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說起戰爭,人們頭腦裏浮現的是轟鳴的大炮、呼嘯的飛機。確實,這些都是典型的戰爭場麵。但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齣現瞭另外一種形式的戰爭。在這種戰爭中,沒有大炮和飛機,隻有廝殺的資本;沒有呐喊和槍炮聲,隻有鍵盤輕輕的擊打聲。但是,它對一個國傢的打擊不亞於一場戰爭,這就是本書要描述的金融戰爭。
本書首先分析瞭1992~2017年的5次典型的戰例,然後迴答瞭下述問題:誰發動瞭金融戰爭?用什麼來發動金融戰爭?為什麼會發生金融戰爭?什麼誘導瞭金融戰爭?本書不僅是在講故事,還分析瞭各種事件的前因後果,並從專業的角度闡述各個事件的發生過程,是一本沒有學過經濟學或金融學的人都能看懂的書。
李翀
經濟學博士、經濟學教授、博士生導師。1978年畢業於中山大學經濟學係,1981年在北京大學獲得經濟學碩士學位,1988年在北京師範大學獲得經濟學博士學位。從1981年起先後在中山大學任經濟學講師(1983),經濟學副教授(1988)、經濟學教授(1992)。從2000年起到北京師範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任教。個人齣版專著9部、教材26部,發錶學術論文200餘篇。主持國傢社會科學基金科研項目7項、省部級科研項目4項。獲得省部級以上科研奬勵6項、省部級以上教學奬勵6項。全國優秀教師,中青年專傢,首批教育部跨世紀優秀人纔計劃入選者。曾擔任中國世界經濟學會副會長,現擔任中華外國經濟學說研究會副會長。
前言:何謂金融戰爭
第一章
在英國燃起戰火:狙擊英鎊
戰機齣現 // 002
勉強為之 // 002
問題凸現 // 003
戰雲密布 // 007
大戰爆發 // 011
攻擊信號 // 011
金錢搏殺 // 013
無可奈何 // 015
勝負分曉 // 016
英格蘭銀行輸瞭 // 016
對衝基金贏瞭 // 017
對世界的警告 // 018
第二章
橫掃東南亞:強取豪奪
泰國告急 // 021
泰國怎麼瞭 // 021
情況惡化 // 026
緻命的打擊 // 028
嗅到瞭血腥味 // 028
慘烈搏殺 // 031
沉重一擊 // 034
揮師南進 // 043
間歇性攻擊 // 043
欲擒故縱 // 048
憤怒的譴責和無奈的哀嘆 // 052
第三章
在中國暗流湧動:賭人民幣匯率升值
熱錢湧入中國 // 056
施加壓力 // 056
匯率低估瞭嗎 // 061
又是一場豪賭 // 064
熱錢的博弈 // 068
多少熱錢流進中國 // 068
熱錢怎麼流進中國 // 070
政府積極防守 // 072
熱錢還是賺瞭 // 074
更大的投機衝擊 // 074
政府左右為難 // 080
對熱錢圍追堵截 // 084
第四章
兔子也吃窩邊草:豪賭美國次貸危機
美國齣事瞭 // 089
何謂次貸 // 089
危機的發生 // 093
危機激化 // 097
對賭次貸 // 099
一把雙刃劍 // 099
最早發現機會的人 // 100
製造賭具的人 // 102
賭注最大的人 // 105
賭資最少的人 // 108
豪賭股市 // 110
第一輪攻擊 // 110
第二輪攻擊 // 113
做空整個股市 // 116
價值型投資的失效 // 117
滑稽的聽證會 // 118
第五章
終於對中國齣手:做空人民幣
機會來臨 // 124
離岸市場 // 124
匯率逆轉 // 126
似成趨勢 // 130
發起狙擊 // 132
尋找時機 // 132
排兵布陣 // 135
短兵相接 // 138
初見分曉 // 141
伺機而動 // 141
釜底抽薪 // 143
大勢已去 // 145
第六章
資本的貪婪:金融戰爭的發動者
金融資本的擴張 // 149
唯利是圖的本性 // 149
滴著血來到人間 // 149
坐上第一把交椅 // 150
對衝基金的特點 // 151
對衝基金的産生 // 151
玩錢的富人俱樂部 // 153
巧妙的投機策略 // 158
對衝基金的沉浮 // 164
從老三到消失:老虎基金走嚮破産 // 164
夢幻組閤的厄運:長期資本管理基金瀕臨破産 // 168
高迴報伴隨高風險:量子基金的沉浮 // 172
第七章
經濟虛擬化:金融戰爭的武器
資本的虛擬化 // 176
金融資産 // 176
一種虛擬的資本 // 178
為什麼會變得虛擬 // 180
虛擬資本的再虛擬化 // 183
金融衍生工具 // 183
一種更虛擬的資本 // 187
為什麼會變得更虛擬 // 188
經濟的虛擬化 // 189
虛擬經濟 // 189
發展與風險共存 // 190
創造還是毀滅 // 194
第八章
經濟全球化:金融戰爭的戰場
經濟全球化 // 198
滲透到每個角落的國際貿易 // 198
誰都是投資東道國 // 202
席捲世界的資金融通 // 206
經濟全球化的利益分配 // 210
貿易全球化帶來瞭什麼 // 210
投資全球化帶來瞭什麼 // 213
金融全球化帶來瞭什麼 // 214
金融自由化與金融戰爭 // 217
金融自由化的趨嚮 // 217
利益和風險同在 // 218
金融戰爭在這裏發生 // 220
第九章
經濟的缺陷:金融戰爭誘因
泡沫經濟的誘因 // 224
肥皂泡般的經濟 // 224
誘導機製 // 227
相關例證 // 227
國際收支的誘因 // 228
國際收支逆差 // 228
誘導機製 // 231
相關例證 // 231
剛性匯率製度的誘因 // 234
剛性的匯率製度 // 234
誘導機製 // 236
相關例證 // 237
參考文獻 // 240
何謂金融戰爭
一說起戰爭,人們頭腦裏浮現的是轟鳴的大炮、呼嘯的飛機。確實,這些都是典型的戰爭場麵。但是,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齣現瞭另外一種形式的戰爭。在這種戰爭中,沒有大炮和飛機,隻有廝殺的資本;沒有呐喊和槍炮聲,隻有鍵盤輕輕的擊打聲。但是,它對一個國傢的打擊不亞於一場戰爭,這就是本書要描述的金融戰爭。
所謂金融,指的是資金融通,即人們通過銀行貸款、發行債券、發行股票等各種手段來籌集資金的過程。貸款、債券、股票等資金融通的手段可以帶來收益,在金融學中稱為金融資産。金融資産發行和交易或者有一個場所或者僅是一個過程,在金融學上稱為金融市場。所謂金融戰爭,是指通過在金融市場上掀起大規模的投機浪潮來掠奪財富的行為。在戰爭前麵冠以“金融”兩個字是因為這種戰爭是利用金融資産來發動的,在金融後麵加上“戰爭”兩個字是因為利用金融資産發動的是一種蓄意的攻擊。自從有金融市場以來,投機就沒有間斷過。是的,投機是金融市場的一種正常行為,它與套期保值行為相輔相成。但是,金融戰爭不是指一般的金融市場投機,它是指投機者憑藉強大的資金實力,蓄意對一個國傢的金融市場發起攻擊,通過人為地壓低或推高金融資産價格的方式來獲取高額收益。
金融戰爭與金融危機是相互聯係和相互區彆的。所謂金融危機,是指金融市場發生劇烈的動蕩並對經濟産生破壞性的影響。金融危機包括銀行危機,即銀行大規模破産所導緻的債務市場和其他金融市場動蕩;貨幣危機,即一個國傢貨幣匯率大幅度貶值所造成的外匯市場和其他金融市場動蕩;對外債務危機,即一個國傢的企業和機構無法在外匯市場上買進外匯償還對外債務所引起的外匯市場和其他金融市場動蕩;政府債務危機,即政府無力償還政府債務所造成的債務市場和其他金融市場動蕩。金融戰爭與金融危機的聯係在於金融戰爭通常會導緻金融危機,它們的區彆在於金融危機不一定是金融戰爭引起的。
金融戰爭與經濟危機是相互聯係和相互區彆的。作為經濟周期的一個階段來嚴格定義的經濟危機是指生産過剩所導緻的企業破産、産值下降和失業惡化的現象,而所謂經濟周期是指一個國傢的經濟往往依次經曆經濟復蘇、經濟繁榮、經濟衰退和經濟危機四個階段並周而復始地變化。但是,一般意義上的經濟危機是指由於各種原因導緻的企業破産、産值下降和失業惡化的現象。如果把經濟危機看作後一種定義的經濟危機,那麼金融戰爭與經濟危機的聯係在於金融戰爭通常會導緻金融危機並且接著導緻經濟危機,它們的區彆在於經濟危機不一定是金融戰爭引起的。
金融戰爭與貨幣戰爭是相互聯係和相互區彆的。所謂貨幣戰爭通常有兩種理解:第一種理解是美國政府利用美元特權地位在世界範圍內獲取利益。市場上不少關於“貨幣戰爭”或“金融戰爭”的書籍都是按照這種理解來闡述的。實際上,貨幣與金融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從美元霸權角度來描述各種事件似乎不應該稱為“金融戰爭”。至於美國政府利用美元特權地位獲取利益是不是一種“貨幣戰爭”,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瞭。如果把它視為“戰爭”,那麼包含瞭“陰謀”的意味,實際上這就是國際貨幣發行國的特權。第二種理解是投機者通過在外匯市場的貨幣投機來獲取暴利。本書所說的金融戰爭與第一種意義上的貨幣戰爭無關,而第二種意義的貨幣戰爭是本書所說的金融戰爭的一種形式。
金融戰爭的形式主要有狙擊戰和殲滅戰,這是媒體對金融戰爭所使用的術語。所謂狙擊戰,是指一旦發現某個國傢的金融市場齣現問題,投機者會迅速對這個國傢的金融市場發起攻擊。這種攻擊的特點是目標單一,一般隻攻擊一類金融市場;時間短暫,一般一個月左右;一旦獲得利潤就撤離。所謂金融殲滅戰,是指投機者的攻擊幾乎覆蓋全部金融市場,攻擊的手段相互聯係,時間可能會稍長一點,是一種帶有摧毀性的攻擊方式。
金融戰爭是在20世紀90年代以後纔頻繁發生的,它的經濟背景是經濟虛擬化和金融自由化。金融資産與物質資産不同,它是一種債權憑證或者所有權憑證,一旦未來的收益增加,它的價格會暴漲,一旦債務人或被所有者齣現問題,它的價格會暴跌。因此,金融資産被稱為虛擬資産或者虛擬財富。在債權或所有權能夠實現的條件下,它是實實在在的財富;在債權或所有權不能實現的條件下,它分文不值。一個國傢的財富由物質財富和金融財富組成,如果一個國傢的金融財富在總財富中占有越來越大的比例,那麼這個國傢的經濟就虛擬化瞭。經濟虛擬化意味著金融市場有瞭較大的發展,從而給投機者提供瞭較多的投機機會。但是,如果一個國傢的貨幣不可兌換,金融市場沒有開放,投機者也沒有辦法攻擊這個國傢的金融市場。但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越來越多的國傢推進本國貨幣的可兌換和本國金融市場的開放,使金融戰爭從可能變成現實。
自從有人類社會以來,冷兵器和熱兵器意義的戰爭從來沒有停止過。除瞭意識形態的戰爭,如宗教信仰對抗的戰爭,不管是公開還是隱蔽的,戰爭的最終目的幾乎都是掠奪財富。金融戰爭也不例外,它的目的也是掠奪財富。在經濟虛擬化的條件下,金融戰爭成為最“閤法”的掠奪彆的國傢財富的重要方式。某個國傢開放金融市場,投機者們在這個市場進行投機是天經地義的,但它對這個國傢的傷害不亞於一場真正的戰爭。
本書首先分析瞭從1992年到2017年的6次典型的戰例,然後迴答下述問題:誰發動瞭金融戰爭?用什麼來發動金融戰爭?為什麼會發生金融戰爭?什麼誘導瞭金融戰爭?為瞭使讀者不至於總要翻到前麵去尋找相關內容,在相關戰例中對金融工具或金融衍生工具的描述會有所重復。
有的人可能不以為意,認為這樣說有點聳人聽聞。請仔細閱讀本書所描述的實際案例,認真體會一下這些投機過程,考察一下這些投機的結果,然後做齣你的判斷:這是不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
我很不希望齣現這樣麻木的情況:當這種戰爭降臨到我們國傢時,我們還不以為意。當我們國傢的財富被掠奪時,我們還覺得理所當然。用一句通俗的話來說,就是不要在強盜搶劫瞭你的財物時,你還為強盜數錢。
我還有一種憂慮,但願是杞人憂天。戰爭一般都是政府發動的,但金融戰爭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是機構投資者發動的。如果將來有一天,金融戰爭的發動者變成政府,金融戰爭演變為強國打擊弱國的一種方式,那麼情況就更加可怕瞭。
我這本書所描述的都是事實。金融戰爭涉及各種復雜的金融工具和投機方法,因而是一個專業性很強的問題。但是,我力求做齣通俗的解釋,爭取將這本書寫成一本沒有學過經濟學或金融學的人都能看懂的書。然而,我不僅是在講故事,我還將分析各種事件的前因後果,並從專業的角度闡述各個事件的發生過程,也希望將這本書寫成具有學術意味的書。
希望這本書能夠引起人們對這個沉重話題的關注。
作者
2017年10月於北京京師園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讓我耳目一新,它不像一般的經濟學著作那樣枯燥乏味,而是充滿瞭故事性和畫麵感。作者用一種充滿張力的敘事方式,將金融資本的全球擴張描繪成瞭一場波瀾壯闊的“戰爭”。他並非僅僅羅列事實,而是通過生動的語言和精妙的類比,將復雜的金融概念變得易於理解。我尤其喜歡他對不同金融工具的解釋,例如衍生品、對衝基金等,它們是如何被用來放大收益,同時也隱藏著巨大的風險。書中對一些經典金融危機的復盤,讓我看到瞭金融力量的脆弱性和破壞性。作者在分析中,沒有迴避那些敏感的政治和權力因素,而是將金融運作置於更廣闊的社會和曆史背景下進行解讀。我開始意識到,金融資本的擴張,不僅僅是經濟活動,更是一種全球範圍內的權力再分配。書中對“金融霸權”的探討,讓我對國際金融體係的運作方式有瞭更深入的認識。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批判的同時,並沒有陷入情緒化的指責,而是基於嚴謹的研究和事實,來構建自己的論點。讀完這本書,我對“財富”這個概念有瞭更深刻的理解,它不再僅僅是銀行賬戶裏的數字,而是與資源、權力、以及全球公平分配息息相關。
評分我一直對那些能夠揭示事物深層運作邏輯的書籍充滿期待,而這本書恰好滿足瞭我的這種需求。作者以一種宏大的視角,將金融資本的全球擴張描繪成瞭一場無聲的“戰爭”,它在潛移默化中改變著世界的格局。我尤其喜歡他對金融工具的拆解和分析,他將那些看似抽象的概念,如“對衝”和“套利”,具象化為一場場精密的博弈。書中對不同時期金融危機的復盤,讓我看到瞭金融力量的強大和其潛在的破壞性。作者並沒有迴避那些敏感或爭議性的事件,而是通過嚴謹的研究,將事實呈現齣來,讓讀者能夠自行判斷。我開始意識到,金融不僅僅是一種經濟活動,更是一種權力鬥爭的載體。他所提齣的“金融戰爭”概念,並非危言聳聽,而是基於大量事實的有力論證。書中對“金融化”如何侵蝕實體經濟,以及其對社會不平等加劇的影響的闡述,發人深省。讀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像是被帶入瞭一個龐大的信息網絡,每一個信息節點都充滿瞭意義,最終匯聚成一幅關於全球財富流動的全景圖。
評分我一直對那些能夠穿透錶象,揭示事物本質的書籍情有獨鍾,而這本書無疑是其中的佼佼者。作者以其犀利的筆鋒和深刻的洞察力,為我們打開瞭一扇通往金融世界深層運作的大門。他並沒有迴避那些令人不安的現實,而是直麵金融資本的擴張如何在全球範圍內造成瞭財富的不平等和資源的過度集中。書中對一些經典金融危機的復盤,讓我看到瞭金融力量的脆弱性和破壞性。作者在分析中,沒有迴避那些敏感或爭議性的事件,而是通過嚴謹的研究,將事實呈現齣來,讓讀者能夠自行判斷。我開始意識到,金融不僅僅是一種經濟活動,更是一種權力鬥爭的載體。他所提齣的“金融戰爭”概念,並非危言聳聽,而是基於大量事實的有力論證。書中對“金融化”如何侵蝕實體經濟,以及其對社會不平等加劇的影響的闡述,發人深省。讀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像是被帶入瞭一個龐大的信息網絡,每一個信息節點都充滿瞭意義,最終匯聚成一幅關於全球財富流動的全景圖。
評分我一直對那些能夠穿透錶象,揭示事物本質的書籍情有獨鍾,而這本書無疑滿足瞭我的這種渴望。作者以一種近乎“偵探”的視角,追蹤著金融資本的足跡,揭示瞭它在全球經濟版圖中扮演的復雜角色。我尤其喜歡他將宏觀的金融運作與微觀的個人命運聯係起來的敘事方式。書中對一些被媒體忽視的金融事件的深度挖掘,讓我對世界的運轉方式産生瞭顛覆性的認知。例如,他對某些國傢通過金融手段實現“經濟殖民”的描述,讓我不寒而栗,也讓我開始重新審視那些看似“援助”的國際金融項目。作者的文筆如同手術刀般精準,剖析金融的每一個環節都毫不留情,直指核心。讀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像是被拉入瞭一個龐大的信息網絡,每一個信息節點都充滿瞭意義,最終匯聚成一幅關於全球財富流動的全景圖。他所提齣的“金融戰爭”概念,絕非危言聳聽,而是基於大量事實的有力論證。書中對金融創新如何被濫用,如何成為少數人攫取暴利的工具的闡述,發人深省。我開始意識到,金融不僅僅是一種經濟活動,更是一種權力鬥爭的載體。作者的分析沒有停留在批判層麵,而是試圖解釋這種現象為何會發生,以及其背後的深層原因。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種全新的視角來理解我們所處的時代,幫助讀者擺脫被媒體信息所裹挾的被動狀態,形成獨立的思考能力。
評分這本書的名字本身就帶著一種戲劇張力,讓我讀之前就充滿瞭好奇。當翻開書頁,我立刻被作者構建的宏大敘事所吸引。他並非隻是羅列枯燥的數據和晦澀的理論,而是如同一個技藝精湛的說書人,將復雜的金融概念融入到引人入勝的故事綫中。我仿佛看到瞭那些隱藏在幕後的金融巨頭,他們如何通過巧妙的策略和無情的運作,將全球各地的資源和財富收歸囊中。書中對不同時期、不同地區金融危機的剖析,讓我對資本主義的發展脈絡有瞭更深刻的理解。作者不僅僅是描述瞭“掠奪”的過程,更重要的是,他深入挖掘瞭這種掠奪背後的邏輯和機製。我開始反思,我們 everyday 接觸到的金融産品和服務,背後是否也隱藏著類似的邏輯?這種對係統性風險的揭示,讓我對未來經濟走嚮産生瞭更為審慎的思考。我尤其欣賞作者在分析過程中對曆史細節的把握,他沒有迴避那些敏感或爭議性的事件,而是通過嚴謹的研究,將事實呈現齣來,讓讀者能夠自行判斷。讀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不僅僅是在獲取知識,更是在進行一次對現代經濟體製的深度“體檢”,從中發現那些可能被忽視的“病竈”。書中的案例分析,從亞洲金融風波到次貸危機,都栩栩如生,讓我看到瞭金融力量的強大和其潛在的破壞力。作者的語言風格雖然不乏犀利,但整體上保持瞭一種冷靜的觀察者的姿態,這使得他的論證更具說服力。讀完之後,我對“金融”這兩個字的理解,不再僅僅停留在股票、債券這些錶麵符號,而是上升到瞭一個更深層次的、關於權力、資源分配和全球格局的層麵。
評分我一直對那些能夠挑戰主流敘事,揭示被隱藏的真相的書籍抱有濃厚的興趣,而這本書無疑是其中的佼佼者。作者以其犀利的筆鋒和深刻的洞察力,為我們打開瞭一扇通往金融世界深層運作的大門。他並沒有迴避那些令人不安的現實,而是直麵金融資本的擴張如何在全球範圍內造成瞭財富的不平等和資源的過度集中。書中對“金融化”概念的詳細闡釋,以及其如何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麵麵,都讓我感到觸目驚心。我開始反思,我們所享受的便捷生活,是否是以某些地區和人群的利益受損為代價?作者在案例分析中,對不同國傢在金融全球化浪潮中的不同命運的對比,尤其令人深思。他揭示瞭那些看似“發達”的經濟體,是如何通過金融手段,實現瞭對發展中國傢財富的“虹吸效應”。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提供瞭一個批判性的視角,更重要的是,它鼓勵讀者去質疑和反思,去主動尋求理解和真相。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敘述過程中,對那些被主流媒體忽略的細節的關注,正是這些細節,構成瞭理解金融運作復雜性的關鍵。讀完這本書,我不再僅僅將金融視為一種抽象的經濟活動,而是將其理解為一種深刻的社會和政治力量。
評分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像是完成瞭一次對現代金融體係的“深度體檢”。作者以一種審慎而犀利的筆觸,揭示瞭金融資本如何在全球範圍內進行財富的“掠奪”。我尤其被書中對不同金融工具的解釋所吸引,它們是如何被設計和利用,以實現資本的快速增值,同時又隱藏著巨大的風險。他並非僅僅停留在批判層麵,而是試圖解釋這種現象為何會發生,以及其背後的深層原因。例如,他對金融創新如何被濫用,以及監管缺失如何為這種“掠奪”提供瞭土壤的論述,讓我對全球金融監管體係有瞭更深的思考。書中對一些被媒體忽視的金融事件的深度挖掘,讓我對世界的運轉方式産生瞭顛覆性的認知。我開始反思,我們所接觸到的金融産品和服務,背後是否也隱藏著類似的邏輯。作者的語言風格雖然不乏尖銳,但整體上保持瞭一種冷靜的觀察者姿態,這使得他的論證更具說服力。讀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不僅僅是在獲取知識,更是在進行一次對現代經濟體製的深刻理解。
評分這本書的標題一開始就抓住瞭我的眼球,它所描繪的“金融戰爭”以及“全球掠奪”的字眼,預示著一場關於資本運作的深刻揭露。當我沉浸其中時,我發現作者的筆觸遠比標題所能涵蓋的更為廣闊和深刻。他並非隻是在描繪一場單純的經濟衝突,而是將金融資本的擴張視為一種係統性的、跨越國界的力量,它以各種隱蔽或顯性的方式,重塑著全球的經濟格局和權力分配。書中對金融工具的闡釋,常常以生動形象的比喻呈現,讓那些原本令人生畏的專業術語變得易於理解。我特彆欣賞作者對於金融創新和監管缺失之間辯證關係的探討。他詳細地描述瞭金融機構如何利用規則的漏洞,以及監管的滯後性,來放大其逐利行為,最終導緻全球性的不穩定。這本書讓我對“自由市場”的概念産生瞭新的疑問,它是否真的如我們所宣傳的那樣,是一個公平競爭的平颱?還是在某些強大的金融力量操縱下,早已失去瞭其本來的意義?作者在分析中穿插的對曆史事件的引用,為他的論點提供瞭堅實的支撐,讓我看到瞭金融力量的演變軌跡。讀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仿佛站在一個更高的維度,俯瞰著全球經濟的潮起潮落,理解著那些看似隨機的事件背後,所存在的深刻的係統性邏輯。
評分這本書的標題就帶著一種強烈的批判色彩,而內容也絲毫不辜負這份期待。作者以一種近乎“偵探”的視角,追蹤著金融資本的足跡,揭示瞭它在全球經濟版圖中扮演的復雜角色。我尤其喜歡他將宏觀的金融運作與微觀的個人命運聯係起來的敘事方式。書中對“金融化”概念的詳細闡釋,以及其如何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麵麵,都讓我感到觸目驚心。我開始反思,我們所享受的便捷生活,是否是以某些地區和人群的利益受損為代價?作者在案例分析中,對不同國傢在金融全球化浪潮中的不同命運的對比,尤其令人深思。他揭示瞭那些看似“發達”的經濟體,是如何通過金融手段,實現瞭對發展中國傢財富的“虹吸效應”。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提供瞭一個批判性的視角,更重要的是,它鼓勵讀者去質疑和反思,去主動尋求理解和真相。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敘述過程中,對那些被主流媒體忽略的細節的關注,正是這些細節,構成瞭理解金融運作復雜性的關鍵。讀完這本書,我不再僅僅將金融視為一種抽象的經濟活動,而是將其理解為一種深刻的社會和政治力量。
評分剛開始閱讀這本書時,我被其充滿力量感的標題所吸引,它直接點明瞭金融資本在全球經濟活動中所扮演的“掠奪者”角色。隨著閱讀的深入,我發現作者的論述並非簡單地停留在口號層麵,而是通過詳實的案例和深刻的分析,為這一論斷提供瞭堅實的支撐。他以一種近乎“解剖”的姿態,剖析瞭金融資本是如何利用其在全球經濟體係中的優勢地位,實現財富的積纍和轉移。書中對不同國傢和地區在金融化過程中所經曆的挑戰和機遇的對比,讓我對全球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有瞭更直觀的認識。我尤其贊賞作者在解釋復雜的金融概念時,所展現齣的清晰度和邏輯性。他並沒有使用過多晦澀的術語,而是通過生動的比喻和形象的描述,讓讀者能夠輕鬆地理解金融運作的內在機製。例如,他對“金融創新”如何成為“金融脫繮”的助推器的論述,讓我對資本逐利的本質有瞭更深刻的理解。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僅提供瞭一個批判性的視角,更重要的是,它鼓勵讀者去思考,去質疑,去主動理解這個日益復雜的金融世界。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對全球經濟的理解,上升到瞭一個新的高度。
評分正品
評分還不錯
評分不錯的産品!
評分還不錯
評分通俗易懂,案例生動形象!
評分很好
評分垃圾,真搞不懂這些中國的專傢抄的這麼爛的書,還賣的那麼貴,薄薄的一本,殺熟從來都是瞄準國人!從此不看這些所謂的中國專傢的玩意!
評分通俗易懂,案例生動形象!
評分正品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