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著名导演车径行继《中国电影备忘录》后又一力作。作者纵观2014至2017年的中国电影发展现象及形势,从资本、票房、市场、IP、创作、电影体系及互联网等方面对中国电影做了一次全方位的解剖和分析,并做出了切实而又中肯的评价和阐述,在为中国电影市场票房节节攀升感到可喜可贺的同时,也为电影市场的票房主导论、劣币驱逐良币等种种弊端而痛心疾首、仗义执言,可见作者对中国电影的一腔热血和良苦用心。
内容简介
《中国电影忧思录》是著名导演车径行关于对电影各个方面认识的图书。其中不仅包括了对电影行业、导演机制、演员特点等方面的阐述,而且还把中国电影与好莱坞、宝莱坞电影进行比较,以及大众对观影类型的偏好……另外,还从资本、市场、票房、IP及互联网等诸多方面对中国电影的冲击和所带来的影响进行了深刻的解剖,一方面使读者了解到中国电影的现状;另一方面也能引起电影人的深思,从而能够对中国电影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启发作用。
作者简介
车径行
·电影电视剧导演
·国家一级导演
·电影学者、教授
·中国电视剧导演协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
·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影视机构委员会常务理事
·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
·著有《中国电影备忘录》等
目录
1 关于经济、资本
17 关于票房、数据
135 关于市场
220 关于IP
231 关于创作
257 关于电影体系
264 关于互联网
精彩书摘
关于市场?
001
好莱坞电影对中国电影的冲击,不仅是对中国电影市场份额的抢占,更重要的是对中国文化的冲击。如何保持中华民族电影的特色与个性,是中国电影必须直面的问题。好莱坞电影并非部部精品,只有中国电影与好莱坞电影互补共荣,才有中国电影的明天。电影文化生态与自然生态的法则一样,都是竞争条件下的优胜劣汰。
002
在资本的诱惑下,数不胜数的“大忽悠”进入电影界,他们只做了一个PPT就吹嘘票房过亿没问题,一旦哪个新晋的土豪中招,就会生产出烂片。中国电影平均观影年龄已经低到21岁左右,掏钱买票的主体不再是白领丽人,而是格调不高的小镇青年,他们的眼界决定了中国电影的高度。若电影没有引领作用,他们的灵魂将向何处?
003
电影市场的持续火爆,刺激着各方资本争相涌入,带动中国电影产业长足发展的同时,也给电影圈子带来不少乱象。电影产业纷繁复杂,构建多元评价体系,推动中国电影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中国电影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已经刻不容缓。理性视角下的中国电影,没那么好,也没那么糟。
004
毋庸讳言,中国电影市场增速放缓与中国电影质量不高密切相关。一边是资本的疯狂追逐,一边是行业生产力的超负荷运转。中国电影的现状,暴露出当前中国电影行业人才短缺之甚,而人才储备直接关系到电影行业的发展后劲。中国电影的核心竞争力就是中国故事,要树立文化自信,用中国故事传递中国精神。
005
中国电影市场滑坡使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中国电影质量的确太差了。换句话说,时下的中国电影离真正的电影还有很长的距离。巧合的是,中国电影崩盘的暑期档,恰逢国产电影保护月。电影需要沉淀,更需要思考。告别浮躁,中国电影才能真正强大。希望这是一个美好的开始。
006
单一的维度不能代表中国电影整个市场的增量,资本的拥入给中国电影带来了巨大的泡沫。电影本身是综合艺术,有资本,有市场,不一定能做出好电影。电影的核心竞争力不是资本,而是故事。好故事不可能一蹴而就。故事是编剧写出来的,导演讲出来的,演员演出来的。电影是系统工程,工业化体系中的任何一个环节缺一不可。
007
中国电影没有吹嘘的那么好,也没有想象的那么差。观众才是电影最好的裁判。市场对急功近利者会毫不留情。从中国电影的长远健康发展看,只要把电影视为文化艺术品,而不只是赚钱的工具,兼顾电影作品与商品的双重属性,中国电影仍会赢得观众和市场,也自然会在国际舞台赢得更多尊重。
008
华语电影再次集体缺席威尼斯电影节,又一次印证中国是电影大国而不是电影强国这一不争的事实,但红毯上依然少不了认识或陌生的中国毯星身影。一些毯星极尽炒作之能事,丑态百出,上演着晕倒、混场等把戏。更有所谓作为唯一对抗好莱坞的电影,在丽都岛码头附近租了一个场地盛大首映了。
009
中国电影作品在国际上不被关注是不争的事实。从艺术品质和创作水准上看,中国电影一直在倒退。行业和公众短暂失落之后,很快就能从中国电影市场高歌猛进的票房中找回失落的荣光,但最近这种平衡感有点难寻了。没有艺术上和思想上堪称精品的电影作品,电影票房的节节高涨终究难以持续。
010
电影是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它的发展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律,有充分的机制保障。如果放弃了这些规律和机制,对电影本体的认知就会逐渐流失掉,电影会变成一个单纯的商品,而不再具有特殊的艺术性。电影是作品也是商品,但首先是作品。任何夸大电影商业功能的做法,都是违背电影规律的。
011
中国电影市场从2015年暑期延续至今年春节的票房神话,在今年暑期档无可奈何地破灭了。资本像一只无形的手,也在其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由于那些没有艺术底线的无良资本大量介入,把电影变成一种资本运作和游戏,变成了一个金融概念。看似热闹的中国电影,实则已埋下祸根,透支了电影的信誉。
012
欧洲电影市场不像中国电影还在大浪淘沙,他们已经有很明确的电影分级制度和法律保障,市场机制非常完善,对各类电影的需求十分清晰,知道如何将项目推向合适的市场。同时,欧洲国家电影的播出途径很多,有院线、碟片、电视、艺术院线,甚至还有恐怖片院线。中国电影机制的完善迫在眉睫。
013
中国电影市场的火爆,导致各方资源的争相涌入,这让电影本身得到长足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不少乱象。当然,电影产业看似纷繁复杂,也孕育着积极因素。用立法保障电影产业的繁荣发展,构建多元、多维度电影评价体系,推动电影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给中国电影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是当务之急。
014
中国电影业良莠不齐,一个公认的现状是,越来越多的投资人和导演,甚至其他行当的跨界者,出于赚快钱的目的,一股脑儿地往电影行业里钻。很多跨界的导演和投资方,一脚就迈进了没有门槛的电影业。伪导演、伪编剧找到一个很火的IP,攒一批所谓的明星,只要粉丝多就行,会不会演戏不重要。
015
如同任何产业的二八定律一样,电影本就是一个挣少赔多的高风险行业。现在是创意、故事为王的时代,如果故事本身做得不好,口碑传播的力量会迅速削弱电影的影响力和票房。大情怀、大时代、大场景的电影虽然好,但却输给了这个娱乐至死、全民狂欢、以票房论英雄的时代。中国电影任重道远。
016
在诗歌寂寥的背景下,诗人群体也开始拍电影了。诗人拍电影不可能完全坚守诗人情怀,因为他们同样需要资本的介入与支持,这样也就可能要走商业路线。在一个被资本市场裹胁的行业,诗人拍电影能否既有资本介入,又不被资本绑架,拍出诗人心目中的好电影,这也很成问题,其前景不容乐观。
017
电影市场上热钱越来越多,但优秀的电影作品却越来越少。资本在一定程度上绑架了电影的创作,有人为迎合市场甚至忘记了电影本身所承载的精神与意义。中国电影真正需要拼的还是质量,若只依赖档期、票补这些外在因素,电影市场会陷入一种无序之中:竞争的混乱,创作的失控,营销的失智。
018
中国电影市场很红火,但也很脆弱。如果原创与创新乏力的话,如果部分资本继续任性的话,刚刚烧旺起来的中国电影发展势头,就会再度陷入萎靡的窘境。饮鸩止渴,害人害己。电影票房增速下滑,既由于电影质量不行,同时也是票补减少、增长遭遇天花板、经济增长乏力等大环境影响的必然现象。
019
2016年中国电影市场暑期档并没有和天气一样火热。中国电影市场疲软,黑马未现,暑期票房五年来首下跌,这意味着电影市场的理性回归。中国电影市场处于更新换代的新阶段,很多因素不可控。经历了几年的高歌猛进,中国电影市场票房增速放缓未必是件坏事。IP、小鲜肉失灵,故事将重新主导中国电影。
020
最近有粉丝组团,为面瘫鲜肉主演的烂片埋单。于是有人欢呼,明星粉丝将是电影最大的保底方。如果电影靠粉丝的话,电影行业就不会得到长足的发展。虽然国产电影票房一直在不断创新高,但是实际上电影的质量并没有创新高。培育与完善一个成熟、健康的电影市场,才是中国电影市场的发展方向。
021
中国电影票房屡创新高导致大量资本和人才涌入电影产业,本来就紧张的院线资源无法满足如此巨大的电影产出。很多电影打入电影院很难,而大多数网络大电影几乎没有门槛和要求。2015年网络大电影的产量有700部之多,2016年更是有望达到2?000部,分账过百万的网络大电影有望达到35部。
022
在中国电影的宣发纲领里,浮夸是当仁不让的主流。那些大言不惭的宣传字句像发廊小哥五颜六色的头发一样,自认为酷炫而招摇,实际上已经变成了最具辨识度的招牌烂梗。自以为是的夸张宣传语成为了电影的腰封,充满各种不可思议的推荐和鼓惑,最终沦为笑话。把观众忽悠进影院,才是终极目标。
023
随着电影市场的不断发展,国产电影保护月政策不断显露出弊端。对于缺乏优质创新力的国产电影而言,保护月成了他们的避风港,在这里不需要面对严酷的竞争,面对着暑期巨大的影片需求,他们可以直接坐收渔翁之利。长此以往,保护月会有演变成烂片集中地的趋势。国产电影要从机制、退税体制上保护,才是真正有效的保护。
024
好莱坞烂片、国产烂片在中国获得高票房是中国电影的尴尬与悲哀,也从侧面反映了中国电影观众的整体素质水平。中国电影市场不缺资金,不缺高片酬的演员和导演,缺的是真正的好电影。观众的欣赏水平是不一样的,迎合观众未必是好办法。电影要适销对路是真理,但电影必须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
025
《星河回响:东方叙事的新光芒》 内容梗概 《星河回响:东方叙事的新光芒》是一部深入探讨当代亚洲电影,特别是华语电影在文化身份建构、技术革新与全球传播语境下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的学术专著。本书并非聚焦于单一国家或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电影现象,而是以更宏观的视野,审视自二十一世纪初以来,亚洲电影(涵盖东亚、东南亚及南亚部分地区)如何在全球文化景观中重塑自身叙事模式、影像语言与主题深度。 本书的核心论点在于,当代亚洲电影的“新光芒”并非仅仅是市场体量的扩张,而是一种内在的、深刻的叙事转向——从过去侧重于历史宏大叙事或对西方电影工业的模仿,转向对 “日常的史诗性” 和 “个体在巨变中的精神景观” 的细腻捕捉。 全书分为四个主要部分,层层递进,力求构建一个多维度的分析框架: --- 第一部分:东方视角的重塑——文化身份与现代性困境 此部分聚焦于亚洲电影创作者如何在全球化浪潮中,主动或被动地处理 “文化身份” 这一核心议题。作者摒弃了将亚洲电影简单归类为“东方主义”的对立视角,转而分析其内部的张力与融合。 第一章:乡愁的几何学:城市化进程中的空间叙事。 重点剖析了高速城市化背景下,电影如何运用建筑符号、光影调度来表现个体与环境的疏离感。讨论了“摩天楼下的微尘”这一意象如何成为新的集体无意识符号。例如,分析了东南亚城市电影中对“垂直空间”与“地下社会”的并行结构处理,揭示了社会阶层固化在物理空间上的映射。 第二章:传统母题的数字迭代:神话、民间信仰与青年文化。 考察了当代亚洲电影如何从传统文本中提取元素,而非简单复述。研究了新一代导演如何利用网络文化、数字技术(如特效、增强现实技术)来“激活”古老的神话,使其与当代青年的焦虑(如职业发展、虚拟社交困境)产生共振。对比了日韩流行文化中对“幽灵”和“异化”意象的现代性解读。 第三章:全球语境下的“他者”凝视。 探讨了亚洲电影在国际影展和流媒体平台上被接受时,其叙事策略的微妙变化。分析了创作者在迎合国际观众期待与坚守本土表达之间的微妙平衡。特别关注了跨国合拍片中,文化符号如何被简化、提炼,以及这种提炼对本土文化深度可能产生的影响。 --- 第二部分:影像语言的革新——技术、节奏与美学实验 本部分脱离了单纯的文化讨论,深入到电影的 “工艺” 层面,探讨技术进步如何为亚洲叙事提供了新的表达载体。 第四章:长镜头下的时间哲学:节奏与沉浸式体验。 对比分析了不同地域电影在长镜头运用上的哲学差异。例如,某些韩国独立电影对固定机位下极慢节奏的偏执追求,与中国大陆新锐导演对环境声场捕捉的细致入微,是如何共同构建了一种对抗快餐式剪辑的 “在场感”。 第五章:数字影像的颗粒感与拟古主义。 研究了数字时代,部分导演反而刻意追求胶片质感、低保真美学(Lo-Fi Aesthetics)的现象。这并非单纯的技术倒退,而是一种主动的美学选择,用以表达对逝去时代的追忆,或批判数字信息泛滥带来的扁平化感知。讨论了色彩饱和度在地域风格中的关键作用。 第六章:声音景观的建构:从自然声场到电子乐音景。 分析了声音设计在亚洲电影中日益重要的地位。探讨了如何利用极简主义的自然声景来营造压抑或空寂氛围,以及电子音乐和合成器音效如何被整合进传统叙事,以表达超现实或未来主义的心理状态。 --- 第三部分:流媒体时代的叙事重构——资本、边界与受众 第三部分将视野投向资本运作和发行渠道的剧变,分析流媒体平台如何影响了亚洲电影的题材选择和制作规模。 第七章:剧集模式对电影叙事的渗透。 探讨了“剧集思维”对电影叙事节奏和人物弧光设定的影响。分析了多季系列化思维如何被应用到电影制作中,以及这对于单元剧和独立电影创作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第八章:类型片的本土化深耕。 聚焦于亚洲电影在类型片领域的突破,如亚洲恐怖片对心理惊悚的深化、犯罪片对社会结构性腐败的揭示,以及科幻片对本土政治想象的投射。强调了类型片如何成为承载严肃社会议题的有效载体。 第九章:新一代投资主体的角色定位。 考察了互联网巨头、科技公司和私人资本介入电影制作后,对创意自由度的影响。分析了投资方对 IP 开发的偏好如何塑造了当前的制作趋势,以及中小型独立制片力量如何通过国际合作机制来寻求生存空间。 --- 第四部分:全球共振与未来展望——连接与对话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是总结与展望,着重于亚洲电影在世界影坛上的持续影响力,以及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第十章:跨文化叙事的张力与潜力。 回顾了亚洲电影通过合拍片、联合制作在技术和资金上获得的益处,但同时警示了文化语境被稀释的风险。提出建立更平等的“文化对话”机制的必要性。 第十一章:生态考察:电影教育与人才的代际传承。 关注了亚洲地区电影学院的教学改革,以及新一代导演的创作生态。探讨了独立电影节在培养非主流声音中的持续重要性,以及社交媒体对导演自我推广能力的重塑。 第十二章:星河回响:亚洲电影的未来十年图景。 对未来趋势进行预判,认为亚洲电影将进一步走向 “微观化” 和 “去中心化”,即更关注特定社区、亚文化群体内部的细腻情感,而非仅仅面向主流市场的宏大叙事。新技术如虚拟现实(VR)和人工智能(AI)在叙事工具中的应用前景,也将在这一部分得到初步的探讨。 --- 《星河回响:东方叙事的新光芒》 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清晰、严谨且充满洞察力的分析工具,以理解当代亚洲电影如何在全球复杂的文化与技术变局中,铸就其独特而强大的艺术生命力。本书适合电影研究者、文化批评家、电影从业者,以及所有关注当代亚洲文化动态的读者深入研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