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变迁与中国居民生活质量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changes of Chinese residents' quality of life]

社会变迁与中国居民生活质量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changes of Chinese residents' quality of life]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培刚 著
图书标签:
  • 社会变迁
  • 生活质量
  • 中国社会
  • 居民生活
  • 社会发展
  • 城乡差距
  • 民生问题
  • 社会福利
  • 现代化
  • 社会调查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20114547
版次:1
商品编码:12311221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外文名称: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changes of Chinese residents' quality of life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1-01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围绕生活质量的理论演进、结构要素和主观生活质量变迁、客观生活质量发展等内容先是从西方功利主义、审慎价值和能力发展视野出发来了解生活质量的理论内核,然后再根据中国的年鉴数据或CGSS、WVS等大型调查数据库,系统、全面、综合、历时地呈现近几十年来中国居民主客观生活质量的变化情况。
根据研究内容,本书可以划分为三个专题,di一个专题从di一章到第三章,主要围绕生活质量研究和理论演进等内容进行,为全书的实证分析提供理论指导,为研究社会变迁中的生活质量提供科学意义;第二个专题从第四章到第七章,重点围绕中国居民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结构成分及相关因素的关系开展实证研究,目的是为了更加清晰地理解生活质量在中国文化中的实际呈现状态,为进一步科学地开展和生活质量相关的专题研究提供基本框架;第三个专题从第八章到第十三章,重点围绕中国居民的主观生活质量和客观生活质量变迁发展开展实证分析。

作者简介

王培刚 法学博士,美国韦恩州立大学博士后,武汉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教授、硕导,珞珈青年学者,
主要兴趣:追踪数据分析、结构方程模型、APC模型、生活质量
主要科研项目:
1. 2013年湖北省社会科学基金:湖北省流动人口心理健康的影响机制研究,主持人(项目批准号:2013176)
2. 2012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社会变迁视野下的生活质量研究,主持人(项目批准号:2012FSH002)
3.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青年基金:中国城市居民主观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研究,主持人(项目批准号:10YJC840069)[1

目录

di一章 研究意义、概念界定与研究框架/1
  一 生活质量研究的社会需求和政策回应/1
  二 生活质量研究中的相关范畴探讨/14
  三 本书的基本结构和研究内容/18
第二章 中西方生活质量研究的进展及评析/24
  一 西方生活质量研究的进展及评析/24
  二 中国生活质量研究的进展及评析/31
  三 当前生活质量研究中的方法论之争/38
第三章 历史演进中的生活质量理论与发展/45
  一 早期的生活质量理论探讨/46
  二 功利主义视野下的生活质量研究/47
  三 审慎价值视野下的生活质量研究/51
  四 能力发展视野下的生活质量研究/56
  五 理论视角总结/60
第四章 对主观幸福感结构分类图式的诊断/62
  一 关于主观幸福感结构的综述和假设/62
  二 变量设计及研究策略/67
  三 主观幸福感结构的实证分析与研究发现/71
  四 关于主观幸福感结构的若干思考/77
第五章 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81
  一 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的文献研究/81
  二 数据来源和方法选择/83
  三 对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的若干思考/91
第六章 城乡居民主观幸福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95
  一 城乡居民主观幸福感的综述与假设/95
  二 变量选取与模型建立/98
  三 功利主义和审慎价值视野下的主观幸福感实证研究/102
  四 城乡居民主观幸福感研究的若干思考/108
第七章 休闲方式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机制研究/113
  一 休闲方式与生活质量关系的综述与研究/113
  二 休闲方式与生活质量研究的数据和研究方法/116
  三 休闲方式与生活质量关系的实证分析和发现/121
  四 关于休闲方式与生活质量关系的若干思考/126
第八章 社会变迁与城市居民健康状况研究/129
  一 人口健康研究的意义与健康水平测量/129
  二 中国百年史与人口健康发展轨迹/131
  三 年龄-期间-出生队列模型和研究进展/133
  四 研究分析的数据来源和统计方法/138
  五 社会变迁对国民健康影响的统计结果/143
  六 国民健康与社会变迁之关系思考/152
第九章 中国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动态趋势研究/156
  一 研究背景与文献回顾/156
  二 主观幸福感趋势研究的数据与研究方法/158
  三 主观幸福感动态趋势的实证分析/160
  四 主观幸福感的年龄效应、期间效应与出生队列效应/174
  五 结论与讨论/180
第十章 社会变迁与幸福感的分层年龄-期间-出生队列研究/185
  一 前言/185
  二 幸福感变迁规律研究的文献综述/186
  三 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法/189
  四 中国居民幸福感变迁规律及影响机制/192
  五 幸福感变迁研究的结论与思考/198
第十一章 社会发展质量的趋势动态评价研究/202
  一 社会发展质量研究的综述和评价/202
  二 数据、指标体系和方法/204
  三 社会发展质量发展监测结果的实证分析/207
  四 社会发展质量评价的若干思考/218
第十二章 生活质量研究的批判维度和未来展望/221
  一 思考与启示:生活质量研究的批判维度/221
  二 未来与展望:生活质量研究中有待分析的问题/226
参考文献/231
后 记/257
浮世绘卷,时代之音:探寻中国百年社会变迁与个体命运的交响 这是一部关于流变与沉淀、个体与宏大叙事的史诗。它并非聚焦于某个特定的学术理论,也非描摹某一种抽象的概念,而是以一种温厚而有力的笔触,勾勒出中国近百年来波澜壮阔的社会变迁图景,并在此过程中,细致地捕捉和呈现了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普通人的生活质量及其演进的脉络。 本书没有预设任何高高在上的观察视角,而是试图深入到中国社会肌体的毛细血管之中,通过一系列生动而具体的叙事,来展现时代洪流如何塑造着个体,又如何反映在他们日常生活的细微之处。我们谈论的“生活质量”,绝非是某种单一维度的量化指标,而是包含了物质的充裕、精神的丰盈、健康的保障、教育的普及、人际关系的和谐、社会保障的完善、环境的宜居,乃至于个体尊严的实现、自由度的提升,以及对未来的希望与安全感等等,一系列错综复杂且相互关联的要素。 我们回溯的起点,或许是中国步入近代化的黎明。从那时起,传统农业社会的根基开始动摇,西方工业文明的浪潮汹涌而至,古老的生存方式与全新的社会结构之间发生了剧烈的碰撞。在那一时期,人们的生活质量首先面临的是生存的严峻考验。饥饿、疾病、战乱,是许多人不得不面对的残酷现实。然而,即便在最艰难的岁月里,也涌动着变革的暗流。一些先行者开始尝试新的生产方式,新的思想观念也在悄然传播,为日后更深层次的社会变迁埋下了伏笔。 本书的视野将随着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当我们进入民国时期,虽然政治格局动荡不安,但社会内部的活力却在悄然积聚。城市开始兴起,新的产业部门萌芽,教育体系也在缓慢建立。人们的生活质量开始出现分野,一部分人受益于新的经济模式和知识的传播,生活水平有所提高,视野也随之开阔。然而,贫富差距、城乡差距、地区差距,也在此过程中被放大。封建的残余、殖民的压迫,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不公,依然是绝大多数中国居民生活质量提升的巨大阻碍。我们将在书中呈现不同阶层、不同地域人们的生存状态,捕捉他们在一系列社会变革中的喜悦与忧虑,希望与绝望。 接下来的篇章,将聚焦于新中国成立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一个史无前例的转型时期。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从封闭走向开放,从贫困走向富裕,每一个巨大的转折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亿万中国人的生活。 在物质层面,我们看到的是惊人的经济增长。工业生产的突飞猛进,农业技术的不断革新,让曾经普遍存在的温饱问题得到了历史性的解决。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从供给短缺到选择多样,从简陋朴素到舒适便捷。电视机、冰箱、洗衣机,这些曾经的“奢侈品”逐渐走入寻常百姓家;楼房取代了茅草屋,汽车也开始成为许多家庭的出行工具。这些物质生活的改善,无疑是生活质量提升最直观的体现。 然而,本书的野心不止于此。我们深知,生活质量的提升绝非仅仅是物质的堆砌。在精神层面,改革开放也带来了思想的解放和文化的繁荣。人们的思想观念更加多元,对自我价值的追求也更加强烈。教育的普及率大幅提高,高等教育的机会也越来越多,这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也提升了社会整体的知识水平和文化素养。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公共卫生体系的逐步完善,让人们的健康状况得到了显著提升,平均寿命不断延长。 同时,我们也绝不回避社会变迁过程中带来的挑战与困境。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带来了人口流动、家庭结构的变化,以及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新的不平衡。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是回应这些挑战的关键。本书将审视在养老、医疗、失业、住房等方面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如何逐步建立和发展的,以及它们在多大程度上为居民提供了安全网,减轻了生活的不确定性。 人际关系的变迁,也是生活质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传统的熟人社会中,邻里互助、家族观念是重要的支撑。而随着社会流动性的增加,城市生活的疏离感,以及新式社交方式的出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本书将探讨这些变化如何影响着个体的归属感、幸福感以及社会支持网络。 此外,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是衡量现代生活质量的重要维度。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环境污染问题一度成为中国社会面临的严峻挑战。本书将审视中国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努力与进展,以及这些努力如何影响着居民的健康与生活环境。 更深层次地,本书还将触及个体尊严与自由度的问题。在社会变革的大潮中,个体如何找到自己的位置,如何在规则与机遇中实现自我价值,如何在物质与精神之间寻求平衡,这些都是关乎生活质量的终极命题。我们也将探讨社会政策的演进,在多大程度上保障了个体的基本权利,提升了社会的公平正义。 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是简单地罗列数据和事实,而是试图通过细腻的观察和深入的分析,将宏大的社会变迁与个体生活的点滴融为一体。它是一种对历史的温情回望,也是对当下生活的深刻体察,更是对未来走向的审慎思考。我们将通过生动的案例、翔实的史料,以及严谨的研究方法,为读者呈现一幅关于中国居民生活质量演进的立体画卷。 这是一部邀请您一同思考的书。它将带您穿越时间的河流,感受时代的脉搏,理解中国人民在追求美好生活道路上的艰辛与成就。它将让您更深刻地理解,我们所处的时代是如何形成的,而我们当下的生活质量,又承载了怎样的历史积淀与未来期许。它是一种对“生活”本身的致敬,也是对“质量”二字内涵的不断追问与探索。

用户评价

评分

不得不提的是,这本书在结构上的匠心独运,使得不同主题之间的衔接自然而流畅。作者似乎深谙如何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场景切换,带领读者从一个侧面迅速进入另一个层面。比如,从对居住环境变迁的讨论,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家庭结构的变化,再到精神文化层面的重塑,每一个章节都像是为前一个章节做了有力的注脚,共同构建起一幅宏大的时代变迁的立体画卷。我感觉作者的笔触如同高明的建筑师,每一块砖石(每一个论点)都放置得恰到好处,共同支撑起一个坚实而又充满细节的知识殿堂。特别是那些关于集体记忆如何被个体经验重新书写的段落,读来令人拍案叫绝,它挑战了我们习惯于接受的那些宏大叙事,提醒我们历史最终还是由千千万万个鲜活的生命体验所构筑而成。

评分

这本书对我最大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慢下来”去审视生活的方式。在这个信息爆炸、追求效率的时代,我们很容易被眼前的琐事和即时的满足感所裹挟,忘记了自己所处的时代背景是多么的来之不易。作者通过详实的社会调查和深入的访谈记录,将那些原本模糊不清、被我们视作理所当然的生活常态,清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我读到某些关于特定群体生活境遇的描述时,会产生一种强烈的代入感,仿佛自己就是那个在历史转折点上做出抉择的普通人。这种深刻的代入感,远非冰冷的数据报告所能比拟。它促使我重新审视自己对“安居乐业”的定义,意识到生活质量的提升是一个永无止境、不断被重新定义的动态过程。这本书,在我看来,是理解当代中国社会脉搏的一面透镜。

评分

初捧此书,便觉一股扑面而来的时代气息,仿佛能透过厚实的封面,窥见中国这片广袤土地上正在发生的深刻变革。作者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将宏大的社会变迁叙事与微观的个体生活体验巧妙地编织在一起,读来令人深思。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行文间展现出的那种脚踏实地的研究态度,大量的案例分析和数据支撑,使得整本书的论述既有理论的深度,又不失鲜活的生命力。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回想自己亲身经历过的那些时代节点,那些在剧烈社会转型中我们所做的选择和付出的代价,这些都与书中的描绘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这本书不仅仅是对过去几十年中国社会图景的回顾与梳理,更像是为我们理解当下和展望未来提供了一副精密的地图。它教会我们以更开阔的视野去看待日常生活的点滴变化,认识到我们所珍视的“好生活”是如何被历史的洪流塑造成形的。

评分

坦白说,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偏向枯燥的社会学专著,但实际的阅读体验远超预期。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它最迷人的特点之一。它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前提下,融入了大量富有画面感的描述和富有哲思的诘问。作者在探讨宏观经济政策对微观家庭预算的影响时,所使用的比喻和类比非常贴切生动,使得即便是非专业读者也能轻松掌握其核心逻辑。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收尾部分对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那段文字充满了审慎的乐观主义,既肯定了既往成就,又为我们指明了未来可能面临的挑战和改进的方向。它不是提供标准答案,而是提出更深刻的问题,引导读者自己去寻找答案。读完后,我感到自己不只是获得了一些知识,更重要的是,获得了一种与时代共舞的清醒感和力量感。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到位,它不像某些学术著作那样佶屈聱牙,枯燥乏味,反而有一种流畅的、引人入胜的故事性。我最喜欢它处理矛盾和张力的方式,书中毫不回避社会发展中伴随而来的阵痛和失落感。比如,在谈到城乡差距、贫富分化这些敏感议题时,作者没有采取简单的批判或赞美,而是用一种近乎冷静的笔触,冷静地剖析了这些现象背后的结构性原因,同时又不失对普通民众在夹缝中求生存的深切同情。这种平衡感,让阅读体验非常舒缓而又富有启发性。合上书卷时,我感觉到自己对“进步”这个词有了更复杂、更立体的理解。它不再是一个简单的线性上升概念,而是充满了妥协、取舍和不断调整的过程。对于任何一个关心中国社会动态的人来说,这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入门向导,它既是知识的宝库,也是情感的共鸣之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