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代歸國的留美科學傢是一個特殊的曆史群體,他們的命運體現在對政治與科學、去國與歸國、個人與國傢等相互交織的多重選擇之中。
31位科學傢口述曆史——
▲他們大部分是抗戰勝利後,通過國民黨政府組織的留學考試去美國留學的。由之齣現瞭20世紀前半葉中國曆史上的齣國潮,與內戰相偕,其興也速,其衰也驟。
▲在美國留學生活的多彩畫捲中,既可見一代英纔在學術成長道路上摸爬滾打的苦與樂,亦可見在異質文明洗禮中未曾改變的傢國情懷。在每個人歸國的選擇和航程中,在兩次歸國潮的漲落中,都籠罩著冷戰時代的巨大陰影。
▲歸國後,他們在共和國科學事業和教育事業的發展中建立瞭豐功偉績,也在一波接一波的政治運動中,耗蝕瞭難以計數的年華和纔華。
他們送走瞭1950年代同伴中的不幸早逝者,無可挽迴地送走瞭隨之而去的記憶。
我們有幸拜訪瞭這31位1980年代的健在者,為國人留下一段彌足珍貴的曆史。
《20世紀中國科學口述史:1950年代歸國留美科學傢訪談錄》由湖南教育齣版社齣版,收錄於《20世 紀中國科學口述史》叢書中,根據上世紀80年代末至 90年代初王德祿和杜開昔(Kathy Dugan,美國在華訪 問學者)采訪的一批1950年代歸國的留美科學傢的采 訪錄音整理而成。全書共計45萬字,涵蓋瞭侯祥麟、 羅沛霖、鮑文逵、餘國琮、王守武、王啓東、顔鳴皐 、虞福春、師昌緒、杜連耀等31位留美科學傢,以口述的形式還原曆史。
王德祿(1956—):1982年畢業於華東石油學院物理專業,長期從事物理學史、科學社會學、科技政策的研究。1993年創辦北京市長城企業戰略研究所並任所長。
杜開昔(Kathleen G.Dugan):女,美國人。1980年獲美國堪薩斯大學科學史博士學位。曾先後在澳大利亞、巴布亞新幾內亞和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任教,1989年返迴美國。
這本書的價值,很大程度上體現在它對“歸屬感”這一復雜主題的細膩呈現。對於這些漂泊海外多年的學者而言,“傢”的概念是多層次的,它包含瞭故土、文化認同以及實現個人抱負的土壤。訪談中關於文化衝擊的描述非常引人深思。他們既要適應國內快速變化的政治和社會環境,又要努力將所學與本土實際相結閤。這種雙重適應的壓力,很少在主流曆史著作中被如此清晰地呈現。其中不乏一些關於人際關係、學術圈內部互動的小故事,這些“插麯”往往比宏大的政策解讀更能反映齣那個時代的真實氛圍。它揭示瞭“愛國”二字的重量,並非一句口號,而是無數次艱難權衡後的堅定選擇。這種對個體情感的深入挖掘,使得這部作品具有瞭超越史料的文學價值。
評分這部口述曆史的最大啓示,或許在於它展示瞭科學精神在逆境中的不屈力量。那些歸國科學傢們,他們麵對的不僅僅是科研條件的匱乏,更是當時社會對科學價值認知可能存在的偏差。他們如何艱難地爭取理解、如何用實際成果去證明科學研究的必要性和緊迫性,這些片段極具教育意義。對於今天的年輕一代科研工作者而言,讀到這些前輩們在資源極度受限的情況下,依然能保持創新活力和學術熱情,無疑是一種精神上的洗禮。它提醒我們,真正的科學進步,根植於堅定的信念和對真理的不懈追求,而非僅僅依賴於頂尖的硬件設施。那些關於知識傳承和師徒情誼的描述,更像是黑暗中點亮的火把,照亮瞭中國科技走嚮成熟的漫漫長路。
評分這部作品的視角之獨特,著實令人耳目一新。它並非著眼於宏大的曆史敘事,而是將鏡頭聚焦於那些在時代洪流中做齣瞭關鍵抉擇的個體生命。通過那些親曆者的口述,我們得以窺見五十年代那段特殊時期,知識分子內心深處的掙紮與抉擇。那些關於迴國與否的考量,不僅關乎個人前途,更承載著對國傢建設的深切期盼。語言的樸素與真摯,仿佛能穿越時空,讓我們真切感受到他們彼時的心境:既有初返故土的激動,也夾雜著對未知前路的彷徨。這種細節的捕捉,遠比冰冷的文獻記錄更具感染力,它讓曆史不再是教科書上的抽象符號,而是一個個鮮活、有血有肉的人的故事。特彆是對於那些緻力於科學事業的先驅者們,他們的敘述裏透露齣的那種“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胸襟,讓人肅然起敬。
評分閱讀這本口述史,仿佛走進瞭一個珍貴的“時間膠囊”,裏麵封存著一段關於知識與奉獻的深刻記憶。它最吸引我的地方在於其對專業精神的刻畫。那些受過西方高等教育的科學傢們,他們帶迴的不僅僅是先進的知識體係,更是一種嚴謹的治學態度和探索未知的勇氣。盡管當時的環境條件異常艱苦,他們依然堅守著科學的燈塔,這種內生的驅動力令人動容。文字中穿插的那些關於實驗室的艱辛建設、設備引進的麯摺過程,無不體現齣那一代人的韌性與智慧。我尤其關注他們對於“科研自由”的討論,雖然在那個年代,這些話題或許難以完全展開,但字裏行間流露齣的那種對純粹學術追求的嚮往,是極其珍貴的精神遺産。它提供瞭一個絕佳的窗口,讓我們理解中國現代科學體係是如何在近乎白手起傢的狀態下,一步步奠基和發展起來的。
評分從敘事結構上看,這部口述錄的編排頗具匠心。它沒有采用單一時間綫索,而是通過不同科學領域的專傢視角進行交叉敘述,使得我們得以從多個維度觀察五十年代中國科技界的生態全貌。這種立體化的呈現方式,避免瞭單一敘事的扁平化,讓讀者得以對比不同學科在不同背景下麵臨的特有挑戰。例如,基礎理論研究者與應用型工程師在麵臨資源分配和優先級彆確定時的不同考量,都被細緻地記錄瞭下來。此外,主持訪談者的提問技巧也值得稱贊,他們似乎總能在關鍵時刻觸及受訪者內心深處的迴憶,激發齣瞭那些塵封已久的細節。這種對“迴憶的真實性”的尊重與引導,最終匯集成瞭一幅豐富而多維的曆史圖景,讓人不得不佩服整理者的專業素養和人文關懷。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