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影响评价(李淑芹)(第二版)

环境影响评价(李淑芹)(第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淑芹,孟宪林 编
图书标签:
  • 环境影响评价
  • 环境科学
  • 环境工程
  • 生态学
  • 规划
  • 法规
  • 李淑芹
  • 第二版
  • 教材
  • 评估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312983
版次:2
商品编码:12340307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42
字数:387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环境影响评价》(第二版)纳入了目前全新的环境影响评价内容体系以及相关规范、标准,在内容上力求全面、精炼,突出重点,注重科学性和实用性。并在重要章节后面均附有精选的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利于教师的讲授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内容简介

《环境影响评价》(第二版)共分为11章,主要内容包括环境影响评价概论、环境法规与环境标准、环境影响评价程序与方法、建设项目工程分析、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声环境影响评价、固体废物环境影响评价、生态影响评价、环境风险评价、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环境影响评价》(第二版)可作为高等学校环境工程、环境科学等专业的教材,也可供从事环境影响评价及相关领域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参考。

作者简介

李淑芹,东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研究领域:环境科学、“三废”处理与资源 化学工程。
主要教授课程:
1. 环境影响评价,2. 化工原理,3. 环境化学,4. 环境监测,5. 环境生物学,6.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7. 环境资源利用等
主要教学、科学研究、实践经历(项目名称、项目来源、鉴定结论、获奖情况等)
教学研究
1. 双语教学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中的探索与实践,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2003.6-2005.6
2. 双语教学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中的探索与实践,东北农业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2005。
科研项目
1. 啤酒污泥资源化研究,黑龙江省科技厅攻关项目,
2003.1-2004.12, 主持人
2. 固体有机废物无害化与资源化利用研究,哈尔滨市科技攻关项目
2005.3-2007.6, 主持人
3. 黑土中农药迁移规律及生物修复,东北农业大学创新团队课题
2007.6-2010.6, 主持人
4. 畜禽废弃物资源化技术研究开发,黑龙江省科技攻关项目
2005.1-2006.12, 副主持
5. 啤酒厂污泥农业利用,哈尔滨市科技攻关项目
2003.3-2005.12, 副主持

目录

1环境影响评价概论1
1.1概述1
1.1.1基本概念1
1.1.2环境影响评价的由来2
1.1.3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性3
1.1.4环境影响评价的原则4
1.2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形成与发展4
1.2.1引入和确立阶段(1973~1979年)4
1.2.2规范和建设阶段(1980~1989年)5
1.2.3强化和完善阶段(1990~2002年)5
1.2.4提高和拓展阶段(2003~2015年)6
1.2.5改革和优化阶段(2016年至今)7
1.3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特点7
1.3.1具有法律强制性7
1.3.2纳入基本建设程序7
1.3.3分类管理8
1.3.4分级审批9
1.3.5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职业资格制度9
思考题与习题11
参考文献11
2环境法规与环境标准12
2.1环境法规12
2.1.1环境法规的构成12
2.1.2环境法规的相互关系14
2.1.3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法律法规14
2.2环境标准15
2.2.1环境标准及其作用15
2.2.2环境标准体系的组成与相互关系16
2.2.3常用环境标准17
思考题与习题27
参考文献28
3环境影响评价程序与方法29
3.1环境影响评价程序29
3.1.1环境影响评价的管理程序29
3.1.2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31
3.1.3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编制与填报33
3.2环境影响评价方法35
3.2.1环境影响识别方法36
3.2.2环境影响预测方法38
3.2.3环境影响评估方法40
思考题与习题41
参考文献41
4建设项目工程分析42
4.1概述42
4.1.1工程分析的作用42
4.1.2工程分析的重点与阶段划分43
4.1.3工程分析的常用方法43
4.2污染型建设项目工程分析46
4.2.1工程概况46
4.2.2工艺流程及产污环节分析48
4.2.3污染源源强核算49
4.2.4清洁生产分析52
4.2.5环境保护措施方案分析53
4.2.6总图布置方案与外环境关系分析53
4.3生态影响型建设项目工程分析55
4.3.1工程分析的基本要求55
4.3.2工程分析时段55
4.3.3工程分析的对象56
4.3.4工程分析的内容56
4.3.5典型生态影响型建设项目工程分析57
工程分析案例某新建烧碱建设项目工程分析59
思考题与习题63
参考文献64
5大气环境影响评价65
5.1基础知识65
5.1.1大气污染65
5.1.2大气污染源65
5.1.3大气污染物66
5.1.4典型大气污染源产生大气污染物的种类与机制66
5.1.5大气污染物产生量和排放量的估算70
5.1.6大气扩散71
5.1.7大气污染物扩散预测基本模型71
5.1.8大气环境容量与总量控制79
5.2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概述82
5.2.1评价的主要任务82
5.2.2环境影响识别与评价因子筛选82
5.2.3评价等级与评价范围83
5.2.4评价基准年84
5.3环境空气现状调查与评价84
5.3.1环境空气保护目标调查84
5.3.2污染源调查84
5.3.3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调查86
5.3.4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评价87
5.4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90
5.4.1预测因子、预测范围与预测周期90
5.4.2计算点和网格点90
5.4.3气象和地形地表数据91
5.4.4建筑物下洗92
5.4.5预测模型选择92
5.4.6推荐模型参数与说明92
5.4.7预测方法94
5.4.8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方法95
5.5环境监测计划97
5.5.1污染源监测计划97
5.5.2环境质量监测计划98
5.6评价结论与建议98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案例某新建项目大气环境影响评价99
思考题与习题102
参考文献103
6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104
6.1基础知识104
6.1.1水体104
6.1.2水体污染104
6.1.3污染物在水体中的迁移转化105
6.1.4水环境容量与总量控制105
6.2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概述107
6.2.1评价的主要任务107
6.2.2评价等级与评价范围108
6.3地表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111
6.3.1现状调查内容与方法111
6.3.2现状调查范围111
6.3.3采样点布设112
6.3.4调查时期与频次114
6.3.5水文调查与水文测量115
6.3.6污染源调查116
6.3.7水质调查116
6.3.8现状评价117
6.4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118
6.4.1污水与河流水体的混合118
6.4.2预测范围与点位119
6.4.3预测阶段与时期120
6.4.4预测因子筛选120
6.4.5水体简化120
6.4.6污染源简化121
6.4.7预测方法的选择122
6.4.8常用点源水质预测模式122
6.5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分析129
6.5.1评价重点与依据129
6.5.2达标分析129
6.5.3判断影响重大性的方法130
6.5.4水环境保护措施建议130
6.5.5评价结论131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案例某玉米深加工项目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131
思考题与习题138
参考文献139
7声环境影响评价140
7.1基础知识140
7.1.1声140
7.1.2环境噪声及其污染140
7.1.3噪声物理量141
7.1.4环境噪声评价量142
7.1.5噪声级的基本计算143
7.2声环境影响评价概述145
7.2.1评价的基本任务145
7.2.2评价等级与评价范围145
7.2.3评价要求146
7.3声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147
7.3.1现状调查147
7.3.2现状评价148
7.4声环境影响预测148
7.4.1预测的声源资料与各类参量148
7.4.2预测范围与预测点布设149
7.4.3预测方法149
7.4.4预测步骤149
7.4.5声级预测149
7.4.6典型建设项目噪声影响预测154
7.5声环境影响评价分析158
7.5.1评价分析的主要内容158
7.5.2噪声防治措施与建议158
7.5.3评价结论159
声环境影响评价案例某新区公路建设项目声环境影响评价159
思考题与习题163
参考文献163
8固体废物环境影响评价165
8.1概述165
8.1.1固体废物的定义与分类165
8.1.2固体废物环境影响评价的类型与特点167
8.2一般工程项目的固体废物环境影响评价167
8.2.1相关概念167
8.2.2评价内容168
8.2.3场址选择的环保要求168
8.2.4污染控制项目的选择168
8.3固体废物处置设施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169
8.3.1生活垃圾填埋场环境影响评价169
8.3.2危险废物处置工程环境影响评价173
8.4固体废物污染控制与管理177
8.4.1固体废物污染控制原则177
8.4.2固体废物的处理与处置177
8.4.3固体废物的管理制度与体系179
固体废物环境影响评价案例某生活垃圾填埋场工程项目环境影响评价181
思考题与习题182
参考文献182
9生态影响评价184
9.1概述184
9.1.1生态影响的特点184
9.1.2生态影响评价的基本原则185
9.1.3生态影响评价的基本内容186
9.1.4生态影响评价等级186
9.1.5生态影响评价范围与时段186
9.1.6生态影响的判定依据187
9.1.7生态影响识别187
9.1.8生态影响评价因子筛选188
9.2生态现状调查与评价189
9.2.1生态参数来源189
9.2.2生态现状调查要求189
9.2.3调查内容189
9.2.4调查方法189
9.2.5生态现状评价190
9.3生态影响预测与评价191
9.3.1预测内容与指标191
9.3.2预测与评价方法191
9.3.3生态影响评价图件构成194
9.4生态影响的防护与恢复195
9.4.1替代方案196
9.4.2主要生态防护与恢复措施196
生态影响评价案例某河流河道治理项目生态影响评价198
思考题与习题204
参考文献204
10环境风险评价206
10.1概述206
10.1.1风险207
10.1.2环境风险208
10.1.3环境风险评价208
10.1.4环境风险的评价标准210
10.1.5环境风险评价与其他评价区别210
10.2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212
10.2.1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程序与内容212
10.2.2环境风险评价等级与评价范围215
10.2.3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方法216
10.3环境风险管理224
10.3.1环境风险管理的概念224
10.3.2环境风险管理的目的与内容224
10.3.3环境风险管理方法225
10.3.4突发环境事件的风险管理226
思考题与习题228
参考文献228
11规划环境影响评价229
11.1概述229
11.1.1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概念229
11.1.2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原则230
11.1.3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230
11.1.4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适用范围与评价要求231
11.1.5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编制要求231
11.2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程序与评价范围231
11.2.1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程序231
11.2.2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评价范围231
11.3规划分析232
11.3.1规划概述233
11.3.2规划的协调性分析233
11.3.3规划的不确定性分析233
11.4环境影响现状调查与评价234
11.4.1现状调查内容234
11.4.2现状分析与评价235
11.5环境影响识别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235
11.5.1环境影响识别235
11.5.2环境目标与评价指标确定236
11.6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236
11.6.1规划开发强度分析237
11.6.2影响预测与分析237
11.6.3累积环境影响预测与分析238
11.6.4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238
11.7规划方案综合论证与优化调整建议238
11.7.1规划方案综合论证238
11.7.2规划方案的优化调整建议239
11.8环境影响减缓对策与措施240
11.9环境影响跟踪评价与公众参与240
11.9.1环境影响跟踪评价240
11.9.2公众参与241
11.10评价结论241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案例某省省道网规划环境影响评价241
思考题与习题242
参考文献242

精彩书摘

国家环境保护部标准是指国家环境保护部在环境保护工作中对需要统一的技术要求所制定的标准,包括执行各项环境管理制度、监测技术、环境区划、规划的技术要求、规范、导则等。
(1)环境质量标准 为保护人群健康和生存环境,对一定时空范围内的污染物(或有害因素)容许含量(或要求)所作的限制性规定。该标准是以国家的环境保护法规为政策依据,以保护环境和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而制定的,用于衡量环境质量的优劣程度。也是环境规划、环境管理和制订污染物排放标准的依据。如《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声环境质量标准》(GB 3096-2008)、《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 15618-1995)等。
(2)污染物排放(控制)标准 国家或地方为实现环境质量标准,根据环境质量要求,结合环境特点和社会、经济、技术条件,对污染源排入环境的有害物质和产生的有害因素的允许限值或排放量所做的规定。如《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 16297-1996)、《无机化学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 31573-2015)、《石油炼制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 31570-2015)、《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 12348-2008)、《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GB 16889-2008)、《辽宁省污水综合排放标准》(DB 21/1627-2008)等。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环境保护形势的变化,行业性排放标准不断完善,综合性排放标准适用范围不断缩小。
(3)环境监测方法标准 在环境保护工作中,为监测环境质量和污染物排放状况,对采样方法、分析方法、测试方法及数据处理要求等所作的统一规定。如《水质 亚硝胺类化合物的测定 气相色谱法》(HJ 809-2016)、《环境空气 硝基苯类化合物的测定 气相色谱法》(HJ 738-2015)、《环境空气颗粒物(PM 2.5)手工监测方法(重量法)技术规范》(HJ 656-2013)、《机场周围飞机噪声测量方法》(GB/T 9661-88)等。
(4)环境标准样品标准 环境标准样品是在环境保护工作中用来标定监测仪器、验证测量方法、进行量值传递或质量控制的标准材料或物质,该标准是对这些样品应达到的要求所作的规定。如《无机标准溶液—亚硝酸盐》(GSB 05-1142-2000)、《气体标准样品—空气中甲烷》(GSB 07-1411-2001)等。
(5)环境基础标准 对环境保护工作中有指导意义的导则、指南、名词术语、符号、代号、标记方法、标准编排方法等所作的规定。如《制定地方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技术方法》(GB/T 3840―91)、《集中式饮用水水源编码规范》(HJ 747-2015)、《环境保护标准编制出版技术指南》(HJ 565-2015)、《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总纲》(HJ 2.1-2016)等。
2.2.2.2 环境标准的权限和法律效力
国家环境标准和国家环境保护部标准在全国范围内执行。国家环境标准发布后,相应的国家环境保护部标准自行废止。地方环境标准在颁布该标准的省、自治区、直辖市辖区范围内执行。
国家环境标准和国家环境保护部标准分为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以T表示)标准。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和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必须执行的其他环境标准为强制性标准。强制性环境标准必须执行,超标即违法。强制性标准以外的环境标准属于推荐性标准。国家鼓励采用推荐性环境标准。推荐性环境标准被强制性标准引用时,也必须强制执行。
2.2.2.3 环境标准之间的关系
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是环境标准体系的核心,前者为后者的制定提供依据,后者是保证实现前者的手段和措施。环境基础标准为各种标准提供了统一的语言,对统一、规范环境标准具有指导作用,是环境标准体系的基础。环境监测方法标准是环境标准体系的支持系统,是执行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实现统一管理的基础。
具体执行中,地方环境标准优于国家环境标准,如辽宁省污水排放执行《辽宁省污水综合排放标准》(DB 21/1627-2008),而不执行国家《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
污染物排放标准(国家排放标准、国家环境保护部排放标准以及地方排放标准)从适用对象上分为跨行业综合排放标准和行业排放标准,两者不交叉执行,有行业排放标准的项目执行行业排放标准,没有行业排放标准的项目执行综合排放标准,如石油炼制工业执行《石油炼制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 31570-2015)、城镇污水处理厂排放污水执行《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

前言/序言

前言
环境影响评价是一门理论与实践联系非常密切的学科。由于《环境影响评价》(第一版)“在内容上力求全面、精炼,突出重点,注重科学性和实用性。并在重要章节后附有精选的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利于教师的讲授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因此,自2011年2月出版以来,被不少高校选作教材,并于2012年被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评选为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优秀教材一等奖。
2014年以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等法律法规及重要技术导则相继进行了修订。环境影响评价作为环境领域一门重要的学科,论是在理论方法学上,还是在法规与管理体制上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因此,环境影响评价的教学内容也随之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相比较而言,2011年出版的《环境影响评价》在内容上已显陈旧,不能反映学科的发展水平,也难以满足当前环境管理的要求以及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实际工作的需要。
本书作者多为大学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环境规划与管理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的“环境影响评价”“环境规划与管理”等课程的主讲教师,同时还有一些作者为环境影响评价机构的主要骨干,承担规划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以及相关的科研工作。教学、科研和环境影响评价的实践表明:高校“环境影响评价”的教学活动需要一本理论与实际密切结合、方法学与应用紧密联系的教学用书。
据此要求,《环境影响评价》编写组收集近年来国家关于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环境影响评价最新修订的技术导则,同时吸纳了国际上先进的方法和发展趋势方面的内容,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编写完成此书,奉献给读者。本书继续保持了注重科学性与实用性的编写原则。在内容上,依据全新颁布修订的法律法规以及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提出的评价方法对原书中陈旧内容进行了更新,同时,对于重要章节后面的环境影响评价案例进行了精选,并按照新导则的要求进行了解析。
本书由李淑芹、孟宪林主编。各章节具体编者如下:第1章由李淑芹编写;第2章由杨海波编写;第3、4章由闫雷编写;第5章由孟宪林、姚旭编写;第6章由李淑芹、姚旭编写;第7章由杨海波编写;第8章由杜青林编写;第9章由吴明作编写;第10章由孟宪林、吴德东、杜青林编写;第11章由吴德东编写。主编、副主编参与全书的统稿,最后由李淑芹定稿。
本书配有电子课件,选用本书作教材的教师可发邮件到2248531889@qq.com免费索取。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引用了许多专家学者的著作和研究成果,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由于编者水平所限,书中缺点和疏漏在所难免,敬请各位读者给予批评指正。
编者
2018年4月

第一版前言
环境影响评价作为环境保护的一项法律制度,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技术导则、评价标准和管理体系,对于有效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促进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共存及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2002年10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以及2004年确立的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职业资格制度,对我国高等院校环境影响评价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同时,环境影响评价涉及的标准、法规、技术导则更新很快,如《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分别于2008年12月和2009年12月重新进行了修订,内容较之前版本有了较大变动。此外,2009年8月国务院公布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提出了新的要求。现有的教材已不能体现环境影响评价的最新进展,为了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我们组织编写了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环境影响评价》,纳入了当前最新的环境影响评价内容体系,在内容上力求全面、精炼,突出重点,注重科学性和实用性。并在重要章节后面均附有精选的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利于教师的讲授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本书由李淑芹和孟宪林主编,各章节具体编者分工如下:第1章由李淑芹、吴德东编写;第2章、第7章由杨海波编写;第3章、第4章由闫雷编写;第5章、第10章由孟宪林编写;第6章由李淑芹、吴明作编写;第8章由杜青林编写;第9章由吴明作编写;第11章由吴德东编写。所有编者均参与全书的统稿,最后由李淑芹、孟宪林、闫雷定稿。
在本书编写过程中,东北农业大学曹知平、王磊、白钰、单艾娜、韦微、闫露等硕士研究生参与了资料收集和文字处理等工作。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引用了许多专家学者的著作和研究成果,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由于编者时间和水平有限,书中不妥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各位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2011年1月
《环境影响评价(李淑芹)(第二版)》图书简介 一、 引言:时代浪潮下的环境审视与可持续发展之路 我们正身处一个前所未有的变革时代,经济的飞速发展与人类活动的日益扩张,深刻地改变着地球的自然面貌。与此同时,全球性的环境挑战,如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资源枯竭以及环境污染等,正以前所未有的紧迫性考验着人类的智慧与应对能力。在这种背景下,环境问题不再是孤立的技术难题,而是关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核心议题。 《环境影响评价(李淑芹)(第二版)》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本书并非仅仅是一部关于特定技术方法的论述,它更是一次深入的社会反思,一次对发展模式的审慎审视,以及一次对未来可持续发展路径的探索。作者李淑芹教授,作为环境影响评价领域的资深专家,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为我们呈现了一部全面、系统、深刻的环境影响评价理论与实践著作。 本书第二版的出版,标志着作者在持续的学术研究与社会实践中,对环境影响评价的理解和认识进行了深化与拓展。它不仅吸收了近年来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生态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也紧密结合了我国在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建设与实践中取得的宝贵经验与面临的新挑战。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理解、掌握并有效运用环境影响评价这一关键工具的知识体系,从而在各项规划与建设活动中,最大限度地趋利避害,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和谐统一。 二、 核心内容概述:理论之基石与实践之航标 《环境影响评价(李淑芹)(第二版)》是一部体系完整、内容详实的环境影响评价教材与专著。它从环境影响评价的理论根源出发,逐步深入到具体的方法论、技术环节以及实际应用,为读者构建了一个全方位的知识框架。 1. 环境影响评价的理论基石: 本书首先系统阐述了环境影响评价的产生背景、发展历程以及其在现代环境管理体系中的核心地位。作者清晰地梳理了环境影响评价的哲学基础,包括系统论、整体论、预防原则、风险管理等,并深入剖析了其作为一项前瞻性、预防性的环境管理工具所蕴含的深刻意义。理解这些理论基石,有助于读者把握环境影响评价的本质,认识其在决策过程中的前置性与指导性作用。 2. 环境影响评价的法律与政策框架: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有效运行,离不开健全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支持。《环境影响评价(李淑芹)(第二版)》详细介绍了我国环境影响评价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等关键法律,以及相关的部门规章、技术导则和管理办法。作者对这些法律法规的条文进行了深入解读,并结合实际案例分析了其在实践中的应用情况,帮助读者理解环境影响评价的法律责任与义务。 3. 环境影响评价的对象与内容: 本书对环境影响评价的适用范围进行了详细界定,涵盖了建设项目、规划、政策等不同层面的环境影响评价。对于每一个评价对象,作者都深入探讨了其评价内容,包括自然环境要素(大气、水、声、土壤、生态、地质等)、社会环境要素(经济、社会、文化、健康等)以及其相互之间的相互作用。读者将能够清晰地了解,在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时,需要关注哪些关键的环境要素,以及如何对其进行系统性的分析。 4. 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论与技术体系: 这是本书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其专业性和实践性的集中体现。作者详细介绍了环境影响评价中常用的各类方法,包括: 定性评价方法: 如专家咨询法、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AHP)、清单法、矩阵法等。这些方法在初步评价、筛选和确定评价重点时具有重要作用。 定量评价方法: 如数学模型法(包括大气扩散模型、水质模型、噪声传播模型等)、物源表法、生态足迹分析、生命周期评价(LCA)等。这些方法能够对环境要素的变化进行量化预测,为决策提供更精确的数据支持。 不确定性分析与风险评价: 考虑到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各种不确定因素,本书深入探讨了不确定性分析的方法,以及如何进行环境风险评价,以识别和管理潜在的环境风险。 生态评价与生物多样性评价: 随着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提升,本书也重点介绍了生态评价和生物多样性评价的相关方法,以及如何在评价中充分考虑对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5. 环境影响评价的实施流程与报告编制: 本书详细分解了环境影响评价的各个实施环节,从前期的环境影响咨询、环境监测、基线调查,到中期的影响预测与评价,再到后期的报告编制、专家评审、公众参与以及后评价等。作者特别强调了报告编制的规范性与科学性,详细介绍了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的结构、内容要求和编写要点,为实践工作者提供了清晰的指导。 6. 公众参与与社会沟通: 现代环境影响评价越来越重视公众的参与和知情权。《环境影响评价(李淑芹)(第二版)》深入阐述了公众参与在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的重要性、形式与方法,以及如何进行有效的社会沟通,以促进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和可行性。 7. 环境影响评价的监督与后评价: 环境影响评价并非一劳永逸,其效果的实现还需要后续的监督与管理。本书也对环境影响评价的跟踪监测、监督检查以及后评价的意义、内容和方法进行了阐述,强调了环境影响评价作为决策工具的闭环管理。 三、 目标读者与价值体现: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桥梁 《环境影响评价(李淑芹)(第二版)》面向广泛的读者群体,旨在成为他们理解、学习和应用环境影响评价的得力助手。 高等院校师生: 本书是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环境管理、城乡规划、生态学等相关专业本科生、研究生以及教师的理想教材。其系统性的理论框架、详实的案例分析以及严谨的学术风格,能够帮助学生建立扎实的理论基础,掌握必备的专业技能。 环境影响评价从业人员: 对于从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工程师、咨询师、技术人员而言,本书是他们提升专业素养、更新知识体系、解决实际问题的宝贵参考。书中丰富的技术方法、操作流程以及法律法规解读,将极大地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和报告质量。 政府部门管理者: 各级环保部门、发改部门、自然资源部门等相关政府管理人员,可以通过本书更深入地理解环境影响评价的科学内涵与管理要义,从而更好地履行监管职责,制定更科学、更环保的政策。 企业决策者与技术人员: 需要进行项目审批或规划制定的企业,可以借助本书了解环境影响评价的要求与流程,提前做好规划,规避潜在的环境风险,实现绿色发展。 关心环境问题的公众: 对于希望深入了解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关注环境保护的广大社会公众,本书也提供了一个全面、深入的视角,帮助他们理解环境影响评价在推动可持续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其内容的广度与深度,更在于其将抽象的理论与生动的实践紧密结合。作者丰富的案例分析,使得枯燥的理论变得更加易于理解,也为读者提供了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与方法。第二版的更新,则确保了本书紧跟时代步伐,反映了当前环境影响评价领域最新的研究动态、技术发展与政策导向。 四、 结语:迈向绿色发展之路的理性指南 《环境影响评价(李淑芹)(第二版)》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它不仅是环境影响评价领域的一部权威参考,更是指引我们迈向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的一盏明灯。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理解和运用好环境影响评价这一工具,对于我们在追求经济繁荣的同时,守护好赖以生存的自然家园,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本书以其严谨的科学态度、系统的知识体系、丰富的实践经验以及深刻的时代洞察力,必将为我国环境影响评价事业的发展贡献重要力量,也必将成为每一位致力于环境事业的探索者、实践者和决策者的重要伙伴。通过学习和应用本书的知识,我们能够更有效地识别、预测、评估和管理环境影响,从而做出更明智的决策,推动社会走向一个更加公平、健康、繁荣且可持续的未来。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次入手《环境影响评价(李淑芹)(第二版)》,主要是想对过去的一些理论知识进行一次系统的梳理和巩固。这本书在结构上设计得非常人性化,它没有一开始就抛出过于抽象的概念,而是从“什么是环境影响评价”这个最基础的问题入手,循序渐进地引导读者进入主题。这一点对于初学者来说非常友好,能够帮助他们快速建立起对整个领域的认知框架。我特别留意了书中对于“环境要素识别”和“环境影响预测”章节的安排,这可以说是环评的核心环节,往往也是最考验功力的部分。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更细致的步骤和方法,尤其是在处理一些复杂场景下的预测模型选择和参数设定上,能否有更详实的阐述。我个人的工作经验告诉我,理论的扎实程度直接决定了实践的上限,而一本好的教材,则能有效地提升这种扎实度,避免走弯路。我对李淑芹老师的专业声誉早有耳闻,相信这本书一定能给我带来惊喜。

评分

作为一个学习者,我总是在寻找那些能够真正“点亮”我思路的书籍。《环境影响评价(李淑芹)(第二版)》在我看来,就有这样的潜力。我浏览了一下目录,发现它不仅涵盖了环评的基本流程和理论,还在一些专题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比如“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和“社会经济影响评价”。这让我看到了本书超越一般教材的深度。我特别好奇的是,作者是如何在有限的篇幅内,将如此庞杂的知识体系进行有效组织,并突出重点的。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复杂的环境问题,需要灵活运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和工具。我希望这本书能给我提供更多的“工具箱”,让我能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最适合的评价手段。我期待它能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前辈,娓娓道来,将那些看似难以理解的理论,转化为易于掌握的实践技巧。

评分

刚拿到《环境影响评价(李淑芹)(第二版)》,我便迫不及待地翻阅起来,虽然还未深入研读,但其整体的专业度和编排的科学性已然显露无疑。作为一名有着多年环评实践经验的人来说,我深知一本优质的教材对于知识体系的构建和更新是多么重要。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评价标准与规范”以及“报告书编制”的部分,因为在实际工作中,这两个环节直接关系到评价的科学性、合法性以及最终成果的可行性。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更具象化的指导,例如在编制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疑难点,以及如何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我希望这本书能不仅仅是一本知识的堆砌,更是一本能够指导实践、解决实际问题的“宝典”。期待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进一步提升我的专业技能,更好地服务于环境保护事业。

评分

作为一个长期在环保领域摸爬滚打的从业者,每次更新知识体系,总是少不了翻阅一些经典教材。这次有幸接触到《环境影响评价(李淑芹)(第二版)》,虽然还未深入细读,但仅从目录和前言,就足以让我感受到作者的严谨和内容的扎实。这本书的编排思路清晰,从基础理论到具体方法,再到案例分析,层层递进,非常适合作为系统学习的起点。我特别关注了其中关于“环境敏感性评价”的部分,这在实际工作中常常是难点和重点,希望这本书能提供更系统、更具操作性的指导。另外,书中对新技术、新方法的引入也让我眼前一亮,毕竟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论也在不断发展,跟上时代步伐的书籍至关重要。我迫不及待地想深入研究每一个章节,特别是作者是如何将复杂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需求相结合的,希望能从中汲取更多养分,为未来的项目提供更专业的支持。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们这些一线工作者提供了一份宝贵的参考资料,也为环境影响评价领域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评分

对于《环境影响评价(李淑芹)(第二版)》的初步印象,更多地来自于其在行业内的口碑和朋友们的推荐。大家普遍反映这本书内容更新及时,紧密结合了国家最新出台的政策法规和技术标准,这一点对于从事环评工作的我们来说,是极其重要的。法规的变动往往意味着评价标准和方法的调整,如果教材不能及时跟进,就会显得脱节。我非常期待书中在“环境风险评价”和“公众参与”这两个方面的论述。这两个方面在当前的环评实践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日益增长的社会公众对环境问题关注度提升的背景下,如何科学、有效地组织和开展公众参与,以及如何准确评估和管控环境风险,是许多项目面临的挑战。我相信,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和方法论上的指导,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这些挑战,做出更科学、更负责任的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