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盾构隧道穿越机场设计与施工技术——虹桥综合交通枢纽迎宾三路隧道工程

道路盾构隧道穿越机场设计与施工技术——虹桥综合交通枢纽迎宾三路隧道工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周质炎,温竹茵,戴仕敏 编
图书标签:
  • 盾构隧道
  • 机场工程
  • 交通枢纽
  • 隧道设计
  • 隧道施工
  • 虹桥枢纽
  • 迎宾三路隧道
  • 地下工程
  • 城市隧道
  • 工程技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47838693
版次:1
商品编码:12317473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00
字数:280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隧道工程设计、施工和管理人员

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交通基础设施的需求日益剧增,地下道路是贯通城市密集地区交通的重要措施。迎宾三路隧道新建工程是国内首条穿越正在运营机场跑道和许多敏感构建筑物的大型盾构隧道,为了能在既有狭窄环境条件实现双向四车道通行能力,在线位确定、通道形式、近远期结合和结构关键节点处理等都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许多创新性成果。

1. 国内首次大型双层隧道在不停运条件下实现地下近远期结合布置;

2. 首次实现了国内大直径土压平衡盾构从正在运行的机场滑行道下方安全穿越;

3. 隧道穿越了众多敏感节点,解决了一系列技术难题;

4. 在国内首次在隧道中采用LED连续光带照明,消除了行车频闪现象;

5. 优化结构布置,实现与轨道交通交叉节点的合建;

6. 集约化设计,减少占地节约投资。


内容简介

机场飞行区对场地变形控制有严格限制,隧道穿越机场飞行区对隧道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迎宾三路隧道位于上海虹桥机场南侧,全长3.17km,采用外径为
13.95m 盾构隧道,为单管双层布置形式,其中盾构段需要穿越机场飞行区跑道,在满足机场不停航的前提下,确保盾构隧道安全穿越机场飞行区,隧道工程建设对线
路选型、管片构造设计、环境影响理论分析、施工推进模拟试验和信息化监控等技术措施,进行大量的理论分析和试验研究,形成了一系列创新技术成果。本书在复
杂、特殊环境条件下隧道工程建设方面进行了系统总结和阐述,可供隧道工程建设的设计、施工和管理人员参考,也可供科研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参考。

作者简介

周质炎,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副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英国皇家特许结构工程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上海市建设系统专业学科带头人。长期从事隧道工程、城市轨道交通和地下空间结构的设计和研究工作。先后设计和主持完成大型市政工程项目设计和研究百多项,获得国家、市级科技进步奖5项和优秀设计奖20多项。近年来主持和参加了多项国家和市规范的编制工作,在国内外各种专业杂志和学术交流会上发表论文四十多篇,申请和授权专利三十余项。曾获上海市青年咨询精英、上海市科技标兵等荣誉。

目录

综述1


0.1工程概况3


0.1.1道路交通规划方案3


0.1.2迎宾三路隧道工程项目的提出5


0.1.3迎宾三路隧道工程总体方案5


0.2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9


0.2.1工程地质9


0.2.2水文地质11


0.2.3地震12

第1章迎宾三路隧道工程总体方案15


1.1工程建设区域17


1.2功能定位和服务对象18


1.3主要技术标准19


1.4总体设计原则19


1.5控制条件20


1.6线路走向20


1.7总体方案布置22


1.8出入口布置22


1.9隧道平纵设计25


1.10隧道断面型式26


1.11隧道横断面布置26


1.12风塔布置30


1.13隧道管理用房设置33


1.14隧道应急点设置33


第2章建筑设计35


2.1设计原则37


2.2隧道洞口设计37


2.3盾构工作井38


2.4风塔设计41


2.5泵房43


2.6疏散通道43


2.7隧道内装修44


2.8绿化设计45


第3章结构设计47


3.1设计原则49


3.2技术标准49


3.3盾构隧道设计51


3.3.1盾构衬砌环构造的确定51


3.3.2管片计算57


3.3.3盾构下穿机场及航油管技术措施60


3.3.4隧道内部结构设计64


3.4工作井结构设计67


3.5盾构始发车架段及东设备用房结构设计74


3.5.1盾构始发车架段74


3.5.2盾构始发车架段与

轨道交通

规划

线关系处理80


3.5.3东设备用房84


3.6明挖段结构设计86


3.6.1结构形式86


3.6.2围护结构86


3.6.3主体结构88


3.7防水设计95


3.7.1防水设计原则95


3.7.2防水等级标准95


3.7.3盾构隧道结构防水95


3.7.4盾构机出洞防水98


3.7.5明挖段结构防水设计98


第4章运营期交通组织设计101


4.1设计原则103


4.2隧道出入口交通组织设计103


4.3交叉口设计与交通组织105


第5章道路设计113


5.1设计原则115


5.2主要功能115


5.3平面设计116


5.4接线道路纵断面设计117


5.4.1纵断面设计原则117


5.4.2控制因素117


5.4.3纵断面设计要素汇总118


5.5横断面设计118


5.5.1西段接线道路横断面118


5.5.2东段接线道路横断面(原、远期)119


5.6路基设计122


5.6.1地质情况122


5.6.2路基设计的原则122


5.6.3路基处理122


5.7路面设计123


5.8道路排水设计124


5.9沿线出入口衔接设计125


5.10无障碍设施设计125


5.11交通标志标线及安全设施设计128


5.11.1交通标志、标线及交通信号设施128


5.11.2设计要求128


第6章隧道通风系统设计131


6.1设计原则133


6.2设计参数及标准133


6.3隧道通风方案134


6.4隧道通风系统135


6.5通风系统运行模式136


第7章供电与照明设计139


7.1设计原则 141


7.2负荷及电源142


7.2.1负荷分级142


7.2.2用电量计算142


7.2.3供电电源142


7.3供配电系统143


7.3.110kV供配电系统143


7.3.20.4kV供配电系统143


7.4照明设计144


7.4.1照明标准145


7.4.2光源和灯具选择145


7.4.3照明供电系统146


7.4.4应急照明系统146


7.4.5照明灯具布置146


7.5防雷与接地147


7.6LED灯光实施效果148


第8章给排水与消防系统设计149


8.1设计原则151


8.2设计范围151


8.3隧道消防

排水系统设计152


8.4接线道路排水系统设计158


第9章监控系统设计161


9.1设计原则163


9.2监控系统设计范围及内容163


9.3系统需求分析164


9.3.1总体需求164


9.3.2细化分析164


9.4监控等级和系统规模166


9.5系统组成166


9.6系统设计167


9.6.1中央控制分系统167


9.6.2设备监控分系统173


9.6.3交通监控分系统177


9.6.4闭路电视监视分系统180


9.6.5有线电话分系统183


9.6.6无线通信分系统187


9.6.7有线广播分系统191


9.6.8火灾自动报警分系统192


9.6.9辅助支持分系统195


第10章盾构施工技术199


10.1施工筹划201


10.2总体施工流程202


10.3盾构机选型202


10.3.1盾构机选型依据及参数204


10.3.2盾构机选型205


10.4盾构运输进场、下井安置、拆卸退场209


10.4.1盾构运输进场209


10.4.2盾构下井安装及调试209


10.4.3盾构

机拆卸退场211


10.5盾构施工技术措施212


10.5.1盾构推进主要技术指标212


10.5.2盾构出洞施工213


10.6盾构常规段推进施工224


10.6.1盾构推进和地层变形的控制224


10.6.2地面沉降控制224


10.6.3施工参数设定225


10.6.4轴线控制227


10.6.5同步注浆227


10.6.6盾尾油脂的压注229


10.6.7管片防水涂料的制作230


10.6.8管片拼装230


10.6.9隧道抗浮232


10.6.10隧道断面布置232


10.6.11运输系统233


10.6.12隧道内通风234


10.7进洞段施工235


10.7.1盾构进洞准备工作235


10.7.2接收井布置236


10.7.3复核测量237


10.7.4洞门凿除237


10.7.5盾构进洞238


第11章盾构穿越高架道路控制技术241


11.1穿越桥墩工况243


11.2穿越控制标准244


11.3穿越技术措施244


11.3.1试验段推进245


11.3.2穿越阶段推进246


11.4施工监测247


11.4.1隧道轴线监测247


11.4.2地面变形监测247


11.4.3土体侧向位移监测和管线变形监测248


11.4.4七莘路高架桥墩监测248


11.5盾构穿越桥墩应急预案249


第12章盾构穿越机场跑道控制技术251


12.1分阶段控制区划分253


12.2盾构穿越机场施工技术措施254


12.2.1试验段254


12.2.2绕滑道控制段255


12.2.3穿越前控制段256


12.2.4穿越控制段257


12.2.5穿越后控制段258


12.2.6特殊地层针对性措施258


12.2.7同步注浆259


12.2.8盾尾油脂压注259


12.2.9二次补压注浆260


12.3施工监测260


第13章工作井及明挖段施工技术263


13.1地基与基础施工265


13.1.1地下连续墙265


13.1.2SMW工法桩施工方法与技术措施268


13.1.3水泥土搅拌桩重力式挡墙施工方法与技术措施270


13.1.4地基加固施工271


13.1.5基坑降水方案273


13.2基坑开挖与支撑方案276


13.2.1基坑开挖原则276


13.2.2坑支撑体系276


13.2.3开挖与支撑施工技术措施277


13.3主体结构施工278


13.3.1结构施工工艺278


13.3.2结构施工技术措施279

参考文献281


前言/序言

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人们快速出行交通需求日益剧增,为了提高飞机、高铁、地铁等公共交通的服务水平,以机场为中心的交通枢纽建设已成为解决大都市交通集散的重要手段,同时越来越多的机场也将面临地下交通工程的穿越。机场飞行区安全的特殊性以及对地面沉降控制的严格要求,制约了大规模地下工程穿越机场飞行区的建设。目前,国内外有关机场飞行区下穿的工程实例和相关的研究不是很多,主要有苏黎世机场、希思罗机场、北京首都国际机场、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及台湾桃园国际机场等。这些工程都是以轨道交通和物流等小直径隧道穿越,而采用大直径盾构在软土地基中穿越机场飞行区,工程建设难度和风险更大。


迎宾三路隧道位于上海虹桥机场南侧,是虹桥枢纽和中心城区之间客运专用通道,全长3.17 km。其中盾构段长1.95 km,单管双层布置,隧道外径13.95 m,采用外径14.27 m的国内最大直径土压平衡盾构机,隧道下穿650 m的机场飞行区。为确保机场运营安全,需要在不停航的条件下,实现大直径盾构的安全穿越,设计、施工和监测采取一系列的技术措施。


设计上主要通过技术措施减少隧道施工时盾构机穿越和机场运营对地层造成的扰动,提高隧道纵向抗变形能力。

例如,对机场穿越区的隧道线形进行优化,减小因盾构姿态频繁调整对地层的扰动,尽可能加大盾构机穿越段的平面转弯半径,并在纵断面上尽可能采用直线下穿机场敏感区;为提高管片环间的抗剪能力,减少错台,在环间设置剪力销;在管片内环缝两侧设置预埋钢板,管片拼装完成后,将环与环间的预埋钢板焊接连接,从而增强隧道的纵向刚度,提高其整体抗纵向变形能力;为有效控制地面沉降,在穿越机场区段增设注浆孔环,根据需要可以及时进行多点二次注浆。


施工上主要以大直径土压平衡盾构开挖面稳定性控制为抓手,根据试验选取合理的盾构施工参数,通过对地面变形和机场影响的监测,及时优化各项施工参数,精心控制地层变形。① 对穿越区域进行划分,分为试验段、穿越前控制段、穿越控制段、穿越后控制段。② 在试验段进行盾构的试推进,设置多个监测断面,检查盾构设备状态,调整盾构施工各项参数,并初步确定泡沫剂的各项参数。③ 在穿越前控制段,进一步验证所采用的泡沫剂参数和施工参数是否合理,以确保开挖面的稳定,并改善同步注浆浆液的配合比。④ 在穿越控制段,放慢施工速度,均衡匀速推进。采用穿越前控制段验证的泡沫剂注入参数和同步注浆配合比进行土体改良和同步注浆控制。严格控制盾构姿态,避免超挖。⑤ 在穿越后控制段,迅速开展内部结构的同步施工,有效增强隧道的整体稳定性及刚度,减小机场区域的后期变形。根据地层变形监测数据,及时对土体进行二次注浆,有效控制地表的最终变形。⑥ 变形信息化监测。盾构穿越期间,对机场区域进行沉降监测,将监测数据及时、准确地反馈给中央控制室,中央控制室根据地面所反映的情况,进行正确判断,及时调整各子系统施工参数,确保盾构顺利穿越机场区域。


迎宾三路隧道新建工程是国内第一条穿越正在运营机场跑道和众多敏感构建筑物的超大型盾构隧道,为了能在既有狭窄环境条件实现双向四车道通行能力,在线位确定、通道形式、近远期结合、结构关键节点处理和施工地面沉降等都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许多创新性成果。


(1) 国内首个大型双层隧道在不停运条件下实现地下近远期结合布置。根据隧道的交通功能要求,将隧道分近期(隧道东侧不过S20交叉口)和远期(隧道穿过S20交叉口)两部分。隧道总体布置充分考虑了近远期结合要求,使得道路线形同时满足了近远期的技术要求,结构设计采用了特殊构造节点,可以满足在不影响既有隧道通行能力情况下实现与远期隧道的结合。


(2) 首次实现了国内最大直径土压平衡盾构从正在运行的机场滑行道下方安全穿越。为了确保大型盾构隧道长距离下穿变形要求极高的机场滑行道,通过对盾构隧道推进对地面沉降影响数字化精确模拟分析,得出了最优的隧道线形和埋深,通过对管片接口形式、连接方式和剪力销的优化设计,提高了管片抗变形能力,保障了隧道施工顺利地从正在运行的机场滑行道下方穿越。


(3) 隧道穿越了众多敏感节点,解决了一系列技术难题。采用结构优化与施工控制相结合的技术措施,解决了盾构超浅覆土推进、与轨道交通17号线共建、近距离穿越已运营的七莘路高架桩基、穿越机场跑道、近距离与正在使用的机场航油管长距离并行和下穿历史保护建筑等技术难题。


(4) 国内首次在隧道中采用LED连续光带照明,消除了行车频闪现象。倡导“绿色隧道”理念,在隧道内首次采用LED光带,既实现了节能减排,又解决了行车时的频闪现象,提高了驾驶的舒适度和安全度。


(5) 优化结构布置,实现与轨道交通交叉节点的合建。对于工作井、机架段、与轨道交通合建段等空间关系复杂、工况繁多的节点均采用了空间计算模型,并根据工况不同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保证了复杂结构的经济与安全。


(6) 集约化设计,减少占地节约投资。采用双层隧道,减少占用地下空间资源。管理中心结合风塔和设备用房合建,既减少了土地占用,又解决风塔对环境的影响。出入口采用前后一字线布置形式,减少了对周围建筑的拆迁量。


(7) 盾构穿越砂质粉土施工技术。针对砂质粉土含水量高、渗透性强、摇震反应迅速等特点,通过土体改良、连续出土、降低刀盘扭矩和推力的波动等技术措施,形成了盾构隧道穿越砂质粉土控制液化技术。


(8) 快速均衡化施工技术。通过对盾构推进速度、管片运输、浆液运输、道路同步施工和混凝土运输等过程进行统筹优化,形成了超大直径盾构隧道工程快速均衡化施工技术。


(9) 施工姿态与轴线控制技术。针对超大型盾构在盾构姿态与轴线控制自身的特点以及影响盾构姿态与轴线控制的因素,形成了轴线纠偏技术、管片选型技术和成型隧道稳定性控制技术等综合控制技术。


(10) 全新的皮带连续出土技术。针对黏性土和液化砂性土的特性,对皮带连续出土的适应性进行了开发研究,提出了大型土压平衡盾构机的新型出土技术,达到日均出土3000 m3以上的无故障运营。


迎宾三路隧道能够在机场不停运的情况下,顺利穿越飞行区,凝聚着建设、设计、施工等单位技术人员的智慧和力量,是我国大型隧道建设方面又一个典范工程,使得我国超大直径盾构隧道

建设技术在国际领先水平基础上又上了一个台阶。



作者

2018年2月



本书系对地下工程建设领域内,特定工程案例的系统性研究与技术总结。其核心聚焦于超大直径、超长距离盾构隧道在复杂地质条件下的穿越技术,特别是针对城市核心区域与敏感基础设施的交叉施工难题。 一、工程背景与挑战 本书所述的工程项目,选取了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地下交通枢纽工程。该项目位于人口稠密、地面沉降控制要求极高的核心城区,其挑战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复杂的地层环境与水文条件: 隧道穿越了软弱粘土层、砂层、粉砂层以及局部富水砂层,地层变化频繁且沉降敏感度高。地下水位高,对开挖面稳定性控制提出了严苛要求。 2. 既有建(构)筑物的邻近穿越: 隧道路径需紧密绕避或穿越既有的高层建筑群、历史保护建筑、重要市政管线(如燃气、供水、排污主干管)以及敏感的交通设施。这些结构对地层位移和隧道沉降的容许值极小,任何超限的扰动都可能导致严重后果。 3. 特殊结构控制需求: 鉴于工程位于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区域,隧道结构必须满足极高的耐久性和抗震设防标准。特别是结构与地面连接处的过渡段设计,需要有效分散应力,保证长期运营安全。 二、盾构选型与设备优化 针对上述复杂的工程地质和环境限制,本书详细阐述了盾构设备的选型决策过程。 泥水/土压平衡(Earth Pressure Balance, EPB)的适应性分析: 详细对比了泥水盾构与土压平衡盾构在本项目地层中的优缺点,并最终确定了适用的盾构模式。重点分析了泥水/土压的切换策略,以应对不同土层段的开挖需求。 刀盘设计与耐磨性提升: 针对地层中可能存在的硬夹层或孤石,书籍探讨了刀盘的结构优化,包括耐磨块材料的选择、排渣系统的改进以及切口密闭性的增强技术,以减少设备故障率和非计划停机时间。 信息化与智能化控制系统: 深入介绍引进的盾构机掘进参数实时监测、误差预警及自动修正系统。内容涵盖了地层反馈控制算法、自动注浆压力调控等技术,确保了掘进过程的精确性与同步性。 三、关键施工技术与工艺创新 本书的核心价值在于对施工过程中的关键技术难题及其解决方案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总结。 1. 超前地层加固技术: 针对穿越高风险区域(如高压富水砂层、既有构筑物底部),详细介绍了超前注浆加固的参数设计、浆液配比选择(如速凝浆、水泥浆、化学浆的选择依据)以及监测反馈系统。重点分析了如何通过多轮次、多范围的超前注浆确保开挖面的前方稳定,并将对周边环境的扰动降至最低。 2. 沉降控制与反浮力措施: 在软土地层中,竖向沉降控制是重中之重。书中详述了衬砌环安装后的衬垫注浆压力梯度设计,以及如何利用盾构台身姿态调整、管片拼装精度控制来主动抑制地表隆起或下沉。对于可能遇到的地下水上浮力问题,则重点介绍了针对性的减浮力措施,如优化管片配重或采取临时性降水方案。 3. 管片结构与接缝技术: 针对高标准耐久性和防水要求,书籍详细阐述了管片的设计强度、混凝土配合比(抗渗等级)的确定依据。特别关注了管片接缝的防水构造,包括高弹性止水带的选型、安装工艺及二次注浆对环缝的强化处理,确保长期防水性能。 4. 盾尾密封与二次衬砌同步: 详细介绍了盾尾与既有衬砌之间的空隙填充技术。这包括优化二次注浆材料的流变性、注入速度和压力曲线,以确保填充密实度,有效防止地下水渗入和泥浆的二次侵入。 四、环境监测与风险管理 在城市复杂环境中,环境监测是保障工程安全与社会和谐的关键。 多维度、高密度监测网络构建: 描述了如何布设包括地表沉降点、深层土体水平位移计、孔隙水压力计、结构应力应变计在内的多层次监测系统。重点讲解了数据采集的实时性要求和预警阈值的设定逻辑。 风险评估与应急响应机制: 针对地层突涌、涌水、刀盘卡涩等常见风险,本书构建了一套完善的风险矩阵和分级响应预案。明确了在不同风险等级下,施工管理者、技术人员和应急抢险队伍的职责划分和操作流程。 穿越敏感设施的专门对策: 针对穿越既有地铁区间、重要公用管廊等关键点,书中提供了定制化的“慢掘速控”策略,例如降低推进速度、增加注浆频率、甚至在穿越点短暂停机进行超前探水探洞等精细化操作。 五、工程总结与经验推广 本书最后部分对整个工程进行了系统的后评估,总结了适用于类似复杂地质条件下大直径盾构隧道施工的普适性技术要点和管理经验,旨在为未来城市地下空间开发提供可靠的技术参考和借鉴。内容涵盖了成本控制、工期优化以及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与运行。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和内容,让我深切体会到现代化大型工程建设的复杂性和系统性。从最初的设计理念,到贯穿始终的施工技术,再到与运营环节的无缝衔接,每一个环节都环环相扣,需要高度的专业性和协同性。特别是在“虹桥综合交通枢纽迎宾三路隧道工程”这个案例中,作者着重强调了“盾构隧道穿越机场”这一特殊场景下的技术要点。这不仅仅是对工程技术的介绍,更是对如何在复杂环境中实现高效、安全、可靠建设的深度探讨。虽然我不是直接参与此类工程的从业者,但通过阅读,我能感受到背后强大的技术支撑和严密的组织管理。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观察和理解复杂工程项目的绝佳视角,让我认识到一项看似普通的地下通道,其背后凝聚了多少智慧和汗水。

评分

作为一个对城市规划和交通发展有着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对这本书的解读更多是侧重于其宏观层面的意义。虹桥综合交通枢纽本身就是上海这座城市重要的交通节点,而迎宾三路隧道作为其中的一部分,其建设无疑对区域交通的畅通和枢纽功能的提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书中所提到的“道路盾构隧道穿越机场”这一技术,其复杂性和技术要求之高,令人印象深刻。这不仅仅是一项工程建设,更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的体现,也反映了现代工程技术在应对复杂环境和保障公共安全方面的强大能力。虽然书中涉及大量的专业术语和技术细节,但即便是我这样的非专业人士,也能从中体会到工程技术人员的智慧和辛勤付出,以及他们如何通过精密的计算和严格的施工,在地下世界中创造出满足城市发展需求的通道。

评分

从一个略带好奇心的角度审视这本书,我会觉得它像是一扇窗户,让我得以窥探一项庞大而精密的地下工程是如何在人类的智慧和努力下诞生的。我特别关注的是“穿越机场”这个概念,它本身就蕴含着巨大的挑战——如何在确保地面航空安全不受影响的前提下,在地下完成如此规模的建设。书中对这些潜在风险的分析和规避措施的描述,让我对工程技术的严谨性有了更深的认识。虽然很多技术名词对我来说是陌生的,但我能感受到作者在描述过程中,力求准确和详尽,试图将复杂的技术流程和考量清晰地呈现出来。这本书并非简单的技术手册,它更多地展现了一种工程思维,一种在极端环境下解决问题的艺术。

评分

这是一本关于地下工程的专业书籍,虽然我对这个领域的研究不是最深入的,但在阅读过程中,我还是能感受到作者在梳理和呈现复杂技术细节上的用心。书中对“虹桥综合交通枢纽迎宾三路隧道工程”这一具体项目的案例分析,让我对盾构隧道穿越机场这样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工程有了更直观的认识。虽然我没有亲身参与过类似项目,但通过书中的描述,我仿佛能够想象出施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地质条件、环境限制以及必须克服的技术难点。尤其是在涉及机场运行安全这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上,书中对风险评估、监测预警以及应急处置等方面的内容,无疑是整个工程成功的关键。对于那些正在进行类似工程的同行来说,这本书提供的案例经验和技术思路,无疑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可以帮助他们少走弯路,提高效率,保障工程质量。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直观的感受是,它是一份详实的技术报告,充满了专业知识和工程实践的痕迹。虽然我并非隧道工程领域的专家,但书中对盾构施工原理、地质勘察方法、风险控制策略以及与机场运营协同配合等方面的论述,都显得十分严谨和细致。我能够感受到作者在文字背后所付出的研究和实践,他们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实践的探索者。书中对“虹桥综合交通枢纽迎宾三路隧道工程”的案例剖析,为理解复杂工程的实施提供了一个鲜活的范例。即便是我不完全理解所有技术细节,但从逻辑脉络和解决问题的思路来看,这本书的专业性和权威性是显而易见的。对于需要掌握此类专业知识的读者,这本书无疑是一本值得深入研读的宝贵资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