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原名《达摩与阳明》,共分六章。第一章论及王阳明的学问素养与禅之关系,检核王学之要素;第二章论及老庄哲学与禅学之关系,阐明老禅之宇宙观与人生观;第三章论及宋儒道学与禅之关系,追踪禅儒习合之经路;第四章论及王禅二学之万有一体观,以审道德之渊源;第五章论及王禅二学之良知说,以示人心之本来至善;第六章叙述王禅二学之人性论,解决千古未决之人性问题。
本书为阳明学与禅学的比较论,不侧重二者的差异点,而以论述二者的契合点为主;以阐释切实的修为功夫为旨,不提倡繁琐的学术讨论。作者语言简洁明了,引经据典翔实丰富,是当时面向日本大众普及阳明学的重要著作。
忽滑谷快天,日本曹洞宗学僧。他的禅宗史、禅学思想史研究为当代日本禅学的研究提供宽阔的视野,对日本禅学发展有着开拓性意义。
第一章?王阳明的学问素养与禅 001
一?绪??言/001
二?禅的弊习/002
三?孔门的马鸣龙树/004
四?对陆九渊的崇敬/005
五?王学之前茅/007
六?阳明的禅学机智与冥想/013
七?阳明的内观主义与老佛的影响/016
八?阳明的心学与禅的治心/018
九?阳明对禅机的活用/020
十?阳明对禅机的活用及大悟/022
第二章?禅与老庄哲学/027
十一?禅与道家的相似处/027
十二?南北思想的特征/029
十三?南方思想与佛教思想/030
十四?禅的寡欲主义/032
十五?老子的寡欲主义/035
十六?禅的隐逸主义/037
十七?庄子的隐逸主义/040
十八?庄列的比喻与神仙说/042
十九?禅的寂静主义/045
二十?老庄的寂静主义/047
二十一 禅的无我主义/049
二十二?老庄的无我主义/053
二十三?禅的生死观/055
二十四?老庄的生死观/057
二十五?禅与老庄的实在论/060
二十六?禅与老庄的契合点/062
二十七?禅与老庄的小契合点/066
二十八?秦汉时期的老庄/068
二十九?三国魏晋时期的老庄与禅/070
三十?达摩之后的禅与老庄/072
第三章?禅与宋儒道学/075
三十一?宋学始祖周濂溪的参禅/075
三十二?周濂溪的学风与禅/078
三十三?周茂叔的学风/081
三十四?程明道与禅学/084
三十五?程明道的学问与禅/086
三十六?程明道的学问与老禅/090
三十七?谢上蔡与禅/093
三十八?谢上蔡的禅性儒学/096
三十九?王震泽、林艾轩的学风/098
四十?张九成的参禅/100
四十一?陆象山的禅机/104
四十二?陆象山的学风与禅/107
四十三?程朱的禅性儒说/112
第四章?王禅二学的万有一体观/115
四十四?禅的万有一体观要素/115
四十五?禅的万有一体观/118
四十六?万物一体与道德行为/122
四十七?从仁爱看万有一体论/124
四十八?求生欲与万有一体观/126
四十九?拔本塞源论/128
五十?科学的万有一体观/129
五十一?身心一件/131
五十二?一了一切了/133
五十三?平等即差别/135
第五章?王禅二学的良知说/139
五十四?良知说的由来/139
五十五?阳明对良知的确信/145
五十六?阳明的良知与禅的自性清净心/148
五十七?王禅同辙/151
五十八?良知与佛性的普遍性/153
五十九?良知的形态/155
六十?良知的内涵/158
六十一?行为的准则/162
六十二?何为致良知/166
六十三?致良知与禅的北渐/169
六十四?静的工夫与禅的入定/172
六十五?动的工夫与禅的修行/176
第六章?王禅二学的人性论/181
六十六?王学的性善与禅的本性清净/181
六十七?善恶的判别/183
六十八?至善说/185
六十九?善恶不二,迷悟一心/188
七十?王学的无善无恶与禅/191
七十一?本来无一物/195
人性说副论(一)?心即理/197
七十二?陆象山的心即理/197
七十三?笔者的意见/199
七十四?善恶的标准/204
七十五?王禅的心学/206
人性说副论(二)?知行合一/209
七十六?对症下药/209
七十七?知行合一的真诀/211
七十八?有关知行合一的疑问/214
余??论/217
一?漫从故纸费精神/217
二?大道透长安/218
三?饥来吃饭困来眠/219
四?金玉屑/219
五?脱落/220
六?不说一字/220
七?哑子吃苦瓜/221
八?不过说心体/221
九?非有非无/221
十?本来面目/222
十一?常惺惺/223
十二?骑驴觅驴/223
十三?应无所住而生其心/224
十四?更参三十年/224
十五?众生病故我病/225
十六?无我/225
十七?理障/226
十八?安心法/226
十九?千圣无心外诀/228
二十?心非明镜台/228
二十一?本来无一物/229
二十二?人人具足个个圆成/229
二十三?迷己逐物/229
二十四?猫捕鼠/230
二十五?一棒一痕/230
二十六?吾心具六经/231
二十七?千圣不传/231
二十八?灵丹一粒/231
二十九?洪炉点雪/232
三十?运水搬柴/232
三十一?一即一切/233
三十二?正法眼藏/233
三十三?以心传心/234
三十四?葛藤/234
三十五?转法华/235
三十六?良马见鞭影而行/235
三十七?法堂前草深一丈/236
三十八?逐块/236
三十九?指月/237
四十?背觉合尘/237
第一章?王阳明的学问素养与禅
一?绪??言
如果说达摩是佛门中的王阳明,那么,王阳明就是儒家之达摩。其缘由是,不管是在达摩的宗风和王阳明的学风都很直截简易这一点,还是在切实的修为工夫这一点上,二者都极为相似。不光如此,在唯心主义和一元主义方面,二者更是如双手双眼般酷似。因此,说禅学是佛教中的阳明学,阳明学是儒教中的禅学也绝不过分。
然而,王学与禅学亦各有长短。从幽玄高尚这一点来看,禅学远在王学之上;而从契合于日常伦理这一点来看,王学却足以凌驾禅学之上。禅学有易陷于虚寂之病,王学亦不免有易流于浅陋之弊。因此,如果禅学家能够兼修王学,便可医其虚寂之病;王学者若能兼修禅学,便足以救其浅陋之弊。
因此,如果王学与禅学果真能够相互携手,引导人心,便可一洗侵染当下我国国民胸中的功利之污毒,矫正不断流于奢侈淫荡的士风,一改支离粗疏之学风,以兴盛切合吾等日常生活之实学。这是因为,其克己主义能使人谨严方正,其唯心主义能使人断绝外驰之心,其平等主义能使人宽容仁慈,其实践主义能使人朴实忠直。并且,如能以其清净之法水洗涤精神之尘垢,以洒落之真风廓清俗恶之妄缘,以淡泊之禅味清洁社会之头脑,我想,必对世道人心大有裨益。
二?禅的弊习
近来禅学之流行遍及城乡,到处可闻参禅问法之声,这对于社会来说是大为可贺的倾向。然而,万事不免有利有弊,自古以来,禅之恶弊自然也不在少数。禅有超乎人世之倾向,因而修禅者多有藐视人生之实务而将人世迫切之伦理事项置之度外之病。于是乎,禅者有时会变成古怪之人,逆时势而行;或者变得藞苴空疏,成为毫无绵密心操之人。甚至于,有人受之于宗师一两句禅语便日夜对其百思千虑,最终沉于妄想,自称豁然大悟,陷入丧心病狂之态。故而古人曾论禅弊云:
自宋朝以来,弊风特多,试论其概。曰:有所谓唱和坐禅、公案坐禅、念佛坐禅、土地神坐禅、调伏坐禅等是也。所谓唱和坐禅者,师家以一则话头授与学人,学人坐而唱之。例如授以赵州之“无”字,学人则群唱曰:无,无,无,无,殆若鸣雨之鸠。又如授以云门之须弥山,则群唱曰:须弥山,须弥山,恰如寒蝉之吟。夫此若得开悟,则雨鸠寒蝉亦得悟。所谓公案坐禅者,师家授以公案一则,使学人做工夫,做工夫后,来问师述其境,若与师合,则印可证明,更与其他公案,谓之“透公案”。此多捏奇话向口头里作怪,梦中说梦,不知惭耻,譬如猿猴水中捉月。夫此若能得道,则猿猴亦当得道。所谓念佛坐禅者,师家以来并不实参,曾未梦见佛法,以痴福根,认作主人。或虽从事规矩坐禅,而未得示一事,乃请弥陀、观音或文殊、弥勒等以为本尊,于坐中默念其名。或念其咒,谓依其力,此生悟道,来生生净土,自作教人,裴头而坐,宛如水母,假虾目而求食。夫此若又得道,则水母亦可得道。又所谓土地神坐禅者,兀然枯坐,毫无所事,不言不视,不唱话头,如三家村边土造泥塑之土地神,不能如理观察,但守师所示,所谓非思量,无分别,结跏跌坐,时候既到,身心自然脱落,廓然大悟。夫此若能大悟,则石人土佛亦当大悟。又所谓调伏坐禅者,譬如野马置羁勒,游蛇入竹筒,遵师所示,以坐禅工夫,为降伏烦恼妄想。夫此若能开悟,则勒马筒蛇,亦当开悟。以上五种坐禅实为佛法之魔也。参禅之徒,若遇如此赝伪之知识,当避之如过虫毒之乡。如若不正发心,则不仅万行徒施,又且成永劫轮回之媒。如欲透脱生死,识得诸法实相,必当从佛祖之教。如理思维观察,此乃最初之方便也。
此评论看起来有些过激,而对禅病患者可谓一针见血,我等不得不心甘情愿接受。
三?孔门的马鸣龙树
果真有志于参禅者,不应以开悟,而须以治心修身的工夫为先。忽视治心修身的工夫,而想要在凝然兀坐中顿悟大事,则会陷入空疏谬妄的弊习。而关于治心修身的工夫,王学观点中往往可见切中要害之处。
本来王学并非正统儒学,不,是儒学中离正统儒学最远,而与禅学最为接近。当然,王阳明自己以孔门的正统自居,以振作圣学为己任,但其学说实际上是运用儒教的惯用语言来解释禅学,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阳明学派传承自陆象山,大概也没有人有异议吧。想来,陆王之学之于孔门正统的古学,正如马鸣龙树等的大乘佛教之于释门正统的小乘佛教。如果说陆是马鸣,则王就是龙树。因此,把陆王之学评价为孔门之大乘、顿悟之法门,我想大概没什么问题吧。
阳明相信自己从象山那里得到了儒学的正统,他在《象山文集》的序中写道:
圣人之学,心学也。尧、舜、禹之相授受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此心学之源也。中也者,道心之谓也;道心精一之谓仁,所谓中也。孔孟之学,惟务求仁,盖精一之传也……而告子之徒又有“仁内义外”之说,心学大坏。孟子辟义外之说,而曰:“仁,人心也。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佛、老之空虚,遗弃其人伦事物之常,以求明其所谓吾心者。而不知物理即吾心,不可得而遗也。至宋周、程二子,始复追寻孔、孟①之宗,而有“无极而太极”,“定之以仁义、中正而主静”之说;“动亦定,静亦定,无内外,无将迎”之论,庶几精一之旨矣。自是而后,有象山陆氏,虽其纯粹和平若不逮于二子,而简易直截,真有以接孟子之传。其议论开阖,时有异者,乃其气质意见之殊,而要其学之必求诸心,则一而已。故吾尝断以陆氏之学,孟氏之学也。而世之议者,以其尝与晦翁之有同异,而遂诋以为禅。
简而言之,可以说阳明学派远则滥觞于尧舜,接孔孟之血脉,得周程之正传,近则祖述陆象山,而阳明继承之。
四?对陆九渊的崇敬
因此,象山之学为王学的根干是自然之势。象山逝世于南宋光宗绍熙三年(公元1192年),相当于日本荣西禅师初创临济宗之时,而阳明诞生于明宪宗成化八年(公元1472年),相当于日本的“应仁之乱”时期,中间相隔有二百八十年。陆子与朱子虽同处一世,在讲学上互为益友,但在为学的方法上却大相径庭,因此,在朱陆没后,双方门徒形成对立,反目嫉视,犹如仇敌。而应对科举考试者都采用朱学,以至于陆学最终被朱学所压倒。故而,阳明也叹道:
是朱非陆者,天下论定久矣,久则难变。
又主张:
仆尝以为晦庵(朱子)与象山,其所以为学者虽不同,要之,皆不失为圣人之徒也。
以此拥护象山。
在天下学者皆雷同附和诋毁陆学的情况下,阳明独自奋然抵抗学界之滔滔大势,决心极力举扬陆学,可见其勇,亦见其愚。他说道:
仆尝欲冒天下之讥,以为象山一暴其说,虽以此得罪,无恨。晦庵之学既已章明于天下,而象山犹蒙无实之诬,于今且四百年,莫有为之一洗者。
在其四十九岁之时,刻《象山文集》,又在翌年“悲象山虽得孔孟之正传,其学术久抑而未彰,命抚州府金溪县官吏,将陆氏嫡派子孙,仿各处圣贤子孙事例,免其差役,有俊秀子弟,使其送学业”。王氏之于陆氏,诚为千年知己,其恳笃之情,无所不至,允称旷世之美事。
① 日文原书确作“颜”,然据《象山文集·序》当作“孟”。——审校者注
序
磨练精神,高洁品性,使人超然于尘俗之上者,莫如禅学;砥砺气节,振作士风,使人能守人道之本义者,莫如王学。前者如峻峰,教义高远,当仰而信之;后者如沧海,学理深邃,万善皆备。然而,若论对于世道人心之鸿益,则一也。
今思我国士风日堕,奢侈淫靡愈甚,拥妓蓄妾以称风流者,袭锦餐玉以称高雅者,诈谋奸计以称巧智者,谀言媚笑以称社交者,禽欲兽行以称艺术者,钓名渔利以称道学者,充斥朝野,其患害较夷狄猛兽毒蛇更甚。以至妇女卖其操,士人卖其节,作为国家干城之军人亦有卖其国者,岂不悚然而戒慎恐惧乎。呜呼,灭我国民者,不在英、德、俄、美之强国,必在此辈之徒也。
予以禅学之兴隆为己任于兹有年。出则以口舌传人,入则执翰墨弘之,孜孜以期挽回少林之真风。此非徒然媚祖私宗,在于希以简素之禅风,矫奢侈之恶弊,以刚健之心机,除羸弱之俗习,以清高之真趣,一扫淫靡之污俗,上酬祖恩于万一,下使我亲爱同胞国民复归人心至善之本德。
然虽禅亦不免有弊病。其简素禅风易变空疏之病,其刚健心机易变藞苴之弊,其清高真趣易变自调独善之病。于是乎,为救治此等弊病,须得以王学配之。
夫王学为孔孟之遗训与磨能之真诠调和之物,须与禅学并行始得宣扬其实义。因此,予将禅学与王学比较并论,题名“达摩与阳明”。第一章讨论王阳明学问素养与禅之关系,检核王学之要素;第二章讨论老庄哲学与禅学之关系,阐明老、禅之宇宙观与人生观;第三章讨论宋儒道学与禅之关系,追踪禅儒调和之路径;第四章讨论王禅二学之万有一体观,以审道德之渊源;第五章讨论王禅二学之良知说,以示人心之本来至善;第六章叙述王禅二学之人性论,解决千古未决之人性问题。
总之,使人明其本具之真心,克治躯壳之私欲,复归天真之诚德,践行天地之公道,发挥正大之气性,以全不怨不尤之大节。
忽滑谷快天识
明治戊申中元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一次视觉的享受。封面采用了一种深沉的墨绿色,配上烫金的标题和作者名字,在光线的照射下,那种古典而又不失现代感的质感立刻抓住了我的眼球。纸张的选择也非常考究,那种略带粗粝感的米黄色纸张,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仿佛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内页的排版清晰而疏朗,字体大小和行间距都恰到好处,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引用古代文献时所使用的那种精细的注释和旁白,它们不是生硬地堆砌资料,而是像一位博学的向导,在你迷失在浩瀚的古籍中时,适时地伸出援手,为你指明方向。这本书的图文排版也颇具匠心,偶尔穿插的古代手稿拓片或是名家书法摹本,不仅提升了全书的艺术价值,更在潜移默化中让读者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气韵。从翻开书本的那一刻起,我就知道这不是一本快餐式的读物,而是一件值得细细品味的艺术品,每一个细节都透露着出版方对知识的尊重和对读者的关怀。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感把握得极其高明,它不是那种平铺直叙的学术论述,而更像是一部引人入胜的史诗。作者仿佛是一位技艺精湛的导演,知道何时该加快节奏,将历史事件推向高潮,让人心潮澎湃;又懂得适时地放缓笔触,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描摹那些细腻、复杂的情感波动。比如在描述某个关键的哲学转折点时,作者并没有急于给出结论,而是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对话和场景还原,让读者仿佛亲身参与到那场思想的辩论中去,最终自己得出感悟。这种“引导式”的叙述方式,极大地调动了读者的主动性,使得原本可能晦涩难懂的理论体系,变得鲜活立体起来。我发现自己常常在夜深人静时,被书中的某个情节或某个观点牢牢抓住,久久不能放下,直到读完一个章节,才意识到窗外已泛起鱼肚白。这种引人入胜的叙事张力,是很多同类书籍难以企及的高度。
评分我是一个非常注重逻辑推导和论证严谨性的读者,这本书在这方面完全没有让我失望。作者在构建其核心论点时,展现出了惊人的体系性和结构美感。每一章的论点都像一块块精密切割的基石,它们层层递进,相互支撑,最终共同搭建起一座逻辑清晰、固若金汤的理论大厦。尤其欣赏作者对一些经典概念的溯源和辨析,他没有满足于通俗的解释,而是深入到词源学和不同历史阶段的语境中去考察,从而揭示出概念内涵的微妙变化和发展脉络。每当我对某个论点产生疑惑时,往后翻几页,总能找到作者基于前文铺垫的有力反驳或更深层次的阐释。这种精密的内部关联,让阅读过程充满了“解谜”的乐趣,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深厚的学养和严密的思维习惯。这不是简单的知识堆砌,而是一次完整的思维训练过程。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在我看来,达到了古典韵味与现代思辨的完美融合。它既有文言的凝练和古朴,读起来有一种穿越时空的庄重感,但又绝不至于晦涩难懂。作者巧妙地运用了现代汉语的表达方式来阐释那些跨越时代的思想内核,使得那些陈旧的哲学概念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在描述人物的性格侧面时,作者的笔触尤其细腻,寥寥数语便能勾勒出一个活生生的人物形象,让人能真切地感受到他们所处的时代压力和内心的挣扎。这种文学性的表达,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愉悦度,它让枯燥的理论学习变成了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我甚至会特意放慢速度,反复咀嚼那些优美的长句,品味其中蕴含的深意和节奏感,这对于一本严肃的学术著作来说,是相当难能可贵的品质。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触动,在于它成功地搭建了一座跨越时空的心灵桥梁。它不仅仅是在讲述一段历史,或是在梳理一套学说,更是在探讨人类在面对困境、探寻意义时,那些永恒不变的精神需求。通过作者的解读,我仿佛能听到那些遥远的声音在与我对话,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如何穿越漫长的岁月,依然能对当代人的困惑提供一种别样的视角和慰藉。阅读过程中,我经常会停下来,反思自己的处事态度和生命哲学,这种强烈的代入感和启发性,远超了我对一般非虚构类书籍的预期。它提供给我的不是现成的答案,而是一套更为强健的“精神工具箱”,让我有能力去面对和审视自己生活中的种种“不定性”。合上书本时,世界似乎并没有改变,但我的内在观看世界的方式,已经发生了深刻的位移。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内容比较少。包装没问题。
评分内容比较少。包装没问题。
评分内容比较少。包装没问题。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