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位印象派名家,100幅印象派画作,透过画家的眼,为你揭开巴黎的迷人面纱。
*阅读来自同时代大师间彼此点评,完成一场高水准的艺术穿越。
*包含马奈、塞尚、莫奈、布丹、雷诺阿、德加、卡耶博特、高更、凡·高等知名印象派大师作品。
*包含《杜伊勒里花园音乐会》、《新桥》、《夜晚露天咖啡座的女人》、《蒙索公园》、《阿涅勒浴场》等印象派代表名作。
*精装8开,大尺寸精印美图,高度还原原作质感与样貌。
*作家著有畅销代表书籍《100幅印象派名画的故事》。
《100幅印象派名画中的巴黎》不同于以往单独介绍某位印象派画家的作品,而是以“巴黎”作为印象派画家的出发点和主题,从特定地点、特定角度描绘了印象派画家眼中的巴黎。同一处风景,经过印象派画家的不同演绎,留给我们的是不同的震撼,以及不同的感受。作家不仅顾及作品本身在当时的创作背景及时评介绍,同时也为我们展现了该作品创作时期作家的状态与历史的介入,使得读者在欣赏画作的同时,还可以联系文字,更深入的了解画作,也留给读者更多的想象空间。
19世纪,巴黎开始蜕变。奥斯曼巨大工程为城市景观带来了现代化。同时,这座首都迎来不止6届世界博览会,而其伟大的象征——埃菲尔铁塔也建成完工。作为繁华的城市生活的观察者,那个时代的艺术家们,如乔金德、莫奈、毕沙罗、卡耶博特、德加和修拉,对这座城市怀有无限热情,热衷于描绘它的肖像。他们既依恋于正在消逝的田园诗般的巴黎,也为其新生的现代性欣喜若狂。这座城市从任何围度都吸引着他们。丰富的创作主题呈现在他们面前: 新开辟的林荫大道和大街,有煤灯照亮的街道,喧闹不息的桥梁,喧嚣、冒着浓烟的火车站,广场,塞纳河及其繁忙的码头,更不要说还有节日中的巴黎,巴黎的咖啡馆、剧院或林中跑马场。基于当时的报刊文献——刊登着如左拉、波德菜尔和龚古尔兄弟等作家的文章,帕斯卡尔·博纳富邀请我们透过饱含历史见证的100幅画作再一次发现巴黎。
本书介绍了超过35位为世人熟知的印象派画家的将近100幅描绘巴黎的画作,执着而专注的表现了该时代下画家对于巴黎这座城市的狂热与喜爱。其中不乏我们非常熟悉的画家,如马奈、塞尚、莫奈、布丹、雷诺阿、德加、卡耶博特、高更、凡·高等,也包含我们已经熟知的极具代表性的印象派画作,如《杜伊勒里花园音乐会》《新桥》《夜晚露天咖啡座的女人》《蒙索公园》《阿涅勒浴场》等。通过作者对该画作历史背景和当时画作形成及时评的介绍,让我们在欣赏印象派画家笔下的巴黎的同时,也能够借助这些画家的眼睛,更深入和全面地了解当时的巴黎。
帕斯卡尔·博纳富,作家,艺术史学者和策展人,教授,1980年和1981年常驻美第奇別墅。在巴黎第八大学教授艺术史,并任国际艺术城秘书长。他写了很多关于艺术的文章(发表于《世界》《艺术知识》《文学杂志》)和论文,出版了《画家绘画词典》(佩兰,2012)。橡树出版社于2008—2010年出版过他的《幕后卢浮宫》《幕后凡尔赛官》《莫奈,水的画家》。
一次散步的邀请 4
卡尔斯,《蒙马特的一座房子》《一座在蒙马特高地上的房子》 12
方坦- 拉图尔,《蒙马特》 14
布拉克蒙,《布洛涅树林,瀑布》 16
沙韦,《拿破仑三世的卢浮宫》 18
多比尼,《圣母院和西岱岛的塞纳河风景》 20
马奈,《杜伊勒里花园音乐会》 23
莱皮纳,《从苏法利诺桥上看塞纳河码头风景》 26
乔金德,《塞纳河和巴黎圣母院——从奥古斯都大帝码头看塞纳河和圣米歇尔桥风景》 29
塞尚,《蒙马特的索尔街》 32
马奈,《1867 年世界博览会》 34
莫奈,《卢浮宫码头》 39
西斯莱,《从巴蒂尼奥勒的花城看蒙马特风景》 43
布丹,《小径》 46
吉约曼,《蒙马特》 48
乔金德,《蒙帕纳斯大道》 50
西斯莱,《圣马丁运河的风景》 52
梅索尼耶,《杜伊勒里废墟》 54
雷诺阿,《新桥》 57
塞尚,《葡萄酒集市》 60
莫里索,《阳台上》 62
西斯莱,《阿让特伊天桥》 64
马奈,《铁路》 69
莫奈,《加布遣林荫大道》 72
吉约曼,《贝尔西码头》 75
塞尚,《贝尔西河段塞纳河》 75
德·尼蒂斯,《金字塔广场》 78
德加,《协和广场》 81
高更,《雪天耶拿桥的塞纳河》 84
莫奈,《杜伊勒里》 87
卡耶博特,《欧洲桥局部习作》 90
德加,《卢森堡公园里的保姆》 92
卡耶博特,《雨天,巴黎街道》 94
德加,《夜晚露天咖啡座里的女人》 97
福兰,《新雅典咖啡馆》 100
莫奈,《圣拉扎尔火车站》《圣拉扎尔火车站外景》 102
马奈,《莫尼耶街铺路工》 106
卡耶博特,《屋顶景致,雪天效果》 108
德·尼蒂斯,《开辟歌剧院大街》 110
马奈,《旗帜飘扬的莫尼耶街》 112
莫奈,《蒙索公园》 114
莫奈,《1878 年6 月30 日国庆节的巴黎蒙特格尔街》 116
占都蒙那奇,《圆饼磨坊》 118
卡耶博特,《从阳台看到的景色》 120
卡耶博特,《奥斯曼林荫大道的安全岛》 123
德·尼蒂斯,《塞纳河上的桥》 126
吉约曼,《火车站码头雪景》 128
占都蒙那奇,《安维尔广场》 131
德·尼蒂斯,《布洛涅树林里的炉边赛马会》 134
吉约曼,《贝尔西码头》 136
莱皮纳,《从码头看卢浮宫景色》 138
福兰,《垂钓者》 140
修拉,《阿涅勒浴场》 142
占都蒙那奇,《蒙马特的小屋》 146
西尼亚克,《巴黎圣母院,圣路易岛,图尔内尔码头晴天景色》 148
迪布瓦- 皮耶,《讷伊的塞纳河畔》 150
安克坦,《克里希林荫道的莫里斯柱》 152
贝尔纳,《阿涅勒码头》 154
贝尔纳,《阿涅勒门:干草车》 156
西尼亚克,《白雪覆盖下的克里希林荫道》 158
凡·高,《蒙马特:细筛磨坊露台》 160
凡·高,《卡鲁塞尔桥和卢浮宫》 162
安克坦,《克里希大街》 164
贝尔纳,《克里希码头》 166
贝尔纳,《阿涅勒桥》 168
迪布瓦- 皮耶,《圣叙尔皮斯塔》 170
勒堡,《巴黎码头》 172
西尼亚克,《蒙马特的雪》 175
西尼亚克,《克里希码头》 178
凡·高,《文森特房间的窗户》 180
凡·高,《巴黎筑城和房屋》 183
安格朗,《库尔布瓦的塞纳河》 186
安格朗,《拂晓时分的塞纳河,晨雾》 188
安克坦,《塞纳河桥上的狂风》 190
吕斯,《穆夫塔尔街》 192
舒芬内克,《巴黎圣母院》 194
修拉,《埃菲尔铁塔》 196
图卢兹- 洛特雷克,《圆饼磨坊》 198
舒芬内克,《从默顿平台看埃菲尔铁塔》 200
迪布瓦- 皮耶,《7 月14 日的灯笼》 202
吕斯,《卢浮宫和卡鲁塞尔桥夜景》 205
卡耶博特,《奥斯曼大街的阳台》 209
明希,《拉法耶特街》 209
高更,《雪下巴黎》 212
拉法埃利,《荣军院》 214
吕斯,《女修道院长街的杂货铺》 216
雷诺阿,《蒙马特花园和建设中的圣心教堂》 218
毕沙罗,《狂欢节,蒙马特林荫道落日》 220
毕沙罗,《蒙马特林荫道,夜晚效果》 222
毕沙罗,《歌剧院大街》 224
西尼亚克,《格勒内勒的塞纳河》 228
图卢兹- 洛特雷克,《在赛马场上》 230
勒堡,《巴黎码头》《暴风雨后的塞纳河边》 232
吕斯,《圣米歇尔码头和巴黎圣母院》 234
图卢兹- 洛特雷克,《布洛涅树林》 236
毕沙罗,《新桥》《新桥雪景,系列二》 238
拉法埃利,《香榭丽舍》 242
附录 245
参考书目 247
插图索引 250
插图目录及版权说明 251
这本书最让我称赞的一点,在于它提供的“观察视角”是如此多元化且具有亲和力。它似乎在刻意避免使用那些晦涩难懂的艺术术语,而是用非常生活化的语言去解释复杂的绘画概念。比如,当讲解“笔触的快速性”时,作者会将其比喻为“捕捉稍纵即逝的笑声”,这种类比非常生动,瞬间拉近了读者与专业知识的距离。我发现自己开始用一种全新的、更具个人情感的方式去欣赏那些曾经觉得“有点平淡”的作品。它教会我如何去“慢下来”,去观察光线在不同材质上反射出的细微差别。阅读过程充满了发现的喜悦,每一次翻页都像是在揭开一个新的谜团,了解一幅画背后的那个巴黎人,而不是仅仅认识那位著名的画家。
评分说实话,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比较枯燥的艺术史资料汇编,无非就是罗列画作名称、作者和创作年代,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和文笔处理,完全颠覆了我的预期。它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学识渊博的导游,牵着你的手,带着你走过巴黎的每一条重要街道,并适时地在你眼前展开相应的画卷。叙述的重点似乎并不在于追溯艺术流派的兴衰,而在于“场景再现”。比如,当描述到某一幅描绘巴黎歌剧院的作品时,文字会自然地引申到当时的社会风貌、观众的着装、甚至空气中弥漫的气味——这是一种多感官的沉浸式体验。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人物肖像时的细腻,那些模特儿眼神中的犹豫、嘴角的那一丝不易察觉的笑意,都被文字精准地捕捉并放大。它让我们看到,这些被定格的瞬间,其实是无数个“未被定格”的生活片段的集合体。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艺术爱好者的一场视觉盛宴,我完全沉浸其中,仿佛真的置身于那个光影流动的年代。作者的选篇眼光独到,每一幅画作的背后都似乎蕴藏着一个关于巴黎的未尽故事。不仅仅是那些耳熟能详的杰作,更多的是一些视角新颖、构图大胆的“小品”,它们共同勾勒出一幅流光溢彩的城市剪影。那种细腻入微的笔触描绘出的塞纳河畔的薄雾、咖啡馆里哲思者的侧影、以及街头巷尾那些不经意的日常瞬间,都让人感受到一种深沉的、带有怀旧色彩的爱意。特别是对于色彩的解读,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示范,它不是简单地告诉我“这是蓝色和黄色”,而是深入剖析了莫奈如何捕捉瞬间光线的变化,雷诺阿如何用暖色调烘托人物的愉悦。读完之后,再去观察任何一幅印象派作品,都会有种“原来如此”的豁然开朗,这种对艺术理解深度的提升,远超我预期的收获。
评分总体而言,这本书的编排逻辑非常流畅,它并不是简单地按照时间顺序排列,而是巧妙地将主题和情感串联起来。比如,可能会连续展示几幅关于“雨后街道的倒影”的作品,然后无缝过渡到“室内聚会的温暖灯光”,这种情感上的起承转合处理得非常高明。我尤其喜欢其中一些不那么“著名”画家的篇章,这些被相对忽视的作品往往能带来最大的惊喜,因为它们提供了更接地气、更少滤镜的巴黎侧面。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呈现了艺术品,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种理解城市、理解光线、理解人与环境互动关系的方法论。它激发了我再次背起相机,去寻找现代巴黎中那些印象派的“回响”的强烈冲动。
评分对于那些对巴黎有着浪漫情结的人来说,这本书简直是点燃想象力的火种。我个人对城市历史的兴趣大于纯粹的绘画技巧,而这本书恰好在这方面做到了完美的平衡。它没有落入学术论文的窠臼,而是将艺术作品视为历史的“活化石”。例如,通过几幅描绘城市大规模改造后的新景象的画作,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一个旧时代正在消逝、一个现代都市正在诞生的那种剧烈的张力与兴奋。作者的论述常常带着一种跳跃性,从一幅静谧的风景画倏地转到当时报纸上的一则社会新闻,这种连接方式非常具有启发性,让我开始思考:艺术创作是如何对社会变迁做出即时反应的?我感觉自己不仅是在看画,更是在参与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探讨艺术如何记录和塑造一个伟大城市的灵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