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4-12-14
100个企业所得税争议问题解析 [Analysis of 100 Corporate Income Tax Controversial]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100个典型争议案例
↓
100次观点碰撞
↓
100个高频风险事项
↓
100条超实用风险提示!
■ 疑难问题不一定有争议,但争议问题一定很疑难。这些争议税官和纳税人都很头疼:
对于所得税政策解读,该坚持“原则派”还是“条款派”?
自产产品视同销售是否一定有补税?
次年汇算清缴后发放的工资在哪年扣除?
补充保险中的“全体员工”是否一个都不能少?
所有企业的股权投资是否都可以作为业务招待费税前扣除基数?
发票是不是单一的合法有效的税前扣除凭证?
以公允价值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能否在税前扣除折旧?
……
■ 不怕有争议,就怕埋下风险隐患。这本书不一样:
不长篇累牍,简洁明确说清争议焦点,点透问题所在;
不拐弯抹角,直击征管痛点,争议案例提炼自绝大多数企业所得税高频风险事项;
不自说自话,解析有理有据,一线税官基于多年实际工作经验答疑解惑合理建议。
◆从绝大多数企业极易发生所得税风险事项中提炼出100个代表性争议案例;
◆针对一线税官基于多年实际工作经验有理有据解析各方观点,答疑解惑;
◆根据税法文件规定,给出防范税务风险的合理化建议。
搞清争议问题焦点所在,明明白白缴税,依法合理征税
马泽方
■经济学硕士,注册税务师,中国税务报新媒体特约撰稿人。
■曾在基层税务分局工作10年,现就职于北京市国家税务局,主要从事税收风险防控工作。
■在《中国税务报》发表文章百余篇,多次被国家税务总局微信转载;在《税务研究》《国际税收》《中国税务》《财务与会计》《注册税务师》等专业期刊发表文章多篇。已出版的著作有《企业所得税实务与风险防控》《营改增手册:政策、实务、风险详解》等。
01 收 入
争议1 先开具发票是否就要确认企业所得税收入
争议2 自产产品视同销售是否一定有补税
争议3 视同销售收入是否含税
争议4 外购资产视同销售的公允价值按何时确认
争议5 企业自产产品用于食堂是否视同销售
争议6 过期预付卡内未消费金额是否确认收入
争议7 财政性资金未按规定用途使用是否还能作为不征税收入
争议8 集团公司将财政性资金拨付给成员单位使用,后者能否作为不征税收入
争议9 “后补助”专项资金是否可以作为不征税收入
争议10 管网建设费一次性确认收入还是分期确认收入
争议11 如何判断企业的应付未付款项确实无法偿付
02 税前扣除
争议12 如何理解支出与收入直接相关
争议13 企业发生的支出是否款项实际支付才能税前扣除
争议14 跨年取得凭证的支出在哪年税前扣除
争议15 跨年实际发生的支出在哪年税前扣除
争议16 未做会计处理的支出能否税前扣除
争议17 视同销售中调增视同销售成本是否重复扣除
争议18 分期收款方式销售货物的成本是否也分期确认
争议19 次年汇算清缴后发放的工资在哪年扣除
争议20 挂职人员工资能否税前扣除
争议21 职工辞退补偿是否属于工资薪金支出
争议22 福利性质的支出是否都属于税法上的职工福利费
争议23 扣缴了个税的福利性补贴是否就属于工资薪金支出
争议24 职工福利是不是普惠的
争议25 组织职工旅游支出能否税前扣除
争议26 职工食堂和职工宿舍的折旧是否属于职工福利费
争议27 企业给员工报销通讯费能否税前扣除
争议28 外出学习过程中发生的差旅费和住宿费是否属于职工教育经费
争议29 补充保险中的“全体员工”是否一个都不能少
争议30 企业为投资者支付的补充保险费用能否税前扣除
争议31 企业自行管理补充保险的相关支出能否税前扣除
争议32 企业通过外地名单中的公益性社会团体进行捐赠能否税前扣除
争议33 会议费与业务招待费的区分
争议34 业务招待费与业务宣传费的区分
争议35 所有企业的股权投资是否都可以作为业务招待费税前扣除基数
争议36 筹建期发生的广告费开始生产经营后如何税前扣除
争议37 “三费”计算税前扣除基数是否包括纳税调整
争议38 公司法修订后,投资未到位而发生的利息支出能否据实税前扣除
争议39 企业为投资发生的利息支出是否应资本化
争议40 委托贷款是否适用金融机构贷款规定
争议41 支付给小额贷款公司的利息能否参照金融企业据实税前扣除
争议42 企业将银行贷款无偿转借给其他企业,其支付的利息能否税前扣除
争议43 不符合条件的混合性投资支付的利息能否税前扣除
争议44 永续债利息能否税前扣除
争议45 如何理解手续费及佣金支出的范围
争议46 企业为雇员负担的个税能否税前扣除
争议47 企业为非雇员负担的个税能否税前扣除
争议48 境内居民企业负担的预提税能否税前扣除
争议49 企业代他人支付的费用能否税前扣除
争议50 企业负担的外单位人员费用能否税前扣除
争议51 发放防雾霾口罩的支出是否属于劳动保护支出
争议52 参保雇主责任险的支出能否税前扣除
争议53 企业作为责任人向第三方支付的赔偿款能否税前扣除
争议54 企业向其他政府部门缴纳的滞纳金能否税前扣除
争议55 房地产开发企业预提费用不超过合同总金额的10%,此处的“合同”是指总合同还是分合同
争议56 国土资源部修文后,土地闲置费能否税前扣除
争议57 未超过扣除限额的支出能否调减
争议58 典当公司的贷款损失准备金能否税前扣除
争议59 房地产企业“红线”外开发支出能否税前扣除
争议60 股东个人的汽车能否在企业扣除折旧
争议61 发票是不是唯一合法有效的税前扣除凭证
争议62 营改增后统借统还是否应取得发票
争议63 个人抬头票据所对应的支出能否税前扣除
争议64 非本单位抬头发票所对应的支出能否税前扣除
争议65 违法支出能否税前扣除
03 资 产
争议66 停用的固定资产的折旧能否税前扣除
争议67 无偿使用的固定资产由谁计提折旧
争议68 企业投资艺术品支出能否税前扣除
争议69 以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能否在税前扣除折旧
争议70 固定资产计税基础大于账面价值,其折旧能否调减
争议71 固定资产投入使用12个月后取得发票如何纳税调整
争议72 资产评估增值是否缴纳企业所得税
争议73 交易费用是否计入交易性金融资产计税基础
争议74 已宣告未发放的应收股利是否计入交易性金融资产计税基础
争议75 国有资产无偿划拨是否缴纳企业所得税
争议76 对赌协议股权受让方收取的补偿是否计入收入
争议77 对赌时间未到股权转让协议是否生效
争议78 非直接相关对赌协议的业绩补偿款能否税前扣除
争议79 代持股如何缴纳企业所得税
争议80 企业资产损失没有申报能否税前扣除
争议81 资产损失是否一定是在会计上已作损失处理的年度申报扣除
争议82 错误转出的进项税额能否计入资产损失金额
争议83 盈余公积转增股本是否作为投资方股息、红利收入
04 税收优惠
争议84 如何理解企业持有上市公司股票达到12个月
争议85 中外合资企业股东取得超过出资比例的分红是否属于免税收入
争议86 企业取得的固定分红是否属于免税收入
争议87 企业从新三板购买股票的分红是否受12个月限制
争议88 如何理解“合理分摊期间费用”
争议89 免征增值税的收入未做价税分离能否享受企业所得税减免
争议90 高新技术企业能否享受小型微利企业税收优惠
争议91 小型微利企业同时享受所得减免如何计算应纳税额
争议92 劳务派遣人员是否既计入用人单位从业人数又计入劳务派遣公司从业人数
争议93 委托研发的费用按80%加计扣除,那么委托研发的费用本身是按100%还是80%计入研发费用
争议94 融资租入固定资产能否加速折旧
争议95 应税项目所得和减免税项目所得能否互相弥补亏损
05 其 他
争议96 企业虚增利润税务机关应如何处理
争议97 企业能否跳跃性弥补亏损
争议98 少预缴是否加收滞纳金
争议99 合伙企业未实际分配利润,其法人合伙人是否要计入应纳税所得额
争议100 基层税务机关能否对政策文件中的“等”做扩大性解释
后 记
争议2
自产产品视同销售是否一定有补税
企业以自产产品视同销售,成本80万元,市场价值100万元,在会计上未确认收入,被税务机关检查发现,企业是否一定会补税?
??正方:自产产品视同销售一定有补税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所得税有关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6年第80号)第二条规定:“企业发生《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处置资产所得税处理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8〕828号)第二条规定情形的,除另有规定外,应按照被移送资产的公允价值确定销售收入。”因此,上述企业视同销售收入为100万元,视同销售成本为80万元,视同销售所得为20万元,应补缴税款。
??反方:自产产品视同销售不一定有补税
企业以自产产品视同销售,以其市场价值确认视同销售收入,产品成本确认视同销售成本,以该产品市场价值作为视同销售产品所对应支出的计税基础,不一定产生补税。
解?析
对于这个问题需要举例说明。
案例基本情况
税务机关对辖区内两家企业进行税务检查,发现两家企业都存在以自产产品发放职工福利的行为,具体情况如下:
甲公司财务核算执行《企业会计制度》。2015年2月,公司以自产产品作为春节福利发放给职工,该自产产品成本为80万元,市场价值为100万元。该公司适用的增值税税率为17%,已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但企业所得税未进行处理,当年度工资薪金支出为1?000万元。
乙公司与甲公司情况相同,但财务核算执行《企业会计准则》,以自产产品发放的职工福利已在会计上确认销售收入。
税务机关对以上两家企业处理如下:
《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五条规定:“企业发生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以及将货物、财产、劳务用于捐赠、偿债、赞助、集资、广告、样品、职工福利或者利润分配等用途的,应当视同销售货物、转让财产或者提供劳务,但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的除外。”因此企业以自产产品发放职工福利的行为应当视同销售。
甲公司:确认视同销售收入100万元,视同销售成本80万元,调增应纳税所得额20万元,补缴企业所得税:20×25%=5(万元),并加收滞纳金。
乙公司:已经在会计上确认了销售收入,不用进行纳税调整。
企业以外购产品视同销售没有所得,以自产产品视同销售一定会有补税,这是很多人的共识,但实际情况是这样的吗?
存在的问题
上述处理看似没有什么问题,但对比后我们会发现:
■同一业务会计处理不同但利润相同
由于两家企业执行的会计政策不同,导致同一业务会计处理不同。
(1)甲公司的会计处理为:
借:管理费用——职工福利费 970?000
贷:应付工资——职工福利费 970?000
借:应付工资——职工福利费 970?000
贷:库存商品 80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170?000
甲公司该项业务不确认销售收入、不结转成本,确认职工福利费970?000元。
甲公司此项业务的利润为-970?000元。
(2)乙公司的会计处理为:
借:管理费用——职工福利费 1?170?000
贷:应付职工薪酬——职工福利费 1?170?000
借:应付职工薪酬——职工福利费 1?170?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 1?00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170?000
借:主营业务成本 800?000
贷:库存商品 800?000
乙公司该项业务确认销售收入100万元,结转成本80万元,确认职工福利费117万元。
乙公司此项业务的利润=100-80-117=-97(万元)。
综上,两家企业同一业务的会计处理虽然不同,但利润是相同的。
■同一业务会计处理不同但应纳税所得额不同
由于两家企业会计处理不同,纳税调整也不相同:
甲公司应纳税所得额=-97+100-80=-77(万元);
乙公司应纳税所得额=会计利润=-97(万元)。
两家企业同一业务的会计处理不同,应纳税所得额也不相同,乙公司应纳税所得额明显低于甲公司,导致不同企业同一业务的税收负担不同。
无论企业使用什么样的会计方法,会计利润都是相同的,证明了会计上是公平的,但税收负担却不相同,税收上变得不公平了。
税务处理
对于自产产品视同销售是否必然产生应纳税所得额,目前很有争议,问题的关键在于视同销售产品所对应支出的计税基础如何确认。
企业以自产产品用于职工福利、广告宣传、业务招待、捐赠等应视同销售行为,视同销售收入为该自产产品的市场价值,视同销售成本为该自产产品的会计成本,由此产生视同销售所得,这是没错的。但此时视同销售产品所对应支出的计税基础发生了变化。笔者认为,视同销售产品所对应支出的计税基础为其公允价值。
首先,在会计处理上,企业未取得收入,以自产产品成本确认相关支出;在税务处理上,企业以公允价值确认视同销售收入,但不能再以自产产品成本确认相关支出,否则将造成税收收入与会计支出相配比的谬误。
其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作为理性经济人,生产产品以销售并取得收入为目的。视同销售看似没有取得收入,但可视为企业以非货币形式购买了自己的产品用于职工福利、广告宣传、业务招待、捐赠等,根据《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七十二条第二款第二项的规定,“通过支付现金以外的方式取得的存货,以该存货的公允价值和支付的相关税费为成本”,该自产产品用于视同销售所对应支出的计税基础为其公允价值。
最后,我们讨论该问题的根本目的在于保证公平。在实务中,这种公平很难测算,必须通过模型比对来验证。
■模型一:不超过扣除限额的税务处理
以上述甲公司为例,其账载的职工福利费为97万元,但计税的职工福利费应为117万元,计算税前扣除的职工福利费也为117万元,而不是97万元,因此调减20万元(117-97);税前扣除限
额=1?000*14%=140>117(万元),可以全额扣除。
因此,视同销售产生的所得20万元又被多扣除的职工福利费20万元冲减了,未产生应纳税所得额,甲公司无须补缴税款,与乙公司税负相同。具体见表1:
■模型二:超过扣除限额的税务处理
若甲公司当年度工资薪金支出为700万元,首先,计税的职工福利费为117万元,调减20万元(117-97);其次,职工福利费税收扣除限额=700×14%=98<117(万元),可以税前扣除的职工福利费为98万元,调增19万元(117-98)。
因此,甲公司应调增应纳税所得额19万元(100-81)。
我们再来对比一下相同条件(当年度工资薪金支出为700万元)下乙公司的税务处理。乙公司调增的应纳税所得额也为19万元,与甲公司税负相同。具体见表2:
通过模型比对我们发现,若按照传统视同销售进行税务处理,将导致税收不公平。因此,自产产品视同销售所对应支出的计税基础应为该自产产品的公允价值,这样无论企业适用何种会计方法,是否超过扣除限额,税负都是相同的,维护了税法的公平性原则。
税收最重要的特性在于其公平性,税法一经确定,缴纳税款的多少应由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决定,而不受执行的会计政策的影响。不管企业执行什么样的会计政策,其缴纳的税款都应当是相同的,这样才能体现税收的公平性。
从财税〔2016〕45号文件看
上述结论我们可以从一个文件的表述中看出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公益股权捐赠企业所得税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16〕45号)第二条规定:“企业实施股权捐赠后,以其股权历史成本为依据确定捐赠额,并依此按照企业所得税法有关规定在所得税前予以扣除。”正因为自产产品视同销售对应支出的计税基础是其公允价值,所以股权捐赠视同销售所对应捐赠支出的计税基础是股权的公允价值,将导致捐赠支出计税基础巨大,超过利润总额12%的部分不能税前扣除。因此,财税〔2016〕45号文件规定股权捐赠视同销售“以其股权历史成本为依据确定捐赠额”,而不是公允价值。如果自产产品视同销售所对应支出的计税基础为历史成本的观点是正确的,财税〔2016〕45号文件也就没有必要再重复了。
结?论
企业以自产产品视同销售,视同销售产品所对应支出的计税基础为其公允价值,在不超过税前扣除限额的前提下,不必然有补税。
简政放权后,风险管理成为税务机关的主要工作内容。笔者认为,对于明知道违法还要硬着头皮上的,不可以与之谈论风险。比如虚开增值税发票、设置两套账隐瞒收入、购买发票列支成本费用等,故意逃避缴纳税款。这类企业不是不了解税法,而是明知这些行为违法,但为了利益不惜铤而走险。而绝大多数企业是主观诚信的纳税人,因为对税收政策掌握不够全面、准确,造成少缴或漏缴税款,对于此类企业,应加大政策辅导力度,提高纳税遵从度。
企业的每一项业务都会涉及企业所得税,在企业所得税方面最容易出现风险。主要原因包括:一是政策太多。200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至今,企业所得税政策文件有几百个,纳税人和税务人员都难免顾此失彼。二是没有政策。当今新的经济形态不断涌现,税收政策的出台相对滞后,如电子商务、新媒体、打车软件……没有现成政策,不知该如何操作。三是 100个企业所得税争议问题解析 [Analysis of 100 Corporate Income Tax Controversial]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内容太浅,适合基础人员
评分内容太浅,适合基础人员
评分内容太浅,适合基础人员
评分我为什么喜欢在京东买东西,因为今天买明天就可以送到。我为什么每个商品的评价都一样,因为在京东买的东西太多太多了,导致积累了很多未评价的订单,所以我统一用段话作为评价内容。京东购物这么久,有买到很好的产品,也有买到比较坑的产品,如果我用这段话来评价,说明这款产品没问题,至少85分以上,而比较垃圾的产品,我绝对不会偷懒到复制粘贴评价,我绝对会用心的差评,这样其他消费者在购买的时候会作为参考,会影响该商品销量,而商家也会因此改进商品质量。
评分内容太浅,适合基础人员
评分内容太浅,适合基础人员
评分我为什么喜欢在京东买东西,因为今天买明天就可以送到。我为什么每个商品的评价都一样,因为在京东买的东西太多太多了,导致积累了很多未评价的订单,所以我统一用段话作为评价内容。京东购物这么久,有买到很好的产品,也有买到比较坑的产品,如果我用这段话来评价,说明这款产品没问题,至少85分以上,而比较垃圾的产品,我绝对不会偷懒到复制粘贴评价,我绝对会用心的差评,这样其他消费者在购买的时候会作为参考,会影响该商品销量,而商家也会因此改进商品质量。
评分不错,很实用
评分好!
100个企业所得税争议问题解析 [Analysis of 100 Corporate Income Tax Controversial]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