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东欧贸易指数报告 2017》不仅从总体层面上刻画中国与中东欧各国的贸易发展现状和前景,还从21类商品视角深入分析中国与中东欧各国贸易发展的竞争力、活力和潜力所在。因而,本书不仅适用于贸易理论和政策研究,也适用外贸企业参考咨询。
《中国--中东欧贸易指数报告 2017》包括中国—中东欧贸易指数系列报告、国家画像和扩展性研究共三篇二十三章。基于大数据技术,本书共编制和计算了贸易竞争力指数、贸易活力指数、贸易潜力指数、贸易阻力指数和贸易信心指数等5个综合指数,并以此为基础对中国与中东欧地区和国家的贸易发展轨迹进行科学、精准的画像。
刘永辉 教授,硕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理学博士、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博士后。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统计与信息学院院长,兼任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一带一路”国家经贸关系与合作高等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刘冬平 高级会计师,美国密苏里州立大学硕士研究生、MBA。中国华信能源有限公司财务部总经理。
目录
第一篇 中国-中东欧贸易指数系列 2
第一章 中国-中东欧贸易竞争力指数 3
第二章 中国-中东欧贸易活力指数 27
第三章 中国-中东欧贸易潜力指数 55
第四章 中国-中东欧贸易阻力指数 68
第五章 中国-中东欧贸易信心指数 72
第二篇 国家画像 79
第六章 阿尔巴尼亚 80
第七章 保加利亚 90
第八章 波黑 99
第九章 捷克 107
第十章 爱沙尼亚 115
第十一章 克罗地亚 125
第十二章 匈牙利 135
第十三章 立陶宛 145
第十四章 拉脱维亚 155
第十五章 马其顿 164
第十六章 黑山 173
第十七章 波兰 181
第十八章 罗马尼亚 190
第十九章 塞尔维亚 198
第二十章 斯洛伐克 205
第二十一章 斯洛文尼亚 214
第三篇 扩展性研究 222
第二十二章 中国-中东欧贸易的网络分析 223
第二十三章 中国与中东欧16+1合作下的中欧班列发展报告 241
参考文献 251
这本书的题目就让人眼前一亮——“中国—中东欧贸易指数报告 2017”。我一开始对这个主题的兴趣,很大程度上源于我对“中国—中东欧合作”(16+1合作)的关注。这个合作机制自建立以来,就一直是国际关系和地缘经济领域的热点话题。2017年,正值这个合作机制日趋成熟和深化之际,发布一份关于贸易指数的报告,无疑会提供一个非常宝贵的观察窗口,去了解这个合作在经济层面的实际进展和趋势。 我特别好奇的是,这份报告会如何定义和计算“贸易指数”。是仅仅关注双边货物贸易额的增长率,还是会纳入服务贸易、直接投资、技术转移等方面的数据?而且,考虑到中东欧地区国家众多,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报告是否会进行细分,比如按照国家、行业或者产品类别来分析,从而揭示出不同区域和领域的合作亮点与挑战?2017年,全球经济也经历了一些波动,地缘政治格局也在变化,这些外部因素又会对中国—中东欧的贸易关系产生怎样的影响?报告是否会对此进行深度剖析,并提供一些前瞻性的判断?我想,一份严谨的贸易指数报告,不仅要呈现数据,更要解读数据背后的逻辑和驱动力。
评分“中国—中东欧贸易指数报告 2017”这个书名,瞬间抓住了我的注意力。作为一名长期关注中国经济外交和国际贸易发展的人士,我对中国与中东欧国家之间日益密切的经贸关系一直抱有高度关注。2017年,这个时间节点尤其具有代表性,它标志着“16+1合作”机制进入了一个更加成熟和务实的阶段,而贸易则是这种合作最直接、最核心的体现。 我非常好奇这份报告会以何种方式来呈现“贸易指数”。是单纯的贸易额增长率,还是会包含更丰富、更具深度的指标?比如,报告是否会分析贸易结构的演变,区分出高附加值产品和初级产品的比重变化?是否会深入探究服务贸易在其中的作用?以及,如何衡量投资与贸易之间的联动效应?2017年的全球经济环境也充满了变数,贸易保护主义思潮暗流涌动,地缘政治也时有动荡。这份报告能否对这些外部因素对中国—中东欧贸易关系产生的影响进行细致的分析?它是否会揭示出,在2017年,哪些中东欧国家是中国在该区域贸易合作中的“优等生”,哪些贸易领域展现出了强劲的增长势头,又有哪些潜在的挑战需要我们警惕?我期望这份报告能够提供一份客观、全面且具有前瞻性的分析,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中东欧贸易合作的现状与未来。
评分当我的目光落在《中国—中东欧贸易指数报告 2017》这个书名上时,一种强烈的求知欲被激发了。我一直对中国在中东欧地区日益增长的影响力感到好奇,尤其是经济层面的互动。2017年,是“16+1合作”机制进入一个新阶段的时期,了解这一年中国与这些国家贸易往来的具体数据和态势,对于理解这种合作的实际成效至关重要。 我特别期待这份报告能够提供一些“硬核”的信息。例如,它如何衡量“贸易指数”?是仅仅依靠进出口总额,还是会纳入其他更细致的指标,如贸易结构、附加值、市场渗透率等?我希望能看到,报告能清晰地展示出,在2017年,中国和哪些中东欧国家之间的贸易最为活跃,哪些产品类别是贸易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同时,我也关注到,2017年全球经济环境并非一成不变,地缘政治风险、贸易摩擦等都可能对区域贸易产生影响。这份报告能否对此进行深入的分析,揭示出中国—中东欧贸易关系在面对外部不确定性时的表现,以及其内在的驱动因素和未来发展的潜力?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个全面、客观、具有前瞻性的视角,让我们对这个重要议题有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中国—中东欧贸易指数报告 2017》这个题目,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个报告的名称,更像是一扇通往了解中国与欧洲新兴经济体之间复杂经济联系的窗户。我对于“指数”的表述,尤其感兴趣。它暗示着报告并非简单地罗列数据,而是会通过某种科学的方法,对中国与中东欧国家之间的贸易关系进行量化和评估,从而描绘出一幅动态的图景。2017年,正值全球经济格局深刻调整,而中国与中东欧的合作框架也日渐成熟,这份报告在此时发布,无疑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我迫切地想知道,这份报告究竟是如何构建其“贸易指数”的。它会考虑哪些关键维度?除了传统的货物贸易额,是否也涵盖了服务贸易、投资流向、技术转移等更广泛的贸易相关指标?报告又会如何解读这些数据?例如,它是否会揭示出,哪些中东欧国家是中国在中东欧地区最重要的贸易伙伴?哪些行业是中国和这些国家之间贸易增长的亮点?同时,2017年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例如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是否对中国—中东欧的贸易关系造成了影响?这份报告能否提供一些深入的分析,探讨这种合作模式的韧性,以及其在复杂国际环境下所展现出的潜力和面临的挑战?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份富有洞察力的分析,而不是简单的数字堆砌。
评分拿到《中国—中东欧贸易指数报告 2017》这本书,我首先被它严谨的标题所吸引。作为一个长期关注全球化进程和新兴经济体崛起的普通读者,我对中国与中东欧国家之间日益增长的经贸联系抱有浓厚的兴趣。2017年,这个时间节点也颇为关键,那一年“一带一路”倡议持续推进,中国与中东欧的合作也被认为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我期待这份报告能够像一面镜子,清晰地反映出当年中国与这些位于欧洲心脏地带的国家在贸易往来上的真实画像。 我非常想了解报告是如何量化和评估这种贸易关系的。是基于详实的统计数据,还是结合了更复杂的计量经济模型?它是否会深入分析哪些行业的贸易增长最为显著?哪些类型的商品在双边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此外,贸易不仅仅是简单的商品交换,我更希望看到报告能探讨贸易背后所蕴含的更深层意义,比如投资流动、产业合作、供应链的构建等。2017年的国际贸易环境也并非风平浪静,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地缘政治的变动,这些因素是否对中国—中东欧的贸易关系产生了微妙的影响?这份报告能否提供一些独特的洞察,帮助我们理解这种合作模式的韧性与潜力,以及未来发展可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