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指南:神经病分册(原著第4版)

治疗指南:神经病分册(原著第4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写 著,[澳大利亚] 治疗指南有限公司,组织 编
图书标签:
  • 神经病学
  • 临床指南
  • 医学
  • 神经系统疾病
  • 诊断
  • 治疗
  • 神经内科
  • 病例分析
  • 医学教育
  • 专业参考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310477
版次:2
商品编码:12349201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8-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63
字数:191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本书是神经科医师的理想参考书,也可供临床医师、全科医师、社区医师、实习进修医师等参阅。
1.《治疗指南》丛书由澳大利亚治疗指南有限公司组织编写,国内相关领域专家学者翻译,共14个分册。
2.《神经病分册》原著第4版全新改版。
3.内容包括神经科常用药物简介,常见神经系统疾病如癫痫、面部疼痛、头痛、运动障碍性疾病、多发性硬化、神经肌肉疾病、神经性疼痛、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前庭功能紊乱的诊断、治疗等
4.内容丰富详尽,诊疗方法精要、指导性强。

内容简介

本书共11章,包括神经科常用药物简介,常见神经系统疾病如癫痫、面部疼痛、头痛、运动障碍性疾病、多发性硬化、神经肌肉疾病、神经性疼痛、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前庭功能紊乱的诊断、治疗等内容。本书内容丰富详实,突出了新颖性和实用性,是神经科医师的理想参考书,也可供临床医师、全科医师、社区医师、实习进修医师等参阅。

作者简介

赵志刚,北京天坛医院药剂,主任,北京天坛医院药剂科主任,北京天坛医院国家药物试验机构副主任兼办公室主任。主要从事工作:临床药理/临床药学。现兼任中国药学会医院药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抗癌协会抗癌药物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非处方药物协会自我药疗教育专业委员会(第二届) 副主任委员、北京中医药学会药事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药学会抗生素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临床药学学科委员会委员、北京脑血管疾病防治协会常务理事、北京执业药师协会理事、北京药学会药理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基本药物目录评审委员会专家、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评审委员会咨询专家、北京中医药学会临床药学专业委员会委员等20余项。担任《药品评价》主编、《药学服务与研究》、《中南药学》副主编,《中国医院药学杂志》、《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中国医药导刊》、《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中国药学杂志》、《中国药房》、《中国新药杂志》、《药物不良反应》、《中国药事》、《中国卒中杂志》、《中国执业药师》等编委。至今发表学术论文170余篇,主编学术著作20余部,参编学术著作30余部。获得多项科研奖励和荣誉:“颅内生殖细胞瘤联合化疗的临床应用”1995年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994-2008年间获我院王忠诚基金奖二等奖5次,三等奖6次,1997年获北京市卫生局先进个人和北京市爱国立功竞赛标兵。脑血管疾病治疗药物透皮给药技术的研究”,课题成果获得 “尼莫地平贴片” 专利。

目录

第1章神经科常用药物简介1
1.1抗癫痫药 1
1.2帕金森病用药16
1.3多动性运动障碍用药21
1.4偏头痛用药22
1.5脑血管疾病用药25
1.6免疫调节药和免疫抑制药29
1.7肌肉松弛药38
1.8神经肌肉疾病用药39
1.9治疗膀胱综合征用药41
1.10梅尼埃病用药42
第2章癫痫44
2.1首次癫痫发作46
2.2癫痫治疗的一般措施46
2.3抗癫痫药治疗的一般原则47
2.4癫痫监测50
2.5全面性癫痫51
2.6部分性(局灶性)癫痫53
2.7强直-阵挛发作(全面性或部分性起源不详)58
2.8其他小儿癫痫发作59
2.9难治性癫痫65
2.10终止抗癫痫药治疗65
2.11癫痫持续状态66
2.12长时间或反复癫痫发作68
2.13女性抗癫痫药治疗69
第3章面部疼痛73
3.1三叉神经痛73
3.2舌咽神经痛74
3.3面部偏头痛75
3.4颞下颌疼痛及功能障碍综合征75
3.5牙痛(非外伤性)75
3.6带状疱疹面部疼痛75
3.7急性青光眼76
3.8心绞痛76
3.9窦性疼痛76
3.10非典型面部疼痛76
第4章头痛78
4.1紧张性头痛81
4.2偏头痛84
4.3丛集性头痛98
4.4阵发性偏头痛101
4.5冰凿样头痛101
4.6咳嗽性头痛、劳累性头痛和性交性头痛101
4.7颈源性头痛103
4.8枕神经痛103
4.9巨细胞动脉炎(颞动脉炎)104
4.10物质滥用或戒断后头痛104
4.11外伤后头痛106
4.12腰穿后头痛107
第5章运动障碍疾病109
5.1帕金森病110
5.2帕金森叠加综合征121
5.3特发性震颤及其他相关疾病122
5.4舞蹈症和投掷症125
5.5肌阵挛127
5.6肌张力障碍127
5.7药物诱导性运动障碍130
5.8偏侧面肌痉挛131
5.9抽动131
第6章多发性硬化133
6.1诊断135
6.2预后136
6.3急性复发137
6.4基础疾病的治疗138
6.5多发性硬化的对症治疗146
6.6其他考虑151
6.7儿童多发性硬化153
第7章神经肌肉疾病155
7.1肌肉痉挛155
7.2肌肉疾病156
7.3重症肌无力162
7.4僵人综合征166
7.5面神经(Bell’s)麻痹166
7.6周围神经病167
7.7肌强直171
7.8运动神经元病(肌萎缩侧索硬化)171
7.9急性臂丛神经炎172
7.10腰骶神经丛炎172
7.11神经嵌压综合征173
7.12疲劳173
第8章神经性疼痛175
8.1神经性疼痛的治疗177
8.2急性带状疱疹182
8.3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184
8.4幻肢痛186
第9章卒中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一级预防187
9.1高血压的治疗187
9.2戒烟188
9.3糖尿病的管理188
9.4高脂血症的管理188
9.5小剂量阿司匹林预防缺血性脑卒中189
9.6心房颤动患者缺血性脑卒中的预防189
9.7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治疗191
9.8小血管缺血性改变192
第10章卒中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管理193
10.1卒中分类193
10.2急性缺血性脑卒中194
10.3短暂性脑缺血发作207
10.4脑出血209
10.5蛛网膜下腔出血211
10.6卒中后恢复212
第11章前庭功能紊乱215
11.1眩晕215
11.2晕动病226
11.3步态性共济失调(或失衡)227
11.4耳鸣227
附录1抗癫痫药治疗监测229
附录2信息来源233
附录3神经系统药物在妊娠期和哺乳期中的应用237
术语表249
索引254

表格、框和图
表格
表1-1皮质类固醇治疗的重要并发症31
表2-1癫痫发作的分类45
表2-2儿童部分性(局灶性)癫痫发作二线治疗药物55
表2-3成人部分性(局灶性)癫痫发作二线治疗药物56
表2-4服用酶诱导抗癫痫药的妇女中可能无效的避孕药70
表4-1头痛诊断中的前兆症状78
表4-2急性头痛综合征分类及症状和体征79
表4-3慢性头痛综合征分类和症状81
表5-1用于帕金森病及帕金森叠加综合征的药物115
表6-1多发性硬化的分型133
表6-2多发性硬化免疫治疗142
表7-1标准医药研究委员会肌力评分系统157
表9-1缺血性脑卒中的一些危险因素187
表9-2心房颤动患者的卒中预防190
表10-1卒中的分类及其在澳大利亚人群中的近似发病率193
表10-2卒中患者溶栓的筛选标准196
表11-1中枢性眩晕及周围性眩晕的临床特点216
表11-2运动诱导性眩晕的物理治疗220
附表3-1在妊娠期和哺乳期应用的神经系统药物242

框2-1癫痫综合征的分类45
框2-2选择抗癫痫药需考虑的因素49
框5-1可帮助诊断帕金森病的危险信号111
框6-1多发性硬化的临床症状134
框7-1炎性肌病的分类157
框11-1Cawthorne-Cooksey动作(给患者的说明)221

图2-1癫痫的起始治疗48
图5-1运动障碍疾病的发病率(从高到低的顺序)109
图5-2帕金森病早期管理112
图5-3帕金森病进展期的管理118
图6-1多发性硬化的MRI表现136
图6-2多发性硬化的管理140
图8-1神经性疼痛分类规则176
图11-1Semont动作223
图11-2Epley动作224
图11-3Brandt-Daroff动作(患者说明)225

前言/序言

原著前言
第4版《神经病分册》大部分以前几版的结构为基础,一点不同就是“卒中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分成了一级预防和管理两个主题。由此,本版对该部分进行了较大幅度的改动。
按照专家组的惯例,全部章节都被审阅和更新。“癫痫和惊厥”章节有了更多关于癫痫的初始管理和选择抗癫痫药时需考虑的因素的内容,并且提出了一些选药和撤药的实用性建议。一些新型抗癫痫药作为部分性和继发全面性发作的二线治疗药物。附录中的抗癫痫药的血浆药物浓度监测表明治疗的临床反应是检验的中流砥柱,而不是仅仅到达血浆药物浓度的参考范围。
偏头痛一章更新并强调了早期治疗的益处,增加了妇女和儿童管理的新内容。
早期和晚期帕金森病的治疗也有大幅度的改良。人们更重视非运动并发症,因为它们现在被认为是造成残疾的主要原因。
其他一些有价值的内容包括:多发性硬化管理法则、治疗及其症状的更新;强力推荐泼尼松(龙)对急性面神经麻痹的治疗;帮助神经性疼痛诊断的改进算法和关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断的诱发试验。
一如既往,项目启动需要有力推动,编辑Susan Daskalakis就发挥着这种推动作用。在此过程中我们的编辑Susan Daskalakis很快掌握了如何协助并同专家组成员一起保证本版修订能够及时、专业的完成。作为总编辑,Jenny Johnstone也提供了宝贵的建议。
最重要的是,我们要感谢所有为此做出贡献的专家组成员以饱满的精神状态积极地修订。对于患有精神疾病的患者而言,他们在此领域的贡献是鼓舞人心的。最后,我很荣幸能够主持本次工作。

Robert Moulds
《神经病分册》第4版专家组,主席
2011年6月
《神经病学精要:疾病诊断与治疗策略》 前言 神经系统是人体最为复杂且精密的系统,其功能的紊乱往往会引发一系列令人困扰甚至危及生命的疾病。从微小的神经递质失衡到广泛的神经退行性病变,神经病学的研究领域广阔而深邃。本书旨在为临床医师、神经科研究人员以及对神经系统疾病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本详实、实用的参考指南。我们深知,在瞬息万变的医学领域,及时掌握最新的诊断技术和治疗进展至关重要。因此,本书力求整合当前神经病学领域的权威知识,以清晰的逻辑、严谨的论述和丰富的临床实例,帮助读者建立起对各种神经系统疾病的系统性认知,并为临床实践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操作指导。 第一部分: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基础 第一章:神经系统解剖与生理回顾 在深入探讨疾病之前,对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进行复习是必不可少的。本章将简要回顾中枢神经系统(大脑、小脑、脑干、脊髓)和外周神经系统(颅神经、脊神经、自主神经系统)的关键解剖要点。我们将重点关注神经元结构、神经递质、神经信号传导机制、神经胶质细胞的功能以及神经系统的分级控制网络,为后续疾病的学习奠定生理学基础。了解神经通路的功能,将有助于理解损伤部位与临床表现之间的关系。 第二章:神经系统病史采集与体格检查 细致入微的病史采集是诊断的基石。本章将详细阐述针对神经系统疾病的系统性问诊技巧,包括主诉的性质、发病诱因、症状演变、既往病史、家族史以及生活习惯等。我们将重点介绍如何识别与特定神经系统区域或功能相关的症状,例如运动障碍、感觉异常、认知改变、视听障碍、言语不清、平衡失调等。 同时,本章将详述神经系统体格检查的步骤和要点,包括: 精神状态评估: 意识水平、定向力、注意力和记忆力。 颅神经检查: 嗅觉、视力、视野、眼球运动、面部感觉与运动、听力、咽部反射、舌运动、颈部运动等。 运动系统检查: 肌力、肌张力、自主运动、协调性、平衡能力、步态分析。 感觉系统检查: 触觉、痛觉、温度觉、振动觉、本体感觉。 反射检查: 深腱反射(肱二头肌、肱桡肌、膝腱、跟腱)、浅反射(腹壁反射、提睾反射)、病理反射(Babinski征、Hoffmann征)。 小脑功能检查: 指鼻试验、轮替试验、跟膝胫试验、 Romberg征。 自主神经系统功能评估: 瞳孔大小和对光反应、皮肤温度和湿度、排尿排便功能。 第三章:神经影像学技术在神经病学中的应用 现代神经影像学技术是诊断神经系统疾病不可或缺的工具。本章将介绍主要影像学技术的原理、临床应用及局限性: 计算机断层扫描(CT): 适用于急性出血、骨折、钙化以及较大的占位性病变。 磁共振成像(MRI): 提供更精细的软组织分辨率,是诊断脑肿瘤、脱髓鞘病变、脑梗死、脑炎、脊髓病变等疾病的金标准。我们将介绍不同MRI序列(T1加权、T2加权、FLAIR、DWI、SWI、PWI、MRS)的特点及其在特定疾病诊断中的价值。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用于评估脑血管病变,如动脉瘤、动静脉畸形、血管狭窄和闭塞。 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 用于评估脑代谢和血流,在诊断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退行性疾病以及评估肿瘤活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超声检查: 主要用于颈动脉和椎动脉的评估,以及新生儿颅脑检查。 第四章:神经电生理学与脑脊液检查 神经电生理学检查能够客观评估神经系统的电活动。本章将详述: 脑电图(EEG): 用于诊断癫痫、脑病、睡眠障碍等。我们将介绍不同脑电图异常模式的意义。 肌电图(EMG)与神经传导速度(NCV): 用于评估周围神经和肌肉的病变,诊断周围神经病、神经肌肉接头病、肌病等。 诱发电位(EP): 包括视诱发电位(VEP)、听觉脑干诱发电位(BAEP)、体感诱发电位(SEP),用于客观评估视、听、感觉通路的功能。 脑脊液(CSF)检查是诊断多种神经系统感染、炎症及出血性疾病的重要手段。本章将详细介绍脑脊液的正常值、采集方法、以及在脑膜炎、脑炎、蛛网膜下腔出血、多发性硬化等疾病中的典型改变。 第二部分:常见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第五章:脑血管疾病 脑血管疾病是导致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本章将系统阐述: 缺血性脑卒中: 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和脑梗死。我们将重点介绍其危险因素、病因分类(大动脉粥样硬化、腔隙性梗死、心源性栓塞、其他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影像学、超声、实验室检查)以及急诊溶栓、抗血小板、抗凝、血管内介入等治疗策略。 出血性脑卒中: 包括脑出血(高血压性脑出血、淀粉样血管性脑出血、肿瘤相关性脑出血等)和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我们将详细分析其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影像学、腰穿)以及内科保守治疗和外科手术(如去骨瓣减压、血肿清除、动脉瘤夹闭或栓塞)的适应症。 脑血管畸形: 如动静脉畸形(AVM)、海绵状血管瘤、静脉畸形,重点介绍其影像学特征、临床表现及治疗(手术、栓塞)。 脑静脉血栓形成(CVT): 介绍其危险因素、临床表现、诊断(MRV、CTV)及抗凝治疗。 第六章:神经退行性疾病 这是一类以特定神经元群进行性丢失为特征的疾病,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巨大。 帕金森病(PD)及帕金森综合征(PS): 详细介绍PD的运动症状(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姿势不稳)、非运动症状(嗅觉减退、便秘、睡眠障碍、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认知障碍),以及鉴别诊断(特发性PD、继发性帕金森综合征、非典型帕金森综合征)。重点阐述多巴胺能药物(左旋多巴、多巴胺受体激动剂)、MAO-B抑制剂、COMT抑制剂等药物治疗,以及脑深部电刺激(DBS)等手术治疗的应用。 阿尔茨海默病(AD)与其他痴呆: 概述AD的病理生理学、临床表现(记忆力减退、语言障碍、执行功能下降、人格改变)、诊断标准(临床诊断、影像学、生物标志物),以及目前已有的药物治疗(胆碱酯酶抑制剂、NMDA受体拮抗剂)及非药物治疗。简要介绍其他常见痴呆类型,如血管性痴呆、额颞叶痴呆、路易体痴呆。 运动神经元病(MND): 包括肌萎缩侧索硬化(ALS)。详细描述其上、下运动神经元损害的特征,诊断(临床、EMG、影像学),以及目前有限的治疗手段(利鲁唑、依达拉奉等)和支持性治疗。 亨廷顿病(HD): 介绍其遗传特征、临床表现(运动障碍、精神症状、认知功能减退)、诊断及对症治疗。 第七章:癫痫 癫痫是一种以脑神经元异常放电为特征的慢性神经系统疾病。本章将: 分类: 详细介绍癫痫的分类(局灶性发作、全面性发作、未知发作),以及不同癫痫综合征的特点。 诊断: 强调病史、体格检查、脑电图(EEG)以及必要时的视频脑电监测、MRI等的重要性。 治疗: 系统阐述抗癫痫药物(AEDs)的选择原则、单药治疗与联合治疗、药物不良反应的处理。同时介绍手术治疗、生酮饮食、迷走神经刺激(VNS)等非药物治疗手段。 第八章:感染性神经系统疾病 脑膜炎: 包括细菌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真菌性脑膜炎。详细介绍其病原体、临床表现(发热、头痛、颈项强直、精神改变)、诊断(腰穿、脑脊液检查、影像学)及相应的抗感染治疗。 脑炎: 包括病毒性脑炎(如单纯疱疹病毒脑炎)、自身免疫性脑炎。介绍其临床特点、诊断方法及抗病毒或免疫抑制治疗。 周围神经感染: 如格林-巴利综合征(GBS)和Guillain-Barré综合征(GBS)等。 第九章:脱髓鞘疾病 多发性硬化(MS): 详细介绍MS的病因学、病理生理学、临床表现(视神经炎、脑干/小脑症状、脊髓受累、认知功能障碍)、诊断标准(临床诊断、MRI、脑脊液、诱发电位)及疾病修饰治疗(如干扰素、共轭亚油酸、单克隆抗体等)。 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MOSD): 介绍其抗水通道蛋白4(AQP4)抗体的作用,临床表现及治疗。 第十章:头痛 原发性头痛: 重点关注偏头痛(包括先兆偏头痛和无先兆偏头痛)、紧张型头痛、丛集性头痛。详细阐述其临床特征、诊断标准、发作期治疗(曲普坦类、NSAIDs)及预防性治疗(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抗抑郁药等)。 继发性头痛: 强调鉴别其他引起头痛的严重疾病,如脑肿瘤、脑血管病、颅内感染等。 第十一章:脊髓疾病 脊髓损伤(SCI): 介绍脊髓损伤的机制、分级(ASIA分级)、临床表现(感觉、运动、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及早期管理、康复治疗。 脊髓肿瘤: 区分椎管内外肿瘤,介绍其临床表现、诊断(MRI)及治疗。 脊髓炎: 诊断与治疗。 第十二章:周围神经系统疾病 周围神经病: 包括糖尿病周围神经病、遗传性周围神经病、炎症性周围神经病(如GBS)、毒性周围神经病等。详细介绍其病因、临床表现(感觉、运动、自主神经症状)、诊断(EMG/NCV、基因检测、病理活检)及治疗。 神经肌肉接头疾病: 主要为重症肌无力(MG)。介绍其病因(自身免疫)、临床表现(眼睑下垂、复视、吞咽困难、肢体无力)、诊断(抗乙酰胆碱受体抗体、EMG)及治疗(胆碱酯酶抑制剂、免疫抑制剂、胸腺切除)。 第三部分:神经病学研究进展与未来方向 第十三章:神经科学的最新进展 本章将简要回顾神经科学研究的前沿领域,包括神经可塑性、脑连接组学、神经炎症、肠道菌群与脑的关系、基因治疗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潜力等,以期为读者提供更广阔的视野。 第十四章:神经病学研究与临床实践的结合 强调循证医学在神经病学中的重要性,鼓励读者关注最新的临床试验结果和指南更新,并将研究成果有效应用于临床实践,从而提升对神经系统疾病的诊疗水平。 结语 神经系统疾病的诊疗是一个充满挑战但也极具回报的领域。本书的编写旨在为您提供一个坚实的知识框架和实用的工具。我们希望通过本书,能够激发您对神经科学的兴趣,并为您的临床工作和研究提供有益的帮助。医学知识不断更新,愿您以开放的心态,持续学习,不断进步,为患者的健康福祉贡献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对这本《治疗指南:神经病分册(原著第4版)》的期待,更多地体现在它能否帮助我构建一个更完善的知识体系。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神经病学领域也涌现出大量的研究成果和新的理论。作为一个学习者,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指南,能够系统地梳理和理解神经系统疾病的最新进展。例如,在神经免疫学、神经遗传学等前沿领域,第四版是否能带来一些令人兴奋的新内容?我更希望它能帮助我理解疾病的深层机制,而不仅仅是停留在表面的症状和治疗。能够理解了“为什么”,才能更好地知道“怎么做”。当然,作为一本“治疗指南”,其核心价值仍然在于提供可行的治疗方案。我期待书中能够对各种治疗方法进行详尽的分析,包括它们的适应症、禁忌症、疗效、不良反应以及最新的研究进展。如果书中还能提供一些疑难病例的分析和讨论,那将是对我学习非常有益的补充。总之,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我学习神经病学的一个坚实的基石,帮助我在知识的海洋中找到正确的方向。

评分

说实话,对于一本专业性如此强的医学书籍,我最看重的是它的实用性和时效性。我经常接触到一些复杂的神经系统疾病患者,他们的症状往往多种多样,诊断和治疗都需要非常精准的判断。我希望这本《治疗指南:神经病分册(原著第4版)》能够提供一套清晰、系统化的诊疗流程,让我在面对具体病例时,能够迅速定位问题,找到最适合的治疗方案。特别是对于一些常见但又容易被误诊误治的疾病,或者是一些罕见但又需要高度警惕的疾病,我希望能得到书中明确的指导。此外,药物治疗是神经内科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新版指南在药物选择、剂量调整、副作用管理等方面,是否能提供更具指导性的建议?非药物治疗,如康复、心理支持等,在其中扮演怎样的角色?这些都是我非常关心的问题。我希望这本指南能够帮助我更有效地管理患者,提高治疗效果,减少不必要的并发症,最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它不应该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要能够真正指导我的临床实践,让我能够更有信心、更专业地应对各种挑战。

评分

对于临床医生来说,一本优秀的治疗指南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它能够在你迷茫时提供方向,在你犹豫时给予信心。这本《治疗指南:神经病分册(原著第4版)》,我希望它能体现出“前沿”与“实用”的完美结合。神经内科的许多疾病,比如多发性硬化、肌萎缩侧索硬化等,近年来在治疗理念和方法上都有了显著的进步。我非常期待第四版能够充分反映这些最新的发展,比如新的生物制剂、靶向疗法,以及在基因治疗、细胞治疗等方面的最新探索。同时,我也不希望它只是一味地追求学术上的新奇,而是要能够真正落到实处,为临床实践提供具体、可操作的指导。例如,对于一些高成本、高风险的治疗,指南能否提供权衡利弊的分析?对于一些缺乏充分循证医学证据的领域,能否给出基于专家共识的建议?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最新的治疗技术,从而为患者提供最优质的医疗服务,不辜负“指南”二字所承载的厚重意义。

评分

这套“治疗指南”系列,我一直都有关注,主要是想找一本能够真正帮助我理解和应对日常临床挑战的工具书。这次的“神经病分册”终于出版了第四版,听到这个消息,我还是相当期待的。我从事临床工作也有些年头了,接触过不少患者,其中神经系统疾病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总让我觉得需要一本能够系统梳理、条理清晰的参考书。以往我用过的很多教材,虽然内容详实,但总感觉在实际应用层面不够直接,或者说,当遇到疑难病例时,很难快速找到最有价值的信息。我希望这本新版的“治疗指南”能够在这方面有所突破,不仅仅是罗列疾病,更重要的是能够提供具有前瞻性、可操作性的治疗思路和方案。我对“指南”这两个字有着特别的看重,它意味着一种权威性和指导性,尤其是在当前医疗信息爆炸的时代,能够有一个值得信赖的“指南”来帮助我们拨开迷雾,是多么难能可贵。我非常希望它能在鉴别诊断、药物选择、非药物治疗以及预后评估等方面,都给读者带来一些耳目一新的见解和实用的建议,能够真正成为我们日常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伙伴,而不是束之高阁的理论堆砌。

评分

作为一个长期关注神经内科发展动态的读者,我对这本《治疗指南:神经病分册(原著第4版)》的出版确实充满了好奇。市面上的神经病学书籍汗牛充栋,但要找到一本真正兼具深度与广度,同时又能紧跟学术前沿的,实属不易。我尤其关注近些年来神经科学领域的重大突破,例如在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病理机制理解上,以及在脑血管病、癫痫等领域的新疗法和管理策略。第四版意味着其内容必然经过了更新和修订,我非常期待它能纳入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比如那些发表在顶尖期刊上的里程碑式研究成果,以及新批准的药物或器械。同时,我也希望能看到书中在一些棘手问题的处理上,提供更加细致的指导,比如那些对常规治疗反应不佳的病例,或者存在多重合并症的患者。一个好的治疗指南,不应该只是知识的集合,更应该是思维方式的引导,它应该帮助临床医生建立起一个清晰的诊疗逻辑,能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做出最优化、最个体化的决策。我希望这本新版能够成为我工作中一个可靠的“智囊团”,随时提供支持和启示。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