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習錄譯注(中國古典名著譯注叢書)

傳習錄譯注(中國古典名著譯注叢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注 著,王守仁,撰,王曉昕 譯
圖書標籤:
  • 傳習錄
  • 程硃理學
  • 明代文獻
  • 硃熹
  • 傳習錄譯注
  • 中國古典名著
  • 譯注
  • 文化典籍
  • 哲學
  • 思想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華書局
ISBN:9787101130324
版次:1
商品編碼:12340950
品牌:中華書局
包裝:平裝
叢書名: 中國古典名著譯注叢書
開本:32
齣版時間:2018-03-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620
字數:43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一、《傳習錄》是王陽明代錶作品,是對陽明心學的集中體現,價值巨大,值得研讀。

二、這是中華書局推齣的第一部《傳習錄》譯注,從約稿到齣版曆時數年,可謂精耕細作。譯注者長期從事陽明學研究,對陽明文獻做瞭抽絲剝繭式深入解讀,既推齣瞭多部相關專著,又點校整理瞭《王文成公全書》,在此基礎上撰著《傳習錄譯注》,確保瞭注釋和譯文在注釋字詞、疏通文意的同時,能夠體現齣陽明思想的精髓。

三、為瞭方便讀者對相關內容做齣準確定位,省去翻檢之勞,我們編製瞭極為詳細的目錄和索引。


內容簡介

《傳習錄》是明代著名哲學傢王陽明的代錶作品。全書分為上中下三捲,既有陽明與弟子之間的對話問答,又有陽明與時人的書信往還,內容豐富,體現瞭王陽明知行閤一、緻良知、誠意格物等哲學思想。王陽明對硃熹的哲學觀點既有服膺,又有批駁,他認為硃熹晚年對自己早期的思想多有匡謬糾正,因此,編纂瞭《硃子晚年定論》。此次譯注,為瞭方便讀者全麵理解陽明思想,將《硃子晚年定論》全文作為附錄置於書末,另以哲學術語、人名、書名為主要索引項編製瞭《傳習錄》原文的索引。本書注釋以闡述陽明哲學思想為旨歸,精要得當,譯文則通俗易懂,文筆流暢,是《傳習錄》譯注類作品中的上乘之作。


作者簡介

王守仁(1472—1529),字伯安,彆號陽明。浙江紹興餘姚(今屬寜波餘姚)人。因曾築室於會稽山陽明洞,自號陽明子,學者稱之為陽明先生,亦稱王陽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傢、哲學傢,陸王心學集大成者。 相關著作,以《王文成公全書》為名結集齣版。

王曉昕,生於1951年,重慶開州人。貴陽學院教授,貴州省管專傢、教學名師,貴州省陽明學學會會長,貴州陽明文化研究院副院長。相關著述有《東西形上摭論》《陽明心學摭論》《王學之魂》《王學之光》《王陽明與貴州》《王陽明與陽陽文化》等,點校整理有《陽明先生集要》《王文成公全書》等。


內頁插圖

目錄

前言 1

傳習錄上 1

傳習錄中 187

傳習錄下 365

附錄:硃子晚年定論 529

《傳習錄》索引 573


前言/序言

前 言

《傳習錄》是王陽明的代錶著作。要瞭解和讀懂王陽明其人其學,《傳習錄》是必讀之書。

王陽明(1472—1529),名守仁,字伯安,自號陽明,浙江餘姚人,二十八歲中進士,官至南京兵部尚書。他自幼立下學做聖賢的誌嚮,曆經反復求索,於三十七歲時,在邊遠的貴州龍場經體悟而確立瞭“心即理”的哲學立場和“知行閤一”的心學宗旨,終於明確瞭他立誌成聖的道路和方嚮,開始瞭他心學體係的建構。晚年在江西提齣“緻良知”命題,其心學體係臻於完備,使他成為曆史上心學的集大成者。

《傳習錄》記載瞭王陽明全部重要思想的主要錶達,和這些思想發生、發展、形成的全部過程。讀好《傳習錄》,可使我們深入地走進王陽明的思想世界。

一、《傳習錄》的特點

書名中“傳習”二字,源於《論語·學而》曾子所雲:“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傳”是老師嚮學生傳授知識,“習”是學生對老師所授知識的學習、溫習,“傳”“習”二字體現齣師生的教學互動。《傳習錄》與《論語》一樣,采用瞭大量“問答”形式,問者(主要是學生)問,老師答,一問一答,格外生動活潑。有隨機提問,隨機作答,如果學生善於提問,老師迴答精妙,那真是一種精神上的享受。知識與思想的學習與傳播,就在一種無拘無束的狀態下快樂地進行著。所以從形式上看,《傳習錄》一書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是采用瞭問答形式,一問一答,隨機性很強。

二是相類似的問題會多次齣現,有不同錶述,不同迴答。

三是成書時間跨度長,前後曆經五十五年。

基於上述特點,《傳習錄》與通常的著作不同,從整體上看,它不是按問題的邏輯順序來安排的,而是按問答的時間先後來排列。這對於今天的讀者來說有利有弊。有利的是我們在理解同一問題時,可以通過其在書中不同階段的相關錶述,來考察這一問題的來龍去脈,把握這一問題的發展過程。不利的是一般讀者若按書中自然順序來讀,往往會産生思路的中斷和理解上的睏難。所以,要學好這本書,有必要先瞭解一下它的基本結構。

二、《傳習錄》的基本結構

《傳習錄》一書,原文不到十萬字,分上、中、下三捲。各捲成書時間不一樣。三捲共342條,即342個問答。上捲129條,由王陽明的三個學生輯錄,內容大約産生於1512年至1518年之間;中捲71條,大約産生於1519年至1524年之間;下捲142條,産生的時間跨度大,內容則是在1518年之後至1528年之前。

有兩個問題需要說明一下:

一是《傳習錄》原文雖由342個問答組成,但原書並未編有序號。我們今天所編從1到342的序號,是參照瞭陳榮捷先生所著《王陽明傳習錄詳注集評》(颱灣學生書局版)一書加上去的。序號的使用,對於閱讀、學習、研究,無疑提供瞭便利。

二是除瞭原文的342條外,《傳習錄》的主要編輯者,王陽明的學生徐愛、錢德洪等,在編寫過程中寫有一些序、跋,我們在閱讀時,應注意將原文與這些序、跋加以區分,當然,這些序、跋對於理解正文是十分有幫助的。

三、《傳習錄》的成書始末

《傳習錄》的成書,經曆瞭一個復雜而漫長的過程,若以成書時間為序,可分“初刻”“續刻”“續錄”三個階段。

(一)初刻傳習錄

初刻階段的動機,可追溯到1512年,王陽明的弟子徐愛(字曰仁,號橫山,1487—1518,浙江餘姚人,既與陽明同鄉,也是陽明妹夫)是這一階段的關鍵性人物。1512年年底,陽明升南京太僕寺少卿,逢徐愛以祁州知州考滿進京,於是師徒二人結伴從北京齣發,乘船沿京杭大運河南下省親。船行一月餘,次年二月方至。一個多月時間裏,二人的討論成為《傳習錄》開篇的內容,錢德洪在《年譜》中說,徐愛“與先生同舟歸越,論《大學》宗旨。聞之踴躍痛快,如狂如醒者數日,胸中混沌復開。仰思堯、舜、三王、孔、孟韆聖立言,人各不同,其旨則一,今之《傳習錄》所載首捲是也”。徐愛搜集先生自這次以來的言論,並作序與跋。在序中,他承認自己接受先生的教誨曆經瞭三個步驟:開始時“因舊說汩沒,始聞先生之教,實是駭愕不定,無入頭處”,繼之“其後聞之既久,漸知反身實踐”,最後“始信先生之學為孔門嫡傳,捨是皆傍溪小徑、斷巷絕河矣”。徐愛得先生平日言論,盡行搜集,相互訂正,其苦心良在,可惜英年早逝,後人稱其為“王門顔子”。

《傳習錄》最初為徐愛所輯,僅一捲,未及刊行,又難免有部分散佚。徐愛歿後不久的正德十三年(1518)八月,同是王陽明學生的薛侃(字尚謙,號中離,1486—1545)得徐愛留下的《傳習錄》手稿(其中問答14條,序1條,跋1條),加上他自己搜集的陽明講學手稿(含問答35條),又加上另一同門陸澄(字元靜,一字清伯,生卒年不詳)所錄聽講筆記凡80條,三人共129條,閤為一書,首刻於江西虔州(即今贛州),稱虔刻本。後錄《王文成公全書》捲一,謂《傳習錄上》,即所謂“初刻傳習錄”。

(二)續刻傳習錄

《傳習錄》續刻於嘉靖三年甲申(1524)十月,南大吉(字元善,號瑞泉,1487—1541,陝西人)是這一階段的關鍵性人物。作為紹興知府,南大吉不僅以官員身份拜師陽明,還盡心整理老師文字。他復取老師論學書信共九篇,即《答顧東橋書》(又名《答人論學書》)、《啓周道通書》、《答歐陽崇一》、《答羅整庵少宰書》、《答聶文蔚書》各一篇,《答徐成之》二篇,《答陸元靜》二篇,閤做一冊為下,又將虔刻本作為上,上、下閤成《傳習錄》二捲,命其弟南逢吉(字符真,號薑泉,1494—1574)校刻於浙江紹興,名《續刻傳習錄》,又稱越刻本或南刻本。作為知府的南大吉又設置稽山書院,請陽明前往講習,並以此為教本。這時的《續刻傳習錄》隻有上冊是問答形式,下冊則是論學書信形式。後來發生瞭幾次變化:一是錢德洪作瞭刪補附序,補入《答聶文蔚》第二書,將《答徐成之》二書移置《外集》,又以《訓濛大意》及《教約》附後,寫瞭一篇序,並將原因作瞭交待。二是將下捲由書信體轉換為問答體,時間稍晚,則是發生在整個《傳習錄》完成之時,即傳習續錄階段。

(三)傳習續錄

南刻本《傳習錄》梓行後,陽明門人及時儒對該本不斷有所校正續刻。嘉靖七年(1528)十一月,錢德洪與同門王畿(字汝中,號龍溪,1498—1583)相約赴廣信奔師喪,訃告同門,約定用三年收錄陽明遺言。同一年,門人聶豹(字文蔚,號雙江,1487—1563)與陳九川(字惟浚,號明水,1494—1562)對南刻本重加厘訂,刪復纂行,總為六捲,刻於八閩,稱“閩刻本”。嘉靖三十年(1551),時儒蔡汝南(字子木,號白石,1514—1565)、孫應奎(字文卿,號濛泉,?—1570)兩人將陽明手授《傳習錄》梓刻於石鼓書院,據南本翻刻,稱石鼓書院本,亦稱衡湘書院本。嘉靖十三年(1534),錢德洪主試山東,翌年歸而刪正,欲將其所錄與《文錄》閤刻於蘇州,後因母喪作罷。嘉靖三十四年(1555),門人曾纔漢(字明溪,號雙溪)偶獲錢德洪未及付梓的手抄本,旁為采輯,匯成一集,名《遺言》(又即《遺言錄》),刻於湖北。錢氏讀之,認為采錄未精,於是“刪其重復,削去蕪蔓,存其三之一,名曰《傳習續錄》”,刻於寜國(安徽)水西精捨,稱水西精捨本。嘉靖三十五年(1556)夏,德洪遊學湖北蘄春,遇門人瀋寵。瀋寵擔心陽明真教不傳,遂力勸錢增刻逸稿。德洪決定“復取逸稿,采其語之不背者一捲,其餘影響不真,於《文錄》既載者,皆削之”,為求全書體例統一,德洪將中捲的書信體改為問答體,交付黃梅府尹張君刻於崇正書院。其增刻部分與《續錄》部分即今《傳習錄》下捲,稱《傳習續錄》,包括陳九川錄21條,黃以方錄15條,黃勉叔錄11條,黃勉之錄68條,黃以方又錄27條,閤142條。

明隆慶六年(1572),後學謝廷傑(生卒年不詳)巡按浙江,偶“閱公(王陽明)文,見所謂錄若集,各自為書”,又恐“四方之學者,或弗剋盡讀”,決定將匯集的陽明書劄文稿作綜閤整理,分為六大類,第一類為《語錄》三捲,即《傳習錄》上、中、下捲,並附錄《硃子晚年定論》於後。這就是終本《傳習錄》,即本書所據底本。

四、《傳習錄》的基本思想

《傳習錄》的基本思想就是王陽明的基本思想,可以用“一條主綫”、“三大命題”來加以概括。

“一條主綫”即立誌成聖。這是陽明自幼立下的偉大誌嚮,他一生中的各個階段,都在為實現這一誌嚮做齣不懈的努力。《傳習錄》中討論的一個個問題,無一不是緊緊圍繞這一誌嚮加以展開。隻要我們悉心閱讀,深入思考,認真領會,不難在字裏行間發現他那始終未曾泯滅的良苦用心。

“心即理”、“知行閤一”和“緻良知”是王陽明心學思想的三大核心命題。這三大核心命題也是緊緊圍繞“成聖”主題而加以展開的。“心即理”是他成聖之路的基本立場,“知行閤一”是他成聖之路的不二功夫,“緻良知”則是他創造性地揭示齣的本體與功夫高度一緻的實現成聖理想的根本宗旨。

“心即理”之所以是成聖之路唯一可靠的立足點和齣發點,就在於離開瞭這個立足點和齣發點的成聖追求都是不可靠的和注定會失敗的。宋儒以“性即理”為立足點和齣發點的成聖之路,已被證明為不可行而遭緻失敗。陸象山雖亦以“心即理”為之立足,但其“心”限於“吾心”而非天下人之本心(良知),因而有點“粗”。

“知行閤一”這一命題在《傳習錄》中有多處錶述,由於《傳習錄》各條是大緻地依時間順序輯錄的,所以我們能夠比較清晰地看到這一理論從提齣、展開、深化到成熟的大緻過程。知是知什麼?行是行什麼?知與行的閤一又是什麼?無外乎,“知”是“知良知”,“行”是“行良知”,真正知道瞭良知就是在行良知瞭,切實地行良知瞭就是真正知道瞭良知。這從他晚年的《答顧東橋書》一信中可讀到確切的解答:“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知”加“行”就是“緻”,“知良知”加“行良知”就是“緻良知”。

“緻良知”即是王陽明思想中最為簡捷、最為核心的命題,也是他實現成聖理想的最根本的方法。《傳習錄》中多處討論“緻良知”,是最為集中的話題。

人人緻良知。良知是人人所具有,無論聖凡,無論智愚,無論高低,無論貴賤,無不本心所有,不必嚮外尋求。良知於世間的意動,生齣習染,就有瞭善惡之分,故須去昏蔽,革習染,以存善去惡。正心,明德,明善,誠身,省察剋治,事上磨煉,是人人皆應修習的功夫,所謂利根之人一悟即透,中根及以下人,或學知利行,或睏知勉行,雖“緻”的功夫大小不同,人人緻良知則是沒有例外的。

時時緻良知。“集義隻是緻良知”,“若時時刻刻就自心上集義,則良知之體洞然明白”,“隨時就事上緻其良知,便是格物”(187)。無論是白天還是黑夜,也無論是熙熙攘攘時還是人消物靜時,時時皆應緻良知,一刻也不能停息,“時時刻刻,須是一棒一條痕,一摑一掌血”(331),“學者時時刻刻常睹其所不睹,常聞其所不聞,工夫方有個實落處”(329)。時時皆應緻良知,王陽明又將其概括為“此心更無放失時”(321)。特彆是在私意方萌動時緻良知,更見其功效:“你萌時這一知處,便是你的命根。當下即去消磨,便是立命功夫。”(333)

處處緻良知。竭力緻良知,不得有任何地方的脫離。“天地間活潑潑地,無非此理,便是吾良知的流行不息。緻良知便是必有事的工夫。此理非惟不可離,實亦不得而離也。無往而非道,無往而非工夫。”(330)處富貴也好,處貧賤也罷,人前也好,獨處也罷,無論處境如何變化,緻良知是不變的。他把良知比作《易》:“良知即是《易》,‘其為道也屢遷,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上下無常,剛柔相易,不可為典要,惟變所適’。此知如何捉摸得?見的透時便是聖人。”(340)能夠在變化萬端之處捉摸得住,見得透,這樣一種處處緻良知,真是一種極高的境界。

事事緻良知。《傳習錄》第218條有一故事:“有一屬官,因久聽講先生之學,曰:‘此學甚好,隻是簿書訟獄繁雜,不得為學。’先生聞之曰:‘我何嘗教爾離瞭簿書訟獄,懸空去講學?……若離瞭事物為學,卻是著空。’”為學就是學習緻良知。陽明主張“四民異業而同道”,無論做何事,從事何職業,緻良知是共同大道。

《傳習錄》所討論的許多問題,無一不是圍繞著“三大命題”展開,而“立誌成聖”則是貫穿《傳習錄》全書的一大主題,也是貫穿王陽明一生思想發展從未間斷的主綫。

王曉昕

2017年鞦於龍岡書院



《傳習錄譯注》(中國古典名著譯注叢書) 一、 導讀:哲學思想的殿堂,智慧的傳承之旅 在中國浩瀚的思想星河中,陽明心學以其獨特的洞見和深刻的實踐價值,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而《傳習錄》,作為陽明心學的集大成之作,更是曆來為人稱道,被譽為“窺陽明之學,必自此書始”。本書《傳習錄譯注》正是為瞭將這位偉大的思想傢王陽明的心學精髓,以清晰易懂、準確傳神的方式呈現給當代讀者而精心編纂。 本書並非僅是一部枯燥的哲學著作的簡單轉譯,而是力求在保留原著精神內涵的同時,通過詳實的注釋、深入的解讀以及現代的語言,將陽明心學的智慧與力量,轉化為讀者能夠切身感受和理解的生命體驗。我們希望,通過這扇由《傳習錄譯注》開啓的窗戶,讀者能夠跨越時空的隔閡,與這位四百多年前的哲人對話,一同探索“緻良知”、“知行閤一”、“心即理”等核心概念的深刻意蘊,感受其對個人修養、道德實踐乃至社會治理的深遠啓示。 二、 王陽明及其時代:一顆璀璨的星辰,一個變革的時代 王陽明(1472—1529),原名王守仁,字伯安,世稱陽明先生。他不僅是明代傑齣的思想傢、哲學傢,更是傑齣的軍事傢、政治傢和教育傢。他一生跌宕起伏,曆經宦海沉浮,從少年意氣風發的求道者,到邊疆平叛的智將,再到飽受排擠卻愈發堅定的學者,其人生經曆本身就充滿傳奇色彩,也為他的思想積纍瞭豐厚的實踐土壤。 陽明心學,又稱王學,是繼硃熹理學之後,明代最重要的哲學流派。它興起於一個思想相對活躍而又充滿挑戰的時代。當時的社會,一方麵,程硃理學雖然占據主導地位,但其“存天理,滅人欲”的教條式解讀,在一定程度上束縛瞭人性的發展,也與現實社會的需求産生瞭一定的隔閡。另一方麵,社會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市民階層的壯大,對個體的價值和自由産生瞭新的訴求。在這種背景下,王陽明以其獨特的視角,提齣瞭“心即理”、“知行閤一”、“緻良知”等一係列顛覆性的思想,迴應瞭時代的呼喚,也為後世的思想發展開闢瞭新的道路。 王陽明的心學思想,並非空中樓閣,而是根植於他對儒傢經典的深刻理解和對人生實踐的切身體悟。他試圖通過迴歸人心本源,來解決現實世界中的種種睏惑。他的思想,以其簡明扼要、直指人心的特點,迅速傳播開來,對中國乃至東亞的思想文化産生瞭廣泛而持久的影響,至今仍閃耀著智慧的光芒。 三、 《傳習錄》:心學的真言,智慧的結晶 《傳習錄》是王陽明晚年思想的集中體現,由其弟子們根據王陽明日常的講學、問答、書信等輯錄而成。全書分為上、中、下三捲,內容豐富,層次分明,既有對心學基本概念的闡釋,也有對具體問題的辨析,更有對人生修養的指導。 上捲: 主要記錄瞭王陽明與弟子們在日常講學中的問答,內容涵蓋瞭“心即理”、“知行閤一”等核心概念的初步闡發,以及如何通過“格物緻知”來實現道德自覺。這部分展現瞭陽明心學“直指人心”的特點,強調將哲學思辨落實到個體的心靈體察之中。 中捲: 包含瞭王陽明與各方人士的對話、書信以及一些論說,內容更加廣泛,深入探討瞭“緻良知”的工夫,並將其與現實生活中的具體事務相聯係,如治心、治事、治天下等。這部分體現瞭陽明心學“事上磨練”的實踐性,強調在具體的生活和工作中體悟真理。 下捲: 則是由王陽明弟子所作的《年譜》序和一些論述,其中《示憲之》等篇目,更是對陽明心學的精煉總結,係統地闡述瞭“緻良知”的內涵及其重要性,以及如何在實踐中貫徹陽明心學。這部分為讀者提供瞭一個更宏觀的視角來理解陽明心學的體係。 《傳習錄》的語言風格,生動活潑,充滿辯纔,許多對話充滿智慧的火花,讀來引人入勝。然而,由於其口語化的特點以及古文的某些錶達習慣,對於沒有經過專門訓練的現代讀者而言,理解起來可能存在一定的障礙。這正是本書《傳習錄譯注》存在的意義所在。 四、 本書的亮點與價值:穿越古今的智慧之橋 本書《傳習錄譯注》旨在架起一座連接古代智慧與現代心靈的橋梁,讓王陽明的心學精髓,得以跨越時空的阻隔,照亮當下的生活。 1. 精益求精的譯文: 我們在翻譯過程中,力求準確傳達原文的深層含義,避免望文生義或過度意譯。譯文語言力求流暢自然,貼近現代漢語的錶達習慣,使讀者在閱讀時能夠感受到原文的韻味,同時又不失理解的便捷。我們注重對文言詞匯、句式結構以及典故的考證,確保譯文的科學性和可靠性。 2. 詳實周到的注釋: 每一處重要的詞匯、典故、概念,我們都配以詳盡的注釋。這些注釋不僅解釋字麵意思,更深入闡釋其在陽明心學體係中的地位和作用。我們參考瞭大量曆代關於《傳習錄》的研究資料,力求注釋的權威性和全麵性,幫助讀者掃清理解上的障礙,深入理解陽明心學的每一個細節。 3. 深入淺齣的解讀: 除瞭基本的譯注,本書還包含一些關鍵思想的解讀。我們嘗試用現代的視角和語言,去闡釋“心即理”如何體現瞭主體性的覺醒,“知行閤一”如何是反對空談的實乾精神,“緻良知”如何是我們每個人內在的道德指南。這些解讀旨在幫助讀者將抽象的哲學理論,與個人實際生活中的道德睏境、價值選擇相結閤,從而獲得現實的指導意義。 4. 編排體例的優化: 本書在編排上,力求條理清晰,便於讀者學習。原文、譯文、注釋、解讀等部分有機結閤,相互映襯,形成一個完整的學習體係。我們還可能根據需要,對原文進行分段,並配以小標題,使內容的邏輯脈絡更加清晰。 五、 陽明心學核心思想的現代啓示 《傳習錄》所承載的陽明心學,對我們當下社會和個人發展,依然具有深刻的啓示意義: “心即理”: 這一思想提醒我們,真正的真理和價值,並非外在於我們自身,而是蘊藏在我們自己的心中。它鼓勵我們建立自信,相信內心的力量,去探索和發現生命的意義,而非盲從外界的權威或標準。在信息爆炸、價值多元的今天,保持內心的定力和判斷力,顯得尤為重要。 “知行閤一”: 這是陽明心學最鮮明的實踐特色。它強調理論與實踐的統一,反對口號式的空談和知而不行的懈怠。在教育、科研、企業管理乃至個人生活等各個領域,知行閤一都是推動進步、實現目標的關鍵。它敦促我們不僅要瞭解事物的道理,更要勇於實踐,將所學所知付諸行動。 “緻良知”: 這是陽明心學最為核心的實踐工夫。良知是人類與生俱來的道德判斷能力,是辨彆是非善惡的內在尺度。緻良知,就是不斷發掘、擴充和實現這份內在的善,將其轉化為具體的行為。在道德滑坡、功利主義盛行的當下,重提“緻良知”,有助於重建社會公德,提升個體道德修養,迴歸人性的本真。 “事上磨練”: 陽明心學並非僅僅停留在書齋中的思辨,而是強調在日常生活的具體事務中進行磨練和提升。通過應對挑戰,解決問題,我們纔能真正檢驗和鍛煉自己的心性,將道德原則內化為自覺的行動。這種“事上磨練”的精神,對於培養堅韌不拔的品格,應對復雜多變的現實社會,具有不可估量的價值。 六、 結語:與智者同行,開啓心靈的覺醒 《傳習錄譯注》的齣版,是我們對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和弘揚的一次努力。我們希望這本書,能夠成為您探索王陽明思想、理解心學智慧的一位忠實嚮導。翻開它,您將不僅僅是閱讀一本古籍,更是與一位偉大的智者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感受其思想的深刻與力量,從而開啓自己心靈的覺醒,找到安頓身心、指導實踐的智慧之光。 願本書能夠幫助讀者,在紛繁復雜的世界中,找到內心的寜靜與力量,實現知與行的統一,活齣生命的真意與價值。

用戶評價

評分

我特彆欣賞這套叢書在“譯”這個環節上所展現齣來的文學功力。翻譯古典文獻,最怕的就是兩種極端:要麼是過於僵硬的字麵直譯,失去瞭原文的韻味和氣勢;要麼是過度“意譯”,雖然流暢瞭,卻丟失瞭原著的特定語境和思維模式。這一叢書的譯文,明顯是下過苦功的。它成功地捕捉到瞭原文那種特有的節奏感和哲思的重量。比如,對於一些拗口的文言長句,譯者沒有簡單粗暴地拆分成碎片,而是巧妙地運用現代漢語的邏輯結構進行重組,使得整段話讀起來一氣嗬成,既能感受到原文的氣勢磅礴,又能準確把握其內在的邏輯鏈條。這種“信”與“達”的完美結閤,實屬不易。很多時候,我甚至會交替閱讀原文和譯文,不是為瞭校對,而是為瞭享受這種語言在不同時代背景下煥發齣的光彩。這讓學習經典不再是一件枯燥的任務,而更像是一場跨越時空的文學鑒賞之旅。

評分

這套叢書在裝幀和版式設計上,流露著一種低調的、耐得住推敲的匠人精神。在如今這個追求快餐式閱讀的時代,能夠看到如此用心製作的書籍,實屬慶幸。書脊的設計簡潔有力,便於在書架上快速定位,同時又具有統一的係列美感,擺在一起非常大氣。內頁的留白處理得當,使得文字具有呼吸感,閱讀起來視野開闊。更值得稱贊的是,索引和附錄部分的編排極為清晰。對於一些人名、地名或重要概念,附錄提供瞭詳盡的交叉參考信息,這對於需要做深入研究或者進行論文寫作的讀者來說,簡直是福音。他們沒有把附錄變成可有可無的邊角料,而是將其視作輔助理解主體文本的重要工具。這種對細節的關注,體現瞭齣版機構對文化傳承事業的責任感,確保瞭每一位讀者都能獲得最便捷、最高效的知識獲取路徑。

評分

我發現這套叢書最難能可貴的一點,在於它構建瞭一種開放的學習氛圍,它並不強迫讀者接受某種單一的解讀。在處理那些有爭議的段落或流派分歧時,譯注者往往會呈現齣不同的主流觀點,並簡要分析其依據,而不是武斷地下結論。這種審慎的態度,極大地鼓勵瞭讀者進行批判性思考,激發瞭我們主動去探究原文真意的願望。它提供的不是“標準答案”,而是“高質量的思考起點”。對於渴望真正理解傳統思想精髓的人來說,這種不預設立場的引導方式,比任何灌輸式的解讀都要有效得多。通過這套書,我感覺自己仿佛置身於一個高水平的學術研討會現場,有引路人,也有互相碰撞的不同見解,讓人在閱讀的過程中不斷進行自我反思和知識內化,這纔是經典閱讀的終極樂趣所在。

評分

這套“中國古典名著譯注叢書”的整體編排水準之高,著實令人眼前一亮。我最近入手瞭好幾本,從裝幀設計到字體排布,都體現齣一種對傳統文化應有的敬重感。紙張的選用很有質感,拿在手裏沉甸甸的,閱讀體驗非常舒適,即便是長時間研讀也不會感到眼睛疲勞。尤其贊賞的是,他們對於古籍的整理和注釋工作做到瞭既嚴謹又易懂的平衡點。很多老舊的版本,注釋往往晦澀難懂,或者過於學術化,讓普通讀者望而卻步。但這一叢書中的譯注者,顯然深諳現代讀者的需求,他們在保留原著精髓的基礎上,對那些關鍵的、易産生歧義的詞句進行瞭細緻入微的解析,像是為我們搭建瞭一座從古到今的橋梁,讓我們能夠順暢地領會古人的智慧。這種對閱讀體驗和學術深度的雙重考量,使得這套叢書不僅僅是工具書,更像是值得珍藏的文化伴侶。每本書的開篇都有對作者生平及時代背景的精煉介紹,為後續的文本閱讀提供瞭堅實的文化基石,讓人感覺自己不是在孤立地閱讀文本,而是在與一位曆史上的智者對話。

評分

從內容深度來看,這套叢書在注釋方麵的詳盡程度,遠超我預期的同類普及型讀物。很多看似微不足道的小概念,在古代的語境中往往蘊含著深刻的學理。我注意到,譯注者對於一些涉及儒釋道三傢思想的交匯點,或是特定曆史事件的典故,都做瞭非常精準的考據和補充說明。這些注釋不是簡單地給齣同義詞,而是深入挖掘瞭詞語背後的哲學意涵或曆史背景,使得我們這些非專業人士也能窺見其中深奧的門道。舉個例子,對於一些關鍵的術語,他們會引述其他相關經典中的佐證,構建起一個知識網絡,這種處理方式極大地拓展瞭讀者的知識邊界。比起那些隻做錶麵功夫的注釋,這種“刨根問底”的研究態度,讓人對譯注者的專業素養油然而生敬意。它真正做到瞭“以注助文,以文顯道”,讓文本的內涵得到瞭極大的豐富和激活。

評分

非常好的一本書,這個齣版社齣品必屬精品,京東買書非常劃算,隔三差五就有活動,真是廣大書友的福音,點贊!

評分

書的質量非常好,還沒細看

評分

這條評價錶示我對京東商品和服務的認可,貼圖錶示我買瞭很多。

評分

王陽明的經典就是傳習錄,中華書局齣版的

評分

橫版,書還挺厚,清楚實惠,不錯

評分

這次總體不錯,包裝滿意。

評分

內容很好,書籍質量也很好。不過這本書非常薄,中華書局的書還是值得推薦的。

評分

橫版簡體,紙張不錯的,慢慢學習。

評分

在“6.18”期間能如此送貨速度——兩天送達,得贊一個!商品本身很滿意!美中不足還是包裝運輸,有個彆商品還是有有摺損,希望能早日消除此現象。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