包括精神病理学、病史采集、精神检查、辅助检查、心理测量以及诊断和分析思路;临床障碍篇,沿袭了DSM-5中的基本的临床障碍;治疗篇,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物理治疗、外科治疗、护理、社区康复;其他部分,包括司法精神病学概论、心身医学与精神病学概论以及精神障碍的公共卫生服务。
陆林,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所长、国家精神心理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北京大学临床心理中心主任。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学术带头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科技部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生命科学联合中心PI,北京大学IDG麦戈文脑科学研究所PI。
第一章精神病学概论
第二章精神疾病的神经科学基础
第三章精神病学的心理学基础
第四章应激与精神健康
第五章人文精神病学概论
第六章精神障碍流行病学
第七章精神病理学
第八章精神障碍的评估及相关检查
第九章精神障碍的分类与诊断
第十章神经发育障碍
第十一章排泄障碍
第十二章精神分裂症谱系及其他精神病性障碍
第十三章双相情感障碍及相关障碍
第十四章抑郁障碍
第十五章焦虑障碍
第十六章强迫及相关障碍
第十七章创伤及应激相关障碍
第十八章分离障碍
第十九章躯体症状及相关障碍
第二十章进食障碍
第二十一章睡眠障碍
第二十二章性与性生理心理障碍
第二十三章物质使用相关障碍
第二十四章非物质成瘾障碍
第二十五章 神经认知障碍
第二十六章人格障碍
第二十七章心理治疗
第二十八章精神药物治疗
第二十九章物理治疗
第三十章精神障碍护理
第三十一章精神障碍康复
第三十二章司法精神病学
第三十三章心身医学与精神病学
第三十四章公共精神卫生
第三十五章精神卫生专科医院管理
第三十六章中医精神病学
索引
近年来,精神病学取得了飞跃式发展。遗传学、神经生理、神经生化、精神药理、神经免疫等基础学科迅猛发展,持续升级换代的传统技术和不断涌现的新兴技术在精神疾病的诊治和研究中得以广泛应用。近年来美国、欧洲国家以及中国“脑计划”的提出,进一步为精神病学的发展创造了广阔的平台。2013年5月1日我国《精神卫生法》的实施,不但为广大的精神障碍患者提供了法律保护,更为精神病学的临床研究与医学服务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2014年10月,国家精神心理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设立,将中国精神卫生事业再次推上高速发展的新平台。在此形势下组织对《沈渔邨精神病学》第6版的编写符合学科发展和广大从业人员的需要,将有利于推动我国精神卫生事业的发展。
初次接触精神病学领域,这本《沈渔邨精神病学(第6版)》无疑是很多人心中的“圣经”。我是一名对心理健康议题充满好奇的普通读者,并非专业人士。吸引我购买这本书的,是它在学术界的声誉,以及我个人对理解人类精神世界奥秘的渴望。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更清晰地认识精神疾病的种种表现,了解其背后的可能成因,并对患者及其家属的困境产生更深的共情。同时,我也期待这本书能为我提供一些初步的、科学的视角来解读身边可能出现的心理困扰,而非仅仅停留在道听途说的层面。我对书中那些复杂的理论和术语有些许畏惧,但也怀揣着学习的决心。我希望能看到书中对不同精神障碍的分类、诊断标准、治疗方法的介绍,即使我无法深入理解每一个细节,也能对其有一个宏观的认识。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感受到人类在面对精神疾病时的挑战与进步,以及医学在这条道路上所付出的努力。我尤其关注书中对于儿童和青少年精神健康的部分,因为这是我生活中非常关心的一个方面。
评分我是从事心理咨询工作多年的一名咨询师,阅读《沈渔邨精神病学(第6版)》的目的是为了更深入地理解精神疾病与心理咨询之间的联系。我深知,很多来访者在寻求心理咨询的同时,也可能伴有不同程度的精神障碍。因此,我对书中关于精神疾病的诊断标准、病程特点以及与心理因素的相互作用有着浓厚的兴趣。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更准确地识别和评估来访者的精神健康状况,以便在心理咨询中能够更好地与之合作,并与精神科医生进行有效的转介和协作。书中对于各种心理治疗方法的介绍,特别是与精神疾病相关的治疗取向,是我关注的重点。我希望从中学习到如何在我的咨询实践中,更好地运用和整合不同治疗手段,以期帮助来访者达到更佳的康复效果。我也希望书中能够提供关于精神疾病的预防和早期干预方面的建议,以期在我能够发挥积极作用的领域,为公众的心理健康贡献一份力量。
评分作为一名对心理学有一定基础的在读学生,我一直将《沈渔邨精神病学(第6版)》视为学习的重要参考。这本书的厚重感本身就暗示了其内容的深度与广度。我的学习目标是能够系统地掌握精神病学的核心知识体系,并为未来的临床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我希望通过阅读,能够深入理解各种精神疾病的病理生理学机制,掌握现代精神医学的诊断方法和鉴别诊断的思路。书中对于不同疗法的详细论述,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以及其他物理治疗手段,是我尤为期待的部分。我希望能从中学习到如何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案,并理解不同疗法的作用原理和局限性。此外,我非常关注书中关于精神疾病的流行病学、预防和康复的章节,因为这些内容对于理解精神疾病的全貌至关重要。我希望这本书能帮助我构建一个完整的知识框架,让我能够自信地面对精神病学领域的挑战,并为将来成为一名合格的精神科医生做好准备。
评分作为一名有多年临床经验的精神科医生,我阅读《沈渔邨精神病学(第6版)》是为了更新知识、巩固临床实践。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一本教材,更是精神病学领域不断发展的缩影。我关注书中对于最新研究成果的收录,特别是关于神经生物学、遗传学以及新型治疗方法的进展。我希望通过阅读,能够及时了解精神病学领域的前沿动态,并将这些新知识融入到我的日常临床工作中。书中对于疑难病例的分析和讨论,以及对不同学派观点的梳理,也是我非常看重的部分。我希望从中能够获得新的启发,提升自己解决复杂临床问题的能力。同时,我也希望书中能够提供更具操作性的临床指南和诊疗规范,以帮助我更准确、更有效地为患者提供服务。这本书的更新迭代,也代表着医学对人类精神世界认识的不断深化,我期待在其中看到这些进步的痕迹。
评分我是一名对心理健康文化推广抱有热情的媒体从业者,阅读《沈渔邨精神病学(第6版)》的目的是为了获取权威、严谨的知识,以便更好地向公众传播正确、科学的精神健康理念。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一个坚实的知识基础,让我能够理解精神疾病的本质,避免传播不实信息或误导性的观点。我关注书中对于常见精神疾病的科普性介绍,以及对精神疾病污名化问题的探讨。我希望能够从中学习如何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复杂的医学概念传达给普通大众,让他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和接纳精神疾病患者。同时,我也希望了解精神疾病的社会影响和预防策略,以便在媒体宣传中能够强调心理健康的积极意义,并倡导一个更加包容和支持性的社会环境。这本书的权威性,将是我进行相关内容创作的重要保障,我期待它能帮助我成为一名合格的、负责任的精神健康信息传播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