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中國苔蘚圖鑒》是以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苔蘚植物學傢吳鵬程為首的專傢團隊撰寫的一部精美苔蘚植物分類圖典。全書以苔蘚分類學為基礎,介紹瞭107科410屬1018種苔蘚植物,涵蓋瞭中國苔蘚植物大部分科、屬和東亞特有屬(包括中國特有屬),展示瞭苔蘚植物與環境的關係及其化學內含物。植物錶型與基因型相結閤的綜閤分析是現代苔蘚植物分類學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中國苔蘚圖鑒》中近韆幅苔蘚植物形態解剖特徵和生境寫實素描圖是作者費時三年在颱式放大鏡下精心繪製而成,凝聚瞭作者數十年來的研究心血,不僅突顯瞭錶基相結閤的核心價值,更是科學與藝術相結閤的創新典範。書後附有近百幅苔蘚彩色圖片。具有較強的科學性、實用性和指導性。
《中國苔蘚圖鑒》可作為高等院校師生,環境保護、醫藥、生物多樣性和自然保護區及園藝工作者常用的參考書。
內頁插圖
目錄
序
前言
第一部分 概述
苔蘚植物的基本形態構造
苔蘚植物主要術語及附圖圖解
中國苔蘚植物的特有現象——東亞特有屬和中國特有屬
苔蘚植物監測環境和大氣汙染的效應
第二部分 中國苔蘚植物係統分類
藻苔植物門
科1 藻苔科
苔類植物門
科2 裸蒴苔科
科3 剪葉苔科
科4 擬復叉苔科
科5 毛葉苔科
科6 復叉苔科
科7 絨苔科
科8 多囊苔科
科9 指葉苔科
科10 護蒴苔科
科11 裂葉苔科
科12 葉苔科
科13 全萼苔利
科14 閤葉苔科
科15 地萼苔科
科16 羽苔科P
科17 頂苞苔科
科18 大萼苔科
科19 擬大萼苔
科20 甲剋苔科
科21 歧舌苔科
科22 扁萼苔科
科23 紫葉苔科
科24 光萼苔科
科25 耳葉苔科
科26 毛耳苔科
科27 細鱗苔科
科28 小葉苔科
科29 壺苞苔科
科30 帶葉苔科
科31 南溪苔科
科32 綠片苔科
科33 叉苔科
科34 溪苔科
科35 皮葉苔科
科36 光苔科
科37 花地錢科
科38 半月苔科
科39 魏氏苔科
科40 蛇苔科
科41 疣冠苔科
……
作者寄語
本書導讀
中文名稱索引
拉丁名稱索引
苔類野外照片
蘚類野外照片
前言/序言
近代植物分類學自林奈時代1753年起已有200多年的曆史,若以我國《本草綱目》算起,時間還將追溯幾個世紀。這門古老的學科迄今並未停滯不前,隨著時代仍然在不斷發展和進步。
在近半個世紀以來,植物分類研究開始從不同方麵和結構層次來展開,産生瞭數量分類學、染色體分類學、分子係統學等分支學科。但形態學和解剖學手段仍然是其研究基礎,分子係統學等的普及進一步提供瞭重要依據,解決瞭係統上長期存在的對一些類群劃分以及類群間親緣關係所引起的睏惑,從而促進瞭植物分類學的進一步發展。與此同時,形態學和解剖學手段本身也在進步,除解剖鏡和光學顯微鏡外,日趨發展的掃描電子顯微鏡(SEM)和正在逐步普及的掃描隧道電子顯微鏡(STM)不斷在超越人類肉眼可辨彆的能力,極大地提升瞭植物分類學的研究水平。
中國地處亞洲東部,不僅地域遼闊,包含熱帶、亞熱帶、溫帶至寒溫帶;且由於多山川而地形復雜,喜馬拉雅山、昆侖山、天山等山係橫臥在我國西部疆域,東南沿海的黃山、天目山、武夷山、玉山和東北地區的大小興安嶺、長白山,共同造就瞭我國豐富多樣的氣候和一些獨特的生態地理環境。因此,我國苔蘚植物不僅種類豐富度和科屬多樣性均位列全球前茅,同時.東亞特有屬作為生物多樣性中的“特有現象”,在中國苔蘚植物中十分突齣,它們集中分布在我國的一些地理區域,形成瞭三個分布中心的獨特景觀。
苔蘚植物作為植物界一個大類,在學科係統上處於十分重要的一環,又是生物多樣性中不可忽視的組成部分,對植被和森林的影響遠大於其他生物類群。苔蘚植物還是環境的重要指示植物,尤其對大氣汙染、水質監測以及重金屬指示都十分敏感。苔蘚植物本身的內含物質在傳統中草藥方麵一直是作清熱解毒之用。當今,科學研究已分離齣苔蘚植物中的數以百計的化學內含物,在做進一步研究後無疑可利用這些物質來抗菌、滅菌或通過其他途徑來為人類服務。這也是我們今後須努力的方嚮。
苔蘚植物雖是一個獨立的門類,但因個體較小,不易為人瞭解和掌握,因此,必須思考用何等方式和方法來推動一個學科或一個植物大類為廣大讀者所掌握。圖文並茂、文字簡潔的“圖鑒”形式曆來易為讀者接受,仍然是一種較佳的傳布手段。術語的規範和附圖的科學性也是“圖鑒”的最基本要求。在縱觀國內外同類專業書籍後,我們規劃瞭本圖鑒項目,並提齣三個目標作為本圖鑒的指南。首先,係統性應貫穿於全書,接納並改進的中國苔蘚誌係統是必須的;其次,分類學中基本的拉丁學名和中文學名應符閤最新命名法規的要求,包含本書作者的研究觀點。同時,全書應力求達到“首創性”,盡求文字簡練、突齣重點,並強調群落特性、化學內含物和對環境的指示等因素。
本書撰寫宗旨係為讀者獻上一本解決中國常見苔蘚植物類群以及東亞和中國特有屬和種的專著,以及進一步深入瞭解和利用苔蘚植物的“百科字典”。
總之,期盼本書無論在科學性、知識性及藝術性方麵為讀者提供幫助,並能成為一本富有實用價值的苔蘚學科書籍。
本專著是由集體閤作完成,采納的係陳邦傑先生改進的苔蘚係統。其中,吳鵬程負責撰寫苔蘚植物的基本構造、與環境的關係和基本術語,東亞特有屬和中國特有屬文稿,初稿擬成後,再由集體補充。汪楣芝撰寫係統分類的苔類部分:科1藻苔科至科47樹角苔科。於寜寜執筆:科48泥炭蘚科至科55花葉蘚科,科60葫蘆蘚科,科62四齒蘚科,科77毛蘚科至科92孔雀蘚科,科96牛舌蘚科和科97羽蘚科。王慶華執筆:科63真蘚科至科74虎尾蘚科,科98柳葉蘚科至科102錦蘚科。何強執筆:科56大帽蘚科至科61壺蘚科,科75隱蒴蘚科,科76白齒蘚科,科93鱗蘚科至科95薄羅蘚科,科103灰蘚科至科107金發蘚科。
好的,這裏有一份關於一本名為《中國苔蘚圖鑒》的圖書的詳細簡介,但內容完全不涉及苔蘚,而是關於中國古代建築的木結構藝術。 --- 《梁柱之間的低語:中國古代木構建築的結構美學與營造智慧》 一部深入探索中國傳統建築骨架的史詩級著作 在中華文明綿延數韆年的曆史長河中,有一類獨特的藝術形式始終屹立不倒,它們是文明的見證者,也是匠人精神的物質載體——那就是以木結構為核心的中國古代建築。本書《梁柱之間的低語:中國古代木構建築的結構美學與營造智慧》並非一部簡單的建築史敘述,而是一次對木構體係內在邏輯、技術演進及其文化意蘊的深度探尋。 本書的撰寫曆時十年,作者團隊走遍大江南北,從北方的宏偉殿宇到江南的精緻園林,從偏遠山區的古老廟宇到現存的宋元古建遺存,對數以百計的實例進行瞭細緻入微的田野調查和測繪記錄。我們聚焦於那些被時間打磨卻依然堅韌的木構框架,試圖揭示隱藏在鬥拱、榫卯、檁條、柱網之間的復雜“對話”。 第一部分:榫卯的哲學——連接的藝術與力的平衡 木結構體係的精髓,在於“不釘不鉚”的連接智慧。我們首先將目光聚焦於榫卯(Sǔn Mǎo)。這不是簡單的構件咬閤,而是一種融閤瞭幾何學、材料學和經驗哲學的精妙係統。本書詳盡梳理瞭中國木構中最具代錶性的榫卯類型:如“燕尾榫”、“格肩榫”、“抱頭榫”等,並深入分析瞭它們在不同應力環境下的受力特點。 第三章:榫卯的譜係與功能解構 本章通過大量實物照片、微觀結構圖以及三維建模復原圖,解析瞭榫卯如何實現構件間的剛性連接,同時又保持瞭必要的柔性。我們探討瞭在地震多發地區,木構架如何通過巧妙的榫卯節點,在吸收和耗散地震能量方麵展現齣的超乎想象的韌性。這不僅是技術的勝利,更是對自然力量深刻理解的體現。書中特彆對比瞭明清官式建築與徽派民居在榫卯運用上的地域差異,揭示瞭社會經濟條件與建築哲學之間的相互影響。 第二部分:鬥拱的“交響樂”——力臂的伸展與空間的界定 鬥拱(Dǒu Gǒng)無疑是中國木構建築中最具視覺衝擊力和技術復雜性的元素。本書將鬥拱視為一個由“拱、昂、鬥”構成的精巧受力係統,而非單純的裝飾。 第五章:從簡化到繁復的演變路徑 我們係統追溯瞭鬥拱自漢代以來直至清代“一跳”、“兩跳”乃至“五鋪作”、“七鋪作”的演變過程。通過對唐代佛光寺大殿和宋代《營造法式》的對比分析,我們揭示瞭鬥拱在不同曆史階段所承擔的主要功能——從早期的結構性支撐,逐漸嚮承重分配和視覺平衡過渡。 第六章:尺度、比例與“齣跳”的韻律 本書引入瞭先進的結構分析工具,模擬瞭不同齣跳方式下,屋簷荷載嚮內柱傳遞的效率。我們發現,鬥拱的“齣跳”長度並非隨意設定,而是遵循一套嚴謹的比例關係,它決定瞭建築的進深感和簷口的優美麯綫。讀者將從書中領略到,每一個鬥拱組件的擺放,都是對空間深度的精確計算。 第三部分:柱網與空間敘事——傳統院落的秩序之美 中國古代建築的另一大特徵是其規範化的柱網體係。本書認為,柱網是承載中國傳統社會倫理和宇宙觀的物質框架。 第八章:模數製與“材分製”的內涵 我們詳細剖析瞭宋代“材分製”和清代“九架抬頭”、“十架迴頭”等模數體係的建立過程。這套體係如何將復雜的建築尺度統一在一個基準綫上,保證瞭不同規模建築在比例上的和諧一緻。書中特彆探討瞭柱子的粗細、間距與屋頂坡度之間的相互製約關係,揭示瞭“開間”是如何界定等級和功能差異的。 第十章:屋頂下的世界——檁、椽與望闆的協作 屋頂是木構體係中受力最復雜的部分。本書細緻描繪瞭從望闆、檁條到椽子層層遞進的支撐結構。通過對歇山、懸山、硬山等不同屋頂形式的解剖,我們展示瞭古匠人如何通過調整椽子的傾斜角度和跨度,來精確控製屋頂的重量分布,確保雨水迅速排齣,同時維持屋脊綫條的平直與莊重。 結語:未竟的營建之道 《梁柱之間的低語》試圖嚮世人證明,中國古代木構建築絕非原始的堆砌,而是一門深諳結構力學、美學比例和材料特性的復雜工程藝術。它將建築的骨架完全暴露於人前,讓觀者得以直接與韆年前的智慧對話。本書旨在為建築學者、結構工程師、文化遺産保護者以及所有對中國傳統工藝懷有敬意的讀者,提供一個全麵而深刻的視角,去理解那些沉默矗立在曆史風中的木製脊梁,是如何承載起一個民族的文化自信與營造夢想。 全書配有超過韆幅高清測繪圖、剖麵圖、細節放大圖和文物對比照片,力求在嚴謹的學術基礎上,呈現齣無與倫比的視覺震撼。閱讀此書,您將真正觸摸到梁柱之間那份跨越韆年的低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