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生态旅游学—理论进展与实践探索

现代生态旅游学—理论进展与实践探索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覃建雄 著
图书标签:
  • 生态旅游
  • 旅游学
  • 可持续旅游
  • 环境科学
  • 旅游地理
  • 休闲地理
  • 生态学
  • 旅游规划
  • 区域发展
  • 绿色旅游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63682
版次:01
商品编码:12313062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1-01
页数:492
字数:729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现代生态旅游学—理论进展与实践探索》在前人相关研究文献基础上,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从系统动力学理论视角,运用自然科学、人文社科和经济管理跨学科综合研究方法,结合国内外全新时期旅游业发展规律及特征,融入作者点滴体会和观点,全面介绍了现代生态旅游学理论进展与实践探索相关内容,包括绪论、生态旅游基础理论、生态旅游动力系统、生态旅游主体子系统、生态旅游客体子系统、生态旅游媒体子系统、生态旅游载体子系统、生态旅游产品体系、生态旅游规划体系、生态旅游管理体系、生态旅游实践探索,展示了生态旅游发展模式、生态旅游主体功能区、生态旅游扶贫开发案例,尽可能反映近年来国内外生态旅游理论研究进展、方法技术进步和实践探索经验。

目录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生态旅游的背景 1
一、世界生态旅游的发展 1
二、中国生态旅游的演进 7
三、国内外生态旅游背景差异 12
第二节 生态旅游的困惑 14
一、什么是真正的生态旅游主体 14
二、什么是真正的生态旅游客体 16
三、什么是真正的生态旅游媒介 17
四、什么是真正的生态旅游环境 19
五、什么是真正的生态旅游 20
六、生态旅游相关概念辨析 24
第三节 生态旅游发展趋势及展望 35
一、信息时代引领生态旅游新变革 35
二、大数据时代促成生态旅游新格局 38
三、散客时代带来生态旅游新业态 40
四、高铁时代造就生态旅游新形态 42
五、全域理念促成生态旅游新常态 46
第四节 生态旅游研究进展及前瞻 48
一、生态旅游理论研究现状 48
二、生态旅游理论研究趋势 49
三、生态旅游研究技术方法进展 51
第二章 生态旅游基础理论 54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理论 54
一、可持续发展源起 54
二、可持续发展核心内容 54
三、可持续发展本质特征 55
第二节 成因旅游理论 57
一、成因旅游学意义 57
二、旅游地学 58
三、环境地学 59
第三节 应用生态学 60
一、生态位理论 61
二、景观生态学 62
三、恢复生态学 63
第四节 生态人类学 64
第五节 生态经济学 66
第六节 环境哲学 67
第三章 生态旅游动力系统 69
第一节 生态旅游系统沿革 69
一、生态旅游系统形成及演化 69
二、生态旅游主要系统模型 70
第二节 生态旅游系统动力学 78
一、系统动力学概念及特征 78
二、系统动力学与生态旅游 78
三、生态旅游发展动力系统 82
第三节 生态旅游系统动力学模型 84
一、建模方法与指标体系 84
二、生态旅游动力系统建模 88
三、生态旅游系统动力学关系 92
第四节 生态旅游动力系统特征 98
一、生态旅游主体子系统 98
二、生态旅游客体子系统 100
三、生态旅游媒体子系统 102
四、生态旅游载体子系统 104
五、生态旅游系统的本质 106
第四章 生态旅游主体系统 109
第一节 生态旅游主体概述 109
一、广义的生态旅游者 109
二、狭义的生态旅游者 111
三、生态旅游者界定 112
第二节 生态旅游者类型及特征 114
一、生态旅游者特点 114
二、生态旅游者分类 116
第三节 生态旅游者行为规范与责任 123
一、生态旅游者行为特征 123
二、生态旅游者权益和责任 125
三、生态旅游者行动指南 127
第五章 生态旅游客体系统 129
第一节 生态旅游资源概述 129
一、生态旅游资源辨析 129
二、生态旅游资源界定 131
第二节 生态旅游资源内涵及特征 133
一、生态旅游资源内涵 133
二、生态旅游资源特征 134
第三节 生态旅游资源空间分布规律 136
一、生态旅游资源空间结构 136
二、地质生态旅游资源系统 138
三、自然生态旅游资源系统 142
四、乡村生态旅游资源系统 145
五、城市生态旅游资源系统 147
第四节 生态旅游资源成因类型划分 150
一、地质生态旅游资源类型划分 150
二、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分类体系 153
三、乡村生态旅游资源划分方案 154
四、城市生态旅游资源划分方案 156
第六章 生态旅游媒体系统 158
第一节 生态旅游媒体概述 158
一、生态旅游业要素体系 158
二、生态旅游业内涵及特征 160
第二节 传统生态旅游业 163
一、低碳旅游交通业 163
二、绿色酒店住宿业 167
三、生态旅行社业 173
四、生态旅游餐饮业 178
五、生态旅游商品业 183
六、生态旅游康乐业 186
第三节 生态旅游业转型升级 188
一、生态旅游业与现代科技的融合 188
二、生态旅游业与其他产业融合 204
三、生态旅游业与其他旅游业融合 208
第七章 生态旅游载体系统 210
第一节 生态旅游载体概述 210
一、生态旅游环境分类 210
二、生态旅游环境特点 212
第二节 生态旅游宏观环境 214
一、政治环境 215
二、经济环境 215
三、社会文化环境 216
四、技术环境 217
第三节 生态旅游地环境 217
一、综合区位环境 217
二、自然生态环境 222
三、历史人文背景 224
四、经济生态环境 226
五、社会生态环境 227
第八章 生态旅游产品体系 229
第一节 生态旅游产品概述 229
一、生态旅游产品概念 229
二、生态旅游产品类型及分布 233
三、生态旅游产品的本质及特点 248
第二节 生态旅游产品开发 254
一、生态旅游产品开发概念 254
二、生态旅游产品开发特点 254
三、生态旅游产品开发原则 256
四、生态旅游产品开发途径 257
五、生态旅游产品开发主要内容 258
第三节 生态旅游产品认证 260
一、认证来源及沿革 260
二、生态旅游产品认证概述 261
三、国外生态旅游认证体系 263
四、国内生态旅游认证体系 267
五、生态旅游产品认证经验 269
第四节 生态旅游产品营销 270
一、生态旅游产品营销概述 270
二、生态旅游产品营销环境 272
三、生态旅游产品营销策略 273
第九章 生态旅游规划体系 280
第一节 生态旅游规划概述 280
一、定义及内涵 280
二、原则及要求 283
三、生态旅游规划特点 286
第二节 生态旅游规划框架 288
一、旅游规划体系 288
二、生态旅游规划体系 289
第三节 生态旅游规划编制 290
一、区域生态旅游发展规划 290
二、生态旅游目的地规划 293
三、生态旅游详细规划 295
第四节 生态旅游规划评估 296
一、评估对象及范围 296
二、评估机制与程序 296
三、评估内容与标准 298
第五节 生态旅游规划管理 300
一、旅游规划编制管理 300
二、旅游规划实施管理 304
三、规划评估监督落实 305
第十章 生态旅游管理体系 307
第一节 生态旅游主体管理 307
一、生态旅游者行为特征识别 308
二、生态旅游者教育管理 309
第二节 生态旅游客体管理 311
一、生态旅游资源管理 312
二、生态旅游景区管理 316
三、生态旅游社区管理 326
第三节 生态旅游媒介管理 333
一、生态旅行社业管理 333
二、生态饭店业管理 334
三、生态旅游交通业管理 336
四、生态旅游商品业管理 339
五、生态旅游康乐业管理 343
第四节 生态旅游载体管理 345
一、生态旅游地环境管理 345
二、区域宏观环境管理 350
第十一章 生态旅游实践探索 354
第一节 生态旅游发展模式 354
一、全域山地模式 354
二、高山峡谷模式 358
三、高原湿地模式 363
四、山地湖泊模式 367
五、都市乡村模式 371
六、热带草原模式 373
七、山地乡村模式 376
八、海洋岛屿模式 377
九、极高山地模式 379
十、海滨峡地模式 380
第二节 生态旅游主体功能区 382
一、生态旅游主体功能区概述 382
二、生态旅游主体功能区分类、特征与条件 384
三、生态旅游主体功能区战略 386
四、生态旅游主体功能区开发案例 389
第三节 生态旅游扶贫开发 399
一、生态旅游扶贫重要意义 399
二、生态旅游扶贫开发理论 401
三、生态旅游扶贫开发实践 403
附录一 首届世界旅游发展大会发布《北京宣言》——推动可持续旅游,促进发展与和平 422
附录二 全国生态旅游发展规划(2016-2025年) 426
附录三 魁北克世界生态旅游高峰会宣言 441
参考文献 447
生态文明时代的旅游新范式: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与视野 导读: 在全球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锐减以及社会公平诉求日益高涨的背景下,传统大众旅游模式的弊端日益凸显。本书深入剖析了当代旅游业所面临的伦理困境、环境压力与社会责任,旨在构建一个以生态文明为核心的、更具韧性和包容性的旅游发展新框架。我们不着眼于对现有旅游现象的简单罗列,而是聚焦于驱动旅游业未来转型的深层次变革力量——生态哲学、社会创新与技术赋能。本书旨在为政策制定者、旅游开发者以及关注可持续发展的学者提供一套系统化的理论工具与前瞻性的实践指南。 --- 第一部分:生态视域下的旅游本质重塑 第一章:从“消费”到“共存”:旅游哲学的范式转换 本章挑战了将旅游视为单纯的消费行为或经济增长工具的传统观念。我们追溯了荒野保护运动、深层生态学以及环境伦理学思想在旅游领域的渗透与影响。重点探讨了“他者性”的伦理——游客与目的地居民、自然环境之间关系的重构。我们引入了“生态位”(Ecological Niche)理论来分析旅游活动对特定地理环境的承载力限制,并详细阐述了如何将“最小化干扰”原则融入旅游规划的初期决策阶段。内容聚焦于生态智慧的回归,即旅游不再是逃离日常,而是学习与自然和文化深度连接的过程。 第二章:生物多样性与旅游目的地韧性构建 在全球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日益脆弱的今天,旅游业的可持续性直接依赖于目的地的生物多样性健康状况。本章深入探讨了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旅游价值评估方法,区别于传统的经济价值核算,我们侧重于生态系统提供的调节服务(如气候稳定、水净化)与文化服务(如精神滋养、审美体验)的量化与保护。具体分析了“关键物种旅游”(Keystone Species Tourism)的风险与机遇,以及如何通过科学监测体系确保旅游活动不构成新的入侵压力或栖息地破碎化因素。本部分强调,一个成功的旅游目的地首先是一个健康的生态系统。 第三章:气候变化下的旅游足迹与碳中和路径 本章摒弃了对“绿色洗白”的批评,转而致力于提出切实可行的减排和适应策略。我们详细剖析了航空、住宿、餐饮等主要旅游活动环节的碳排放热点。重点介绍了一系列国际领先的“负碳旅游”(Carbon-Negative Tourism)实践案例,包括生态补偿机制的设计、可再生能源在旅游设施中的整合,以及供应链的本地化优化。理论模型着重于构建“循环旅游系统”(Circular Tourism System),确保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和废弃物的最小化产生。 --- 第二部分:社会公平与社区赋权:包容性旅游实践 第四章:原住民知识与旅游的文化再生 本章聚焦于原住民(Indigenous Communities)在旅游发展中的主体地位。我们审视了历史上的“文化商品化”现象,并提出了“知识产权导向的旅游合作”(IP-Driven Tourism)模型。内容详述了如何确保文化表演、手工艺品乃至地方叙事权力的归属与收益分配的公平性。我们通过对全球多个成功案例的对比分析,提炼出社区主导型(Community-Led)旅游的成功要素,强调传统生态知识(TEK)在现代旅游管理中的应用价值,使其成为抵御文化同质化的重要屏障。 第五章:社会公平与旅游业的劳动力转型 可持续旅游不仅关乎环境,更关乎人的福祉。本章着重分析了旅游业中普遍存在的季节性就业、薪资不平等和技能提升不足的问题。我们提出了“技能本地化”与“价值链垂直整合”的策略,旨在将更高附加值的管理和决策岗位留在当地社区。此外,本部分还深入探讨了性别平等在旅游业中的体现,特别是如何通过微型金融和创业支持,赋能女性和弱势群体成为旅游经济的积极参与者而非被动接受者。 第六章:面向弱势群体的可达性与包容性设计 传统的旅游基础设施往往忽略了老年人、残障人士以及特殊需求群体的体验。本章从“通用设计”(Universal Design)的理念出发,探讨了如何将无障碍环境标准提升到“全生命周期体验优化”的高度。内容涉及数字无障碍(如旅游信息获取的便利性)和物理可达性(如步道设计、交通工具适配)的系统性解决方案,旨在确保旅游的“福祉普惠性”,使所有社会成员都能公平地享有探索世界的权利。 --- 第三部分:数字赋能与未来治理:旅游业的监测与评估 第七章:大数据驱动的承载力动态管理 传统的承载力计算往往是静态的、基于经验的。本章转向利用物联网(IoT)、地理信息系统(GIS)和社交媒体挖掘技术,实现对游客流量、环境压力和社区感知负荷的实时、动态监测。我们详细介绍了“预警系统”的构建逻辑,该系统能够根据实时数据自动调整进入权限、价格机制或路径引导。重点分析了如何利用空间分析技术,识别和分散“过度旅游”(Overtourism)的热点区域,实现流量的智能疏导。 第八章:区块链技术在旅游信任机制中的应用 在透明度和追溯性成为消费者核心诉求的时代,本章探讨了分布式账本技术(Blockchain)如何重塑旅游供应链的信任基础。内容包括:如何通过区块链确保游客支付的生态保护费用真正用于目的地管理;如何实现旅游产品的“从摇篮到坟墓”的完整碳足迹追溯;以及如何为旅游从业者建立不可篡改的技能认证和信誉档案。本章强调技术工具必须服务于更深层的可持续目标,而非仅仅是提高交易效率。 第九章:未来旅游治理的协同网络构建 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需要跨部门、跨区域的协作。本章提出了“多主体协同治理网络”(Multi-Stakeholder Collaborative Network)模型,涵盖了政府、私营部门、非政府组织、学术界以及本地居民代表。理论框架着重于解决传统治理中的“信息孤岛”和“目标冲突”问题。具体阐述了建立“共同目标契约”(Shared Objective Covenant)的机制,确保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环境危机时,旅游利益相关者能够形成快速、有效的响应与恢复能力。 --- 结语:迈向负责任的未来旅程 本书的最终目标是超越修补式的改进,引导旅游业走向一个根本性的变革。我们坚信,未来的旅游不再是远离现实的短暂逃离,而是深度参与和负责任的探索。它要求我们以更谦卑的态度、更科学的方法和更坚定的伦理承诺,来重塑人类与地球的关系。本书提供的理论框架和实践案例,是为我们导航在生态文明时代的复杂航道上,确保旅游业成为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的积极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实践指导意义非常强。我是一名旅游从业者,一直在寻找如何将环保理念更有效地融入到旅游产品和服务中。这本书在这方面给了我很多启发。作者不仅总结了生态旅游的成功实践经验,还深入剖析了其中的操作细节。例如,在规划生态旅游线路时,如何进行科学的环境评估,如何设计低碳的交通方式,如何培训当地导游以提升其环保意识和专业素养。书中还详细介绍了如何与当地社区建立伙伴关系,如何确保旅游收入能够公平地分配给当地居民,从而激励他们参与到生态保护中来。特别让我感兴趣的是,书中提供了一些实用的工具和方法,比如如何进行旅游影响评估,如何设计生态旅游的营销策略,以及如何应对突发的环境危机。这些内容非常接地气,对于想要将生态旅游理念落地实施的个人或机构来说,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如何打造一个真正负责任、可持续的生态旅游产品有了更清晰的思路。

评分

这本书让我对生态旅游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一直以为生态旅游只是单纯的亲近自然,但读了这本书我才明白,它背后蕴含着深刻的理论和复杂的操作。作者在书中详细阐述了生态旅游的起源、发展脉络,以及它在环境保护、社区发展、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多重意义。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引用了大量国内外成功的案例,比如哥斯达黎加的雨林保护区如何通过生态旅游实现可持续发展,以及一些原住民社区如何利用生态旅游保留和发扬自己的传统文化。这些案例的分析非常透彻,不仅指出了实践中的亮点,也毫不避讳地揭示了其中的挑战和不足,比如如何平衡旅游收益与生态承载力,如何避免旅游对当地文化产生负面影响等等。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这些实践场景之中,与当地的居民和游客一同思考、一同探索。书中的理论部分也写得非常系统,从经济学、社会学、环境学等多个角度对生态旅游进行了深入剖析,让我对这个概念的理解从肤浅走向了深刻。总之,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旅游世界的大门,让我看到了它巨大的潜力和价值。

评分

这本书的叙述风格非常独特,读起来就像是在与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在进行一场深入的对话。作者的语言充满了智慧和洞察力,能够将复杂抽象的理论概念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和案例娓娓道来。他不像一些学术著作那样枯燥乏味,而是善于引导读者去思考,去感受。在阐述理论时,他会穿插一些个人经历和感悟,让整个阅读过程充满了人情味。在探讨实践问题时,他又会展现出严谨的逻辑和批判性的思维,不回避矛盾和挑战。最让我惊喜的是,作者在书中还融入了许多哲学层面的思考,比如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我们作为旅游者在地球生态系统中所扮演的角色。这些思考让这本书超越了单纯的学术讨论,触及到了更深层次的生命意义。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生态旅游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与这个世界和谐相处的生活指南。

评分

坦白说,我最初是被“理论进展”这几个字吸引来读这本书的。我一直对生态旅游的理论发展很感兴趣,想了解最新的学术动态。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相当出色。它不仅梳理了生态旅游研究的经典理论,还重点介绍了近年来涌现的新兴理论和研究方向。例如,关于生态位旅游、沉浸式旅游、体验式旅游等概念的讨论,以及它们与传统生态旅游的关系。作者在介绍这些新理论时,并没有停留在概念的罗列,而是深入分析了它们的理论基础、研究方法和潜在的应用价值。同时,书中也探讨了生态旅游理论在应对当前全球性环境挑战,如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等方面的作用。这种对理论前沿的关注,让这本书在学术界具有很高的价值。对于我这样一个希望站在学术前沿,了解生态旅游研究最新进展的读者而言,这本书无疑是一次非常有价值的阅读体验。

评分

不得不说,这本书的理论深度和前沿性令我刮目相看。它并非停留在对生态旅游概念的简单介绍,而是深入探讨了其背后复杂的理论体系。作者梳理了当前生态旅游研究的前沿进展,包括生态伦理、可持续发展理论、社区参与模式、利益相关者分析等多个维度,并试图构建一个更加系统和动态的生态旅游理论框架。书中对一些争议性问题的讨论也十分精彩,例如“绿色清洗”的界定与规避,生态旅游如何真正为当地社区带来福祉而非加剧不平等,以及如何在日益全球化的旅游市场中保持生态旅游的独特性和核心价值。作者在理论阐述时,往往能结合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和实证数据,显得既有说服力又有前瞻性。对于我这样希望深入了解生态旅游理论体系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份宝贵的学术资源。它引导我思考,生态旅游不仅仅是简单的行为,更是一套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学科的视角和长远的规划。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