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看透现代人内心世界的心理学著作,它是一面镜子,每个人都会在书中发现自己的内心冲突:
为什么缺少安全感?
为什么总是想要逃避?
为什么会心累?
为什么感到活着很麻烦?
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
为什么道理都懂却做不到?
为什么感到孤单却不想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
……
日本知名心理专家、精神科医生、作家冈田尊司,在几十年的临床治疗和调查研究中,为无数年轻人解决了情绪问题和精神危机。这本书从各种各样的人生中总结经验,用地道的心理学解读不安的精神状态背后的心理成因,教你如何认识自我,接纳自我,修复自我,找到与他人、外界相处的勇气,以及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日本超人气心理学家冈田尊司又一力作《把不安当作朋友:如何直面我们内心的冲突》。
继《奇葩心理学》《怪癖心理学》后,教你走出回避型人格的困境。
解读隐藏的心理真相:不安、孤独、逃避、自我放弃……
接纳并活出内在自我,这本书将带你重建生活信心。
逃避从来不是救赎,我们所能做的是与自己和解。
冈田尊司
日本知名心理学家、精神科医生、医学博士、作家。
1960年出生于香川县。就读于东京大学哲学系和京都大学医学部,毕业后在京都大学研究生院的高等脑科科研组神经生物学研究室以及脑病态生理学科研组神经医学研究室从事研究工作。现就职于京都医疗少年院。作为临床心理医生,担任人格障碍治疗的一线工作,为年轻人解决精神上遇到的危机。为了对自己进行“心理锤炼”,他还以小笠原慧为笔名从事小说创作,作品曾荣获第二十届横沟正史奖。
前 言
第一章 活着尽是麻烦事
与他人见面很麻烦
让自己努力很麻烦
被期待很麻烦
把竖着的东西放倒很麻烦
去学校上学很麻烦
做决定很麻烦
走上社会很麻烦
恋爱很麻烦
成家养育孩子很麻烦
依赖别人很麻烦
活着很麻烦
第二章 何谓“回避型人格障碍”
“感觉麻烦”的本质是什么?
回避型人格障碍的诊断基准
对他人的批评或拒绝很敏感
恐于构建亲密的关系
即使是亲密的关系,也不愿意袒露自己的内心
过分在意周围人的目光和他人的评价
自己不可能被他人喜欢
较低的自我评价,觉得自己是毫无长处的人
对实现目标或新的挑战,抱以消极的态度
类精神分裂型人格
只担心坏事的发生及其可能性
不会主动想要与人打交道
从生活中获得的快感很稀薄
回避亲密关系或两性关系
面对争执和没有逃避余地的环境会很有压力
本质性的病理就是想回避受伤害
村上春树表现出的回避型人格
与社交恐惧症的关系
与自闭症谱系障碍的关系
第三章 回避型人格与回避型依恋
婴儿时期不会“感觉麻烦”?
“感觉麻烦”的根源
维持“羁绊”、生存的结构
回避型的生存策略
“回避型人格”与“回避型依恋”的异同点
“回避型人格”与“恐惧·回避型依恋”
回避纠纷的“回避型依恋”、进退两难的“回避型人格”
回避型依恋产生的原因
没人照顾的孩子
佛教中对“依恋的舍弃”
后天的培养胜过遗传因子
感觉与他人接触不愉快的理由
与母亲关系淡薄带来的问题
过早的自立也要注意
支配与强迫会催生出另一种回避型
……
第四章 “不想受伤害”的性格是如何形成的
第五章 “回避型”越来越明显的现代人——是适应还是进化
第六章 与“回避型”的人和谐相处的方法
第七章 让“回避型”得以缓解的生活方式
第八章 不再羞耻和害怕,让自己自由生活的方法
后 记
“感觉麻烦”的本质是什么?
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麻烦”。一些在普通人看来并不是很严重的事情,对于“感觉麻烦的人”来说,却可能会让其产生负担感,严重时甚至会因此想要结束自己的生命。
如果这类人只占极少数的话,还可以将其归咎于当事者自身的问题,但是如果这类“感觉麻烦的人”的数量达到了几十万,几百万甚至几千万,恐怕就不能再简单地说是因为懒惰或者没有干劲导致的了吧。
这种“感觉麻烦”的状态,在精神医学上很可能会被诊断为是一种“抑郁”。但实际上,通过与这类人的接触我们可以发现,虽然他们也会有不想去上班上学、情绪低落、寝食难安等表现,但是“感觉麻烦”的心理是要先于这些产生的,也就是说,大部分人在变得抑郁之前,是先会有“感觉麻烦”的想法。他们为了逃避麻烦的事情,结果却使事态变得更糟,最后被逼走投无路,才表现出接近“抑郁”的状态。
顺便说一下,性格忧郁的人往往更容易患上抑郁症,如做事认真、诚实、责任感强、从不偷工减料的这类人,可以说这和天天把“麻烦”挂在嘴边的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此外,还有一些表现为“间歇性抑郁”的人,大多原本也是很开朗的、在社交场合十分活跃的人,而这与常年“感觉麻烦”的一类人,也是有着本质上的不同。
这么看来,将问题归咎于“抑郁”的状态,也只能算是捕风捉影而已。
既然不能被当作是抑郁症,那么这种对凡事都“感觉麻烦”的表现,又是因何而起的呢?而且,这种状态还会一直慢性持续着不被人所察觉。
·显在的三个因素
在我常接触的这类人群中,能明显地感觉到以下三个因素的存在。
其一,这类人渴望能成为一个完美理想化的人,或者是过上一种轰轰烈烈的人生,一旦现实中呈现出的是一种不完美的自己或者平凡的人生,就容易产生“活着没有价值”的想法。基于这种追求完美的想法,感觉自己也必须是足够特别的人才行,这种被称为“自恋型”。也就是说,在这种强烈自恋的状态下,一旦现实不如其意,就会觉得一切都了无意义,非常的麻烦。认为自己空有一身才华却总是碌碌无为。因为其设定的目标过高,所以反而无法满足于平凡普通的生活状态。除了轰轰烈烈的事情外,其他都是让人感觉麻烦的事情。
其二,就是对于生存以及自己的存在这件事,没有找到任何的意义和价值,往往会陷入虚无或绝望之中。否定自己,觉得所有人都不会爱自己,甚至会做出一些自残的行为,这种被称为“边缘型”。在这种边缘化的强烈想法下,即使有能力、有机遇去取得成功,但仍然无法改变在他内心中空虚感的产生,最终还是会觉得所有的事情都很麻烦。
上述的“自恋型”与“边缘型”都属于非常现代的问题,但还有一种情况也是在迅速增加的。那就是“想要从生活的痛苦与麻烦中逃离”的这种心理,更直白些说就是,这种“感觉麻烦”是一种心理上的病态。想要从人世间的烦恼中逃离,想要回避现实中的问题,这被称为“回避型”。目前对于“自恋型”和“边缘型”的研究有很多,但是学者
们对于“回避型”问题的了解还不够充分。
虽然说感觉活着十分的麻烦,但是也没有严重到走投无路想要去死的地步,所以就只是一直维持着一种“好死不如赖活着”的生活方式。实际上,这样的人正变得越来越多。那么与这种状态关联最深的,应该还是“回避型”的问题。本书讨论的中心也正是由这种“回避型”问题所导致的“回避型人格障碍”。
回避型人格障碍的特征,就是缺乏自信、害怕被别人轻视,所以会对于一切与社会有关的事情或者是与别人建立亲密的人际关系等,都采取回避的态度。
前言
曾经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我会觉得生活是一件非常麻烦的事情。这个所谓“相当长的时
间”,说得更具体些,应该有十年以上了吧。不,也许有二十多年,甚至某种程度上来
说,一直持续到今天也说不准呢。不过,现在这种感觉已经淡化了许多。最开始有这种
感觉,还是高中的后半期,大学时期则达到了顶峰,一直到快三十岁开始工作时,仍然
有这种感觉。差不多快三十五岁时,这种情况才开始有所好转。
虽然当初我放弃文学部的哲学专业,转而进入医学部学习,但是这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
我的这种“麻烦的感觉”,连去听课的次数也只是维持在必要的最少限度而已。至今我
仍记得,医学部一年级时,我住在京都大学后面的吉田山。更准确地说,是当时吉田山
上有一座名为“真如堂”的寺院,那里的红叶特别好看,而我则寄宿在其后的民宅里。
当时的房租非常便宜,只需要一万日元。从山坡上走下来的途中,会经过一处叫作“吉
田山庄”的地方,那里有着很气派的大门,还有非常漂亮且宽敞的庭院,是一家非常高
级的日式旅馆,常常会有黑色的轿车运送客人至此。据说当时在那里吃一顿饭要花费好
几万日元,而我每天的伙食费还不到一千日元。
曾经有朋友特意来我寄宿的地方看我。因为我总是蜗居在那里不去上课,他担心我可能
连考试这件事都不知道,所以特地过来通知我。实际上,我当时确实不知道有考试。不
过,当他看到我不慌不忙的样子后,也只能苦笑着说“冈田君,你肯定能长寿”,后来
他非常热心地告诉我可能会出题的考试要点,临走时还特意嘱咐我只要把这些内容掌握
了,考试就没问题了。
但是,即使我知道了会有考试,即使朋友特地前来告诉我考试的要点甚至是问题的答案
,我却仍然不想学习。就那样恍恍惚惚地度日,或是去做别的事情。极力让自己不去想
考试的事,就这样直到夜晚来临了,我觉得反正就这样了,于是又一觉睡到天亮。当时
想着肯定要挂科的,现在再去手忙脚乱地复习也不是办法,所以就啥也没做地一直躺着。差不多到
离考试开始还有一个多小时的时候,我才急急忙忙地起床, 把朋友给我的讲义大概地扫
一眼。看看表,好像时间还来得及,这时才想着尽可能地多记住一些内容,也就是说直
到最后关头,我才改变了想法,针对考试开始准备复习。当我骑着自行车从山坡上长驱
直下往学校赶时,还在后悔要是早一点去做就好了。真的是不到火烧屁股,就不会去行
动啊。
为什么会那样的暮气沉沉呢?总是要逃避应该做的事情,明明什么事都没做却感觉非常
的疲惫,我想还是因为当时觉得做什么事情都很“麻烦”吧。而我现在的工作就是每天
面对和那时的我有着相同状态的人,为他们加油打气,想想还真是不可思议的巧合机缘
啊,不过我也确实能够理解这些人的心境。
当时,我为了挣生活费不得不去打工,即便那样仍然让我感觉“麻烦”,但也是没有办
法的事。为了生存就要吃饭。要吃饭就得劳动。但是,这个过程也是充满了麻烦与痛苦
。所以会觉得,生存这件事本身就是麻烦和痛苦的。
当时我常常幻想的一件事,就是有朝一日能像牛马一样以食草为生。大家也许都知道,
人体内无法分泌出可分解植物细胞壁纤维素的酶,所以即使把草吃下去,也消化不了。
最多也就是会闹肚子而已。假如我们的唾液或者胃液中,含有能分解纤维素的酶的话,
当我们感觉饿时,只需要吃下树叶和杂草,就能填饱肚子了。当然,随便吃别人家院子
里的树叶可能也会被骂吧,可要是野生的那些杂草什么的,相信就没有人会抱怨了。这
样一来,我们就从麻烦事中解放出来啦。不过话又说回来了,真要是那样的话,一天中
除了草啥也不吃,很容易导致身体营养不良,而且大便与屁的量也会变多,导致肠子变
得很长,说不定又会引起什么麻烦的情况。
我幻想的另一件事情,要更加现实一些。虽然也不是简简单单就能实现的,但至少比起
上面这件事来,并不是完全没有实现的可能性。那就是,通过写小说一举成名,然后过
上靠版税生活的日子。这样的话,即使不劳动也能活得很好。相信本书的读者中,肯定
曾经也有和我一样想法的人吧。说起来非常的不好意思,那时的我真的是很认真地在想
这件事。甚至可以说,把这当成了那时唯一的生存希望呢。
获得小说的新人奖,拿到一大笔奖金,然后向每天对我板着脸、还时不时故意刁难我的
雇主说“我要专心写小说,所以就不在你这儿干了”,我不止一次地幻想着这一天的到
来。
可现实情况是这一天终究还是没有实现,我依然每天要看着雇主的脸色,担心会不会被
他炒鱿鱼,提心吊胆地度日。那时我构思创作过一部小说叫《时间经纪人》,故事情节
就是诞生自我头脑中的幻想。讲的是某个不想工作的青年,有一天遇到了专门买时间的
“时间经纪人”,然后向其出售时间的故事。“时间经纪人”并不要求以工作这种“野蛮”的行为
作代价,而是纯粹地只购买时间。不需要做麻烦痛苦的工作,可以只用时间换金钱的故
事设定,可能就源自我当时想要逃避现实的想法吧。
而且,出售时间的方式也有区别,既可以出售“现在的时间”,也可以出售“未来的时
间”。开始时,主人公还只是满足于出售“现在的时间”,但随着对金钱的欲望越来越
无法满足,终于也开始出售“未来的时间”……整个故事差不多就是这样。因为我想成
为小说家的梦想一直没有实现,所以这部作品也一直没有机会被发表。不过,当时的我确实很认真地
想以这部小说出道,从而将自己从麻烦的工作中解放出来呢。
讽刺的是,当我从某种程度上摆脱了原先那种“极力想逃避麻烦、逃避生活”的想法后
,我终于可以写书和发表自己的作品了。越是想逃避麻烦,就越是逃避不了,反倒是通
过一点点地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让原本感觉麻烦的事情,变得不再麻烦,各种机会也
随之而来了。这不仅限于我自己,相信很多经历过这些的人都有这种感觉吧。
话虽这么说,但是突然一下子勉强自己改变现有的生活方式,也是不可能有效果的。我
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个性甚至生活背景,所以适合每个人的生活方式也是各不相
同的。只有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才能最大程度地激发出自己的潜能。从这个
意义上来说,到底什么才是好的生活方式,并不能一概而论,也不可能通过与他人的对
比来做出判断,关键还是在于适不适合自己。所以,我们要了解自己的特点,思考对自
己来说什么才是最自然的生活方式。
现在,不仅仅是年轻人,甚至有很多成年人,也无法从“麻烦的感觉”中摆脱出来。关
于这一点,我将在第五章中进行详细的解说,不过统计数据显示这样的人确实是越来越
多了。那么,这种“麻烦的感觉”到底是什么呢?怎样才能改善和克服这一问题呢?
本书将通过大量的临床案例和具体事例,从各种各样的人生中总结经验,并结合精神病
学、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在介绍前人的智慧和最新方法的同时,思考如何摆脱“麻烦的
感觉”和“回避型人格”,并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书中所提及的普通人的临床案例与事例,都是基于真实的案例改写的,
与特定的个案并无关联。另外,有关伟人、名人的案例描述,则取材于其自传或他人所
著的传记等公开发表的资料。
在我拿到这本书之前,我总是感觉自己像一个被困在牢笼里的囚犯,而“不安”就是那扇紧锁的大门。 无论是面对工作上的挑战,还是人际交往中的互动,我总是会不自觉地缩手缩脚,害怕出错,害怕失败。 “把不安当作朋友”这个书名,听起来像是一种美好的愿望,但真的能实现吗? 这是我当时最大的疑问。 读了这本书,我才发现,原来我一直以来都在用一种错误的方式与我的“不安”作战。 作者在书中对“回避性人格障碍”的解读,简直是打开了我内心深处的一扇窗。 我终于明白,为什么我总是习惯性地回避冲突,为什么我总是难以拒绝别人的要求,为什么我总是觉得自己不够好。 这些行为,并非出于懒惰或懦弱,而是源于对被抛弃、被排斥的深深恐惧。 这种理解,让我对自己不再那么苛责,而是开始尝试去“拥抱”那个时刻警惕、时刻担忧的自己。 书中提供的方法,非常注重“循序渐进”。 她并没有要求我立刻变得“无所畏惧”,而是鼓励我从一些微小的改变开始。 比如,她建议我尝试去识别那些让我感到不安的想法,然后用更现实、更客观的视角去审视它们。 我开始每天写下那些让我感到焦虑的场景,然后分析当时的想法,并尝试用一些积极的肯定句去替代那些负面的自我对话。 这种练习,虽然需要耐心和毅力,但确实能帮助我逐渐减少负面思维的干扰,增强我的自信心。 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接纳不完美”的章节。 我一直以来都追求完美,这反而让我陷入了深深的焦虑之中。 而这本书,却告诉我,不完美也是一种常态,接纳不完美,才能更好地接纳自己。 这种豁达的态度,让我开始放下对自己的执念,学会欣赏生活中的点滴美好。 这本书对我最大的价值在于,它让我明白,内心的冲突并非是我们“有问题”的证明,而是我们成长过程中必经的“试炼”。 学会与不安“做朋友”,才能真正地获得内心的平静和力量,才能更好地去面对生活中的一切挑战。
评分对我来说,这本书简直是一份“迟到的礼物”。 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个“麻烦”制造者,总是在不经意间给身边的人带来困扰,也给自己带来巨大的压力。 尤其是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我常常会陷入一种“进退两难”的境地。 “把不安当作朋友”这个书名,当时吸引我的,是它所传递的那种“温和”的力量,而不是那种“战斗到底”的口号。 作者在书中对“回避性人格障碍”的描述,就像一面镜子,让我看到了自己无数个在社交场合中如履薄冰,小心翼翼的样子。 我总是在想,如何才能让别人喜欢我,又不会让他们觉得我“太粘人”或者“太难缠”? 这种纠结,让我身心俱疲。 本书让我明白,那些所谓的“麻烦”行为,往往是出于内心深处对被拒绝、被孤立的恐惧。 这种恐惧,就像一个无形的牢笼,将我牢牢地困住。 作者提供的“认知行为疗法”(CBT)和“正念”的结合,给我带来了全新的视角。 她鼓励我去识别那些导致我不安的“自动思维”,并尝试用更理性、更客观的方式去挑战它们。 我开始尝试记录下那些让我感到焦虑的对话场景,然后分析其中的负面想法,并用一些更积极的肯定句来取代它们。 这种练习,虽然需要反复练习,但确实帮助我逐渐看到了自己思维模式的盲点,并学会如何更有效地管理自己的情绪。 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自我连接”的观点。 作者鼓励我们去关注自己的身体感受,去倾听内心的声音,去与那个疲惫、脆弱的自己建立连接。 这种“向内看”的练习,让我逐渐找回了内心的平静和力量,不再像过去那样,总是依赖外部的认可来证明自己的价值。 这本书没有给我一个“万能药”,但它给了我一种“方向”。 它让我明白,即使我们有各种各样的“不安”,也依然可以活出自己,依然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
评分坦白说,我买这本书的时候,并没有抱有多大的期望。 我是个典型的“躺平”爱好者,觉得人生就是一场疲惫的旅行,能少一事就少一事,能不动就不动。 “把不安当作朋友”这个书名,虽然有点意思,但总觉得像是一种鸡汤,我不太喜欢那种强行灌输“正能量”的论调。 没想到,这本书却给了我一个大大的惊喜。 作者的写作风格非常接地气,没有那些华而不实的词藻,也没有高高在上的说教。 她就像一个亲切的朋友,娓娓道来,用自己或者身边人的经历,分享了那些我们日常生活中都会遇到的困境。 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回避性人格障碍”的描述感同身受。 那些因为害怕被拒绝、被评判而刻意回避社交、不敢表达自己真实想法的时刻,简直就是我生活的真实写照。 我一直以为自己是“社恐”,是“内向”,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这可能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心理机制在作祟。 作者并没有把这种障碍描绘成一种“病”,而是将其视为一种“应对模式”,一种在特定环境下形成的自我保护方式。 这种视角,瞬间消除了我的羞耻感和罪恶感。 我开始反思,为什么我会如此害怕与人建立深度连接? 为什么我会宁愿独自承受痛苦,也不愿冒险去寻求帮助? 书中提供的一些练习,比如“识别自动负面思维”、“挑战认知扭曲”等等,都非常适合我这样的“回避者”。 我尝试着去记录那些让我感到焦虑的场景,然后分析其中隐藏的负面信念,再用更客观、更理性的想法去取代它们。 虽然过程有些艰难,但每一次小小的进步,都让我感到无比的欣喜。 我发现,原来我并没有想象中那么“无可救药”,原来我也可以学习如何与内心的不安和平共处,甚至利用它来更好地认识自己。 这本书不是一本让你变成一个“社交达人”或者“人生赢家”的书,它更像是一本“自愈指南”,帮助你找回内心的平静和力量。 我强烈推荐给所有被“不想社交”、“害怕失败”、“拖延症”等问题困扰的朋友们。
评分我一直是个不太擅长处理“麻烦事”的人,无论是生活中的琐碎,还是内心的纠结,我总想逃避,总想忽略。 结果却是,这些“麻烦”反而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越积越多。 “把不安当作朋友”这个书名,当时让我感到一丝新奇,但我更多的是怀疑:真的能把“不安”这个令人不快的家伙,变成自己的朋友吗? 读完这本书,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我一直以来都在用一种错误的方式去面对它。 作者在书中对“回避性人格障碍”的剖析,简直就是我的“人生写照”。 我终于理解了,为什么我总是会在关键时刻“临阵脱逃”,为什么我总是会对别人的评价过度在意,为什么我总是会在人际关系中小心翼翼,生怕说错一句话。 这些看似“怪异”的行为,原来都源于内心深处对被拒绝、被评判的极度恐惧。 这种恐惧,就像一个隐形的枷锁,将我牢牢地束缚住,让我不敢向前一步。 书中提供的练习,非常注重“实操性”。 她鼓励我去识别那些让我感到不安的想法,然后用更积极、更现实的视角去审视它们。 我开始每天记录下让我感到焦虑的场景,然后分析自己的情绪反应,并尝试用一些积极的肯定句来取代那些负面的自我对话。 这种练习,虽然需要耐心和毅力,但确实能帮助我逐渐减少负面思维的干扰,增强我的自信心。 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自我同情”的章节。 我一直以来都对自己非常苛刻,一点点小小的错误,都会让我耿耿于怀。 而作者却教我,要像对待一个生病的朋友一样,去关怀和照顾那个疲惫、脆弱的自己。 这种温柔的态度,让我逐渐摆脱了自我攻击的泥沼,开始学会欣赏自己的优点,接纳自己的不足。 这本书对我最大的意义在于,它让我明白,内心的冲突并非是我们“不好”的表现,而是我们成长过程中必然会经历的一部分。 拥抱不安,与它为友,才能真正地接纳自己,才能找到内心的平静和力量,才能更好地去面对生活中的一切挑战。
评分在我翻开这本书之前,我总觉得自己像一个被困在迷宫里的孩子,到处都是障碍,到处都是未知的恐惧。 “不安”就像一个无形的墙,将我牢牢地困在原地。 我渴望改变,但又害怕改变带来的未知。 “把不安当作朋友”这个书名,当时就像一束光,照进了我的内心,让我看到了逃离迷宫的可能性。 作者在书中对“回避性人格障碍”的解读,简直是直击我的灵魂。 我一直以为自己只是“性格内向”或者“有点懒”,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那些“逃避”、“拖延”的行为,可能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心理防御机制。 那些因为害怕被评判、被拒绝而刻意保持距离,不敢表达真实想法的时刻,我感同身受。 这种理解,让我不再对过去的自己那么苛责,而是开始尝试去“接纳”那个时刻警惕、时刻担忧的自己。 书中提供的练习方法,非常具体且具有操作性。 比如,“识别并挑战负面自动思维”、“练习正念呼吸”、“进行自我关怀”等等。 我尝试着每天记录下那些让我感到焦虑的想法,然后用一种更客观、更理性的视角去审视它们。 这种练习,虽然需要持之以恒,但确实能帮助我逐渐看到自己情绪的规律,并学会如何在不安来临时,不被它完全吞噬。 我最欣赏的是,作者并没有给出一个“标准答案”,而是鼓励读者去探索属于自己的方式。 她强调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这种“允许不完美”的态度,对于我这样追求完美,却常常因此而陷入焦虑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 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心理学书籍,更像是一本“人生哲学”的启迪。 它让我明白,不安并非全然是负面的,它也可以是我们成长路上的“信号灯”,提醒我们去关注内心深处的需要。 通过与不安“做朋友”,我开始学着更诚实地面对自己,更勇敢地去尝试,即使结果不如预期,也能从中汲取经验,继续前行。
评分我是一个从小到大都活在“不确定性”阴影下的人。 任何一点点变化,都能让我坐立不安,心神不宁。 甚至连去一家新的餐厅,都会让我提前做好功课,预想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 “把不安当作朋友”这个书名,对我来说,就像沙漠中的甘泉,让我看到了希望。 我一直以为,不安是一种需要被“克服”或者“消除”的敌人,但这本书却告诉我,我们可以尝试着去“接纳”它,甚至“利用”它。 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巧妙,前半部分深入浅出地剖析了内心冲突的产生原因,尤其是对“回避性人格障碍”的描述,让我找到了自己很多行为模式的根源。 我一直以为自己只是“太敏感”,或者“想太多”,但书中的分析让我明白,这可能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心理防御机制。 我开始意识到,我那些“逃避”和“退缩”的行为,并非出于懒惰,而是出于对潜在伤害的恐惧。 这种理解,让我不再那么自责,而是开始尝试去善待那个时刻警惕、时刻担忧的自己。 书中提供的练习方法非常具体,比如“情绪日记”、“身体扫描”、“正念练习”等等。 我尝试着每天写下让我感到不安的事情,然后分析自己的情绪反应,寻找可以调整的认知偏差。 这种方法,虽然需要持之以恒的练习,但确实能帮助我逐渐看到自己情绪的规律,并学会如何在不安来临时,不被它完全吞噬。 我最欣赏的是,作者并没有给出一个“标准答案”,而是鼓励读者去探索属于自己的方式。 她强调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 这种“允许不完美”的态度,对于我这样追求完美,却常常因此而陷入焦虑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 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心理学书籍,更像是一本“人生哲学”的启迪。 它让我明白,不安并非全然是负面的,它也可以是我们成长路上的“信号灯”,提醒我们去关注内心深处的需要。 通过与不安“做朋友”,我开始学着更诚实地面对自己,更勇敢地去尝试,即使结果不如预期,也能从中汲取经验,继续前行。
评分我一直是个对“麻烦”深恶痛绝的人。 无论是生活中的小事,还是内心的纠结,我总是想方设法去避免,去忽略。 结果却是,这些“麻烦”反而像野草一样,越长越多,越长越旺。 “把不安当作朋友”这个书名,当时就让我眼前一亮,但又带着一丝丝的怀疑。 我真的能和我的“敌人”做朋友吗? 读了这本书,我才明白,原来我一直以来,都在用错误的方式对抗内心的“不安”。 作者在书中对于“回避性人格障碍”的解读,让我醍醐灌顶。 我终于理解了,为什么我总是会在关键时刻“掉链子”,为什么我会对赞美和认可感到不适,为什么我总是在人际关系中小心翼翼,生怕说错一句话。 这些看似“奇怪”的行为,原来都源于内心深处对被拒绝、被批评的极度恐惧。 这种恐惧,就像一个无形的枷锁,将我牢牢地束缚住。 书中提供的方法,并没有让我一夜之间变成一个“勇敢无畏”的人,而是教我如何“与不安共舞”。 比如,她提出了一种“渐进式暴露”的策略,让我尝试着去面对那些让我感到恐惧的情境,但并非鲁莽地冲进去,而是循序渐进,一步步建立信心。 我尝试着去参加一些我以前会极力避免的社交活动,虽然过程依然会感到紧张,但当我能坚持下来,并从中发现一些积极的体验时,我的内心会涌起一股强大的力量。 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自我同情”的章节。 我一直以来都对自己非常苛刻,一点点小小的错误,都会让我耿耿于怀。 而作者却教我,要像对待一个生病的朋友一样,去关怀和照顾那个疲惫、脆弱的自己。 这种温柔的态度,让我逐渐摆脱了自我攻击的泥沼,开始学会欣赏自己的优点,接纳自己的不足。 这本书对我最大的意义在于,它让我明白,内心的冲突并非是我们“不好”的表现,而是我们成长过程中必然会经历的一部分。 拥抱不安,与它为友,才能真正地接纳自己,才能找到内心的平静和力量。
评分总的来说,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被理解”。 我一直觉得自己活得很“别扭”,很多时候,我明明知道自己应该这样做,却总是在行动上犹豫不决,甚至完全放弃。 比如,我清楚地知道,参加一个新项目,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和发展的机会,但我总是会找出各种各样的理由来推脱,最后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机会溜走。 “把不安当作朋友”这个书名,就像为我量身定做的,它没有给出那种“你一定要战胜它”的命令,而是提供了一种温和的邀请。 我觉得作者对“回避性人格障碍”的分析,简直就是我的“内心独白”。 那些因为害怕被评价、被拒绝而刻意保持距离,不敢表达真实想法的时刻,我感同身受。 我一直以为自己是“懒”,是“没用”,但这本书告诉我,这可能是一种根深蒂固的“防御机制”。 这种理解,让我不再那么沉迷于自我批评,而是开始尝试着去“理解”和“接纳”那个不那么完美的自己。 书中提供的方法,非常注重“实践性”。 她提出的“挑战负面信念”、“设定微小目标”、“庆祝每一次进步”等练习,都非常容易上手。 我开始尝试每天记录下自己感到不安的时刻,然后分析当时的想法和感受,再尝试用一种更积极、更现实的视角去审视它们。 这种方法,虽然需要付出时间和精力,但确实能帮助我逐渐看到自己情绪的模式,并学会如何更有效地管理它们。 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自我慈悲”的论述。 我一直以来都对自己非常严苛,一点点小小的挫折,都会让我觉得自己一无是处。 而这本书,却鼓励我像对待一个生病的朋友一样,去温柔地对待自己,去给予自己支持和关怀。 这种态度的转变,让我逐渐摆脱了自我攻击的循环,开始学会欣赏自己的闪光点,接纳自己的不完美。 这本书不是一本“速成指南”,它更像是一位智慧的朋友,陪伴你一起探索内心的世界,帮助你找回属于自己的平静和力量。
评分在我看来,这本书最成功的地方在于,它没有试图“治愈”任何人,而是提供了一种“理解”和“陪伴”。 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个“麻烦”的人,总是有各种各样奇怪的想法和感受,而我身边的人似乎也常常无法理解我。 “把不安当作朋友”这个书名,让我觉得,也许我终于找到了一本能懂我内心的书。 作者在书中对“回避性人格障碍”的描述,简直是字字泣血,句句扎心。 我看到了自己无数个想要逃离社交场合,想要躲在角落里独自舔舐伤口的样子。 我一直以为自己是因为“不够好”,所以才会害怕与人接触,害怕被他人评判。 但这本书告诉我,这可能是一种源于童年经历的“习得性防御”。 这种理解,让我不再沉浸在自我否定之中,而是开始尝试去探索那些被我长期忽视的内在原因。 书中提供的“认知行为疗法”(CBT)和“接纳承诺疗法”(ACT)的结合,非常有创意。 它既帮助我识别和调整那些不合理的负面思维,又鼓励我接纳那些无法改变的情绪,并将其转化为行动的动力。 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个练习是“写给童年自己的一封信”。 我通过这个练习,与那个总是小心翼翼、害怕出错的小小的自己进行了对话,并给予了她安慰和肯定。 这种与过去自己的和解,对于我来说,是一种前所未有的体验。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温暖,作者的语气总是充满了同情和理解。 她不会让你感到被指责,反而会让你觉得,你正在被一个有智慧、有同理心的人引导着,一步步走出内心的困境。 我认为,这本书适合任何觉得自己“活着很累”,或者“不知道为什么自己会这样”的人。 它不是一本让你变成另一个人,而是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接纳那个独一无二的自己。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一次深入的自我对话,你会在字里行间找到共鸣,找到慰藉,甚至找到力量。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起初就吸引了我。 “把不安当作朋友”,这四个字,何止是点睛之笔,简直是为我这样的灵魂量身定做的咒语。 我常常觉得,不安就像一个黏人的影子,无论我走到哪里,它都如影随形,紧紧抓着我的衣角,让我寸步难行。 读了这本书,才意识到,原来我可以尝试着去拥抱它,甚至将它视为旅途中的伙伴。 作者并没有空洞地讲一些“积极向上”的大道理,而是深入浅出地剖析了内心冲突的根源,那些我们常常回避、压抑,甚至假装不存在的情绪。 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回避性人格障碍”的探讨,它让我恍然大悟,原来我那些看似“懒惰”、“拖延”、“不合群”的行为,背后隐藏着如此深层的原因。 我一直以为自己只是性格不好,不够努力,不够坚强,但这本书告诉我,这是一种应对外界压力和内在焦虑的防御机制。 这种理解,带来的不是解脱,而是一种前所未有的释然。 我不再苛责自己,而是开始尝试去理解那些“方便自己”的策略,即使它们带来了暂时的舒适,却在长远来看阻碍了我的成长。 书中提出的很多练习方法,比如“认知重构”、“情绪接纳”等等,都非常实用。 我尝试着去记录自己的负面想法,然后用新的视角去审视它们,发现很多时候,那些可怕的念头,不过是内心的“噪音”,是可以被管理,甚至被转化的。 我尤其惊叹于作者的文字功底,她用一种极其温柔而坚定的语气,带领我一步步走出内心的迷宫。 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和一位智慧的长者对话,她不评判,只引导,让我逐渐看清自己,接纳自己,并最终找到与自己和谐相处的方式。 我推荐这本书给所有感到迷茫、挣扎,或者仅仅是对自我探索感到好奇的朋友。 它不是一本让你一夜之间改变的书,而是一本让你开始改变的书。 它像一盏灯,照亮了你前行的路,让你知道,即使在黑暗中,你也不是一个人在行走。 那种陪伴感,和书中“把不安当作朋友”的主题,完美契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