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海外留学英语》系列教材是一套以实用交际为导向的强化培训教材,以国家公派出国留学人员、单位公派出国留学人员、自费出国留学生、出国工作或科研人员等为主要对象,全套教材由《听力教程》《口语教程》《阅读教程》《写作教程》《人文英语》《科技英语》《财经英语》共七册组成。前四册基于生活和社会情境,以交际活动为载体,旨在发展和提升通用英语的综合运用能力;后三册以宽领域的学科专业语篇为载体,融知识、技能、价值观于一炉,旨在发展和提升专业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这七册教材的编写,由长期在教育部出国留学培训部和中国留学服务基地执教且具有海外留学或工作经历的教师担纲,同时也吸收富有出国留学英语教学经验的外教参与编写和审校工作。
内页插图
目录
Unit 1 Understanding Different Cultures
Unit 2 Preparing for Departure
Unit 3 Heading for a New Land
Unit 4 Arriving at a University
Unit 5 Finding Accommodation
Unit 6 Experiencing Food and Drink
Unit 7 Managing Money
Unit 8 Living for a Better Health
Unit 9 Studying at a University
Unit 10 Going Shopping
Unit 11 Enjoying Holidays and Festivals
Unit 12 Socializing
Unit 13 Transportation
Unit 14 Traveling
Unit 15 Enjoying Leisure Time
Answer Keys
Audioscripts
前言/序言
《海外留学英语》系列教材是一套以实用交际为导向的强化培训教材,以国家公派出国留学人员、单位公派出国留学人员、自费出国留学生、出国工作或科研人员等为主要对象。
随着全球化、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类交际空间不断扩大,国际合作与交流日益广泛,跨文化沟通与交际日趋重要。人类沟通的主要工具是语言,跨国界、跨文化的合作与交流主要通过共同理解、有效表达的语言来实现。
一种语言承载着一个国家的文化传统和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文化的魅力和民族的凝聚力主要通过语言来表达和传递。掌握一种语言即掌握了通往一国文化的钥匙。使用理解他人的语言和他人所理解的语言与之交谈,有助于双向沟通、达成共识、形成合力。因而,学会一门或多门外语,有利于了解不同文化的差异性,客观理性地看待世界,求同存异,理解包容,友善相处。
中国从人口资源大国走向人力资源强国,成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国际合作和共同发展的重要力量,需要培养国民外语能力,提升国家外语能,力。英语作为当今世界广泛使用的国际通用语,是当今世界科技、文化、经济、商务、学术等领域最有影响力的信息媒介。学习和掌握英语这门国际通用语,有利于我们站在中国看世界,立足世界看中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全球意识和跨文化沟通能力,有利于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促进多元思维发展、了解国际社会和国际规则,有利于国家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培养,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和公信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
深入解析:英语学术写作的基石与进阶 面向对象: 本书主要面向准备出国留学深造,特别是计划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的学生,以及所有希望显著提升自身学术英语写作能力的英语学习者。无论您是理工科、商科、人文社科背景,只要您的目标是撰写高质量的学术论文、研究报告、课程作业或申请文书,本书都能为您提供系统而实用的指导。 本书特色与核心价值: 在当今全球化的学术环境中,流利而准确的英语表达是参与国际学术交流的必备条件。然而,学术写作不仅仅是词汇和语法的简单堆砌,它更是一种严谨的逻辑构建、清晰的论证展开和规范的格式遵循。本书《英语学术写作:从基础到精通》旨在系统性地弥补学习者在这些关键领域可能存在的不足,帮助他们跨越从“会写英语”到“会写学术英语”的鸿沟。 第一部分:学术写作的基石——理解与规范 本部分聚焦于建立坚实的学术写作基础,强调规范性和准确性是学术表达的生命线。 第一章:学术语境与非学术语境的辨析 学术语体的核心特征: 探讨学术写作的客观性、正式性、精确性和可验证性。对比日常口语、新闻报道与学术论述在词汇选择、句式结构和语气控制上的根本差异。 “非正式”表达的规避清单: 详细列举并解释为何在学术文本中应避免使用缩写(如 don’t, can’t)、俚语、感叹词以及过于情绪化的表达。 语态的选择与运用: 深入分析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在不同学术场景(如方法论描述、结果陈述)中的恰当使用,并提供语态转换的技巧,以增强文本的客观性。 第二章:精确、清晰的词汇驾驭 学术词汇库的构建: 分类介绍高频使用的学术动词(如 elucidate, postulate, converge)、名词(如 paradigm, corollary, dichotomy)和形容词,强调其精确含义,避免同义词的滥用。 术语的定义与一致性: 讲解如何在首次使用专业术语时进行清晰界定,并确保全文中对同一概念使用一致的表述。 避免模糊词汇(Hedges & Boosters): 探讨如何运用“缓和语”(Hedges,如 suggests, possibly, tends to)来表达不完全确定的研究发现,以及何时需要使用“强调语”(Boosters,如 definitively, conclusively)来强化核心论点。 第三章:构建严谨的学术句式 复杂句式的驾驭: 教授如何有效运用从句(定语从句、状语从句、名词性从句)来承载复杂信息,同时保持句子的可读性。 句子的平衡与节奏: 训练如何混合使用长短句,避免“句子堆砌”导致的冗长和晦涩,确保阅读节奏的流畅性。 避免常见语法陷阱: 重点梳理学术写作中易错的方面,如平行结构(Parallelism)的维护、指代不明(Ambiguous Reference)的修正,以及动词时态在讨论文献回顾和研究方法时的准确切换。 第二部分:篇章结构与逻辑组织——论证的艺术 学术写作的核心在于清晰的逻辑流和有力的论证。本部分将指导学习者如何构建宏观框架和微观衔接。 第四章:段落的“三位一体”结构 主题句(Topic Sentence)的提炼与定位: 讲解主题句在段落中的核心作用——即一句概括本段所有内容的原则,并探讨其在段首、段中出现的优劣。 支撑句(Support Sentences)的充实: 如何有效地引入证据、数据、引用或例证来支持主题句,并确保证据与论点之间的直接关联性。 结论句(Concluding Sentence)的总结与过渡: 学习如何用结论句自然地总结本段落的要点,并为下一段落建立衔接的桥梁。 第五章:有效衔接与连贯性(Cohesion and Coherence) 衔接手段的系统运用: 详尽分析各类衔接词(Transition Words)的使用场景,包括表示因果(consequently, hence)、对比(conversely, albeit)、递进(furthermore, moreover)和举例(for instance, namely)。 重复与代换的艺术: 探讨如何通过对核心术语的巧妙重复和使用同义词、代词进行指代替换,来增强文本的连贯性,避免读者的认知负担。 逻辑链条的可视化: 教授如何使用大纲工具和思维导图来预先规划段落间的逻辑关系,确保论证的“步步为营”。 第六章:不同体裁的结构要求 文献综述(Literature Review)的构建: 如何从“罗列”走向“综合分析”,组织主题式综述,识别研究空白(Gaps)。 研究方法(Methodology)的清晰描述: 强调“可重复性”原则,指导如何准确描述研究设计、样本选择、数据收集和分析工具。 讨论与结论(Discussion & Conclusion)的展开: 学习如何将研究发现与现有文献进行对话,讨论研究的局限性(Limitations),并提出未来研究方向。 第三部分:引文规范与学术诚信 学术诚信是所有研究的基石。本部分提供关于正确引用和避免剽窃的实践指南。 第七章:引文格式的掌握与应用 主流引用格式详解: 全面介绍APA(社会科学)、MLA(人文学科)和Chicago(历史、艺术)等主流格式的关键要素,包括文内引用(In-text Citation)和参考文献列表(Reference List)的精确排版。 直接引用、转述与总结的界限: 明确区分直接引用、转述(Paraphrasing)和总结(Summarizing)的使用场景,并提供转述的技巧,确保在不改变原意的情况下实现“原创性”表达。 工具辅助与人工校验: 介绍引用管理软件(如Zotero, EndNote)的基础操作,但强调最终的人工检查以避免格式错误。 第八章:识别与规避抄袭(Plagiarism) 广义与狭义的抄袭界定: 深入探讨“自我抄袭”和“马赛克式抄袭”(Mosaic Plagiarism)等隐性抄袭形式。 “常识”与“专业知识”的判断标准: 帮助学习者明确哪些信息无需引用,哪些必须标注来源,避免因判断失误而导致的学术不端行为。 第四部分:润饰与自我编辑——从完成到卓越 撰写草稿只是第一步,精修才能使作品达到出版或提交的水平。 第九章:学术写作的修改流程 宏观修改(Revision): 关注论点是否充分支持、结构是否合理、逻辑线索是否清晰。 微观编辑(Editing): 聚焦于句子层面的打磨,包括词汇的精准度、句式的多样性以及语气的正式性。 校对(Proofreading): 运用系统性方法(如反向阅读、屏幕与打印对照)来捕捉最后的拼写和标点错误。 第十章:利用反馈进行迭代提升 解读审稿人意见: 学习如何理性分析导师、期刊审稿人或同行提供的修改意见,区分建设性意见和非实质性建议。 建设性回应: 教授撰写“回应信”(Response Letter)的专业格式和措辞,清晰说明对每条意见的采纳或反驳的理由。 结语:持续的学术对话 本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习者独立思考和清晰表达的能力,使其能自信地参与到全球学术对话中,成为一名有影响力的研究者和撰写者。通过对本书内容的系统学习和大量实践,学习者将能够构建起自己独特的、同时又符合国际标准的学术写作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