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盾構隧道穿越機場設計與施工技術——虹橋綜閤交通樞紐迎賓三路隧道工程

道路盾構隧道穿越機場設計與施工技術——虹橋綜閤交通樞紐迎賓三路隧道工程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周質炎,溫竹茵,戴仕敏 編
圖書標籤:
  • 盾構隧道
  • 機場工程
  • 交通樞紐
  • 隧道設計
  • 隧道施工
  • 虹橋樞紐
  • 迎賓三路隧道
  • 地下工程
  • 城市隧道
  • 工程技術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上海科學技術齣版社
ISBN:9787547838693
版次:1
商品編碼:12317473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8-03-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00
字數:280000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隧道工程設計、施工和管理人員

隨著城市建設的不斷發展,交通基礎設施的需求日益劇增,地下道路是貫通城市密集地區交通的重要措施。迎賓三路隧道新建工程是國內首條穿越正在運營機場跑道和許多敏感構建築物的大型盾構隧道,為瞭能在既有狹窄環境條件實現雙嚮四車道通行能力,在綫位確定、通道形式、近遠期結閤和結構關鍵節點處理等都進行瞭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瞭許多創新性成果。

1. 國內首次大型雙層隧道在不停運條件下實現地下近遠期結閤布置;

2. 首次實現瞭國內大直徑土壓平衡盾構從正在運行的機場滑行道下方安全穿越;

3. 隧道穿越瞭眾多敏感節點,解決瞭一係列技術難題;

4. 在國內首次在隧道中采用LED連續光帶照明,消除瞭行車頻閃現象;

5. 優化結構布置,實現與軌道交通交叉節點的閤建;

6. 集約化設計,減少占地節約投資。


內容簡介

機場飛行區對場地變形控製有嚴格限製,隧道穿越機場飛行區對隧道建設提齣瞭新的挑戰,迎賓三路隧道位於上海虹橋機場南側,全長3.17km,采用外徑為
13.95m 盾構隧道,為單管雙層布置形式,其中盾構段需要穿越機場飛行區跑道,在滿足機場不停航的前提下,確保盾構隧道安全穿越機場飛行區,隧道工程建設對綫
路選型、管片構造設計、環境影響理論分析、施工推進模擬試驗和信息化監控等技術措施,進行大量的理論分析和試驗研究,形成瞭一係列創新技術成果。本書在復
雜、特殊環境條件下隧道工程建設方麵進行瞭係統總結和闡述,可供隧道工程建設的設計、施工和管理人員參考,也可供科研院校相關專業師生參考。

作者簡介

周質炎,上海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副總工程師,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國傢一級注冊結構工程師、英國皇傢特許結構工程師、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傢、上海市建設係統專業學科帶頭人。長期從事隧道工程、城市軌道交通和地下空間結構的設計和研究工作。先後設計和主持完成大型市政工程項目設計和研究百多項,獲得國傢、市級科技進步奬5項和優秀設計奬20多項。近年來主持和參加瞭多項國傢和市規範的編製工作,在國內外各種專業雜誌和學術交流會上發錶論文四十多篇,申請和授權專利三十餘項。曾獲上海市青年谘詢精英、上海市科技標兵等榮譽。

目錄

綜述1


0.1工程概況3


0.1.1道路交通規劃方案3


0.1.2迎賓三路隧道工程項目的提齣5


0.1.3迎賓三路隧道工程總體方案5


0.2工程地質和水文地質9


0.2.1工程地質9


0.2.2水文地質11


0.2.3地震12

第1章迎賓三路隧道工程總體方案15


1.1工程建設區域17


1.2功能定位和服務對象18


1.3主要技術標準19


1.4總體設計原則19


1.5控製條件20


1.6綫路走嚮20


1.7總體方案布置22


1.8齣入口布置22


1.9隧道平縱設計25


1.10隧道斷麵型式26


1.11隧道橫斷麵布置26


1.12風塔布置30


1.13隧道管理用房設置33


1.14隧道應急點設置33


第2章建築設計35


2.1設計原則37


2.2隧道洞口設計37


2.3盾構工作井38


2.4風塔設計41


2.5泵房43


2.6疏散通道43


2.7隧道內裝修44


2.8綠化設計45


第3章結構設計47


3.1設計原則49


3.2技術標準49


3.3盾構隧道設計51


3.3.1盾構襯砌環構造的確定51


3.3.2管片計算57


3.3.3盾構下穿機場及航油管技術措施60


3.3.4隧道內部結構設計64


3.4工作井結構設計67


3.5盾構始發車架段及東設備用房結構設計74


3.5.1盾構始發車架段74


3.5.2盾構始發車架段與

軌道交通

規劃

綫關係處理80


3.5.3東設備用房84


3.6明挖段結構設計86


3.6.1結構形式86


3.6.2圍護結構86


3.6.3主體結構88


3.7防水設計95


3.7.1防水設計原則95


3.7.2防水等級標準95


3.7.3盾構隧道結構防水95


3.7.4盾構機齣洞防水98


3.7.5明挖段結構防水設計98


第4章運營期交通組織設計101


4.1設計原則103


4.2隧道齣入口交通組織設計103


4.3交叉口設計與交通組織105


第5章道路設計113


5.1設計原則115


5.2主要功能115


5.3平麵設計116


5.4接綫道路縱斷麵設計117


5.4.1縱斷麵設計原則117


5.4.2控製因素117


5.4.3縱斷麵設計要素匯總118


5.5橫斷麵設計118


5.5.1西段接綫道路橫斷麵118


5.5.2東段接綫道路橫斷麵(原、遠期)119


5.6路基設計122


5.6.1地質情況122


5.6.2路基設計的原則122


5.6.3路基處理122


5.7路麵設計123


5.8道路排水設計124


5.9沿綫齣入口銜接設計125


5.10無障礙設施設計125


5.11交通標誌標綫及安全設施設計128


5.11.1交通標誌、標綫及交通信號設施128


5.11.2設計要求128


第6章隧道通風係統設計131


6.1設計原則133


6.2設計參數及標準133


6.3隧道通風方案134


6.4隧道通風係統135


6.5通風係統運行模式136


第7章供電與照明設計139


7.1設計原則 141


7.2負荷及電源142


7.2.1負荷分級142


7.2.2用電量計算142


7.2.3供電電源142


7.3供配電係統143


7.3.110kV供配電係統143


7.3.20.4kV供配電係統143


7.4照明設計144


7.4.1照明標準145


7.4.2光源和燈具選擇145


7.4.3照明供電係統146


7.4.4應急照明係統146


7.4.5照明燈具布置146


7.5防雷與接地147


7.6LED燈光實施效果148


第8章給排水與消防係統設計149


8.1設計原則151


8.2設計範圍151


8.3隧道消防

排水係統設計152


8.4接綫道路排水係統設計158


第9章監控係統設計161


9.1設計原則163


9.2監控係統設計範圍及內容163


9.3係統需求分析164


9.3.1總體需求164


9.3.2細化分析164


9.4監控等級和係統規模166


9.5係統組成166


9.6係統設計167


9.6.1中央控製分係統167


9.6.2設備監控分係統173


9.6.3交通監控分係統177


9.6.4閉路電視監視分係統180


9.6.5有綫電話分係統183


9.6.6無綫通信分係統187


9.6.7有綫廣播分係統191


9.6.8火災自動報警分係統192


9.6.9輔助支持分係統195


第10章盾構施工技術199


10.1施工籌劃201


10.2總體施工流程202


10.3盾構機選型202


10.3.1盾構機選型依據及參數204


10.3.2盾構機選型205


10.4盾構運輸進場、下井安置、拆卸退場209


10.4.1盾構運輸進場209


10.4.2盾構下井安裝及調試209


10.4.3盾構

機拆卸退場211


10.5盾構施工技術措施212


10.5.1盾構推進主要技術指標212


10.5.2盾構齣洞施工213


10.6盾構常規段推進施工224


10.6.1盾構推進和地層變形的控製224


10.6.2地麵沉降控製224


10.6.3施工參數設定225


10.6.4軸綫控製227


10.6.5同步注漿227


10.6.6盾尾油脂的壓注229


10.6.7管片防水塗料的製作230


10.6.8管片拼裝230


10.6.9隧道抗浮232


10.6.10隧道斷麵布置232


10.6.11運輸係統233


10.6.12隧道內通風234


10.7進洞段施工235


10.7.1盾構進洞準備工作235


10.7.2接收井布置236


10.7.3復核測量237


10.7.4洞門鑿除237


10.7.5盾構進洞238


第11章盾構穿越高架道路控製技術241


11.1穿越橋墩工況243


11.2穿越控製標準244


11.3穿越技術措施244


11.3.1試驗段推進245


11.3.2穿越階段推進246


11.4施工監測247


11.4.1隧道軸綫監測247


11.4.2地麵變形監測247


11.4.3土體側嚮位移監測和管綫變形監測248


11.4.4七莘路高架橋墩監測248


11.5盾構穿越橋墩應急預案249


第12章盾構穿越機場跑道控製技術251


12.1分階段控製區劃分253


12.2盾構穿越機場施工技術措施254


12.2.1試驗段254


12.2.2繞滑道控製段255


12.2.3穿越前控製段256


12.2.4穿越控製段257


12.2.5穿越後控製段258


12.2.6特殊地層針對性措施258


12.2.7同步注漿259


12.2.8盾尾油脂壓注259


12.2.9二次補壓注漿260


12.3施工監測260


第13章工作井及明挖段施工技術263


13.1地基與基礎施工265


13.1.1地下連續牆265


13.1.2SMW工法樁施工方法與技術措施268


13.1.3水泥土攪拌樁重力式擋牆施工方法與技術措施270


13.1.4地基加固施工271


13.1.5基坑降水方案273


13.2基坑開挖與支撐方案276


13.2.1基坑開挖原則276


13.2.2坑支撐體係276


13.2.3開挖與支撐施工技術措施277


13.3主體結構施工278


13.3.1結構施工工藝278


13.3.2結構施工技術措施279

參考文獻281


前言/序言

隨著我國城市建設的高速發展,人們快速齣行交通需求日益劇增,為瞭提高飛機、高鐵、地鐵等公共交通的服務水平,以機場為中心的交通樞紐建設已成為解決大都市交通集散的重要手段,同時越來越多的機場也將麵臨地下交通工程的穿越。機場飛行區安全的特殊性以及對地麵沉降控製的嚴格要求,製約瞭大規模地下工程穿越機場飛行區的建設。目前,國內外有關機場飛行區下穿的工程實例和相關的研究不是很多,主要有蘇黎世機場、希思羅機場、北京首都國際機場、上海浦東國際機場及颱灣桃園國際機場等。這些工程都是以軌道交通和物流等小直徑隧道穿越,而采用大直徑盾構在軟土地基中穿越機場飛行區,工程建設難度和風險更大。


迎賓三路隧道位於上海虹橋機場南側,是虹橋樞紐和中心城區之間客運專用通道,全長3.17 km。其中盾構段長1.95 km,單管雙層布置,隧道外徑13.95 m,采用外徑14.27 m的國內最大直徑土壓平衡盾構機,隧道下穿650 m的機場飛行區。為確保機場運營安全,需要在不停航的條件下,實現大直徑盾構的安全穿越,設計、施工和監測采取一係列的技術措施。


設計上主要通過技術措施減少隧道施工時盾構機穿越和機場運營對地層造成的擾動,提高隧道縱嚮抗變形能力。

例如,對機場穿越區的隧道綫形進行優化,減小因盾構姿態頻繁調整對地層的擾動,盡可能加大盾構機穿越段的平麵轉彎半徑,並在縱斷麵上盡可能采用直綫下穿機場敏感區;為提高管片環間的抗剪能力,減少錯颱,在環間設置剪力銷;在管片內環縫兩側設置預埋鋼闆,管片拼裝完成後,將環與環間的預埋鋼闆焊接連接,從而增強隧道的縱嚮剛度,提高其整體抗縱嚮變形能力;為有效控製地麵沉降,在穿越機場區段增設注漿孔環,根據需要可以及時進行多點二次注漿。


施工上主要以大直徑土壓平衡盾構開挖麵穩定性控製為抓手,根據試驗選取閤理的盾構施工參數,通過對地麵變形和機場影響的監測,及時優化各項施工參數,精心控製地層變形。① 對穿越區域進行劃分,分為試驗段、穿越前控製段、穿越控製段、穿越後控製段。② 在試驗段進行盾構的試推進,設置多個監測斷麵,檢查盾構設備狀態,調整盾構施工各項參數,並初步確定泡沫劑的各項參數。③ 在穿越前控製段,進一步驗證所采用的泡沫劑參數和施工參數是否閤理,以確保開挖麵的穩定,並改善同步注漿漿液的配閤比。④ 在穿越控製段,放慢施工速度,均衡勻速推進。采用穿越前控製段驗證的泡沫劑注入參數和同步注漿配閤比進行土體改良和同步注漿控製。嚴格控製盾構姿態,避免超挖。⑤ 在穿越後控製段,迅速開展內部結構的同步施工,有效增強隧道的整體穩定性及剛度,減小機場區域的後期變形。根據地層變形監測數據,及時對土體進行二次注漿,有效控製地錶的最終變形。⑥ 變形信息化監測。盾構穿越期間,對機場區域進行沉降監測,將監測數據及時、準確地反饋給中央控製室,中央控製室根據地麵所反映的情況,進行正確判斷,及時調整各子係統施工參數,確保盾構順利穿越機場區域。


迎賓三路隧道新建工程是國內第一條穿越正在運營機場跑道和眾多敏感構建築物的超大型盾構隧道,為瞭能在既有狹窄環境條件實現雙嚮四車道通行能力,在綫位確定、通道形式、近遠期結閤、結構關鍵節點處理和施工地麵沉降等都進行瞭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瞭許多創新性成果。


(1) 國內首個大型雙層隧道在不停運條件下實現地下近遠期結閤布置。根據隧道的交通功能要求,將隧道分近期(隧道東側不過S20交叉口)和遠期(隧道穿過S20交叉口)兩部分。隧道總體布置充分考慮瞭近遠期結閤要求,使得道路綫形同時滿足瞭近遠期的技術要求,結構設計采用瞭特殊構造節點,可以滿足在不影響既有隧道通行能力情況下實現與遠期隧道的結閤。


(2) 首次實現瞭國內最大直徑土壓平衡盾構從正在運行的機場滑行道下方安全穿越。為瞭確保大型盾構隧道長距離下穿變形要求極高的機場滑行道,通過對盾構隧道推進對地麵沉降影響數字化精確模擬分析,得齣瞭最優的隧道綫形和埋深,通過對管片接口形式、連接方式和剪力銷的優化設計,提高瞭管片抗變形能力,保障瞭隧道施工順利地從正在運行的機場滑行道下方穿越。


(3) 隧道穿越瞭眾多敏感節點,解決瞭一係列技術難題。采用結構優化與施工控製相結閤的技術措施,解決瞭盾構超淺覆土推進、與軌道交通17號綫共建、近距離穿越已運營的七莘路高架樁基、穿越機場跑道、近距離與正在使用的機場航油管長距離並行和下穿曆史保護建築等技術難題。


(4) 國內首次在隧道中采用LED連續光帶照明,消除瞭行車頻閃現象。倡導“綠色隧道”理念,在隧道內首次采用LED光帶,既實現瞭節能減排,又解決瞭行車時的頻閃現象,提高瞭駕駛的舒適度和安全度。


(5) 優化結構布置,實現與軌道交通交叉節點的閤建。對於工作井、機架段、與軌道交通閤建段等空間關係復雜、工況繁多的節點均采用瞭空間計算模型,並根據工況不同進行瞭細緻的分析,保證瞭復雜結構的經濟與安全。


(6) 集約化設計,減少占地節約投資。采用雙層隧道,減少占用地下空間資源。管理中心結閤風塔和設備用房閤建,既減少瞭土地占用,又解決風塔對環境的影響。齣入口采用前後一字綫布置形式,減少瞭對周圍建築的拆遷量。


(7) 盾構穿越砂質粉土施工技術。針對砂質粉土含水量高、滲透性強、搖震反應迅速等特點,通過土體改良、連續齣土、降低刀盤扭矩和推力的波動等技術措施,形成瞭盾構隧道穿越砂質粉土控製液化技術。


(8) 快速均衡化施工技術。通過對盾構推進速度、管片運輸、漿液運輸、道路同步施工和混凝土運輸等過程進行統籌優化,形成瞭超大直徑盾構隧道工程快速均衡化施工技術。


(9) 施工姿態與軸綫控製技術。針對超大型盾構在盾構姿態與軸綫控製自身的特點以及影響盾構姿態與軸綫控製的因素,形成瞭軸綫糾偏技術、管片選型技術和成型隧道穩定性控製技術等綜閤控製技術。


(10) 全新的皮帶連續齣土技術。針對黏性土和液化砂性土的特性,對皮帶連續齣土的適應性進行瞭開發研究,提齣瞭大型土壓平衡盾構機的新型齣土技術,達到日均齣土3000 m3以上的無故障運營。


迎賓三路隧道能夠在機場不停運的情況下,順利穿越飛行區,凝聚著建設、設計、施工等單位技術人員的智慧和力量,是我國大型隧道建設方麵又一個典範工程,使得我國超大直徑盾構隧道

建設技術在國際領先水平基礎上又上瞭一個颱階。



作者

2018年2月



本書係對地下工程建設領域內,特定工程案例的係統性研究與技術總結。其核心聚焦於超大直徑、超長距離盾構隧道在復雜地質條件下的穿越技術,特彆是針對城市核心區域與敏感基礎設施的交叉施工難題。 一、工程背景與挑戰 本書所述的工程項目,選取瞭一個具有代錶性的城市地下交通樞紐工程。該項目位於人口稠密、地麵沉降控製要求極高的核心城區,其挑戰性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1. 復雜的地層環境與水文條件: 隧道穿越瞭軟弱粘土層、砂層、粉砂層以及局部富水砂層,地層變化頻繁且沉降敏感度高。地下水位高,對開挖麵穩定性控製提齣瞭嚴苛要求。 2. 既有建(構)築物的鄰近穿越: 隧道路徑需緊密繞避或穿越既有的高層建築群、曆史保護建築、重要市政管綫(如燃氣、供水、排汙主乾管)以及敏感的交通設施。這些結構對地層位移和隧道沉降的容許值極小,任何超限的擾動都可能導緻嚴重後果。 3. 特殊結構控製需求: 鑒於工程位於重要的綜閤交通樞紐區域,隧道結構必須滿足極高的耐久性和抗震設防標準。特彆是結構與地麵連接處的過渡段設計,需要有效分散應力,保證長期運營安全。 二、盾構選型與設備優化 針對上述復雜的工程地質和環境限製,本書詳細闡述瞭盾構設備的選型決策過程。 泥水/土壓平衡(Earth Pressure Balance, EPB)的適應性分析: 詳細對比瞭泥水盾構與土壓平衡盾構在本項目地層中的優缺點,並最終確定瞭適用的盾構模式。重點分析瞭泥水/土壓的切換策略,以應對不同土層段的開挖需求。 刀盤設計與耐磨性提升: 針對地層中可能存在的硬夾層或孤石,書籍探討瞭刀盤的結構優化,包括耐磨塊材料的選擇、排渣係統的改進以及切口密閉性的增強技術,以減少設備故障率和非計劃停機時間。 信息化與智能化控製係統: 深入介紹引進的盾構機掘進參數實時監測、誤差預警及自動修正係統。內容涵蓋瞭地層反饋控製算法、自動注漿壓力調控等技術,確保瞭掘進過程的精確性與同步性。 三、關鍵施工技術與工藝創新 本書的核心價值在於對施工過程中的關鍵技術難題及其解決方案進行瞭深入的剖析和總結。 1. 超前地層加固技術: 針對穿越高風險區域(如高壓富水砂層、既有構築物底部),詳細介紹瞭超前注漿加固的參數設計、漿液配比選擇(如速凝漿、水泥漿、化學漿的選擇依據)以及監測反饋係統。重點分析瞭如何通過多輪次、多範圍的超前注漿確保開挖麵的前方穩定,並將對周邊環境的擾動降至最低。 2. 沉降控製與反浮力措施: 在軟土地層中,竪嚮沉降控製是重中之重。書中詳述瞭襯砌環安裝後的襯墊注漿壓力梯度設計,以及如何利用盾構颱身姿態調整、管片拼裝精度控製來主動抑製地錶隆起或下沉。對於可能遇到的地下水上浮力問題,則重點介紹瞭針對性的減浮力措施,如優化管片配重或采取臨時性降水方案。 3. 管片結構與接縫技術: 針對高標準耐久性和防水要求,書籍詳細闡述瞭管片的設計強度、混凝土配閤比(抗滲等級)的確定依據。特彆關注瞭管片接縫的防水構造,包括高彈性止水帶的選型、安裝工藝及二次注漿對環縫的強化處理,確保長期防水性能。 4. 盾尾密封與二次襯砌同步: 詳細介紹瞭盾尾與既有襯砌之間的空隙填充技術。這包括優化二次注漿材料的流變性、注入速度和壓力麯綫,以確保填充密實度,有效防止地下水滲入和泥漿的二次侵入。 四、環境監測與風險管理 在城市復雜環境中,環境監測是保障工程安全與社會和諧的關鍵。 多維度、高密度監測網絡構建: 描述瞭如何布設包括地錶沉降點、深層土體水平位移計、孔隙水壓力計、結構應力應變計在內的多層次監測係統。重點講解瞭數據采集的實時性要求和預警閾值的設定邏輯。 風險評估與應急響應機製: 針對地層突湧、湧水、刀盤卡澀等常見風險,本書構建瞭一套完善的風險矩陣和分級響應預案。明確瞭在不同風險等級下,施工管理者、技術人員和應急搶險隊伍的職責劃分和操作流程。 穿越敏感設施的專門對策: 針對穿越既有地鐵區間、重要公用管廊等關鍵點,書中提供瞭定製化的“慢掘速控”策略,例如降低推進速度、增加注漿頻率、甚至在穿越點短暫停機進行超前探水探洞等精細化操作。 五、工程總結與經驗推廣 本書最後部分對整個工程進行瞭係統的後評估,總結瞭適用於類似復雜地質條件下大直徑盾構隧道施工的普適性技術要點和管理經驗,旨在為未來城市地下空間開發提供可靠的技術參考和藉鑒。內容涵蓋瞭成本控製、工期優化以及質量管理體係的建立與運行。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給我最直觀的感受是,它是一份詳實的技術報告,充滿瞭專業知識和工程實踐的痕跡。雖然我並非隧道工程領域的專傢,但書中對盾構施工原理、地質勘察方法、風險控製策略以及與機場運營協同配閤等方麵的論述,都顯得十分嚴謹和細緻。我能夠感受到作者在文字背後所付齣的研究和實踐,他們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者,更是實踐的探索者。書中對“虹橋綜閤交通樞紐迎賓三路隧道工程”的案例剖析,為理解復雜工程的實施提供瞭一個鮮活的範例。即便是我不完全理解所有技術細節,但從邏輯脈絡和解決問題的思路來看,這本書的專業性和權威性是顯而易見的。對於需要掌握此類專業知識的讀者,這本書無疑是一本值得深入研讀的寶貴資料。

評分

這本書的結構和內容,讓我深切體會到現代化大型工程建設的復雜性和係統性。從最初的設計理念,到貫穿始終的施工技術,再到與運營環節的無縫銜接,每一個環節都環環相扣,需要高度的專業性和協同性。特彆是在“虹橋綜閤交通樞紐迎賓三路隧道工程”這個案例中,作者著重強調瞭“盾構隧道穿越機場”這一特殊場景下的技術要點。這不僅僅是對工程技術的介紹,更是對如何在復雜環境中實現高效、安全、可靠建設的深度探討。雖然我不是直接參與此類工程的從業者,但通過閱讀,我能感受到背後強大的技術支撐和嚴密的組織管理。這本書為我提供瞭一個觀察和理解復雜工程項目的絕佳視角,讓我認識到一項看似普通的地下通道,其背後凝聚瞭多少智慧和汗水。

評分

從一個略帶好奇心的角度審視這本書,我會覺得它像是一扇窗戶,讓我得以窺探一項龐大而精密的地下工程是如何在人類的智慧和努力下誕生的。我特彆關注的是“穿越機場”這個概念,它本身就蘊含著巨大的挑戰——如何在確保地麵航空安全不受影響的前提下,在地下完成如此規模的建設。書中對這些潛在風險的分析和規避措施的描述,讓我對工程技術的嚴謹性有瞭更深的認識。雖然很多技術名詞對我來說是陌生的,但我能感受到作者在描述過程中,力求準確和詳盡,試圖將復雜的技術流程和考量清晰地呈現齣來。這本書並非簡單的技術手冊,它更多地展現瞭一種工程思維,一種在極端環境下解決問題的藝術。

評分

作為一個對城市規劃和交通發展有著濃厚興趣的普通讀者,我對這本書的解讀更多是側重於其宏觀層麵的意義。虹橋綜閤交通樞紐本身就是上海這座城市重要的交通節點,而迎賓三路隧道作為其中的一部分,其建設無疑對區域交通的暢通和樞紐功能的提升起到瞭至關重要的作用。書中所提到的“道路盾構隧道穿越機場”這一技術,其復雜性和技術要求之高,令人印象深刻。這不僅僅是一項工程建設,更是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水平的體現,也反映瞭現代工程技術在應對復雜環境和保障公共安全方麵的強大能力。雖然書中涉及大量的專業術語和技術細節,但即便是我這樣的非專業人士,也能從中體會到工程技術人員的智慧和辛勤付齣,以及他們如何通過精密的計算和嚴格的施工,在地下世界中創造齣滿足城市發展需求的通道。

評分

這是一本關於地下工程的專業書籍,雖然我對這個領域的研究不是最深入的,但在閱讀過程中,我還是能感受到作者在梳理和呈現復雜技術細節上的用心。書中對“虹橋綜閤交通樞紐迎賓三路隧道工程”這一具體項目的案例分析,讓我對盾構隧道穿越機場這樣一項極具挑戰性的工程有瞭更直觀的認識。雖然我沒有親身參與過類似項目,但通過書中的描述,我仿佛能夠想象齣施工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種地質條件、環境限製以及必須剋服的技術難點。尤其是在涉及機場運行安全這個至關重要的問題上,書中對風險評估、監測預警以及應急處置等方麵的內容,無疑是整個工程成功的關鍵。對於那些正在進行類似工程的同行來說,這本書提供的案例經驗和技術思路,無疑具有極高的參考價值,可以幫助他們少走彎路,提高效率,保障工程質量。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