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生態旅遊學—理論進展與實踐探索

現代生態旅遊學—理論進展與實踐探索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覃建雄 著
圖書標籤:
  • 生態旅遊
  • 旅遊學
  • 可持續旅遊
  • 環境科學
  • 旅遊地理
  • 休閑地理
  • 生態學
  • 旅遊規劃
  • 區域發展
  • 綠色旅遊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科學齣版社
ISBN:9787030563682
版次:01
商品編碼:12313062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8-01-01
頁數:492
字數:729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現代生態旅遊學—理論進展與實踐探索》在前人相關研究文獻基礎上,以可持續發展理念為指導,從係統動力學理論視角,運用自然科學、人文社科和經濟管理跨學科綜閤研究方法,結閤國內外全新時期旅遊業發展規律及特徵,融入作者點滴體會和觀點,全麵介紹瞭現代生態旅遊學理論進展與實踐探索相關內容,包括緒論、生態旅遊基礎理論、生態旅遊動力係統、生態旅遊主體子係統、生態旅遊客體子係統、生態旅遊媒體子係統、生態旅遊載體子係統、生態旅遊産品體係、生態旅遊規劃體係、生態旅遊管理體係、生態旅遊實踐探索,展示瞭生態旅遊發展模式、生態旅遊主體功能區、生態旅遊扶貧開發案例,盡可能反映近年來國內外生態旅遊理論研究進展、方法技術進步和實踐探索經驗。

目錄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生態旅遊的背景 1
一、世界生態旅遊的發展 1
二、中國生態旅遊的演進 7
三、國內外生態旅遊背景差異 12
第二節 生態旅遊的睏惑 14
一、什麼是真正的生態旅遊主體 14
二、什麼是真正的生態旅遊客體 16
三、什麼是真正的生態旅遊媒介 17
四、什麼是真正的生態旅遊環境 19
五、什麼是真正的生態旅遊 20
六、生態旅遊相關概念辨析 24
第三節 生態旅遊發展趨勢及展望 35
一、信息時代引領生態旅遊新變革 35
二、大數據時代促成生態旅遊新格局 38
三、散客時代帶來生態旅遊新業態 40
四、高鐵時代造就生態旅遊新形態 42
五、全域理念促成生態旅遊新常態 46
第四節 生態旅遊研究進展及前瞻 48
一、生態旅遊理論研究現狀 48
二、生態旅遊理論研究趨勢 49
三、生態旅遊研究技術方法進展 51
第二章 生態旅遊基礎理論 54
第一節 可持續發展理論 54
一、可持續發展源起 54
二、可持續發展核心內容 54
三、可持續發展本質特徵 55
第二節 成因旅遊理論 57
一、成因旅遊學意義 57
二、旅遊地學 58
三、環境地學 59
第三節 應用生態學 60
一、生態位理論 61
二、景觀生態學 62
三、恢復生態學 63
第四節 生態人類學 64
第五節 生態經濟學 66
第六節 環境哲學 67
第三章 生態旅遊動力係統 69
第一節 生態旅遊係統沿革 69
一、生態旅遊係統形成及演化 69
二、生態旅遊主要係統模型 70
第二節 生態旅遊係統動力學 78
一、係統動力學概念及特徵 78
二、係統動力學與生態旅遊 78
三、生態旅遊發展動力係統 82
第三節 生態旅遊係統動力學模型 84
一、建模方法與指標體係 84
二、生態旅遊動力係統建模 88
三、生態旅遊係統動力學關係 92
第四節 生態旅遊動力係統特徵 98
一、生態旅遊主體子係統 98
二、生態旅遊客體子係統 100
三、生態旅遊媒體子係統 102
四、生態旅遊載體子係統 104
五、生態旅遊係統的本質 106
第四章 生態旅遊主體係統 109
第一節 生態旅遊主體概述 109
一、廣義的生態旅遊者 109
二、狹義的生態旅遊者 111
三、生態旅遊者界定 112
第二節 生態旅遊者類型及特徵 114
一、生態旅遊者特點 114
二、生態旅遊者分類 116
第三節 生態旅遊者行為規範與責任 123
一、生態旅遊者行為特徵 123
二、生態旅遊者權益和責任 125
三、生態旅遊者行動指南 127
第五章 生態旅遊客體係統 129
第一節 生態旅遊資源概述 129
一、生態旅遊資源辨析 129
二、生態旅遊資源界定 131
第二節 生態旅遊資源內涵及特徵 133
一、生態旅遊資源內涵 133
二、生態旅遊資源特徵 134
第三節 生態旅遊資源空間分布規律 136
一、生態旅遊資源空間結構 136
二、地質生態旅遊資源係統 138
三、自然生態旅遊資源係統 142
四、鄉村生態旅遊資源係統 145
五、城市生態旅遊資源係統 147
第四節 生態旅遊資源成因類型劃分 150
一、地質生態旅遊資源類型劃分 150
二、自然生態旅遊資源分類體係 153
三、鄉村生態旅遊資源劃分方案 154
四、城市生態旅遊資源劃分方案 156
第六章 生態旅遊媒體係統 158
第一節 生態旅遊媒體概述 158
一、生態旅遊業要素體係 158
二、生態旅遊業內涵及特徵 160
第二節 傳統生態旅遊業 163
一、低碳旅遊交通業 163
二、綠色酒店住宿業 167
三、生態旅行社業 173
四、生態旅遊餐飲業 178
五、生態旅遊商品業 183
六、生態旅遊康樂業 186
第三節 生態旅遊業轉型升級 188
一、生態旅遊業與現代科技的融閤 188
二、生態旅遊業與其他産業融閤 204
三、生態旅遊業與其他旅遊業融閤 208
第七章 生態旅遊載體係統 210
第一節 生態旅遊載體概述 210
一、生態旅遊環境分類 210
二、生態旅遊環境特點 212
第二節 生態旅遊宏觀環境 214
一、政治環境 215
二、經濟環境 215
三、社會文化環境 216
四、技術環境 217
第三節 生態旅遊地環境 217
一、綜閤區位環境 217
二、自然生態環境 222
三、曆史人文背景 224
四、經濟生態環境 226
五、社會生態環境 227
第八章 生態旅遊産品體係 229
第一節 生態旅遊産品概述 229
一、生態旅遊産品概念 229
二、生態旅遊産品類型及分布 233
三、生態旅遊産品的本質及特點 248
第二節 生態旅遊産品開發 254
一、生態旅遊産品開發概念 254
二、生態旅遊産品開發特點 254
三、生態旅遊産品開發原則 256
四、生態旅遊産品開發途徑 257
五、生態旅遊産品開發主要內容 258
第三節 生態旅遊産品認證 260
一、認證來源及沿革 260
二、生態旅遊産品認證概述 261
三、國外生態旅遊認證體係 263
四、國內生態旅遊認證體係 267
五、生態旅遊産品認證經驗 269
第四節 生態旅遊産品營銷 270
一、生態旅遊産品營銷概述 270
二、生態旅遊産品營銷環境 272
三、生態旅遊産品營銷策略 273
第九章 生態旅遊規劃體係 280
第一節 生態旅遊規劃概述 280
一、定義及內涵 280
二、原則及要求 283
三、生態旅遊規劃特點 286
第二節 生態旅遊規劃框架 288
一、旅遊規劃體係 288
二、生態旅遊規劃體係 289
第三節 生態旅遊規劃編製 290
一、區域生態旅遊發展規劃 290
二、生態旅遊目的地規劃 293
三、生態旅遊詳細規劃 295
第四節 生態旅遊規劃評估 296
一、評估對象及範圍 296
二、評估機製與程序 296
三、評估內容與標準 298
第五節 生態旅遊規劃管理 300
一、旅遊規劃編製管理 300
二、旅遊規劃實施管理 304
三、規劃評估監督落實 305
第十章 生態旅遊管理體係 307
第一節 生態旅遊主體管理 307
一、生態旅遊者行為特徵識彆 308
二、生態旅遊者教育管理 309
第二節 生態旅遊客體管理 311
一、生態旅遊資源管理 312
二、生態旅遊景區管理 316
三、生態旅遊社區管理 326
第三節 生態旅遊媒介管理 333
一、生態旅行社業管理 333
二、生態飯店業管理 334
三、生態旅遊交通業管理 336
四、生態旅遊商品業管理 339
五、生態旅遊康樂業管理 343
第四節 生態旅遊載體管理 345
一、生態旅遊地環境管理 345
二、區域宏觀環境管理 350
第十一章 生態旅遊實踐探索 354
第一節 生態旅遊發展模式 354
一、全域山地模式 354
二、高山峽榖模式 358
三、高原濕地模式 363
四、山地湖泊模式 367
五、都市鄉村模式 371
六、熱帶草原模式 373
七、山地鄉村模式 376
八、海洋島嶼模式 377
九、極高山地模式 379
十、海濱峽地模式 380
第二節 生態旅遊主體功能區 382
一、生態旅遊主體功能區概述 382
二、生態旅遊主體功能區分類、特徵與條件 384
三、生態旅遊主體功能區戰略 386
四、生態旅遊主體功能區開發案例 389
第三節 生態旅遊扶貧開發 399
一、生態旅遊扶貧重要意義 399
二、生態旅遊扶貧開發理論 401
三、生態旅遊扶貧開發實踐 403
附錄一 首屆世界旅遊發展大會發布《北京宣言》——推動可持續旅遊,促進發展與和平 422
附錄二 全國生態旅遊發展規劃(2016-2025年) 426
附錄三 魁北剋世界生態旅遊高峰會宣言 441
參考文獻 447
生態文明時代的旅遊新範式:可持續發展的路徑與視野 導讀: 在全球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銳減以及社會公平訴求日益高漲的背景下,傳統大眾旅遊模式的弊端日益凸顯。本書深入剖析瞭當代旅遊業所麵臨的倫理睏境、環境壓力與社會責任,旨在構建一個以生態文明為核心的、更具韌性和包容性的旅遊發展新框架。我們不著眼於對現有旅遊現象的簡單羅列,而是聚焦於驅動旅遊業未來轉型的深層次變革力量——生態哲學、社會創新與技術賦能。本書旨在為政策製定者、旅遊開發者以及關注可持續發展的學者提供一套係統化的理論工具與前瞻性的實踐指南。 --- 第一部分:生態視域下的旅遊本質重塑 第一章:從“消費”到“共存”:旅遊哲學的範式轉換 本章挑戰瞭將旅遊視為單純的消費行為或經濟增長工具的傳統觀念。我們追溯瞭荒野保護運動、深層生態學以及環境倫理學思想在旅遊領域的滲透與影響。重點探討瞭“他者性”的倫理——遊客與目的地居民、自然環境之間關係的重構。我們引入瞭“生態位”(Ecological Niche)理論來分析旅遊活動對特定地理環境的承載力限製,並詳細闡述瞭如何將“最小化乾擾”原則融入旅遊規劃的初期決策階段。內容聚焦於生態智慧的迴歸,即旅遊不再是逃離日常,而是學習與自然和文化深度連接的過程。 第二章:生物多樣性與旅遊目的地韌性構建 在全球生態係統服務功能日益脆弱的今天,旅遊業的可持續性直接依賴於目的地的生物多樣性健康狀況。本章深入探討瞭基於生態係統服務的旅遊價值評估方法,區彆於傳統的經濟價值核算,我們側重於生態係統提供的調節服務(如氣候穩定、水淨化)與文化服務(如精神滋養、審美體驗)的量化與保護。具體分析瞭“關鍵物種旅遊”(Keystone Species Tourism)的風險與機遇,以及如何通過科學監測體係確保旅遊活動不構成新的入侵壓力或棲息地破碎化因素。本部分強調,一個成功的旅遊目的地首先是一個健康的生態係統。 第三章:氣候變化下的旅遊足跡與碳中和路徑 本章摒棄瞭對“綠色洗白”的批評,轉而緻力於提齣切實可行的減排和適應策略。我們詳細剖析瞭航空、住宿、餐飲等主要旅遊活動環節的碳排放熱點。重點介紹瞭一係列國際領先的“負碳旅遊”(Carbon-Negative Tourism)實踐案例,包括生態補償機製的設計、可再生能源在旅遊設施中的整閤,以及供應鏈的本地化優化。理論模型著重於構建“循環旅遊係統”(Circular Tourism System),確保資源的最大化利用和廢棄物的最小化産生。 --- 第二部分:社會公平與社區賦權:包容性旅遊實踐 第四章:原住民知識與旅遊的文化再生 本章聚焦於原住民(Indigenous Communities)在旅遊發展中的主體地位。我們審視瞭曆史上的“文化商品化”現象,並提齣瞭“知識産權導嚮的旅遊閤作”(IP-Driven Tourism)模型。內容詳述瞭如何確保文化錶演、手工藝品乃至地方敘事權力的歸屬與收益分配的公平性。我們通過對全球多個成功案例的對比分析,提煉齣社區主導型(Community-Led)旅遊的成功要素,強調傳統生態知識(TEK)在現代旅遊管理中的應用價值,使其成為抵禦文化同質化的重要屏障。 第五章:社會公平與旅遊業的勞動力轉型 可持續旅遊不僅關乎環境,更關乎人的福祉。本章著重分析瞭旅遊業中普遍存在的季節性就業、薪資不平等和技能提升不足的問題。我們提齣瞭“技能本地化”與“價值鏈垂直整閤”的策略,旨在將更高附加值的管理和決策崗位留在當地社區。此外,本部分還深入探討瞭性彆平等在旅遊業中的體現,特彆是如何通過微型金融和創業支持,賦能女性和弱勢群體成為旅遊經濟的積極參與者而非被動接受者。 第六章:麵嚮弱勢群體的可達性與包容性設計 傳統的旅遊基礎設施往往忽略瞭老年人、殘障人士以及特殊需求群體的體驗。本章從“通用設計”(Universal Design)的理念齣發,探討瞭如何將無障礙環境標準提升到“全生命周期體驗優化”的高度。內容涉及數字無障礙(如旅遊信息獲取的便利性)和物理可達性(如步道設計、交通工具適配)的係統性解決方案,旨在確保旅遊的“福祉普惠性”,使所有社會成員都能公平地享有探索世界的權利。 --- 第三部分:數字賦能與未來治理:旅遊業的監測與評估 第七章:大數據驅動的承載力動態管理 傳統的承載力計算往往是靜態的、基於經驗的。本章轉嚮利用物聯網(IoT)、地理信息係統(GIS)和社交媒體挖掘技術,實現對遊客流量、環境壓力和社區感知負荷的實時、動態監測。我們詳細介紹瞭“預警係統”的構建邏輯,該係統能夠根據實時數據自動調整進入權限、價格機製或路徑引導。重點分析瞭如何利用空間分析技術,識彆和分散“過度旅遊”(Overtourism)的熱點區域,實現流量的智能疏導。 第八章:區塊鏈技術在旅遊信任機製中的應用 在透明度和追溯性成為消費者核心訴求的時代,本章探討瞭分布式賬本技術(Blockchain)如何重塑旅遊供應鏈的信任基礎。內容包括:如何通過區塊鏈確保遊客支付的生態保護費用真正用於目的地管理;如何實現旅遊産品的“從搖籃到墳墓”的完整碳足跡追溯;以及如何為旅遊從業者建立不可篡改的技能認證和信譽檔案。本章強調技術工具必須服務於更深層的可持續目標,而非僅僅是提高交易效率。 第九章:未來旅遊治理的協同網絡構建 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需要跨部門、跨區域的協作。本章提齣瞭“多主體協同治理網絡”(Multi-Stakeholder Collaborative Network)模型,涵蓋瞭政府、私營部門、非政府組織、學術界以及本地居民代錶。理論框架著重於解決傳統治理中的“信息孤島”和“目標衝突”問題。具體闡述瞭建立“共同目標契約”(Shared Objective Covenant)的機製,確保在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或環境危機時,旅遊利益相關者能夠形成快速、有效的響應與恢復能力。 --- 結語:邁嚮負責任的未來旅程 本書的最終目標是超越修補式的改進,引導旅遊業走嚮一個根本性的變革。我們堅信,未來的旅遊不再是遠離現實的短暫逃離,而是深度參與和負責任的探索。它要求我們以更謙卑的態度、更科學的方法和更堅定的倫理承諾,來重塑人類與地球的關係。本書提供的理論框架和實踐案例,是為我們導航在生態文明時代的復雜航道上,確保旅遊業成為推動全球可持續發展的積極力量。

用戶評價

評分

坦白說,我最初是被“理論進展”這幾個字吸引來讀這本書的。我一直對生態旅遊的理論發展很感興趣,想瞭解最新的學術動態。這本書在這方麵做得相當齣色。它不僅梳理瞭生態旅遊研究的經典理論,還重點介紹瞭近年來湧現的新興理論和研究方嚮。例如,關於生態位旅遊、沉浸式旅遊、體驗式旅遊等概念的討論,以及它們與傳統生態旅遊的關係。作者在介紹這些新理論時,並沒有停留在概念的羅列,而是深入分析瞭它們的理論基礎、研究方法和潛在的應用價值。同時,書中也探討瞭生態旅遊理論在應對當前全球性環境挑戰,如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喪失等方麵的作用。這種對理論前沿的關注,讓這本書在學術界具有很高的價值。對於我這樣一個希望站在學術前沿,瞭解生態旅遊研究最新進展的讀者而言,這本書無疑是一次非常有價值的閱讀體驗。

評分

不得不說,這本書的理論深度和前沿性令我颳目相看。它並非停留在對生態旅遊概念的簡單介紹,而是深入探討瞭其背後復雜的理論體係。作者梳理瞭當前生態旅遊研究的前沿進展,包括生態倫理、可持續發展理論、社區參與模式、利益相關者分析等多個維度,並試圖構建一個更加係統和動態的生態旅遊理論框架。書中對一些爭議性問題的討論也十分精彩,例如“綠色清洗”的界定與規避,生態旅遊如何真正為當地社區帶來福祉而非加劇不平等,以及如何在日益全球化的旅遊市場中保持生態旅遊的獨特性和核心價值。作者在理論闡述時,往往能結閤最新的學術研究成果和實證數據,顯得既有說服力又有前瞻性。對於我這樣希望深入瞭解生態旅遊理論體係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份寶貴的學術資源。它引導我思考,生態旅遊不僅僅是簡單的行為,更是一套復雜的係統工程,需要多學科的視角和長遠的規劃。

評分

這本書的實踐指導意義非常強。我是一名旅遊從業者,一直在尋找如何將環保理念更有效地融入到旅遊産品和服務中。這本書在這方麵給瞭我很多啓發。作者不僅總結瞭生態旅遊的成功實踐經驗,還深入剖析瞭其中的操作細節。例如,在規劃生態旅遊綫路時,如何進行科學的環境評估,如何設計低碳的交通方式,如何培訓當地導遊以提升其環保意識和專業素養。書中還詳細介紹瞭如何與當地社區建立夥伴關係,如何確保旅遊收入能夠公平地分配給當地居民,從而激勵他們參與到生態保護中來。特彆讓我感興趣的是,書中提供瞭一些實用的工具和方法,比如如何進行旅遊影響評估,如何設計生態旅遊的營銷策略,以及如何應對突發的環境危機。這些內容非常接地氣,對於想要將生態旅遊理念落地實施的個人或機構來說,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對如何打造一個真正負責任、可持續的生態旅遊産品有瞭更清晰的思路。

評分

這本書的敘述風格非常獨特,讀起來就像是在與一位經驗豐富的導師在進行一場深入的對話。作者的語言充滿瞭智慧和洞察力,能夠將復雜抽象的理論概念用生動形象的比喻和案例娓娓道來。他不像一些學術著作那樣枯燥乏味,而是善於引導讀者去思考,去感受。在闡述理論時,他會穿插一些個人經曆和感悟,讓整個閱讀過程充滿瞭人情味。在探討實踐問題時,他又會展現齣嚴謹的邏輯和批判性的思維,不迴避矛盾和挑戰。最讓我驚喜的是,作者在書中還融入瞭許多哲學層麵的思考,比如人與自然的關係,以及我們作為旅遊者在地球生態係統中所扮演的角色。這些思考讓這本書超越瞭單純的學術討論,觸及到瞭更深層次的生命意義。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生態旅遊的書,更是一本關於如何與這個世界和諧相處的生活指南。

評分

這本書讓我對生態旅遊有瞭全新的認識。我一直以為生態旅遊隻是單純的親近自然,但讀瞭這本書我纔明白,它背後蘊含著深刻的理論和復雜的操作。作者在書中詳細闡述瞭生態旅遊的起源、發展脈絡,以及它在環境保護、社區發展、文化傳承等方麵的多重意義。尤其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引用瞭大量國內外成功的案例,比如哥斯達黎加的雨林保護區如何通過生態旅遊實現可持續發展,以及一些原住民社區如何利用生態旅遊保留和發揚自己的傳統文化。這些案例的分析非常透徹,不僅指齣瞭實踐中的亮點,也毫不避諱地揭示瞭其中的挑戰和不足,比如如何平衡旅遊收益與生態承載力,如何避免旅遊對當地文化産生負麵影響等等。閱讀過程中,我仿佛置身於這些實踐場景之中,與當地的居民和遊客一同思考、一同探索。書中的理論部分也寫得非常係統,從經濟學、社會學、環境學等多個角度對生態旅遊進行瞭深入剖析,讓我對這個概念的理解從膚淺走嚮瞭深刻。總之,這本書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真正意義上的生態旅遊世界的大門,讓我看到瞭它巨大的潛力和價值。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