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模灰的極致:毛森江建築工作 自由建築師的26家人文個性空間/港台繁体中文图书

清水模灰的極致:毛森江建築工作 自由建築師的26家人文個性空間/港台繁体中文图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建筑设计
  • 清水模
  • 毛森江
  • 台湾建筑
  • 人文学
  • 空间设计
  • 现代建筑
  • 住宅设计
  • 建筑师
  • 设计案例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善本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三采出版
ISBN:9789862294581
商品编码:1232275785

具体描述

作者:毛森江
出版社:三采文化
書系:創意家
出版日期:2012-04-27
ISBN:9789862294581
規格:平裝 / 全彩 / 248頁 / 19cm×23.5cm

從手繪稿開始,一篇篇夢想成「家」的故事真實上演……
看盡自然、美好、家的感覺.毛森江清水模建築作品的完整蒐藏!

「人的原點是真,建築的原點是人,
空間的原點是記憶,我設計的原點是50年後的建築。」
──毛森江

為了能夠蓋出五十年後,甚至一百年後仍很漂亮的房子,
他,不斷地研究清水混凝土工法以及和自然結合的生活建築。

建築的本意不是元素或材料,而是在於空間、人和如何創造氛圍。

本書將由清水模建築達人毛森江先生分享在台灣設計、建造的26件作品,除呈現出獨樹一格的建築風采與特色,最重要的是,透過這些建築設計,達到與自然融合的舒適空間,讓人們可以輕鬆自在的生活或享受在其中,這也正是毛先生眼中的好建築。

毛森江操作建築的方式,與台灣的當代建築人不相同。他能從更上游的土地買賣以及產品開發的判斷,到最下游施工交屋以及與使用者細膩的直接交手,都可以親身參與不致缺席。因此可從本書中一窺台灣建築人,實實在在地從設計到施工建造,再到內部家具物品的陳設的完整作品呈現。

建築代表人的生活、藝術、美學、文化的融合,
真正讓人感到舒適才是建築的真意。
毛森江以「風、光、水、綠」,以及圍和放、內和外的概念
構成一棟棟將流傳到下世紀的建築作品。

【本書特色】

1﹒毛森江狂熱迷戀日本知名的建築大師安藤忠雄的作品,花了兩年多的時間,持續往返日本,學習清水混凝土的施工作法,就像他的偶像安藤忠雄一樣是非學院出身之建築師,毛森江靠著自修練從銷售女裝服飾變成清水混凝土建築達人的一手好功夫。並且因為堅持的住宅主張而成為台灣備受媒體關注的自由建築師,進而廣受大家的喜愛,在台灣各地創造許多精采作品……。

2﹒書中除了分享作者人生大轉變走入建築的小故事之外,主要在於作品的分享與介紹,從一張張的手繪稿開始,一篇篇夢想成家的故事真實上演。包含在建造前、中、後,與屋主的互動關係、設計的靈感,還有許多精緻的室內外照片及平面圖等。除了能夠了解毛森江對於人生目標的堅持與努力之外,更能從中領略清水混凝土建材的無窮魅力與作者本身的建築、居住觀。

3﹒作者擅長以洗、抹、磨、刷的手法,讓單一水泥材料在灰階間游移變化,作品中創造具多向的美學面貌。

樸實無華.純粹極致
「天上的光會下來、天上的水會下來、四季的變化會隨時告訴你:
我們是跟自然結合在一起的。」

推薦序:誠懇的美學 阮慶岳

推薦序:擔當得起的還要很多 李治輝

作者序:毛森江的建築工作

01 台南.老常住

02 台南.常住

03 台南.無上清涼

04 台南.傳承何宅

05 台南.三世代許宅

06 台南.崇德十七街

07 台南.毛鏗

08 台南.森 / CASA

09 嘉義.楊宅

10 嘉義.泰郁美學堂

11 台南.K-HOUSE

12 台南.張宅

13 台南.安平常住

14 高雄.幕府壽司

15 台中.八錢鍋物

16 台南.原建築

17 台北.敦南森 / CASA

18 高雄.學者之家

19 台南.二月河

20 台南.健康路林宅

21 高雄.郭宅

22 花蓮.陳宅

23 台南.林宅

24 台南.南門路李宅

25 高雄.幕府壽司創始店

26 台南.毛屋

毛森江
自由建築人。森 / CASA 負責人。
人的原點是真,
建築的原點是人,
空間的原點是記憶,
我設計的原點是50年後的建築。
年輕時從事服裝業的毛森江,20年前棄女裝而轉建築,由於狂熱迷戀日本知名的建築大師安藤忠雄的作品,原本是建築門外漢的毛森江,自己到台南成大連續旁聽了三年的課程,並且花了兩年多的時間,持續往返日本,學習清水混凝土的施工作法,在1991年正式賺入建築行業,以營造與房地產開發作出發,同時一步步發展衍生出極具獨特風格的設計觀。就像他的偶像安藤忠雄一樣,毛森江靠著自修練就成清水混凝土建築達人的一手好功夫。
.1958 出生台南市
.1983-1990式澳服裝有限公司負責人。並與日本伊藤欽、伊藤忠服裝株式會社合作
.1991入行建築
.1997日本大林組修業
.1998日本竹中工務店修業
.1999成大建築研究所旁聽
.2001成大研究所義大利研習
.2002成大建築研究所演講 主題:清水混凝土
.2003-2006與東京大學建築系教授小島一浩、曲淵英邦、C+A建築師赤松佳珠子及東京大學博士生謝宗哲合作,於台南興建集合住宅
.2003-2006參與安藤忠雄交通大學人文與藝術館工程
.2008崑山科技大學空間設計系兼任講師
.2009獲得第二屆台灣建築單棟住宅獎
.2011入圍第三屆台灣建築單棟住宅
.2012獲得第二屆臺中市都市空間設計「生活臺中」大獎

毛森江的建築工作

從服裝業轉入建築,今年第二十年,二年前三采文化的邀約出版個人的作品集,著實惶恐,也是一件極大的挑戰,深怕作品不夠成熟、不夠精采而貽笑大方。《IW傢飾》雜誌總編輯李治輝先生,一直是我最大的支持者,他鼓勵我「享受這次的出版」也順便整理自己人生,一路走來的種種回顧。文章內容我希望由自己來撰寫,因畢竟每一件作品都是由自己和業主共同經營的心得,我真誠的希望,此本《清水模灰的極致:毛森江的建築工作》代表著自己,文章雖然笨拙,但那確是代表著真正實在的我─-毛森江作品集。

回顧著二十年來的建築歷程,可分為兩大部分,一部分是建築設計,一部分營建施工,需兩者非常緊密的結合,才能完成一件完整的建築作品。首先談的是設計,我受安藤忠雄老師教誨和影響很深,他告誡著,學習和模仿是同一個動作,但一定抱著學習的心,用在地的人文、元素、環境和自己的思惟,即會產生個人的文化。我一直致力於學習建築、革新建築,更建立一種辨識性的建築文化,學習過去、融合現代,創造出這個時代的文化,攜手走向未來,而留存下來的記憶,將成為未來追憶這個時代的文化和歷史。

我追求的是這個時代我們做過、走過,代表著「存在」。

再則是營建的部分,在台灣、甚至於全世界的建築師均有著一份遺憾,縱使有著天馬行空的好設計,但營建均未能達到設計者的理想,因而使作品未能儘如期待,致使台灣建築設計均會偏向較易施作的營建技術來偏頗設計。我們常在議論,到底是設計難,還是營建施工難,我個人覺得營建施工較難,因設計是可以專業知識較高的少數人來完成,但營建通常是需很多的單位及人員共同來完成,但他們水平參差太大,且較無共識和凝聚力。我一樣有著這些遺憾,所以我的建築導果為因,我為了要有好的建築,先創建了好的營建團隊,創新高水準的營建技術,再以之為基準,做好設計完整結合,營建出屬於我自己較完整的建築作品。

我生在這個時代,我熱愛建築,就在2012年將自己做一個階段性的檢討。一路走來很感謝這麼多人的幫忙,尤其是每一位業主,和我們設計及營建的團隊,能給予我這麼自由的揮灑空間來創作,才能有今日的作品集呈現。

我生在這個時代,我熱愛建築,就在2012年將自己做一個階段性的檢討。一路走來很感謝這麼多人的幫忙,尤其是每一位業主,和我們設計及營建的團隊,能給予我這麼自由的揮灑空間來創作,才能有今日的作品集呈現。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现代建筑设计与实践的深度探索书籍的简介,内容将围绕特定主题展开,但绝不涉及您提到的那本书的具体内容。 --- 书名:时间的切片与空间的对话:当代建筑中的材料叙事与光影哲学 内容提要: 本书旨在深入剖析当代建筑设计中,材料选择如何超越其物理属性,成为叙述时间流逝、承载文化记忆与引发场所精神的关键媒介。我们聚焦于建筑如何通过对自然光线的精妙捕捉与引导,实现空间体验的深度与广度,探讨建筑师在面对复杂场地与多重需求时,如何通过创新的空间布局和结构逻辑,构建出既回应地域文脉又指向未来可能性的居住与公共环境。 第一部分:物质的语言——材料的深度叙事 建筑的本质,首先是一种物质的构建。然而,在二十一世纪的语境下,建筑材料的选择已不再仅仅关乎承重、保温或美观,它成为一种复杂的文化符号和环境伦理的宣言。《时间的切片与空间的对话》力图揭示材料背后的“时间性”。 1.1 原真性与时间的刻度: 我们考察那些能够优雅地接纳时间痕迹的材料——未经修饰的混凝土、风化的木材、氧化的金属。这些材料的表面,如同历史的年轮,记录着风雨的侵蚀、人流的触碰以及阳光的照射。本书将呈现一系列案例,解析建筑师如何有意地引入“未完成”的美学,使得建筑从落成之日便开始其自身的演化过程。重点探讨材料的“衰变美学”——这种美学并非消极的接受,而是一种积极的、与自然界协作的姿态。例如,特定石材表面的肌理如何因湿度变化而呈现出不同的光泽,以及在不同气候带下,特定饰面材料的老化速度与视觉效果的差异性。 1.2 结构即表皮:工程逻辑的透明化: 当代建筑对结构清晰度的追求,促使许多设计将结构系统本身转化为建筑的外部表皮和内部纹理。本书分析了那些将支撑系统、服务管线与围护结构融为一体的设计策略。这不仅是对工程效率的肯定,更是一种诚实的表达——让使用者清晰地“阅读”建筑的骨骼。我们将探讨如何利用预制构件的重复性与标准化,在保证结构精度的同时,创造出富有韵律感的立面节奏。特别关注那些将结构节点暴露并进行艺术化处理的实践,探讨这种透明度如何影响居住者对建筑安全感和稳定性的感知。 1.3 触觉的召唤:超越视觉的体验: 好的建筑不仅要被看见,更要被触摸、被感知。本书深入研究材料的触觉质量(Tactility)。从粗砺的夯土墙到光滑的磨石地面,不同的触感如何影响人的情绪状态和行为模式?我们通过分析特定场所的设计,展示建筑师如何运用温度、质地和摩擦力,引导访客的移动路径和停留时间。例如,在公共空间中,某些冷硬的材料如何被柔软的织物或温润的木材所平衡,以创造出更具包容性和人情味的微气候。 第二部分:光影的哲学——空间氛围的塑造者 光线是建筑的“隐形骨架”。本书的第二部分将焦点从物质本体转向了光线的动态作用,探讨建筑师如何通过几何形态、开口设计和空间序列,捕捉、过滤和分配自然光,从而赋予空间以生命和情感深度。 2.1 光线的路径设计:从天光到侧窗的序列: 本书系统梳理了不同采光方式对空间感知的影响。我们不仅关注直接的日光渗透,更着重分析间接采光和反射光的设计。例如,通过深挑檐、天窗(Skylights)和导光筒(Light Shelves)的设计,建筑师如何将强烈、刺眼的光源转化为柔和、弥漫的环境光,以适应长时间停留的室内活动。我们将展示光线如何被“编程”——如同水流一般,在不同高度和角度的开口之间被引导和分配,形成清晰的视觉层次。 2.2 明暗的辩证法:阴影的建筑价值: 阴影并非光线的缺失,而是光线存在的有力证明。在当代极简主义建筑中,对清晰阴影的精确控制,成为定义形式和体积的关键手法。本书探讨了如何利用建筑体块的深度、墙面的凹凸变化以及格栅的疏密,来“雕刻”出富有戏剧性或宁静感的阴影图案。这些阴影的移动,构成了建筑与时间同步发生的最微妙的“表演”。分析了阴影如何在不同时间点强调或模糊建筑的几何线条,以及这种动态变化如何打破空间的静态感。 2.3 色温与心理学:光对空间氛围的调控: 自然光线受时间和季节影响,其色温也在不断变化。本书讨论了建筑师如何利用建筑的朝向、反射材料的颜色以及内部空间的深度,来“调校”最终进入室内的光线色温。例如,在需要集中注意力的工作空间,如何通过材料的反射特性,保证光线偏向冷调以提升清醒度;而在需要放松的休憩空间,则如何引入暖色调的反射光,营造亲密感。这种对光线“情绪”的精细控制,是现代建筑达到人文关怀的重要途径。 第三部分:场所的构建——文脉与创新的平衡 优秀的建筑设计必须扎根于其所处的特定环境。本书的第三部分转向宏观层面,探讨建筑师如何在尊重地域文脉、气候条件和文化习俗的基础上,实现具有前瞻性的设计创新。 3.1 气候适应性设计的新范式: 本书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被动式设计”,探讨了当代建筑如何利用材料的蓄热性、空气的自然对流以及光照的季节性变化,创造出低能耗、高舒适度的室内环境。分析了在极端气候区,如何通过复合表皮、中庭设计和地下空间的利用,实现环境的自我调节能力。重点研究了如何将地方性的传统建筑智慧,通过现代工程技术进行重新诠释和升级。 3.2 空间流线与社会互动: 建筑的真正价值体现在其承载的人类活动和交流模式上。本书审视了当代公共建筑和居住建筑中,流线设计如何影响社会互动。分析了从开放式布局到半私密节点的过渡设计,以及如何通过楼梯、走廊和中央庭院等元素,有目的地促进或抑制不同程度的相遇与隔离。探讨了如何设计出“模糊地带”(Threshold Spaces),这些空间既非完全的公共也非完全的私密,成为社区生活和工作关系中的缓冲与连接点。 3.3 结构美学与地域标识: 最后的章节将材料、光线与结构整合起来,探讨建筑如何通过其独特的物理形态,建立起对特定地点的强烈标识。这种标识不是符号的堆砌,而是对当地自然资源、建造传统和当代生活方式的诚实回应。分析了那些成功地在现代主义的简洁与地域文化的厚重之间找到完美张力的作品,展示了建筑如何通过对时间和场所的深刻理解,实现永恒的艺术价值。 --- 本书面向读者: 建筑学、城市规划、室内设计专业的学生与从业者;对当代设计美学、材料科学及空间体验有深入兴趣的文化爱好者。本书提供了一套系统化的分析框架,帮助读者超越对建筑的表面欣赏,进入到对其结构逻辑、材料哲学和光影哲学的深度解读。

用户评价

评分

翻開這本書,我彷彿踏入了毛森江建築師精心構築的建築殿堂。書中的圖片,無論是全景的氛圍感,還是細節的特寫,都散發著一種極致的簡約美學。清水模的灰色調,在不同的光影下呈現出豐富的層次感,時而溫潤如玉,時而剛毅有力。我特別欣賞建築師對空間尺度的拿捏,每一個空間的比例都恰到好處,讓人感覺既寬敞舒適,又不至於空曠疏離。書中對「人文個性空間」的詮釋,更是讓我為之動容。每一個案例都如同一個獨特的敘事,訴說著居住者的品味、喜好,以及他們對生活的理解。我看到有適合藝術家工作室的明亮開闊,也有適合讀書人的靜謐角落;有展現家庭溫馨時光的共享區域,也有預留個人獨處空間的私密設計。這種對居住者內在世界的深入挖掘,並將其轉化為建築空間的設計理念,是我認為最為難能可貴的地方。

评分

《清水模灰的極致》不僅僅是一本關於建築的畫冊,它更像是一本關於「生活哲學」的啟示錄。毛森江建築師透過清水模的簡約,彷彿在提醒我們,生活的本質往往不在於繁複的裝飾,而在於純粹的質地與深刻的內涵。書中每一個空間的留白,每一個光線的引導,都充滿了詩意。我看到有透過大面積落地窗引入自然光,將戶外景觀融入室內;有巧妙利用垂直空間,創造出多層次的視覺效果;也有透過材質的對比,增添空間的層次感與溫度。這些設計不僅僅是美學上的考究,更是一種對生活的態度。我認為,這本書所傳達的,是一種回歸本源、尋求內心平靜的生活方式。它讓我重新思考,在喧囂的現代社會中,我們真正需要的是什麼。

评分

在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不禁開始思考,建築是如何影響我們的情緒與行為的。毛森江建築師的設計,似乎總能營造出一種獨特的氛圍。例如,某些空間的開闊感,讓人心情愉悅,思緒也隨之開朗;而另一些空間的靜謐感,則讓人能夠沉澱心靈,專注於當下。書中對「人文個性」的強調,更是讓我感受到建築與人的緊密連結。每一個「個性空間」,都像是為居住者量身打造的心靈居所。我看到有充滿童趣的親子空間,也有適合獨立思考的工作區域;有適合與親友相聚的寬敞客廳,也有讓人能沉浸於個人興趣的專屬角落。這種對人性的深刻理解,並將其融入建築設計的細膩手法,實在令人讚嘆。這本書讓我明白,好的建築,不只是外在的造型,更是對居住者內在世界的關照。

评分

這本《清水模灰的極致:毛森江建築工作 自由建築師的26家人文個性空間》的書名,光是「清水模灰的極致」就已經勾起了我濃厚的興趣。清水模,那種未經修飾、展現混凝土原始質感的建築語彙,總能傳達出一種沉靜、純粹的力量。而「極致」二字,更是讓人好奇,究竟能將這份清水模的魅力發揮到何種境界?是透過精湛的工藝,讓表面光滑如鏡,或是透過巧妙的結構設計,讓混凝土的紋理成為獨特的風景?我對毛森江建築師在這方面的探索充滿了期待。更何況,書中還提及了「26家人文個性空間」,這意味著每一個案例都不是冰冷的建築模型,而是承載著居住者故事、情感與生活態度的具象化。自由建築師的身份,也暗示著一種不受拘束、勇於創新的精神,這讓我對書中呈現的空間充滿了想像。我非常期待能透過這本書,深入了解毛森江建築師如何運用清水模,將建築的物質性與人文精神巧妙地融合,創造出既有力量感又不失溫度的居住空間。

评分

這本《清水模灰的極致》帶給我的,遠不止是視覺上的饗宴,更是一種思考的啟發。毛森江建築師對於清水模的運用,已經超越了單純的材料選擇,而昇華為一種對建築本質的探索。那種粗獷與細膩並存的質感,那種極簡卻蘊含力量的線條,都深深地觸動了我。書中所展示的26個「人文個性空間」,更是讓我驚喜連連。每一個空間都獨具特色,彷彿是居住者靈魂的映射。我看到有對自然採光的極致運用,有對空間序列的精妙安排,也有對細節的無微不至。這些設計不僅僅是技術上的展示,更是建築師對生活美學的深刻理解與實踐。這本書讓我看到了建築的可能性,以及如何透過空間來豐富我們的生活。它讓我對「家」這個概念有了更深一層的理解,家不僅是遮風避雨的場所,更是承載我們生命故事的容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