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貴州地理”是貴州省高等師範院校地理科學專業的必修課之一,同時也是貴州高等院校區域地理教學課程體係中的重要內容。幾十年來,貴州高等院校相關專業的“貴州地理”教學從未中斷過,為貴州培養瞭一大批鄉土地理科學的實用型人纔。
《貴州地理》是“十二五”國傢重點圖書齣版規劃項目《中國省市區地理叢書》的組成部分,是一本區域地理的著作。這也是自1990年貴州人民齣版社齣版《貴州省地理》,1993年新華齣版社齣版《貴州省經濟地理》以來的第一部全麵反映貴州自然、社會經濟發展的著作。這次藉“中國省市區地理叢書”的機會,按照叢書統一的編纂體係和內容安排,編寫瞭這本《貴州地理》。
該書融理論與實踐為一體,既注重區域特徵,又力求反映當代貴州自然、社會發展的新研究成果,具有較強的理論性、係統性、科學性和實用性,不僅是地理專業師生必備的教科書和參考書,也是貴州省大專院校進行省情教育的參考書,同時對從事區域研究與管理的人員也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貴州地理》共分為總論、分論和專論三大部分。總論部分包括地理區位、地理特徵、地理區劃等;分論部分介紹瞭黔中地區、黔西北地區、黔北地區、黔南地區等的自然、社會及發展戰略;專論部分設置瞭喀斯特地區石漠化與可持續發展、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生態安全屏障建設、能源資源與西電東送、貴州反貧睏與農村發展、旅遊資源開發與旅遊業發展等反映貴州省在全國範圍內具有一定意義或地位的區域綜閤特徵的內容。為瞭方便學生學習,各章均設有章前語、關鍵詞,全書最後列齣瞭思考題和參考文獻。
作者簡介
殷紅梅,1966年生,教授。主持國傢自然科學基金、省自然科學基金等各類科研項目20餘項,公開發錶論文70餘篇,齣版專著、教材5部。獲得貴州省科技進步奬1項,貴州省哲學社會科學奬2項,貴州省高校教學成果奬2項。現任貴州師範大學國際旅遊文化學院院長、貴州喀斯特生態文明研究中心副主任。
安裕倫,1957年生。自然地理學專業碩士,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英國東英吉利大學、澳大利亞格裏菲斯大學訪問學者。主持國傢自然科學基金、省重點攻關、國傢973等各類科研項目25項,發錶論文80餘篇,獲得省科技進步奬3項。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教育部高等學校地理科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現任貴州師範大學地理與環境科學學院院長、貴州省山地資源與環境遙感重點實驗室(籌建)主任。
王靜愛,北京師範大學地理科學學部教授、博士生導師。擔任教育部高等學校地理科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是國傢區域地理教學團隊帶頭人,國傢精品資源共享課“中國地理”主持人。長期從事區域地理教學與自然災害等方麵的研究。主持國傢863項目、國傢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傢973項目子課題等10餘項。發錶研究論文300餘篇,齣版專著、地圖集和教材20餘部。曾獲國傢教學成果一、二等奬和第二屆國傢教學名師奬,2013年入選國傢“萬人計劃”。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篇 總論
第一章 地理區位
第一節 自然位置
第二節 經濟位置
第三節 文化特色
第四節 曆史沿革與行政區劃
第二章 地理特徵
第一節 自然特徵
第二節 資源特徵
第三節 生態與環境特徵
第四節 人口與文化特徵
第五節 經濟特徵
第六節 貴州省特色産業
第三章 地理區劃
第一節 自然地理差異
第二節 人文地理差異
第三節 發展差異
第四節 地理綜閤規律
第五節 地理區域劃分
第二篇 分論
第四章 黔中地區
第一節 自然環境與資源特徵
第二節 經濟發展現狀
第三節 主要産業發展概況
第四節 城市化發展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第五節 區域開發與規劃
第五章 黔西北地區
第一節 區域概況
第二節 資源與環境特徵
第三節 區域條件與區域規劃
第四節 人地關係與可持續發展
第一節 區域概況
第二節 區域資源環境特徵
第三節 産業發展與規劃
第四節 人地關係與可持續發展
第七章 黔北地區
第一節 自然環境與資源特徵
第二節 經濟特徵
第三節 兩大主要經濟中心——遵義、銅仁
……
第三篇 專論
前言/序言
“貴州地理”是貴州省高等師範院校地理科學專業的必修課之一,同時也是貴州高等院校區域地理教學課程體係中的重要內容。幾十年來,貴州高等院校相關專業的“貴州地理”教學從未中斷過,為貴州培養瞭一大批鄉土地理科學的實用型人纔。
《貴州地理》是“十二五”國傢重點圖書齣版規劃項目《中國省市區地理叢書》的組成部分,是一本區域地理的著作。這也是自1990年貴州人民齣版社齣版《貴州省地理》,1993年新華齣版社齣版《貴州省經濟地理》以來的第一部全麵反映貴州自然、社會經濟發展的著作。這次藉“中國省市區地理叢書”的機會,按照叢書統一的編纂體係和內容安排,編寫瞭這本《貴州地理》。
該書融理論與實踐為一體,既注重區域特徵,又力求反映當代貴州自然、社會發展的最新研究成果,具有較強的理論性、係統性、科學性和實用性,不僅是地理專業師生必備的教科書和參考書,也是貴州省大專院校進行省情教育的參考書,同時對從事區域研究與管理的人員也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貴州地理》共分為總論、分論和專論三大部分。總論部分包括地理區位、地理特徵、地理區劃等;分論部分介紹瞭黔中地區、黔西北地區、黔北地區、黔南地區等的自然、社會及發展戰略;專論部分設置瞭喀斯特地區石漠化與可持續發展、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生態安全屏障建設、能源資源與西電東送、貴州反貧睏與農村發展、旅遊資源開發與旅遊業發展等反映貴州省在全國範圍內具有一定意義或地位的區域綜閤特徵的內容。為瞭方便學生學習,各章均設有章前語、關鍵詞,全書最後列齣瞭思考題和參考文獻。
本書由貴州師範大學殷紅梅教授和安裕倫教授主編,負責全書的寫作組織、提綱擬訂、統稿和審定工作,同時負責全書的初稿統排、稿件整理等工作。參編人員及編寫章節為:第一章(周德全),第二章(周德全、梅再美、彭賢偉、李旭東),第三章(周國富),第四章(李旭東),第五章(趙翠薇),第六章(周國富),第七章(楊曉英),第八章(梅再美),第九章(梅再美),第十章(彭賢偉),第十一章(彭賢偉),第十二章(殷紅梅);本書中的圖件由安裕倫負責統一編製。
在本書的編寫過程中,我們參考瞭許多國內外專傢、學者的著作和文章,吸收利用瞭他們的一些觀點、數據和圖錶,在此特嚮他們錶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謝。在本書的寫作過程中,北京師範大學地理學與遙感科學學院、北京師範大學齣版社等相關單位,都對本書的撰寫、齣版給予瞭大力支持,特彆是在本書的齣版過程中自始至終得到瞭北京師範大學地理學與遙感科學學院的王靜愛教授、蘇筠副教授以及北京師範入學齣版社編輯的關心與支持,在此一並錶示衷心感謝。由於參加本書編寫的人員較多,書中尚有許多疏漏和不足之處,懇請讀者批評指正。
《中國省區地理係列叢書:貴州地理》圖書簡介 引言: 自古以來,貴州便是中華大地上一塊充滿神秘色彩與獨特魅力的土地。它地處雲貴高原的東部,群山環繞,喀斯特地貌廣布,造就瞭令人嘆為觀止的自然景觀和多元、深厚的文化底蘊。然而,對於許多身處外部世界的人而言,貴州仍籠罩在一層薄薄的迷霧之中——那裏是“天無三日晴,地無三尺平”的艱險之地,還是蘊藏著無限生機的寶藏? 《中國省區地理係列叢書:貴州地理》正是為瞭撥開這層迷霧,係統、深入地展現貴州這片土地的真實麵貌與發展脈絡而精心編撰的一部地理專著。本書並非簡單的地理圖冊羅列,而是立足於區域地理學的宏大視野,結閤最新的社會經濟發展數據與詳實的一手調研資料,全麵、立體地描繪瞭貴州在自然、人文、經濟等各個維度上的獨特圖景與發展邏輯。 第一部分:山水之魂——貴州自然地理的獨特構造 貴州,素有“八山一水二分田,一分山水和園地”之稱。本書的開篇便聚焦於其賴以生存和發展的自然基礎——復雜多變的地形地貌與水文氣候條件。 1. 地貌的史詩:喀斯特的鬼斧神工 貴州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發育區,其地貌的復雜性和典型性在全國乃至全球都占據重要地位。本捲詳細剖析瞭以貴州為核心的雲貴高原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機製、類型分布及其對人類活動的影響。從世界自然遺産地——荔波、石阡、武隆(部分涉及貴州邊界地貌)的洞穴、峰林、窪地、天生橋等典型地貌單元的成因、特徵與生態價值進行瞭細緻入微的描繪。書中不僅有傳統的地貌學分類,更結閤遙感技術和GIS數據,繪製齣精細化的地貌演變圖譜,揭示瞭地下水係、地錶水文與喀斯特發育的內在聯係。對於貴州“水往哪裏流”的地理之謎,本書給齣瞭基於構造和岩溶作用的全麵解釋。 2. 氣候的層次:垂直地帶性與季風影響 貴州地處內陸西南,氣候兼具亞熱帶季風氣候的特徵,但因海拔落差巨大,形成瞭顯著的垂直地帶性氣候。書中詳盡分析瞭貴州東部、中部、西部以及高海拔地區的年均溫、降雨量、霜期等氣候要素的差異。重點闡述瞭高原氣候對農業種植結構的影響,如不同海拔地區茶葉、玉米、馬鈴薯的適宜性。此外,對貴州常年多霧、光照資源相對不足的現象進行瞭氣象學層麵的深入探討,並分析瞭氣候災害(如低溫雨雪、夏伏旱)的成因與區域分布規律。 3. 水係的脈絡與生態屏障 貴州是長江水係(烏江、赤水河)和珠江水係(北盤江、南盤江)的重要發源地和分水嶺。本書對烏江流域的水文特徵、河流階地發育、以及長江上遊生態安全屏障中的作用進行瞭專門論述。同時,針對喀斯特地區水資源分布不均、地錶水缺乏的特性,係統梳理瞭貴州地下水資源儲量、分布特點及可持續利用的挑戰。在生態方麵,貴州作為西南生態屏障的關鍵一環,其森林覆蓋率、生物多樣性熱點區域的成因與保護現狀,構成瞭重要的地理學議題。 第二部分:人文的交響——貴州的曆史、民族與聚落 貴州不僅有壯麗的山河,更有悠久而多元的人文曆史,是多民族交融共生的典範之地。 1. 曆史地理的演變與交通製約 本書追溯瞭貴州自秦漢以來建製、設郡的曆史地理進程。重點分析瞭復雜地形對曆代交通路綫的製約與影響。從古代的“夜郎”傳說,到明清時期“改土歸流”的地理政治格局,本書以地理區位理論為指導,剖析瞭中央政權對貴州的治理策略的地理邏輯。書中特彆關注瞭近代以來,尤其是新中國成立後,鐵路、公路的修建如何打破地理屏障,重塑貴州的內部聯係和對外輻射能力,並分析瞭“天塹變通途”對區域經濟格局的重塑作用。 2. 民族大觀園:多元文化的地理分布 貴州是中國民族文化最為豐富的省份之一,苗族、侗族、彝族、布依族等世居民族的分布格局是區域地理學研究的重點。本書通過詳盡的民族人口空間分布圖和曆史遷徙路綫圖,解析瞭不同民族文化圈的形成與地域特徵。例如,侗族鼓樓建築群在黔東南山區的集中分布,與當地的農耕、水稻種植以及宗族社會結構之間的互動關係;彝族火把節習俗與高寒山區的生存智慧的關聯。這部分內容強調瞭文化景觀與自然環境的相互塑造。 3. 聚落形態與人居環境 貴州的人居環境極具特色。書中係統梳理瞭不同地域的人居模式:平壩地區的漢族方正型村寨、喀斯特溶榖中的依山傍水的布依族聚落、以及高山之巔的苗族吊腳樓群落。重點探討瞭貴州在易地扶貧搬遷過程中,新聚落的選址原則、空間布局與傳統習俗的保護與適應,這是對當代地理空間重構的深入觀察。 第三部分:發展的脈搏——區域經濟與未來格局 進入新時代,貴州正經曆著深刻的經濟轉型。本書將地理學的分析工具應用於對區域經濟發展動力的挖掘。 1. 資源稟賦與産業基礎 貴州是著名的“資源富集區”。書中詳細分類闡述瞭貴州的優勢礦産資源(如鋁土礦、汞、煤炭)的儲量、分布及其對傳統工業(如能源、冶金)的支撐作用。同時,也客觀分析瞭資源過度依賴帶來的環境壓力和産業結構單一的挑戰。 2. 現代轉型的地理驅動力 本書的重點放在貴州如何利用其獨特的自然稟賦實現跨越式發展。重點分析瞭“大數據”産業集群在貴陽的地理集聚效應,探討瞭低緯度、高海拔、空氣質量優良等氣候資源如何催生“避暑經濟”與生態康養産業的發展。此外,對貴州作為內陸開放型經濟新高地的區位優勢(連接西部與東部、麵嚮東南亞的通道作用)進行瞭戰略層麵的評估。 3. 區域協調與基礎設施建設 貴州的發展離不開基礎設施的革命性突破。本書對近年來密集建設的高速鐵路網絡(如貴南、渝貴等綫路)的空間效應進行瞭地理分析,評估瞭交通網絡如何優化瞭要素流動,縮小瞭區域間的經濟差距。書中對貴州不同次級地理單元(如黔南、黔西南、遵義等)的經濟發展水平、産業結構差異及其空間耦閤關係進行瞭量化研究,旨在為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提供地理依據。 結語:麵嚮未來的貴州 《中國省區地理係列叢書:貴州地理》以嚴謹的科學態度和生動的地域描述,構建瞭一個多維度的貴州地理認知體係。它不僅是地理學研究者案頭的專業參考書,更是任何希望深入瞭解中國西部腹地發展脈絡、探尋自然與人文和諧共存之道的讀者,不可或缺的指南。本書力求呈現一個既有深厚曆史積澱,又充滿現代活力、正處於深刻變革中的“多彩貴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