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起战争,人们头脑里浮现的是轰鸣的大炮、呼啸的飞机。确实,这些都是典型的战争场面。但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现了另外一种形式的战争。在这种战争中,没有大炮和飞机,只有厮杀的资本;没有呐喊和枪炮声,只有键盘轻轻的击打声。但是,它对一个国家的打击不亚于一场战争,这就是本书要描述的金融战争。
本书首先分析了1992~2017年的5次典型的战例,然后回答了下述问题:谁发动了金融战争?用什么来发动金融战争?为什么会发生金融战争?什么诱导了金融战争?本书不仅是在讲故事,还分析了各种事件的前因后果,并从专业的角度阐述各个事件的发生过程,是一本没有学过经济学或金融学的人都能看懂的书。
李翀
经济学博士、经济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78年毕业于中山大学经济学系,1981年在北京大学获得经济学硕士学位,1988年在北京师范大学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从1981年起先后在中山大学任经济学讲师(1983),经济学副教授(1988)、经济学教授(1992)。从2000年起到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任教。个人出版专著9部、教材26部,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科研项目7项、省部级科研项目4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6项、省部级以上教学奖励6项。全国优秀教师,中青年专家,首批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入选者。曾担任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副会长,现担任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副会长。
前言:何谓金融战争
第一章
在英国燃起战火:狙击英镑
战机出现 // 002
勉强为之 // 002
问题凸现 // 003
战云密布 // 007
大战爆发 // 011
攻击信号 // 011
金钱搏杀 // 013
无可奈何 // 015
胜负分晓 // 016
英格兰银行输了 // 016
对冲基金赢了 // 017
对世界的警告 // 018
第二章
横扫东南亚:强取豪夺
泰国告急 // 021
泰国怎么了 // 021
情况恶化 // 026
致命的打击 // 028
嗅到了血腥味 // 028
惨烈搏杀 // 031
沉重一击 // 034
挥师南进 // 043
间歇性攻击 // 043
欲擒故纵 // 048
愤怒的谴责和无奈的哀叹 // 052
第三章
在中国暗流涌动:赌人民币汇率升值
热钱涌入中国 // 056
施加压力 // 056
汇率低估了吗 // 061
又是一场豪赌 // 064
热钱的博弈 // 068
多少热钱流进中国 // 068
热钱怎么流进中国 // 070
政府积极防守 // 072
热钱还是赚了 // 074
更大的投机冲击 // 074
政府左右为难 // 080
对热钱围追堵截 // 084
第四章
兔子也吃窝边草:豪赌美国次贷危机
美国出事了 // 089
何谓次贷 // 089
危机的发生 // 093
危机激化 // 097
对赌次贷 // 099
一把双刃剑 // 099
最早发现机会的人 // 100
制造赌具的人 // 102
赌注最大的人 // 105
赌资最少的人 // 108
豪赌股市 // 110
第一轮攻击 // 110
第二轮攻击 // 113
做空整个股市 // 116
价值型投资的失效 // 117
滑稽的听证会 // 118
第五章
终于对中国出手:做空人民币
机会来临 // 124
离岸市场 // 124
汇率逆转 // 126
似成趋势 // 130
发起狙击 // 132
寻找时机 // 132
排兵布阵 // 135
短兵相接 // 138
初见分晓 // 141
伺机而动 // 141
釜底抽薪 // 143
大势已去 // 145
第六章
资本的贪婪:金融战争的发动者
金融资本的扩张 // 149
唯利是图的本性 // 149
滴着血来到人间 // 149
坐上第一把交椅 // 150
对冲基金的特点 // 151
对冲基金的产生 // 151
玩钱的富人俱乐部 // 153
巧妙的投机策略 // 158
对冲基金的沉浮 // 164
从老三到消失:老虎基金走向破产 // 164
梦幻组合的厄运:长期资本管理基金濒临破产 // 168
高回报伴随高风险:量子基金的沉浮 // 172
第七章
经济虚拟化:金融战争的武器
资本的虚拟化 // 176
金融资产 // 176
一种虚拟的资本 // 178
为什么会变得虚拟 // 180
虚拟资本的再虚拟化 // 183
金融衍生工具 // 183
一种更虚拟的资本 // 187
为什么会变得更虚拟 // 188
经济的虚拟化 // 189
虚拟经济 // 189
发展与风险共存 // 190
创造还是毁灭 // 194
第八章
经济全球化:金融战争的战场
经济全球化 // 198
渗透到每个角落的国际贸易 // 198
谁都是投资东道国 // 202
席卷世界的资金融通 // 206
经济全球化的利益分配 // 210
贸易全球化带来了什么 // 210
投资全球化带来了什么 // 213
金融全球化带来了什么 // 214
金融自由化与金融战争 // 217
金融自由化的趋向 // 217
利益和风险同在 // 218
金融战争在这里发生 // 220
第九章
经济的缺陷:金融战争诱因
泡沫经济的诱因 // 224
肥皂泡般的经济 // 224
诱导机制 // 227
相关例证 // 227
国际收支的诱因 // 228
国际收支逆差 // 228
诱导机制 // 231
相关例证 // 231
刚性汇率制度的诱因 // 234
刚性的汇率制度 // 234
诱导机制 // 236
相关例证 // 237
参考文献 // 240
何谓金融战争
一说起战争,人们头脑里浮现的是轰鸣的大炮、呼啸的飞机。确实,这些都是典型的战争场面。但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现了另外一种形式的战争。在这种战争中,没有大炮和飞机,只有厮杀的资本;没有呐喊和枪炮声,只有键盘轻轻的击打声。但是,它对一个国家的打击不亚于一场战争,这就是本书要描述的金融战争。
所谓金融,指的是资金融通,即人们通过银行贷款、发行债券、发行股票等各种手段来筹集资金的过程。贷款、债券、股票等资金融通的手段可以带来收益,在金融学中称为金融资产。金融资产发行和交易或者有一个场所或者仅是一个过程,在金融学上称为金融市场。所谓金融战争,是指通过在金融市场上掀起大规模的投机浪潮来掠夺财富的行为。在战争前面冠以“金融”两个字是因为这种战争是利用金融资产来发动的,在金融后面加上“战争”两个字是因为利用金融资产发动的是一种蓄意的攻击。自从有金融市场以来,投机就没有间断过。是的,投机是金融市场的一种正常行为,它与套期保值行为相辅相成。但是,金融战争不是指一般的金融市场投机,它是指投机者凭借强大的资金实力,蓄意对一个国家的金融市场发起攻击,通过人为地压低或推高金融资产价格的方式来获取高额收益。
金融战争与金融危机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区别的。所谓金融危机,是指金融市场发生剧烈的动荡并对经济产生破坏性的影响。金融危机包括银行危机,即银行大规模破产所导致的债务市场和其他金融市场动荡;货币危机,即一个国家货币汇率大幅度贬值所造成的外汇市场和其他金融市场动荡;对外债务危机,即一个国家的企业和机构无法在外汇市场上买进外汇偿还对外债务所引起的外汇市场和其他金融市场动荡;政府债务危机,即政府无力偿还政府债务所造成的债务市场和其他金融市场动荡。金融战争与金融危机的联系在于金融战争通常会导致金融危机,它们的区别在于金融危机不一定是金融战争引起的。
金融战争与经济危机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区别的。作为经济周期的一个阶段来严格定义的经济危机是指生产过剩所导致的企业破产、产值下降和失业恶化的现象,而所谓经济周期是指一个国家的经济往往依次经历经济复苏、经济繁荣、经济衰退和经济危机四个阶段并周而复始地变化。但是,一般意义上的经济危机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企业破产、产值下降和失业恶化的现象。如果把经济危机看作后一种定义的经济危机,那么金融战争与经济危机的联系在于金融战争通常会导致金融危机并且接着导致经济危机,它们的区别在于经济危机不一定是金融战争引起的。
金融战争与货币战争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区别的。所谓货币战争通常有两种理解:第一种理解是美国政府利用美元特权地位在世界范围内获取利益。市场上不少关于“货币战争”或“金融战争”的书籍都是按照这种理解来阐述的。实际上,货币与金融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从美元霸权角度来描述各种事件似乎不应该称为“金融战争”。至于美国政府利用美元特权地位获取利益是不是一种“货币战争”,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如果把它视为“战争”,那么包含了“阴谋”的意味,实际上这就是国际货币发行国的特权。第二种理解是投机者通过在外汇市场的货币投机来获取暴利。本书所说的金融战争与第一种意义上的货币战争无关,而第二种意义的货币战争是本书所说的金融战争的一种形式。
金融战争的形式主要有狙击战和歼灭战,这是媒体对金融战争所使用的术语。所谓狙击战,是指一旦发现某个国家的金融市场出现问题,投机者会迅速对这个国家的金融市场发起攻击。这种攻击的特点是目标单一,一般只攻击一类金融市场;时间短暂,一般一个月左右;一旦获得利润就撤离。所谓金融歼灭战,是指投机者的攻击几乎覆盖全部金融市场,攻击的手段相互联系,时间可能会稍长一点,是一种带有摧毁性的攻击方式。
金融战争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才频繁发生的,它的经济背景是经济虚拟化和金融自由化。金融资产与物质资产不同,它是一种债权凭证或者所有权凭证,一旦未来的收益增加,它的价格会暴涨,一旦债务人或被所有者出现问题,它的价格会暴跌。因此,金融资产被称为虚拟资产或者虚拟财富。在债权或所有权能够实现的条件下,它是实实在在的财富;在债权或所有权不能实现的条件下,它分文不值。一个国家的财富由物质财富和金融财富组成,如果一个国家的金融财富在总财富中占有越来越大的比例,那么这个国家的经济就虚拟化了。经济虚拟化意味着金融市场有了较大的发展,从而给投机者提供了较多的投机机会。但是,如果一个国家的货币不可兑换,金融市场没有开放,投机者也没有办法攻击这个国家的金融市场。但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国家推进本国货币的可兑换和本国金融市场的开放,使金融战争从可能变成现实。
自从有人类社会以来,冷兵器和热兵器意义的战争从来没有停止过。除了意识形态的战争,如宗教信仰对抗的战争,不管是公开还是隐蔽的,战争的最终目的几乎都是掠夺财富。金融战争也不例外,它的目的也是掠夺财富。在经济虚拟化的条件下,金融战争成为最“合法”的掠夺别的国家财富的重要方式。某个国家开放金融市场,投机者们在这个市场进行投机是天经地义的,但它对这个国家的伤害不亚于一场真正的战争。
本书首先分析了从1992年到2017年的6次典型的战例,然后回答下述问题:谁发动了金融战争?用什么来发动金融战争?为什么会发生金融战争?什么诱导了金融战争?为了使读者不至于总要翻到前面去寻找相关内容,在相关战例中对金融工具或金融衍生工具的描述会有所重复。
有的人可能不以为意,认为这样说有点耸人听闻。请仔细阅读本书所描述的实际案例,认真体会一下这些投机过程,考察一下这些投机的结果,然后做出你的判断:这是不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我很不希望出现这样麻木的情况:当这种战争降临到我们国家时,我们还不以为意。当我们国家的财富被掠夺时,我们还觉得理所当然。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说,就是不要在强盗抢劫了你的财物时,你还为强盗数钱。
我还有一种忧虑,但愿是杞人忧天。战争一般都是政府发动的,但金融战争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是机构投资者发动的。如果将来有一天,金融战争的发动者变成政府,金融战争演变为强国打击弱国的一种方式,那么情况就更加可怕了。
我这本书所描述的都是事实。金融战争涉及各种复杂的金融工具和投机方法,因而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问题。但是,我力求做出通俗的解释,争取将这本书写成一本没有学过经济学或金融学的人都能看懂的书。然而,我不仅是在讲故事,我还将分析各种事件的前因后果,并从专业的角度阐述各个事件的发生过程,也希望将这本书写成具有学术意味的书。
希望这本书能够引起人们对这个沉重话题的关注。
作者
2017年10月于北京京师园
这本书的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戏剧张力,让我读之前就充满了好奇。当翻开书页,我立刻被作者构建的宏大叙事所吸引。他并非只是罗列枯燥的数据和晦涩的理论,而是如同一个技艺精湛的说书人,将复杂的金融概念融入到引人入胜的故事线中。我仿佛看到了那些隐藏在幕后的金融巨头,他们如何通过巧妙的策略和无情的运作,将全球各地的资源和财富收归囊中。书中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区金融危机的剖析,让我对资本主义的发展脉络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作者不仅仅是描述了“掠夺”的过程,更重要的是,他深入挖掘了这种掠夺背后的逻辑和机制。我开始反思,我们 everyday 接触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背后是否也隐藏着类似的逻辑?这种对系统性风险的揭示,让我对未来经济走向产生了更为审慎的思考。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分析过程中对历史细节的把握,他没有回避那些敏感或争议性的事件,而是通过严谨的研究,将事实呈现出来,让读者能够自行判断。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获取知识,更是在进行一次对现代经济体制的深度“体检”,从中发现那些可能被忽视的“病灶”。书中的案例分析,从亚洲金融风波到次贷危机,都栩栩如生,让我看到了金融力量的强大和其潜在的破坏力。作者的语言风格虽然不乏犀利,但整体上保持了一种冷静的观察者的姿态,这使得他的论证更具说服力。读完之后,我对“金融”这两个字的理解,不再仅仅停留在股票、债券这些表面符号,而是上升到了一个更深层次的、关于权力、资源分配和全球格局的层面。
评分我一直对那些能够穿透表象,揭示事物本质的书籍情有独钟,而这本书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作者以其犀利的笔锋和深刻的洞察力,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金融世界深层运作的大门。他并没有回避那些令人不安的现实,而是直面金融资本的扩张如何在全球范围内造成了财富的不平等和资源的过度集中。书中对一些经典金融危机的复盘,让我看到了金融力量的脆弱性和破坏性。作者在分析中,没有回避那些敏感或争议性的事件,而是通过严谨的研究,将事实呈现出来,让读者能够自行判断。我开始意识到,金融不仅仅是一种经济活动,更是一种权力斗争的载体。他所提出的“金融战争”概念,并非危言耸听,而是基于大量事实的有力论证。书中对“金融化”如何侵蚀实体经济,以及其对社会不平等加剧的影响的阐述,发人深省。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是被带入了一个庞大的信息网络,每一个信息节点都充满了意义,最终汇聚成一幅关于全球财富流动的全景图。
评分我一直对那些能够挑战主流叙事,揭示被隐藏的真相的书籍抱有浓厚的兴趣,而这本书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作者以其犀利的笔锋和深刻的洞察力,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金融世界深层运作的大门。他并没有回避那些令人不安的现实,而是直面金融资本的扩张如何在全球范围内造成了财富的不平等和资源的过度集中。书中对“金融化”概念的详细阐释,以及其如何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让我感到触目惊心。我开始反思,我们所享受的便捷生活,是否是以某些地区和人群的利益受损为代价?作者在案例分析中,对不同国家在金融全球化浪潮中的不同命运的对比,尤其令人深思。他揭示了那些看似“发达”的经济体,是如何通过金融手段,实现了对发展中国家财富的“虹吸效应”。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提供了一个批判性的视角,更重要的是,它鼓励读者去质疑和反思,去主动寻求理解和真相。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叙述过程中,对那些被主流媒体忽略的细节的关注,正是这些细节,构成了理解金融运作复杂性的关键。读完这本书,我不再仅仅将金融视为一种抽象的经济活动,而是将其理解为一种深刻的社会和政治力量。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就带着一种强烈的批判色彩,而内容也丝毫不辜负这份期待。作者以一种近乎“侦探”的视角,追踪着金融资本的足迹,揭示了它在全球经济版图中扮演的复杂角色。我尤其喜欢他将宏观的金融运作与微观的个人命运联系起来的叙事方式。书中对“金融化”概念的详细阐释,以及其如何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让我感到触目惊心。我开始反思,我们所享受的便捷生活,是否是以某些地区和人群的利益受损为代价?作者在案例分析中,对不同国家在金融全球化浪潮中的不同命运的对比,尤其令人深思。他揭示了那些看似“发达”的经济体,是如何通过金融手段,实现了对发展中国家财富的“虹吸效应”。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提供了一个批判性的视角,更重要的是,它鼓励读者去质疑和反思,去主动寻求理解和真相。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叙述过程中,对那些被主流媒体忽略的细节的关注,正是这些细节,构成了理解金融运作复杂性的关键。读完这本书,我不再仅仅将金融视为一种抽象的经济活动,而是将其理解为一种深刻的社会和政治力量。
评分我一直对那些能够穿透表象,揭示事物本质的书籍情有独钟,而这本书无疑满足了我的这种渴望。作者以一种近乎“侦探”的视角,追踪着金融资本的足迹,揭示了它在全球经济版图中扮演的复杂角色。我尤其喜欢他将宏观的金融运作与微观的个人命运联系起来的叙事方式。书中对一些被媒体忽视的金融事件的深度挖掘,让我对世界的运转方式产生了颠覆性的认知。例如,他对某些国家通过金融手段实现“经济殖民”的描述,让我不寒而栗,也让我开始重新审视那些看似“援助”的国际金融项目。作者的文笔如同手术刀般精准,剖析金融的每一个环节都毫不留情,直指核心。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是被拉入了一个庞大的信息网络,每一个信息节点都充满了意义,最终汇聚成一幅关于全球财富流动的全景图。他所提出的“金融战争”概念,绝非危言耸听,而是基于大量事实的有力论证。书中对金融创新如何被滥用,如何成为少数人攫取暴利的工具的阐述,发人深省。我开始意识到,金融不仅仅是一种经济活动,更是一种权力斗争的载体。作者的分析没有停留在批判层面,而是试图解释这种现象为何会发生,以及其背后的深层原因。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理解我们所处的时代,帮助读者摆脱被媒体信息所裹挟的被动状态,形成独立的思考能力。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是完成了一次对现代金融体系的“深度体检”。作者以一种审慎而犀利的笔触,揭示了金融资本如何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财富的“掠夺”。我尤其被书中对不同金融工具的解释所吸引,它们是如何被设计和利用,以实现资本的快速增值,同时又隐藏着巨大的风险。他并非仅仅停留在批判层面,而是试图解释这种现象为何会发生,以及其背后的深层原因。例如,他对金融创新如何被滥用,以及监管缺失如何为这种“掠夺”提供了土壤的论述,让我对全球金融监管体系有了更深的思考。书中对一些被媒体忽视的金融事件的深度挖掘,让我对世界的运转方式产生了颠覆性的认知。我开始反思,我们所接触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背后是否也隐藏着类似的逻辑。作者的语言风格虽然不乏尖锐,但整体上保持了一种冷静的观察者姿态,这使得他的论证更具说服力。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获取知识,更是在进行一次对现代经济体制的深刻理解。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让我耳目一新,它不像一般的经济学著作那样枯燥乏味,而是充满了故事性和画面感。作者用一种充满张力的叙事方式,将金融资本的全球扩张描绘成了一场波澜壮阔的“战争”。他并非仅仅罗列事实,而是通过生动的语言和精妙的类比,将复杂的金融概念变得易于理解。我尤其喜欢他对不同金融工具的解释,例如衍生品、对冲基金等,它们是如何被用来放大收益,同时也隐藏着巨大的风险。书中对一些经典金融危机的复盘,让我看到了金融力量的脆弱性和破坏性。作者在分析中,没有回避那些敏感的政治和权力因素,而是将金融运作置于更广阔的社会和历史背景下进行解读。我开始意识到,金融资本的扩张,不仅仅是经济活动,更是一种全球范围内的权力再分配。书中对“金融霸权”的探讨,让我对国际金融体系的运作方式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批判的同时,并没有陷入情绪化的指责,而是基于严谨的研究和事实,来构建自己的论点。读完这本书,我对“财富”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不再仅仅是银行账户里的数字,而是与资源、权力、以及全球公平分配息息相关。
评分刚开始阅读这本书时,我被其充满力量感的标题所吸引,它直接点明了金融资本在全球经济活动中所扮演的“掠夺者”角色。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作者的论述并非简单地停留在口号层面,而是通过详实的案例和深刻的分析,为这一论断提供了坚实的支撑。他以一种近乎“解剖”的姿态,剖析了金融资本是如何利用其在全球经济体系中的优势地位,实现财富的积累和转移。书中对不同国家和地区在金融化过程中所经历的挑战和机遇的对比,让我对全球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我尤其赞赏作者在解释复杂的金融概念时,所展现出的清晰度和逻辑性。他并没有使用过多晦涩的术语,而是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述,让读者能够轻松地理解金融运作的内在机制。例如,他对“金融创新”如何成为“金融脱缰”的助推器的论述,让我对资本逐利的本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提供了一个批判性的视角,更重要的是,它鼓励读者去思考,去质疑,去主动理解这个日益复杂的金融世界。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全球经济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一开始就抓住了我的眼球,它所描绘的“金融战争”以及“全球掠夺”的字眼,预示着一场关于资本运作的深刻揭露。当我沉浸其中时,我发现作者的笔触远比标题所能涵盖的更为广阔和深刻。他并非只是在描绘一场单纯的经济冲突,而是将金融资本的扩张视为一种系统性的、跨越国界的力量,它以各种隐蔽或显性的方式,重塑着全球的经济格局和权力分配。书中对金融工具的阐释,常常以生动形象的比喻呈现,让那些原本令人生畏的专业术语变得易于理解。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金融创新和监管缺失之间辩证关系的探讨。他详细地描述了金融机构如何利用规则的漏洞,以及监管的滞后性,来放大其逐利行为,最终导致全球性的不稳定。这本书让我对“自由市场”的概念产生了新的疑问,它是否真的如我们所宣传的那样,是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还是在某些强大的金融力量操纵下,早已失去了其本来的意义?作者在分析中穿插的对历史事件的引用,为他的论点提供了坚实的支撑,让我看到了金融力量的演变轨迹。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站在一个更高的维度,俯瞰着全球经济的潮起潮落,理解着那些看似随机的事件背后,所存在的深刻的系统性逻辑。
评分我一直对那些能够揭示事物深层运作逻辑的书籍充满期待,而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的这种需求。作者以一种宏大的视角,将金融资本的全球扩张描绘成了一场无声的“战争”,它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世界的格局。我尤其喜欢他对金融工具的拆解和分析,他将那些看似抽象的概念,如“对冲”和“套利”,具象化为一场场精密的博弈。书中对不同时期金融危机的复盘,让我看到了金融力量的强大和其潜在的破坏性。作者并没有回避那些敏感或争议性的事件,而是通过严谨的研究,将事实呈现出来,让读者能够自行判断。我开始意识到,金融不仅仅是一种经济活动,更是一种权力斗争的载体。他所提出的“金融战争”概念,并非危言耸听,而是基于大量事实的有力论证。书中对“金融化”如何侵蚀实体经济,以及其对社会不平等加剧的影响的阐述,发人深省。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是被带入了一个庞大的信息网络,每一个信息节点都充满了意义,最终汇聚成一幅关于全球财富流动的全景图。
评分通俗易懂,案例生动形象!
评分很好
评分很好
评分不错的产品!
评分垃圾,真搞不懂这些中国的专家抄的这么烂的书,还卖的那么贵,薄薄的一本,杀熟从来都是瞄准国人!从此不看这些所谓的中国专家的玩意!
评分书是良师益友,多多益善!
评分还不错
评分不错的产品!
评分真是垃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