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新型農村閤作醫療製度從議程設置到政策基本定型的演進過程為案例,闡釋瞭中國社會政策過程的內部邏輯。基於中國政策過程的特點,本書構建瞭政策議程設置、政策框架構建和執行中的政策製定三個階段的政策過程模型,識彆瞭中國社會政策議程設置的科層、上書和協商三條路徑及其接力模式,刻畫瞭中央和地方政府在政策框架構建和方案細化中的互動機製和影響,據以揭示齣中國決策體係的開放性和彈性。該書為理解中國政策過程、建構中國特色的政策過程理論做齣瞭貢獻。
徐曉新,男,(1977— ),北京師範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教師,主要研究領域為政策過程、社會政策和國傢建構理論。近年來在《中國社會科學》、《中國行政管理》、The Lancet Respiratory Medicine等中英文期刊發錶學術論文20餘篇。先後獲清華大學工學學士(2000年)、管理學碩士(2003年)和北京師範大學管理學博士(2014年)。2017-2018學年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訪問學者。
破解中國轉型期公共政策製定過程,既是解讀中國改革的關鍵,也是難點所在。正因為如此,在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之際,徐曉新的新作《社會政策過程:新農閤中的央地互動》讓人眼前一亮。本書以新農閤政策裏的央地關係為例,剖析瞭中央、省及縣市在政策過程中的互動過程,構建瞭一個政策議程設置—政策框架構建—執行中的政策製定這樣一個三階段的政策過程模式,為我們認識中國轉型期公共政策提供瞭新的視角和解釋模型,是所有關注中國公共政策過程學者的必備之書。
——薛瀾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兼院長
中國的社會政策如何決策和實施?該書從觀察新農閤政策齣發,總結齣中國社會政策進入國傢議程設置的獨特路徑和通過試點進程在執行中完成政策製定的獨特方式,以及議程設置與執行中的政策製定的相互關係,這些都為中國社會政策學的研究開闢瞭學術新路。
——楊團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政策研究中心顧問
這是一本難得的研究中國社會政策過程的好書。在對新農閤政策從議程設置、政策框架構建到執行中的政策製定這三階段的係統考察中,作者迴答瞭在中國場域下,這一跨部門社會政策的機會窗口是如何打開的,以及決策場域中各主體的互動及其影響等問題。基於此,作者對中國的社會政策過程提齣瞭係列創見,從而為豐富社會政策的中國經驗做齣瞭貢獻。
——張秀蘭 北京師範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教授
目 錄
前言(1)
第一章 值得關注的中國社會政策過程(1)
一 研究問題的提齣(2)
二 核心概念界定(9)
三 文獻迴顧(15)
四 本章小結(44)
第二章 研究設計:理論視角、框架與研究方法(45)
一 理論視角:社會建構主義(45)
二 研究框架設計(52)
三 研究方法與資料收集(61)
四 本章小結(63)
第三章 中國農村閤作醫療體係演進概覽(65)
一 傳統農閤體係的興起、衰落與重建努力(65)
二 新農閤體係發展概覽(74)
三 新農閤政策演進過程(75)
四 本章小結(81)
第四章 政策議程設置:結構、過程與路徑(82)
一 超越多源流:構建基於係統分析思想的議程設置框架(83)
二 政策源頭:傳統農閤解體以來中國農村衛生睏境(86)
三 對農村健康保障政策方案的探索和倡導(91)
四 科層路徑:跨部門政策議程設置的共識睏境(100)
五 上書最高決策層(104)
六 高層座談會“直諫” (106)
七 本章小結(108)
第五章 政策框架構建與執行中的政策製定:中央層麵的觀察(121)
一 中央政策框架的構建與閤法化(121)
二 新農閤政策演進的環境分析:換屆、非典與執政理念轉變(128)
三 中央層麵的政策製定和執行機構建設(131)
四 中央推動政策執行的主要政策工具(138)
五 本章小結(145)
第六章 政策框架構建與執行中的政策製定:地方層麵的觀察(155)
一 基於中央文件精神的省級政策框架製定(155)
二 省級政策的製定主體分析(157)
三 試點工作初期的政策製定:省衛生廳直接指導和參與試點縣方案設計(160)
四 重心逐步轉嚮宏觀管理:擴大試點中省衛生廳的角色轉變(164)
五 政策過程中的政策工具(167)
六 縣級新農閤政策議程設置(173)
七 縣級政策框架的製定(176)
八 縣級政策的執行(177)
九 政策過程中省市縣三級政府的閤作與衝突(182)
十 本章小結(184)
第七章 結論和討論(189)
一 研究結論(189)
二 進一步的研究問題(197)
參考文獻(199)
後記(235)
這次讀到一本關於“社會政策過程”的書,雖然書名聚焦於“新農閤中的央地互動”,但作為一名對社會治理和政策製定過程普遍感興趣的讀者,我更關注的是其中探討的宏觀框架和方法論。書的開篇便深入淺齣地闡述瞭社會政策的生成、執行與評估的完整鏈條,並詳細剖析瞭不同政策理論流派(如理性選擇、路徑依賴、製度主義等)在理解政策演進過程中的適用性與局限性。尤其是作者對於“政策過程”這一概念的界定,超越瞭單純的綫性模型,強調瞭其多主體參與、多因素博弈、動態演化以及反饋循環的復雜性,這讓我對政策研究有瞭更為深刻的認識。書中對“央地互動”的案例分析,雖然是新農閤,但其背後所揭示的中央與地方在政策目標、資源分配、信息不對稱、利益訴求等方麵的張力,對於理解其他領域的政府間關係也具有極強的藉鑒意義。例如,作者在分析中央政策指令如何被地方政府根據自身情況進行“本土化”改造時,所采用的案例研究方法,詳略得當,既有宏觀製度背景的勾勒,也有微觀執行細節的描摹,讓理論分析落到瞭實處。讀完第一部分,我便對如何係統性地梳理和分析一項社會政策的形成與運行有瞭更清晰的思路,這對於我未來在其他社會科學領域的研究都將大有裨益。
評分這本書給我的最大觸動在於,它不僅僅是在講述一個新農閤政策如何從中央傳達到地方,而是深入挖掘瞭政策在實際運行中,權力、利益、信息和觀念是如何相互交織,共同塑造瞭最終的政策形態。作者對於“央地互動”的分析,采取瞭一種“穿透式”的視角,不再將中央和地方視為兩個獨立的、靜態的行動者,而是將其置於一個動態的、相互依存的權力結構中。書中詳細描述瞭中央政府如何通過政策工具(如財政轉移支付、考核評估機製、政策指導性文件等)來影響地方行為,同時,也揭示瞭地方政府如何利用其信息優勢、執行自主權以及對地方民意的感知,來對中央政策進行博弈和調整。我尤其欣賞書中關於“政策閤法性”的探討,它不僅僅關注政策的效率和公平性,更關注政策如何在不同層級、不同利益群體中獲得認同和支持。新農閤作為一個事關億萬農民切身利益的政策,其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它能否在基層獲得廣泛的接受度。作者通過對地方政府如何動員社會力量、構建溝通渠道、迴應農民關切的細膩描寫,展現瞭政策閤法性建構的復雜性和重要性。這種對政策實踐中“軟性”因素的關注,讓這本書讀起來非常有現實感,也讓我對中國式的政策製定和執行模式有瞭更深的理解。
評分作為一名對政策的實際運作充滿好奇的讀者,這本書為我提供瞭一個絕佳的“內部視角”。作者並非僅僅從宏觀層麵概括央地互動,而是深入到政策製定的具體環節,描繪瞭中央政策是如何被翻譯、解釋、適應乃至變形,最終落地到地方層麵的。書中的案例分析,尤其是對地方政府官員在麵對中央政策時所麵臨的壓力、權衡和策略,刻畫得栩栩如生。例如,作者在描述地方政府如何平衡中央的政策要求與地方的經濟發展目標時,所呈現的“雙重忠誠”睏境,讓我看到瞭政策執行者們並非簡單的“螺絲釘”,而是有自己考量和行動邏輯的復雜主體。同時,書中對政策執行過程中可能齣現的“尋租”行為、利益集團的介入等問題,也進行瞭坦誠的討論,這讓整本書的內容顯得尤為真實和深刻。我特彆欣賞作者對於“政策學習”的探討,即中央和地方政府如何在政策執行過程中,通過信息反饋和經驗總結,不斷調整和完善政策。這種對政策“迭代”過程的關注,讓我認識到社會政策的製定並非一蹴而就,而是一個持續改進、不斷適應社會需求的過程。
評分這本書的理論深度和案例分析相結閤的模式,讓我印象深刻。作者在探討新農閤的央地互動時,並沒有簡單地停留在現象的描述,而是援引瞭豐富的社會學、政治學和經濟學理論來解釋這些現象背後的邏輯。例如,在分析中央與地方之間信息不對稱的問題時,作者引入瞭“委托-代理理論”和“信息經濟學”的觀點,詳細闡述瞭中央政府如何麵對地方政府在執行過程中可能産生的“道德風險”和“逆嚮選擇”。同時,作者也並沒有迴避製度環境的作用,他詳細梳理瞭中國特殊的財政分權、政治激勵以及文化傳統如何共同塑造瞭央地互動的具體路徑。我尤其被書中關於“政策工具箱”的討論所吸引,作者列舉瞭中央政府可以使用的多種政策工具,並分析瞭不同工具在不同情境下的適用性和可能産生的 unintended consequences。書中對新農閤實踐中齣現的各種具體問題,如“搭便車”現象、地方保護主義、政策執行的“碎片化”等,都進行瞭深入的剖析,並嘗試從央地互動的角度給齣解釋。這種結閤瞭理論高度和實踐深度的研究,讓我不僅學到瞭關於新農閤的知識,更重要的是,掌握瞭一套分析其他社會政策問題的分析工具。
評分這本書最令我驚嘆之處在於其對“製度慣性”和“政策路徑依賴”的深刻洞察。作者在新農閤的央地互動分析中,不僅僅關注短期內的政策博弈,更將目光投嚮瞭曆史的縱深。書中詳細闡述瞭過去在中國農村醫療保障製度的演變過程中,所形成的各種製度安排、利益格局和觀念慣性,是如何在當前新農閤的政策製定與執行中,繼續發揮著重要作用。例如,作者通過對不同時期農村閤作醫療模式的梳理,揭示瞭為什麼某些政策設計在當下會麵臨阻力,或者為什麼某些地方政府會傾嚮於選擇特定的執行方式。這種從曆史維度來審視當下政策問題的研究視角,讓我對政策的“生命力”有瞭更深的理解。同時,書中對“政策閤法性”在央地互動中的角色,也進行瞭深入探討,即不同層級的政府如何通過各種方式來爭取政策的閤法性和民意支持。作者通過豐富的案例,生動地展現瞭政策的推行並非僅僅是技術層麵的問題,更是涉及權力、認同和價值觀念的復雜博弈。讀完此書,我對中國社會政策的演進邏輯,以及在轉型時期,中央與地方政府之間錯綜復雜的關係,有瞭更為全麵和深刻的認識。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