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先贤的智慧唤醒心中沉睡的巨人
百家企业百万人共读,助你开启澎湃心之力
哈佛大学著名教授杜维明断言:21世纪将是王阳明的世纪。
阳明心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也是增强国人文化自信的切入点之一。阳明先生所倡导的“知行合一”“致良知”等理论,为当今社会的良性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心动力”。
随着社会对于阳明心学需求的增加,阳明教育研究院正心诚意,针对初习者的定位,从“立志”“担当”“知行合一”“去傲”“天地万物一体”等主题入手,编著了这本“知行合一传习读本”。本书特别选出阳明先生的重要文字,务必使读者能够浸润其中,近距离体验阳明先生的思想精华。其后的导读部分则突出了阳明心学的践行者对原文的感悟和解读,用以提升初学者的生命状态。
首都北京有个东风公园,东风公园有做四合院,这就是“致良知四合院”。致良知四合院是众多企业家学习阳明心学的地方,也是众多阳明心学爱好者的心灵家园。
2012年11月,28位企业经营者和管理者远赴贵州修文——明朝哲学家王阳明的龙场悟道之地,祭拜阳明先生,并成立了致良知学习小组。
2014年5月,致良知小组的50多位企业家联合发起,正式成立了“北京知行合一阳明教育研究院”,即致良知四合院。
2016年9月,致良知四合院与正和岛合作成立“正和岛阳明学院”,旨在广大企业家群体中推广阳明学,为企业家提供源源不断的心之力。
2016年10月,致良知四合院在贵阳的阳明大讲堂,成功举办了将近600名企业家参加的“首届企业家致良知论坛”。
2017年,在北京大学文东茅教授的倡导下,致良知四合院成立了“致良知涌泉学苑”,让更多的人受惠于良知教育。
致良知四合院成立的目的是,打造一个开放的学习和实践平台,践行阳明心学,传播阳明心学,让阳明心学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劲心动力。
导之以正,激扬其高远,这是致良知四合院的精神,也是中国圣贤文化的精髓。致良知是一种伟大的力量!
前言
1.教条示龙场诸生 / 2
2.寄诸用明书 / 16
3.送宗伯乔白岩序 / 24
4.与王纯甫书 / 34
5.寄希渊书 / 46
6.与黄诚甫书 / 54
7.示弟立志说 / 64
8.告谕浰头巢贼 / 76
9.寄杨邃庵阁老书 / 88
10.书正宪扇 / 98
11.答欧阳崇一书 / 108
12.答聂文蔚书 / 118
13.与黄宗贤书 / 132
14.徐爱录 / 142
附录 / 阳明先生赞 / 152
初翻阅时,我被书中那些精准而有力的措辞所吸引,几乎没有遇到任何模棱两可的表达。语言风格非常凝练,每一句话似乎都经过了反复的推敲和打磨,没有一句废话,这对于需要高效吸收信息的专业读者来说,简直是莫大的福音。我感觉作者在遣词造句上有着极高的自律性,仿佛在遵循某种严苛的工程规范来撰写文字,确保信息的传递路径最短、损耗最低。这种行文的效率感,本身就是一种对读者时间尊重的体现。我尤其留意到一些专业术语的首次出现时,都有非常规范的界定,这表明作者非常清楚读者的知识背景可能参差不齐,因此在保证专业深度的同时,也兼顾了新入门者的友好性,构建了一个稳固的学习阶梯。
评分我对于内容本身抱持着一种审慎的乐观态度,毕竟市面上关于“知行”的探讨汗牛充栋,真正能够跳脱出空泛说教、直达实践层面的作品却凤毛麟角。这本书的题目本身就带着一种强烈的行动导向性,让人好奇它究竟是如何将抽象的“知”与具体的“行”进行有机嫁接的。从章节标题的命名来看,似乎涵盖了从理论构建到实操落地的完整闭环,这种体系化的构建方式,比那些零散的经验分享要可靠得多。我期待它能提供一套可复制、可验证的方法论,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哲学思辨的层面。如果它能深入剖析实践中常见的“知行脱节”的症结所在,并给出切实可行的工具箱,那么这本书的价值将远远超过其定价。这种期待是建立在对出版机构专业背景的信任之上,希望能看到扎根于工业实践的深度洞察。
评分这本书的包装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简约中透着深邃的质感,让人在书店里一眼就能被吸引住。拿到手里掂了掂,分量感十足,显然印刷和装帧工艺都相当讲究,完全对得起它“工业出版”的名头。书脊的字体排列简洁有力,没有多余的装饰,传递出一种务实、认真的态度。内页的纸张选择也很有考量,触感温润,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刺眼或疲惫。我尤其欣赏封面设计中那种留白的处理,让人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找到了一丝宁静,仿佛在预示着这本书的内容也将是提纲挈领、直击要害的。整体而言,从视觉到触觉,这本书都在用一种无声的语言诉说着它的专业性和分量,让人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觉得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工艺品。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往往是衡量一本好书的重要标准,它暗示了作者和出版方在内容打磨上也必然投入了同等的匠心。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布局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字体的选择清晰易读,行距和字距的把控拿捏得恰到好处,即便是面对大段的理论阐述,眼睛也不会轻易迷失方向。更值得称道的是,它在关键概念的呈现上,运用了非常巧妙的视觉区分技巧,比如用不同深浅的底色块来突出核心定义,或者是在复杂流程图的绘制上,逻辑链条清晰到让人几乎不需要停下来反复揣摩就能理解其内在的运作机制。很多技术类的书籍,往往因为图文排版不佳而令人望而却步,但这本书却完美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它仿佛在用一种“可视化”的语言跟你对话,极大地降低了理解复杂知识的认知负荷。这种对阅读体验的深度优化,看得出编辑团队在校对和版式设计上倾注了大量的心血,确保了知识传递的效率和顺畅性,这点对于任何需要深入学习的读者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加分项。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细节中透露出一种工业美学,那种硬朗、不矫饰的气质,与书名中隐含的“实践精神”高度契合。我注意到封面的材质似乎采用了略带磨砂质感的覆膜,这种处理不仅提升了耐用性,也避免了廉价的光滑感,握在手中有一种踏实、厚重的感觉。而且,这种选择也暗示了本书内容可能偏向于严谨和结构化,而非轻薄的流行读物。我个人非常欣赏这种“重实质、轻浮华”的设计哲学,它避免了当下许多图书过度包装、内容空洞的弊病。当一本书的物理形态本身就在与读者进行“沟通”时,它就已经成功地建立了一种初步的信任关系,让人相信其内部承载的信息也是经过精心筛选和提炼的,绝非信手拈来之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