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變遷與中國居民生活質量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changes of Chinese residents' quality of life]

社會變遷與中國居民生活質量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changes of Chinese residents' quality of life]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王培剛 著
圖書標籤:
  • 社會變遷
  • 生活質量
  • 中國社會
  • 居民生活
  • 社會發展
  • 城鄉差距
  • 民生問題
  • 社會福利
  • 現代化
  • 社會調查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
ISBN:9787520114547
版次:1
商品編碼:12311221
包裝:平裝
叢書名: 國傢社科基金後期資助項目
外文名稱: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changes of Chinese residents' quality of life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8-01-01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本書圍繞生活質量的理論演進、結構要素和主觀生活質量變遷、客觀生活質量發展等內容先是從西方功利主義、審慎價值和能力發展視野齣發來瞭解生活質量的理論內核,然後再根據中國的年鑒數據或CGSS、WVS等大型調查數據庫,係統、全麵、綜閤、曆時地呈現近幾十年來中國居民主客觀生活質量的變化情況。
根據研究內容,本書可以劃分為三個專題,di一個專題從di一章到第三章,主要圍繞生活質量研究和理論演進等內容進行,為全書的實證分析提供理論指導,為研究社會變遷中的生活質量提供科學意義;第二個專題從第四章到第七章,重點圍繞中國居民生活質量的影響因素、結構成分及相關因素的關係開展實證研究,目的是為瞭更加清晰地理解生活質量在中國文化中的實際呈現狀態,為進一步科學地開展和生活質量相關的專題研究提供基本框架;第三個專題從第八章到第十三章,重點圍繞中國居民的主觀生活質量和客觀生活質量變遷發展開展實證分析。

作者簡介

王培剛 法學博士,美國韋恩州立大學博士後,武漢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副教授、碩導,珞珈青年學者,
主要興趣:追蹤數據分析、結構方程模型、APC模型、生活質量
主要科研項目:
1. 2013年湖北省社會科學基金:湖北省流動人口心理健康的影響機製研究,主持人(項目批準號:2013176)
2. 2012年國傢社會科學基金後期資助項目:社會變遷視野下的生活質量研究,主持人(項目批準號:2012FSH002)
3.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青年基金:中國城市居民主觀生活質量的影響因素研究,主持人(項目批準號:10YJC840069)[1

目錄

di一章 研究意義、概念界定與研究框架/1
  一 生活質量研究的社會需求和政策迴應/1
  二 生活質量研究中的相關範疇探討/14
  三 本書的基本結構和研究內容/18
第二章 中西方生活質量研究的進展及評析/24
  一 西方生活質量研究的進展及評析/24
  二 中國生活質量研究的進展及評析/31
  三 當前生活質量研究中的方法論之爭/38
第三章 曆史演進中的生活質量理論與發展/45
  一 早期的生活質量理論探討/46
  二 功利主義視野下的生活質量研究/47
  三 審慎價值視野下的生活質量研究/51
  四 能力發展視野下的生活質量研究/56
  五 理論視角總結/60
第四章 對主觀幸福感結構分類圖式的診斷/62
  一 關於主觀幸福感結構的綜述和假設/62
  二 變量設計及研究策略/67
  三 主觀幸福感結構的實證分析與研究發現/71
  四 關於主觀幸福感結構的若乾思考/77
第五章 城市居民主觀幸福感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81
  一 主觀幸福感影響因素的文獻研究/81
  二 數據來源和方法選擇/83
  三 對主觀幸福感影響因素的若乾思考/91
第六章 城鄉居民主觀幸福感差異及其影響因素研究/95
  一 城鄉居民主觀幸福感的綜述與假設/95
  二 變量選取與模型建立/98
  三 功利主義和審慎價值視野下的主觀幸福感實證研究/102
  四 城鄉居民主觀幸福感研究的若乾思考/108
第七章 休閑方式對生活質量的影響機製研究/113
  一 休閑方式與生活質量關係的綜述與研究/113
  二 休閑方式與生活質量研究的數據和研究方法/116
  三 休閑方式與生活質量關係的實證分析和發現/121
  四 關於休閑方式與生活質量關係的若乾思考/126
第八章 社會變遷與城市居民健康狀況研究/129
  一 人口健康研究的意義與健康水平測量/129
  二 中國百年史與人口健康發展軌跡/131
  三 年齡-期間-齣生隊列模型和研究進展/133
  四 研究分析的數據來源和統計方法/138
  五 社會變遷對國民健康影響的統計結果/143
  六 國民健康與社會變遷之關係思考/152
第九章 中國居民主觀幸福感的動態趨勢研究/156
  一 研究背景與文獻迴顧/156
  二 主觀幸福感趨勢研究的數據與研究方法/158
  三 主觀幸福感動態趨勢的實證分析/160
  四 主觀幸福感的年齡效應、期間效應與齣生隊列效應/174
  五 結論與討論/180
第十章 社會變遷與幸福感的分層年齡-期間-齣生隊列研究/185
  一 前言/185
  二 幸福感變遷規律研究的文獻綜述/186
  三 研究設計與研究方法/189
  四 中國居民幸福感變遷規律及影響機製/192
  五 幸福感變遷研究的結論與思考/198
第十一章 社會發展質量的趨勢動態評價研究/202
  一 社會發展質量研究的綜述和評價/202
  二 數據、指標體係和方法/204
  三 社會發展質量發展監測結果的實證分析/207
  四 社會發展質量評價的若乾思考/218
第十二章 生活質量研究的批判維度和未來展望/221
  一 思考與啓示:生活質量研究的批判維度/221
  二 未來與展望:生活質量研究中有待分析的問題/226
參考文獻/231
後 記/257
浮世繪捲,時代之音:探尋中國百年社會變遷與個體命運的交響 這是一部關於流變與沉澱、個體與宏大敘事的史詩。它並非聚焦於某個特定的學術理論,也非描摹某一種抽象的概念,而是以一種溫厚而有力的筆觸,勾勒齣中國近百年來波瀾壯闊的社會變遷圖景,並在此過程中,細緻地捕捉和呈現瞭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普通人的生活質量及其演進的脈絡。 本書沒有預設任何高高在上的觀察視角,而是試圖深入到中國社會肌體的毛細血管之中,通過一係列生動而具體的敘事,來展現時代洪流如何塑造著個體,又如何反映在他們日常生活的細微之處。我們談論的“生活質量”,絕非是某種單一維度的量化指標,而是包含瞭物質的充裕、精神的豐盈、健康的保障、教育的普及、人際關係的和諧、社會保障的完善、環境的宜居,乃至於個體尊嚴的實現、自由度的提升,以及對未來的希望與安全感等等,一係列錯綜復雜且相互關聯的要素。 我們迴溯的起點,或許是中國步入近代化的黎明。從那時起,傳統農業社會的根基開始動搖,西方工業文明的浪潮洶湧而至,古老的生存方式與全新的社會結構之間發生瞭劇烈的碰撞。在那一時期,人們的生活質量首先麵臨的是生存的嚴峻考驗。飢餓、疾病、戰亂,是許多人不得不麵對的殘酷現實。然而,即便在最艱難的歲月裏,也湧動著變革的暗流。一些先行者開始嘗試新的生産方式,新的思想觀念也在悄然傳播,為日後更深層次的社會變遷埋下瞭伏筆。 本書的視野將隨著曆史的車輪滾滾嚮前。當我們進入民國時期,雖然政治格局動蕩不安,但社會內部的活力卻在悄然積聚。城市開始興起,新的産業部門萌芽,教育體係也在緩慢建立。人們的生活質量開始齣現分野,一部分人受益於新的經濟模式和知識的傳播,生活水平有所提高,視野也隨之開闊。然而,貧富差距、城鄉差距、地區差距,也在此過程中被放大。封建的殘餘、殖民的壓迫,以及由此帶來的社會不公,依然是絕大多數中國居民生活質量提升的巨大阻礙。我們將在書中呈現不同階層、不同地域人們的生存狀態,捕捉他們在一係列社會變革中的喜悅與憂慮,希望與絕望。 接下來的篇章,將聚焦於新中國成立之後,特彆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這是一個史無前例的轉型時期。從計劃經濟嚮市場經濟的過渡,從封閉走嚮開放,從貧睏走嚮富裕,每一個巨大的轉摺都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億萬中國人的生活。 在物質層麵,我們看到的是驚人的經濟增長。工業生産的突飛猛進,農業技術的不斷革新,讓曾經普遍存在的溫飽問題得到瞭曆史性的解決。人們的衣食住行發生瞭根本性的改變,從供給短缺到選擇多樣,從簡陋樸素到舒適便捷。電視機、冰箱、洗衣機,這些曾經的“奢侈品”逐漸走入尋常百姓傢;樓房取代瞭茅草屋,汽車也開始成為許多傢庭的齣行工具。這些物質生活的改善,無疑是生活質量提升最直觀的體現。 然而,本書的野心不止於此。我們深知,生活質量的提升絕非僅僅是物質的堆砌。在精神層麵,改革開放也帶來瞭思想的解放和文化的繁榮。人們的思想觀念更加多元,對自我價值的追求也更加強烈。教育的普及率大幅提高,高等教育的機會也越來越多,這為個體的發展提供瞭更廣闊的空間,也提升瞭社會整體的知識水平和文化素養。醫療衛生條件的改善,公共衛生體係的逐步完善,讓人們的健康狀況得到瞭顯著提升,平均壽命不斷延長。 同時,我們也絕不迴避社會變遷過程中帶來的挑戰與睏境。快速的城市化進程,帶來瞭人口流動、傢庭結構的變化,以及城鄉之間、區域之間新的不平衡。社會保障體係的建立與完善,是迴應這些挑戰的關鍵。本書將審視在養老、醫療、失業、住房等方麵的社會保障製度是如何逐步建立和發展的,以及它們在多大程度上為居民提供瞭安全網,減輕瞭生活的不確定性。 人際關係的變遷,也是生活質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傳統的熟人社會中,鄰裏互助、傢族觀念是重要的支撐。而隨著社會流動性的增加,城市生活的疏離感,以及新式社交方式的齣現,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發生瞭深刻的變化。本書將探討這些變化如何影響著個體的歸屬感、幸福感以及社會支持網絡。 此外,環境保護與生態文明建設,是衡量現代生活質量的重要維度。隨著工業化進程的加速,環境汙染問題一度成為中國社會麵臨的嚴峻挑戰。本書將審視中國在環境保護方麵的努力與進展,以及這些努力如何影響著居民的健康與生活環境。 更深層次地,本書還將觸及個體尊嚴與自由度的問題。在社會變革的大潮中,個體如何找到自己的位置,如何在規則與機遇中實現自我價值,如何在物質與精神之間尋求平衡,這些都是關乎生活質量的終極命題。我們也將探討社會政策的演進,在多大程度上保障瞭個體的基本權利,提升瞭社會的公平正義。 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是簡單地羅列數據和事實,而是試圖通過細膩的觀察和深入的分析,將宏大的社會變遷與個體生活的點滴融為一體。它是一種對曆史的溫情迴望,也是對當下生活的深刻體察,更是對未來走嚮的審慎思考。我們將通過生動的案例、翔實的史料,以及嚴謹的研究方法,為讀者呈現一幅關於中國居民生活質量演進的立體畫捲。 這是一部邀請您一同思考的書。它將帶您穿越時間的河流,感受時代的脈搏,理解中國人民在追求美好生活道路上的艱辛與成就。它將讓您更深刻地理解,我們所處的時代是如何形成的,而我們當下的生活質量,又承載瞭怎樣的曆史積澱與未來期許。它是一種對“生活”本身的緻敬,也是對“質量”二字內涵的不斷追問與探索。

用戶評價

評分

不得不提的是,這本書在結構上的匠心獨運,使得不同主題之間的銜接自然而流暢。作者似乎深諳如何通過一係列精心設計的場景切換,帶領讀者從一個側麵迅速進入另一個層麵。比如,從對居住環境變遷的討論,自然而然地過渡到傢庭結構的變化,再到精神文化層麵的重塑,每一個章節都像是為前一個章節做瞭有力的注腳,共同構建起一幅宏大的時代變遷的立體畫捲。我感覺作者的筆觸如同高明的建築師,每一塊磚石(每一個論點)都放置得恰到好處,共同支撐起一個堅實而又充滿細節的知識殿堂。特彆是那些關於集體記憶如何被個體經驗重新書寫的段落,讀來令人拍案叫絕,它挑戰瞭我們習慣於接受的那些宏大敘事,提醒我們曆史最終還是由韆韆萬萬個鮮活的生命體驗所構築而成。

評分

這本書對我最大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種“慢下來”去審視生活的方式。在這個信息爆炸、追求效率的時代,我們很容易被眼前的瑣事和即時的滿足感所裹挾,忘記瞭自己所處的時代背景是多麼的來之不易。作者通過詳實的社會調查和深入的訪談記錄,將那些原本模糊不清、被我們視作理所當然的生活常態,清晰地呈現在我們麵前。我讀到某些關於特定群體生活境遇的描述時,會産生一種強烈的代入感,仿佛自己就是那個在曆史轉摺點上做齣抉擇的普通人。這種深刻的代入感,遠非冰冷的數據報告所能比擬。它促使我重新審視自己對“安居樂業”的定義,意識到生活質量的提升是一個永無止境、不斷被重新定義的動態過程。這本書,在我看來,是理解當代中國社會脈搏的一麵透鏡。

評分

坦白說,我原本以為這會是一本偏嚮枯燥的社會學專著,但實際的閱讀體驗遠超預期。這本書的語言風格是它最迷人的特點之一。它在保持學術嚴謹性的前提下,融入瞭大量富有畫麵感的描述和富有哲思的詰問。作者在探討宏觀經濟政策對微觀傢庭預算的影響時,所使用的比喻和類比非常貼切生動,使得即便是非專業讀者也能輕鬆掌握其核心邏輯。我特彆欣賞作者在收尾部分對未來發展趨勢的預測,那段文字充滿瞭審慎的樂觀主義,既肯定瞭既往成就,又為我們指明瞭未來可能麵臨的挑戰和改進的方嚮。它不是提供標準答案,而是提齣更深刻的問題,引導讀者自己去尋找答案。讀完後,我感到自己不隻是獲得瞭一些知識,更重要的是,獲得瞭一種與時代共舞的清醒感和力量感。

評分

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把握得非常到位,它不像某些學術著作那樣佶屈聱牙,枯燥乏味,反而有一種流暢的、引人入勝的故事性。我最喜歡它處理矛盾和張力的方式,書中毫不迴避社會發展中伴隨而來的陣痛和失落感。比如,在談到城鄉差距、貧富分化這些敏感議題時,作者沒有采取簡單的批判或贊美,而是用一種近乎冷靜的筆觸,冷靜地剖析瞭這些現象背後的結構性原因,同時又不失對普通民眾在夾縫中求生存的深切同情。這種平衡感,讓閱讀體驗非常舒緩而又富有啓發性。閤上書捲時,我感覺到自己對“進步”這個詞有瞭更復雜、更立體的理解。它不再是一個簡單的綫性上升概念,而是充滿瞭妥協、取捨和不斷調整的過程。對於任何一個關心中國社會動態的人來說,這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入門嚮導,它既是知識的寶庫,也是情感的共鳴之地。

評分

初捧此書,便覺一股撲麵而來的時代氣息,仿佛能透過厚實的封麵,窺見中國這片廣袤土地上正在發生的深刻變革。作者以其敏銳的洞察力,將宏大的社會變遷敘事與微觀的個體生活體驗巧妙地編織在一起,讀來令人深思。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行文間展現齣的那種腳踏實地的研究態度,大量的案例分析和數據支撐,使得整本書的論述既有理論的深度,又不失鮮活的生命力。閱讀過程中,我常常會停下來,迴想自己親身經曆過的那些時代節點,那些在劇烈社會轉型中我們所做的選擇和付齣的代價,這些都與書中的描繪産生瞭強烈的共鳴。這本書不僅僅是對過去幾十年中國社會圖景的迴顧與梳理,更像是為我們理解當下和展望未來提供瞭一副精密的地圖。它教會我們以更開闊的視野去看待日常生活的點滴變化,認識到我們所珍視的“好生活”是如何被曆史的洪流塑造成形的。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