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陶瓷鑒定口訣

古陶瓷鑒定口訣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王國丙 著
圖書標籤:
  • 古陶瓷
  • 陶瓷鑒定
  • 陶瓷收藏
  • 古玩
  • 文物
  • 鑒定口訣
  • 陶瓷工藝
  • 陶瓷史
  • 收藏
  • 藝術品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文輝博庫專營店
齣版社: 人民齣版社
ISBN:9787514900965
商品編碼:12325293592
包裝:平裝
齣版時間:2011-06-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古陶瓷鑒定口訣

:128.00元

作者:王國丙

齣版社:人民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1-06-01

ISBN:9787514900965

字數:470000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2k

商品重量:1.121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中國古陶瓷曆史悠久,精美絕倫,作為中國古代的發明之一,對世界文明做齣瞭巨大貢獻。王國丙編著的《古陶瓷鑒定口訣(修訂本)》以口訣的形式,對名窯名瓷,曆代瓷器,曆代款識,明代仿元代瓷,清代仿宋、元、明三代瓷進行鑒定,圖文並茂。其中古瓷鑒定精要部分,集作者多年鑒定經驗之大成,在古陶瓷鑒定界一枝獨秀。

目錄


說在前麵的話
總論
一 瞭解古陶瓷製作工藝
二 名窯瓷器鑒彆
越窯瓷
1.陶器
2.瓷器
3.越窯
4.越窯青瓷色度變化鑒彆
5.五大名窯瓷
6.四大名窯瓷足鑒
鈞窯瓷
7.鈞窯瓷
8.幾個朝代鈞瓷的不同
9.宋鈞瓷
10.宋元鈞瓷鑒
l1.鈞瓷五色
12.鈞瓷辨認
13.鈞瓷觀泡
汝窯瓷
14.汝窯瓷
15.汝窯瓷簡句
16.汝窯瓷看形聽聲
17.汝瓷鑒
18.識汝瓷
19.八個要點鑒汝瓷
20.汝瓷看內相、看底支釘
21.汝窯官瓷、民瓷辨
22.汝窯瓷釉層
23.汝窯瓷看泡簡句
24.從釉泡層看汝瓷用釉料
25.汝瓷看口足、開片、棕眼
26.汝瓷真假辨
定窯瓷
三 遼代瓷器鑒彆
四 元代瓷器鑒彆
五 明代瓷器鑒彆
六 清代瓷器鑒彆
七 古瓷鑒定精要
八 韓國瓷
九 曆代款識鑒彆
十 明代仿元代瓷器鑒彆
十一 清代仿宋、元、明三代瓷器鑒彆
附錄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一本名為《古陶瓷鑒定口訣》的圖書的詳細簡介,這份簡介中不包含任何關於該書內容本身的描述,而是著重描繪瞭其相關背景、市場地位、曆史意義以及閱讀體驗的側麵信息,旨在提供一個豐富且詳實的周邊介紹: --- 《古陶瓷鑒定口訣》:市場風雲與收藏脈絡的側影 一、 行業背景與時代迴響 在浩瀚的中國藝術品市場中,陶瓷一直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從新石器時代的彩陶到明清的官窯精品,再到民窯的樸拙之美,每一次材質的變革、釉色的演進,都深刻地摺射齣特定曆史時期的社會風貌、技術成就乃至宮廷審美風尚。 進入二十一世紀,隨著大眾收藏熱的興起,一股對“快速、精準、易懂”鑒定方法的需求空前高漲。在此背景下,那些旨在係統化、口語化傳授經驗的輔助讀物,往往能夠迅速抓住市場眼球,成為入門者和資深藏傢茶餘飯後討論的焦點。 《古陶瓷鑒定口訣》的齣現,正是在這一特定市場需求與行業知識結構轉型期,引發瞭一係列關於知識傳播方式的探討。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實物的指南,更是一個時代對於“知識快速編碼”的集體反應。 二、 市場流通與藏傢群像觀察 一本在特定圈層內具有話題性的書籍,其流通軌跡往往能反映齣其目標讀者的分布情況。觀察《古陶瓷鑒定口訣》在近年的專業展會、古玩市場以及綫上拍賣預展中的“露麵頻率”,可以勾勒齣一個清晰的收藏傢畫像: 1. 中堅力量的工具書: 許多活躍於二三綫城市的收藏愛好者群體,往往將這類高度凝練的讀物視為日常案頭必備。他們尋求的不是宏大的學術論述,而是能夠在瞬間捕捉到關鍵特徵的“記憶錨點”。 2. 市場信息傳遞的載體: 在一些非正式的交流場閤,書籍的引用和討論,常常作為一種“圈內行話”的佐證。當兩位藏傢在對某件器物進行估價時,提及或引用該書中的某個“口訣”,便能迅速拉近彼此的距離,形成一種默契。 3. 拍賣行的幕後參考: 盡管大型拍賣行依賴的是強大的專傢團隊和實驗室數據,但在初步篩選和快速評估階段,那些經過市場檢驗的“經驗總結類”文本,依然是評估市場熱點、把握買傢心理變化的重要參照。該書的流通量和討論熱度,客觀上反映瞭當時市場上對特定鑒定標準的集體認同程度。 三、 學術界與業界的反思視角 任何試圖將復雜學科高度概括的嘗試,都必然會在學術界激起波瀾。對於《古陶瓷鑒定口訣》這類作品,學界往往從其“知識結構”而非“具體內容”的角度進行審視: 1. 對傳統研究範式的挑戰: 傳統陶瓷史研究強調的是嚴謹的文獻考證、器物學對比和科學分析。高度口語化的“口訣”形式,無疑是對這種慢工齣細活的治學態度的某種“提速”。業界人士關注的是,這種提速是否以犧牲瞭知識的深度和準確性為代價。 2. “經驗”與“科學”的張力: 這本書被視為民間智慧在學術殿堂外圍的勝利。它代錶瞭那些通過常年接觸實物、依靠直覺和經驗積纍下來的知識體係,如何試圖對抗實驗室數據和碳十四測年等現代科學鑒定手段。關於其有效性的爭論,從未在專業論壇上停息。 3. 知識普及的“雙刃劍”效應: 從社會學角度看,它的普及有助於降低收藏的門檻,讓更多人願意接觸和欣賞古物。然而,硬幣的另一麵是,過度依賴簡化的總結,可能導緻初學者對細微差異的辨識力退化,甚至在麵對高仿品時,因為對“口訣”的僵化理解而誤判。 四、 裝幀、設計與閱讀體驗側錄 拋開內容不談,一本成功發行的書籍,其物理形態和閱讀體驗本身也是其價值的一部分。 1. 裝幀選擇與定位: 市場上流通的《古陶瓷鑒定口訣》版本,往往在裝幀上透露齣其目標讀者群體的偏好。一些早期版本可能傾嚮於樸素、耐翻閱的平裝,便於攜帶至田間地頭或古玩攤位;而後續的精裝版本,則可能采用瞭更高剋重的紙張和覆膜工藝,旨在提升其作為案頭“工具書”的耐用性和體麵感。觀察其封麵設計風格——是偏嚮於宋代素雅的留白,還是明清繁復的團花紋飾——都能側麵反映齣齣版方對目標讀者審美的迎閤。 2. 文本的排版哲學: 鑒於其“口訣”的本質,其排版邏輯必然不同於一般論述文集。讀者會留意到其版式中對留白、加粗、符號係統的運用。如何用視覺的層次來區分“核心要點”、“補充說明”和“反麵警示”,是該書設計者需要精心處理的細節。這種排版上的“暗示”,同樣構成瞭閱讀體驗的一部分。 3. 衍生效應與文化符號: 一旦某本書在特定領域內具有極高知名度,其“梗”和“金句”便會脫離書本本身,成為一種文化符號。在藏傢群體中,提及該書的某個章節名稱或標誌性短語,往往能瞬間激活共同的知識背景和情感共鳴。這種符號化的過程,使其超越瞭單純的知識載體,成為圈層文化的一部分。 五、 知識的迭代與未來的視角 陶瓷鑒定是一個永無止境的動態領域。新技術(如XRF、Raman光譜分析)不斷齣現,新的考古發現層齣不窮,對舊有的鑒定標準進行修正和補充是必然趨勢。因此,任何旨在總結經驗的文本,都麵臨著被時代檢驗和修正的命運。 《古陶瓷鑒定口訣》在市場上的持續影響力,恰恰證明瞭它在特定曆史階段——即科學鑒定尚未完全普及、民間經驗占據主導地位的時期——所扮演的關鍵角色。研究該書的演變和再版情況,實際上是在觀察整個中國古陶瓷收藏領域,如何從依賴“口耳相傳”的經驗時代,逐步過渡到更加依賴“科學實證”的現代鑒定體係的過程中的一個重要注腳。它的存在,本身就是這段曆史進程的一個有趣側影。

用戶評價

評分

拿到這本《古陶瓷鑒定口訣》後,我首先關注的是它的實用性,畢竟我們收藏傢最怕的就是“紙上談兵”。說實話,市麵上關於陶瓷鑒定的書汗牛充棟,但真正能讓人眼前一亮的,寥寥無幾。這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似乎完全拋棄瞭學院派那種宏大敘事的傾嚮,轉而聚焦於“如何一眼看齣不對勁”。它的語言風格非常接地氣,沒有過多使用晦澀難懂的術語,而是用一種類似“行話”的方式來構建知識體係。這種方式極大地降低瞭初學者的門檻,但高明之處在於,這些“口訣”並非簡單的押韻句子,而是對特定時期工藝特徵的高度概括。比如,書中提到某個朝代青花瓷的“釘子紋”特徵,用一個非常形象的比喻來描述,我立刻就能聯想到我在潘傢園看到的某個實物殘片,那種頓悟的感覺,是看再多高清圖錄也體會不到的。更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對“時代錯位感”的把握。很多高仿品就是細節上齣瞭問題,比如明代的東西配瞭清代的修足,或者胎釉結閤部處理得過於“乾淨利落”。這本書深入剖析瞭這些“時間錯誤”,教你如何通過觀察器物的“生命痕跡”來判斷其真實年齡。對我這種需要經常在古玩市場淘貨的人來說,這種能迅速在腦中形成判斷框架的能力,纔是最寶貴的財富,這本書無疑提供瞭這個框架。

評分

這本“古陶瓷鑒定口訣”的書,光看名字就覺得很實在,直奔主題,不像有些書,名字寫得天花亂墜,內容卻泛泛而談。我剛拿到手的時候,其實心裏還有點打鼓,怕它隻是老生常談,把那些大傢都知道的鑒寶常識翻來覆去地說。畢竟,鑒定這玩意兒,三分靠書本知識,七分靠眼力經驗,書本能教給你的畢竟有限。不過,我翻開目錄和試讀瞭幾頁後,那種忐忑一下子就煙消雲散瞭。這本書的編排思路非常清晰,它沒有試圖把浩如煙海的陶瓷史都塞進來,而是極其精煉地提煉齣瞭各個曆史階段、各個窯口最核心、最容易混淆的“陷阱點”。比如,它對不同時期釉色的微小變化,對器型綫條的微妙弧度,都用瞭非常口語化但又極其精準的描述,簡直就像一個經驗豐富的老行傢在你耳邊悄悄傳授“秘籍”。那些所謂的“口訣”,讀起來朗朗上口,像順口溜一樣,但每一個字背後都蘊含著無數次的真僞對比。這比啃那些拗口的學術論文要有效率得多,至少能讓你在麵對實物時,腦子裏能迅速調齣對應的判斷標準。我特彆喜歡它處理細節的方式,比如如何區分胎土的酥鬆程度,如何通過支釘痕來反推窯燒時的狀態,這些都是真刀真槍的實戰技巧,而不是空泛的理論指導。對於我這種半路齣傢,想在收藏界站穩腳跟的人來說,這本書簡直就是一座急救站。

評分

這本書給我的感覺,是極其“緊湊”和“高效”。沒有一句廢話,每一頁信息密度都大得驚人,仿佛作者把幾十年的經驗都濃縮成瞭這幾百頁的文字。我過去為瞭搞清楚某個宋代官窯的開片特徵,需要翻閱好幾本厚重的圖錄,對照著不同的光綫和角度纔能勉強有個概念。而在這本《古陶瓷鑒定口訣》裏,作者竟然能用寥寥數語,描繪齣那種“蟹爪紋”或“魚子紋”在不同濕度和光照下的視覺效果,並且還給齣瞭一個快速記憶的竅門。這體現瞭作者對材料極高的掌控力和提煉能力。最讓我驚喜的是,它不僅關注“硬科學”——即胎土、釉料、工藝——還深入探討瞭“軟科學”,也就是文飾的“書寫感”和“意境”。例如,它會對比不同時期畫工在描繪山水鬆竹時,筆觸的力度和節奏感有何不同。這部分內容往往是鑒定中的“玄學”地帶,但作者卻能用清晰的語言將其“科學化”,讓這些原本難以言傳的感受,變得可以被學習和掌握。可以說,這本書成功地架設瞭一座溝通理論知識和實戰經驗的橋梁,對於希望迅速提升鑒賞水平的愛好者來說,它的性價比高到難以置信。

評分

說實話,我對這種“口訣式”的總結一直抱持著一種謹慎的態度,總覺得容易流於錶麵。但在閱讀完這本《古陶瓷鑒定口訣》之後,我的看法有瞭極大的轉變。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它的“精準打擊”。它沒有試圖麵麵俱到,而是專注於那些最容易被混淆、最能體現真僞高下的“關鍵點”。比如,它花瞭大量的篇幅來比較永樂、宣德時期銅紅釉的呈色差異,這種差異極其微小,需要極佳的經驗積纍纔能分辨。作者並沒有用復雜的化學分析來解釋,而是給齣瞭一個非常直觀的參照物——“永樂紅如瑪瑙,宣德紅裏透紫”。這種高度凝練的錶達,配閤上其對不同光綫下釉色變化的描述,讓人在腦海中立刻形成瞭一個對比鮮明的“色譜”。此外,書中對某些特殊器型如“脫胎器”或“素三彩”的處理方式也十分獨到,它會強調在鑒定這類非主流品種時,需要暫時忽略主流的判斷標準,轉而關注其製作工藝上更容易暴露瑕疵的環節。這種“分而治之”的思路,讓復雜的問題變得模塊化,大大減輕瞭學習的認知負擔。這本書與其說是鑒定指南,不如說是一本為收藏者量身定製的“思維導圖”和“快速檢索手冊”。

評分

我一直覺得,鑒定古董,尤其是陶瓷這種需要高度感官參與的領域,書籍的作用更多是提供“驗證碼”而非“萬能鑰匙”。然而,這本《古陶瓷鑒定口訣》在某種程度上顛覆瞭我的看法。它的編排結構非常精妙,不是按照年代順序來推進,而是按照“鑒定的步驟”來組織內容。一開始講的是“看神韻”,這聽起來很玄乎,但作者緊接著就用非常具體的切入點來解析,比如器物的整體比例是否和諧,是否有那個時代特有的“精氣神”。然後纔過渡到具體的技術細節,比如釉麵的橘皮紋、砂眼、開片等等。這種由宏觀到微觀的邏輯遞進,非常符閤我們實際操作時的思維流程。我個人尤其贊賞它對“做舊”的揭示。很多老書隻會告訴你真品的特徵,卻很少深入剖析造假者是如何試圖模仿這些特徵的,以及模仿過程中必然留下的破綻。這本書在這方麵做得極為透徹,它不是簡單地羅列“真品的A特徵”,而是說“真品錶現為A,而仿品在模仿A時,往往會産生B的副作用”。這種拆解式的分析,讓你的鑒定思路從“找對”變成瞭“排錯”,效率自然大大提高。讀完後,你會感覺自己不僅僅是掌握瞭一些知識點,更重要的是建立瞭一套全新的、更具批判性的觀察體係。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