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内容包含了作者以及课题组近年来的研究成果,内容具有很大的连续性和系统性。
本书将城市排污河道作为城市生态复合系统的子系统,通过水质试验监测确定主要控制的氮、磷营养盐和有机污染物排放强度、时空分布特征及污染水平,解析氮、磷营养盐和有机污染物的污染情况,提出氮磷营养盐和有机污染物的控制方法与途径,以及区域内主要污染物减排限排途径调控策略。本书还对城市排污河道及重点污染源附近沉积物中重金属、有机质的污染状况进行全面分析评价,并针对排污河道疏浚底泥,进行了多种生物修复技术的对比实验研究,最终提出适合该排污河道复合污染沉积物的生物修复技术。
本书适合于环境工程、环境科学、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和城市规划等相关专业的高校师生、科研人员阅读参考,对城市河湖水生态系统建设和水环境管理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对拓宽视野、丰富知识结构、培养具有跨学科或专业交叉渗透知识结构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
李亚男,太原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环境生物修复技术,参与多项科研项目,包括国家基础研究计划973-06专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山西省留学回国人员择优基金项目等,主讲《城市水生态》课程。
第1章 绪论 001
1.1城市河流污染001
1.1.1我国城市河流水环境现状及趋势001
1.1.2城市河流水体污染来源002
1.1.3城市河流水体污染物004
1.1.4主要研究方法及研究现状005
1.2城市河流底泥污染修复技术010
1.3生物修复技术012
1.3.1植物修复技术及研究现状012
1.3.2植物修复辅助措施及研究现状014
1.3.3厌氧微生物修复技术及研究现状017
第2章 南排污河的水环境现状及水质评价 020
2.1南排污河概况020
2.1.1南排污河现状020
2.1.2南排污河面临的主要问题020
2.1.3主要污染源分析021
2.2水质监测资料024
2.2.1采样区域和样品采集024
2.2.2样品分析025
2.3水质监测结果027
2.3.1数据统计方法027
2.3.2排污河污染物的时空分布特征028
2.4南排污河水质评价032
2.4.1水质评价标准的确定032
2.4.2水质评价方法的选择033
2.4.3改进的主成分分析法的水质评价结果038
2.4.4与其他评价方法的比较042
2.5水中污染物间的相关关系分析044
2.5.1相关关系分析044
2.5.2水中污染物间的相关关系分析045
2.6南排污河水污染控制方法045
2.7本章小结046
第3章 北排污河的水环境现状及水质评价 048
3.1北排污河概况048
3.1.1北排污河现状048
3.1.2主要污染源分析048
3.2水质监测资料050
3.2.1采样区域和样品采集050
3.2.2样品分析051
3.3水质监测结果052
3.3.1数据统计方法052
3.3.2排污河污染物的时空分布特征052
3.4北排污河水质评价056
3.4.1水质评价标准的确定056
3.4.2改进的主成分分析法的水质评价结果057
3.4.3与其他评价方法的比较062
3.4.4两种评价方法的比较064
3.5水中污染物间的相关关系分析064
3.5.1线性相关与回归分析064
3.5.2一元多重回归模型065
3.5.3水中污染物间的相关关系分析065
3.6北排污河水污染控制方法070
3.7本章小结070
第4章 南排污河沉积物中污染物风险及生物有效性 072
4.1材料与方法072
4.1.1采样区域和样品采集072
4.1.2样品分析73
4.1.3沉积物污染评价方法075
4.2河道沉积物污染状况分析077
4.2.1重金属累积水平077
4.2.2重金属毒性水平079
4.2.3重金属的形态分布及有效性079
4.2.4重金属与其他污染物的相关性081
4.3重点污染源污染特征分析082
4.3.1剖面分布082
4.3.2化学形态分析083
4.4本章小结085
第5章 重金属有机物复合污染沉积物异位生物修复技术 087
5.1试验材料088
5.1.1供试沉积物088
5.1.2植株的选择088
5.1.3供试微生物菌群089
5.2试验方法089
5.2.1盆栽试验089
5.2.2样品分析090
5.3结果与讨论091
5.3.1沉积物变化091
5.3.2植物对重金属的吸收和累积112
5.4本章小结119
第6章 有机污染物的厌氧微生物修复技术 121
6.1甲苯和苯甲酸厌氧代谢121
6.1.1代谢路径121
6.1.2bamA在环境中的应用和研究方法124
6.2材料与方法125
6.2.1甲苯和苯甲酸降解富集菌液的建立125
6.2.2样品采集和化学分析126
6.2.3DNA的提取126
6.2.416Sr RNA基因分析126
6.2.5bamA基因分析127
6.3结果与讨论128
6.3.1富集菌液观察128
6.3.2微生物菌群结构分析129
6.3.3bamA基因多样性分析131
6.3.4讨论136
6.4本章小结137
参考文献 139��
河流是城市生态复合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经济及城市建设的发展,城市河道空间及其结构被大规模、广泛地人工改造,改变了城市河流系统的自然连通性、生态多样性,影响了水体的水环境自净能力,导致城市河湖功能日益萎缩。尤其是随着入河污染物的增加,一些城市河流变为城市的排污河道,致使城市河流水质污染,城市水环境不断恶化,城市河湖水生态系统日益退化,进而影响了城市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当今全球性的生态环境问题。为了实现城市河湖水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以及城市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城市河湖水生态系统修复成为目前我国城市水环境综合治理的重要内容。
本书将城市排污河道作为城市生态复合系统的子系统,也作为渤海湾污染的重要陆源污染源,一方面从排污河道水体入手,通过一年三期的水质试验监测,确定主要控制的氮、磷营养盐和有机污染物排放强度、时空分布特征及污染水平,结合区域优先控制污染物清单和重点污染源以及现场和历史资料调研,解析氮、磷营养盐和有机污染物的污染情况,同时提出一些具体的、针对性的氮磷营养盐和有机污染物的控制方法与途径,以及区域内主要污染物减排限排途径调控策略。另一方面从排污河道沉积物入手,对城市排污河道及重点污染源附近底泥中重金属、有机质的污染状况进行全面分析评价;并针对排污河道疏浚底泥,进行了多种生物修复技术的对比试验研究,最终提出适合该排污河道复合污染沉积物的生物修复技术。
本书内容包含了笔者以及课题组近年来的研究成果,内容具有连续性和系统性。这些研究工作先后得到了焦化污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复(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编号2015021119)、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苯酚降解功能菌株的代谢特性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编号51408396)、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菌脱氮同时降解苯酚机制研究(山西省高等学校科技创新项目,编号2016146)、Diaphorobacter细菌基于关键酶基因的同步硝化反硝化机制研究(山西省回国留学人员科研资助项目,编号2016.034)、菠菜对农田土壤中镉的吸收及对食物链上段人类的潜在危险(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编号2017B030314092)的支持。此外,在本书编写的过程中,受到了岳秀萍博士、王国英博士、马小丽博士、王孝维博士、刘吉明博士、周爱娟博士、汪素芳博士、赵博玮博士的帮助,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也要感谢研究生王艺霏、王建伟、刘瑾、付婧怡、段志辉、栗婧、张静、陶艳对书稿的校核。
本书对城市河湖水生态系统建设和水环境管理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以期为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环境科学和城市规划等相关专业的相关工程技术人员、科研人员以及管理人员提供支持。
李亚男
2017年12月
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视角,它并非是简单地罗列技术名词,而是将城市排污河水环境的复杂性娓娓道来。我一直以为,治理污染无非就是加药、曝气,再不济就是挖泥清淤,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更深层次的问题。它详细剖析了城市化进程对河流生态系统造成的压力,从工业废水的化学成分分析,到生活污水中富含的营养盐对藻类爆发的影响,再到雨水径流带来的地表污染物。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不仅仅是指出问题,而是深入探讨了这些问题是如何相互关联、相互加剧的。例如,它会详细讲解在某个特定区域,由于地形和城市布局的影响,污染物更容易集聚,进而导致底栖生物种群的急剧减少,这种连锁反应的描述,让我对河流的健康状况有了更直观的理解。它让我意识到,治理并不仅仅是“清洁”河水,更是一场复杂的生态系统重建。书中对不同类型污染物的溯源分析,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让我明白要解决问题,首先要找准根源,而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这种对问题的细致解剖,让我对“环境”二字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它不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由无数具体因素交织而成的动态系统。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直观的感受是,它真的把“排污河水”这件事的复杂性给“掰开了揉碎了”讲清楚了。我以前总觉得,河水脏了,就该处理。但这本书让我明白,这个“脏”字背后,隐藏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会从源头上分析,这个城市的工业到底排放了什么?生活污水又带来了哪些“惊喜”?雨水冲刷下来的又是什么?然后,这些污染物到了河里,又会发生什么?是堆积在河底,还是被微生物消耗,抑或是随着水流扩散?书中对化学指标的解读,不再是枯燥的数字,而是与实际的水体变化联系起来,让我能理解为什么某些河段会散发出刺鼻的气味,为什么会有厚厚的淤泥。它还深入探讨了这些污染物对河流生态系统的长期影响,比如,重金属的富集、有毒物质的累积,这些都会对水生生物造成毁灭性的打击。书中对于水体动力学和污染物迁移扩散的阐述,也让我明白,治理一个点,并不意味着整个河流就干净了,污染物可能会在其他地方聚集,形成新的问题。这种对河流“生命体征”的全方位解析,让我对“河水环境”有了更系统、更立体的认知。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对于“生物修复”这个词,不再停留在字面意思的理解,而是体会到了它背后蕴含的智慧和潜力。书中不仅仅是介绍了各种微生物或者植物的名字,而是深入地解释了它们是如何工作的。比如,某些微生物如何分解复杂的有机污染物,将其转化为无害的物质;植物又是如何通过根系吸收水中的重金属,或者通过叶片释放氧气,改善水体环境。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还提到了“生态工程”的概念,将各种生物修复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协同作用的整体。它不再是单一的技术应用,而是对整个生态系统的“因势利导”。书中对于不同生物修复技术的适用范围、优缺点以及在实际应用中可能遇到的挑战,都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它也强调了“因地制宜”的重要性,不同的河流水质、污染类型,需要采取不同的修复策略。这种细致的分析,让我看到了生物修复技术的成熟度和其在环境保护中的重要地位。它不再是一个“听起来很美”的概念,而是真正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手段。
评分我曾以为“生物修复”听起来像是科幻小说里的情节,但读完这本书,我对这个概念有了颠覆性的认识。它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理论,而是充满了现实应用的可能性。书中对不同微生物群落(例如,厌氧菌、好氧菌、硝化菌、反硝化菌等)在降解有机物、去除氮磷等营养盐方面的作用,进行了细致入微的阐述。我尤其被书中关于“植物修复”的章节所吸引,它详细介绍了各种水生植物(如芦苇、香蒲、浮萍等)是如何通过吸收、转化、吸附等方式来净化水质的。书中还列举了许多实际案例,例如,某个城市如何利用人工湿地系统,成功地将工业废水的氮磷含量降低到国家标准以下,这让我看到了生物修复技术在实际工程中的巨大潜力。它不再是简单地“种几棵草”,而是通过对生态系统的精妙设计和对生物功能的深入理解,来实现对污染物的有效控制。书中对于不同修复技术(如,微生物修复、植物修复、生物膜法等)的优缺点分析,也为我提供了更全面的技术视野,让我能够根据不同的水质状况和污染类型,选择最适合的生物修复方案。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阐述方式,让生物修复技术不再显得神秘,而是变得触手可及。
评分这本书在解读城市排污河水环境问题时,给我带来了全新的思考维度。它不仅仅关注水体本身的污染程度,而是将整个城市系统置于一个宏大的视角下进行审视。它会详细分析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如何影响了地表径流,进而将污染物带入河流。书中对城市水文循环的解析,让我明白了为什么在降雨量大的时候,河水的污染程度会急剧升高。更重要的是,它强调了“源头控制”的重要性,指出只有从城市规划、工业生产、生活污水处理等各个环节入手,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排污河水的问题。书中对于一些创新性的治理理念的介绍,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比如,如何利用雨水花园、绿色屋顶等措施来减少雨水径流带来的污染。它让我意识到,治理河水环境,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问题,更涉及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居民的生活方式。这种从宏观到微观,从理论到实践的全面阐述,让我对城市排污河水治理的复杂性和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